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工程一览(图
特高压

从技术上看,采用±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中间无需落点,能够将大量电力直送大负荷中心;在交 直流并列输电情况下,可利用双侧频率调制有效抑制区域性低频振荡,提高断面暂(动)稳极限;解决大受端电 网短路电流超标问题。采用1000千伏交流输电,中间可以落点,具有电网功能;加强电网支撑大规模直流送电; 从根本上解决大受端电网短路电流超标和500千伏线路输电能力低的问题,优化电网结构。
换流站是直流输电工程中直流和交流进行相互能量转换的系统,除有交流场等与交流变电站相同的设备外, 直流换流站还有以下特有设备:换流器、换流变压器、交直流滤波器和无功补偿设备、平波电抗器。 换流器主 要功能是进行交直流转换,从最初的汞弧阀发展到电控和光控晶闸管阀,换流器单位容量在不断增大。
换流变压器是直流换流站交直流转换的关键设备,其网侧与交流场相联,阀侧和换流器相联,因此其阀侧绕 组需承受交流和直流复合应力。由于换流变压器运行与换流器的换向所造成的非线性密切相关,在漏抗、绝缘、 谐波、直流偏磁、有载调压和试验方面与普通电力变压器有着不同的特点。
直流输电
01
名词定义
02
设备技术
04
技术的主要 特点
06
技术的经济 优势
03
换流站设备 特点及作用
05
导线的选择
技术创新 我国应用前景
和交流输电区别 技术和经济优势
换流站设备面临的 问题
绝缘子片数
发展前景
什么是直流的“静电吸尘效应”
在直流电压下,空气中的带电微粒会受到恒定方向电场力的作用被吸附到绝缘子表面,这就是直流的“静电 吸尘效应”。由于它的作用,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直流绝缘子表面积污量可比交流电压下的大一倍以上。随着污 秽量的不断增加,绝缘水平随之下降,在一定天气条件下就容易发生绝缘子的污秽闪络。因此,由于直流输电线 路的这种技术特性,与交流输电线路相比,其外绝缘特性更趋复杂。
高压直流输电与特高压交流输电的比较

高压直流输电与特高压交流输电的比较摘要综述了高压直流输电与特高压交流输电的应用现状,对二者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研究,并预测了这两种输电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0 引言我国电网的特点是能源资源与经济发展地理分布极不均衡,必须发展长距离、大容量电能传输技术,采用新的或更高一级电压等级,实现西南水电东送和华北火电南送。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集中在高压直流(HVDC)和特高压交流(UHV)输电技术。
本文试就这两种技术的应用现状、优缺点进行比较,并预计这两种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1 国内外高压直流与特高压交流输电的应用概况随着电力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直流输电技术日趋完善,在输送能力和送电距离上已可和特高压交流竞争。
多端直流输电技术也取得了一些运行经验:意大利到撒丁岛和柯西岛的三端直流输电工程于80年代投运;美国波士顿经加拿大魁北克到詹姆斯湾拉迪生的五段直流输电工程,全长1500 km,1992年全线建成投入五端。
到1996年底全世界已投运的直流输电工程有56个,输电容量达54.166 GW[1]。
我国的葛洲坝—上海500 kV双极联络直流输电工程1989年投运,额定容量为1 200 MW,输电距离为1 080 km。
天生桥—广州500kV直流输电线路全长980 km,额定输送功率1 800 MW。
此外,三峡—华东两回直流输电方案已审定。
目前国外单个直流输电项目的输电容量正在逐步增加,表1为其中典型代表。
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的研究始于60年代后半期,前苏联从80年代开始建设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乌拉尔1 150 kV输电工程,输送容量为5 000 MW,全长2 500 km,从1985年起已有900 km线路按1 150 kV设计电压运行。
1988年日本开始建设福岛和柏崎—东京1 000 kV 400余km线路。
意大利也保持了几十km的无载线路作特高压输电研究。
美国AEP则在765 kV的基础上研究1 500 kV特高压输电技术。
一特四大

晋东南煤电II
300
西安东 330 ×
东南郊 470
400 南阳
300
驻马店 140
徐州煤电 450
淮南煤电
300
260
徐州
160 270
沿海核电 连云港 270
滁1州70 泰州
0 无锡150 上海西北 170 上海西南
300 重庆 360
荆州 恩施 300
220 武汉 440
2020年前后特高压电网规划图
远东(俄)
呼盟煤电
2020 年 前 后 , 国 家 电
网交流特高压系统形成以
华北、华中、华东为核心,乌鲁木齐主网
联结我国各大区域电网、 大煤电基地、大水电基地
哈密电厂 ×
哈密二、三厂
安西
和主要负荷中心的坚强的 电网结构。
