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的美学探讨

合集下载

建筑的美学用线条和形态创造独特的城市风景和人文气息

建筑的美学用线条和形态创造独特的城市风景和人文气息

建筑的美学用线条和形态创造独特的城市风景和人文气息建筑作为一种人类创造的艺术形式,通过线条和形态的运用,创造出独特的城市风景和人文气息。

线条和形态是建筑美学的核心元素,它们的组合和运用决定了建筑的美感和表达力。

本文将从线条和形态两个方面探讨建筑如何通过这些元素来创造独特的城市风景和人文气息。

一、线条的运用线条在建筑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建筑结构的组成部分,更是建筑美学的表达工具。

线条的形状、长度、方向及其相互关系,都能够直接影响人们对建筑形象的感受和理解。

首先,线条的形状对建筑美感的传递起着关键作用。

曲线的线条能够赋予建筑柔和、流畅的感觉,如巴塞罗那著名建筑家高迪设计的圣家族教堂,在教堂的塔尖和拱门上运用了大量的曲线,使建筑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

直线的线条则常常被用来表达建筑的力量和稳定感,如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她笔直的立柱和伸展的手臂给人一种庄严威严的感觉。

其次,线条的长度和方向也能够影响人们对建筑的感受。

长而笔直的线条能够产生视觉上的延伸感和层次感,如迪拜的哈利法塔,塔楼高耸入云,线条延伸至天际,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

而短而曲折的线条则能够产生凝聚感和温馨感,如维也纳的斯蒂芬大教堂,教堂的尖顶用许多小而曲线的线条构成,给人一种亲切感和宜人感。

最后,线条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能够影响人们对建筑的感受和理解。

线条的交错、重叠、平行或者相交,都能够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

交错的线条创造出一种错综复杂的感觉,如巴黎的巴黎圣母院,建筑的尖塔、尖顶和拱门等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线条网络,给人一种迷宫般的感觉。

相交的线条则能够形成一种引导视线的作用,如京都的金阁寺,建筑的屋顶和檐口线条相交,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建筑的核心,给人一种集中注意力的感觉。

二、形态的塑造形态是建筑美学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它是通过建筑的外形、布局和比例来表达建筑师的艺术意图和建筑的功能特点。

形态的塑造不仅仅是为了建筑的美感,更是为了传达建筑所要表达的信息和精神内涵。

建筑艺术中的结构美

建筑艺术中的结构美

建筑艺术中的结构美一、建筑美学的本质与特征建筑美学是一门研究建筑领域中美和审美问题的学科,它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

建筑美学的本质在于探索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和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

形式美学:建筑的形式是其美学特征的重要体现,包括建筑的外观、比例、尺度、色彩等。

形式美学研究建筑的形式语言和构成元素,以及如何通过形式来表达美。

空间美学:建筑的空间组织和利用也是其美学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空间美学研究建筑内部和外部空间的组织方式,以及如何通过空间来营造美的氛围。

文化美学:建筑是文化、社会和历史的象征,因此建筑美学也与文化密切相关。

文化美学研究建筑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内涵,以及如何通过建筑来表达和传承文化。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筑美学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建筑应该根植于自然环境,并与其相互协调,形成一种整体的美感。

审美价值和功能:建筑美学不仅关注建筑的审美价值,也关注其功能性。

建筑应该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也能够带来美的享受。

审美效应:建筑美学研究建筑对人们心理和情感的影响,即建筑的审美效应。

通过研究人们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反应,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创造建筑的美。

建筑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从形式、空间、文化、自然、功能和心理等多个角度来研究建筑的美和审美问题。

通过深入理解建筑美学的本质和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建筑创作和欣赏。

二、结构美在建筑艺术中的意义结构美是指建筑通过其构件的排列、组合和连接方式所展现出的审美特征。

它不仅包括建筑的力学性能,还涵盖了材料、形态、比例和空间等方面的美学价值。

结构美在建筑艺术中的意义体现在它能够将功能性与审美性完美结合,创造出既实用又美观的建筑作品。

建筑的首要任务是满足人们的实际使用需求,而结构美恰恰能够提升建筑的功能性。

合理的结构设计不仅能够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能够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

例如,通过优化柱网布局和梁板结构,可以创造出更加开阔和灵活的室内空间,满足多样化的使用需求。

建筑结构美学的现代表达

建筑结构美学的现代表达

建筑结构美学的现代表达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结构也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的改变。

