桩基承载力特征值极限值设计值的区别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地基承载力设计值、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关系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地基承载力设计值、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关系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在桩的承载力计算公式中(8.5.4-1),提到的是桩承载力承载力特征值;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提到的是桩的极限承载力标准值,请问二者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换算?《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桩承载力特征值可由试验确定。
特征值由试验值除以2得到。
1/2=0.5。
对应的组合是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标准组合。
即荷载标准值。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桩的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以人工挖孔桩为例,以标准值除以1.65得到设计值,对应的组合是承载力极限状态下的基本组合,即荷载设计值。
1/1.65=0.61。
1.25N+1.2G,N为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G为承台自重及土重,近似地可取0.61/1.2=0.51。
考虑单桩承载力的提高系数1.1~1.2,0.51/1.1~1.2=0.46~0.43。
一、原因与钢、混凝土、砌体等材料相比,土属于大变形材料,当荷载增加时,随着地基变形的相应增长,地基承载力也在逐渐加在,很难界定出下一个真正的“极限值”,而根据现有的理论及经验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可以得出不同的值。
因此,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实际上没有一个通用的界定标准,也没有一个适用于一切土类的计算公式,主要依赖根据工程经验所定下的界限和相应的安全系数加以调整,考虑一个满足工程的要求的地基承载力值。
它不仅与土质、土层埋藏顺序有关,而且与基础底面的形状、大小、埋深、上部结构对变形的适应程度、地下水位的升降、地区经验的差别等等有关,不能作为土的工程特性指标。
另一方面,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应满足其功能要求,常常是承载力还有潜力可挖,而变形已达到可超过正常使用的限值,也就是变表控制了承载力。
因此,根据传统习惯,地基设计所用的承载力通常是在保证地基稳定的前提下,使建筑物的变形不超过其允许值的地基承载力,即允诺承载力,其安全系数已包括在内。
无论对于天然地基或桩基础的设计,原则均是如此。
桩基(设计、设计极限、极限、承载、终压、复压值)计算确定

桩基(设计、设计极限、极限、承载、终压、复压值)计算确定一、概述1、概念单桩承载力特征值×1.25=单桩承载力设计值;单桩承载力特征值×2=单桩承载力极限值=桩侧摩阻力+桩端阻力=单桩承载力(设计)单桩承载力设计值×1.6=单桩承载力极限值。
2、静压桩终压值确定压桩应控制好终止条件,一般可按以下进行控制:1)对于摩擦桩,按照设计桩长进行控制,但在施工前应先按设计桩长试压几根桩,待停置24h后,用与桩的设计极限承载力相等的终压力进行复压,如果桩在复压时几乎不动,即可以此进行控制。
2)对于端承摩擦桩或摩擦端承桩,按终压力值进行控制:①对于桩长大于21m的端承摩擦桩,终压力值一般取桩的设计极限承载力。
当桩周土为粘性土且灵敏度较高时,终压力可按设计极限承载力的0.8~0.9倍取值;②当桩长小于21m,而大于14m时,终压力按设计极限承载力的1.1~1.4倍取值;或桩的设计极限承载力取终压力值的0.7~0.9倍;③当桩长小于14m时,终压力按设计极限承载力的1.4~1.6倍取值;或设计极限承载力取终压力值0.6~0.7倍,其中对于小于8m 的超短桩,按0.6倍取值。
3)超载压桩时,一般不宜采用满载连续复压法,但在必要时可以进行复压,复压的次数不宜超过2次,且每次稳压时间不宜超过10s。
3、静压桩复压值确定取终压力值举例:桩长18~20m , 800kn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2×800 kn =1600 kn 单桩承载力(设计)极限值 =1600 kn/1.6=1000 kn (单桩承载力设计值)=1600 kn ×1.25=2000 kn(终压力值、复压力值) ,当桩长小于21m ,而大于14m 时,终压力按设计极限承载力的1.1~1.4倍取值(取1.25)。
二、钢管桩承载力(5.3.7-1)当h d /d<5时, (5.3.7-2) 当h d /d ≥5时, (5.3.7-3)式中:q sik 、q pk 分别按表5.3.5-1、5.3.5-2取与混凝土预制桩相同值; :桩端土塞效应系数;对于闭口钢管桩λp = 1,对于敞口钢管桩按式(5.3.7-2)、(5.3.7-3)取值; h b :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 d :钢管桩外径。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与设计值区别

