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 最苦与最乐》教案

合集下载

《最苦与最乐》教案 部编版

《最苦与最乐》教案 部编版

16 最苦与最乐1.运用略读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文中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3.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从而联系实际,形成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的责任意识。

1课时一、导入新课师:有人说,快乐和痛苦都是生活的孩子,他们是形影不离的一对,我们都是在快乐和痛苦的交织中感受着生活。

那么,在这悲喜交织、苦乐相伴的人生路上,究竟何为最苦,何为最乐?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最苦与最乐》,是梁启超先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板书文题)【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用名言引出本课最重要的两个问题——何为最苦?何为最乐?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思考中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读法指导1.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可以先阅读课后的“阅读提示”,了解文章要点,明确学习目标。

(生勾画学习要点,讨论交流,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找出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内容。

2.把握本文严谨的思路,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

3.体会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2.在自学过程中,大家准备运用哪些阅读方法来自学这篇文章呢?(1)引导学生回顾前两课学习的略读和精读方法。

预设读关键句的略读方法、有侧重点的略读、带着问题略读、精读语句来品味语言。

(2)结合学习目标,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设计自学方案。

自学方案①运用读关键句的略读方法,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内容。

②运用有侧重点的略读方法和带着问题的略读方法,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

③运用精读文章语句的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提示:学生可参照老师提供的方案,也可以另外安排自学方案。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充分利用课后阅读提示,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阅读方法为本课的学习设计自学方案。

三、感知内容师:通过刚才的回顾与整理,我们明确了本文的学习目标和自学方法,现在我们按照这些方法来学习本文。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一、课题释疑理内容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苦与最乐>。

之前,大家已经阅读了课文,我想先问问大家,发现课文标题的特点没有?生1:是一个并列短语。

生2:前后两个词语之间意思相反。

师:像这样的标题大家还见过吗?生3:本册还有一篇课文《重复与变化》。

师:大家觉得这样的标题好吗?生4:很好!很引人注目。

生5:能够引起读者对内容的思考,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我们将这个题目改为“乐从苦中来”,行不行?生6:不行,文章并不是写苦与乐的关系的。

师:那就改成“苦与乐”,可以巴?生7:也不行,改后的题目太宽泛了。

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苦与乐的典型情况,也就是“最苦”和“最乐”的事。

生8: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最苦和最乐的事各是什么。

师:作者认为最苦与最乐的事到底是什么呢?生9‘: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最乐的事是尽了责任。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文中能找到证据吗?生10:第l段开头写到“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第3段开头写到“自然责任尽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师:看来最苦与最乐的事都与责任有关系。

(板书:未尽――责任――摄苦;尽一责任――最乐。

)看来题目不能改了,改了与文章内容不太相符。

那将题目改成“最乐与最苦”,总可以吧?生11:还是不能改,因为文章的顺序是先写最苦,后写最乐。

师:除了顺序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吗?生12:一般说先苦后甜,先写苦,再写乐,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

生13:这种“最苦”,一般的人不容易体会,放在前面写引入注意些。

师:俗话说,快乐易写,痛苦难描,所以作者将“最苦”先写,重点写。

那文章到底哪些地方写“最苦”,哪些地方写“最乐”呢?生14:第l、2段写最苦,第3段写最乐。

师:第4、5两段是在写什么呢?(生概括不上来。

)请同学们一起将这两段文字再默读一遍吧!生15:进一步论述人应该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

《最苦与最乐》教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最苦与最乐》教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最苦与最乐》教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最苦与最乐》教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本节课选自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四单元《人生》主题下的《最苦与最乐》一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理解作者所描述的“最苦”与“最乐”的情境,体会作者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心态变化。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最苦与最乐》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在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上存在一定难度。在课堂上,我通过举例和情境创设,尽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会这两个概念,但感觉部分学生仍然难以把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最苦”与“最乐”的内涵,学习了修辞手法在课文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面对苦与乐,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苦与最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感到特别苦或特别乐的事情?”(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人生中苦与乐的奥秘。
举例:如作者在课文中提到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引导学生理解在人生道路上,吃苦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2)掌握修辞手法:分析课文中所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作者精心整理的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4.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1、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2、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难点:利用本文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第一课时一、导入:设置疑问,激起好奇心,开启学习的思维。

世界上什么最苦?什么最乐?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

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因为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以天下苍生的忧乐为己任,当天下苍生俱欢颜时,他就会快乐。

因此,有人认为人生苦乐在于责任,这也是梁启超的苦乐观。

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位大学者是如何具体阐述的吧。

二、预习展示[设计意图]积累字词,了解作者。

1、(1)积累字词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悲天悯人()卸却()监督()凡属()纵然()〔答案〕、huì、shì、qì、lǎn、mǐn、xiè、dū、fán、zòng2、走近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

著有《饮冰室全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三、初读文章,感知内容[设计意图]问题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明确〕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像是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最苦与最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最苦与最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最苦与最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材简介本教案针对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编写,主要涵盖课程内容包括人教版语文下册第一至第四单元的学习内容。