但是建筑结构在其建造的过程中充斥着艺术中独有的美学表达。

文章从建筑结构美的概念,通过著名建筑的研究,分析研究结构美与建造方式、技术之间的关系,试图表达艺术美学的内在含义,建筑师通过自己的设计体现对艺术的别样理解。

关键词:建筑结构;美学;现代;表达1 建筑结构的定义传统的结构定义是在建筑中由各项材料整合而成,起到骨架作用是整个建筑提供支撑作用的一个体系,因此很多建筑结构常常看着十分坚固。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建筑材料的不断革新,很多新型建筑结构层出不穷,当代的建筑更是将美学运用到建筑物的结构体系之中,为建筑的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因为东方与西方的建筑有着很大的区别,东方的建筑主要以木材为主,因为强度很高,所以我们的建筑有着低矮的特点;西方的建筑以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所以有空间幽暗、建筑高耸等特点,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建筑的材料限制,让建筑结构的设计有能力承受体系的同时展现出更加柔美挺拔,从而让建筑的设计人员和建筑结构相互关联。

2 当代结构的建筑艺术2008年的奥运会,让世界认识了全新的中国,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见图1)也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界的眼前[1]。

整个体育场由外露的建筑结构形成了类似于鸟巢的建筑造型,形成一个受力整体的同时,让内部完整毫无遮挡的建筑成为一种全新艺术,形成独特的建筑艺术又创造了舒适的空间。

内部的空间与外部结构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样的建筑结构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支撑材料,外露的树枝钢柱在结构支撑的同时赋予了奥运的新形象,展现出中国国家体育场独特的魅力。

图1:鸟巢体育馆著名的设计师卡拉特拉瓦设计的沙特拉斯火车站,仿佛是一只展翅的鸟,他一反常态,用自己的方式突破了传统的车站设计模式,独特的造型固定在架子上,墙面由大量的高强度的钢筋组成,整个建筑的中厅是拱架的相互衔接,组成了丰富的图案。

整个建筑是设计师对整个建筑结构的理解并且加入自己的想法,他用静态的结构美表现出了建筑的艺术美,充满了独特的艺术美感。

故宫建筑的建筑美学与审美

故宫建筑的建筑美学与审美

故宫建筑的建筑美学与审美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之一,其建筑美学与审美价值一直为人所称赞与赞美。

它是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代表,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艺术的精华,展示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探讨故宫建筑的建筑美学与审美特点,带领读者一起探索这座宏伟建筑的魅力所在。

一、对称与平衡的建筑美学故宫建筑以对称与平衡为核心美学原则,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宫中有宫,院中有院”思想。

它以中轴线为基准,在布局和空间划分上秉持对称与平衡的原则。

例如,宫殿大门的两侧会对称设置雕刻精美的石狮子,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而主殿的两侧会对称摆放石狮,突出了宫殿的威严气势。

这种对称与平衡的布局,赋予了故宫建筑宏伟而庄重的气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权威和尊贵。

二、韵律与节奏的建筑美学故宫建筑以韵律与节奏的美感为基调,展现了优美的线条、层次和比例。

在故宫的建筑中,每一根柱子、每一个门窗、每一扇屋檐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和谐的韵律感。

这种韵律与节奏的设计,使得故宫建筑看起来非常和谐、流畅,给人一种宁静而庄严的审美体验。

三、色彩与装饰的建筑美学故宫的建筑色彩丰富多样,以黄、红、绿为主色调,充满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黄色象征着皇室的尊贵和权威,红色象征着吉祥和繁荣,绿色象征着自然与希望。

这些色彩的运用给人一种热烈而活力的感觉,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

此外,故宫建筑还通过雕花、彩绘和瓦当等细致的装饰,使建筑更加精美细腻,提升了整个建筑的审美价值。

四、寓意与象征的建筑美学故宫建筑中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和象征,通过建筑结构和装饰物展示了中国古代皇权神圣与权威的象征意义。

例如,故宫的“九龙壁”就是以龙这个神圣动物作为装饰,体现了皇权的统治与神圣的象征;而庭院中的一株孔雀紧紧抱住了一棵樱花树,则寓意着皇家家族世世代代的繁荣与兴旺。

这些寓意与象征的设计给人以思考和遐想的空间,增加了故宫建筑的艺术层次。

建筑结构设计中对称美的应用研究

建筑结构设计中对称美的应用研究

建筑结构设计中对称美的应用研究建筑结构设计中对称美的应用研究在建筑设计中,对称美一直是一种重要的美学设计要素。

对称美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设计手法,通过平移、镜像和旋转等几何学的方法,使得建筑结构在视觉上保持对称。

