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 艾滋病
传染病防治(艾滋病)讲义

前言:大卫生护航,引领健康中国2015年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印发2017年十九大报告——实施健康中国策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列为重点内容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2021年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2022年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国逐渐从以治病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为以维护人民健康为中心,而艾滋病新发人数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艾滋病死亡人数仍居我国传染病首位,该病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因此艾滋病防治仍任重而道远,但您是否以为艾滋病离你很遥远,其实不然。
真实案例一:检验科同事外请一名保姆照看小孩,在给保姆行常规体检抽血时,发生针刺伤,后保姆HIV检测阳性。
真实案例二:儿子6岁,从小体弱,身高体重均低于同龄人,后到医院就诊,HIV检测阳性,随及母亲检测亦为阳性。
真实案例三:40岁男性患者,因腹泻、体重下降入院,经检测HIV初筛阳性,医生建议家属到院体检,其父亲HIV检测阳性。
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一、艾滋病起源与流行病学(一)艾滋病起源1.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由来:最初在黑猩猩、绿猴体内发现了猿免疫缺陷病毒(SIV),这种病毒与HIV病毒基因序列极为相似。
推测人类感染HIV 是因为非洲人与黑猩猩或绿猴密切接触导致,如食用黑猩猩。
2.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发现:1983年,法国研究者从一个淋巴结肿大综合征病人的血清中分离出一种新的人类逆转录病毒,并命名为“淋巴结病相关病毒”。
1986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将此病毒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简称“HIV”。
3.艾滋病的发现:1981年1月,世界上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被发现,为一名美籍加拿大同性恋者,被美国疾控中心(CDC)确定为第一例艾滋病患者。
1985年6月,我国北京协和医院报告了中国境内第一例艾滋病病人,此人为来中国旅游的美籍阿根廷人,发病5天后死亡。
4.艾滋病名字的由来:1981年在同性恋人群中陆续发现因免疫功能缺陷而出现的一组疾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名为“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为“AIDS”。
传染病学题库(附答案)

传染病学题库(附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土壤传播B、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C、经水.食物、苍蝇传播D、经血液、体液、血液制晶传播E、经空气、飞沫、尘埃传播正确答案:D2、艾滋病病毒主要侵犯人体的A、巨噬细胞B、红细胞C、白细胞D、血小板E、淋巴细胞正确答案:E3、流脑细菌学检查方法中,阳性率最高的是A、皮肤淤点涂片革兰染色B、血培养C、脑脊液培养D、周围血白细胞革兰染色E、脑脊液沉渣涂片革兰染色正确答案:D4、金葡菌败血症所致迁徙性损害,最常见的是A、化脓性脑膜炎B、心内膜下脓肿C、肝脓肿D、骨髓炎E、肺脓肿正确答案:E5、属于严格管理的传染病是A、鼠疫B、流行性腮腺炎C、艾滋病D、手足口病E、麻风病正确答案:C6、关于囊尾蚴病血象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性粒细胞总数增加B、嗜酸性粒细胞多增加C、白细胞总数常增高D、淋巴细胞计数增加E、血象大多正常正确答案:E7、霍乱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是A、剧烈腹痛. 腹泻.呕吐,呕吐物呈水样B、畏寒、发热,早期中毒性休克C、先吐后泻,腹癇明显,水样大便,轻度脱水征D、严重无痛性腹泻,大便呈水样或米泔水样,继而呕吐,严E、畏寒发热,腹痛腹泻,脓血样大便,里急后重明显正确答案:D8、有关重症甲型H1N1流感血象特征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中性粒细胞數降低B、淋巴细胞数降低C、单核细胞数降低D、血小板计数增加E、白细胞总数降低正确答案:D9、下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均可表示HBV复制,但必须除外A、HBV-DNAB、HBV-RNA .C、HBV