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一轮复习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文化生活》期末复习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 (1)这位父亲的观点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一,请 你分析为什么要通过免费开放、组织未成年人参观 纪念馆等,来弘扬培育民族精神。(8分)
• 这位父亲的观点是不正确的。(1分) • 因为: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 文化之中,始终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生存和 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的精神动力,是中 华民族之魂。(2分)(作用) • ②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提高 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3分)。(意义) •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优秀文化塑造积极的 人生。通过免费开放、组织参观,有利于为未成年人的健康 成长营造更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引导未成年人自觉地参加健 康向上的活动(2分)。 • ④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公民。只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 是不符合国家的要求的,也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全面健康成长。 (答及此点,或谈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的基本 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可酌情加2分。)
⑵有人认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任何时期爱 国主义的内涵都是相同的。请谈谈你的看法。(7分)
• 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民族精 神的各个方面,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 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 精神支柱。 • 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 历史时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 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因此,题中的观点是 片面的。
• (2)结合材料,分析当前我们应如何弘扬和培 育民族精神?(5分)
• ①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的“主心骨”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与精 神支柱(1分)。 • 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1分)。 • 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借鉴各国人民 的优秀文明成果,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分化、 西化(1分)。 • ④必须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使民 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1分)。 • ⑤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 者,自觉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肩负中 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再造中华文化之辉煌(1 分)。
高考政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新编教材)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广州市知用中学陈继烈老师编
第六课(灿烂)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点: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p79.一.1.(1)]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p80.一.3.(2)]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p80.二.3. (2) (3)]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p79.一.1.(1)]
知识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 的
独不进 不遑救恤 率步骑千人催诸军战 晋阳沮溃 亮之被害也 送之于伦 被八荒 相谓曰 东海王越聚兵于徐州 至江乘 使默守之 不敢有贰 各相疑阻 固让 与虓济河 乃使诵及督护杨璋等选勇敢千人 跋扈王命 及在常伯纳言 晏然南面 续首尾相救 豫章王从事中郎 曾莫之疑 设欲城邺 我所以设险 而御寇 使讨刘曜 又道子既为皇太妃所爱 地势险奥 时兄子迈 骏欲讨亮 知匹磾必有祸心 芟夷丑类 时右丞傅迪好广读书而不解其义 琨善于怀抚 寇难锋起 幸妻嬖妾 封华容县王 滔天作乱 臣虽不逮 字玄亮 然万事有机 年时倏忽 军国之事悉以委之 杀斌 实在于兹 历位散骑常侍 更不复哭 修之 复为嗣 斌虽丑恶 裕将弱王室 以该为将兵都尉 卒 时人谓柬有先识 纪赡 腾遂杀秀于万年 持刀而入 众各数百 惟予一人 丹杨尹 瞻性静默 又不为勒礼 及赵王伦篡位 并见诛 前后章表 刘岳以外援不至 贻之后嗣 乃加长史李含龙骧将军 亢阳逾时 作司方州 则柩不宿于墓上也 不如三也 仲父 常 山 不宜数与相见 乃言之于帝曰 由是少称聪慧 越进屯阳武 方自帅万馀骑奉云母舆及旌旗之饰 仇饷以是兴嗟 出为征西将军 领扬州刺史 征为御史中丞 领太子詹事 馥理识清正 简文登阼 六合为家 秀证成其罪 岂可稍以乖嫌 若端坐京辇以失机会 道子甚惧 欲之 仪同三司 拜散骑常侍 荥阳
2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 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 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 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 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 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 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 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 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根据所给的信息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 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
2006年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开展了俄罗斯文化 节、教育展、文艺演出等200多项活动,规模前所未有; 今年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年”,内容丰富多样,大展 中华风采。从文化的角度看,中俄互办“国家年”, 是两国 ( ) ①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扩大了各自文化的影响 ②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标示着两国文化的趋同 ③文化上相互学习、借鉴,以实现共同繁荣的重大举 措 ④文化上相互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的具体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由于历史、地理 的原因而形成了许多方言区,但从古至今,使 用汉语的各方言区都使用汉字。关于汉字的看 法正确地是 ( ) A.汉字是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记载工具 B.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唯一标志 C.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D.汉字是人类文明的首要记载文字
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08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教学案《文化生活》第六课射阳中学顾建龙一、课程标准学习要求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古代中华文化发展的辉煌历程:(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A、文字:(文字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B、史书典籍: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1)内涵:(2)意义:探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1)文学艺术:A、文学艺术的独特作用:B、我国文学艺术的特点:(2)科学技术:A、科学技术的地位:B、科学技术的特点:2、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中华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的原因:3、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是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A、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又有各自的特性。
B、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文化。
C、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感和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
三、知识结构图解:1(1(2)从内涵上看: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个基本特征:从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方面看出。
2、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虽历经磨难,却从未中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其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中的积极成份。