对称美对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结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对称美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一、对称美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1.外观对称美对外观对称美来说,建筑结构的对称具有很强的可视化效果。

当建筑的主体结构具有对称性时,整个建筑的形态更加美观。

具有对称结构的建筑常常被视作具有力量和稳重的象征。

许多古代建筑结构设计都遵循了对称美原则,例如埃及金字塔和中国的寺庙。

2.内部对称美在建筑结构内部,对称美被广泛应用。

内部的对称设计可以使室内空间更加稳定、统一、和谐。

内部对称的设计也可以让人感受到建筑的厚重感和坚固感。

许多著名博物馆和艺术展厅的内部设计都采用了对称美原则,如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这些建筑在内部的展厅设计中,常常采用对称布局方式,使得整个设计更加美观、和谐。

二、对称美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分析1.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对称美对于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有很大的作用,对称的结构可以有效地平衡力的分布,使建筑更加稳定。

对称性设计的建筑在承受水平荷载时更加稳定,而且结构不易变形,长期使用也不会追加荷载。

2.建筑建造和维护的易于性对称美结构的建造和维护非常简单和便捷。

例如,在平面图中,对称结构的建筑只需一个侧面的设计即可,不必每个侧面都进行设计。

此外,对称结构的建筑可以轻松地进行模块化设计,使得施工效率更高。

三、对称美的应用案例1.古罗马竞技场(The Colosseum)古罗马竞技场(The Colosseum)遵循了对称美的原则,在立面上呈现出很强的对称美感。

建筑的外观由上下两部分组成。

下部呈现出十字结构,由坚硬的石头构造而成,用于支持上部的建筑结构。

上部为椭圆形,由桩墙和拱门构成。

建筑的对称外观体现出对建筑美学原则的追求以及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建筑结构形式与美学要求的统一

建筑结构形式与美学要求的统一

建筑结构形式与美学要求的统一建筑是人类的重要创造之一,既满足人们居住、工作和休闲的需要,同时也承载着文化、历史和美学的价值。

建筑的形式和结构是实现这些功能和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筑设计与建造中,强调建筑结构和美学要求的统一,不仅能够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和耐久性,更能够创造出独特而美丽的建筑作品。

首先,在建筑设计中,结构形式与美学要求的统一可以为建筑带来更好的功能性。

无论是住宅、商业大楼还是文化和教育设施,它们都需要满足特定的功能需求。

通过合理的结构形式,可以更好地实现建筑内部空间的布局和功能的优化。

例如,一个商业大楼需要有合理的楼层规划和支撑结构,以便于商店和办公室的安排。

而一个剧院则需要设计合理的舞台和观众席,以便于演员和观众能够有最佳的视野和听觉体验。

只有在满足这些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建筑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次,在建筑的美学要求中,结构形式的合理配合和表达能够提升建筑的美感。

每个时代和地域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审美观念,因此,不同的建筑作品在形式和材料上有着不同的选择。

然而,无论采用何种风格和材料,建筑的结构形式应当是一种美学的表达,体现着人们对空间和形式理解的变化和创新。

例如,现代建筑倾向于简约和功能性,常采用钢结构和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以实现开放明亮的空间效果。

而传统建筑则注重形式的细节和装饰,在建筑结构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元素。

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建筑结构应该与整体空间和美学要求相协调,从而创造出富有艺术性的建筑作品。

另外,结构形式与美学要求的统一还有助于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

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建筑设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

结构形式在建筑的节能、环保和生态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材料,可以提高建筑的隔热性能,减少能源消耗。

同时,结构形式的灵活性也为再生能源的利用和绿色建筑的实践提供了可能。

因此,在建筑结构的设计和选择中也要考虑到其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性的要求。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设计理念与审美趋势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设计理念与审美趋势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设计理念与审美趋势建筑结构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美观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们不仅注重结构的功能性,还追求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符合时代审美趋势的造型。

本文将探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设计理念和审美趋势。

一、设计理念1.1 结构与功能的一体化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现代设计理念倡导结构与功能的一体化。

