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科学小学六年级下册全册课件【精品】

合集下载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全套优质课件【完整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全套优质课件【完整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全套优质课件【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环境与我们》: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等。

课时1:生态系统及其组成课时2:生物多样性重要性课时3:环境保护措施及实践2. 第二章《运动与力》:研究物体运动和力基本概念,包括牛顿三定律、摩擦力、重力等。

课时1:物体运动状态与描述课时2:力作用与效果课时3:摩擦力与重力应用3. 第三章《能源》:介绍能源种类、转换和利用,关注可持续发展。

课时1:能源概念与分类课时2:能源转换与效率课时3: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教材中基本概念和原理,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2. 技能目标: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环境、节能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运动与力关系,掌握能源转换与利用原理。

2.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牛顿三定律、摩擦力、重力、能源种类与利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环境问题、物体运动现象、能源利用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每个知识点相关例题,帮助学生理解。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4.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知识点框架:以提纲形式展示每个章节核心内容。

2. 关键概念:用彩色粉笔突出重点,便于学生记忆。

3. 例题及解答:列出典型例题,逐步解析,方便学生复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一章:分析身边一个生态系统,说明其特点及保护措施。

第二章:列举生活中摩擦力和重力现象,解释其原理。

第三章:探讨可再生能源优缺点,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书)课件全集PPT(共361张)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书)课件全集PPT(共361张)

怎样放的更大
判断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放大倍数增大。
(√ )
2、在雨水、河水中有很多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
(√ )
3、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 )
4、由于显微镜的发明人们能观察到比通过放大镜观察所能达到的
更加丰富的微观世界。
(√ )
5、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显
蜻蜓的复眼
昆虫的眼睛分单眼和复眼,复眼在头部上方 的两侧。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复眼由许多 小眼组成,每只小眼都是六角形的,不同的昆虫 其复眼中的小眼数目不同,例如,有种工蚁只有 一只小眼,蝴蝶有1.2万~1.7万只小眼。蜻蜓则 有1万~28万只小眼,家蝇有4千只小眼,每只小 眼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整个眼睛看到的物体 就像一个拼凑物。昆虫的复眼虽有很多的小眼组 成,但它们的视力很差,只能看到几米外的物体, 但是对于移动物体的反映却很灵敏。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书)课件全 集PPT(共361张)
精选各省级优秀课原创获奖课件
如果您现在暂时不需要,记得收藏此网页! 因为再搜索到我的机会为零!
错过我,就意味着永远失去~
一次下载,终生使用
含本书所有课时,但顺序可能与目录不同
请仔细核对教材版本与目录哦!
第一课 放大镜
• 在科学课的学习中,我们经常用到放大镜, 我们曾经用它观察过什么?
蝴蝶的翅本来和蜻蜓、蝉的翅膀一样是 膜质、透明和无色的,但它们的翅面上密密 地覆盖着一层粉末。如果我们用手摸一下这 种翅,受上就会显出透明的一块。这些粉末 在放大镜下观察,是些像鱼鳞似的小东西, 昆虫学上将其称为鳞片,每个美丽的鳞片上 都有一个小柄,像鱼鳞似的镶嵌在翅簇上的 鳞片窝里,每个鳞片有几十条到一千多条脊 纹,这些脊纹在光照下闪烁出美丽光芒。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Hale Waihona Puke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电子 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25页 0095页 0131页 0175页 0224页 0260页 0272页 0306页 0326页 0364页 0393页 0474页 0531页 0710页 0742页 0822页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4、怎样放得更大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8、微小世界和我们 1、我们身边的物质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5、铁生锈了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第三单元 宇宙 2、月相变化 4、日食和月食 6、在星空中(一) 8、探索宇宙 1、一天的垃圾 3、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5、一天的生活用水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课件(共32课,636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课件(共32课,636页)
老光镜是凸透镜
6、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 )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前节知识回顾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红 蓝 三种颜色组成。
、绿 、
2、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 镜会发生 折射 。
• B、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 中间较厚(凸起)
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高
•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透镜的中央厚度 有关,与放大镜的直径大小无关。
凸透镜和凹透镜
• 老光镜镜片是凸透镜
(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的是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
• 近视镜镜片是凹透镜
英国科学家培根设计并制造 出了眼镜)
。放大装置

判断
1、苍蝇在光滑的玻璃上不掉落和它脚上的构造有关。( √ )
2、很多昆虫的嗅觉灵敏和它们的触角有关。( √ )
3、借助放大镜,我们观察到了昆虫世界更多的私密。(√ )
4、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 )
5、蟋蟀的“耳朵”跟我们人的耳朵一样,都长在头部。 ×
()

6、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蜻蜓的眼睛是复眼。( )× 7、苍蝇在竖直光滑玻璃上不会滑落,跟它翅膀有关( √)
练习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红 、 绿 、 蓝 三种颜色组成。
2、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 镜会发生 折射 。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 水晶 琢磨而成的。最早提出放 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 格罗斯泰斯特,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是由 培根 设计制造的。
作业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完整课件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完整课件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物质与变化第一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第二节:物质的组成与结构2. 第二章:能量与生活第一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二节:生活中的能量3. 第三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生物的生存与环境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4. 第四章:科技与生活第一节:科技的发展与生活第二节:科技与人类社会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物质与变化的本质,了解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了解生活中的能量来源与利用。

