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绪论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绪论

中医诊断学绪论
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 位女施灸家。
唐代的《外台 秘要》记载了 消渴病患者的 尿液是甜味的, 以及如何通过 尿液诊断黄疸。
唐代创立 了世界上 最早的国 家医学专 科学校: 太医署。
唐代,颁 布了世界 上第一部 国家药典 《新修本 草》。
宋代,成立了 世界上最早的 国家卫生出版 机构:校正医 书局。
病房髹[xiū]漆浅蓝、浅绿
病房髹漆浅蓝、 浅绿,宗《冯 氏锦囊秘录》: “青禾绿草, 可以养目”之 旨。
高足病床
高足病床,亦 遵《寿世青 编》:“凡人 卧床,当令高, 则地气不及” 之遗训。
鼻子是胚胎发生最早的器官
为《汉书•杨雄 传》第一次道 破。之后《方 言》之“兽之 初生,谓之鼻。 人之初生,谓 之首”。《正 字通》:“人 之胚胎,鼻先 受形”。
再往回数两个甲子,2038减去120,是1918, 那么1918年到1919年这两个连续的太乙天符年 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西班牙流感”横扫全球,感染了10亿人,夺去了 2千万到4千万人的性命,当时世界人口才17亿。
对瘟疫的诊断
明朝末年,姑苏洞庭山有个老先生,姓吴, 字又可。那个时候也有疫病流行,吴老先 生在行医的过程中,发现这种流行的疫病 和传统讲的伤寒不同。
基本原理

基本原则

发展简史
司外揣内
见微知著 以常衡变
整体审察 四诊合参 病证结合
学习方法
绪论
望、闻、问、切、检测
分析 判断
诊 诊察 了解

辨证 辨病
治疗
诊断的概念:
诊断就是通过多病 人的询问,检查, 以掌握病情资料, 从而对病人的健康 状态合病变的本质 进行辨识,并对所 患病、证作出概括 行判断。

中医诊断 绪论

中医诊断 绪论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一)司外揣内
司外揣内:看外部现象来推测内部变化。


中医研究人体分析外在症状体征如舌苔、 脉象等,推断人体内部气血阴阳的变化。
所谓司外揣内,又叫“从外知内”或“以表知 里”,指的是通过观察、分析病人的外部表现, 就可以测知其体内的病理变化。正如《灵枢·本脏》 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病人的外部表现为疾病的现象,体内脏腑气血失 调的病机则概括了疾病的本质,而事物的现象与 其本质之间存在着对立而统一的关系,本质通过 现象表现出来,而外部现象是由内在本质决定的。
❖ (一)整体审察: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什么?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 (一)整体审察:即从整体上进行多方 面考虑。根源于中医学“整体观念”的 基本特点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体表-脏腑 身体-精神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 (一)整体审察:即从整体上进行多方 面考虑。根源于中医学“整体观念”的 基本特点 2、环境对人体病变有影响:自然、社会
季节、气候、地域 战争、经济、社会观念、职业性质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 (一)整体审察 ❖ 整体审察原则的运用包括两方面含义 ❖ 采集全面而详细的临床资料; ❖ 全面分析,综合判断。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二)四诊合参:强调四诊综合运用收 集病情资料。
望而知之谓之神 闻而知之谓之圣 问而知之谓之工 切而知之谓之巧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三) 以常衡变:以正常为标准发现异常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三) 以常达变 1、以健康人为标准 2、以医生自己为标准 3、以未病之时为标准
穿衣 一息四到五至 脉动50次

中医诊断学 - 绪论

中医诊断学 - 绪论
1.掌握中医“诊断”、“诊法”、“诊 病”、“辨证”、“病案”、“证”、 “病”、“症”等概念的含义。掌握中 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2.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 3.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概况。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以研究疾病中各种症状、病 名、证名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及其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 这里讲述诊法、诊病、辨证、病案四 个内容。