蒙西、陕北、晋东南、 内蒙锡盟、宁夏煤电基地
张掖
西北
西宁 拉西瓦
永登
白银
官亭
兰州东
以交流特高压分散接入南
北方向多条大通道上,四
雅江水电
川水电的部分容量通过东
川西水电
川西水电 雅龙江梯级
雅安
150 乐山
西方向的交流特高压通道 向华中和华东输送;在东
金沙江I期 金沙江II期
部受端建设一定容量的支
锡盟煤电I 锡盟煤电II
锡盟
东北
华北 480 480
沈阳
蒙西煤电IV 蒙西煤电III
蒙西
450
北京东 150
唐山 沿海电源
蒙西煤电II
蒙西煤电I
100
420
280
120 天津
蒙西煤电V
陕北
石家庄
宁夏煤电 银川东
交流特高压示范工程与实验基地情况介绍课件

国外的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
前苏联在1985~1990年期间建设的 1150kV输电系统曾按额定电压运行了5年 时间。但在苏联解体后,该线路跨越两个国 家,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一部分划归该国 管理,不能统一调度,同时存在电费纠纷。 所以该特高压线路在90年后已降至500kV 运行,降压运行的原因不是技术问题,而 是和经济问题 。
工程于2006年8月取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 会下达的项目核准批复文件,同年底开工 建设。历经28个月建设于2008年12月全面 竣工。12月30日完成系统调试投入试运行, 2009年1月6日22时完成168小时试运行投入 商业运行。
• 这条特高压线路为世界上第一条投入商业 化运行的1000kV输电线路。
国外的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
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意大利、 西班牙等国家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研 究特高压输电技术,但历经四十余年至今, 仅有俄罗斯和日本各建设有一条特高压交 流输电工程(而且长期降压运行) ,并且 由于技术和经济原因,都未实现商业运行。
国外的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
日本的1000kV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研究始 于1973年。上世纪90年代,日本建设了 427km的1000kV特高压交流同杆并架输电 线路(目前以500kV运行)和新榛名特高压 设备实证实验场(一直到今天还在通电状 态)。曾计划于21世纪初升压到特高压输 电,但至今仍未升压。
建设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的主要目是有针 对性地开展特高压输电线路电磁环境、特 高压设备长期带电考核和特殊自然环境对 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影响等方面的试验研究, 为特高压工程建设提供设计依据。
我国的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位于湖北省武 汉市江夏区,占地 24万m2。 2008年国家 发改委批复依托基地建设特高压工程技术 国家工程实验室。2008年12月26日 ,特高 压交流试验基地正式投入运行 。
国家电网的18条特高压工程汇总(附名单)

国家电网的18 条特高压工程汇总(附名单)
北极星输配电网讯:8 月16 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内蒙古扎鲁特山东青州±800 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项目核
准的批复》(发改能源〔2016〕1756 号),核准建设扎鲁特青州特高压直流输电
工程。
扎鲁特青州直流工程途经内蒙古、河北、天津、山东4 省(区),新建扎鲁特、青州2 座±800 千伏换流站,新增换流容量2000 万千瓦;新建扎
鲁特青州±800 千伏直流线路1234 公里;工程动态投资221 亿元。
该工程是起点内蒙古自治区的第5 项和落点山东省的第4 项特高压工程,也是±800 千伏、输送容量1000 万千瓦、受端分层接入500/1000 千
伏交流电网的特高压直流标准化示范工程,达到±800 千伏特高压直流设
计和制造的最高水平,对于特高压电网及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具有重要的创新和示范意义。
截至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建成四交四直特高压工程,三交六直工程正在建设,一直工程获得核准,在运、在建和核准特高压线路长度达到3 万公里、变电(换流)容量超过3.1 亿千伏安(千瓦)。
扎鲁特青州特高压直流工程,是国家电网第18 个获得核准并将开工的特高压工程。
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国家电网的另外17 个在运、在建特高压工程。
已投运交流特高压
