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进入21世纪

人类进入21世纪
人类进入21世纪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人类进入21世纪,健康的儿童将是21世纪的宝贵资源。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那么什么是健康呢?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健康不只是没有疾病。然而,纵观20年的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只注重智力开发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许多后遗症。就我园区各班幼儿心理状况调查:有个性过于内向的幼儿:表现出胆小,不善言语,缺乏自信;长期受家长溺爱的幼儿任性、霸道、受不了挫折。个别幼儿甚至带有问题行为,或蛮横无理,或依赖退缩……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教育目标的落实,孩子心理品质下降,使得他们成人后难以面对竞争、挑战,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家长会和家长问卷的反馈来看,家长对幼儿的培养方向和期望值有了名显的改变,从以前只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向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需求发展,这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转变了。新《纲要》指出“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现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关键期的时期,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关注,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幼儿教育更应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加强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学习和研究同步,提高心理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理论上系统地学习,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增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提高所需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

二、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1、注重游戏活动的教育作用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可以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我们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构建游戏等。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2、寻找教学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

用音乐改善孩子们的情绪,带孩子走进美妙的音乐世界。培养其想象力,美感、乐感和良好的性格,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改变了原有的生活秩序和习惯,情绪总会不稳定,哭闹不停。而当孩子在音乐世界里,会暂时忘记一切,美妙的音乐,动人的旋律,感染着他们,就会停止哭声,竖起耳朵。上学时教师播放一些轻松愉快的乐曲,让孩子们高高兴兴的入园;体育活动时,用活泼欢快的音乐来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幼儿午睡时,一曲《摇篮曲》将孩子带入甜美的梦乡,幼儿在音乐的世界里不仅情绪愉悦而且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用音乐活动来培养幼儿分享和合作。如:儿歌《数鸭子》,不仅能发展幼儿的动作,培养他们的美感,而且歌曲以故事的形式教育他们要好好学习。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只看外在的;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要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实现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而扩大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他们的合群性。

3、针对学生的需求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活动

心理学家分析,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2)被接受、被尊重;(3)得到别人的赞赏;(4)在家里有地位。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为表现,来取悦父母

得到赞赏,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点。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需求和园区小托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活动,小托班幼儿行为明显受情绪支配,情绪仍然很不稳当,容易冲动,常会为一些小事大哭大闹。依据幼儿的成长特点我们将心育目标融入游戏活动中。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游戏中发挥增效作用。

可以开展“心情故事”的活动。老师准备三种不同脸部表情的表情牌,分别放在三个小桶里,幼儿每天进园要在自己的照片上插一块表情牌。幼儿今天如果很高兴,就选一个快乐的表情牌插在自己照片上;如果不高兴,就选一个沮丧的表情牌;心情一般,就挂一个表情一般的牌子。幼儿园推行心情教育主要是为了让孩子能在快乐的情绪中成长。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情绪调整相应的教学,有意识的调整小朋友的心理。心情牌帮助小朋友学会了主动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将之公开,老师也能一目了然的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以便及时开导,进后与家长进行沟通。另一方面,心情牌也为小朋友们提供了另一个观察别人和敞开自己心扉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孩子相互关心的意识。

第二个活动是“赞美时刻”。幼儿园每天下午专门安排一段时间进行“赞美”,小朋友互相赞美优点,老师也一起赞美小朋友的优点。赞美的范围很广,诸如哪个小朋友会动脑筋;哪个小朋友前几天不高兴,今天高兴了;哪个小朋友画画得好;哪个小朋友有进步了。然后评出每周进步最大的宝宝,并把进步宝宝的照片公布在信息窗里,第三个活动是让幼儿每天定期谈“今天我最高兴的一件事”。孩子们一起谈自己最高兴的事,在活动中孩子们快乐的情结互相感染,可以调整每一个幼儿的心理状态。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做法。

这三个活动都非常“小”,但它们都是在幼儿园常规活动中巧妙地运用心理学原理,还有我们在班级的角落里开设了“心理宣泄角”、小秘密角,当个别幼儿遇事想不通时,可以进去击打各种沙袋或在纸上涂画,借此宣泄心中积郁的怨气、怒气,这种方式要比教师强制孩子接受说教效果来得好。我们还开始实验“游戏治疗”,针对任性、孤僻的幼儿存在的心理问题,创设趣味性强并有针对性的集体合作游戏活动,提供有关道具和情景,引导幼儿的行为,疏导幼儿的心理。

贴近幼儿的生活,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了解幼儿的心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上多作深入思考,在实实在在的小事上下功夫,把理论与保教实践结合起来。许多原理都在教科书里,如果能够把我们的教育教学成果从纸面上、论文里转化出来,从常规入手,从幼儿的心理表现入手,为幼儿创设心理表现的环境、道具、方法,就能解决实际问题,取得实效。

三、家园互动形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是幼儿健康心理形成的两个主导因素。家庭是人生活和培养人的最初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人格特征、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情感氛围对幼儿良好心理的养成很重要,幼儿园任何活动的开展如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健康心理的养成也不例外。幼儿园是生态环境中学前教育子系统的支柱,对幼儿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家长会、信息窗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宣传、交流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念、经验和内容,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与幼儿成长的关系。向家长介绍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对策,并指导家长如何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家长早晚接送幼儿的间隙;通过亲子活动与家长作简短交流、沟通思想、统一方法。指导家长如何协助老师搞好课题,做好幼儿个案的研究工作。通过上述活动,使教师和家长配合默契,步调一致,使幼儿心理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得以落实

