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基础控制网(CPⅢ)测量施工工艺设计
轨道基础控制网(CPⅢ)测量施工实用工艺

2.5.4.1 轨道控制网(CPIII)测量施工工艺2.5.4.1.1 采用的平面坐标系与高程系统2.5.4.1.1.1平面坐标系为保证三网合一,CPⅢ控制网平面坐标系统采用与既有精测网相同的工程独立坐标系统。
平面坐标系采用工程独立坐标系统:即椭球体参数采用WGS84 坐标系参考椭球,高斯投影。
东坐标和北坐标的加常数分别为500km、0。
工程椭球构建采用改变椭球参数的方法(即参考椭球长半轴直接加投影面高并保持扁率和定向不变)。
边长投影在抵偿高程面上,投影长度的变形值不应大于10mm/km,即投影长度变形(包括高程归化、高斯正投影变形之和)不大于1/100000。
2.5.4.1.1.2 高程系统高程系统采用既有精测网高程系统,即1985国家高程系统。
2.5.4.1.2 测量人员及仪器设备CPⅢ施测单位由具有测绘资质和经过CPⅢ数据采集及数据处理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测量。
根据现有施工断面实际情况,拟采用2组CPⅢ控制网测量人员及仪器设备进行测量工作,后续施工根据工作面情况进行适当增加相应人员并进行上报。
2.5.4.1.3 线上CPⅡ加密点测量2.5.4.1.3.1 线上CPⅡ加密点的布设根据标段既有CPⅡ控制网的情况,对点位的位置和密度不能满足联测需要时,进行加密CPⅡ网。
CPⅡ网加密的主要目地是为了方便CPⅢ网的观测,以及弥补被损毁的和无法利用的CPⅡ点。
CPⅡ网加密点按600 米左右的间距沿线路左右交替布设,在无砟轨道地段各区段CPⅢ头尾搭接6 对CPⅢ的中间应布设一个CPⅡ加密点,并满足设计要求。
①桥梁段CPⅡ加密点布设桥梁段CPⅡ加密点布设在桥上,沿线路前进方向埋设于桥梁的固定支座(纵横向均固定)顶端的防护墙顶,不与CPⅢ点共桩。
②路基段CPⅡ加密点布设路基段CPⅡ加密点左右交替布设在征地界围便于CPⅢ网联测的地方。
③隧道段CPⅡ加密点布设隧道段CPⅡ控制桩宜埋设在电缆槽与道砟隔离块中心。
严禁埋设在电缆槽底或电缆槽盖板下。
2CPⅢ轨道控制网测量作业指导书

1.3.1 精测网资料
铁三院提供的《京沪高速铁路北京至徐州段精密控制测量技术文件》;
铁三院现场交接平面(CPⅠ、CPⅡ)控制桩和高程控制桩及技术资料;
1.3.2 平面控制网
平面控制网分三级,分别为 CP0、CPⅠ和 CPⅡ控制网。
CP0 框架基准网布设 3 个,间距 100km 左右,分别位于北京丰台西站、
合布网,一标段共布设 CPⅡ点 222 个。
由于当地基础建设和其他原因部分 CPⅠ和 CPⅡ点破坏情况比较严重,部
分点已补设。
各级平面控制网布网情况见表 1-3。
各级平面控制网布网情况
表 1-3
控制网级别
测量方法
测量等级
点间距
备注
GPS 基站网
GPS
CPⅠ
GPS
CPⅡ
GPS
A级 B级 C级
100Km 左右 点对间短边800~1000m 相邻点对长边≤4000m
京沪高速铁路 I 标段正线轨道工程
编号:xxxx
CPⅢ轨道控制网测量作业指导书
单位: 编制: 审核: 批准:
2010 年 XX 月 XX 日发布
2010 年 XX 月 XX 日实施
1
目录
1 工程概况 ....................................................................................................... 1 1.1 工程概况.................................................................................................... 1 1.2 地理环境.................................................................................................... 1 1.3 既有精测网情况........................................................................................ 1 2 技术依据........................................................................................................ 3 3 测量范围及内容........................................................................................... 4 3.1 测量范围 ................................................................................................... 4 3.2 测量内容 ................................................................................................... 