ccDNAD、HBsAgE、HBeAg正确答案:D10、关于特异性抗体检查在传染病诊断中的意义以下不正确的是A、特异性抗体检测阴性可排除诊断B、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可用于评价个人及群体免疫状态C、恢复期特异性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有重要诊断价值D、恢复期特异性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有重要诊断价值E、特异性IgM检查可用于早期诊断正确答案:A11、对出血热来说,下列错误的是A、是自然疫源性疾病B、野生鼠类是主要传染源C、青壮年男性发病较高D、高血容量多发生于少尿期E、出血热的发病原理和基本病变是DIC正确答案:E12、下列哪项最有助于狂犬病的诊断A、曾被可疑动物咬伤B、脑组织中找到内氏小体C、出现恐惧不安和恐水D、血清中和抗体阳性E、脑脊液细胞数偏高正确答案:B13、感染过程的五种不同结局,最容易识别的是A、病原携带状态B、显性感染C、隐性感染D、病原体被排出E、潜伏性感染正确答案:B14、襄尾蚴最常寄生在A、眼B、皮下组织C、脊體D、大脑皮质E、侧脑室正确答案:D15、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的主要原因是A、肾小管重吸收亢进B、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缺血性肾小管坏死C、继发性醛固酮增多D、台并肾结石、肾孟积水E、肾血管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正确答案:B16、关于肥达反应,错误的是A、属直接凝集反应.B、通常在发病1周后阳性C、属补体结合试验D、肥达反应阳性不能确诊E、3~ 4周阳性率达70%正确答案:C17、AIDS主要病理变化表现在A、肺B、肝C、骨髓D、淋巴结和胸腺E、脾正确答案:D18、在乙型脑炎呼吸袁竭的抢救过程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尼可刹米 ,洛贝林静脉注射B、地塞米松静脉滴注C、654-2或东莨菪碱静脉注射D、20%甘露醇静脉推注E、大剂量5%Glucose静脉滴注正确答案:E19、乙脑同流脑最具有鉴别意义的是A、病情进展的速度B、流行季节C、脑膜刺激征的轻重D、皮肤淤点淤斑E、口唇疱疹正确答案:D20、早期霍乱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B、继发感染C、低鉀综台征D、急性肺水肿E、周围循环衰竭正确答案:E21、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此种情况属于A、机会性感染B、显性感染C、潜伏性感染D、重复感染E、隐性感染正确答案:B22、脑膜炎奈瑟菌主要致病因素是A、内毒素B、外毒素C、神经毒素D、变态反应致细胞病变E、直接致组织细胞坏死正确答案:A23、狂犬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A、咬伤的部位B、中枢神经系统C、咽喉部D、周围神经系统E、口腔黏膜正确答案:B2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截乱常见并发症的是A、急性脑水肿B、低血容量性休克C、急性肺水肿D、低鉀综合征正确答案:A25、不属于钩端螺旋体病后发症的是A、后发热B、反应性脑膜炎C、闭塞性脑动脉炎D、肾小球肾炎E、虹膜睫状体炎正确答案:D26、对于非耐疟区疟疾患者,最适宜的治疗方案是A、童宁+伯氨疃B、氨喹C、奎宁D、氨喹+伯氨喹E、青蒿素+乙胺嘧啶正确答案:D27、下列项目中,对急性重症肝炎诊断价值最小的是A、腹水、鼓肠B、肝性脑病C、SGPT> 500单位D、肝脏迅速缩小E、深度黄疸正确答案:C28、血清中能检出抗- HAV - IgM的时间是A、起病后6周内B、起病后12周内C、起病后6月内D、起病后4周内E、起病后12月内正确答案:C29、HIV基因组哪项不正确A、变异主要发生在env基因B、共有9个基因C、3个结构基因、3个调节基因、3个辅助基因D、HIV基因组长约4.9kbE、HIV-1无VPX ,但有VPU正确答案:D30、弛张热是指A、高热持续, 24小时体温相差不超过1'CB、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C ,但最低点末达正常C、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常温之下D、骤起高热持续数日骤退,间歌无热数日,高热重复出现E、发热数日,退热1日,又再发热数日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稽留热是体温维持39到40)31、关于伤寒,不正确的是A、嗜酸细胞计数对伤寒的诊断和预后有参考意义B、伤寒是消化道传染病C、喹诺酮类药物对伤寒治疗有效D、伤寒的病程的第2 ~ 4周可发生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E、肥达反应阳性,说明抗体已产生了对伤寒的免疫力正确答案:E32、不属于外源性致热原的是A、干扰袁B、异性蛋白C、药物D、病原体E、免疫复合物正确答案:A33、关于霍乱,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霍乱被列为乙类传染病B、霍乱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C、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D、霍乱是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E、霍乱被列为甲类传染病正确答案:A34、伤寒确诊阳性率最高的检查为A、骨器培养B、胆汁培养C、血培养D、尿培养.E、粪培养正确答案:A35、关于钩体病眼结膜充血的描述,错误的是A、常伴有流泪、畏光B、充血可持续数天C、可伴有淋巴结肿大D、常伴有发热E、可伴有眼结膜出血正确答案:A36、下列情况均可出现疟疾非典型发作,除外A、婴幼儿疟疾B、老年人疟疾C、成人输血后疟疾D、间日疟早期E、恶性疟疾正确答案:C37、黄疸出血型钩体病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是A、急性肾衰竭B、中枢型呼吸衰竭C、急性肝衰竭D、消化道大出血E、肺大出血正确答案:A38、脑血吸虫病慢性型,脑CT显示病变多位于A、额叶B、小脑C、顶叶和枕叶D、颞叶E、岛叶正确答案:C39、目前,国内钩体病病原治疗首选A、头孢菌素B、红霉素C、四环素:D、氯霉素E、青霉素正确答案:E40、"下面哪-项不是重型肝炎常见的并发症A、肝胆道感染B、消化道大出血C、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肝性脑病E、肝肾综合征正确答案:A41、乙脑极期的临床表现特点,应除外A、休克的表现B、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征阳性C、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昏迷D、瘫痪多不对称,肢体强直,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消失E、高热。