四、创设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

教师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以及所有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客观现实在教师头脑中的反映。所以,教师积极的心境、情绪和毅力等等这些心理因素也就是根据他的特殊环境、特殊劳动而构成了他特殊的内容。如轻松愉快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平静幽默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忍不拔的毅力等。

孩子来到幼儿园,主要的教育者便是老师,教师和幼儿便成了幼儿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之一。

教师的一言一行将对幼儿心理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教师对待幼儿和善、和蔼、民主,幼儿的性格较稳定、积极,待人也态度友好。教师如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幼儿`不能一视同仁,就会影响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性格扭曲。因此,我们要求教师语言文明规范,仪表整洁、大方。热爱尊重每一个幼儿,以亲切、温柔的眼神、动作,与孩子接触、交流。并树立“生活活动家庭化”、“教学活动游戏化”、“游戏活动趣味化”的意识,努力营造一种愉快、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使幼儿园成为孩子们的天地。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当环境鼓励儿童以他们自己的步骤去获取经验时,学习是最有效的。心理环境主要指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它对幼儿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模式起着重要作用。幼儿在美好和谐、健康的环境中,有利于他们自由、充分地活动,和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最大的区别

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最大的区别 摘要:二十一世纪人类从电气时代走向了信息时代,席卷全球的信息科技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产业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计算机的出现和逐步的普及,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逐步提高到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信息量,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人们的学习速度在不断加快,这要求我们的管理模式也要适应新的特点和新的模式。 关键词: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 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bstract:Twenty-first century mankind from the electrical era to the information a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wept the world to human production and life has brought profound changes, promoting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has become one of the leading industry in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dvent of computers and the popularity of the gradual impact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s a whole gradually increased to an absolute importance. Information, speed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peed and the degree of application information so geometrically way in growth.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people to learn and gain knowledge, use of knowledge presents new challenges. Due to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network technology, people's learning pace continues to accelerate, which requires our management model must adapt to new features and new models. Key words:twenty-first century;informationage;computertechnology;network technology

21世纪的巨大变化及其影响

一、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几点变化 每当提到21世纪中国的新变化,从我脑海中首先跳出来的就是人的变化。 变化1:年轻人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与父母辈的完全不同。 这是显而易见的。中国这代年轻人完全是“新新人类”,他们既没有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没有学会西方文化的真髓,基本上都是漂浮在水面上的浮萍。我父母那辈的人很少有人离婚,但是现在的年轻人竟然搞出“今天结婚明天离婚”这么闹剧般的事情,简直让我这个80后都大跌眼镜啊。我真的是想不通他们是在搞什么,婚姻在他们眼中难道就是过家家? 变化2:中国的劳动力正由过剩走向短缺。 这个现在看来还不是很明显,不过已经有了苗头。外媒估计中国到2025年后劳动力将出现短缺,我估计也差不多。中国劳动力的短缺不是绝对数量上的短缺,而是市场供求的短缺。大学生就业是最明显的例子,我国的经济水平明显容纳不了那么多大学生,因此大学生找工作难成了21世纪中国的新现象。但是中国真的是各行各业的就业都饱和了吗?显然不是,许多企业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呢,许多工作还没人愿意去做呢。 变化3:中国蓝领的工资将超越白领。 在我看来现在蓝领的工资大致是同白领齐平的。随着未来白领的“候补大军”越来越多,而愿意做蓝领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蓝领的工资超越白领的可能性非常大。在就业市场上,想找一个有技术的蓝领比找一个普通的白领显然更加困难。连送快递这种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工作的月收入都可以超越普通白领,我不明白为什么还有许多白领自诩清高洋洋自得?作为一名普通白领有什么好自豪的?你比别人收入更高还是权力更大?或许白领的工作环境比蓝领好得多,但是这只是暂时的现在的情况,现在好的大的企业的车间里都有空调的,一部分原因是遵守劳动法,另一部分原因是精密加工的需要。 变化4:中国农村的吸引力将逐渐逼近城市。 这点不太明显。鉴于中国特殊的文化和中国老百姓的短视,大家普遍认为城里人比农村人的生活要好。对于年轻人来讲城市的吸引力确实大于农村,但是年轻人终会成熟长大,理想终究会败于现实。尤其当农村的土地可以“流转”之后,农民的境遇会好过普通的城市居民。大家静下心来想一想,在土地属于政府的中国,城市居民除了一套可以居住的房子外还拥有什么?更可怕的是一旦失业潮来袭,城市居民凭什么养活自己?农民只要有自己的土地就不怕失业,甚至不怕战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群体的第一要务就是吃饱肚子,所以经济形势走坏后,首当其冲的是下岗人群,最后受冲击的农民(贪官阶层除外)。 变化5:中国低通胀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这是显而易见的。大家看看身边的房价、物价就可以看出来了。我国的RMB发行量都超过了美国,不长期维持高通胀那才是奇迹呢。通胀就像老虎,一旦出笼不经历大萧条很难降下去。现在政府为了GDP,为了官员们的私欲,压根没考虑通胀的后果,也没想去控制高通胀,反正最后由13亿老百姓买单。现在即使想控制通胀也晚了,印那么多钱怎么去消化?也正因如此,农民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工资的上涨速度远低于通胀,恰如网上传说的郎咸平所说的那样“白领99%会破产”,后来郎咸平澄清说不是他说的这话,我看来只是99%有点夸张而已,但白领的生存前景确实不好。 五、重新定义21世纪信息技术及其影响——邢陆宾教授在上海大学·东方讲坛的演讲—— 为什么要重新定义21世纪的信息技术呢?因为通常说到传统的信息技术,大家无非就是想到互联网、计算机,可能再加一个手机。但实际上这些认识含糊不清,对我们做长远规划战略的人员非常不利。那么如何定义?我从五个方面来谈。 1、计算机发展的“摩尔定理” 下一代计算机的发展方向是量子计算机。因为一个电子可以继续分成若干个量子,这样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二十一世纪时