12009 年1 月6 日,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运营的特高压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 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投运。
特高压输电工程

我心目中的特高压输电工程一、我国能源现状与方向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迅猛发展,导致全球的气候问题、资源利用问题不断的上升,各国的经济学家都开始提倡走可持续发展和低碳发展的道路。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环境和能源上的问题尤其明显。
我国严格杜绝“先污染后治理”,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高了战略的高速,促进产生结构的优化、科技成果的转化。
近些年来,我国在常规能源的发展上的工业技术水平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
例如我国已经具备了自主设计和建筑大型现代化煤矿的能力、具备了自主研发和生产现代化煤矿机械的能力。
在石油开采方面,我国已经具备了海水石油的勘探和开发能力,石油的开采向海洋进军。
在发电方面,我国已经掌握了大型火力发电的技术,掌握了亚临界60万kW和超临界80万kW火电机组的设计、制造、施工、调试及运行技术。
在新能源方面,我国已经初步具备新型核电站的设计和建造能力。
我国的风电发展迅速,目前一些国内企业已经初步掌握了大型风力发电组的设计和制作技术。
在太阳能方面,我国自主研发了太阳能的集热设备,并且太阳能热水器实现了产业化。
我国的生物发电技术在国家的支持上已经小有成就,但是依然在研究和实验过程中,并未实现产业化。
虽然已经取得了如此之多的成果,但是我国的能源产业工业装备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在一些关键性的技术上仍然未取得大的突破,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
我国的一些实验、试点企业虽然拥有国际上先进的大型、高效的清洁能源生产设备,但是更多的企业仍然在使用低效和落后的清洁能源生产设备。
这些设备的参差不齐也导致了我国能源发展水平的局限性。
例如在电力行业中,本世纪最新的发电机组与上世纪50年代的低效率发电机组一起的使用中;在煤炭行业,世界上先进的采煤设备和人工挖煤技术并存;石油炼制的企业也是设备、技术与国际的先进水平有很大的差距。
社会经济急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能源供需问题越来越严峻,亦愈来愈得到全球各国的热点关注。
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发展现状

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发展现状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是一种用于远距离输电的高压输电技术,其特点是输电距离远、输电功率大、输电损耗小。
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输电技术之一。
本文将从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发展历程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发电厂与用电地点的距离不断增大,传统的110kV、220kV输电线路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迫切需要一种更高电压等级的输电技术。
1928年,世界上第一条超高压(即特高压)输电线路——美国卡姆登至贝格姆特的345kV交流输电线路建成,标志着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的诞生。
此后,各国纷纷投入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的研究和实践。
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和输电距离的增加,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逐渐成为远距离输电的首选技术。
二、现状目前,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国自2009年以来就先后建成了多条特高压输电工程,其中以西北至华东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扬中至南京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等为代表。
