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需要什么样的总结——以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十几减9)”一课的总结为例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数学教学反思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数学教学反思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数学教学反思1本学期第一单元内容就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包括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以及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
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
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此外还有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
我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
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时,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
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数学教学反思2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前面的学习当中大部分学生是有学习基础的',他们有的是在幼儿园已有了这方面的计算训练、有的是家长在家教自己孩子用扳手指头的方法。
所以孩子们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区别只是在计算速度方面的差别。
大部分孩子都能按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得数。
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20之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导语】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摸索,并以此来总结体会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绩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20之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相干资料,期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一年级数学《20之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本单元教学内容是20之内退位减法,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二是用20之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知道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运算方法,并通过公道的练习到达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形中学习数学知识。
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定一个真实的情形,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运算。
这样一方面能引发学生的爱好,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另一方面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体会,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摸索,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运算方法。
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成心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
我在教学中应充分推敲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现每个人的学习潜能。
练习时我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时,启示学生独立视察发觉,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换成果,完善答案。
从这一完全的进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篇二】小学一年级数学《20之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20之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习10之内加减法和20之内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平泉县XX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 一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9》教学反思 苏教版

《十几减9》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激发兴趣,复习铺垫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一开始先复习了10的组成,但是通过复习发现,有些孩子已经忘得差不多了,通过进行抢答十几的组成和开火车口算,为学生自主探索十几减9的多种算法做了知识、能力、心理上的准备。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游园会,让学生从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再列式计算,观察这些算式的特点,引出课题。
创设这样的情境,一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是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顺利的引入新课。
3.讨论交流探究算法由于很多学生都已经会算十几减九,因此我提出这样的要求:“四人小组任选一道题来研究一下你们是怎样算的。
”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部讲述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再让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
并通过“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为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
同时学生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
4.巩固算法,强化训练在上一阶段学习成功的基础,我提出:“十几减9的算式除这几道还有吗?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去算你喜欢的算式,并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让学生自己选择算式,一方面让较落后的学生也有机会说我能行,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激发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发散思维,培养创新通过让学生寻找十几减9的秘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通过观看课堂实录发现了本节课的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1、部分学生对于上学期学的部分内容有所遗忘,如10的组成就说不完整,20以内的加法及不退位的减法计算速度较慢,根据图形信息提出问题叙述不完整等等,这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9》教案及反思汇总

怎样的课堂教学最有效——《十几减9》的案例与反思在新课程标准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有“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体验”、“观察”等。
新课程反复出现这些,我想目的就是强调要加强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过程性,以改变原来单一的学习方式。
这种让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渐渐地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
那么对于《十几减9》这节计算课,我该怎样来体现上述理念,上好这堂课呢?在备课之前我就有点担忧:第一、十几减9对于现在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没教学之前要一个得数不是问题,甚至有的学生还喜欢在老师面前大肆炫耀。
