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一)
纳米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

纳米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纳米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生物学领域是一个应用纳米技术最广泛且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纳米技术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命体系的结构和功能,对生物医学、环境保护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纳米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1.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纳米技术在生物学领域的最主要应用就是纳米药物传递系统。
纳米粒子具有比分子还小的尺寸,可以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这使得纳米颗粒成为一种优秀的药物传递载体。
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可以通过包裹药物并控制药物释放的方式提高药物疗效,并减少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
2.生物标记和生物成像纳米技术在生物标记和生物成像方面也有重要的应用。
将纳米颗粒引入到生物体内,可以通过磁共振成像(MRI)、X射线成像以及荧光成像等方法实现对生物体内部的观察和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生命体系的结构和功能。
3.纳米传感器纳米技术还可以用于打造纳米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以对化学成分、温度、光线等参数进行监测和分析。
纳米传感器在目前的医学、环保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
二、纳米技术在生物学中的发展纳米技术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纳米技术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深入。
1.基因转移技术生物学家们通过纳米技术的手段,不仅能够将药物传递到人体某个器官内部,还可以将基因从一个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细胞中。
这一技术被称为基因转移技术。
基因转移技术对于某些序列不完整或存在缺陷的基因疗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纳米机器人另外一个发展纳米技术的方向是纳米机器人。
纳米机器人是细微的智能机器人,可以在人体内部进行微小的操作,如细胞的修复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机器人对于生物医学领域的影响也将更加深远。
3.纳米材料除了纳米颗粒以外,纳米技术在生物学中的应用还包括了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比如说某些具有甚至比钻石还硬的强度。
纳米技术在医学及生物领域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医学及生物领域中的应用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宽,其中医学及生物领域的应用备受关注。
纳米技术在这个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纳米材料在医学中的应用,包括纳米药物、纳米生物活性材料等;二是纳米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包括纳米探针、纳米生物传感器等。
一、纳米材料在医学中的应用1. 纳米药物纳米药物是将药物包裹在纳米颗粒中,目的是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增强溶解性、延长药物的半衰期等。
纳米药物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癌症治疗、心血管疾病治疗、传染病治疗等。
其中,纳米颗粒可以通过靶向药物释放来实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例如,纳米颗粒可以通过靶向癌细胞来释放药物,从而减少对正常细胞的影响。
2. 纳米生物活性材料纳米生物活性材料是指用纳米技术制造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材料。
这类材料在医学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包括生物传感器、诊断试剂、组织工程材料等。
其中,纳米生物活性材料可以通过一定的修饰来实现特定的检测和治疗效果。
例如,利用纳米生物活性材料制造的生物传感器可以实现精准的生物检测,从而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二、纳米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1. 纳米探针纳米探针是指采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用于生物分子检测的小型探针。
这些探针通常可以在生物细胞中或生物分子中实现高灵敏度和高准确度的检测效果。
例如,利用纳米探针可以实现对肿瘤标记物的快速检测、对细胞表面蛋白的快速检测等。
2. 纳米生物传感器纳米生物传感器是指以纳米技术制造的用于检测生物分子的传感器。
这些传感器可以实现高灵敏度和高准确度的检测效果,具有在体内实时监测生物分子的能力。
例如,利用纳米生物传感器可以实现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细菌感染的快速检测等。