这些工程不仅为中国电力系统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有力支撑,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电力工业的技术创新和模式转型。
在国际上,俄罗斯、美国、巴西、印度等许多国家也纷纷启动了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的建设。
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输电技术的主流。
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水平稳步提升。
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的核心在于输电线路和变电设备。
目前,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工作电压等级已经达到1100kV,并且具备了超过10GW的输电功率能力。
变电站设备的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已经能够满足特高压输电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故障处理需求。
2.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技术的提升,特高压输电工程的规模不断扩大。
现在已经出现了数千公里长的特高压输电线路,使得大气污染等环保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特高压输电系统还能够处理复杂的电磁环境和极端天气等情况,确保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特高压交流GIL输电技术研究及应用

特高压交流GIL输电技术研究及应用摘要:本文综述了特高压交流输电GIL技术的特点。
接下来详细介绍了GIL 的一些主要技术,这些技术代表了特高压GIL的结构和技术参数。
最后总结并讨论了该技术在项目建设中的成功应用。
关键词:特高压;绝缘设计;通流能力气体绝缘输电GIL是用SF6、SF6/N2、C4F7N等气体绝缘的电能传输单元,配置于外壳与导电杆的相同轴配置中,传输容量大,损耗小,环境影响小,运行可靠性高,空间节省。
主要应用在城市地下管廊输电、水电站和核电站等场景。
但是,由于GIL成本高昂,在地理或环境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将采用架空输电或高压电缆等方式。
一、特高压交流GIL输电技术主要特点1.对于特高压交流输电,存在导致网络故障并形成针对特定国家特高压骨干网架,这些弱点专门针对电源分配、负载布点、电源输送、交换等而设计。
特高压交流电网提供了更大的电力运营业务、更大的范围和更低的损耗电流,从而减少了输电走廊的设置并满足了电力需求。
2.使用特高压联网,使带电网中线路两端的功能角度差异保持在<20°范围内,从而实现交流同步网络的稳定性能和更稳定的电网的功角生成。
3.对于特高压交流线路,充电无功功率是500 kV线路的五倍,为了有效控制工频过电压,线路必须配备并联电抗器装置,当线路的发送功率发生变化时,送、受端无功均无效。
系统故障时电压稳定性是维护稳定配电系统的主要因素。
4.采用1000kV高压输电更为合理,是多馈入的受端电网无功功率和电压稳定的永久可靠保证,为解决500kV短路超标电流和低输电技术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特高压GIL关键技术1.绝缘施工。
GIL使用的绝缘结构包括SF6气体间隙。
正确的场强调整是绝缘设计的关键。
在合理绝缘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抑制金属颗粒进一步提高GIL绝缘性能。
间隙设计原则:在气隙设计中,GIL包括壳体外径D和导电杆外径D的选择。
GIL为均同轴圆柱形结构,内部电场为微不均匀电场,电场不均匀系数约为1.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工程一览(图)关键词: 特高压交流输电输电工程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美国、前苏联、日本和意大利都曾建成交流特高压试验线路,进行了大量的交流特高压输电技术研究和试验,最终只有前苏联和日本建设了交流特高压线路。
一、前苏联1150kV工程前苏联1000kV级交流系统的额定电压(标称电压)1150kV,最高电压1200kV,是世界上已有工程中最高者。
1、工程概况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开始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技术的研究工作,1985年8月建成了埃基巴斯图兹—科克切塔夫线路(497km)以及2座1 150kV变电站(升压站),并按照系统额定电压1150kV投人工业运行。
1988年8月建成了科克切塔夫~库斯坦奈线路(410km)以及1座1150kV变电站,该线路也按1150kV投入工业运行。
一直到1990年为止,前苏联有907km长的1150kV输电线路和2座1150kV变电站、1座1150V升压站按1150kV电压运行了5年之久。