传染病生物艾滋病

整合酶抑制剂(INSTIs):阻止 病毒DNA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 中,从而抑制病毒复制。
融合抑制剂(FIs):阻止病毒与 宿主细胞融合,从而抑制病毒进 入细胞。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采 用多种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抑 制病毒复制,提高患者生存率。
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 )和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 NNRTIs):通过抑制病毒反转录 酶的活性,阻止病毒复制。
进行发放,扩大宣传覆盖面。
线下活动
组织各类线下活动,如艾滋病防治主题讲 座、义诊、社区宣传等,提高公众参与度 。
合作与联动
加强与其他部门、机构、企业的合作与联 动,共同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形成 合力。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恢复和重建免疫功能
通过抗病毒治疗,降低病毒载量,减少病 毒对免疫系统的破坏。
通过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免疫功能,提高生 活质量。
减少并发症和机会性感染
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通过综合治疗,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延长 患者的寿命。
药物治疗方案介绍
蛋白酶抑制剂(PIs):通过抑制 病毒蛋白酶的活性,阻止病毒复 制。
和方法。
建立心理支持小组
组织患者参加心理支持小 组活动,让他们相互支持 、分享经验,减轻孤独感
和无助感。
社会资源整合利用
整合医疗资源
01
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包括
诊断、治疗、药物供应等。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02
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包括政府、企业、社
会组织和个人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
鉴别诊断
本病应注意与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如皮质激素,化疗药后免疫抑制并发感 染,原发性CD4+T淋巴细胞减少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鉴别 。
传染病学艾滋病课件

(四)流行状况
1.起源发展 2.全球流行特点 3.中国HIV/AIDS流行特点
第22页,共142页。
1.起源发展
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1年
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率 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介绍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 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 ,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 国旅游的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
和P24抗原,而HIV抗体则在 感染后数周才出现。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一过性减少 ,CD4/CD8比例可倒置。
第48页,共142页。
2. 无症状期
可从急性期进入此期,或无明显的急性期症状而 直接进入此期。
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但也有快速进展和长期
不进展者。此期的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型别,感染 途径,机体免疫状况,营养及卫生条件,生活习惯等多 种因素有关。
P10) 分为Ⅰ型和Ⅱ型
第7页,共142页。
第8页,共142页。
HIV型别及亚型
M群
HIV-1型
(我国流行的主
要毒株)
O群
N群
A 亚型
B
C
D
E
F
G
HIV-2型(
H
局限于西
I J
部非洲和 西欧)
K
A 亚型 B C D E F
第9页,共142页。
HIV的变异:
反转录酶无校正功能而导致的随机变 异,
大多数感染者未经治疗CD4+T细胞可自行 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但病毒未被清除 形成慢性感染。
第32页,共142页。
艾滋病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剂
通用名 (缩写) 推荐剂量 不良反应
奈韦拉平(NVP)
200mg,bid,共14天;皮疹、 然后400mg,bid ALT升高 台拉韦平(DLV) 400mg,tid 皮疹、头痛 施多宁(EFZ) 200mg,tid 皮疹、恶心、 腹泻 洛韦胺(Loviride)100mg,tid 皮疹、恶心、 腹泻
一.病原学
1.艾滋病毒为单股RNA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 ◆慢病毒亚科 ◆HIV呈球形或卵形 ◆直径90~140nm
2.HIV-1和HIV-2,均可致病 是当前主要的艾滋病流行毒株 ◆性传播中HIV-2比HIV-1的传染性低5-9倍 ◆母婴传播中HIV-2比HIV-1低15-30倍 ◆感染HIV-2机体自然可发展成艾滋病,但潜伏 期相对长,症状表现较轻,存活期则长.
