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专题复习有答案

合集下载

专题08:诗词鉴赏【2022-2023统编版八上语文期末专题复习】(解析版)

专题08:诗词鉴赏【2022-2023统编版八上语文期末专题复习】(解析版)

专题08 诗词鉴赏1.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

(甲)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答案】人示例:空气特别明净清新,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清幽明丽,生机勃勃;气氛热烈欢快,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的情怀。

【解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分析。

第一空,联系诗句“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意思是雨后初晴,放眼向田野眺望,视野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

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

田埂外流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苍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

农忙季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都是全家出动在田亩间忙碌的干活。

从诗句中很容易提取到景物:原野、郭门、渡头、村树、溪口、白水、碧峰、人。

第二空,首联的“原野旷”和“无氛垢”六个字,便展现出经过雨水冲洗,空气特别清新明净,没有丝毫尘埃,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

颔联写诗人纵目四望乡村周围的远近景色:远处,遥见外城的门楼临靠着河边的渡头;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

正因为空气洁净,增大了“望”中的透明度和深远度,才有可能如此清晰地看到郭门、渡头、村树、溪口。

上句的“白”字和“明”字,非常准确地表现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河流溪涧比平时显得明亮夺目;下句的“碧”字和“出”字,也十分逼真地描绘了雨洗远山,格外碧绿,雨后空气清新,山背峰峦得以叠现。

这两个意象画面都紧扣着雨后新晴的特点,因而生动、具体、逼真,在总体的静态中富于动感,意境清幽明丽,生机勃勃。

尾联“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只是虚点一笔,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使人感受到农忙劳动的热烈欢快气氛,呼吸到农村浓郁的生活气息。

09 诗词鉴赏(真题必刷 )【部编版七下语文期中 期末专题复习(期末篇)】(解析版)

09 诗词鉴赏(真题必刷 )【部编版七下语文期中 期末专题复习(期末篇)】(解析版)

专题09 诗词鉴赏(一)(2022春·河南开封·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跟王维的《竹里馆》和杜牧的《泊秦淮》一样,都属于绝句。

B.这首诗深受建安风骨影响,刚劲质朴,意境宏阔,充溢着慷慨悲壮之气。

C.后两句中的“之”和“而”能延长停顿、舒缓语气,有助于抒发作者的感慨。

D.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登高远眺,思接千载,不禁涌起怀古伤今之情。

2.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A 2.①诗人遥想燕昭王筑幽州台招贤纳士,深感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②诗人置身苍茫宇宙之间,感觉到个人的渺小、生命的短暂与孤独。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在初唐时期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并非“绝句”。

故选A。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陈子昂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在随军征讨以及之后的为官生涯中都多次向上进言,都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联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诗人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生不逢时,满腹才华难以展现,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因此诗人“独怆然而涕下”,倍感凄凉的独自落泪。

同时,联系“念天地之悠悠”可知,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作者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二)(2022春·福建福州·七年级校联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古诗词鉴赏专题全国Ⅰ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 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 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 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全国II(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全国Ⅰ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写景咏物(二)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写景咏物(二)

2023年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写景咏物二轮复习专题(二)一.古诗词赏析(共15小题)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卜算子•咏梅南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词的上片用和(用原句填写)写出了梅花生长环境的荒僻和现实遭遇的悲苦。

(2)阅读下列两则链接材料,说说哪一则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甲】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北宋王安石《梅花》【乙】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南宋刘克庄《落梅》2.古词阅读。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词的上阕通过断桥、、等意象,营造了的意境。

(2)从下列诗词选句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陆游?胡未灭,鬓先秋。

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陆游《诉衷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3.古诗阅读。

小文很喜欢张嵲的《墨梅》,却不知道该如何赏析,他去向老师请教。

请你阅读《墨梅》,帮忙完成对话。

墨梅[宋]张嵲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小文:老师,我很喜欢张嵲的这首《墨梅》,可不知道该如何赏析。

老师:你可以用连结的策略进行赏析。

还记得小学学过的那首王冕的《墨梅》吗?小文:记得。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老师:对的。

这两首诗都采用了①的手法。

王冕笔下的梅花花色淡墨,花香清芬,性情高洁,王诗通过对墨梅高洁品性的赞颂,表达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