农村党建在村级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二十一世纪时,“三农”问题已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实现农民增收是农村 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和生命线。如何在农民增收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如何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好农村党建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是当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亟待解 决的一个新课题。 一、农村基层组织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暴露出以下几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村级干部中农村致富能人的比例偏低。近年来,尽管在培养、选拔村级干部时,坚持实施“能人战略”,大力培养选拔农村致富能人进入村级班子,但就总体情况来看,目前村两委会主要干部中农村致富能人所占比例仍然很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在选拔过程中,部分农村致富能人在群众中的行政影响力不大未被选中; 二、部分农村致富能人被选中后本人不愿担任村干部; 三、农村致富能人受家人、亲戚等外界环境的影响不能顺利担任村干部。正是由于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致使农村致富能人在村级干部中的比例相对偏低。除此,部分村在换届选举中存在着受家族势力、金钱势力等因素的干涉和影响,导致致富能人落选。 (二)村级党组织引领党员群众发展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村党支部在组织党员群众创建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过程中资金短缺、措施单一、力度不大。此外,村级干部思想意识落后、商品经济意识不强,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村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等。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各类农村经济组织的创建不规范,运转不协调,组织化程度不高,在市场谈判地位中处于弱势地位,市场交易费用较高,导致农民群众的增收没有与企业的效益捆绑在同一条船上,使得农民增收处于“忽高”、“忽低”的摇摆之中。这种现象大大降低了基础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 (三)农村党员干部自富、带富能力不强。首先,村干部特别是村两委主要干部的年龄偏大、文化不高,普遍缺乏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带领群众增收的创新意识不强,怕担风险。大部分干部在思想意识方面仅仅停留在完成上级分配的日常性工作任务上,对本村的经济发展缺乏整体的、长远的规划和思路,对村上的主导产业缺乏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其次,党员干部的自富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导致这种状况的客观原因是农村党员干部对各级组织的培训活动不够重视,只重视培训过程,不重视培训转化,致使培训的作用不够明显;主观原因是农村党员干部的学习自觉性不高,不能很好地与村情、民情有效结合起来开展学习与工作,导致自身的带富能力不强。 (四)村级干部队伍的工资报酬相对较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级干部的工资报酬与群众的收入水平越来越不相适应。较低的工资报酬对村级干部带领群众增收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了一些村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不强,抱怨声异常强烈。 二

21世纪大学英语第二册 unit 3 整理

Unit 3 1.Conflict N.冲突,矛盾 ?Conflict between A and B A与B之间的矛盾 –宗教(religion)和科学之间的矛盾 The conflict between religion and science ?Be in conflict (with …) 有矛盾 –这两个政党(party)从选举(election)以来就一直有冲突。 The two parties have been in conflict since the election. ?武装冲突 This is a serious dispute and could lead to armed conflict. Vi. (同……) 冲突;(同……) 抵触 –英国的移民法与国际法有抵触么? Do British immigration laws conflict with any international laws? ?互相矛盾的意见【建议、证词】 Conflicting opinions/ advice/ evidence ?We have planned an exciting publicity _B_ with our advertisers. A) struggle B) campaign C) battle D) conflict ?The test results are beyond _D_; they have been repeated in labs all over the world. A) negotiation B) conflict C) bargain D) dispute 2.Qualify Vt. & VI. (使)具有[取得]资格 ?Qualify sb. to do sth. 赋予(某人)做……的资格 –他所受的培训使他具有担任那项工作的资格。 His training qualified him for the job. ?Qualify (for/as) sth. 取得……的资格 –你有取得作为做一名教师的资格么? Did you qualify as a teacher? Adj. qualified有资格的, 适合的, 胜任的 –他很适合担任那个职位。 He is well qualified for the position. N. qualification合格证书; 资格, 条件; 限制, 限定性条件; –杰克取得了行医资格证书。 Jack has obtained a medical qualification. –你有资格做这份工作。 Y ou have all qualifications to do the job. –该合同对双方都提出了几个限制性条件。 The contract has several qualifications for both parties. 3.Contract ?口头协定An oral (a verbal) contract ?违约,背约 A breach of contract ?婚约Marriage contract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神奇的天宫课堂 ——南明小学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 陈天宇