设计师们注重通过结构形式的创新和优化,实现建筑空间更好的适应多样化的功能需要。

例如,大跨度结构和空间桁架结构的应用,可以实现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为建筑赋予更多的功能性,适应多样的空间需求。

1.2 可持续性设计可持续性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理念。

设计师们通过优化结构材料的选择、建筑布局的合理化等手段,追求在建筑使用阶段和整个生命周期中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例如,采用可再生材料、减少能源消耗的结构形式和设计策略等,以实现能源节约和减少碳排放。

1.3 人性化设计人性化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一个重要的设计理念。

结合人体工程学和人们的行为习惯,设计师们通过考虑用户的体验和需求,创造出更加人性化、舒适、安全的空间。

例如,在设计大型公共建筑时,合理的空间分隔、优化的结构布局和贴近人体的尺度感,可以使用户在其中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

二、审美趋势2.1 简洁和谐的设计现代建筑结构设计倡导简洁和谐的设计风格。

通过减少繁杂的结构形式和装饰元素,强调结构的线条和比例感,使建筑物在整体上显得清晰、简洁而有序。

这种审美趋势的背后,体现了对建筑美学的追求和对结构形式的简化,使建筑更加具有现代感和独特性。

2.2 融入自然元素的设计自然元素的融入是建筑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审美趋势。

设计师们注重通过结构的外形和材料的运用,与周围自然环境进行有机的融合。

例如,采用曲线形的结构和外墙材料的选择,使建筑物与周围的景观相呼应,形成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感觉。

2.3 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在现代建筑结构设计中,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成为一种审美趋势。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美学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美学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美学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出丰富多样的结构美学。

古代建筑不仅是人们居住、劳作的场所,更是表达美学理念和价值观的载体。

以下将从建筑构造、材料运用以及空间布局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结构美学。

一、坚固耐久的建筑构造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美学首先体现在其坚固耐久的建筑构造上。

古代建筑借鉴了大自然中的结构原理,采用木、石等材料搭建,通过巧妙的构造方式达到了优异的抗震、抗风能力。

比如明亮寺的“悬空”结构,通过架空的檐柱将寺庙悬挂在悬崖峭壁上,既保护了寺庙不受自然环境侵害,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空间美感。

二、材料运用的精湛技艺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美学还体现在对材料运用的精湛技艺上。

古代建筑大量运用木材、砖石等天然材料,通过工匠的巧手和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创造出了形态各异、纹路独特的装饰艺术。

比如故宫的琉璃瓦和玉石栏杆,灵动的色泽和精细的纹饰体现了古人对材料运用的高度技艺和美学追求。

三、空间布局的奇妙设计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美学还体现在其独特的空间布局上。

在古代建筑中,空间的划分是非常精细而注重层次感的。

建筑内外空间有机地结合,形成错落有致、藏有玄机的景观。

比如福建土楼的“四合院”式布局,将多个圆形或方形的楼体错落有致地组合在一起,既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态,又满足了多户人家的生活需求。

四、伦理价值的体现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美学还承载着伦理价值观的体现。

古代建筑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审美性的同时,更强调建筑与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

比如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以人为本”,借助建筑和园林布局的手法,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融合,体现了中国古代人类对自然和谐共生的伦理理念。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美学体现在建筑构造的坚固耐久、材料运用的精湛技艺、空间布局的奇妙设计以及伦理价值观的体现等方面。

这种美学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建筑艺术的深厚造诣和审美追求,更是历史遗产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结构美学概论
姓名:王展
班级:土木073班
学号:20069706
建筑结构的美学探讨
摘要:
建筑的目的是以技术和艺术的手段创造预期的理想人工环境,使人类得以舒适的生活、工作和从事特定的生产活动。

基于工业建筑的特殊生产要求,特定的生产操作环境要求,过去的工业建筑设计在中国往往过于偏重其功能性,使之经常成为“功能主义”的典型,表现出极强的合理性、经济性和高科技的特征。

传统观点认为结构设计的立足点在于力学,建筑设计的立足点则在于美学结构是利用技术为建筑美化服务的。

本文从结构与建筑美学的关系以及结构形式美两个方面探讨了结构自身的技术美打破了传统的先建筑后结构的单一思维,挖掘出结构的艺术内涵。

建筑是人类按照使用要求,在对自然界加工改造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实体。

同时又是在这个加工改造过程中运用了美学规律,注入了审美理想,显示了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建筑物是符合美学原则的功能产品,结构设计的立足点在于力学,建筑设计的立足点则在于美学。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建筑师为追求美学设计的完美,尽可能利用装饰手段将结构隐藏起来。