4 4 CPⅢ网测量前准备工作............................................................................... 4 4.1 线下工程沉降和变形评估........................................................................ 4 4.2 CPⅢ网测量工装准备............................................................................... 4 4.3 人员培训.................................................................................................... 5 5 CPⅢ网测量标志选用和埋设....................................................................... 5 5.1 CPⅢ网点测量标志选择........................................................................... 5 5.2 CPⅢ网点的埋设....................................................................................... 5 5.3 CPⅢ点和自由设站编号........................................................................... 7 6 控制网加密测量............................................................................................ 8 6.1 一般规定.................................................................................................... 8 6.2 CPⅡ加密................................................................................................... 9 6.3 线路水准基点的加密.............................................................................. 12 7 CPⅢ控制网测量......................................................................................... 14 7.1 CPⅢ控制网平面测量............................................................................. 14 7.2 CPⅢ控制网高程测量............................................................................. 19 7.3 CPⅢ网分段与测段衔接......................................................................... 23 7.4 CPⅢ网复测............................................................................................. 24 7.5 连续梁等特殊结构 CPⅢ网测量 ............................................................ 24 8 CPⅢ网测量实施计划................................................................................. 26 8.1 CPⅢ网测量安排..................................................................................... 26 8.2 执行单位及分工...................................................................................... 26 8.3 测量仪器配置.......................................................................................... 26 8.4 组织机构.................................................................................................................................................................................... 28
