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具有的能同时和持续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土壤圈:土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分布于陆地的表面,被称为土壤圈。
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未改变化学组成的原始成岩矿物。
物理风化粒径大次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
残积母质:就地风化未经搬运的岩石风化物运积母质:岩石风化物经过外力搬运后,在一定地区堆积下来形成的成土母质粒级:根据土壤单粒直径大小和性质变化而划分的土粒级别土壤机械组成(颗粒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的质量百分数称为土壤机械组成土壤质地:为了区分由于土壤组成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差别,按照土壤中不同粒级土粒的相对比例归并土壤组合,称为土壤质地根际:一般将距根表2mm的土壤范围土壤腐殖质:是经微生物彻底改造过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高分子含氮有机化合物。
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腐殖化过程: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为更为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土壤有机质:含C有机化合物的组成,最主要的形态是土壤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的生物化学过程,主要向两个方向转化,即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矿质化过程: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CO2和H2O)并释放出矿质养分和热量的过程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外力作用于土壤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动力学特性的总称。
土粒密度:单位容积(不包括土粒间孔隙容积)的土粒的质量。
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包括孔隙在内)原状土壤的干重。
土壤黏结性:是指土粒与土粒之间由于分子引力而相互黏结在一起来的性质。
土壤黏着性:是指在一定含水量条件下,土粒黏附于外物(农机具)的性能。
土壤可塑性:指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可被外力塑成任何形状,当外力消失或干燥后,仍能保持其形状不变的性能。
黏粒含量:是产生土壤黏结性、黏着性和可塑性的物质基础,而含水量则是其表现强弱程度的条件。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江西农大土壤:是指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天然集合体。
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安全农产品:指在当今认知条件下,对人体健康不产生危害或潜在危害的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指使用安全的投入品,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生产,产地环境、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并使用特有标志的安全农产品。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安全农产品。
有机农产品:是指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使用人工全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添加剂等物质,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遵循自然现象和生态学原理,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而秤出来的农产品。
有机农业:是指按照有机农业标准,在农业能量的封闭循环状态下生产,全部过程都利用农业资源,而不是利用农业以为的能源(化肥、农药、生产调节剂和添加剂等)影响和改变农业的能量循环。
土地退化:是指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导致土地质量下降乃至荒芜的过程。
其主要内容包括森林的破坏及衰亡、草地退化、水资源恶化与土壤退化。
土壤流失:是指土壤物质由于水力及水力加上重力作用而搬运移走的侵蚀过程,也称水土流失作用。
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称作自然侵蚀。
土壤盐渍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它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土壤潜在盐渍化的表象化。
由于不恰当的利用,使潜在盐渍化土壤中盐分趋向于表层积聚的过程。
岩浆岩:地球内部呈熔融状的岩浆上侵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却和凝固所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
土壤次生潜育化:是指因耕作或灌溉等人为原因,土壤(主要是水稻土)从非潜育型转变为高位潜育型的过程。
常表现为50cm土体内出现青泥层。
土壤侵蚀模数:是指系每年每平方公里土壤流失量。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
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土壤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土壤圈: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处于其他圈层的交界面上,对各圈层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起着维持和调节作用的圈层,是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的中心纽带。
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疏松的表层。
森林土壤:森林土壤是指在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林业土壤:林业土壤上是指所有属于营林经营所涉及的土壤,是由林业部门的经营范围所决定的。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活人环境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矿物:矿物是指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原生矿物:原生矿物是指是由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岩浆上升冷凝结晶而成的各种矿物。
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经过风化、沉积作用所形成的矿物和早期形成的矿物经过变质作用所形成的矿物的总称。