(三)、辨证求本



辨证求本,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四 诊收集到的症状、体征、病史以及其他临床资 料进行辨别、分析、综合、判断、归纳,以探 求对疾病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 三点要求: 第一、全面收集临床资料 第二、分析内在联系 第三、联系各种因素,进行判断
(四)、病证结合
辨病,是从疾病的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 的本质;辨证,是从疾病的阶段性、主要矛盾 认识疾病的本质。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既重视疾病的基本矛 盾,又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 在通常情况下,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辨病,或 者只作病名诊断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四诊合参
四诊合参,是指四诊并重,诸法参用,综合 收集病情资料。 中医学理论强调四诊并用、诊法合参。《四 诊抉微》说:“然诊有四,在昔神圣相传,莫 不并重。”临床时四诊参合运用而难以截然分 开。比如对排出物的诊察,往往是既要望其色、 状,又要闻其气,还要问其感觉。这说明,临 床必须做到诊法合参。


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黄帝内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奠 定了基础,论述了望神、察色、闻声、 问病、切脉等内容,以后各时期皆有发 展,现代更加完善。


西汉· 淳于意:创“诊籍”— 为现存最早的病 案记录。 东汉· 张仲景:创“六经辨证”-为辨证论治的 创始人。 西晋· 王叔和:著《脉经》—为现存最早的脉学 专著。 隋· 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为现存第一部 病源证候学专著。 元· 敖氏者:著《伤寒金镜录》—为现存第一部 舌诊专著。

中医诊断学课件

中医诊断学课件
或称“审查内外〞。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人体与外 界环境也是统一的,诊断疾病即使局部患病,也应考虑到 整个人体及外界环境对病证的影响。
外界的有地理环境、季节气候、生活条件、精神环境等。 人体内部的有脏腑、经络、皮肉脉筋骨等。 〔二〕四诊合参
望、闻、问、切四诊各具有独特的作用,又都有局限性,不 能互相替代。必须四诊并用才能全面收集辨证论治所需要 的各方面资料。
主血瘀——瘀阻经脉
面色黧黑 黑而干焦 眼眶黑 紫黑
〔三〕望形体
望形体是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质形态和异常表现 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原理:①形体与脏腑密切相应,形体赖脏腑精气充养,脏腑 精气盛衰和功能强弱可通过形体反映于外。②不同的体形 其阴阳盛衰不同,对疾病的易感性和开展转归也不同。
意义:诊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抗病能力的强弱,以 及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预后。
主色——人生来就有的基 本面色,属个体差异,一 生基本不变。
客色——因季节、气候不 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
善色——面色光明润泽, 说明虽病而精气未衰,胃 气尚能上荣于面,属新病、 轻病、阳证
恶色——面色枯槁晦暗, 说明精气已衰,胃气不能 上荣于面,属久病,重病、 阴证
五色 正常面色

如以缟裹绀
轻润面色 (善色)
主虚(阳虚,气虚——推动无力,气血不充;血虚——荣 血亏虚,不能上荣) 主脱血——血脉空虚
特点
面色青 阵发性发青 青黑 青紫
满面通红 颧部潮红 面红如妆
面黄而垢 黄如橘子 黄如烟熏 淡黄消瘦 淡黄浮胖
晄白 淡白 淡白黄瘦 白而无华
主寒(血失濡养,血行不畅)



主肾虚(阳虚;阴虚——阴虚内热,虚火上熏) 主水饮——肾虚水泛,气血受困

中医诊断学绪论

中医诊断学绪论

疖 外感热毒或湿热内蕴
中医诊断学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三)以常衡变
“五色脉变,揆度奇恒” 《素问·玉机真脏论》
以正常的状况为标准,发现太过或不及的异常变化
原理:以健康人体的标准或状态去衡量病人,
发现病人异常之处及病变之所在
中医诊断学
四、中医诊断的原则
(四)因发知受
发:人在疾病中出现的全身性反应。 受:感受的邪气和机体的状态。
二、中医诊断学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二)主要内容
4.病案
病案又称病历,古称诊籍,是临床有关病人诊治情况的书面 记录。病案是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
中医诊断学
二、中医诊断学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三)病、证、症三者的关系
病是独立的临床单元,它涵盖了从发病、发展及结 果等病变全过程。
证是病所处某一阶段的变化反映,是病在这一阶段主 要的变化。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一)司外揣内
整体观念 普遍联系
“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
盖有诸内者形诸外。”
《丹溪心法》
望面色
听声音 问二便
病人的外部表现
司外
揣内
切脉象 触肌肤
体内的病理变化
中医诊断学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二)见微知著
局部的、微小的变化
整体的、全身的病变
酒糟鼻 肺胃湿热侵入血络
•西汉淳于意:创立“诊籍”,应是我国最早的病案学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六经为纲辨伤寒,以脏 腑为纲辨杂病,奠定辨证论治的基础。
中医诊断学
一、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三)晋唐时期
•西晋王叔和: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确定寸关尺 三部诊脉部位,明确24脉名称,提出相类脉