南明小学四年级一班二○○一二年八月二十日

禅杖 神奇的天宫课堂 ——南明小学研究性学习活动 一、神舟十号出山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连续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追寻千年的飞天梦想;“嫦娥”系列探月卫星成功绕月及“神舟九号”女航天员的成功飞天,使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变为现实;“神舟八号”与“天宮一号”的成功交会对接,更彰显中国空间技术已跨入国际先进行列中国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为之感到骄傲与自豪。 将于2013年6月发射的“神舟十号”飞船,必将再一次在古老的神州大地掀起一股新的航天科技热潮,极大地激发国人对航天的热情。为让广大民众更加真实了解并亲身感受航天事业,传播和普及航天科普知识,世界主要航天大国都不约而同地开展了航天体验活动。我们将举办“神舟十号”发射现场观摩助威团活动。借助这一崭新的载人航天科普平台,宣传中国航天,为中国航天事业培育一颗颗航天梦想的种子。 二、神舟十号发射 1、发射瞬间 2013-06-11 下午17时38分发射。图为神舟十号飞船发射瞬间。

2、在轨飞行

二、神十航天员有事 1、太空教师王亚平--------像很多中国人一样,王亚平的太空梦源自10年前杨利伟飞天那一刻。 (1)王亚平航天梦 那时,23岁的王亚平还是一名加入空军飞行部队刚两年的运输机飞行员。睁大眼睛看直播时,一个念头瞬间击中了她:中国有男飞行员,也有女飞行员;现在中国有了男航天员,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呢? 她没有想到,10年后的自己会以中国女航天员的身份远征太空;仅仅在战友们面前讲过飞行计划的她更没有想到,10年后的自己会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 在太空中向青少年讲授失重环境中的物理现象,王亚平对即将进行的授课充满信心。准备教具,研习实验内容,了解心理知识,她的备课细致入微。 王亚平出生于山东烟台的农民家庭,家中还有一个小她7岁的妹妹。也许是在自幼干农活的经历中学会了坚韧,也许是在多年热爱的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无疑给现代社会文明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环境优美是实现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这正成了人们的一种共识。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其环境的优美程度自然也是现代学校文明的重要标志。学校校园的环境当中,校园环境文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为营造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越来显示其独特的一席之地。 校园环境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深层结构,是学校的校风、文化生活、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它以“外显内隐“的行为模式”感染着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潜移默化地发着学生对某种价值的追求,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学生走上社会后的发展。因而学校是否针对现化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和阵地建设,无疑是一个教育不可忽略的重大问题,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一、校园文化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由师生员工共同创建、信奉、遵循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它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所构成,以校园的管理文化、课外文化和课堂文化为主要内容。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用之一、引导价值取向、发挥同化功能。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社区文化,它是学校师生员工价值取向的向导。它以师生员工与学校的价值追求和谐一致为目标,产生对价值观念、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审美价值、人生价值、人际交往、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导向。校园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校园气氛、教师言行等都在无声无息的引导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道德认识的形成发挥着巨大的同化和导向力量。 校园文化物质形态方面,当学生看到美的东西,就会赞赏他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置身于美丽的校园环境中,干净舒适的教室,美丽、幽静的花园、小径,庄严神圣的国旗、古朴典雅的书画、亭台,都会使人受潜在的约束,提升自己的道德行为。苏姆林斯基说:“孩子在他周围——在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学校领导踏实、求真务实的作风和风格,教师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品行、完善的人格和气质、端庄优雅的仪表等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天天耳濡目染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起着道德教育功能。学校的优良的学习风气、健康的课外文体娱乐活动等也在引导学生培养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勤奋刻苦的学习毅力、虚心踏实的学习风格、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作用之二、情感激励和塑造人格

国际战略格局在进入21世纪后出现的新变化

国际战略格局在进入21世纪后出现的新变化 一、国际战略格局概述 国际战略格局是指世界各主要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相互关系的基本结构。它是国际战略环境的总体框架,表现了世界力量的分布、组合和对比。在国际战略格局中,拥有最强大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在世界事务中扮演着主要角色、起着主导作用,是每一个国家的最大梦想。 国际战略格局的样式是由“力量对比关系”所决定的,由于各个历史时期,新生力量的形成与变化,使起主导作用的"力量中心"也随之变化,从而形成单极格局、两极格局以及多极格局。国际战略格局同经常变动的国际战略形势有所不同,它在一个相应的历史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新旧战略格局的交替转换,通常发生在涉及世界主要国家的剧烈的社会大动荡之后,其根本原因在于世界基本矛盾的不断发展变化。真正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战略格局是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19世纪及20世纪世界格局 19世纪以后,欧洲列强统治和影响着世界上的广大地区,从而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战略格局。这一格局的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列强内部发生剧烈矛盾,导致了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二战以后建立的"雅尔塔体制",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旧的世界格局,建立了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主导地位的国际战略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解体,以美苏两极为主导的

“雅尔塔体制"彻底崩溃。借助前苏联的崩溃,美国的军力和经济膨胀到了极点。但由于日本、德国、西欧在经济上的迅速崛起,海湾战争以后,美国的"单极"世界格局计划破产。随着世界形势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国际战略格局开始出现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可以相信,一个新的以多个力量中心为基本结构的多极化国际战略格局正在形成,而且不可阻挡。 三、进入21世纪后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各国力量面临着重新洗牌。新兴大国崛起,国际格局开始展露出向非大国时代发展的趋势。进入21世纪11年来,国际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冷战期间存在的明显敌友关系现在变的模糊不清。如果说冷战后头十年国际上出现了第二次西方中心主义思潮,那么到了新世纪前十一年,这种西方中心主义已经开始有所消退,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经济格局在美国、欧盟、日本外,又出现了一股新的非西方的经济力量。在当今国际格局中,美国、欧洲和日本拥有绝对的力量,是国际制度的制定者和规划者,但是国际上还存在着除欧、美、日以外的五类国家,分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俄罗斯、伊斯兰国家、失败国家和反美国家。国际格局未来的发展取决于西方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是否达成妥协以及双方是否有效的处理之间的关系。 与此同时,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崛起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首先,发展中国家在各自发展进程中暴露出发展不均衡的趋势,