3. 纳米医学影像技术纳米医学影像技术是指将纳米材料引入人体并利用纳米材料在影像学中的特殊性质来实现人体影像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实现对生物分子、组织器官的高分辨率影像,并且具有成像速度快、没有放射性危险等优点。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学发展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学发展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学领域的应用包括药物传递、诊断和治疗等
方面。
1. 药物传递:纳米技术可以用于设计和制备纳米颗粒,将药物
封装在纳米颗粒内,从而提高其稳定性和溶解度。
纳米颗粒可以通过
被动或主动靶向策略将药物传递到特定的细胞或组织,减少对健康组
织的毒性。
此外,纳米颗粒还可以被用作药物缓释系统,释放药物以
实现持续疗效。
2. 诊断:纳米技术可以用于开发生物标志物的纳米传感器,用
于早期疾病的诊断。
这些纳米传感器可以被设计来检测生物分子的变化,如蛋白质、核酸和小分子,从而实现精确诊断。
此外,纳米技术
还可以用于构建影像引导的治疗系统,通过纳米颗粒或纳米材料对疾
病进行定位和跟踪。
3. 治疗:纳米技术可以利用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开发新
型的治疗方法。
例如,通过利用纳米粒子的特殊光学特性,可以实现
光热疗法,即利用纳米材料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热能,从而杀死癌
细胞。
另外,纳米技术还可以用于基因治疗,即通过将基因载体封装
在纳米颗粒中,将目标基因传递到细胞内,治疗遗传性疾病或癌症等
疾病。
总之,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学中的应用有望提高药物的传递效率、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带来新的可能性。
然而,仍需更多的研究和发展来解决纳米颗粒的毒性和生物相容性问题,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一、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1. 生物传感器:纳米材料可以用于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和运载。
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纳米材料能够在低浓度下高度灵敏地探测生物分子,如蛋白质、DNA、RNA等。
纳米材料的高比表面积也能够提高生物分子的靶向性和识别能力,因此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2. 药物传输:纳米材料在药物传输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
基于其独特的尺寸和表面性质,纳米材料可以实现药物的高效载体和传输,可以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保留时间,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纳米材料还可以通过靶向控制药物的释放,提高药物的效力和准确性。
3. 治疗:纳米材料的生物学特性还可以被用来治疗疾病。
纳米材料可以通过特定的靶向途径有效地将药物输送到病灶部位,实现对肿瘤、炎症等疾病的治疗。
纳米材料本身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可以大大减少对人体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4. 影像检测:纳米材料在影像检测方面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纳米材料可以被用作造影剂,可以通过在体内对比增强显像的方式,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进行检测和诊断。
纳米材料还可以通过特定的结构设计和表面修饰,提高对特定靶向组织或细胞的识别和检测能力。
二、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1. 纳米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纳米生物传感器是将纳米材料作为传感器材料,能够感知和转换生物分子的信号。
近年来,许多基于纳米材料的生物传感器已经被开发出来,并且在许多生物医学领域得到应用。
一种基于纳米金材料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已经被研发出来,能够检测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用于糖尿病的监测和治疗。
2. 纳米材料在药物传输方面的研究进展纳米材料在药物传输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以纳米脂质体为载体的药物传输系统已经在临床中得到应用,并被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纳米材料的特殊表面性质也为药物的靶向控制提供了很多可能性。
一种基于聚合物纳米粒子的药物传输系统已经被成功研发出来,并能够实现对癌细胞的高度靶向,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一、纳米材料简介纳米材料是一种尺度在 1-100 纳米(1nm=10^-9m)之间的材料。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材料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包括碳纳米管、纳米金属、纳米氧化物、纳米化合物等。
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1. 纳米药物纳米药物是指纳米材料作为载体,将药物包裹其中,以此实现针对性输送和控制释放。
这种药物具有高效、低剂量、较少毒副作用等优点。
例如,近年来研究的纳米抗癌药物在治疗肺癌、乳腺癌等疾病中显示出显著的疗效,成为靶向治疗的重要手段。