CPⅢ控制网测量方案

目录一、工程概况 (1)二、测量依据 (1)三、测量范围及内容 (1)1、测量范围 (1)2、测量内容 (2)四、测量总体部署 (2)1、测量工期安排 (2)2、测量人员组织 (2)3、测量设备配置 (2)五、测量控制系统 (3)1、平面坐标系统 (3)2、高程系统 (3)六、CPⅡ控制网加密测量 (3)1、技术要求 (3)2、 GPS测量加密CPⅡ网 (4)3、线路水准基点的加密 (6)4、建网时机 (9)七、CPⅢ点的埋标与布设 (9)1、 CPⅢ标志 (9)2、 CPⅢ点和自由测站编号 (11)3、 CPⅢ点的布设 (12)八、CPⅢ网测量与数据处理 (14)1、 CPⅢ网网形 (14)2、联测方案 (15)3、 CPⅢ网平面测量 (16)4、 CPⅢ网高程测量 (22)九、数据整理 (26)十、质量保证措施 (27)十一、安全生产注意事项 (27)十二、提交的成果资料 (28)京津城际延伸线天津至于家堡工程JYSG-I标段CPⅢ控制网测量技术方案一、工程概况二、测量依据1、《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2、《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3、《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15314-94);4、《时速200公里及以上铁路工程基桩控制网(CPⅢ)测量管理办法》(铁建设〔2008〕80号);5、《关于进一步规范铁路工程测量控制网管理工作的通知》(铁建设[2009]20号);6、《关于进一步加强客运专线建设质量管理的指导意见》(铁建设[2008]246号);7、《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8、《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9、《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10、铁道部其他相关规定。
三、测量范围及内容1、测量范围本测量技术方案适用于。
CPⅢ轨道控制网测设施工工艺及方法

CPⅢ轨道控制网测设施工工艺及方法轨道控制网(CPⅢ)控制点埋设为强制归心标志,沿线路纵向左右对称布设一对,起闭于基础平面控制网(CPⅠ)或线路平面控制网(CPⅡ)及线路水准基点,是沿线路布设的平面、高程三维控制网,在线下工程竣工并通过沉降变形评估合格后进行施测,是轨道铺设和运营维护的基准。
平面控制网应用自由测站边角后方交会导线测量原理施测,高程控制网采用精密水准测量原理施测。
(1)施测方法在测量标志上安置棱镜,采用专用数据采集软件控制智能型全站仪按自由测站边交后方交会法进行平面控制网测量数据的采集,在测量标志上安置水准测量连接杆,应用电子水准仪按环形水准路线进行高程控制网观测,采用经系统认证的CP果。
(2)测量工艺流程测量工艺流程图(3)测设工艺操作要点①CPⅠ、CPⅡ及线路水准点复测CPⅠ控制网按二等GPS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复测,CPⅡ控制网按三等GPS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复测。
高程控制网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进行复测,对于区域地面沉降显著的段落,二等水准点的复测应在CPⅢ前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全面复测,轨道施工应集中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施工,以防止区域不均匀沉降的影响。
②CPⅡ控制点加密测量CPⅡ加密点布设时,与CPⅢ自由测站点联测的相邻CP Ⅱ控制点间距宜为400~800m,平均间距约600m,且与联测的CPⅢ自由测站之间的距离小于300m。
CPⅡ加密点的选点、埋石、观测、数据处理均与CPⅡ勘测设计时的技术要求相同,路基、桥梁地段一般采用GPS测量进行加密,在桥上加密CPⅡ时,应充分考虑桥梁的稳定性,设置在桥梁固定端且桥墩沉降稳定的地方,为保证CPⅡ联测精度,平差时以相邻CPI及CPⅡ为约束点进行平差。
隧道CPⅢ网测量前,需先进行隧道内导线、高程的贯通测量,并做好贯通误差调整,以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隧道洞内CP Ⅱ控制网的测设。
③ CPⅢ控制点布设实施CPⅢ控制点一般按标准左右一对布设,且不应大于相关规范要求,点位设置高度不低于钢轨顶面最低要求高差,左右一对点大致等高,纵向里程差应小于设计及规范要求,控制点应设置在稳固、可靠、不易破坏和便于测量的地方,并应防冻、防沉降和抗移动,控制点标识要清晰、齐全、便于准确识别和使用。
(完整)高铁CP3控制网测量作业指导书