单桩承载力设计值:=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抗力分项系数(一般1.65左右)单桩承载力特征值:=静载试验确定的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21 、94桩基规范中单桩承载力有两个: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和单桩承载力设计值。
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由载荷试验(破坏试验)或按94规范估算(端阻、侧阻均取极限承载力标准值),该值除以抗力分项系数(1.65、1.7,不同桩形系数稍有差别)为单桩承载力设计值,确定桩数时荷载取设计值(荷载效应基本组合),荷载设计值一般为荷载标准值(荷载效应标准组合)的1.25倍,这样荷载放大1.25倍,承载力极限值缩小1.65倍,实际上桩安全度还是2(1.25x1.65=2.06)。
94规范时荷载都取设计值,为了荷载与设计值对应,引入了单桩承载力设计值,在确保桩基安全度不低于2的前提下,规定桩抗力分项系数取1.65左右。
所以,单桩承载力设计值是在当时特定情况下(所有规范荷载均取设计值),人为设定的指标,并没有实际意义。
2、02规范中地基、桩基承载力均为特征值,该值为承载力极限值的1/2(安全度为2),对应荷载标准值。
同一桩基设计,分别执行两本规范,结果应该是一样的。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 -2008第5.2.2条公式5.2.2计算:R a=Q uk/K式中:R——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aQ——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ukK——安全系数,取K=2。
1. 一般桩的经验参数法此方法适用于除预制混凝土管桩以外的单桩。
按JGJ94-2008规范中第5.3.5条公式5.3.5计算:式中:Q——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skQ——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pku——桩身周长;l——桩周第i 层土的厚度;iA——桩端面积;pq——桩侧第i 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参考JGJ94-2008规范表5.3.5-1取值,用户需在地质资sik料土层参数中设置此值;对于端承桩取q sik=0;q——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参考JGJ94-2008规范表5.3.5- 2取值,用户需在地质资料土层pk参数中设置此值;对于摩擦桩取q pk=0;2. 大直径人工挖孔桩(d≥800mm)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计算此方法适用于大直径(d≥800mm)非预制混凝土管桩的单桩。
特征值标准值极限值

极限值特征值设计值根据最新的桩基规范JGJ94-2008:极限值一般是由桩的静载实验得出的,是桩最大所能承受的极限荷载,根据一定数量的静载实验的统计结果计算;规范称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特征值是上述标准值除以安全系数,规范中一般为2;桩数量的确定是直接以特征值为依据计算的;设计值是上海市地基基础规范中特有的;在上海规范中,不使用特征值,而用设计值代替,设计值也是标准值除以安全系数得来的,不过安全系数取值与国家规范不一样;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 -2008第5.2.2条公式计算:Ra=Q uk/K式中:R 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Q uk——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安全系数,取K=2;1. 一般桩的经验参数法此方法适用于除预制混凝土管桩以外的单桩;按JGJ94-2008规范中第5.3.5条公式计算:式中:Q sk——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 pk——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u——桩身周长;l i——桩周第i 层土的厚度;A p——桩端面积;q sik——桩侧第i 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参考JGJ94-2008规范表5.3.5-1取值,用户需在地质资料土层参数中设置此值;对于端承桩取q sik=0;q pk——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参考JGJ94-2008规范表 2取值,用户需在地质资料土层参数中设置此值;对于摩擦桩取q pk=0;2. 