2. 纳米生物传感器纳米生物传感器是指将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相互作用,通过监测生物体内的物质浓度、生物物质分子等信息,实现对生物体状态的检测、分析和诊断。
例如,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可实现对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高灵敏性检测,从而提高疾病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3. 纳米材料的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纳米材料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中应用广泛。
例如,纳米材料可以通过与生物体组织细胞相互作用,促进细胞生长和分化。
这种作用可应用于骨折愈合、心脏组织修复等方面。
同时,纳米材料还可以用于人工关节、血管、器官等的研究和制造,应用效果显著。
4. 纳米光学成像纳米光学成像是一种通过光学手段对微观物质进行成像的技术。
纳米材料在这方面的应用虽然有限,但正在逐渐发展。
例如,纳米金颗粒的表面修饰可实现在体内的光学成像,用于疾病诊断和研究。
三、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优势与传统医疗技术相比,纳米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 高效性:纳米药物能够精准靶向病变部位,达到更高的药效和更少的伤害。
2. 安全性:在合理使用下,纳米材料的毒副作用很小,对人体安全。
3. 可控性:纳米药物的性质可以通过合理设计进行调控,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4. 生物相容性:多数纳米材料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不会被生物体的免疫系统排斥。
四、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挑战虽然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面临以下挑战:1. 在生物体内的稳定性问题;纳米药物在体内易受生物环境的影响,失去原有的性质和效果。
纳米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

纳米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诊断、治疗和药物传递等方面阐述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重要应用。
一、纳米材料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生物标记物。
通过在纳米颗粒上修饰抗体、蛋白质或核酸等生物分子,可以实现对特定疾病标志物的高度选择性和灵敏检测。
例如,在癌症的早期诊断中,通过将纳米颗粒与抗体结合,可以实现对肿瘤特异性标志物的检测,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灵敏性。
二、纳米材料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 肿瘤治疗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一方面,纳米颗粒可以通过改变其大小、形状或表面性质,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积累,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另一方面,纳米材料还可以作为肿瘤热疗的载体,通过外加磁场或光照射使纳米材料产生热效应,破坏肿瘤细胞的结构,实现肿瘤的热疗。
2. 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纳米材料在治疗该疾病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通过将纳米颗粒修饰上抗炎药物或血管重建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可以实现对病变血管的定向治疗,促进血管再生,改善血管通透性。
三、纳米材料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纳米材料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通过将药物包裹在纳米粒子内部,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另外,纳米材料还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性质,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提高药物在靶组织中的作用时间。
此外,纳米材料还可以通过改变其形状、结构或尺寸,实现对药物的靶向输送,减少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提高药物的效果。
总之,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潜力巨大。
通过纳米技术的引入,可以实现对疾病的早期诊断、靶向治疗和药物传递的精准控制。
然而,纳米材料的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仍然是需要面对的挑战。
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加强对纳米材料的毒性评估和生物安全性研究,以确保其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可持续发展和广泛应用。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新应用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新应用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纳米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融入生物医学领域,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纳米技术,顾名思义,是指在纳米尺度(1 纳米到 100 纳米之间)上对物质进行研究和操作的技术。