3.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生物的生存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4. 学生能够了解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变化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关系,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组成与结构,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科技与生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显微镜等),教学视频。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验或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物质、能量、生物与环境、科技的思考。

2. 知识点讲解:利用PPT课件,详细讲解物质与变化、能量与生活、生物与环境、科技与生活的相关知识。

3. 例题讲解: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点。

4. 随堂练习:针对讲解的知识点,设计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共同进步。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突出重点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物质与变化:根据实验结果,解释物质的变化过程。

(2) 能量与生活: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能量转化现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全套课件【完整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全套课件【完整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全套课件【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分类、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的适应性。

2. 第二章《生物的生殖与发育》:动植物的生殖方式、发育过程、遗传与变异。

3. 第三章《环境与生物》: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环境保护。

4. 第四章《能源》:能源的概念、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能源的利用与节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生物的多样性、生殖与发育、环境与生物、能源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能源节约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遗传与变异、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能源的利用与节约。

2. 教学重点:生物的多样性、生殖与发育、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图片、播放环保视频,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的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详细讲解生物分类、遗传与变异、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等知识点。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能源的利用与节约等话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突出教学主题,简洁明了。

2. 提纲:列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

3. 结构图:以图形、表格等形式展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生物的分类方法及意义。

(2)谈谈遗传与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3)举例说明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4)分析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并谈谈如何节约能源。

答案:(1)生物分类方法:形态分类法、生态分类法、遗传分类法。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书)课件全集PPT(共393张)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书)课件全集PPT(共393张)

制作晶体
制作一些浓的食盐、食用碱或味精的溶 液,用滴管滴几滴在玻璃片上,待水分 自然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 片上留下的痕迹,看看是什么样的?
拓展活动:制作一个大的晶体
用一个大的玻璃杯,制作一杯浓食盐水溶液。 将这杯溶液过滤,注入一个清洁的玻璃杯内。 在杯中悬吊一根细线,细线下端栓上一小块食 盐晶体,并浸泡在溶液中,静置数天。在玻璃 杯底会首先出现第一批晶体,滤去溶液中残留 的晶体,继续把悬在细线上的晶体浸入过滤后 的溶液中,晶体会缓慢地生长。如果在杯中继 续倒入食盐溶液,则晶体的增长会持续几周甚 至几个月。
我们注意过各种各样物质的结构吗?
如果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质,我们能发 现什么呢?
美丽的晶体
用肉眼观察食盐、白糖、味精颗粒,它 们分别是什么样的?
再用放大镜去观察它们,我们有什么惊人 的发现?
我们在放大镜下观察到的食盐、白糖、 碱面、味精的颗粒分别是什么样的?
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一样吗?
4、怎样放得更大
主讲:左重任
1、如何放得更大
显微镜 1)、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 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 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 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 00倍左右。
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 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 水晶 琢磨而成的。最早提出放
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 格罗斯泰斯特,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是由 培根 设计制造的。
放大镜
判断
1、我们可以把放大镜移至眼前,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 ) 2、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 ) 3、中间厚两边薄的透明物体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 ) 4、放大镜越大,放大的倍数也一定越大。( × ) 5、近视镜的镜片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 ) 6、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 )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精彩课件【完整版】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精彩课件【完整版】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精彩课件【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神奇的电电流的产生与作用简单电路的组成与原理2. 生活中的能量动能、势能及其转化能量守恒定律3. 地球的运动与变化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的演变历程4.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生态系统的组成与作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的基本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电路问题。

2. 了解能量守恒定律,认识到能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掌握地球的运动与变化,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

4.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提高学生对生物及其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简单电路的组成与原理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地球运动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2. 教学重点:电流的产生与作用动能、势能的转化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生物的分类与生态系统的作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表、电池、导线、小灯泡等实验器材地球仪、生物标本、生态系统模型等教具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电表、电池、导线、小灯泡等)绘图工具(如彩色笔、直尺、圆规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简单电路实验,让学生感受电流的产生与作用。

以生活中常见的能量转化为例,引导学生思考能量守恒定律。

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展示生物标本和生态系统模型,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简单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通过例题,解释动能、势能的转化及能量守恒定律。

以地球运动为例,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知识。

结合生物分类和生态系统,讲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随堂练习:设计简单电路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电路知识。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能量转化实例,加深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通过观察地球仪,让学生描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增强观察能力。