“二十一世纪”的选择

二十一世纪的选择 在二十一世纪,我们对生活和事业应做出什么选择才是正确的。 一、新世纪的“三个特征和三个对策” 大家知道我们已经从工业化时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这种转变对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今天,男的超过35岁,女的超过30岁,如果你还没有一技之长,还没有属于个人的事业,还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在本世纪,你就有可能或者已经成了一个废人! 二十一世纪的三个显著的特征是什么: 速度、多变、危机。 二十一世纪的三个相应的对策是什么: 学习、改变、创业 学历代表历史,学习力代表未来。二十一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盲的订义:不原学习别人。改变有多大,成功就有多大,越是自己恐惧的事情,越是要战胜它。 在21世纪我们不但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更要做自己该做的事,时代逼迫每个人必须做出选择。“在生活中你必须承担责任,至少你应该承担点什么,否则,你会趴在地上,永远不会成功。” 二、我们将要面对的“五个时代激流” 1、人都要面对竞争 二十一世纪留给人们最大的陷阱就是满足现状。现在,没有一个行业、没有一个单位、没有一个职位是绝对安全的。 今天向政府要求解决就业问题的很多人,是五年前不认为自己会下岗的

人,并且全家人都在一个大型企业工作。 2、破产和失业已成为本世纪最时髦的名词之一。 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将处在无固定化职业的社会。统计显示:在中国2000年有1200万人下岗,下岗和分流还在继续。这种现象将波及到邮政、电信、电力、教育(教师)、医疗(医生)、等各种行业。 随着信息时代管理扁平化,政府公务员也不再是铁饭碗。2000年政府公务员在省、市级以上单位有48%被分流和下岗。 因为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物资销售渠道中间环节的作用将降低,有些环节终会退出历史舞台。各地物资局为什么效益不好?是因为中间环节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3.速度至上已打破了旧有的秩序,同时新的机会会在产生。 比尔?盖茨在《未来时代》中指出:八十年代企业注重产品质量,九十年代是形象设计,二十一世纪头十年,将是速度至上。速度至上将打破人们原有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以及商行模式。 在美国,曾有人问著名的经济学家:在二十一世纪什么产品好卖? 好销的产品有三个特点:优质的产品;快捷的服务;价格趋于零。 4.专业人士充斥市场。 各行各业人才济济,人满为患,靠文凭打天下,已行不通了。 本科生难进大医院,女研究生难找工作。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两种人才: (1)T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又具有一定专业能力。 (2)专业人才:精通专业,创新力强,在所在行业,是顶尖人才。

进入21世纪后

进入21世纪后,以网络通信技术3G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以全时空、超媒体的特性实现了图像、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文件的整合,并提供上网、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突飞猛进的现代技术对传媒产业发展是个巨大的推动。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传媒是科技创新的产物。卫星传播技术、声像传播技术、视频传播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产业更新换代的步伐。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神经网络原理外延至产业领域,形成网络经济,在通信产业和传媒产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传播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为全数字化媒体创造了可能,也引领媒体进入数字时代。 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也指出:在数字化时代,行业的前途取决于能否转化成数字形式。本文的研究背景是数字时代。数字时代(Digitalization Era)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信息高度数字化、网络化为核心特征的时代,具有空前的时空观、信息观,也称为“数字化时代”。数字时代的社会结构、经济活动、信息传播、人际交流等发生了巨大变化。数字时代的基础数字技术(Digital Technology)是一项与电子计算机相伴相生的科学技术,它借助于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包括图、文、声、像等,转化为电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由于在运算、存储等环节中要借助计算机对信息进行编码、压缩、解码,因此也称为数码技术、计算机技术等。 数字时代传统报业面临诸多问题,从技术层面看,由于传统报业数字化程度低,造成生产成本高,能够为报纸受众提供的个性化内容缺乏;由于传统报业以纸张作为传播的主要媒介,造成即时互动困难,形成传播的单向性;同样由于传统报业数字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数据信息以非标准的格式进行存储和运用,信息内容再利用程序低,衍生应用程度低,造成传统报业内容表现形式单一。 针对传统报业存在的问题,本文仅从数字技术的角度对传统报业的困境及发展思路进行探讨,主要从数字媒体传播平台的构建、拓展立体传播、对报业所独具的内容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等方面展开。 一、数字时代传统报业的技术困境 现阶段,报业生态环境最大的变化就是数字技术的进步,即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诞生。面对数字技术的这种咄咄逼人的气势,传统报业的技术软肋明显暴露出来。从技术角度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传统报业的信息流程看,传统报纸存在材料分散、知识不系统、信息分布较零乱等缺点,这些缺点和传统报业的技术应用是有必然关联的,由于数据信息存储格式不统一,存储不系统,造成数据信息被再次利用的可能性下降,如果要再次利用则势必增加流程成本。目前传统报业涉及到三种技术,即介质技术、显示技术和传播技术。传统报业以纸张作为介质,以印刷技术作为它的显示技术,以发行网络,包括邮政发行网络和报社自身、自办发行的网络作为传播技术。传统报业的介质技术、显示技术及传播技术之间虽然存在流程关联,但从技术角度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述评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述评 摘要:文章介绍了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现状描述、高等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等方面的研究状况。由研究现状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有待向微观层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有待向高等教育系统中内部方面扩展研究,有待发展高等教育公平的保障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并且要注重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公平;研究成果 一、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现状 1.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研究 我国许多学者对高等教育公平内涵的把握多是借鉴国外学者的现代教育公平理论的观点,在教育公平内涵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分析最后得到各自对高教公平内涵的看法。他们的观点之间存在很多共同点。既有平行的观点、包容的观点,又有交叉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高等教育公平是指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机会的均等,包括高等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也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高等教育过程的均等和高等教育学业成功机会均等。国内学者们普遍认同这一观点。[1]主要代表人物有杨东平、陈志忠、杨德广、张兴等。 (2)高等教育公平是高等教育资源(高等教育产品)分配的合