而张嵲借墨梅②的孤高品格,表达了自己③的思想感情,写出了诗人的羁旅愁思。

4.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甲】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专题06:诗词鉴赏(解析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江苏专用)

专题06:诗词鉴赏(解析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江苏专用)

专题06诗词鉴赏(2022春•江苏南京•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⑴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铃⑵,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⑴浩初:作者的朋友,此时到柳州看望柳宗元。

上人:对和尚的尊称。

⑵海畔:海边。

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

剑错(niGng):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

⑶若:如果。

1.这首诗第一句有什么作用?2.同样表现离愁别绪,下列哪一项中的诗句与本诗三、四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A.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一一《诗经•王风•黍离》B.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一一(南唐)李璟《山花子》C.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一一《古诗十九首》D.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一一(唐)李德裕《登崖州城作》【答案】1.环境描写(比喻),将尖山比喻成剑锋;时时触动作者内心,让他感受痛苦。

引发了下面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交代了地点、时间。

2. D【解析】1.考查诗句的鉴赏。

“海畔尖山似剑错”的意思是海边的高耸突出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

据此可知,这句诗把海边的高耸突出的尖山比作利剑锋芒,由此可知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结合下一句“秋来处处割愁肠”可知,诗人认为海边的高耸突出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突出作者愁苦之深;诗的第一句是写登览所见的景色,广西独特的风光之一是奇特突兀的山峰,引起下句奇特的联想的巧妙的设喻。

剑芒似的尖山,这一惊心动魄的形象,对荒远之地的逐客,真有刺人心肠的感觉。

三、四句则由“尖山”进一步生出一个离奇的想象。

在诗人眼中,这每一个山峰都是他自己的化身。

又使他感到自己只有一双眼睛眺望京国与故乡,是不能表达内心渴望于万一,而这成千的山峰,山山都可远望故乡,于是他突生奇想,希望得到一个分身法,将一身化作万万千千身,每个峰头站上一个,庶几可以表达出强烈的心愿。

据此分析可知,这首诗第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尖山比喻成剑锋,时时触动作者内心,让他感受痛苦,引发了下面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交代了地点、时间。

09 诗词鉴赏(必刷真题)【部编版七下语文期中期末专题复习(期中篇)](解析版)

 09 诗词鉴赏(必刷真题)【部编版七下语文期中期末专题复习(期中篇)](解析版)

专题09 诗词鉴赏(一)(2022春·福建龙岩·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园东望路漫漫”描绘出诗人西征途中向东遥望长安故园的情景。

B.第二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眷念之深。

C.“马上相逢无纸笔”表明诗人马上就要回到故乡,与亲人相逢。

D.尾句中的“报平安”三字,表现出诗人对前途乐观。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心理?【答案】1.C 2.抒写了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C.有误,诗人遇到作为入京使的故人,托他传回平安的讯息,“马上相逢”说明了彼此行色匆匆,并不是表明“诗人马上就要回到故乡,与亲人相逢”。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理解。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入京使者”的故人,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作者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

“凭君传语报平安”收束得干净利落,但简单之中寄寓着诗人思念亲人的一片深情,颇有韵味。

诗句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二)(2022春·福建三明·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弹奏、舒啸之状,体现诗人超凡脱俗的气质。

B.诗人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

C.“明月来相照”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倾洒着银辉的明月当成知己。

D.全诗写景写人平淡自然,写出了清幽的氛围,达到“诗中有画”的境界。

4.“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写景咏物(三)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写景咏物(三)

2023年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写景咏物二轮复习专题(三)一.古诗词赏析(共10小题)1.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故乡杏花(唐)司空图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

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1)请你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一、二句的画面。

(2)请你从修辞角度,赏析诗歌的三、四两句。

2.古诗词赏析。

白梅[元]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注释:①著:放进,置入。

此身:指白梅。

②混:混杂。

芳尘:香尘。

③乾坤:天地。

(1)这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诗人以自况,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

(2)赏析“冰雪林中著此身”的精妙。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早梅①(唐)柳宗元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②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注】①本诗是诗人在“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谪到偏远落后的永州而作。

②杳杳:幽远。

(1)诗歌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尾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一句有何深刻的含义?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白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说说诗人笔下的白梅有哪些特征。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

孤桐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①。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②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③。