让学生分析生物分类和生态系统,提高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电:电流的产生与作用简单电路的组成与原理2. 生活中的能量:动能、势能及其转化能量守恒定律3. 地球的运动与变化: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的演变历程4.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生态系统的组成与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简单电路,画出电路图并解释其工作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 ,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是由 培根 设计制造的。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本课要点:
1、放大镜下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
2、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蝴 蝶)
苍 蝇
蟋 蟀
蚜 虫
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脚 )
苍蝇的脚 1.脚毛 2.钩爪 3.爪垫爪4、粘液
放大镜
•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 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 广泛使用.
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拆除危 险物品
观察病虫害
考古研究 文物 珠宝玉石 检验
科学课学习
老人看书 读报
放大镜的用法
那些物体具有放大功能
那些物体具有放大功能
• 凡是透明的,圆形的物体都有放大功能 • 如水滴、圆柱形的玻璃棒、装水的杯子、 哈哈镜等。
练习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红 、绿


三种颜色组成。
2、放大镜的特征是透明 、 中央厚 、 边缘薄
镜会发生 折射 。
。光线通过放大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 水晶 琢磨而成的。最早提出放
.教材P8
• 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 • 或由晶体组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 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作 业
判 断
1、苍蝇在光滑的玻璃上不掉落和它脚上的构造有关。( √ ) 2、很多昆虫的嗅觉灵敏和它们的触角有关。( √ ) 3、借助放大镜,我们观察到了昆虫世界更多的私密。(√ ) 4、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 ) 5、蟋蟀的“耳朵”跟我们人的耳朵一样,都长在头部。 × √ ( ) 6、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蜻蜓的眼睛是复眼。( ) × 7、苍蝇在竖直光滑玻璃上不会滑落,跟它翅膀有关( √ ) 8、蝴蝶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1、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 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 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 大而清楚。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折射)
用放大镜看计算机和电视屏幕
• 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 实是由 红 、绿 、蓝 三种颜色组成。
1、我们可以把放大镜移至眼前,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 )


6、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前节知识回顾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红 、 绿


三种颜色组成。
2、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 、 中央厚、 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
镜会发生 折射 。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 水晶 琢磨而成的。最早提出放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连线:
昆虫的触角
蟋蟀 蝗虫
膝状 棒状
蚂蚁
蝴蝶
羽毛状
鞭状
雄蛾
天牛
丝状
前节知识回顾
• .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红 、绿 、蓝 三种 颜色组成 • 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脚 )
苍蝇的脚 1.脚毛 2.钩爪 3.爪垫爪4、粘液
昆虫头部具单眼和复眼 由许多结构相同的小眼组成 称之为(复眼) , 复眼的功能是能成像,复眼对光和闪烁特别敏感
耳朵
触 角(鼻子)
昆虫头部具单眼和复眼 由许多结构相同的小眼组成 称之为(复眼) , 复眼的功能是能成像,复眼对光和闪烁特别敏感
蜻蜓的复眼
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练 习
一、填空。 1、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都由许多彩色的(小鳞片 )组 成,这些其实是( 扁平的细毛 )。 2、蝇的眼睛是( 复眼 ),由许多( 小眼)组成。 3、蟋蟀的“耳朵”在足的( )侧。不同的昆虫的 触角形状( 不同 ),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 们的( 鼻子 )。它们嗅觉很( 灵敏 )。 4、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 汁液 ),蚜虫的大小如 ( 针眼)。蚜虫的天敌是( 草蛉 )。
凸透镜和凹透镜
• 老光镜镜片是凸透镜 • 近视镜镜片是凹透镜
(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的是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 英国科学家培根设计并制造 出了眼镜)
。放大装置
•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 格罗斯泰斯特 •英国科学家培根设计并制造出了眼镜
光线通过透镜要发生折射
所以通过观察电视机屏幕是由 红 、绿 、蓝 三种颜 色组成。这是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产生的
耳朵
触角(鼻子)
连线:
蟋蟀 蝗虫
昆虫的触角 膝状 棒状
蚂蚁
蝴蝶
羽毛状
鞭状
雄蛾
天牛
丝状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目标
本课要点: A、什么是晶体?
B、大部分固体物质由什么组成?
C、常见的晶体有哪些? D、怎样制作晶体?
1、什么是晶体?
2、观赏几种常见的晶体
白 糖 晶 体
食 盐 晶 体
味 精 晶 体
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 格罗斯泰斯特 ,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是由 培根
设计制造的。
作业
判 断
2、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
3、中间厚两边薄的透明物体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4、放大镜越大,放大的倍数也一定越大。( × 5、近视镜的镜片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 ) )
近视镜是凹透镜 老光镜是凸透镜
放大镜的结构图片
凸透镜
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 、中间厚 、边沿薄 。
放大镜的结构
• A、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 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 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 B、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 间较厚(凸起)
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高
•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透镜的中央厚度 有关,与放大镜的直径大小无关。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
第三课
第一框
发现自己
认识自己
全册精品课件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第三课
第一框
发现自己
认识自己
全单元精品课件
第三课
第一框
发现自己
认识自己
第三课
第一框
发现自己
认识自己
第三课
第一框
发现自己
认识自己
第三课
第一框
发现自己
认识自己
放大镜
本课要点:
第三课 1、科学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发现自己
A、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 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第一框 认识自己 B、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A、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B、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