岩石:岩石是指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有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解理:解理是指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能.岩浆岩:岩浆岩是地球内部呈熔融状态的岩浆喷出地球表面,或者上升到接近于地表的不同深度的地壳中,冷却、固化后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沉积岩是各种地质作用的沉积物在地表和地下不太深的地方,在常温常压下,经过压紧、硬结所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变质岩是由原来的岩浆岩、沉积岩和部分早期形成的变质岩,在内力作用下,经过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发生化学和物理变化的作用。
物理风化:物理风化是指由温度变化、水分冻结、碎石劈裂以及风力、流水、冰川的摩擦力等物理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机械崩解作用。
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是指由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等参与下进行的各种过程,包括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等作用。
生物风化:生物风化是指生物所引起的岩石或矿物的风化。
土壤结构:土壤结构就是土壤固体颗粒的空间排列方式。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土壤中各种颗粒,如石砾、砂粒、粉粒和黏粒的重量百分含量。
土壤学必考名词解释大汇总

1、土壤:指地球表面能够生长与收获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指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土壤能够不断地供给植物最大限度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3、自然肥力:指土壤在以生物为主导的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土壤肥力。
4、人为肥力: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土壤肥力。
5、潜在肥力:指当造不能供作物吸收利用的肥力。
6、有效肥力:指当造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肥力。
7、矿物:指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物理特性以及内部结构而天然存在于地壳中的物质。
8、岩石:指矿物的自然集合体。
9、单成岩:由一种矿物形成的岩石。
10、复成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组成的岩石。
11、岩浆岩:地球内部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固结的岩石。
12、沉积岩:经流水搬运,重新沉积,胶结作用而形成的次生岩石。
13、变质岩:在高温高压下,岩石的物质组成产生定向排列、内部组成改变或重新结晶形成的岩石。
14、风化作用:指暴露于地表的岩石在周围环境因素作用下,由坚硬变疏松,同时化学组成发生变化的作用。
15、物理风化:岩石由大块变小块,由坚硬变疏松,但化学组成没有改变的机械破碎过程。
16、热力风化作用:温度变化会引起岩石的破碎或层状削落。
17、化学风化:使岩石矿物的化学组成产生改变的风化作用。
18、水化作用:岩石的物质与水作用生成含水物质。
19、氧化作用:氧气作为氧化剂,氧化岩石使其变质的作用。
20、生物风化:岩石受生物有机体作用所进行的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作用。
21、残积物:未移动的风化物。
22、坡积物:移动至山坡下堆积的风化物。
23、冲积物:经流水搬运及重新沉积的母质。
24、洪积物:山洪冲积物。
25、湖积物:湖水泛滥沉积形成的母质。
26、海积物:滨海沉积而形成的母质。
27、第四纪红土:第四纪形成的红色粘土。
28、原生矿物:在岩石风化过程中,结构与化学组成没有改变;仅发生机械破碎作用而残留在土壤中的矿物。
29、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逐步改变其结构、性质、物质组成的新矿物。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
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土壤学名词解释

1.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1.2土壤肥力: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必须养料的能力。
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2.1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的矿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
2.2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来的。
2.3同晶置换: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3.1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3.4菌根:存在于一些树木根的活性部分的真菌菌丝,是真菌和植物根的共生联合体。
4.1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的质量或重量。
4.5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4.6土壤机械组成: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其各粒级的相对含量。
4.7土壤结构:土粒(单粒和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5.2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5.7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5.9滞后现象:对于同一土壤,即使在同一温度下,由土壤脱湿过程和土壤吸湿过程测得的水分特征曲线是不同的,这一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7.4地质大循环: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
7.5生物小循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和土壤之间的循环。
8.2有机质聚集过程:在木本或草本植物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过程。
8.4钙化过程: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移动积累的过程。
8.5盐化过程: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母质中含有的盐分,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通过土壤水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渐向地表集聚的过程。