【注释】①寻:古代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

②明:(政治)清明。

③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下列对于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以孤桐自喻,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B.首联“森森”写出了孤桐的茂盛繁密,“几百寻”突显了孤桐的高大挺拔。

C.“阳骄叶更阴”暗示诗人在政治上得到的阻碍力量越大,信念越坚定。

古诗词鉴赏——词句赏析(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江苏专用)

古诗词鉴赏——词句赏析(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江苏专用)

(2023·江苏淮安·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寒陆游斗帐重茵①香雾重,膏粱②那可共功名!三更骑报河冰合,铁马何人从我行?【注】①重茵:多层褥垫。

②膏梁:享受奢侈的公子哥儿。

1.诗中哪些词语照应了标题“夜寒”?【答案】1.“重茵”“河冰合”【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词语和内容。

“重茵”意思是多层褥垫。

可知照应了标题“夜寒”;“河冰合”意思是河水结冰。

可知照应了标题“夜寒”。

(2023·江苏南通·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泥山①张謇幽壑穷余赏,林阴趁夕曛。

寺从山侧见,水向路边分。

轩②槛诗龛敞,蔬苔庙祝③耘。

便期肩一䦆④,种药与锄云。

[注释]①黄泥山:位于南通市南郊,南通狼山风景区五山之一。

②轩:即新绿轩,当地人大多在此读书。

③庙祝:寺庙里主持祭礼的人。

④䦆(jué):一种农具。

3.颔联“寺从山侧见”中的“见”,小南同学读作“jiàn”,小通同学读作“xiàn”,你认为哪种读音更贴合诗意?请将你的理解与同学分享。

【答案】3.示例一:“jiàn”贴合。

“见”意为看见,远望黄泥山的侧面能够看见寺庙,尽显黄泥山之悠远清静,照应首联“幽壑穷余赏”中“赏”的景象。

示例二:“xiàn”贴合。

“见”意为出现,诗人游览黄泥山时,在层层幽壑中寺庙忽然出现在黄泥山山侧,尽显黄泥山之悠远清静,又平添了游览的意外之趣。

【解析】3.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结合诗句内容、描写的画面及诗句情感分析。

示例一:“xiàn”贴合。

“寺从山侧见”中的“见”是显现、显露的意思,“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寺不是有意之为,而是无意间进入眼帘,描绘出寺庙从层层幽壑中显现的景象,表现出环境的清幽,表达出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

示例一:“jiàn”贴合。

“见”是看见、望见的意思,与“幽壑穷余赏”中的“赏”相照应,描写出诗人远望黄泥山所见之景,“寺从山侧见”,描绘出寺庙从层层幽壑中显现的景象,表现出环境的悠远清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初三班姓名:古诗词赏析专题复习例子:(结合参考答案,仔细去推敲,为什么要这样去答题。

)(2005 泸州)读下面的古诗词材料,按要求作答。

绝句二首(其二)【唐】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注】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答:在碧绿的江面上,有白色的鸟儿掠翅飞过,青翠欲滴的山上,春花开得正艳,像要燃烧似的。

2.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答: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3.“山青花欲燃”中“燃”字妙在何处?答:“燃”字是“燃烧”的意思,这里是写花的颜色,形象地写出了花之艳以及春的勃勃生机。

(2011 泸州)襄邑道中【宋】陈与义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

1.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答:(1)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2)表现了船行的轻快,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

2.本诗三、四两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回答。

答:(1)运用了静中见动的写法,写出了因船云俱动,使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

(2)诗人的所见所感还含有智慧和哲理(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2014 泸州)寻南溪常道士(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7、颔联中“依”“闭”两字用得极妙,请任选一字作简要分析。

(4分)依:用拟人手法,写出白云悠悠,也似有情,依傍着静静的沙洲,富有情趣。

闭:蓬门关闭着,却说是碧草当门,写出了草的繁茂,衬托出友人寓所环境之宁静、清幽8、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描绘了雨后幽静、清新宜人的山野景色:小道布满青苔,白云环绕沙洲,春草绕院门,松色青翠,溪岸野花静静开放。

表达诗人春日里访友的闲适、恬静心情。

(2009 泸州)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词下片中“卧”字可谓一字千金,试简析其妙在何处。