之后,前苏联又分别建设了库斯坦奈~恰尔连滨斯克线路(328km)以及1座1150kV变电站;埃基巴斯图兹~巴尔纽尔~依塔特线路1115km和1座1150kV变电站。
综上所述,前苏联从1985年8月至今共建成2350km 1150kV输电线路和4座1150kV变电站(其中1座为升压站)。
其中有907km线路和3座150kV变电站(其中1座为升压站)从1985年~1990年按系统额定电压1150kV运行了5年之久。
之后由于前苏联经济上的解体和政治原因,卡札克斯坦中央调度局将全线降压为500kV电压等级运行,在整个运行期间,过电压保护系统的设计并不需要进行修改,至今运行情况良好。
2、1150kV变电站(1)建设规模前苏联已建成4座1150kV变电站,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科克切塔夫1150kV变电站,包括1150kV和500kV两级电压等级,1150kV部分建规模为:2回1150kV出线、2回备用出线;2组1150/500kV 200MVA主变压器;2组900Mvar1150/kV并联电抗器。
该变电站1985年8月建成后按系统额定电压1150kV运行了5年之久,1990年以后降压为500kV运行至今,为以后建设的1150kV变电站积累了很多施工、设备调试以及运行的经验,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测试工作。
日常运行和紧急事故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电系统实际的操作过电压水平不会超过1.6p.u.,因此前苏联后期1150kV系统的过电压设计,从原来操作过电压1.8p.u.降到1.6p.u.。
(2)电气主接线1150kV配电装置采用一种新型的双母线双断路器电气主接线,即每个出线回路采用双断路器,主变压进线回路不装断路器直接接人母线。
这种主接线主要是考虑输电线路的故障率大于主变压器故障率,尽管主变压器回路不装断路器,如果主变压器故障相当于母线故障,但是苏联1150 kV主变压器十分可靠(查波罗什变压器厂生产19台单相667MVA 1150kV主变压器运行了185台年,故障率为0),发生上述这种情况的概率是很小的。
而在故障率相对高一些的出线回路安装2台断路器分别接人两条主母线可以提高运行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同时由于2个主变压器进线回路不装断路器,应尽在出线回路安装2台断路器,但是整个1150kV配电装置的断路器数量并没有增加(本期工程)。
因此前苏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在1150kV不采用一个半断路器接线,而要用新型的双母线双断路器接线,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在国内1000kV 交流变电站设计时借鉴。
(3)主要电气设备前苏联4个1150kV变电站的1150kV配电装置都采用屋外中型布置方案,安装了常规敞开瓷柱式1150kV电气设备,包括4柱8断口空气断路器、双柱垂直开启或隔离开关等各种电气设备。
1988年秋动工建设1000千伏特高压线路。
1992年4月28日建成从西群马开关站到东山梨变电站的西群马干线138公里线路,1993年10月建成从柏崎刈羽核电站到西群马开关站的南新泻干线中49公里的特高压线路部分,两段特高压线路全长187公里,目前均以500千伏电压降压运行。
1999年完成东西走廊从南磐城开关站到东群马开关站的南磐城干线194公里和从东群马开关站到西群马开关站的东群马干线44公里的建设,两段特高压线路全长238公里。
目前日本共建成特高压线路426公里,由于国土狭小,日本特高压线路全部采用双回同杆并架方式。
二、日本1000kV工程1、工程概况日本1000kV电力系统集中在东京电力公司,1988年开始建设1000kV输变电工程,1999年建成2条总长度430km的1 000 kV输电线路和1座1000 kV变电站,第1条是从北部日本海沿岸原子能发电厂到南部东京地区的1000kV输电线路,称为南北线(长度190km),南新泻干线、西群马干线;第2条是联接太平洋沿岸各发电厂的1000kV输电线路,称为东西线路(长度240 km),东群马干线、南磬城干线,如图所示。
此外日本还建成了1座新楱名1100kV变电站,所有的1000kV线路和变电站从建成后都一直降压为500kV电压等级运行,考虑配合太平洋沿岸和东北地区原子能发电厂的建设拟升压至额定电压1000kV运行,但是由负荷增长停止不前,电源建设和1000kV升压计划也大幅推迟,预计在21世纪10年代后期才能升压至1000kV运行。
2、1100kV变电站(1)建设规模日本已在东京电力公司建成1座新楱名1000kV变电站,其建设规模为:1000kV 4回出线,4台3000MCA 1000/500kV主变压器,不安装并联电抗器。
(2)电气主接线1000kV配电装置采用日本在500kV变电站广泛使用的双母线双分段电气主接线(采用SF6断路器分段)。
电气主接线中避雷器MOA配置原则经过详细的雷电侵入波过电压计算分析后采用2+1+2的方案,即每个出线回路加2组MOA,每个主变进线回路加1组MOA,每四分之一段母线加2组MOA,其结论是虽然MOM总数量比常规1+1+1方案有所增加,增加了MOA部分的投资,但是采用本方案可以将电气设备绝缘水平从2900kV(雷电冲击)下降至2250kV,使电气设备的投资下降很多,其最后综合总投资比常规方案可以节省9%。