7、卡波济肉瘤 (二)病理解剖:
1.反应性病变包括滤泡增殖性淋巴结肿
2.肿瘤性病变:如卡波济肉瘤和其他淋巴瘤 3.胸腺病:萎缩、退行性或炎症性病变
四.临床表现:潜伏期:数月-15年,平均9年 (一)急性期: 1-3周后自然缓解,一般症状自然消失。 急性HIV感染表现: ◆似感冒样表现,如发热、咽炎、皮疹 ◆肌痛或关节痛、头痛 ◆腹泻、恶心和呕吐 ◆淋巴结肿大
7.抵抗力: ◆对热、酒精、次氯酸钠、 漂白粉敏感。 ◆对甲醛、紫外线等不敏感。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病人 (二)传播途径: 1.性接触传染 : ◆主要传播途径,包括同性恋和异性恋者 2.经血流和血制品传播: ◆共用针头、输入第Ⅷ因子、含HIV的血和 血制品。
3.母婴传播: ◆胎盘 ◆产程 ◆产后 ◆喂养 4.其他途径: ◆器官移植、 ◆人工受精(含HIV) ◆医护人员被针头刺伤或破损皮肤受污染
艾滋 试题 传染病学

艾滋病(一)单项选择题1、艾滋病的全称是:(? )A、免疫缺陷综合征B、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C、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D、继发性免疫缺陷综合征2、下列哪项不是急性HIV感染的临床表现:(? )A、发热B、咽痛C、淋巴结肿大D、口腔真菌感染3、HIV感染人体后主要侵犯和破坏哪种细胞:(? )A、红细胞B、白细胞C、T淋巴细胞D、巨噬细胞4、下列哪类人群不属于艾滋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A、同性恋者B、性乱交者C、静脉吸毒者D、无偿献血人员5、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后临床症状分期错误的提法是:(? )A、急性感染期B、病毒携带期C、无症状感染期D、艾滋病期6、下列哪项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A、性传播B、母婴垂直传播C、血液传播D、虫媒传播7、下列哪项检查能够最终确定病人感染了艾滋病毒:(? )A、血常规B、HIV抗体确诊试验C、HIV抗体筛查试验D、尿常规8、HIV不可以用下列哪种方法杀灭:(? )A、370C,10%漂白粉处理30分钟B、焚烧C、室温条件下,放置3天D、56?C,30分钟9、艾滋病常见合并症一般不包括:(? )A、复发性单纯疤疹B、持续性或间歇性慢性腹泻C、皮肤瘙痒D、急性肾炎10、当HIV侵入机体后,未进入发病期者被称为:(? )A、艾滋病病人B、艾滋病病毒感染者C、窗口期病人D、艾滋病期病人11、艾滋病人体体液含有大量病毒,具有很强传染性的是:(? )A、血液B、尿液C、泪液D、汗液12、人群对艾滋病病毒的易感性正确的描述是:(? )A、人群对HIV普遍易感B、种族、性别与易感性有关C、只有高危人群易感D、只有性传播疾病患者易感13、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诊断艾滋病的主要症状是:(? )A、体重减轻10%以上B、发热1个月以上C、持续性或间歇性慢性腹泻1个月以上D、体重减轻10%以上,发热1个月以上和持续性或间歇性慢性腹泻1个月以上14、艾滋病的特异性治疗是:(? )A、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B、抗反转录酶抑制剂治疗C、蛋白酶抑制剂治疗D、融合抑制剂治疗(二)判断题1、感染HIV的人是艾滋病的唯一传染源。
第九版传染病学 AIDS教案、讲稿

艾滋病(AIDS)概念及对人类的危害。HIV的结构及生物学特征。中国艾滋病的流行特点。艾滋病的发病机制和CD4+T细胞受损的机制。艾滋病期的临床表现。艾滋病的血常规等一般检查。艾滋病各期的诊断标准。艾滋病各种机会性感染的治疗。
了解:
全球艾滋病的流行状况。艾滋病的发病机制和病毒动力学。HIV感染与复制。HIV的病理改变。艾滋病急性期和无症状感染期的临床表现。艾滋病的病毒分离等其他检查。艾滋病的鉴别诊断。艾滋病卡波氏肉瘤的治疗。艾滋病免疫重建和预防性治疗。
讲授法
10分钟
五、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血常规、尿常规。
(二)免疫学检查:CD4+淋巴细胞检测;其他。
(三)血生化检查:肝、肾功。
(四)病毒及特异性抗原和(或)抗体检测:分离病毒;抗体检测;抗原检测;病毒载量测定;耐药检测;蛋白质芯片。
(五)其他检查:X线、活检等。
讲授法
5分钟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课后小结
(课后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
良好
备课笔记
授课对象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备 注
