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具有的能同时和持续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土壤圈:土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分布于陆地的表面,被称为土壤圈。
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未改变化学组成的原始成岩矿物。
物理风化粒径大次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
残积母质:就地风化未经搬运的岩石风化物运积母质:岩石风化物经过外力搬运后,在一定地区堆积下来形成的成土母质粒级:根据土壤单粒直径大小和性质变化而划分的土粒级别土壤机械组成(颗粒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的质量百分数称为土壤机械组成土壤质地:为了区分由于土壤组成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差别,按照土壤中不同粒级土粒的相对比例归并土壤组合,称为土壤质地根际:一般将距根表2mm的土壤范围土壤腐殖质:是经微生物彻底改造过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高分子含氮有机化合物。
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腐殖化过程: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为更为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土壤有机质:含C有机化合物的组成,最主要的形态是土壤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的生物化学过程,主要向两个方向转化,即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矿质化过程: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CO2和H2O)并释放出矿质养分和热量的过程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外力作用于土壤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动力学特性的总称。
土粒密度:单位容积(不包括土粒间孔隙容积)的土粒的质量。
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包括孔隙在内)原状土壤的干重。
土壤黏结性:是指土粒与土粒之间由于分子引力而相互黏结在一起来的性质。
土壤黏着性:是指在一定含水量条件下,土粒黏附于外物(农机具)的性能。
土壤可塑性:指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可被外力塑成任何形状,当外力消失或干燥后,仍能保持其形状不变的性能。
黏粒含量:是产生土壤黏结性、黏着性和可塑性的物质基础,而含水量则是其表现强弱程度的条件。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土壤学名词101. 总论01.001 土壤soil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01.002 土壤学soil science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制图和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肥力特征以及土壤利用、改良和管理的科学。
01.003 发生土壤学pedology侧重研究土壤的发生、演化、特性、分类、分布和利用潜力的土壤学。
01.004 耕作土壤学edaphology侧重研究土壤的组成、性质及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通过耕作管理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能力的土壤学。
01.005 土壤地理[学] soil geography研究土壤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及其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01.006 土壤物理[学] soil physics研究土壤中物理现象或过程的学科。
01.007 土壤化学soil chemistry研究土壤中各种化学行为和过程的学科。
01.008 土壤生物化学soil biochemistry阐明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等物质的转化、消长规律及其功能的学科。
01.009 土壤矿物学soil mineralogy研究土壤中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的类型、性质、成因、转化和分布的学科。
01.010 农业化学agrochemistry研究植物营养、土壤养分、肥料性质和施用技术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广义上也包括农产品加工酿造等。
01.011 土壤分析化学soil analytical chemistry研究用化学方法和原理测定土壤成分和性质的技术学科。
01.012 土壤生物学soil biology研究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分布、功能及其与土壤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01.013 土壤微生物学soil microbiology研究土壤中微生物种类、功能和活性以及与土壤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01.014 土壤生态学soil ecology研究土壤环境与生物间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功能、平衡与演变规律的学科。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
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土壤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土壤圈: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处于其他圈层的交界面上,对各圈层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起着维持和调节作用的圈层,是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的中心纽带。
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疏松的表层。