中医诊断学绪论

中医诊断学绪论

西晋----王叔和《脉经》
10万多字 10卷 98篇 将脉的生理、病理变化类列为脉象24种
隋朝-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分类67门 证候论1739条 阐述疾病的病因、 病理、证候 病源和证候的专著
宋代----陈无择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约1120-1200)-寒凉派 张从正(约1156-1228) -攻下派 李东垣(1180-1251) -补土派 朱丹溪(1281-1358) -滋阴派 《四库全书总目· 医家类》: 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证 症
病 区别与联系
3.病案与辨证思维方法 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 临床思维的规律 教学 医疗 科研 重要资料 管理 司法
二、基本原理 司外揣内
见微知著
以常达便
1.司外揣内 视其外部 以查内脏 变化
2.见微知著 • 局部变化 包含整体的 生理与病理 信息
3.以常达变 从对比中找出异常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 李时珍《濒湖脉学》 吴又可《瘟疫论》 清代----林翰之《四诊抉微》 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 建国以来---- 四诊客观化 辨证规范化
五、 学习方法
1.掌握基本理论 2.不断临床实践 3.培养辨证思维
小结
• 1.中医诊断学的学科特点、学术 • 地 位、主要内容以及学科发展 • 2.病、证、症的区别与联系 • 3.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 4.了解学习方法
复习思考题
1、何谓辨病、辨证? 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三、基本原则
1.整体审察 2.四诊合参
3.病证结合
四、发典 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中医诊断学绪论