一、概述: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本病主要经性接触、血液及母婴传播。HIV主要侵犯、破坏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免疫细胞功能受损乃至缺陷,最终并发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具有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高的特点。
(二)无症状期: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CD4+T淋巴细胞减少,有传染性。
(三)艾滋病期:CD4+T淋巴细胞严重减少,有强传染性。
1、HIV相关症状:全身症状:一个月以上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精神神经症状;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
艾滋病

ZHEJIANG
JIANGXI HUNAN GUIZHOU FUJIAN GUANGDONG HONG KONG MACAO TAIWAN
发现阳性吸毒者省 未发现阳性吸毒者
YUNNAN GUANGXI
HAINAN
到2000年,26个省报告吸毒者中艾滋病流行
HEILONGJIANG
JILIN XINJIANG LIAONING GANSU NEIMENGGU BEIJING TIANJIN HEBEI NINGXIA QINGHAI SHANXI SHANDONG
从高危人群开始,逐渐向一般人群蔓延
嫖客
卖淫妇女
艾滋病流行规律
家庭妇女
婴儿 注射毒品者 同性恋
1986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将这种新病 毒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的发现
1985年,由上海入境的一名美籍阿根廷 青年男性游客因艾滋病住院,治愈无效, 死于我国境内,这是出现在我国的首例。 1993年,我省发现首例HIV感染者。
艾滋病病毒的特点
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血液内的 病毒在室温下可存活15天,加热 56℃30分钟 和一般消毒剂均能够灭活,但对0.1%甲醛 溶液、γ射线、紫外线不敏感。 病毒基因变化多样,具有迅速变异能力。 主要攻击机体的T淋巴细胞。 病毒广泛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 道分泌物、唾液、尿液、乳汁、脑脊液等 体液中,其中以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 中浓度最高。
流行病学
艾滋病病毒的传染源
艾滋病患者和无症状 HIV感染者都是传染源。已 从他们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泪液、乳汁中分 离出HIV 病毒。流行病学调查证明均能传播 HIV。
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发病机制及病理
(一)HIV侵入及复制过程
HIV-辅助受体-gp120与CD4特异受体结合-细胞
内-两条病毒RNA链-逆转录酶-逆转录成单链 DNA-DNA聚合酶-复制。
一部分装配成HIV,以芽生方式释出,再感染其他
细胞。
一部分与宿主的DNA整合,成为潜伏状态的前病毒。
(一)艾滋病的发现
1981年,美国,5名同性恋中患卡氏肺孢子虫肺
炎,相同的情况也出现在静脉吸毒人群中。均有免 疫功能减退,主要是 CD4+ T 细胞的数减少。称为获
得 性 免 疫 缺 陷 综 合 征 (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 AIDS)。同年 6 月美国 CDC
性接触传播;
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
品,器官移植、人工受
精、注射/吸毒); 母婴传播。
血液(血制品)
三、流行病学
3.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 高危人群:
– 男性同性恋; – 性乱;
– 静脉药隐者;
– 血友病和多次输血者; – 艾滋病感染者所生的婴儿。
三、流行病学
4. 流行概况 2011 年全球仍存活有 3 千多万 HIV
HIV主要侵犯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CD4+ T淋巴细
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主要表现为 CD4+
T淋巴细胞数量不断减少,最终导致人体免疫功能
缺陷,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二、病原学
(一)概述
H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V 属于反(逆)转录
病毒科。 慢病毒属人慢病毒组。 分 两 个 型 , 即 HIV-1 和 HIV-2型。
