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型期社会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转型期社会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摘要】文章针对中国社会出现道德缺失现象,分析出现的原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发展的现象来论述,最后提出对此的看法。

【关键词】社会转型;道德失范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很多问题随之发生,很多矛盾日益尖锐,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道德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虽然在这种变革的特殊时期,较为健康的精神文明状态仍然占据社会主流意识,但由于内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人们也开始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利益得失,社会上逐渐出现了“见义不为”、“见死不救”等道德缺失现象。所以,关注社会经济体制对道德意识产生的冲击,增强危机意识,剖析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各种原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社会道德概述

社会道德作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一直以来都被人们广泛关注。当下的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时期,整体都得到了发展,但方方面面也面临着转型,随着转型压力的递增,社会道德失范现象屡见不鲜,社会道德失范问题也逐渐为人们所关注。

道德,是长久社会生活的积淀,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对人类生活起到一定的约束和调节作用。“失范”一词,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姆使用。他认为,凡是存在着不明确、彼此冲突的分散的地方,个人与他人就不存在有道德意义的关系,或者没有规定

获得快乐的界限,这就是社会失范状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失范状态是社会转型变迁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现象,而社会道德失范现象作为社会失范状态的一个方面,充斥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

二、社会道德失范现象出现的原因

中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从传统的、农业化的、封闭半封闭式的社会向现代的、工业化的、开放式的社会转型,是从简单操作的粗放式经济向复杂运作的集约型经济转变,这种转变是以经济为主导的,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道德行为的变化,社会经济结构的内部变革会影响道德体系内部的转变,经济结构的整体性调整则会影响整个道德体系的动态。因为随着人们利益的关注点发生变化,人们自身原有的道德体系会加入新的元素,进而使价值观念也发生相应改变。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浓厚的道德思想。中国自古被奉为礼仪之邦,讲礼、守礼、以礼为尊。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恢复周礼,而道德学说是他所有观点的中心,居于主导地位。在孔子看来,社会关系的本质是人伦,即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人的道德关系。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不过是道德关系在政治领域中的表现。而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导学生如何进行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将来按照道德原则进行工作。但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由农业社会、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现代社会转型,从封闭走向开放,社

会的整体结构都发生了巨大改变。新的制度并未完全、有效地确立,旧的制度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传统和现代交织,而且传统文化还发挥着极大地影响力。这种此消彼长让社会系统内部各个层面都发生改变,让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模式都发生转变,人们的思维方法、价值取向、思想道德观念都相应的发生转变。这些因素的存在都为社会道德失范现象的存在留下了一定的余地。(1)社会教化体系的影响。社会教化是社会通过社会的执行者实施社会化得过程。建国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设置的目标总体性要求过高。以往的道德教育过于理想化、模式化,失误的将每个不同的个体看做是完全相同的存在,忽视了差异性,教育形式单一,而且对每个个体设置相同“大而全”的目标,脱离了实际。所以当整个中国社会走向转型时,人们发现了这种“大而全”的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回归到现实,但也衍生了另一个极端:人们无意中忽视了对高尚道德品质的追求,开始单纯的追求现实性品质。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利益得失,追求自身物质享受,漠视他人的需要,个体的道德水平停滞不前,无法向更高程度发展。(2)社会评价体系的影响。社会评价是社会的行为主体根据已有的、为大众所接受的标准,对社会某一现象或者社会事实进行评判,然后为其定义一个积极或者消极的意义。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制度向现代的市场经济体系转变的过程中,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逐渐走向多元化的阶段,人们开始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而对于事物评价的标

准也出现了变化,于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物的看法也各不相同。当人们的某些道德行为对自身的权利产生威胁时,人们就会根据不同的标准,对这种行为进行评价,出现相应的利弊权衡。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人们看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认识到维护权利的重要性,往往会做出重权利、轻义务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社会道德失范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3)社会舆论导向的影响。中国正走向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法则是价值规律,而自由而平等的交换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基础。但中国自古以来的道德思想观念主张的是“诚信待人”、“不求回报”,这些看法时常会对“平等的交换”产生冲击,在很大程度上就加深了转型时期人们道德上的迷茫和困惑,使人们不再论调一致的宣扬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的自由观日渐深入人心,人们通过交流平台自由的发表言论,在这种情况下,对某些道德行为和道德观念批判的声音也越来越大,致使舆论导向也随之发生改变。(4)国民自身文化素质因素影响。中国人长久以来受到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思想的禁锢。中国儒家思想是从宗法家族制和人伦关系中衍生出来的,在这种氛围中,中国的传统文化生长生为一种“服从”文化。人们在这种几千年的熏染中,逐渐成为老实本分、安分守己的“顺民”,不惹事、不管闲事的价值观念成为了人们的处世之道,而“家”文化使中国人“重私德、轻公德”的思想根深蒂固。(5)价值多元化因素的影响。价值取向指的是一定主体依据自身的价值观念在处理来自各界的矛

盾和冲突时所持的基本立场、观念态度以及价值倾向。它能支配行为主体的选择、决定等一切相关行为。每一种经济制度必然有适应的道德理念与之共同存在,但我国处在转型时期,观念的变迁往往落后于制度的变迁,原有的道德观念中例如“重义轻利”的思想虽然受到冲击,但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西方思潮正慢慢渗入到中国国民的理念中,使转型时期的人民的观念呈现一种多元的取向。每一种价值标准都有了其存在的合理性,行为也没有了绝对的是非善恶准则,这样,道德领域里出现空前的混乱无序。其实,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改革使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受到了磨损,公众开始变得尤为现实,“见义不为”、“见死不救”屡见不鲜,因此,清华大学万俊仁教授指出,“中国是一个没有统一之宗教传统的国度。这就意味着在中国,道德文化不得不承载一种宗教的文化负担。同时,作为一个后发的现代化国家,我们不得不在古与今、中与西的双重挤压下跳跃性的谋划和展开我们的现代化社会转型。这两个预制性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更深的程度上也决定了中国道德文化的现代性转型的复杂和艰难。”

三、结语

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道德失范现象实属自然,我们只有将构建新的道德体系的任务放在时代背景下,结合全体社会成员的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