但是近几十年来,建筑结构所体现的理性和技术的美感重新被认识,对结构设计中的美学探讨也就越来越深入,建立在理性的技术基础上注入感性的建筑思维的结构造型设计在当代建筑设计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 结构与建筑美学的关系
1.建筑美源自于结构
历史上一些优秀的建筑体系,如我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古罗马石拱券穹隆建筑、西欧文艺复兴前的哥特建筑等。

都在建筑空间造型中突出地反映出了结构形式的基本特征和结构运用的基本技巧。

值得深思的是,这些优秀建筑体系兴起与衰落的发展过程,大都揭示了这样一条客观规律:当结构技术的运用受到建筑艺术创作中雕琢与堆砌的影响,得不到继续发展的时候,这也往往就是建筑艺术的生命力开始枯竭的时候在中国的木构架体系中柱顶部的斗拱是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构件之一,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构件起到支撑悬挑平衡屋檐及屋面部分构件重量的作用,明清时代斗拱的截面尺寸相对减少,使装饰的作用多于结构的作用,成为一种权势等级财富的象征。

失去结构的美,这种建筑形式也就走到了发展的尽头西方古典柱式的柱身长细比均为6*8,我们由材料力学可知当石材的长细比<8时,可获得最小的横截面积,此时所用的材料也最省中国古代柱式为木质材料,其长细比在唐宋时期一般为8或9明清时期为1 0 这种长细比对于木柱来说,几乎可以不考虑。

从而达到较合理地利用材料特性的目的,显然人们在古代并无法事先根据稳定理论来校核柱,完全是根据材料的实际状态和审美需求来建造房屋达到了力学与美学的统一。

2.结构和建筑的和谐创造美
一个好的建筑的产生,定是建筑与结构的完美结合,建筑设计构思的自由性是随着对结构学法则性认识的逐步深化而扩大的。

而建筑结构的自在性又是在把握美学构成法则性的基础上得到飞跃的,把建筑美仅仅归结于建筑师的创造至少是一种误解。

而结构工程师把自己排除在美的创造者行列之外,更是一种误解,只有当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配合默契,共同致力于美的创造时。

建筑的美才
能更好、持久。

悉尼歌剧院设计的经验教训就是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悉尼歌剧院的建筑方案虽然好得无以复加。

但其结构方案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选错了结构型式大家知道如果壳体屋盖都是凸面向上平放。

当受重力作用时,可通过壳体的薄膜压应力来抵抗外荷载当受风力作用时。

所受的向上风吸力,只要小于壳体自重,一般也无害。

所以壳体的优越性是在重力作用下,其产生的大部分内应力是压应力,对混凝土这种耐压性能好的材料。

采用壳体结构型式是十分合适的。

但悉尼歌剧院的壳体屋盖不是平放,而是斜向悬挑。

这样壳体受到重力作用时,其内应力根本不是薄膜压应力,壳体的优越性完全没有了。

特别是受风力作用时,如风力施加于壳体凸面,则在与壳体自重的联合作用下,更会增加壳体的倾覆倾向。

所以斜向悬挑放置的壳体屋盖,其内力不全是压力,而存在力矩。

这样就不能采用厚度很薄的壳体。

所以建筑师要求壳体厚度用1 0 0 mm 屋顶处和5 0 0 mm基座处,根本不可能实现。

但是,悉尼歌剧院的建筑形式的确太好了。

人们舍不得放弃它,只好保留其外在形式,而改变其结构内涵,这样,一个外形像壳体,实际为一系列三铰拱并列拼接的结构就成了今天的悉尼歌剧院,它实在违背结构的力学原理。

只能说是一个凑合的结构,由于建筑师考虑结构不够当然还有其他原因。

非技术因素,这个工程的施工工期很长,长达1 4年之久,造价也甚为庞大,实际造价超出预算造价1 0多倍1. 3 结构技术促进建筑美的发展结构技术是设计创新的杠杆结构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建筑形象的巨大改变。

另一方面,结构技术的发展对现代社会的思想意识和审美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技术美学和技术价值观受到普遍的接受结构技术的表现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建筑艺术的一部分。