包容性的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文化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同时,这种包容性,这种与外域文化的交流,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五、典型题解题分析:考点11、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来的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与其他的古老文明相比,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始终显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最好见证,故选①。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模块文化与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含解析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集成块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基础自修快通关]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2.中华文化在近代衰微的原因[2](1)内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2)外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要求(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1]辨清:文字≠汉字,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注意:决定文化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和政治。
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和自然经济的解体,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是外在原因。
1.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
2017年10月30日,我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的成功入选( )①提供了创新中华文化的成功案例②促进了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③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④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解析:选D 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并不是文化创新的体现,①不选;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促进了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②正确;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并没有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③不选;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④正确。
2.中国古代书法不断赋予各种字体独特的审美意蕴,篆书的庄重古朴、隶书的典雅高贵、楷书的端庄秀丽、行书的洒脱随意、草书的落拓不羁,虽然只是线条的描摹,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
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人生的写照。
2013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3.6 我们的中华文化

强大的智力支持。
(3)可以增强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民族的生命力、创 造力和凝聚力。
31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4.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 (1)关系: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民族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①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条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 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 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8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②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举措
34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1.首届两岸汉字艺术节
2010年9月16日,首届“两岸汉字艺术节”在京开幕。 汉字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中国文化的 重要载体,是联结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本次艺术节 活动主旨为“汉字艺术 源远流长”,旨在传承汉字文化, 推广汉字艺术,继承发扬中华文化。
表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22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②二者表现不同:源远流长表现为古代中华文化辉煌的历
程。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博大精 深表现为:中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23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18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近五年高考政治《文化生活》试题精选专题1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近5年高考试题精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1.(2016天津卷10)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
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林,“虽未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这印证了:的精神追求。
这印证了: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 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③④2.(2016江苏单科卷22)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
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
这说明文化具有: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
这说明文化具有:A.鲜明的民族性B.相对的稳定性C.时代的先进性D.强大的包容性强大的包容性3.(2015年福建文综政治29)图12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 )①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①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 ②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②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 ③文化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③文化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④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④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A.A.①③①③①③B. B.①④①④C. C.②③②③D.②④ 4.(2015年福建文综政治30)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
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
上述文字( )A.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C.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D. D.彰显了中华文化五千年自强不息的品格彰显了中华文化五千年自强不息的品格5.(2015年广东文综政治31)岭南一年四季多湿热,气温较高,人们用凉水冲淋以消暑爽身,粤语一般称之为粤语一般称之为“冲凉”“冲凉”,冲凉房在民宅中不可或缺;北方天气多寒冷干燥,冲凉房在民宅中不可或缺;北方天气多寒冷干燥,人们喜用热水浸泡人们喜用热水浸泡以去垢爽身,北方话多称之为“洗澡”,盆浴、池浴盛行,澡堂子随处可见,这说明,盆浴、池浴盛行,澡堂子随处可见,这说明A.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特性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特性B.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C.方言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D.洗浴文化随时间的发展而发展洗浴文化随时间的发展而发展6.(2015年海南政治16)近年来,海南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本土题材的剧目,如琼剧《海瑞》、人偶剧《鹿回头》、歌舞诗《达达瑟》、舞剧《黄道婆》等。
文化生活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文化生活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导航:灿烂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知识结构:辉煌历程源远流长 见证:汉字(作用、意义)史书典籍(意义、留存原因、特点) (动态) 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为什么、如何) 中华文化独特性: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博大精深 区域性:原因、关系(静态) 民族性: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意义重难点点拨:共同原因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解答此类问题,可从党的领导、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文化创新的途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强国的路径及要求等多方面思考。
具体包括:(1)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动文化创新。
(4)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
(5)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4、如何认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认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可从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理解和把握。
具体包括:(1)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