大直径人工挖孔桩d≥800mm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计算此方法适用于大直径d≥800mm非预制混凝土管桩的单桩;按JGJ94-2008规范第5.3.6条公式计算:式中:Q sk——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 pk——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 sik——桩侧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可按JGJ94-2008规范中表5.3.5-1取值,用户需 1取值,用户需在地质资料土层参数中设置此值;对于扩底桩变截面以上2d范围不计侧阻力;对于端承桩取q sik=0;q pk——桩径为800mm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可按JGJ94-2008规范中表 1取值;用户需在地质资料土层参数中设置此值;对于摩擦桩取qpk=0;ψsi,ψp——大直径桩侧阻、端阻尺寸效应系数,按JGJ94-2008表取值;u——桩身周长;3. 钢管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计算按JGJ 94-2008规范第5.3.8条公式计算:式中:Q sk——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 pk——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 sik——桩侧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可按JGJ94-2008规范中表5.3.5-1取值,用户需在地质资料土层参数中设置此值;对于端承桩取q sik=0;q pk——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可按JGJ94-2008规范中表5.3.5-2取值;用户需在地质资料土层参数中设置此值;对于摩擦桩取q pk=0;l i——桩周第i层土的厚度;u——桩身周长;A j——空心桩端净面积面积;A p1——空心桩敞口面积;λp——桩端土塞效应系数;。
桩承载力特征值和极限值

桩承载力特征值和极限值1. 引言在建筑和土木工程的世界里,桩基可谓是“撑天柱”,它们承载着整个建筑的重量,绝对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说到桩,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插根棍子”,但其实这可不是简单的事情。
桩的承载力特征值和极限值就像是桩基的“身份证”,是评估它们能承受多大负荷的关键。
今天咱们就来轻松聊聊这个话题。
2. 桩的承载力特征值2.1 什么是承载力特征值?说白了,承载力特征值就是桩基能够安全承受的最大负荷。
就好比你去健身房,教练会给你一个“最大负重”,这就是你的承载力特征值。
你要是超过了这个数,嘿,那就可能出事了,健身器材倒了,或者你自己摔了。
所以,桩的承载力特征值同样需要严格计算,确保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翻车”事件。
2.2 如何计算?计算桩的承载力特征值时,工程师通常会考虑多种因素,比如桩的材质、尺寸、土壤类型等。
就像做饭时,你得根据食材的不同来调味,桩基的计算也得因地制宜。
这其中最常用的工具就是各种力学公式了,就像数学题一样,把已知的条件代入公式,经过一番计算,最后得出一个“稳稳的承载力”,让人心里踏实。
3. 桩的极限值3.1 什么是极限值?再往深了说,桩的极限值就是桩基所能承受的极限负荷。
这就像你吃到撑的时候,肚子再也装不下任何东西了。
这时候再加一点,你的身体就会发出警告,甚至可能“爆炸”。
在桩基的设计中,极限值需要考虑到极端情况,比如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
为了安全起见,设计师通常会把这个极限值设得比特征值高一些,毕竟“未雨绸缪”才是聪明的做法。
3.2 如何确定?确定桩的极限值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工程师会通过一些测试和模拟来得出这个数据。
常用的有静载试验和动载试验,前者就像是给桩基加重物,看看它能承受多少;后者则是通过冲击来测量。
这就像你在路边看车祸,车撞到墙上的瞬间,大家都屏住呼吸,等着看看墙能不能挺住。
4. 桩承载力的实际应用4.1 重要性说到桩承载力的重要性,咱们可以用“稳如泰山”来形容。
标准值、特征值与设计值的区别

地基设计所用的承载力通常是在保证地基稳定的前提下,使建筑物的变形不超过其允许值的地基承载力,即允诺承载力,其安全系数已包括在内。
无论对于天然地基或桩基础的设计,原则均是如此。
“特征值”一词,用以表示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时采用的地基承载力和单桩承载力的值。
作抗力指标的代表值有标准值和特征值。
当确定岩土抗剪强度和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指标时用标准值;由荷载试验确定承载力时取特征值,载荷试验包括深层、浅层、岩基、单桩、锚杆等,见规范有关附录。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是由荷载试验直接测定或由其与原位试验相关关系间接确定和由此而累积的经验值。
它相于载荷试验时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上线性变形段内某一规定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不应超过该压力-变形曲线上的比例界限值。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是考虑了影响承载力的各项因素后,最终采用的相应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设计值的地基允许承载力。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 a是由载荷试验直接测定或由其与原位试验的相关关系间接推定和由此而累积的经验值,它相应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允许采用单桩承载力设计值。