CPⅢ控制网测量作业指导书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新建合肥至福州铁路(闽赣段)CPⅢ控制网测量作业指导书1.1CPⅢ控制网测量的准备工作1.1.1线下工程沉降和变形评估无砟轨道对线下基础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非常严格,CPⅢ控制网测量应在线下工程沉降和变形满足规范要求且通过沉降评估(以沉降评估单位出具的线下工程沉降评估报告为准)后开展。
1.1.2CPⅡ控制网加密为了高效、准确地建立CPⅢ轨道控制网,一般情况下都需要加密CP Ⅱ控制网。
CPⅡ加密的主要目地是为了方便轨道控制网CPⅢ的观测,以及弥补被损毁的和无法利用的CPⅡ点。
在路基、桥梁地段CPⅡ加密可采用GPS测量在原精密平面控制网基础上按同精度内插方式加密;隧道地段应根据隧道长度布设相应精度要求的洞内CPⅡ控制网。
1.1.3精测网全面复测按《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要求, CPⅢ建网前应对精测网(CPI、CPⅡ及二等高程控制网)进行复测,并采用复测合格的精测网(CPI、CP Ⅱ及二等高程控制网)成果进行CPⅢ轨道控制网测设。
(1)采用GPS复测CPⅠ、CPⅡ控制点时,复测与原测成果较差应满足表1.2-1、表1.2-2的规定。
注:表中坐标较差限差指X 、Y 坐标分量较差。
表1.2-2 GPS 复测相邻点间坐标差之差的相对精度限差注:表中相邻点间坐标差之差的相对精度按式1.2.3计算()sZ Y X2ij2ij 2ij∆+∆+∆=sd s式1.2.3式中:△Xij=(Xj –Xi )复 –(Xj –Xi )原△Yij=(Yj –Yi )复 –(Yj –Yi )原 △Zij=(Zj –Zi )复 –(Zj –Zi )原s---相邻点间的二维平面距离或三维空间距离;△Xij ,△Yij — 相邻点i 与j 间二维坐标差之差(m );△Zij — 相邻点i 与j 间Z 方向坐标差之差,当只统计二维坐标差之差的相对精度时该值为零(m )。
(2)采用导线复测CP Ⅱ控制点时,满足相应等级规定后,应进行水平角、边长和平面点位较差的分析比较,较差应符合表1.2-3的规定:表1.2-3 导线复测CP Ⅱ控制点精度要求(3)水准点间的复测高差与原测高差之较差限差为±L 6。
无砟轨道铺段CPⅢ控制网布测专业技术方案

一、设计依据、内容及范围 ----------------------------- 1-(一)设计依据--------------------------------------- 1—(二)主要设计内容---------------------------------- 1 -(三)设计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无昨轨道CPIII控制网测量的时机 ____________________ - 1 -三、cpm控制网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一)CP n控制网平面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二)CPIII控制网平面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三)CPIII控制网平面数据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四)CPIII控制网高程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四、CPI测量标志详图设计说明--------------------------- 11 -(一)路基地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 -(二)隧道地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三)桥梁地段-------------------------------------- 14 -五、CPI网的维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一、设计依据、内容及范围(一)设计依据1、《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 号。
2、《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15314-94。
3、《无碴轨道工程的技术要求纲要(第4修订版)》DB-RO 03/20024、旭普林公司无砟轨道CPIII测量施工培训手册。
轨道控制网(CPⅢ)测设

轨道控制网(CPⅢ)测设1 一般规定1.1 CPⅢ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 沿线路两侧成对分布;2 纵向间距宜为50m~70m;3 安装高度宜高于外轨顶面30cm。
4 桥上应设于固定支座端。
1.2 CPⅢ目标组件的质量应满足下列要求:1 每个棱镜均需提供各向异性和棱镜加常数的检测报告。
2 重复设置或互换棱镜后坐标分量较差不得大于0.3mm。
3 所有棱镜加常数互差不得大于0.2mm。