日本1000kV不采用一个半断路器接线,其独特的多避雷器配置设计值得我国在1000kV 变电站设计时参考。
(3)主变压器日本由三大制造厂三菱、日立和东芝公司分别各生产一台单相1000MVA 1000kV主变压器,安装在新楱名1000kV变电站。
日本的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研究始于1973年。
引发特高压输电技术研究的原因主要有: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电力需求预测估计年增长率为6%~10%;将新泻、福岛等地核电输往以东京为中心的首都圈(远距离输电、输电走廊紧张);如果仍采用500千伏输电则首都圈的短路电流将超过63千安;解决未来远距离输送电力的稳定问题。
上世纪90年代,日本建设了427千米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同杆并架输电线路(目前以500千伏电压运行)和新榛名特高压设备实证实验场(一直到今天还在通电状态)。
曾计划于21世纪初升压到特高压输电,但至今仍未升压。
电力需求增长催生特高压就日本特高压输电的前景问题,笔者与东京电力公司技术部长财满英一、日本电力中央研究所电力技术研究所所长藤波秀行、东芝公司电力事业部原特高压项目负责人村山康文、东芝公司浜川崎工厂(变压器、开关、避雷器等设备的主要制造点)总工程师池田九利、东芝公司电力事业部原避雷器部部长菅雅弘等专家进行过多次交流,他们一致认为:日本从未想过放弃特高压交流输电计划,推迟的原因主要是日本经济低迷、电力需求增长迟缓所致;在系统稳定性、输电线路及输变电设备技术等方面,所有技术问题已全部得到解决;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不存在技术障碍,具有随时可以升压的技术储备。
东京电力公司是日本十家电力公司中最大的一家,其装机容量占日本全国的1/3左右。
东京电力的供电面积约39000平方千米,供电区人口约4300万。
东京电力公司也是日本唯一具有特高压输电线路及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实证实验场的电力公司。
财满英一博士就东京电力公司何时实现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的商业运行问题作了如下说明:这个问题主要取决于三点,一是电力需求的增长,二是新电源点的建设(新建电站因为系统稳定性和短路电流超标等问题,不考虑用500千伏输电电压输送大功率电力),三是即便只考虑潮流问题也需要特高压。
最新数据表明:东京电力公司2000年以来年电力需求增长率为1%~2%,最高日尖峰负荷出现在2003年,为6400万千瓦。
2005年东京电力公司自身的总装机容量为6184万千瓦,不足的电力目前由其他公司供电。
以上事实说明,东京电力公司有新增装机的需求。
财满英一博士还强调说,由此预计,约2015年前后有可能实现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的商业运行,这也是东京电力公司的新榛名特高压设备实证实验场为何至今没有中断设备带电考核的缘故。
日本对特高压的研究1973年,日本建成第一回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
同年,正式开始了1000千伏级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研究工作。
日本特高压输电特别委员会通过对输送1000万千瓦的输电模型系统进行了综合比较研究。
经过800千伏/1100千伏/1200千伏/1500千伏等多个交流电压等级及直流±500千伏方案的综合技术经济比较,认为:(1)800千伏与1500千伏的缺点:800千伏输电能力低、要求的输电线路回数多、输送电力的成本相对较高、环境及选址不利;1500千伏电压等级难以预测输电线路,变电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方面不合适。
(2)1100千伏与1200千伏的比较:输送能力方面,双回线路正常输送均满足1000万千瓦的输送能力,1200千伏方案稳定极限输送能力可以超过2000万千瓦;绝缘、静电感应和噪声抑制方面,1200千伏比1100千伏的导线数目增加,而且铁塔高度约增加10米,重量增加约30%左右;建设费用方面,1100千伏的建设费用比1200千伏低18%左右;雷击事故率和可靠性基本相同。
(3)交流输电与直流输电方式的比较:如果以直流构成外环系统,系统的结构不能满足可靠性要求。
虽然有采用多端直流系统的可能性,但进行系统扩充时的灵活性低、多端直流导致经济性下降、有时由于潮流的反转需要改变主电路接线,可能制约外环的运营。
直流输电技术主要适合超远距离电源输电系统,而日本输电距离600千米左右不算是超远距离,直流的经济益处不显著。
如果在交流事故时(也包括单相对地短路等频度高的事故)换流器会因失去电压支撑而停止,将对系统的稳定带来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