当按地基承载力计算以确定基础底面积和埋深或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的数量时,传至基础或承台底面上的荷载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采用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限值采用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即S≤C,C为抗力或变形的限值;p k≤f a(地基);Q k≤R a(桩基)。
此时特征值f a、R a即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抗力设计值。
当根据材料性质确定基础或桩台的高度、支挡结构截面、计算基础或支挡结构内力、确定配筋和验算材料强度时,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效应和相应的基底板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即γ0S≤R计算,此时地基反力p、桩顶下反力N i和主动土压力E a等相应为荷载设计值,要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
因此,地质报告中若为“特征值”则为允许值,安全系数已包括在内;若为“标准值”,则为极限值,应考虑相应的抗力分项系数。
标准值、特征值与设计值的区别

桩基板块有同志在问这些关系,大家都来讨论一下。
现转载一段greatcloud在l d上面转载的分析:一、原因与钢、混凝土、砌体等材料相比,土属于大变形材料,当荷载增加时,随着地基变形的相应增长,地基承载力也在逐渐加在,很难界定出下一个真正的“极限值”,而根据现有的理论及经验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可以得出不同的值。
因此,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实际上没有一个通用的界定标准,也没有一个适用于一切土类的计算公式,主要依赖根据工程经验所定下的界限和相应的安全系数加以调整,考虑一个满足工程的要求的地基承载力值。
它不仅与土质、土层埋藏顺序有关,而且与基础底面的形状、大小、埋深、上部结构对变形的适应程度、地下水位的升降、地区经验的差别等等有关,不能作为土的工程特性指标。
另一方面,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应满足其功能要求,常常是承载力还有潜力可挖,而变形已达到可超过正常使用的限值,也就是变形控制了承载力。
因此,根据传统习惯,地基设计所用的承载力通常是在保证地基稳定的前提下,使建筑物的变形不超过其允许值的地基承载力,即允诺承载力,其安全系数已包括在内。
无论对于天然地基或桩基础的设计,原则均是如此。
随着《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施行,要求抗力计算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采用相应于极限值的“标准值”,并将过去的总安全系数一分为二,由荷载分项系数和抗力分项系数分担,这给传统上根据经验积累、采用允许值的地基设计带来了困扰。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以承力的允许值作为标准值(意义上相当于承载力特征值,非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意义与现在所说是的标准值—--单针对岩石而言的------即极限值有区别),以深宽修正后的承载力值作为设计值,引起的问题是,抗力的设计值大于标准值,与《建筑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 B50068-2001)规定不符,因此本次规范进行了修订。
二、对策《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鉴于地基设计的特殊性,将上一版“应遵守本标准的规定”修改为“宜遵守本标准规定的原则”,并加强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研究。
桩基础承载力特征值和设计值

桩基础承载力特征值和设计值桩基础,听起来有点高大上是不是?一听就知道不是普通的土木工程,而是搞得跟地球亲密接触的重活。
桩基础就是在建筑物的地基下面打上一根根“长钉”,把上面的负重通过这些“钉子”传到更深的土层里。
这样,建筑就能稳稳地站在那里,不会因为地基不牢而摇摇欲坠。
像咱们平时走路,有时候脚下不稳,容易摔跤吧?那么建筑物的“摔跤”就是地基承载力不足造成的。
桩基础就是为了防止这种“摔跤”,让建筑稳如泰山。
说到桩基础的承载力,大家是不是有点懵?别急,我来给你捋一捋。
桩基础的承载力,可以分为两种:特征值和设计值。
啥意思?特征值就是那些“标准”的数值,它代表了桩在完美条件下能承受的最大负荷。
听起来挺简单对吧?就像是你去健身房,举杠铃的最大重量。
可是,实际上并不是每次都能达到那个极限,对吧?因为生活中总有一些不稳定的因素,环境不好啊,身体状态不好啊,或者有时候杠铃上不小心加了点儿不对称的负重。
这时候就得用设计值了。
设计值就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过后的数值,考虑到所有可能的“意外”,比如地质情况、桩的材质、施工时可能的差错等等。