那怎么样让这些个别学生在知道计算结果、已形成初步计算技能的同时,对计算过程感兴趣,对课堂教学本身感兴趣呢?这是本节课设计的一个重点。
第二、操作环节的设计。
要让学生了解计算过程,必定要展示其过程,那么操作的材料是选择传统的小棒还是其他?操作的形式是个别示范还是合作交流?第三、在既没有教学挂图又没有投影片的同时,怎样更好地利用主题图,让学生更主动地学?那么别人是怎样来创设本节课的情境和设计新知的探究部分的呢?我翻阅了一些资料,现部分摘抄案例一:教学情景的创设部分1、(出示宠物皮卡丘)你认识它吗?你们喜不喜欢皮卡丘?今天皮卡丘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和我们一起学习,下面皮卡丘请我们同桌的小朋友先来做个凑10的拍手游戏。
2、拍手游戏:10的组成。
(同桌边说边对拍)(1)你拍1,我拍9,我们都是好朋友,你拍2,我拍8,团结起来力量大,你拍3,我拍7,我们从小爱学习,你拍4,我拍6,说话老实不吹牛,你拍5,我拍5,两数凑数不马虎。
(2)“十的组成”对口令游戏。
(略)3、复习十几的组成。
同学们干的真棒。
我们再来比一比看谁抢答得快,17可以分成10和几?12可以分成10和几?15可以分成10和几?4、创设情境。
皮卡丘夸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它决定带大家一起去参加新年游园会。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5篇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5篇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一、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十几减9的知识。
为了让他们掌握十几减9的减法,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主题图,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十几减9的减法。
二、动手操作,体会破十法和做减想加的算理。
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有快有慢,理解有深有浅。
为了让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我加强了学生的操作活动。
如在教学例一时,我设计用两种颜色(10根红小棒、5黄小棒),让学生思考:从15中去掉9,该怎么去?学生能很快从10根中拿掉9根,剩下的'1根和5根黄小棒合起来就是15-9的结果。
通过操作活动,学生能很快理解“破十”的道理,从而达到运用“破十法”计算的目的。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又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
学生数学思维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学生计算方法也是参差不齐,有的需要借助直观学具进行计算,有的能“做减想加”来计算。
为了使大多数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达到义务教育所要求的标准,使大多数学生掌握一般的较优的计算方法,由此在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侧重让学生理解“做减想加”和“破十法”的计算算理,目的使大多数学生能掌握这普通的长久发挥的数学方法。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2本周一年级的孩子结束了二十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学习,其实在上这一单元之前,孩子们基本上已经在平时的生活中或者原来的学前教育中接触到了这些内容,但是我们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就放在让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重点在于“比较熟练”。
孩子们虽然都会计算,但是部分学生是掰着手指计算的,有的学生则是很艰难的想了半天才给出答案,所以我们教的不是计算的正确结果,而是既准确又快速的计算方法。
我觉得本单元的计算方法比较好用的、学生掌握比较好的就是“算减想加”,部分接受能力好一点的对“破十法”很青睐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反思我记得刚教“破十法“的时候,班上一个平时计算不太灵光的孩子很快的接受了这一算法,在课上的练习中,这个孩子不停的在说个不停,我凑近一听就听见她在说着:”13—9,我把13先看做10,10—9等于1,1再加上3等于4,所以13—9等于4。
小学数学_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是学生在掌握十几减9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
2、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观察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自主探索十几减8、7的方法教学难点:能熟练计算十几减8、7的算式,掌握算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一、导入:(动画故事——小鲤鱼大冒险)师:同学们都特别喜欢听故事吧,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鲤鱼大冒险的故事。
小鲤鱼要想拯救鲤鱼湖,必须拿到大魔王手中的宝箱,但宝箱由三大将军看守,螃蟹将军——龙虾将军——鲶鱼将军,小鲤鱼必须打败他们才能获得宝箱,让我们一起帮助小鲤鱼进行它的探险之旅吧。
二、学习目标:(可能遇到的困难)十几减8、7的计算三、复习旧知:十几减9(螃蟹将军——冲出海藻林)15-9= 17-9= 18-9= 16-9=师点名学生回答,并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设计目的:检查学生十几减9的计算情况,回顾十几减9的算法,做好知识迁移的准备。
)四、探究新知:十几减8、7(龙虾将军——智斗大龙虾)1、15-8的算法探究:师:龙虾将军的魔术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会计算吗?(设计目的:学会从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并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师:谁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计算方法?总结:(1)破十法:先从15里面拿出10个,用10-8=2,再用2加上5等于7。
(2)平十法:先把8分成5和3,然后用15-5=10,最后10-3=7。
(3)相加算减:想8+7=15,所以15-8=7。
练习: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三名学生上台作答,其他学生练习本完成)17-8= 11-8= 12-8=2、16-7的算法探究:(鲶鱼将军——勇斗大鲇鱼)师:鲶鱼将军出的题目,你能解决出来吗?自己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师巡视指导师:请做完的同学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分享一下各自的算法。
最新《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心得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心得《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一单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内容。
它是在学习了“十几减9”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学生上学期学到的已有知识水平和经验上,通过各种小动物买东西的情景,把计算教学和十几生活问题有机的融合为一体。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十几减几”的计算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
1、上课中,新知识的知识要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让学生知道数学及数学运算关系于生活,运用与生活。
让同学学会在例子中提出问题,找出条件并通过思考解决问题。
为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
2、再通过生活实际问题得出抽象的数学列式以及计算方法的探究,让学生在计算方法中思考为什么这么运算的过程,促进其学习方法的养成。
3、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这一知识基础,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学生能将减9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十几减8、7、6、5、4、3、2的计算上。
告诉学生等于几的答案并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怎么计算出答案的过程,并多鼓励学生能够说出多种的计算方法,并对3种计算方法分别进行一定的练习。
本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这一知识基础,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学生能将减9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十几减8、7本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这一知识基础,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学生能将减9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十几减8、7、6、5、4、3、2的计算上来。