森林土壤:森林土壤是指在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林业土壤:林业土壤上是指所有属于营林经营所涉及的土壤,是由林业部门的经营范围所决定的。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活人环境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矿物:矿物是指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原生矿物:原生矿物是指是由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岩浆上升冷凝结晶而成的各种矿物。
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经过风化、沉积作用所形成的矿物和早期形成的矿物经过变质作用所形成的矿物的总称。
岩石:岩石是指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有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解理:解理是指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能.岩浆岩:岩浆岩是地球内部呈熔融状态的岩浆喷出地球表面,或者上升到接近于地表的不同深度的地壳中,冷却、固化后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沉积岩是各种地质作用的沉积物在地表和地下不太深的地方,在常温常压下,经过压紧、硬结所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变质岩是由原来的岩浆岩、沉积岩和部分早期形成的变质岩,在内力作用下,经过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发生化学和物理变化的作用。
物理风化:物理风化是指由温度变化、水分冻结、碎石劈裂以及风力、流水、冰川的摩擦力等物理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机械崩解作用。
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是指由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等参与下进行的各种过程,包括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等作用。
生物风化:生物风化是指生物所引起的岩石或矿物的风化。
土壤结构:土壤结构就是土壤固体颗粒的空间排列方式。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土壤中各种颗粒,如石砾、砂粒、粉粒和黏粒的重量百分含量。
土壤学必考名词解释大汇总

1、土壤:指地球表面能够生长与收获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指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土壤能够不断地供给植物最大限度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3、自然肥力:指土壤在以生物为主导的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土壤肥力。
4、人为肥力: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土壤肥力。
5、潜在肥力:指当造不能供作物吸收利用的肥力。
6、有效肥力:指当造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肥力。
7、矿物:指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物理特性以及内部结构而天然存在于地壳中的物质。
8、岩石:指矿物的自然集合体。
9、单成岩:由一种矿物形成的岩石。
10、复成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组成的岩石。
11、岩浆岩:地球内部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固结的岩石。
12、沉积岩:经流水搬运,重新沉积,胶结作用而形成的次生岩石。
13、变质岩:在高温高压下,岩石的物质组成产生定向排列、内部组成改变或重新结晶形成的岩石。
14、风化作用:指暴露于地表的岩石在周围环境因素作用下,由坚硬变疏松,同时化学组成发生变化的作用。
15、物理风化:岩石由大块变小块,由坚硬变疏松,但化学组成没有改变的机械破碎过程。
16、热力风化作用:温度变化会引起岩石的破碎或层状削落。
17、化学风化:使岩石矿物的化学组成产生改变的风化作用。
18、水化作用:岩石的物质与水作用生成含水物质。
19、氧化作用:氧气作为氧化剂,氧化岩石使其变质的作用。
20、生物风化:岩石受生物有机体作用所进行的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作用。
21、残积物:未移动的风化物。
22、坡积物:移动至山坡下堆积的风化物。
23、冲积物:经流水搬运及重新沉积的母质。
24、洪积物:山洪冲积物。
25、湖积物:湖水泛滥沉积形成的母质。
26、海积物:滨海沉积而形成的母质。
27、第四纪红土:第四纪形成的红色粘土。
28、原生矿物:在岩石风化过程中,结构与化学组成没有改变;仅发生机械破碎作用而残留在土壤中的矿物。
29、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逐步改变其结构、性质、物质组成的新矿物。
(完整版)土壤学名词解释

1、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
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
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生态上不同的植物,他们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是不同的。
2、试述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特殊作用。
1、营养库的作用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3、雨水涵养作用4、生物的支撑作用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3、为什么说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
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1、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土壤形成的时间长★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土地退化日趋严重★人口剧增)2、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土壤肥力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3、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