8.8潜育化过程:土壤长期啧水,受到有机质嫌气分解,而铁锰强烈还原,形成灰蓝——灰绿色土体的过程。
8.9潴育化过程:土壤渍水带经常处于上下移动,土体中干湿交替,比较明显,促使土壤中氧化还原反应交替,结果在土体内出现绣纹,锈斑,铁锰结核和红色胶膜等物质。
土壤学名词解释

1土壤:指发育于地球陆地表皮,具有肥力,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是土壤具有的能同时和持续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3原生矿物:是指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未改变化学组成的原始成岩矿物。
4次生矿物:是指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
5粒级:根据土壤单粒直径大小和性质变化而划分的土壤级别。
6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分泌的酶作用下,使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有机化合物,最后转化为二氧化碳、氨、水和矿质养分(磷、硫、钾、钙、镁等简单化合物或离子),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7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8土粒密度:是单位容积(不包括土粒间孔隙容积)的土粒的质量大小决定于各种矿物的密度和腐殖质含量的多少,土壤中主要矿物及腐殖质的密度。
9土壤容重:是指单位容积(包括孔隙在内)原状土壤的干重。
10土壤的物理机械性:是指外力作用于土壤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动力学特性的总称。
它包括黏结性,黏着性,可塑性,膨胀性以及其他外力作用而发生形变的性质。
11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就是以水的能量指标与土壤的容量指标做成的相关曲线,是研究土壤水分的保持和运动所用到的反映土壤水分基本特性的曲线。
12土壤通气性:是泛指土壤空气与大气进行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流通的性能。
13热容量:是指单位重量或单位容积的土壤,当温度增加或减少1℃时所需要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4导热性:土壤从温度较高的土层向温度较低的土层传导热量的性能。
15同晶代换:自然界中,组成铝硅酸盐矿物晶层的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中的硅原子和铝原子可以被其他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原子所取代,而晶体构造保持不变。
16阳离子交换能力:是指一种阳离子将胶体上另一种阳离子交换出来的能力。
17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重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新形成的矿物,如各种盐类CO32-、SO42- 、SiO42- 、Cl-四面体: 硅氧四面体是硅酸盐矿物的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不同的连接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硅酸盐矿物。
八面体:由六个氧原子环绕着一个中心铝离子排列而成,氧原子排列成两层,铝原子居于两层中心孔穴内。
同晶替换: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型:晶层与晶层间距离稳定,连接紧密,内部空隙小,电荷量少,单位个体小,分散度低。
多出现于酸性土壤。
如高岭石类。
2:1型: 胀缩性大,吸湿性强,易在两边硅氧片中以Al3+代Si4+,有时可在硅铝片中,一般以Mg2+代Al3+→带正电→吸附负离子。
粘粒矿物:组成粘粒的次生矿物叫粘土矿物。
土壤质地:据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划分的土壤类型。
种类:砂土、壤土、粘土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分解和崩解的过程。
永久电荷: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
土壤吸湿水**:干土从空气中吸着水汽所保持的水称为吸湿水土壤膜状水**:土壤颗粒表面上吸附的水分形成水膜,这部分水称为土壤膜状水。
土壤膜状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土壤最大分子持水量。
凋萎系数:作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呈现永久凋萎,此时的土壤含水量就称为凋萎系数。
土壤毛管水***:存在于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称为毛管水。
包括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水。
这部分水作物可以利用。
毛管悬着水**借助于毛管力保持在上层土壤的毛管孔隙中的水分,它与来自地下水上升的毛管水并不相连,好像悬挂在上层土壤中一样,故称之为毛管悬着水。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
在数量上它包括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
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所有孔隙都充满水时的含水量,也称为土壤全持水量。
重力水**:临时存在于土壤大孔隙(通气孔隙)中的水分,与土壤养分的淋失有关。
土水势:表示土壤水分在土—水平衡体系中所具有的能态。
它是指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土—水系统移到温度和气压完全相同的纯水池时所做的功。
常用(Ψ)来表示。
基质势(Ψm);压力势(Ψg);溶质势(Ψs);重力势(Ψg)。
基质势(ψm)***它是指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的土-水体系统移到另一个没有土壤基质(纯水),而其它状态完全相同的水池时所做的功。
或由吸附力和毛管力所制约的土水势。
压力势(ψp)***它是指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土-水体系移到另一个压力不同,而温度、基质、溶质等状态完全相同的参比系统时所做的功。
或在土壤饱和水的情况下,由于受压力而产生土水势变化。
溶质势(ψS)***它是指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的土-水体系统中移到另一个没有溶质而其它状态均相同的水池时所做的功。
或指土壤水中溶解的溶质而引起的土水势的变化。
重力势(ψg)***重力势(ψg)是指由重力作用而引起的土水势变化。
任何时后重力势都存在。
高于参比面时为正,反之为负,参比面处重力势为0.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吸力是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简称吸力,但并不是指土壤对水的吸力。
T=|-φm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达西定律(Darcy’s law)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土壤的水量,土壤水通量与土水势梯度成正比。