答:“卧”字是含有“躺”的意思,把小儿的天真、活泼、顽皮和盘托出,跃然纸上2.全词充满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情趣?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答:全词充满了和谐闲适,其乐融融的农村生活情趣;表现出词人对和谐快乐、闲适恬淡的乡村生活的喜爱赞赏之情。

(2004 泸州)江南春绝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为了突出江南春色,诗人选取了哪些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答:选取了莺歌、红花绿柳(树)、水乡、酒店小旗、寺庙、春雨等。

2.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生成的? 答: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或声色结合)、点面结合或局部景致与概括描写结合等多种方法。

3.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这首诗,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

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遭到反驳。

你认为慎的观点错在何处? 答:①错在不懂得“千里”在这里是虚写而非实数或误解了艺术创作虚实结合的方法;②既然是写江南春色,以“千里”概之亦扣题目。

(2006 泸州)田园乐(其六)【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本诗绘形绘色,突出了景物特点,请结合诗歌的前两句作简要分析。

答:①写桃花、柳丝、春雨等,抓住了富有春天特征的景物;②用“红”“绿”两字,使景物色彩鲜亮怡目;③渲染了桃花、柳丝在春雨、水雾中的婀娜多姿,柔和可爱;诗句细致描绘,层层渲染,构成一幅浓墨黑重彩的美丽的图画。

2.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请举例说明。

答:营造了清晨一种清幽、静谧的意境。

如诗歌最后一句用“莺啼”的声音衬托了“犹眠”的静。

(“未扫”写出了幽静也可)(2008泸州)春雪【唐】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在诗歌一、二两句中,哪些字眼最能表现思想感情?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诗人因看到刚刚长出的草芽而吃惊;“惊”字写出了诗人见到春色来临的新奇、惊讶、欣喜的感情。

2.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答: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总结:1.根据所学诗歌的内容与题材归类:怀古诗、送别诗、行旅诗(纪行诗)、闺怨诗、战争诗(边塞诗)、写景咏物诗、哲理诗。

2.泸州市中考语文诗词品读常见题型:炼字题、佳句品味、画面(情景)描绘、景物特点、思想情感(心理、情感、情趣、哲理)、意境营造、表现手法等。

题目一般不涉及背景知识,重视对诗词内容本身的理解品味。

3.答题步骤:结合通读作品——翻译作品——对应题型——正确处理(分析、概括、阐释、描绘、体验、评价)——组织答案。

链接资料一、古代诗歌按题材分类①写景抒情诗(内容上写的某种景物,抒的某种情);②即事感怀诗;③咏物言志诗;④怀古咏史诗;⑤边塞征战诗;⑥惜别送别诗;⑦思乡怀远诗;⑧山水田园诗。

二、古诗词曲中常用表达技巧举要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2.[借景抒情]: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6.[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7.[乐景写哀]: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8.[以景结情]:是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9.[铺排]: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

“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10.[渲染]: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的铺叙等写作技法。

11.[烘托]: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

亦称“烘云托月”。

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即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

具体说来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

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易混淆。

12.[点化]:(化用)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13.[用典]:也叫用事。

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14.[实虚结合]: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

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

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15.[抑扬]:我们在表扬或批评某一事物的时候,为了使别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往往把要表扬的先从某一缺点加以批评,把要批评的先从某一优点加以表扬,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做抑扬。

抑扬可分两种:①欲扬先抑法;②欲抑先扬法。

16.[叠词]: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叠词。

17.[互文]: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

18.[意象组合]:(蒙太奇式的画面组合)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指由镜头组接成生活的片断和场景。

场景随着剧情发展而时时在变化,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19.[白描与工笔]:①白描:原是中国水墨画中纯用墨线、不着颜色来粗笔勾勒物象轮廓的一种笔法。

后借用于文学写作,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

②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20.[借代]:是借一个人身上特有的东西或者特点。

[借喻]:跟借代差不多。

但是借以用的东西,不是这个人身上的一部分,而是形容这个人。

三、古诗五种题型答题模式及步骤★★★★★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㈠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㈡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㈢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㈣答题步骤:★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⑶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如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㈠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㈡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㈢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Ⅰ.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般是哲理诗。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

Ⅱ.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

Ⅲ.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

(2)比喻 3)拟人 (4)夸张( 5)双关(6)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㈣答题步骤:★⑴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⑵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⑶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㈠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㈡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㈢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