就像你本来能举50公斤的杠铃,但如果你今天有点儿没睡好,可能只能举40公斤。
设计值就是这个“40公斤”,它考虑了各种现实中可能会发生的变数。
这样一来,建筑的安全性就能得到保证,毕竟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家和办公室稳如老狗,而不是随时可能摇摇晃晃。
再说了,桩基础的承载力特征值和设计值不是随便拿个数字就行的。
它们可得通过一系列的测试和计算来得出的,得通过土壤的性质、桩的类型、深度、长度等等多方面的因素来综合考虑。
这个过程,简直就像是把一堆拼图拼到一起,得一块块地“捏合”出一个合适的数字。
你看,土壤的坚硬程度、桩的直径、桩的材质,还有施工时的各种细节,都能影响到最终的承载力。
咱们再说说特征值的计算,讲究的可是非常精细。
比如土层要分析透,桩的长度得打到合适的深度,材料得选对,如果搞错了一点点,整个承载力就不对劲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桩基设计中的特征值、设计值、标准值
2008-09-03 16:46
这是一个关于桩基础设计的概念问题,希望搞清楚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复合基桩或基桩的竖向承载力设计值R和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k之间的关系。
下面列出规范提及的Ra、R、Qk。
1.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8.5.5给出了初步设计时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估算式:
Ra=qpaAp+upΣqsiali
并说明偏心竖向力作用下,单桩承载力Ra应符合下列两式规定:
Qk≤Ra
Qikmax≤1.2Ra
2.复合基桩或基桩的竖向承载力设计值R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5.2.2.2给出了桩基中复合基桩或基桩的竖向承载力设计值R计算公式:
R=ηsQsk/γs+ηpQpk/γp+ηcQck/γc
并说明偏心竖向力作用下,单桩承载力R应符合下述极限状态计算表达式:γoN≤R
γoNmax≤1.2R
其中N和Nmax为按5.1计算。
3.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k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5.2.4给出了各种方法下单桩竖向极限承载
力标准值Qk计算公式。
问题:
1.特征值Ra和设计值R是同一个概念吗?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分别给出的验算单桩承载力方案是否矛盾?
3.针对桩基的设计,这两套验算方案如何选用?
4.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k和特征值Ra、设计值R是什么关系?
华南理工大学杨小平老师的回复(基础工程授课教师):
关于你的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附件是我给研究生上高等基础工程的部分讲稿,供参考。
下面简单回答你的问题。
1.设计值是89年《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和94桩基规范的叫法,2002规范改叫特征值。
二者属同一概念。
2.94桩基规范是从极限状态设计出发,引入了分项系数,并考虑群桩效应和承台效应。
实践证明在岩土工程中不应采用这种设计法,而应采用安全系数法,故2002规范取安全系数K=2。
二者在不考虑群桩效应的情况下计算结果相当。
3.目前应采用国标2002规范。
4.Ra近似等于R,后者的计算可看89规范。
1 94桩基规范中单桩承载力有两个: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和单桩承载力设计值。
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由载荷试验(破坏试验)或按94规范估算(端阻、侧阻均取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即一般勘察报告根据桩基规范的几个表格查出来岩土层的极限侧阻和端阻力,得出来的是极限值,该值(极限值)除以抗力分项系数(1.60、1.65、1.7,不同桩形系数稍有差别)为单桩承载力设计值,确定桩数时荷载取设计值(荷载效应基本组合),荷载设计值一般为荷载标准值(荷载效应标准组合)的1.25倍,这样荷载放大1.25倍,承载力极限值缩小1.65倍,实际上桩安全度还是2(1.25x1.65=2.06)。
94规范时荷载都取设计值,为了荷载与设计值对应,引入了单桩承载力设计值,在确保桩基安全度不低于2的前提下,规定桩抗力分项系数取1.65左右。
所以,单桩承载力设计值是在当时特定情况下(所有规范荷载均取设计值),人为设定的指标,并没有实际意义。
2 02规范中地基、桩基承载力均为特征值,该值为承载力极限值的1/2(安全度为2),对应荷载标准值。
同一桩基设计,分别执行两本规范,结果应该是一样的。
3 “单桩承载力设计值”与“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是两个时代的两个单桩承载力指标,没有可比性。
犹如关公和秦琼。
4 当代的工程师忘了“单桩承载力设计值”这个没有意义的概念吧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