1.3 CPⅢ点的预埋件宜通用、统一。
1.4CPⅢ观测时应避免在气温变化剧烈、阳光直射、大风或能见度低等恶劣气候条件下进行,宜选择在阴天无风或日落二小时后、日出前、气象条件稳定的时段进行;测距应进行气象改正。
2 平面控制网测量2.1轨道控制网平面控制测量应采用自由设站边角交会法进行,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满足表2.1的要求。
表2.1 CPⅢ平面网的主要技术指标注:1 同精度测量限差指控制点两次测量,其X、Y方向坐标差的限差。
2 相对点位精度指的是相邻两点间相对点位误差椭圆长短轴平方和的平方根。
2.2轨道控制网平面控制测量应使用自动跟踪的全站仪。
仪器水平角测量方向中误差不应大于1″,距离测量中误差不应大于1mm+2D×10-6(D为测距)。
2.3 轨道控制网平面控制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自由设站间距宜为120m,每一测站应前后各观测3对CPⅢ控制点,下一测站应至少重复观测上一测站的3对CPⅢ控制点,每个CPⅢ控制点至少应在3个自由设站点上被观测过;2 当设站间距为60m时,每一测站应前后各观测2对CPⅢ控制点,下一测站应至少重复观测上一测站的2对CPⅢ控制点,每个CPⅢ控制点至少应在4个自由设站点上被观测过;3 测量CPⅢ时,每隔500~800m应与CPⅠ或CPⅡ联测,当CPⅠ或CPⅡ密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加密CPⅡ控制点;4 CPⅠ或CPⅡ点应至少在两个测站上进行联测,联测长度宜在200m以内,最长不应超过300m。
轨道控制网CPⅢ测设作业指导书

轨道控制网CPⅢ测设作业指导书1.1 一般规定1.1.1 CPⅢ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 沿线路两侧成对分布;2 纵向间距宜为50m~70m;3 安装高度宜高于外轨顶面30cm。
4 桥上应设于固定支座端。
1.1.2 CPⅢ目标组件的质量应满足下列要求:1 每个棱镜均需提供各向异性和棱镜加常数的检测报告。
2 重复设置或互换棱镜后坐标分量较差不得大于0.3mm。
3 所有棱镜加常数互差不得大于0.2mm。
1.1.3 CPⅢ点的预埋件宜通用、统一。
1.1.4 CPⅢ观测时应避免在气温变化剧烈、阳光直射、大风或能见度低等恶劣气候条件下进行,宜选择在阴天无风或日落二小时后、日出前、气象条件稳定的时段进行;测距应进行气象改正。
1.2 平面控制网测量1.2.1 轨道控制网平面控制测量应采用自由设站边角交会法进行,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满足表1.2.1的要求。
Ⅲ平面网的主要技术指标1.2.1 CP表.1mm 注:1 同精度测量限差指控制点两次测量,其X、Y 方向坐标差的限差。
2 相对点位精度指的是相邻两点间相对点位误差椭圆长短轴平方和的平方根。
1.2.2 轨道控制网平面控制测量应使用自动跟踪的全站仪。
仪器水平角测量方向中误差不应大于1″,距离测量中误差6-。
10(D为测距)不应大于1mm+2D×轨道控制网平面控制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2.3对3自由设站间距宜为120m,每一测站应前后各观测1CPⅢ控制点,下一测站应至少重复观测上一测站的3对CP个自由设站点上被观Ⅲ控制点至少应在3每个Ⅲ控制点,CP测过;CP对当设站间距为2 60m时,每一测站应前后各观测2Ⅲ控2下一测站应至少重复观测上一测站的对CPⅢ控制点,个自由设站点上被观测过;4制点,每个CPⅢ控制点至少应在Ⅱ联测,CPⅠ或CP应与800m~500Ⅲ时,每隔CP测量3 当CPⅠ或CPⅡ密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加密CPⅡ控制点;4 CPⅠ或CPⅡ点应至少在两个测站上进行联测,联测长度宜在200m以内,最长不应超过300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4.1 轨道控制网(CPIII)测量施工工艺2.5.4.1.1 采用的平面坐标系与高程系统2.5.4.1.1.1平面坐标系为保证三网合一,CPⅢ控制网平面坐标系统采用与既有精测网相同的工程独立坐标系统。
平面坐标系采用工程独立坐标系统:即椭球体参数采用WGS84 坐标系参考椭球,高斯投影。
东坐标和北坐标的加常数分别为500km、0。
工程椭球构建采用改变椭球参数的方法(即参考椭球长半轴直接加投影面高并保持扁率和定向不变)。
边长投影在抵偿高程面上,投影长度的变形值不应大于10mm/km,即投影长度变形(包括高程归化、高斯正投影变形之和)不大于1/100000。
2.5.4.1.1.2 高程系统高程系统采用既有精测网高程系统,即1985国家高程系统。
2.5.4.1.2 测量人员及仪器设备CPⅢ施测单位由具有测绘资质和经过CPⅢ数据采集及数据处理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测量。