本教案分别从阅读、写作、语言运用三个方面对每个单元的教学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写作要素,掌握基本写作方法;3.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复杂的你我》阅读1.讲述人物性格特点,分析对情况的态度;2.掌握小说中的人物关系,理解情节发展;3.分析节选原文,理解元素的作用。

写作1.写一篇简短的小说,表达自己的观点;2.试图将他人的声音和自己的思维融为一体。

语言运用1.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组,熟练掌握其用法;2.学习一些新的词汇,提高语言水平。

阅读1.理解现代文的构成方式;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3.快速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和扫描能力。

写作1.写一篇描述海洋危险的文章;2.写一篇自己的生活故事。

语言运用1.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法,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2.学习一些曲艺用语和成语,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第三单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1.理解小说的结构和特点;2.理解主人公铁托夫的成长历程;3.掌握抽象概念的解释和运用。

写作1.写一篇“我对未来的看法”;2.分析自己的成长过程,列举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语言运用1.搭配出现的词汇,学习掌握其用法;2.学习文学赏析,提升自己的语言修养。

阅读1.理解常见的游记结构,总结游记的基本要素;2.熟练掌握旅游相关的专业词汇;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想象能力。

写作1.写一篇游记,表达对旅游地点的评价和观点;2.编写一份旅游计划,计划自己的旅游路线。

语言运用1.学习一些旅游会话中常用的口语、短语和表达方法;2.学习词汇的构词法,提高理解能力。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6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6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课文《最苦与最乐》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 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语气和节奏。

3. 学会分析议论文的结构,理解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

3. 通过课文内容的深入分析,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引导学生理解责任与苦乐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课文《最苦与最乐》中的核心论点和论据的分析。

2. 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和结构分析。

(二)教学难点1. 学生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理解与内化。

2. 议论文论证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与情感共鸣(1)提问互动:"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人生中最苦的事情是什么呢?是贫穷、失败、还是老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梁启超先生给出了他的答案,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他的观点。

"(2)情感引导:"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对苦乐的感受也不同。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责任与快乐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2. 背景介绍与课文概览(1)作者简介:"梁启超,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的文章常常饱含哲理,影响深远。

《最苦与最乐》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选入了我们的教材,让我们一起走进梁启超的思想世界。

"(2)课文概览:"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先生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什么是人生最苦与最乐的事?他通过自己的见解,引导我们思考责任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理解它的内容,还要学会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三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三篇】【篇一】一、导入谈话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苦乐观是一种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乐观。

那么学者、思想家梁启超在本文中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苦乐观的?(板书课题、作者)作者没有一般的谈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在“最”字上加点)二、快速阅读,整体理解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从第1、2段中找答案)2、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从第3段中找答案)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从第14、15段中找答案)提示: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了关于人生痛苦的许多的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责任尽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

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三、精段研读,品位语言研读第四段,明确如下要点:1、“然则”--过渡衔接词语。

(联系前一段的“翻过来看”,理解衔接严密的特点。

)2、“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设问句、句中引用名言。

(联系1、3段开头的设问体味大处着笔、语言凝重的特点;孟子的话“终身之忧”与前面“苦后是乐”说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确理解。

)3、“曾子还说哩”--叙述语句,带上语气助词“哩”。

(联系其他处的语气助词品位凝重中的轻灵。

)4、“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对偶句。

(从内容角度体味凝重;从词句的容量角度体味简练)5、“苦中真乐”--苦乐观。

(与“苦乐循环”、与“尽责任”联系起来看)四、联系生活,思考讨论1、联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谈谈你对文中“苦乐循环”一句话的理解。

2、“知足常乐”的说法与本文中讲的苦乐观是否一致?为什么?3、你所希望的的快乐是什么?你认为如何实现?(要求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各抒己见)五、课后研习,整理心得1、搜集整理与第3、4段中的名言警句意思相近的格言、俗语、名句,注明出处;试试用来证明作者的苦乐观。

16 最苦与最乐(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6 最苦与最乐(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6 最苦与最乐教学目标1、理清本文的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略读、细读、精读初步了解议论性的文体。

2、学习略读的方法。

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3、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教学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教法:1、启发诱导法——引导、鼓励学生,启发学生思考、探究,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在寻求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过程中,逐步深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3、问题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各种问题为核心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案。

学法:1、圈点批注阅读法——引导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圈点批注阅读法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的完成对本课的学习。

2、讨论探究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获得个性化阅读的体验,通过诵读和理解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细节、口味语言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课前预学1、查工具书,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音、义,并识记词语,完成字词积累。

2、查资料,了解作者。

3、用圈点批注阅读法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了解文章的内容,划分文章结构。

(复习圈点批注阅读方法:1、勾画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或者是自己深有感触的地方。

2、批注可以从内容、结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着手,或展开联想、想象,补充原文内容,或写出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3、每次圈点批注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

4、自己设定圈点批注的符号。

)一、导入课文,激情引思。

导入:我记得小时候,常听爷爷说:他们小时候,一年要能吃上一餐肉,那算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情;而如今很多人在很多时候却为减肥而发愁。