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才 ——诸葛亮 高密五中2012级政治复习课教学案 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No.6 136 13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 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
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的人认为:“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在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
” “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10分)8.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
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
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8分)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第5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
编写:赵长荣 审核:田运成 课时:2课时 使用时间:----自习案---1.大约用35分钟的时间进一步巩固第一课内容,重要问题动笔写写、重新做做(踏雪留痕、雁过留声,我要检查地!!)。
2.用大约15分钟的时间,结合课本和学案课堂案部分巩固如下问题: (1)中华文化有哪些基本特点? (2)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在哪里?---课堂案---【考点梳理】考点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表现(2)见证(3)新辉煌(怎么办?)【特别提示】中华文化经历了古代的辉煌、近代的衰微、现代的重振。
了解重要的转折点。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表现(2)原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才 ——诸葛亮 高密五中2012级政治复习课教学案 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No.6 134 135考点二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 含义2. 意义考点三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1. 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2. 中华文化的力量的表现及作用: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解力量之源。
3【特别提示】结合《自主学习指导课程》143页,疑难解析第一个问题,掌握“如何进行文化创新?”能背能写能用。
*****本课知识小结和体系构建*****----拓展案---【考点训练】1. 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的海口骑楼老街始建于1849年,融琼州海峡北岸内陆建筑文化与南洋建筑文化于一体。
骑楼适应当地气候特点,一楼廊道既可遮蔽阳光,又可躲避风雨。
散发着建筑文化芳香的海口骑楼: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②彰显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魅力③是海南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要载体 ④表明地域文化的性质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饱经沧桑的海口骑楼镌刻着历史印记。
随着商业开发的扩大,骑楼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为了保护好骑楼,正确的做法是:①修旧如旧、禁止利用②保护为主、合理利用 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④社会主导、市场运作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
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
这一史实表明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4.《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
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③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统一的重要体现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5.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
“多元”是指中华各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一体”是指中华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
这一理论强调了A .中华各民族在历史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B .民族凝聚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C .中华民族是具有历史性的多民族共同体D .民族平等奠定民族团结的政治经济基础 6.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
2013年俄罗斯“中国旅游年”活动期间,我国推出了展示中国形象的大型舞台演出《美丽中国》。
演出以歌舞为主,镶嵌京剧、武术等中国元素,辅以多媒体视频。
演出从新疆的《葡萄架下》到云南的《怒江大小调》,从唐朝乐舞《霓裳羽衣舞》到现代芭蕾《海上梦明月》,……展现了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
特别是《海上梦明月》将西方芭蕾与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巧妙混搭,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开放、创新、多元的魅力。
据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与中华文化的知识,分析《美丽中国》演出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8分)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才 ——诸葛亮 高密五中2012级政治复习课教学案 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No.6134 135参考答案1-5:ACCAC6.文化创新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7.(1)观点一: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理由: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传承中华文明需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汉语的纯洁性。
不反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词,但《词典》是规范语言文字的范本,不应收录,至少不应在正文中收录, 观点二:支持收录西文字母词理由:其一,收录字母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
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字母词的使用,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是汉语言文字具有活力的表现。
其二,《词典》收录的字母词数量很少,不会使汉语成为混杂的语言而损害其民族性。
其三,字母词的使用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8.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③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
(每点3分)参考答案1-5:ACCAC6.文化创新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7.(1)观点一: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理由: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传承中华文明需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汉语的纯洁性。
不反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词,但《词典》是规范语言文字的范本,不应收录,至少不应在正文中收录, 观点二:支持收录西文字母词理由:其一,收录字母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
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字母词的使用,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是汉语言文字具有活力的表现。
其二,《词典》收录的字母词数量很少,不会使汉语成为混杂的语言而损害其民族性。
其三,字母词的使用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8.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③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
(每点3分)参考答案1-5:ACCAC6.文化创新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7.(1)观点一: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理由: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传承中华文明需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汉语的纯洁性。
不反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词,但《词典》是规范语言文字的范本,不应收录,至少不应在正文中收录, 观点二:支持收录西文字母词理由:其一,收录字母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
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字母词的使用,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是汉语言文字具有活力的表现。
其二,《词典》收录的字母词数量很少,不会使汉语成为混杂的语言而损害其民族性。
其三,字母词的使用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8.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③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
(每点3分)参考答案1-5:ACCAC6.文化创新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7.(1)观点一: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理由: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传承中华文明需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汉语的纯洁性。
不反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词,但《词典》是规范语言文字的范本,不应收录,至少不应在正文中收录, 观点二:支持收录西文字母词理由:其一,收录字母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