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亚洲第二节自然环境第一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自然环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自然环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人口分布等基本情况,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本节课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巩固和扩展学生的地理知识。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通过观察亚洲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通过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来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4)科普书籍:推荐一些与亚洲自然环境相关的科普书籍,如《亚洲地理概览》、《亚洲的气候与生态系统》等。
2.拓展建议:
(1)分组研究:让学生分组研究一个亚洲国家的自然环境特点,深入了解该国家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的知识。
(2)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特点,如山脉、河流、气候等,并撰写考察报告。
(7)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与环境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环保志愿者等,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今天讲授《亚洲自然环境》这一课时,我以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活动,力图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于亚洲的地形、气候和河流分布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但在理解某些复杂知识点上仍存在困难。
答案:亚洲的气候类型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沙漠气候等。这些气候类型对亚洲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热带季风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热带季风气候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人口居住。亚洲的印度半岛和东南亚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这些地区人口分布较为密集。

6.1亚洲 自然环境(第一课时)

6.1亚洲 自然环境(第一课时)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
2、亚洲主要位于半球(东西半球)、半球(南北半球)
3、读书P3图6.4,亚洲自北往南、、三条特殊纬线穿过,所以亚洲跨越带、带、带,大部分属于带。
4、亚洲位于大陆的部。
5、亚洲西北连D洲,西南是E洲,东北是F洲,南望G洲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导: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几个分区?中国位于哪个分区?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哪些国家?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学生充分发言,将自己所知道的有关亚洲的事物写在黑板上。
读图6.2和幻灯片图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地位
P3活动3,完成。
P3活动1,完成。
P3活动2,完成。
启发式
直观体验
教学步骤及设计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本溪市第八中学教案
授课题目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
授课时间
2011年3月2日
类别
教读课()自读课()新授课(√)实验实践课()复习课()
任课教师
姚梦月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
授课班级
7.17.27.3
课时安排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自然环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用亚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以及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亚洲的地形特点和河流特点。

2、使用亚洲气候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以及相关资料,归纳总结亚洲的气候特点,分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灵活使用地形图、地形剖面图、气候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以及相关资料,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河流的特点和亚洲的气候特点。

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以及分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亚洲洲复杂的气候、地形和河流。

难点:1、亚洲地势对河流分布的影响。

2、亚洲复杂气候形成的原因。

[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 讨论法、读图分析法、对比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设计[教学过程]复习回顾(通过课件内容展示)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了解了亚洲的的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亚洲六大分区,我们要记住各个分区的位置以及大概的范围,这节课我们学习亚洲的自然环境,看一下亚洲的地形区、河流的特点和分布,不同的区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首先来学习地形。

教学引导及点拨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让学生一起回顾地形的类型(类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并简单回顾各种地形的特征和海拨)知道这些地形之后,我们来看一下亚洲的地势状况和地形特点。

让学生阅读书本第一段和第二段文字现在同学们根据中部和四周不同的地理方位,根据书本P6第一段罗列的亚洲地形区名称。

课件展示出各个地形区所在的位置。

增强对地形区的分布以及名称的记忆。

通过课件展示,可以很明显看到亚洲的地形类型齐全且复杂多样;而且地势特征主要为中部高、四周低。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人往低处走;那么同学们看到亚洲这样的地势情况,再来想一下,亚洲的河流是怎样流的?阅读书本P6第三段,归纳一下亚洲的河流特点,找出河流的所在位置,展示河流的位置和河流的名称。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地形和河流(第一课时)知识目标1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 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1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 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亚洲的位置特点;2 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一、位置纬度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岸、印度洋北岸、北冰洋南岸位于欧洲西侧、非洲东北侧、大洋洲北侧、北美洲西南侧边界:P2二、地形和河流地形:亚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设计者:广州市第四十中学政史地科组何冬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复杂的气候(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情感态度目标: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重难点:重点是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难点是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人文环境亚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第一课时)【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人文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

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1.第六章 亚洲 6.2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1.第六章 亚洲 6.2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教学目标】
1.利用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和有关资料归纳总结亚洲气候特征。

2.观察亚洲地形图、亚洲主要河流分布图和有关资料归纳亚洲河流特征。

3.简述亚洲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亚洲气候和河流特征
难点: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影响
【教学方法】情景导学、问题导学、独立探究、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复习-图说地形。

候?同位合作尝试。

过渡:解释小雨的困惑,让我们大体了解了亚洲气候,很庞大的气候信息量,下面我们小组内群策群力,对这些气候信息一块再来梳理归类认识。

过渡:解释小雨的困惑,让我们初步了解了亚洲河流,下面我们小组内群策群力,一块再来归类梳理气河流息。

合作探究
河流
五、合作探究-归纳特点
归纳导引1.分析P12表格11条
世界长河有条在亚洲,形成亚洲
河流的一个特点①亚洲是世界上
长河的大洲。

思考特点①与面积、地形的关
系。

:A.11条世界长河7条在亚洲,
亚洲是长河最多的大洲,这记为特
点①。

B.上节课学习了亚洲面积广、地
形复杂多样,特别是雪山融水常形
成大河水源;刚刚了解了气候复杂
五、分组合作-探究归纳
1.再看P12段1分析表格,借助
归纳导引1.归纳探究河流特点①,
及其与面积地形气候的联系。

A.在P12段1上标画特点①
B.理解面积、地形气候对特点①
与的影响。

2.再次阅读P12段2,观察河流
分层
递进
再学
归纳
切块
归纳
化难
为易
案例。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 自然环境》教案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  自然环境》教案