(二)CD4+T淋巴细胞受损伤的方式和表现
(1)直接损伤,细胞溶解,破裂。
(2)免疫损伤(gp120)。
(3)骨髓干细胞受损(CD4+ T细胞生成障碍)。
(4)Th1/Th2比例失调与功能受损。
(三)HIV嗜性与发病关系
CD4+ T淋巴细胞(细胞免疫功能↓)。
B淋巴细胞(体液免疫功能紊乱,多克隆Ig↑,特异抗 体↓)。
(二)HIV形态
(三)HIV分子生物学特点
HIV全长约9.2kb,含有gag、pol、env3个结构基
因,2个调节基因(tat反式激活因子、rev毒粒 蛋白表达调节子)和4个辅助基因(nef负调控因 子、vpr病毒r蛋白、vpu病毒u蛋白和vif病毒感 染因子)。
(三)HIV分子生物学特点
HIV具有极大的变异性,各基因的变异程度不同,
env基因变异率最高。HIV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包 括反转录酶无校正功能导致的随机变异、宿主的 免疫选择压力、病毒DNA与宿主DNA之间的基因重 组以及药物选择压力,其中不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是导致耐药的重要原因。
(四)HIV的抵抗力
HIV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弱,对热敏感。56℃,30分
感染者。新增感染人数约250万,比10年前下降约20%,
其中儿童新增感染者数量约为 33 万。全球死于艾滋 病的人数自 2005 年的峰值230 万降到2011 年的170 万。 母婴渠道感染的儿童人数也已从 2003 年的峰值 57 万 下降至33 万。抗病毒治疗的覆盖率也在迅速扩大。
1995 年以来,全球已经有 1400 万人的生命因为使用
而来,临床上没有症状。 血中能检出HIV RNA以及HIV核心蛋白P24和包膜蛋 白gp120的抗体(即抗-HIV)。 此期可持续2~10年或更长。
(四)Ⅲ期(AIDS)
1.HIV相关症状(即ARC)
发热、乏力、全身不适、盗汗、厌食、体重下降 (>10%)、慢性腹泻、易感冒。 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持续性全身淋巴结 肿大综合征,PGL)。
最先向全世界报道AIDS。1983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首
次分离鉴定了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同年在非洲发现异性间传播并发现HIV-2。
(二)概念
艾 滋 病 即 获 得 性 免 疫 缺 陷 综 合 征 (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HIV引起 的慢性传染病。
两型均为单链 RNA 病毒。
(二)HIV形态
HIV球形/椭圆形;直径直100~120nm。
外层为类脂质包膜、表面有锯齿样突起包膜—— 糖蛋白gp120、gp41。 Gp41为跨膜蛋白,能辅助HIV进入细胞。 内有圆柱状核心, RNA、RNA逆转录酶、整合酶和 蛋白酶,有核心蛋白P24、P6、P9包裹。 核与膜之间有基质蛋白P17。
单核巨噬细胞(处理抗原功能↓并成为病毒贮藏所)。
骨髓干细胞:
– NK细胞主要为功能缺陷,失去正常的免疫监视作用。
– 机体免疫系统崩溃--各种机会感染和肿瘤。
小神经胶质细胞。与HIV相关性脑病有关。
(四)病理
机会感染引起的病变中炎症反应轻。
淋巴结反应增生,滤泡增生性淋巴结肿。 胸腺萎缩、退行性变、炎性病变。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神经胶质细胞灶性坏死,血 管周围炎性浸润,脱髓鞘改变。 肿瘤。
五、临床表现
(一)分期
HIV潜伏期长,2~10年发展为AIDS。
HIV感染人体后分为三期:
– Ⅰ期(HIV急性感染期——primary infection) – Ⅱ期(HIV无症状感染期——asymptomatic infection) – Ⅲ期(AIDS)
(二)Ⅰ期(HIV急性感染期)
感染HIV后,部分病人出现症状。起病急剧,出现
发热、出汗、咽痛、头痛、恶心、厌食、全身不 适以及关节、肌肉痛等症状(急性病毒血症表现)。
可伴有红斑样皮疹、腹泻。全身淋巴结肿大。
血小板减少,淋巴细胞亚群检查CD4+/CD8+细胞比
例倒置。此时血中可检出HIV RNA及P24抗原。
此期约持续1~2周。
(三)Ⅱ期(HIV无症状感染期)
本期可由原发HIV感染或急性感染症状消失后延伸
钟失去感染性,100℃,20分钟灭活。 对75%酒精、0.2%次氯酸钠、5%~8%甲醛及有机溶 剂敏感。 HIV对紫外线、X射线不敏感。
三、流行病学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携带者。 2.传播途径
病人和无症状
传播方式
男 女 男 母 女 男 男 婴
效率(1/100次暴露)
0.1~0.2 0.033~0.1 0.5~3.0 13~48 9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