土壤非饱和流***土壤非饱和流的推动力主要是基质势梯度和重力势梯度。
它也可用达西定律来描述,冻后聚墒”现象***冬季表土冻结,水汽压降低,而冻层以下土层的水汽压较高,于是下层水汽不断向冻层集聚、冻结、使冻层不断加厚,其含水量有所增加,这就是“冻后聚墒”现象。
土壤有效水在田间持水量(1-2万帕)到永久萎蔫系数(150万帕)之间保留在土壤中水分土壤机械组成(颗粒组成):据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各粒级的相对含量。
划分土壤质地的依据。
土粒分级:石砾、砂粒、粉砂粒、黏粒当量孔径***:相当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的孔径,单位为毫米。
土壤的真实孔径往往无法实际测定。
土壤结构体***:又称土壤结构,是指原生土粒(单粒)和次生土粒(复粒)的排列与组合状况。
结构体的稳定性**:机械稳定性;生物稳定性;水稳定性;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的质量(不包括孔隙)2.65克/厘米3。
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克/厘米3 )。
土壤容重值多介于1.0-1.5克/厘米3范围内,夯实的土壤容重则可高达1.8-2.0克/厘米3***土壤容重的用处:算土壤孔隙度;计算工程土方量;估算各种土壤成分储量;计算土壤储水量及灌水(或排水)定额。
土壤孔隙度(孔度)***:指单位土壤容积内孔隙所占的百分数。
孔隙度=1-固相率=液相率+气相率永久电荷(permanent charge)***:永久电荷起源于矿物晶格内部离子的同晶置换。
可变电荷(variable charge)***随pH的变化而变化的土壤电荷,这种电荷称为可变电荷。
可变电荷的成因主要是胶核表面分子或原子团的解离土壤的电荷数量**1、土壤电荷主要集中在胶体部分。
2、胶体组成成分是决定其电荷数量的物质基础。
3、有机胶体和无机胶体的电荷具有非加和性。
***影响土壤电荷数量的因素主要有:A. 质地: 土壤的质地越粘,土粒越细,其电荷总量也越多。
B. 土壤胶体的种类:C. pH值:主要影响可变电荷的数量。
双电层***当静电引力与热扩散相平衡时,在带电胶体表面与溶液的界面上,形成了由一层固相表面电荷和一层溶液中相反符号离子所组成的电荷非均匀分布的空间结构吸附作用**根据物理化学的反应,胶体在溶剂中呈不均一的分布状态,固体颗粒表面的离子浓度与溶液内部不同的现象称为吸附作用**。
盐基饱和度BSP***:在土壤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中,盐基离子的数量占所有吸附的阳离子的百分比。
盐基饱和的土壤具有中性或碱性反应;而盐基不饱和的土壤则具有酸性反应,为酸性土壤;盐基离子与致酸离子***第一类是氢离子和铝离子,它们是致酸离子,与土壤的酸度有密切关系。
第二类是其他的一些金属离子,如Ca+2、Mg+2、K+、NH4+……等,在古典化学上,它们都称为盐基离子。
阳离子交换作用***在土壤中,被胶体静电吸附的阳离子,一般都可以被溶液中另一种阳离子交换而从胶体表面解吸。
*** 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1)阳离子交换作用是可逆反应。
(2)交换是等当量进行的。
(3)阳离子交换受质量作用定律的支配。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CEC是指土壤溶液为中性(pH = 7)时,每千克土所含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称为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
(CEC:cmol(+)kg-1)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1)电荷的影响价数越高交换能力越强(2)离子的半径及水化程度(3)离子浓度和数量因子。
**影响交换离子有效度的因素主要有:(1)交换性阳离子的饱和度(2)陪补离子的种类(3)无机胶体的种类潜性酸:土壤潜性酸是由于土壤胶粒上吸附着氢离子和铝离子所造成的显出酸性,所以它是土壤酸的潜在来源水解酸用弱酸强碱的盐类溶液(常用的为pH8.2的1mol NaOAc溶液)浸提, 再以NaOH 标准液滴定浸出液,根据所消耗的NaOH的用量换算为土壤酸量。
测得的潜性酸的量称之为土壤的水解性酸交换酸当用中性盐溶液如1mol Kcl或0.06mol BaCl溶液(pH=7)浸提土壤时,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铝离子与氢离子的大部分均被浸提剂的阳离子交换而进入溶液,浸出液中的氢离子及由铝离子水解产生的氢离子,用标准碱液滴定,根据消耗的碱量换算,为交换性氢与交换性铝的总量,即为交换性酸量ESP:钠碱化度碱化度是指土壤胶体吸附的交换性钠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
我国则以碱化层的碱化度>30%,表层含盐量<0.5%和pH值>9.0定为碱土(alkaline soil)总碱度:是指土壤溶液或灌溉水中碳酸根、重碳酸根的总量。
厘摩尔土壤碱化作用当土壤碱化度达到一定程度,可溶盐含量较低时,土壤就呈极强的碱性反应,土壤理化性质上发生恶劣变化影响土壤氧还原的因素1.微生物的活动2.易分解有机的含量3.土壤中易氧化和还原的无机物的含量如土壤的氧化体和硝酸盐含量高时,可使Eh值下降得较慢。
4.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5.土壤的pH值土壤Eh: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态和还原态同时在电极上达到平衡,其平衡电位,称为氧化还原电位,通常以Eh表示。
土壤缓冲性:对酸碱变化的抵抗能力,叫做土壤的缓冲性能或缓冲作用。
广义: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对营养元素、污染物质、氧化还原等同样具有缓冲性,具有抗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生物小循环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后者供动物生长,而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促进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物质迁移***两大方向:(1)向下淋溶及其淀积以及被彻底淋出土体的物质移动;(2)向上迁移的养分元素的生物富集作用,易溶性盐类、还原性铁锰等随毛管上升而在表土积聚的作用。
物质移动的机理分:有溶迁作用,还原迁移作用、螯迁作用、悬迁作用和生物迁移作用。
土壤发育(soil development)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再积体,接受其所处的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性的土壤土壤剖面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止。
土壤发生层: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相平行的,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
最基本的三个发生层组成1、淋溶层(A层)eluvial horizon:处于土体最上部,故又称为表土层,它包括有机质的积聚层和物质的淋溶层。
2、淀积层(B层)illuvial horizon:它处于A层的下面,是物质淀积作用造成的。
3、母质层(C层)parent material horizon:处于土体最下部,没有产生明显的成土作用的土层,其组成物就是前面所述的母质。
土体构型是各土壤发生层在垂直方向有规律的组合和有序的排列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