根据现有施工断面实际情况,拟采用2组CPⅢ控制网测量人员及仪器设备进行测量工作,后续施工根据工作面情况进行适当增加相应人员并进行上报。
2.5.4.1.3 线上CPⅡ加密点测量2.5.4.1.3.1 线上CPⅡ加密点的布设根据标段既有CPⅡ控制网的情况,对点位的位置和密度不能满足联测需要时,进行加密CPⅡ网。
CPⅡ网加密的主要目地是为了方便CPⅢ网的观测,以及弥补被损毁的和无法利用的CPⅡ点。
CPⅡ网加密点按600 米左右的间距沿线路左右交替布设,在无砟轨道地段各区段CPⅢ头尾搭接6 对CPⅢ的中间应布设一个CPⅡ加密点,并满足设计要求。
①桥梁段CPⅡ加密点布设桥梁段CPⅡ加密点布设在桥上,沿线路前进方向埋设于桥梁的固定支座(纵横向均固定)顶端的防护墙顶,不与CPⅢ点共桩。
②路基段CPⅡ加密点布设路基段CPⅡ加密点左右交替布设在征地界围便于CPⅢ网联测的地方。
③隧道段CPⅡ加密点布设隧道段 CPⅡ控制桩宜埋设在电缆槽与道砟隔离块中心。
严禁埋设在电缆槽底或电缆槽盖板下。
隧道段CPⅡ标志采用图所示预埋件,采用竖埋方式,埋设完成后,仅留球头露出。
隧道洞CPⅡ埋设示意图对于长度大于2km隧道,CPⅡ加密网按导线网方式进行测设,CPⅡ加密点成对布设,点对间距300~500m。
2.5.4.1.3.2 线上CPⅡ加密点的埋设①CPⅡ加密点的标志CPⅡ加密点采用强制对中标志。
强制对中标志包括预埋件、测量仪器连接盘两部分,预埋件为埋入现场的部分,由不锈钢材料加工而成。
测量仪器连接盘底端螺丝可以直接安装到预埋件上,顶端螺丝用于连接测量基座。
通过仪器连接盘及测量基座,可以直接安装测量仪器、GPS 天线或棱镜,对中精度优于0.1mm。
测量仪器连接盘底端螺丝可以直接安装到预埋件上,顶端螺丝用于连接测量仪器基座。
通过仪器连接盘,可以直接安装测量仪器、GPS 天线或棱镜,其示意图如下:CPⅡ加密点预埋件及测量仪器连接盘②CPⅡ加密点标志的埋设1、路基段可单独埋设CPⅡ加密点(离基础地面1.0 米以上,基础浇筑混泥土为0.7m×0.7m,深1.0m,圆柱直径0.25 米,均埋设钢筋骨架,主筋配置Φ16mm,绕筋配置Φ8mm,每30cm 配置一层),也可以利用线路拉线基础埋设加密桩,加密桩位置选择保证CPⅢ网联测条件,不影响GPS观测,不影响行车安全,并方便CPⅢ网联测的地方。
路基段CPⅡ加密点俯视图(左图)与剖面图(右图)单位:cm2、桥梁段CPⅡ加密点布设在桥梁固定支座端防撞墙顶上,且不与CPⅢ点共桩。
3、隧道段CPⅡ加密点成对布设在隧道电缆槽顶面上,点对间距300~600 米。
4、另外,根据实践,在路基段和桥梁段(特别是桥梁段)使用如下强制对中标志。
1、强制对中标的安装事先在埋设强制对中标的位置打孔,将预埋孔注入1:16(水:干料)的桥梁支座灌浆料,灌浆料比孔口低1~2cm,利用铁丝弯折成的埋设临时支架(图6.2-3)将预埋件缓缓吊入预埋孔,将灌浆料挤出。
预埋件顶面比孔口高出1mm左右(如下图)。
因悬吊作用,预埋件自然整平,30 分钟左右,灌浆料凝固,可拆除临时支架。
预埋件整平精度约4~8角分。
埋设过程(左)和埋设完成的预埋件(右)2、强制对中标的使用在埋设好的预埋件上,可以直接通过转接头安装GPS天线,安装测量仪器和棱镜基座。
通过棱镜基座可以安放各种类型的棱镜。
对于重量比较大的仪器而言,则可以通过测量仪器连接盘来进行安置。
测量仪器连接盘边缘部分由三个底端螺丝,可以调节伸缩长度,确保仪器连接稳固。
③CPⅡ加密点的编号规则CPⅡ加密点埋设完成后应在点位旁边清晰、明显地设置点号标识。
CPⅡ加密点按照线路里程增加方向进行编号,编号规则为:×××(标示为里程公里数)+JMP2(标示为CPⅡ加密点)+×(该里程段流水号,从小里程往大里程方向顺序编号)。
如401JMP21 点桩号,“401”代表线路里程数,“JMP2”代表CPⅡ控制点,“1”代表1 号点。
点号标志字号应采用统一规格字模,字高为6cm 的正楷字体刻绘,并用白色油漆抹底,黑色油漆喷写编号,点号铭牌白色抹底规格为40cmX30cm。
加密CP Ⅱ控制点的标志注字如下图所示:CPⅡ加密点编号2.5.4.1.3.3 CPⅡ加密点点之记CPⅡ加密点埋设完成后,应按既有CPII网要求绘制点之记。
点之记包含点号、概略经纬度(现场采集)、所在地、交通情况、交通略图、点位通视情况及点位略图、选点情况及埋石情况。
绘制时要符合要求,要素齐全,标识点位的距离用皮尺现场实测,交通路线图指向要齐全、清楚。
点之记应按照既有精测网控制点点之记的格式在CAD下绘制整理。
2.5.4.1.4 CPⅡ加密测量及数据处理根据精密工程控制测量网测量成果以及 CPⅡ控制网同精度插的原则,CPⅡ控制网加密按《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中三等GPS 或三等导线控制网标准执行。
数据处理软件采用Survey Adjust V3.0.3高速铁路数据处理及平差计算软件对CPⅡ、CPⅢ控制网成果进行处理软及平差计算,外业观测结束后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质量分析,检查数据质量是否符合规要求。
在对所有数据进行质量分析为合格且精度满足规要求的基础之上进行。