这一微小的尺度赋予了纳米材料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是药物输送。
传统的药物治疗往往存在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副作用大、药物利用率低等问题。
而纳米药物载体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纳米载体可以将药物包裹在内部,通过表面修饰实现对特定组织或细胞的靶向输送,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例如,脂质体纳米粒是一种常见的纳米药物载体,它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
将抗癌药物装载到脂质体纳米粒中,可以增加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积累,提高抗癌效果的同时降低药物的全身性副作用。
除了脂质体纳米粒,聚合物纳米粒也是一种重要的药物载体。
聚合物纳米粒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成不同的结构和尺寸,从而实现对药物的控释和缓释。
例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可以在体内逐渐降解,缓慢释放药物,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此外,还有磁性纳米粒、金纳米粒等多种类型的纳米药物载体,它们各具特点,为药物输送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纳米技术在生物诊断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纳米生物传感器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应用。
纳米生物传感器可以实现对生物分子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检测。
例如,基于碳纳米管的生物传感器可以检测到极低浓度的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量子点是另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纳米诊断材料。
量子点具有独特的光学特性,如荧光强度高、发光稳定性好、发射波长可调等。
利用量子点标记生物分子,可以实现对细胞、组织内生物分子的实时动态监测,为疾病的诊断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纳米技术在医学成像方面也有着出色的表现。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影像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影像中的应用在当今的医学领域,纳米技术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功能,为生物医学影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生物医学影像作为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工具,其准确性和灵敏度对于医疗决策至关重要。
纳米技术的引入,为提高生物医学影像的性能和拓展其应用范围提供了新的可能。
纳米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在纳米尺度(1 到 100 纳米之间)上对物质进行研究和操作的技术。
在这个极小的尺度下,物质会展现出与宏观状态截然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
当纳米技术与生物医学影像相结合,便创造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其中,纳米粒子作为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影像中的重要应用之一,发挥着关键作用。
这些纳米粒子可以被设计成具有特定的功能和性质,以满足不同的影像需求。
例如,金纳米粒子由于其独特的光学性质,在光学成像中表现出色。
当受到特定波长的光照射时,金纳米粒子会产生强烈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从而产生明显的光学信号,使得病变组织能够清晰地被检测到。
磁性纳米粒子在磁共振成像(MRI)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MRI 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但在某些情况下,其对于微小病变的检测灵敏度有限。
磁性纳米粒子的引入可以显著提高 MRI 的灵敏度。
这些纳米粒子可以被修饰上特定的分子,使其能够靶向病变部位。
当它们聚集在病变组织中时,会改变局部磁场,从而产生更明显的MRI 信号,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量子点是另一种在生物医学影像中具有重要应用的纳米材料。
量子点具有优异的荧光特性,其荧光强度高、稳定性好、发射光谱可调。
这使得它们在荧光成像中能够提供高对比度和高分辨率的图像。
通过将量子点与生物分子结合,可以实现对细胞和生物分子的特异性标记和成像,有助于深入了解生物过程和疾病机制。
除了作为成像剂,纳米技术还为生物医学影像的成像设备带来了改进。
纳米材料可以用于制造更灵敏的探测器,提高成像设备的检测能力。
例如,基于碳纳米管的探测器具有高灵敏度和快速响应的特点,能够捕捉到更微弱的信号,从而提高影像的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一)
摘要纳米技术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整合将对21世纪的生物医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它将利用生物大分子进行物质的组装、分析与检测技术的优化、并将药物靶向性与基因治疗等研究引入微型、微观领域,用纳米生物技术检测是否患有癌症只用几个细胞。