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感到最苦与最乐的事吗?交流:把你生活中认为最苦的事说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分担,把你生活中最乐的事讲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梁启超高尚的责任感价值取向,学会直面人生,勇担责任,并从中获得超越
小我的大快乐。

2.对文中平实而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重点精读,运用略读理清文章严谨思路。

3.针对文中富有启迪性的句子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运用“举事例,作议论”的表述方式写心得。

二、教学重点:
对文中平实而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重点精读,运用略读理清文章严谨思路。

三、教学难点:
针对文中富有启迪性的句子,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运用“举事例,作议论”的表述方式写心得。

四、教学准备: 导入的微课、作者相关资料、老师的《梁启超传》读后感、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

五、学习过程:
(一)导入:(观看一段青年毛泽东诵读《少年中国说》的视频)
师: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对青年毛泽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可见他的文章对青年人的感召力之巨大。

他曾经在《论权力与思想》中这样说:“对人不尽责任,譬之则杀人也,对我而不尽责任,譬之则自杀也。

”为什么梁启超先生对责任会有这么令人触目惊心的评价,相信这节课同学们会有一个完美的答案。

这是一篇议论文,希望同学们学习时注意这种文体和记叙文的不同之处。

介绍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年)广东人。

别号饮冰室主人。

近代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

被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誉为“中国精神之父”。

6岁读完《五经》,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他非常注重对青年人进行启蒙思想教育,创立“新文体”,进行文学救国。

晚年任清华大学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

(二)根据单元提示和阅读提示确定自主学习的目标和要求,完成自主学习导学案,让学生把自学中困惑的问题提出来,在班内进一步探讨交流。

1.明确单元要求:
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

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

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
确定阅读重点。

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

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2.了解阅读提示:
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旷达,启迪我们直面人生,勇担责任,并从中获得超越小我的大快乐。

读完文章想一想:你的责任是什么?你从尽责中体会到快乐了吗?
阅读时注意把握本文严谨的思路。

领会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3.把根据导学案的自主学习中不理解的问题或产生的新问题,梳理归纳出来,在学习小组内、或学习小组间进行深入探讨交流。

(三)就学生困惑最多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路、语言风格)
1.本文是梁启超1919年1月8号刊登在《时事新报》“星期讲坛”上的一篇专栏讲辞,是议论文。

在文中他阐述了什么观点?略读后梳理一下作者严谨的论证思路。

(1)作者提出的“大责任”具体是指什么责任?怎样才能从“大责任中得到大快乐”?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回答。

作者观点:“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2)严谨的思路:
a.作者提出了哪三个观点?在文中划出来。

这三个观点顺序能调换吗?为什么?
b.第一个观点作者是如何提出的?又是按照怎样的思路一步步论述的?运用了怎样的论述方法?第一部分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严谨的思路:背责任--------尽责任---------除责任(层层递进)
(最苦)(最乐)(苦中得乐)
2.本文的语言风格“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

学者胡适评价梁启超文章:“明白晓畅之中,带着浓挚的热情,使读的人不能不跟着他走,不能不跟着他想”。

你略读后有这些感受吗?通过朗读进一步再体会,和同学交流交流。

(1)“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
a.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b.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虽然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c.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d.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热情凝重,富有启迪性”:
a.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b.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

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c.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d.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

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3)了解梁启超的“新文体风格”:
“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

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

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

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目的是宣传他的启蒙思想,救国救民。

(四)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试着用这种文体的表述特点写一论述段。

1.本文语言虽然直白平实,但亲切热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启迪性。

请你画出这样的
句子有感情朗读一下。

2.结合这些句子,再结合自己生活经历或圣贤豪杰事迹,紧扣“你觉得作为一名青年学
生对家庭、社会、国家应负有怎样的责任?”的问题,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表述方
式,写一段心得。

(建议不少于200字)
3.师展示自己写的范例:
“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心得: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梁启超推翻袁世凯称帝的护国之役。

在中国饱受外族蹂躏的屈辱时代,梁启超作为一名读书人,为了国家民族的尊严,奋不顾身地冲在起义最前线,将“救国救民”的责任大义凛然地揽在自己身上。

想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虽有二十多年的教龄,但对本职工作还是缺少积极主动性,更别说“揽”责任了。

总是对教育大环境怨声载道,对学校领导满腹牢骚,就是不反思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责任.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明白要想获得从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苦”中得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乐”,就要坚守职业操守,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注重修炼自己专业素养和高尚灵魂的同时,努力培养出“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少年!
4.几位学生展示自己写的心得,不合写作要求的地方,全班一起交流,修改。

5.根据学生心得,用《梁启超传》中梁启超的一段话结束本节课。

梁启超:
“现在的社会,是必须改造的!但是谁来改造它?一点不客气,是我辈!我辈不改造,谁来改造?只要我自己努力不断,不会终没有成绩的。

我对诸同学,很抱希望,希望什么?希望同学以改造社会为各人自己的责任!”
(五)阅读拓展:
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说:“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富有趣味的事情啊!”老师推荐阅读和作者有关的佳作,并展示自己阅读《梁启超传》后的4000字以上的读后感。

推荐作品: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传》《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