《第二节自然环境》教案【教材内容分析】本章是学习区域地理的起始篇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的形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某一个具体区域的学习过程中,同时也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

【学情分析】经过初一上册的学习,学生对于世界的自然环境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是对于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学生还是初次接触。

学生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但是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教学目标】1、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气候分布特点与位置、地形的关系。

3、通过对教材文字阐述的理解,把握归纳一个地区地形、气候和水系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1、学会分析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

2、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播放有关亚洲自然环境典型图片的视频,引入亚洲自然环境一词。

然后,告诉学生所有这些图片和歌词展示的是亚洲自然环境的部分,亚洲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是什么,需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1、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

找出亚洲的主要地形区,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说出他们的大致海拔。

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读图得到的信息,归纳亚洲的地形特点——“亚洲地势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

活动:阅读“亚洲地理集锦”,将文中所提及的地形单元,逐个在图6.6亚洲地形图中找到,并让学生描述地形图上是如何表示这些地理事物的。

如:珠穆朗玛峰用一个黑色小三角表示,旁边标注8844.43米、西西伯利亚平原用一大片绿色表示等。

通过这些描述,学生可进一步熟悉并掌握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方法。

【人教版】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 自然环境教案

【人教版】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 自然环境教案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自然环境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亚洲自然风光图片(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死海、贝加尔湖、珠穆朗玛峰、里海等),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教师:同学们,伴着歌曲,紧跟图片让我们感受到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自然环境的独特韵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学生: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将从地形、河流、气候三个方面逐一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到浓郁的亚洲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通过展示亚洲之最的景观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讲授新知活动一:亚洲之旅教师:结合图6.8和图6.9,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

(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记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组织:活动中各小组要选出同学记录所经地区的特征。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

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

(视教室空间情况而定,也可分别在讲台前一字排开,但说明一组表示的是东西方向,另一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

)教师提出“造型要求”: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00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洛江区第一中学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二节 自然环境第1课时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课件 新版新人教

洛江区第一中学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二节 自然环境第1课时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课件 新版新人教

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范围 邻国
地形 : 北部山地 , 中部平原 , 南部高原
人口
人口数量 : 2011年 , 达到12.1 亿措施 : 控制生育计划
人口众多的优劣势
结束语
同学们,你们要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成 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相信人生有挫折没 有失败,相信生命的质量来自决不妥协的信念,
综上所述归纳北美洲地形特点是 : 地形多样 , 地势东西部高、中部低
讲授新课
以密西西比河为例 , 解释北美洲的地形対河流流向的影响。
1.在图中找出密西西比 河及其主要支流 , 并用 箭头标出它们的流向。
2.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 与地形的关系。
密西西比河干流自 北向南流
因为北美洲东西部为 地势较高的山地高原 , 中部是地势较低的平 原 , 南部地势更低的 平原 , 这使许多河流 发源于东西部向中部 流 , 汇集形成密西西 比河 , 最终向南流入 海洋。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 ——亚洲
第二节 自然环境
第1课时 地势起伏大 , 长河众多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导入新课
歌词中蕴藏着亚洲 那些重要的地理事 物特征 ?
讲授新课
一 亚洲地形区的分布
1.请仔细读图 , 找出 亚洲主要地形区。
2.说说亚洲有哪些地 形类型 ?
讲授新课
找出亚洲主要地形区及其海拔
2.看看它们的流向有何差别 ? 有向北流、向东流、向南流、向西流
讲授新课
3.亚洲河流分布有何特点 ?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 系如何 ?
亚洲河流由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因为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 使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 山地、高原 , 流向四周较低的平原、丘陵地区。 4.亚洲河流还有哪些特点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思考:从以上可以得出亚洲地势有什么特点?
3.在图中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指出它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体会亚洲地势的特点。
4.如果我们沿着30°N纬线把亚洲切开,看到的地形剖面图会是下面的哪一幅呢?
5.亚洲这样一种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势特点,对其河流的流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找出长江、黄河、湄公河、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鄂毕河、叶尼塞河,看看它们各流入哪个大洋,并说说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了解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学会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资料归纳一个地区的地形和河流特点。
教学难点
1.分析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共享备课
二次备课
第二节自然环境(第1课时)
导入:听歌曲《亚洲雄风》。
【自学指导】读图6.8回答
1.看图例,注意海拔5000米以上,3000-5000米,以及200米以下分别用什么颜色表示。然后找出这几种颜色分别在图中的哪些区域。
【合作探究】分小组完成P8活动: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当堂作业
1、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是()
A.里海B.黑海C.死海D.贝加尔湖
2、亚洲最大的平原是()
A印度洋平原B华北平原C西西伯利亚平原D东北平原
3、世界上最大的湖是( )
A.贝加尔湖B.里海C.苏必利尔湖D.坦噶尼喀
4、下列河流注入北冰洋的是( )
河流: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高原:G________,H________。
平原:①________,②________。
半岛: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2)亚洲地面起伏很大,中部,四周,发源于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入周边的海洋,形成众多的长河。
唐家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七年级地理学科下册第六单元第2节第1课时新授教案
主备课人:陈柳授课人:七年级教师
教学课题
第二节自然环境
教学时间
第2周
教学目标
1.了解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学会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资料归纳一个地区的地形和河流特点。
3.学会分析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4.培养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后反思A.恒河B.湄 Nhomakorabea河C.长江D.叶尼塞河
5、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主要原因是( )
①跨纬度最广②跨经度最广③周围被大面积海洋包围④东西距离最长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6、读下面的“亚洲地区图”,回答问题:
(1)将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填写在下面的横线内:
山脉: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