理公正。一是社会公平,它以“平等”为内核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实行均等无差别的分配,主要表现在公共教育领域;二是市场公平,它“以不平等”为内核,体现市场价值规律的要求,是对教育资源实行不均等、有差别的分配,主要表现在非公共领域或半公共领域。 [2]这种观点允许个人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而形成的教育资源分配的差异,这就承认了高等教育公平的相对性。 (3)高等教育公平是对高等教育现象的评价或价值判断的合情合理,代表人物有张应强。[3]该观点认为教育公平是教育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念与准则,追求高等教育公平应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基本的价值选择。 2.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现状分析情况 在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现状的描述中,有的学者认为从纵向比较,我国高等教育更加公平了。但从横向比较,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许多不公之处。[4]另外,还有学者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现状的描述为,城乡差距有所改善,阶层差距正在凸现,少数民族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加,高校资源分配和分布的两极分化,高中教育成为教育公平新的瓶颈。[5]张珏认为从就学机会增加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的公平状况是有所改善的,而资源的不足又衍生高等教育新的不公平问题。[6] 总之,学者们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现状的判断,大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即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

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日期:2010-11-09] 来源:北京社科规划办作者: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 究基地江瑞平教授 [字体:大中小] 中国经济外交历经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变化,目前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全新阶段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积极调整经济外交战略并采取有效对策,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对于确保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和多层面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意义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外交进入全新阶段,是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出现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围绕中国经济外交的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发生的这一系列重要变化,也为步入全新阶段的中国经济外交提供了多层面的重要机遇。 机遇之一:全球化受挫增大经济外交需求 一般认为,全球化的首要表现是经济全球化,其时间起点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至少从三方面增大了经济外交需求——越来越需要通过经济外交拓宽国际经济交流渠道、形成国际经济交往规则和化解国际经济摩擦。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向仍未发生根本变化,因而对经济外交的上述需求仍呈强化之势,但进程遇到阻碍,势头受到挫折,从而其速度也显现出减缓甚至停滞之势。其主要表现包括:(1)反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最近一段时间每到WTO、APEC、G20等重要全球和地区经济组织举行会议期间,就会遇到绿色和平组织、工会组织等各类团体和民众举行越来越广泛和激烈的抗议示威活动,即是其突出表现。(2)新保护主义影响扩大。目前新保护主义已扩展到贸易、投资、技术转让、资源环保等国际经济活动的所有领域,更加重要的是,实行保护主义的已不再是那些传统的弱小、落后国家,那些强大、先进的发达国家反而越来越成为新保护主义的主要执行者。这方面一个明显的事例是,2007年夏开始陷入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后,在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推出的经济刺激政策中,均带有浓重的保护主义色彩。(3)国际经济组织功能缺失。这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球各地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中几乎无所作为,而改革又停滞不前;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谈判原定于2005年完成,而迄今仍未真正启动等事实中即可得到证明。而这些国际经济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本该扮演重要角色,是经济全球化必需的游戏规则的主要制定和监管者。(4)国际贸易增速放缓。国际贸易迄今仍是全球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最重要渠道,在经济全球化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近期其增长速度却出现了明显的放缓之势,在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中更是如此。如据IMF资料,1991—2000年全球贸易增长率平均达7.1%,而2001—2010年将降到3.5%,下降一半以上。2009年更是出现了11.0%的负增长。(5)国际投资剧烈波动。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近前其发展势头出现的剧烈波动更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的重要表现。