深刻的影响着建筑形象的创作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结构形式--膜结构就充分地表现了结构的技术美,它用高强度柔性薄膜材料与支撑体系相结合形成具有一定刚度的稳定曲面并作为一个整体全部被施加预张力,它在外形上生动活泼,既飘逸自然又刚劲有力,可谓是柔中有刚,在功能上又以最轻/最强的结构围合出最大的空间。

它正是以最轻、最省的预张力结构的形态给我们以美感,以最科学的结构创造出最美的建筑形态以技术美创造艺术美,打破了传统的先建筑后结构的做法,要求建筑师要与结构工程师相互配合共同确定膜结构的外形术逻辑结构语言成为了建筑艺术美的主要表现。

对于张拉膜结构,任何附加的支撑和修饰都是多余的,其结构本身就是造换句话说:不符合结构的造型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样的薄膜不是飘动的就是缺乏稳定性的张拉膜结构的美就在于其力与形的完美结合。

2 结构的形式美
在现在建筑造型中可以充分利用结构中符合力学规律和力学原理的形式美的因素来增强建筑艺术的表现力,大体上来说:结构所具有的这些形式美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平衡与稳定连续性和渐变性、力度感和形式感。

2. 1 结构的平衡和稳定
由于力学要求结构形式都必须保持平衡和稳定,这同建筑构图中形式美的规律是一致的,结构稳定是建立在静力平衡的基础上的,不论是从力学角度还是美学观点来看,对称是平衡中的一种比较简单的形式,而非对称的平衡则要复杂得多长期以来建筑师和结构师多半都是按照把一个实体构件放到另一个实体构件之上的原则来解决结构的承重问题。

这样,所谓平衡与稳定的概念也就必然和敦厚庞大稳重以及上轻下重,上小下大等这样一些视觉感受视觉印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随着高强材料和各种新技术的出现拉力,在结构的平衡和稳定中
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带有索的各种结构系统,如悬索结构、悬挂结构、帐篷结构、索杆结构等。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建筑基于受压力学原理之上的空间造型特征。

不仅会变得轻巧雅致甚至给人以飘然失重的感觉。

2. 2 结构的连续性与渐变性
结构的连续性是指结构构件各部分之间连接的整体性,而构件断面形状无突变的连续过渡,则是其渐变性结构的连续性和渐变性是受自然界中力学作用的结果。

当结构刚度发生突变时,会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

从力学观点来看,结构构件的交接以微曲线过渡比较理想此时应力分布较均匀,以此便可推断:当壳体构件成连续曲线时,对结构中内力的传递也很有利,而这样的结构在造型上也显出一种流线美,现代建筑中的所谓的空间的流动,正是由于按照建筑构图原理,去直接利用结构本身所具有的受力合理的曲线或曲面几何形体而形成的空间的流动形成空间的连续结构中内力的流动形成连续的结构。

可见,直接利用结构的曲线或曲面体形来构成建筑物的空间界面,是造成视觉空间连续与流动艺术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2. 3 结构的力度感和形式感
建筑结构是承受各种荷载和作用的系统,它自然应当表现出力度,建筑结构的力度使人感到安全奋起,充满信心和力量,埃菲尔铁塔是第一座以三维几何学为根据计算的金属空间结构,这座塔的底部结构跟人体的小腿肌肉的结构十分相似,而人的小腿肌肉在人体上表现出强大的力度,刚劲也是力度的表现。

高层建筑中采用的剪力墙筒体结构就是以刚劲表现力度的例子。

反过来,柔韧也是力度的表现:蜘蛛网以它的力度使撞上来的昆虫难以脱身,悬索结构也是以它的柔韧来表现强大的力度,形式感是指艺术领域中形式因素本身对于人的精神产生的某种感染力。

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些自身具有一定形式特征的结构构件可以像符号,一样起到传递美学信息的作用,斗拱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象征半圆拱和尖券则分别是古罗马建筑和哥特建筑的突出标志梁、柱、拱穹隆. . . . . . 这些不同的结构构件都可以构成不同的符号系统,传递给人们一定的象征信息,激发人们的审美感情。

探索建筑功能与形式的最佳结合之路工业建筑设计的目的是创造满足生产要求的空间和环境,既要满足建筑的一般概念要求,又必需满足工艺生产的特殊功能要求,同时在建筑艺术、空间和色彩、建筑环境上表达工业建筑的个性。

建筑师应完成生产空间的建筑功能,建筑造型和建筑构造的设计,以期达到完美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