★土壤资源的空间分布还受区域性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等条件的影响。
★人类的耕作活动也改变了土壤的性状,从而影响土壤的空间分布。
1矿物鉴定特征、种类及主要造岩矿物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根据矿物呈色的原因,分为自色、他色和假色三种。
★条痕条痕就是矿物粉末的颜色,将矿物在未上釉的瓷板上进行刻划,其留下的粉末痕迹就是条痕。
★透明度和光泽透明度是矿物允许可见光透过的程度。
光泽是矿物表面对光线反射所呈现的光亮。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摩擦或刻划的能力称为硬度。
★解理和断口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沿着一定方向的平行面裂开,这种现象称为解理,而裂开后形成的光滑平面则称为解理面。
而破裂成不平坦、不规则的断面,则称之为断口。
种类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1.原生矿物(岩浆)由地壳深处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固结而形成的矿物称原生矿物2.次生矿物(表生或变质)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称次生矿物。
土壤学名词解释

1.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1.2土壤肥力: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必须养料的能力。
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2.1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的矿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
2.2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来的。
2.3同晶置换: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3.1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3.4菌根:存在于一些树木根的活性部分的真菌菌丝,是真菌和植物根的共生联合体。
4.1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的质量或重量。
4.5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4.6土壤机械组成: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其各粒级的相对含量。
4.7土壤结构:土粒(单粒和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5.2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5.7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5.9滞后现象:对于同一土壤,即使在同一温度下,由土壤脱湿过程和土壤吸湿过程测得的水分特征曲线是不同的,这一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7.4地质大循环: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
7.5生物小循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和土壤之间的循环。
8.2有机质聚集过程:在木本或草本植物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过程。
8.4钙化过程: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移动积累的过程。
8.5盐化过程: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母质中含有的盐分,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通过土壤水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渐向地表集聚的过程。
8.8潜育化过程:土壤长期啧水,受到有机质嫌气分解,而铁锰强烈还原,形成灰蓝——灰绿色土体的过程。
8.9潴育化过程:土壤渍水带经常处于上下移动,土体中干湿交替,比较明显,促使土壤中氧化还原反应交替,结果在土体内出现绣纹,锈斑,铁锰结核和红色胶膜等物质。
土壤学名词解释

1土壤:指发育于地球陆地表皮,具有肥力,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是土壤具有的能同时和持续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3原生矿物:是指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未改变化学组成的原始成岩矿物。
4次生矿物:是指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
5粒级:根据土壤单粒直径大小和性质变化而划分的土壤级别。
6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分泌的酶作用下,使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有机化合物,最后转化为二氧化碳、氨、水和矿质养分(磷、硫、钾、钙、镁等简单化合物或离子),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7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8土粒密度:是单位容积(不包括土粒间孔隙容积)的土粒的质量大小决定于各种矿物的密度和腐殖质含量的多少,土壤中主要矿物及腐殖质的密度。
9土壤容重:是指单位容积(包括孔隙在内)原状土壤的干重。
10土壤的物理机械性:是指外力作用于土壤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动力学特性的总称。
它包括黏结性,黏着性,可塑性,膨胀性以及其他外力作用而发生形变的性质。
11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就是以水的能量指标与土壤的容量指标做成的相关曲线,是研究土壤水分的保持和运动所用到的反映土壤水分基本特性的曲线。
12土壤通气性:是泛指土壤空气与大气进行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流通的性能。