4、学生在计算中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没有进行方法的择优。
让学生将这几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发现这几种方法都是好方法。
因此,在课本练习中,我还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能理解的方法进行计算。
同时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能用多种方法来算同一道题,以此来感受几种方法之间不同的思考与转化的思想。
同时通过列表等形式总结运算规律,解释得出规律的法则,培养学生择优及总结知识点的能力。
一年级十几减9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十几减9的教学反思一年级十几减9的教学反思「篇一」“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对于后边“十几减几”退位减法的教学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为“十几减几”退位减法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基于这一理念,我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课堂上学生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如:在计算“13—9”时,学生的计算方法:(1)“想加算减”法,因为4+9=13,所以13—9=4。
(2)“破十法”:13可以分成10和3,10—9=1,1+3=4。
(3)“连减法”,因为上个学期学过十几减几等于10的算式,所以把9分成3和6,13—3=10,10—6=4。
(4)也可以用13—10=3,由于减数多减了1,所以差要再加1,3+1=4,所以13—9=4。
当然有部分学生是通过数数数出来的。
在比较各自方法的优劣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和“破十法”的简便方法,实现计算方法的最优化。
在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后,我让学生把所有“十几减9”的算式都整理排列出来,然后让他们发现探讨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学生除了发现减数都是9,被减数一个比一个多1,差一个比一个多1,还发现了“差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1”这一规律,最后我让学生根据这一规律进行了计算练习,学生的计算速度得到了提高。
当然部分学生容易把“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和“几加9”的进位加法规律混淆,因此应多加练习,加深巩固,让学生加深理解,以达到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
一年级十几减9的教学反思「篇二」《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的第一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习“十几减9 ”的计算方法。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为学生学习退位减法铺路,又为四则计算奠定基础。
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泰州市刁铺中心小学(225323)孙蓉蓉[摘要]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系统。
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以下两个维度来思考如何进行总结:一是有利于丰富学生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二是有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总结丰富经验提升能力[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5)11-039总结是数学课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系统。
但纵观目前的数学课堂总结,往往只有两种形式,即教师进行总结和学生自己总结。
笔者经过调研分析,认为这样的课堂总结不能够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梳理所学知识,不能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系统。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总结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梳理并内化所学的知识呢?下面,笔者以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十几减9)”一课的总结为例,谈谈数学课堂需要什么样的总结。
课堂总结一:师:同学们,这一节课的学习马上就要结束了,你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生1:我掌握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生2:我知道了要想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就要先用10来减去9,然后再加上被减数个位上的数。
生3:我知道了14-9=5。
……师:同学们的总结非常好,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课堂总结二:师:同学们,马上就要结束本节课的学习了,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学生闭上眼睛回忆)生1:这节课我们先复习了上学期学习的内容——20以内进位加法。
师:通过复习,我们都掌握了哪些知识呢?生2:通过复习,我们知道了如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师:不错。
那后来我们又学习了什么内容?生3:后来我们又学习了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师:当时,同学们都想出了哪些方法来计算十几减9?生4:当时我想出的是分解法,就是看被减数的个位上是几,就把9分成几和几,然后再分别减。
如15-9,因为被减数的个位上是5,所以我就把9分成5和4,然后用被减数个位上的5减去5得0,再用10减4,最后得到答案6。
生5:当时我想出的是凑十法,因为9加1等于10,所以被减数也要加上1来减。
如15-9,就可以变成16减10,最后得到答案6。
生6:当时我想出的是想加算减法,如15-9,因为9+6=15,所以15-9=6。
生7:当时我想出的是借1法,即先用10来减9,然后把结果加上个位上的数。
如15-9,先用10来减9得到1,然后将1加5,最后得到答案6。
师:后来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哪一种方法是最简便的?生(齐):借1法。
……思考:第一位教师的总结方法与内容直指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而第二位教师除了让学生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之外,还让学生梳理了这一知识点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再次进行有效的思考,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细细品味第二位教师的课堂总结,至少可以给我们以下几点启发。
1.课堂总结应有利于丰富学生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把“发展学生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作为一项重要教学目标提出来。
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呢?除了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之外,还要让学生系统梳理自己的学习过程。
学生通过总结来进一步梳理所学知识,就可以系统地阐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的活动经验。
如上述课堂总结二中,教师在让学生进行总结时,不是让学生谈自己学到了什么,而是让学生谈自己在这一节课中是怎样学习的,引导他们谈自己的思路、自己的方法,这正是促进学生巩固并提升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
2.课堂总结应有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角度来分析,上述课堂总结二从表面上看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复,没有重点,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是对学生数学思维的一种梳理,即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多样化的解决问题方法。
只有让学生真正思考问题,才能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长足发展。
总之,在总结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回忆,促进学生的数学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