中医诊断学绪论
歌”、“二纲六变”、“脉神章”。 • 清·汪宏《望诊遵经》 • 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 • 陈泽霖《舌诊研究》 • 朱文锋《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
《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疗学》
中医诊断学绪论
五、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要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还要融汇贯通
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 要注重中医思维的培养
中医诊断学绪论
•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提出十怪脉。 •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提出“十问
歌”、“二纲六变”、“脉神章”。 • 明·李时珍《濒湖脉学》详述27部脉。 • 明·李中梓《诊家正眼》 • 明·周学霆《三指禅》
中医诊断学绪论
• 清·吴谦《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 清·林之翰《四诊抉微》提出“十问
几个概念
• 症状 • 体征:阳性体征、阴性体征 • 症、候 •证 •病 • 辨证 • 论治
中医诊断学绪论
症状:病人主观不适或不正常感觉。 体征:医者或病人通过感官觉察到的客观
异常表现。分为: 阳性体征 阴性体征 病:即疾病,是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 ,每一种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因、病机 及发生、发展规律,一种病往往有一 列的证所组成。
中医诊断学绪论
(四)动静结合
▪ 病证既具有一定阶段相对稳定的 一面,又不断发展变化。
▪ 需要动态把握疾病,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守方、调方、变方)
中医诊断学绪论
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 《扁鹊传》:“切脉、望色、听声、写 形”,而“言病之所在”。
❖ 《黄帝内经》:望神、察色、闻声、问 病、切脉;内外;辨证学;病证结合。
阶段性病机本质
中医诊断学绪论
常用的中医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
病因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绪论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学
论述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因辨证。
宋代朱肱《南阳活人书》
强调治伤寒切脉是辨别表里虚实的关键
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专论诊法
对脉学极为有益
滑伯仁的《诊家枢要》
戴起宗的《脉诀刊误集解》
朱丹溪重视气血痰郁的辨证。
金元四大家
刘河间辨证重视病机
张子和重视症状鉴别
李东垣重视外感内伤的征候的异同
只强调某一诊法而忽视其它诊法都是不能全面了解病情, 故《医门法律》说:“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
四诊合参
从病辨证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3、四诊合参,从病辨证
二、诊断学原则
四诊合参
(一个病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征候;而一个证候亦可见于多种病)
从病辨证
通过四诊合参,在确诊疾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包括病名诊断和证候辨别两个方面
《中医诊断学》 目录
目录
01
添加标题
02
添加标题
《中医诊断学》—目录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 绪论
中医诊断学
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验的积累,它的理论和方法起源很早
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以“切脉、望色、听声、写(犹审)形”等为人诊病
《黄帝内经》和《难经》
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病人自诉发热,我们还不能得出辨证结果,只有进一步询 问有无恶寒头痛,是否疾病初起,检查是否脉浮、舌苔薄 白等,才可以初步确定是外感表证发热还是内伤里证发热 若是外感表证发热,还要进一步辩证到底是外感风热,还 是外感风寒。假如有舌红、口渴、脉浮数、发热重、恶寒 轻,就可知其发热为外感风热证,从而为治疗指出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 五千年人类医学经验的总结,有自己完善且有效的诊病 体系(整体观、系统论,宏观水平);
劣: 缺乏实验仪器的客观指标的量度;在定性、定量上缺乏 依据 中医诊断的客观化研究、微观化研究
中西医结合
地位
?临床角度:正确的治疗取决于正确的诊断, 为正确治疗的前提。
?学科角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与 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
症、证、病的概念
2)病证类别:包括证名类别(证)和病名类别(病)。
证【3】: 中医学特有。 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 一定阶段(当前阶段)的病因、病位 、病性、病势、邪正盛衰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本质、主要矛盾)。 ?证名:证的名称 ?证型:证的典型 ?证候:证的外候 ④证素:证的要素
症、证、病的概念
病【4】:
根据 中医学 的理论体系,运用望闻问切四诊,诊察 病证症象 ;判断 病证类别 的过程。
症、证、病的概念
1)病证症象: 简称:病症、症 别称:病候、病形、病状
症【2】:
是指疾病所反映的 单一的现象;包括症状和体征 ; 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 原始依据。
?症状:主观、自觉的现象。
?体征:客观、他觉的现象。
病例
治法: 疏风清热、解表化湿。 处方: 银翘散加减。
银花12g 连翘12g 荆芥穗(sui)10g 薄荷10g 桔梗 6g 牛蒡子10g 芦根10g 竹叶 5g 淡豆豉10g 佩兰10g后下 炒杏仁6g 生甘草5g
3剂,水煎服,每 4小时1次
医嘱: 多饮水,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选药 组方 治则治法 辩证/病
病例
日期:2015年8月14日上午,袁某,女, 24岁。 望诊: 舌红苔白腻,咽红。 闻诊: 语声重浊,偶有咳嗽。 问诊: ... 切诊: 脉浮数。
诊断: 感冒(风热表证)。
病例
日期:2015年8月14日上午,陈某,女, 20岁。 问诊:
主诉:咽痛,伴打喷嚏、流涕 3-4天。 现病史: 3-4天前,可能因天气热吹空调,出现咽痛 ,伴随打喷嚏、流清鼻涕、发热恶寒等,自服治感冒 的西药,未见明显好转因而就诊。 现在症:咽痛,鼻塞,流黄涕,偶打喷嚏,发热,微 恶寒,体温 37.8℃,口渴,汗出,头胀,微咳。饮食 、二便尚可。
荆芥穗10g等