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资料,全球国际直接投资(FDI)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高速增长后,于2000年达到历史高点(流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当二十世纪临近尾声之时,经历长期政治动乱的中国终于恢复了元气,开始重新扮演她自记忆以来一直扮演的角色。"述往事,思来者"。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伟大的中国革命是这个古老的民族以其生命的痛苦为代价获得新生的悲壮的史诗。这场持续至今的革命实质是中华帝国自前二二一年问世之后发生的第三次也是最大一次改版-----其三版宋元明清帝国作为一种高雅而孱弱的实验国家(类似柏拉图笔下由哲学家领导的"理想国")在西方帝国主义扩张的压力下迅速崩解;不屈不挠的中国民族以普遍野蛮化为代价重建适应西方国家关系体系的现代中华帝国-----这一新版的大样在正在进行的邓小平革命中已经最后成形。在中国历史的这一阶段,领导宋元明清帝国长达千年的优雅的知识贵族因其无能被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交出统治中国的印信-----白话运动就是一个信号-----并在此后遭到历史的放逐;绚烂的中国文明亦随其载体的失位破坏殆尽(配合中华民族野蛮其体魄的需要)。在残酷的内战中崛起娴于权力斗争的新一代王者-----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他们缔造了适应群雄逐鹿之"大战国时代"的第四版中华帝国-----人民中国。第三中华帝国至其末期文极而敝,与生机勃勃的资本主义列强相比如同一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老人。"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人者出,为了恢复古代中国的光荣领导族人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千百万热血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终于旋转了乾坤。"泰山如砺,黄河如带",在大一统国家新生之日,我们不能忘记为了民族的复兴鞠躬尽瘁的五位伟大的中国人。孙先生是再世的耶稣基督。当华族困顿不堪之际,这位伟大的医生挺身救治一个在当时世人的眼里无药可医的民族,为此耗尽了毕生的精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正是其平生写照。在历史的最危急的时刻,蒋先生以其钢铁般的意志领导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终于赢得胜利-----正是八年抗战扭转了华族百年颓运。临终之际,这位失败的英雄仍然念念不忘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国民族。起身布衣,奄有天下,毛先生辉煌的一生就是一曲贝多芬的"英雄"。当其战友沉缅于富强之梦的时候,这位旷代天才挥动手中的权杖,唤醒了华族心灵深处沉睡的伟大的理想,八亿人民为之如醉如痴。他给族人造成巨大的痛苦,而其族人仍然尊之为神。为了"中华之崛起"的理想,周先生投身革命、建军开国,终于在生前以其高度的智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没有这位融黄老之"柔弱"与墨者之"无我"于一身的奇人,幼稚的大一统国家也许会因一位天才的即兴创作毁于一旦。从政治迫害的痛苦中邓先生领悟出高贵的宽容,由此化解了中国革命带来的深重的戾气。因其豁达的胸怀和坚定的意志,中国终于顺利地完成了商鞅变法以来最为成功的改革。伟大的英雄以其多采的人生见证了华族生生不息的原始生命,正是这原始生命将激励中国人民在即将来临的二十一世纪创建更加辉煌的业绩。近五百年的历史是基督教民族和基督教文明向全世界扩张的历史,现在已经到了退潮的时候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渡尽劫波的中国文明必如不死鸟浴火重生。文明开化四千余年的华族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最为元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当前面临的困境早在中国民族之幼年时期即以其独特的形式发生。两千八百年前的幽厉时代,周文明的"上帝"就随着中国民族心智之发育被迫"退隐",由此引发春秋战国以至秦汉之际五百余年的政治动乱。在历史的阵痛中,与原始的天帝崇拜相适应的封建制度土崩瓦解而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终于在战国时代呱呱问世。信仰危机孕育了历史上最早的哲学繁荣-----诸子纷纷起而创说,不懈地探索可以折服日益成长的"理性"的天道性理;而直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时,这场掀翻天地的伟大的宗教革命才尘埃底定。此前的中国是"刑名之士"和权谋家的舞台;他们以世人为利欲"原子"设计优良的制度和政策,使华族在自然法则之机括中愈陷愈深。而当这个饱经沧桑的民族终于大彻大悟之后,她就开始在历史文化精神的引领下学习超脱主宰为其订立的法则,从而长盛不衰达两千年之久。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必将从华族宝贵的历史经验中获得无尽的教益,而处于"失忆"状态中的中国似乎尚未意识到她对人类的责任。七十年前,当胡适之发起"整理国故"运动的时候,古典中国学术文化可悲地沦为解剖台上的一具木乃依-----以"发扬国粹"为倡的所谓"国学"说穿了不过是运用西洋学术的解剖刀野蛮分解中国文明的外科手术-----真可谓

21世纪 人类四大健康忧患(一)

21世纪人类四大健康忧患(一) 人类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将要迎接的是一个机会与挑战并存,风险危机此起彼伏的时代。展望未来,我们的确来不得半点乐观,因为尽管我们在经济上、技术上取得越来越多的成就和进步,然而在生态学上,我们却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失败,我们正面临着全球范围的严重危机,诸如土地沙漠化越来越严重,可以使用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空气污染、酸雨以及食物中农药残留已经到达我们无法忍受的程度等。 仅就健康而言,我们将要遭遇的正是鲁迅先生形容的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窘境!据英国科学家报告,现代人类与自己的先辈们相比,正呈现出体质越来越虚弱的趋势,尤其是以下四大忧患值得我们高度警惕,亟待找出有效措施摆脱其困扰。 忧患一,身体虚弱,素质下降,适应能力越来越差。这一是因为现代人类通过科学技术使自己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譬如冬有暖气取暖,夏有冷气降温,出门远行有飞机、汽车代步,与此同时,我们的锻炼机会却越来越少。我们因为食物过于丰富越来越多地陷入肥胖、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病的陷阱;我们稍有风吹草动、日晒雨淋便会出现头昏、发烧、鼻塞等等不适。