13热容量:是指单位重量或单位容积的土壤,当温度增加或减少1℃时所需要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4导热性:土壤从温度较高的土层向温度较低的土层传导热量的性能。
15同晶代换:自然界中,组成铝硅酸盐矿物晶层的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中的硅原子和铝原子可以被其他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原子所取代,而晶体构造保持不变。
16阳离子交换能力:是指一种阳离子将胶体上另一种阳离子交换出来的能力。
17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重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学名词解释江西农大土壤:是指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天然集合体。
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安全农产品:指在当今认知条件下,对人体健康不产生危害或潜在危害的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指使用安全的投入品,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生产,产地环境、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并使用特有标志的安全农产品。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安全农产品。
有机农产品:是指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使用人工全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添加剂等物质,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遵循自然现象和生态学原理,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而秤出来的农产品。
有机农业:是指按照有机农业标准,在农业能量的封闭循环状态下生产,全部过程都利用农业资源,而不是利用农业以为的能源(化肥、农药、生产调节剂和添加剂等)影响和改变农业的能量循环。
土地退化:是指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导致土地质量下降乃至荒芜的过程。
其主要内容包括森林的破坏及衰亡、草地退化、水资源恶化与土壤退化。
土壤流失:是指土壤物质由于水力及水力加上重力作用而搬运移走的侵蚀过程,也称水土流失作用。
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称作自然侵蚀。
土壤盐渍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它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土壤潜在盐渍化的表象化。
由于不恰当的利用,使潜在盐渍化土壤中盐分趋向于表层积聚的过程。
岩浆岩:地球内部呈熔融状的岩浆上侵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却和凝固所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
土壤次生潜育化:是指因耕作或灌溉等人为原因,土壤(主要是水稻土)从非潜育型转变为高位潜育型的过程。
常表现为50cm土体内出现青泥层。
土壤侵蚀模数:是指系每年每平方公里土壤流失量。
土壤分类:是指根据土壤性质和特征对土壤进行分门别类。
单个土体:是指能进行描述和采样,从而能据以鉴定所有土层的特性和排列,以及其他一系列特征变异的最小土体。
土壤分类学:是指土壤分类学是研究和描述土壤和它们之间的差别,探讨这种差别的因果关系,并运用所掌握的资料去建立某个土壤分类系统的学科。
土壤个体:是指在自然景观中以其位置、大小、坡度、剖面形态、基本属性和具有一定其它相貌特征的三维实体,包括多于一个单个土体的原地土壤体积。
土类:是指根据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由此发生的土壤属性三者的统一和综合进行划分的土壤高级分类单元。
沉积岩:各种岩石的风化物,通过各种搬运作用,在适宜的环境下沉积,经过固结而成的岩石。
变质岩:地壳中岩浆岩、沉积岩和原有的变质岩在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发生崩解破碎和分解等各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物理风化:是岩石在外力影响下,机械地裂成碎屑,只改变大小和外形,而不改变化学成分的过程。
化学风化:岩石在水、氧、二氧化碳等风化因素的参与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分解过程。
生物风化作用:生物及其生命活动对岩石、矿物产生的破坏作用,称生物风化作用。
土壤有机质: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
土壤腐殖质:是土壤中一类性质稳定,成分、结构极其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
矿化率:土壤有机质因矿质化作用每年损失的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称有机质的矿化率。
腐殖化系数:指单位重量的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的碳量。
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酶的氧化作用下,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放出能量和植物可以利用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有机质的腐殖质化过程:是指土壤中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重新合成为成分和结构都更为复杂的稳定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最原始的活有机体。
它们的作用是:分解有机质,合成腐殖质,转化土壤中难溶性的矿质养分及固氮。
根际:是指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
土壤酶:是指在土壤中能催化土壤生物学反应的一类蛋白质。
根际效应:由于植物根系的细胞组织脱落物和根系分泌物为根际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能量,因此,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
土壤孔隙:土壤固相的土粒或土团之间的空隙,称为土壤孔隙。