银翘散加减

疏风清热、解表化湿

表热证
感冒
咽痛、鼻塞、流黄涕、恶寒发热、口 渴、汗出、咽部色红、舌红苔白腻、
脉浮数等
望闻问切
一、中医诊断学的 基本概念及地位
(一)基本概念“中医诊断学”?
? 诊——诊察了解: 收集症状信息(现象); 望、闻、问、切。
发展阶段
西汉 淳于意《诊籍》 东汉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现存最早的病案模板 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西晋 王叔和《脉经》
1.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2.确立了“寸口诊法”和脏腑分 候定位 首开脉象鉴别之先河
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现存最早的论述病源与病候诊 断的专著
元 敖氏著《点点金》及《金镜录》 现存最早的舌诊专著(12图)
由病名所代表的各种 具体的病;是对疾病 全过程的 特点与规律所做的概括总结与抽象 (本质、根本矛盾)。
症、证、病的辩证关系
症是证和病的外在表现--原始依据 证与病是症的内在本质--诊断归宿
? 证和病都是对疾病本质的病理概括。
病--反映其全程全貌中的基本矛盾。 证--反映其具体阶段中的主要矛盾。
? 证和病相结合构成完整的病理本质。
(《伤寒金镜录》
元代杜清碧增补为36
金元 刘眆(fang)《幼幼新书》
现存最早的舌诊小儿指纹诊法 文献
金元 1.刘河间重视辨识病机 2.李东垣重视四诊合参
3.朱丹溪主张内外相参 4.张从正重视症状鉴别诊断
成熟阶段(一)
张介宾《景岳全书》 明 李时珍《濒湖脉学》
明清 清 清
脉诊专著 1.李中梓《诊家正眼》 3.周学霆《三指禅》 5.周学海《重订诊家直诀》
舌诊专著 1.张登《伤寒舌鉴》
汪宏《望诊遵经》
“脉神章”、“十问歌”、 “二纲六变”之论 《紫虚脉诀》的升级版,以歌 诀形式详述27脉
2.李延罡(gang)《脉诀汇辨》 4.徐灵胎《洄溪脉学》
2.梁玉瑜《舌鉴辨证》 现存最早的望诊专著
清 四诊综合性著作 1.吴谦《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2.林之翰《四诊抉微》 3.陈修园《医学实在易.四诊易知》
中医诊断学
教材简介
望 闻问切 诊 诊诊诊












中中 医医 诊医 断案 思与 维病 与历 应书 用写
绪 论
学习目标
?⒈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学;诊法; 症、证、病;辩证、辨病;病案)。 ?⒉熟悉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基本原理和原则。 ?⒊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和学习方法。
? 断———分析判断: 对症状进行本质判断; 概括“病、证”分类。
中医基础理论 中
?医
诊 断 学 中医临床各科
(一)基本概念
? 诊:诊察了解 ? 断:分析判断
--感官 --思维
? 诊断:认识疾病或证候的过程。
中医诊断学【1】: 根据中医学 的理论体系,研究 诊法、诊病、辨证的基础理 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症、证、病的辩证关系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证:当前阶段
病:全过程

特点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
看一看 望
X光
MRA
CT 听一听 闻
问一问 问 拍一拍 切
实验 室 化验
特点
?诊察病症上,强于直观,弱于仪器。 ?判断病类上,详于辨证,弱于辨病。 ?是五千年基于人体实验的经验总结。 ?与西医诊治的区别,优劣,如何改善?
成熟阶段(二)
明 吴又可《温疫论》
首创“戾气”致病的病因说
清 叶天士《温热论》
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
清 吴鞠通《温病条辨》
创立了三焦辨证
明 卢之颐《痎(jie)疟论疏》
疟疾专著
清 白喉专著 1.《时疫白喉提要》 3.陈葆善《白喉条辨》
清 麻疹专著 1.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 3.滑寿《麻证新书》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临床各科
二、中医诊断学的 发展简史
? 萌芽阶段 ? 奠基阶段 ? 丰富阶段 ? 完善阶段
萌芽阶段
战国 秦汉
阴阳脉死候 五十二病方
现存最早的诊断专书 展现了辨证论治的雏形
战国 秦汉
黄帝内经 难经
奠基阶段
奠定了诊法与辨证的理论基础
1.望闻问切=神圣工巧 2.提出“独取寸口”,简化了 脉诊程序 首次提出了“奇经八脉”, “无形三焦”,“肾与命门的 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