2.5.4.1.5 外业测量 2.5.4.1.5.1 主要技术要求1、采用GPS 测量方法进行CP Ⅱ加密点测量时,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 CP Ⅱ加密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注:当基线长度短于500m 时,三等边长中误差应小于5mm 。
2、采用导线测量方法进行隧道段CP Ⅱ加密点测量时, 隧道洞地段 CP Ⅱ测量按导线网要求布设施测(隧道贯通后实施),其布网要求及主要技术要求如 下表所示:洞CP Ⅱ导线加密点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当同一测区,导线环(段)数超过20个的时候导线测角中误差按下式计算:][1nf f N m βββ= βf ——导线环(段)的角度闭合差(″); n ——导线环(段)的测角个数;N ——导线环(段)的个数; 2.5.4.1.5.2 作业方法1、采用GPS 方法进行CP Ⅱ加密点测量①CP Ⅱ加密点测量应采用双频GPS 接收机观测,仪器的标称精度不低于5mm+1ppm 。
②CP Ⅱ加密点采用GPS 测量方法施测,起闭于经复测合格的既有CP Ⅰ、CP Ⅱ控制点,测量等级和精度要求应满足下表的技术要求。
CPⅡ加密点GPS测量的技术要求③CPⅡ加密点测量采用边联结方式构网,形成由三角形或四边形组成的带状网。
每加密1个CPⅡ加密点应联测不少于2个CPⅠ点及部分CPⅡ点,且加密点要位于所联测的CPⅠ、CPⅡ点所构成的网形中部。
观测前要对网形进行设计,保证CPⅡ点间的基线长度不小于300m,并尽可能多地联测既有精测网点,以保证与既有精测网系统的统一。
④全部仪器、光学对中基座作业前都必须按要求进行检校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2、采用导线测量方法进行CPⅡ加密点测量采用导线方式加密 CPⅡ网时应按同精度扩展方式加密CPⅠ通视点对,导线附合长度不大于 5 公里,所采用仪器为测角精度不低于1″,测距精度不低于1mm+2ppm 的全站仪施测,仪器应在检定有效期。
加密CPⅡ导线点的埋设要求同上,点间距以500 米为宜。
①CPⅡ加密点测量按要求采用导线测量方法进行测设,起闭于既有CPI点、CPⅡ点或CPⅡ加密点。
当采用导线网进行测量时,构网方法如下图所示:CP Ⅱ加密点洞导线网示意图导线应起闭于 CP Ⅰ和CP Ⅱ控制点,且应符合相关规定。
导线附合长度2km 以上时,应采用导线网方式布网,导线网的边数以4~6 条边为宜。
CP Ⅱ控制网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导线等级附合长度(km )边长(m )测距相对误差(mm ) 测角中误 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限差方位角闭合差限差(″) 三等≤55001/1500001.81/55 000±3.6 √n②CP Ⅱ导线观测应采用标称精度不低于(1″、2mm+2ppm )的全站仪施测。
观测前应先将仪器开箱放置20分钟左右,让仪器与洞温度基本一致。
③洞口测站观测宜在夜晚或阴天进行,隧道洞观测应充分通风,无施工干扰,避免尘雾。
目标棱镜人工观测时应有足够的照明度,受光均匀柔和、目标清晰,避免光线从旁侧照射目标。
采用自动观测时应尽量减少光源干扰。
④平角观测要求导线测量水平角采用方向观测法,并满足下表的规定: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等级 仪器等级 半测回归零差(″) 一测回2c 互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三等0.5″级仪器 4 8 4 1″级仪器696注: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的围时,该方向2C 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2C 互差的限值。
⑤边长测量技术要求边长测量技术要求按下表术要求执行。
边长测量技术要求等级使用测距仪精度等级每边测回数一测回读数较差限值(mm)测回间较差限值(mm)往返观测平距较差限值往测返测三等Ⅰ 2 2 2 32mD Ⅱ 4 4 5 7注:1、一测回是全站仪盘左、盘右各测量一次的过程测距仪精度等级划分如下2、测距仪精度等级划分如下Ⅰ级∣mD∣≤2mmⅡ级 2 mm<∣mD∣≤5mmⅢ级 5 mm<∣md∣≤10mmⅣ级 10 mm<∣md∣≤20mmmd 为每千米测距标准偏差。
即按测距仪出厂标称精度的绝对值,归算到1km 的测距标准偏差。
3、md= a +b×D式中:md ----仪器测距中误差(mm),a ----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b ----标称精度中的的比例系数(mm/km),D ----测距长度(km)⑥测距边的斜距应进行气象改正和仪器常数改正。
气象改正应该将观测时记录的气压、气温输入仪器,仪器自动进行气象改正,每次假设仪器前先将仪器防止30min左右,使仪器适应环境温度,并用温度压力计记录当前数值,对仪器进行气象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