一句话,我们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明显减退。二是由于人类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明显改善,面临的自然选择的压力已经大大减轻,不可能再像野生动物那样靠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过程淘汰有害基因,那些携带有害突变基因、体质虚弱的人也可以生存和繁衍后代,使人类整个种族群体的有害基因积累日渐增加,体质日益衰弱。 忧患二,过分讲究卫生,讲究舒适,生活中过度自我保护,使机体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减少,抵抗力下降。我们都知道,外界环境中各种病原体是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相应抗体的刺激源,正是因为需要对付生存环境中各种致病微生物的袭击,我们身体中的两大免疫系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才进化到今天如此精细、如此复杂的程度。如果我们让自己生活在一个过于清洁、一尘不染、细菌病毒几乎不存在的优越环境中,的确可以减少患病可能。但从另一角度看,机体免疫抗病系统却会因为缺乏相应刺激而出现用进废退的情况,一旦你进入另外一个条件稍稍恶劣,病原微生物较多的环境中,你便会动辄患病,弱不禁风。新闻媒体曾经报道,日本、新加坡游客在其他东南亚国家旅游时特别好发腹泻、发烧和感冒,这与他们平时的居住工作环境过于清洁,抗病能力下降不无关系。

时间进入了21世纪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全球化和信息化是

时间进入了21世纪,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全球化和信息化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我们需要的是如何更有效地掌握知识,更迅捷地配置资源,掌握更有效的管理理念,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企业的内 外环境在一刻不停地发生着变化,如市场的 环境在变、客户的需求在变、竞争对手在变、 企业内部每天都在变、员工自身也在 变,一切都在变……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才能紧跟 着时代变迁的脚步?除了温故而知 新、积极地吸收各方面的知识外,别无他法。正所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他人失败的例子中或许便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我们应该见微知著,时刻准备着,以最英勇的姿态、最充分的准备去应付着万变的风云。 随着知识经济的极大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企业中“人”的地位不断提高,企业开始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企业运作,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来达到企业繁荣和发展的目标。 我们注意到,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的过程中,受到了传统思维方式的严重阻碍,推行现代管理方法是个大难题。准确一点地讲,任何一种管理方法其实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只要脚踏实地、善始善终,都能取得实效。只是效率和效益会有一定程度的不同。但是,要发展就要提高效率、追求高效益。因而不管接受与否,都要尽可能快地学习和实施现代先进的管理手段,这是摆在每一个管理人员面前的迫切任务。要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就要从自身发掘不足,以扬长避短。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步伐的进一步推进,加入WTO世贸组织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国内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企业要生存,就必须发展,企业发展是企业生存的必然之路。 在瞬息万变、竞争对手云立的时代里,我们是不是该时刻提问自己:“我们准备好了吗?” 何洁玫★办公室

试比较分析进入21世纪后中国政治与公共事务报道领域的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善治已经成为人类政治发展的理想目标。简单地说,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来,伴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空前发展和现代民主制度的逐步完善,我们可以看到政府职能在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拓展与深化的积极方面。同时,我们也会看到在政府权力不断扩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政府能力的有限性乃至政府机构及其官员中出现的寻租和腐败现象等等。现代市场经济以及民主政治对于政府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政府治理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必须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要求政府治理不能停留在一般的治理而必须转向“善治”。 在政府善治过程中公共事务方面涉及多方利益,公共事务是介于国家政治事务与公民私人事务之间的一些社会性事务,从2003年的抗击“非典”到2006年的抵御台风和高温等自然灾害,都具有公共事务的属性。媒介既要报道这些事关社区居民和城市市民的公共事务,还要通过传播各方面专家以及各阶层的意见,指导这些事务的正确决策和顺利推进,预防和纠正各种有背于公共利益的举措,以更好地协调和处理涉及各方权益的公共事务。 善治需要政府与公民的共同努力,媒体在其中发挥着代表公众、监督政府的作用,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的进步,媒体在公共事务报道中的作用将变得日益重要。下面探讨一下政府善治过程中公共事务报道中的一些变化: 一、报道内容广泛,更为及时准确,客观真实,注重人文关怀。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政府对媒体实行的是强有力的控制,什么该发,什么不该发,具体到发什么内容都是有硬性规定的,媒体实质上是政府的宣传工具,是政府的“传声筒”,失去了媒介作为一种专业的主体意识。媒体在公共决策中需要发挥的传播知识,监督舆论,反映民情的作用基本上都被湮没了,反映在公共事务报道的观念上则是严格按照政府的指示报道,没有自身的特色。随着我国政府善治推进中,政府职能在不断转变,对公共事务报道方面的管理,不再是统管一切,包办一切,而应是有限的。善治理论提倡使政府重新思考在社会中对公共事务新闻报道的管理及监管重心。 从灾害新闻报道分析以上特点: 报道内容更为广泛,比如2001年的南丹矿难,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5年的“禽流感”,2005印度洋海啸,2008年的大雪灾,报道的内容涉及到了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方面。2007年6月15日,广东九江大桥遭运沙船撞击垮塌,此次塌桥事故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开始加强水上建筑物管理,而后媒体对九江大桥过桥费收入早己超过总投资的报道又引发了我国桥梁收费问题的争议。2008年大雪灾,报道角度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普通公路在公路网中的地位问题,从城市交通现状到医疗救助体系,从电力体制改革到公共管理能力……内容涉及到社会活的方面面面,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相连。 报道更为准确客观,以前我国灾害新闻的报道主要是集中在人们如何抗灾救灾上,对具体灾情的介绍常常一笔带过,对引发灾情的原因更是避之不及,严重损害了新闻报道的客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