土壤密度:单位体积的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体积)的质量称土壤密度。
土壤圈:是指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
土壤容重: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的烘干土重。
土壤孔隙度:单位体积内土壤孔隙所占的百分数,称土壤孔隙度。
土壤结构性:指土壤中单粒和复粒的类型、数量、品质及其排列状况等的综合特性。
土壤结构体:土壤中土粒因不同原因而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土团、土块或土片。
土壤团粒结构:土粒胶结0.25~10mm的圆球形疏松多孔的小土团。
直径小于0.25mm的称微团粒。
土壤粒级:土壤矿质颗粒的大小不均,按照颗粒直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叫粒级。
土壤机械组成:指土壤中各粒级所占的重量百分比组合。
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土壤耕作:耕作是在作物种植以前,或在作物生长期间,为了改善植物生长条件而对土壤进行的机械操作。
土壤粘结性:指土粒之间通过各种引力互相连接起来的性能潜在肥力: 土壤肥力在生产上没有发挥出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分。
土壤粘着性:指土壤粘附在外物(如农具)上的性质土壤塑性:当土壤湿润到一定程度时,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任意变形,而且在外力解除后和土壤干燥后仍然能保持这种变化了的形态,这种性能就称为土壤塑性土壤压板:机械在田面上行走对土壤有压实作用。
过度的压实会影响耕作质量,对作物生长不利。
这种过度的压实又称为土壤压板。
土壤耕性:土壤耕作时表现出来的土壤物理性质宜耕期:指适合于耕作的土壤含水量范围。
吸湿水:由干燥土粒吸附力从空气中吸附汽态水分子保持在土粒表面的水分称为吸湿水。
凋萎系数:当作物呈现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含水量(枯萎系数)。
田间持水量:由于灌溉或降水使田间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
土水势:土壤水在各种力的作用下,与同样条件的纯自由水相比,其自由能必然不同,主要是降低,这个自由的差用势能来表示,称为土水势。
土壤水吸力:土壤水承受一定吸力情况下所处的能态叫土壤水吸力,简称吸力、张力或负压力。
有效肥力:土壤肥力在当季生产中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分。
土壤热容量:单位重量或单位体积土壤,当温度增减1℃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土壤的导热率或热导率:是指单位厚度(1cm)土层,温度差为1℃时,每秒钟经单位断面(1cm2)通过的热量焦耳数,单位为J/ (cm.s.℃)。
热扩散率:是指在标准状况下,在土层垂直方向上每厘米距离内,1℃的温度梯度下,每秒钟流人1 cm2土壤断面面积的热量,使单位体积(1cm3)土壤所发生的温度变化。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滞后现象:对于同一土壤,即使在恒温条件下,土壤脱湿曲线(由湿变干)与吸湿曲线(由干变湿)不重合的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土壤胶体:土壤学中,粒径在1~100nm的颗粒都称为胶体;而粒径大于100nm的粘粒,在长、宽、高三个方向上,往往至少有一个方向也在胶体粒子的大小范围内,并具有胶体的性质,故也可视为土壤胶体。
同晶代换作用:粘土矿物结晶形成时,晶格中的中心阳离子被另一种大小相似的阳离子代替,其结果改变了晶架的化学组成,而晶体构造不受破坏,这种现象称同晶代换作用。
土壤吸收性能:指土壤吸收各种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或使它们在胶体表面浓度增加的性质。
阳离子交换吸收:指土壤胶体表面所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是扩散层中的阳离子)相互交换的作用。
阳离子交换量(CEC):在一定的pH值条件下(一般pH为7),单位重量的土壤所保持的交换性阳离子总量。
土壤剖面:在野外观察和研究土壤时,从地面垂直向下直到母质挖一切面。
盐基饱和度:它是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等电点(零电点):是指土壤胶体表面正负电荷为零时土壤溶液的pH值。
土壤碱度由碳酸盐和重碳酸盐导致土壤碱性的程度称土壤碱度。
交换性酸度盐置换性酸度指土壤中可为中性盐置换进入溶液的氢、铝离子数量。
水解性酸度用碱性缓冲盐(如乙酸钠)浸提土壤所测得的酸是水解性酸。
离子饱和度:某种离子在土壤胶体表面被吸附的数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缓冲作用:当向土壤中加入少量酸或碱物质时,土壤阻止pH 值变化的能力,称为土壤的缓冲作用。
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氧化还原电位:是指由于溶液中氧化态物质和还原态物质的浓度关系变化而产生的电位。
矿物:指存在地壳中有一定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内部构造的天然化合物。
总碱度:是指土壤溶液或灌溉水中碳酸根、重碳酸根的总量。
碱化度:是指土壤胶体吸附的交换性钠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
粘化过程:矿物质土粒由粗粒变细形成粘粒的过程,粘粒在土层中沉积使粘粒含量增加的过程。
土体构型:是指各土壤发生层在垂直方向有规律的组合和有序的排列状况。
发生层:土壤在成土过程中分化形成的层次。
地质大循环:岩石经风化后成为疏松、多孔的散碎体,即母质,释放出大量矿质元素,包括一些可溶性盐基物质。
这些物质随水流入江河,湖泊和海洋,经胶结和硬化的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在地壳上升过程中,岩石露于地表,又重新进行风化,淋溶,流进海洋的重复进行的过程。
生物小循环:岩石风化形成母质,给植物生长提供水分、养分、空气等条件。
当植物死后,经微生物分解又释放出无机物质,一部分进入地质大循环,另一部分又重新被植物吸收利用的过程。
有机质的聚积过程:在各种植被条件下,土体表层以腐殖化、斑毡化和泥炭化等形式进行的有机质的聚积过程。
脱硅富铝化过程:在热带、亚热带高温多雨,并有一定的干湿季节条件下,铝硅酸盐类发生强烈分解,释放出大量盐基物质,风化液呈中性或碱性反应,硅和盐基离子大量淋失,铁铝沉积(溶解度小),滞于原土层而相对富积,使土体呈现鲜红色,甚至形成铁盘的过程。
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学层次和母质层。
原生矿物:由熔融的岩浆直接冷凝和结晶形成的矿物。
新生体:土壤新生体是成土过程中土壤物质经淋移、转化和聚积形成的新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