关键词纳米技术;纳米生物学;DNA纳米技术
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研究的纳米技术在90年代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最近美国《商业周刊》列出了21世纪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三个领域:一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二是从外星球获取能源;三是纳米技术。
所谓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指在小于100nm的量度范围内对物质和结构进行制造的技术,其实就是一种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1〕。
纳米技术在新世纪将推动信息技术、生物医学、环境科学、自动化技术及能源科学的发展,将极大的影响人类的生活,衣、食、住、行、医疗等方面。
本文将围绕纳米技术给21世纪的生物医学可能带来影响作一概述。
1纳米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有人把在纳米尺度(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生物学叫做纳米生物学。
纳米结构通常指尺寸在1nm~100nm范围的微小结构。
1纳米等于10-9m,即1m的十亿分之一。
我们知道,细胞具有微米(10-6m)量级的空间尺度,生物大分子具有纳米量级的空间尺度。
在它们之间的层次是亚细胞结构,具有几十到几百纳米量级的空间尺度。
显然在纳米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纳米生物学,它的研究对象就是亚细胞结构和生物大分子体系。
由于纳米微粒的尺寸一般比生物体内的细胞、红细胞小得多,这就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途径即利用纳米微粒进行细胞分离、疾病诊断,利用纳米微粒制成特殊药物或新型抗体进行局部定向治疗等。
2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
2.1测量和控制生物大分子
纳米技术与扫描探针显微镜(Scanningprobemicroscopes,SPMs)相结合,便具有了观察、制造原子水平物质结构的能力,为生物医学工作者提供了直接在亚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应用前景〔2,3〕。
扫描探针显微镜是指利用扫描探针的显微技术,常用的有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它是ScanningTunnelingMicroscope的简称)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它是AtomicForceMicroscope的简称)。
STM的原理是利用电子隧道效应测量探针和样品间微小的距离,又将探针沿样品表面逐点扫描,从而得到样品表面各点高低起伏的形貌。
当探针和样品表面间的距离非常近达到一个纳米时,同时在它们之间施加适当电压,在它们之间会形成隧道电流,这就是电子隧道效应。
这时探针尖端便吸引材料的一个原子过来,然后将探针移至预定位置,去除电压,使原子从探针上脱落。
如此反复进行,最后便按设计要求“堆砌”出各种微型构件。
Hafner(1999)等〔4〕报道了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整个过程如同用砖头盖房子一样。
隧道电流的大小和探针与表面间的距离有关,因此通过隧道电流的测量可以确定这距离的值。
STM 观测的样品要有导电性,用AFM就没有这种要求。
AFM的原理是用探针的针尖去“触摸”样品表面,将探针沿表面逐点扫描,针尖随着样品表面的高低起伏作上下运动。
用光学方法精确测量针尖这种上下运动,就可以得到样品表面高低起伏的图像。
用AFM还可以测量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以及不同环境中分子间作用力大小的变化。
扫描探针显微镜又是操作生物大分子的工具。
用它们可以扭转或拉伸生物大分子,从而研究单个生物大分子的运动学特性。
STM和AFM在平行于样品表面的方向上的空间分辨率达到0.1nm。
已知样品中原子间距离的量级是0.1nm,所以STM和AFM的空间分辨率达到了分辨单个原子的水平。
它的时间分辨率取决于要扫描的样品范围和像素点数目,用它们测量固定观测点时,时间分辨率达到ns甚至ps,扫描一幅面积是10nm×10nm的样品时,中等象素密度的时间分辨率约是1秒〔5〕。
显而易见,利用STM、AFM等技术,好象使用“纳米笔”一样,可以操纵原子分子,在纳米石
版印刷术中构造复杂的图形和结构〔6〕。
2.2磁性纳米粒子的应用
德国学者报道了含有75%~80%铁氧化物的超顺磁多糖纳米粒子(200~400nm)的合成和物理化学性质〔7〕。
将它与纳米尺寸的SiO2相互作用,提高了颗粒基体的强度,并进行了纳米磁性颗粒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研究。
试验了具有一定比表面的葡聚糖和二氧化硅增强的纳米粒子。
在下列方面与工业上可获得的人造磁珠作了比较:DNA自动提纯、蛋白质检测、分离和提纯、生物物料中逆转录病毒检测、内毒素清除和磁性细胞分离等。
例如在DNA自动提纯中,用浓度为25mg/mL的葡聚糖nanomagR和SiO2增强的纳米粒子悬浊液,达到了≥300ng/μL的DNA型1~2KD的非专门DNA键合能力。
SiO2增强的葡聚糖纳米粒子的应用使背景信号大大减弱。
此外,还可以将磁性纳米粒子表面涂覆高分子材料后与蛋白质结合,作为药物载体注入到人体内,在外加磁场2125×103/π(A/m)作用下,通过纳米磁性粒子的磁性导向性,使其向病变部位移动,从而达到定向治疗的目的。
例如10~50nm的Fe3O4的磁性粒子表面包裹甲基丙烯酸,尺寸约为200nm,这种亚微米级的粒子携带蛋白、抗体和药物可以用于癌症的诊断和治疗。
这种局部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少。
2.3纳米脂质体—仿生物细胞的药物载体
脂质体(Liposome)是一种定时定向药物载体,属于靶向给药系统的一种新剂型。
20世纪60年代,英国BanghamAD首先发现磷脂分散在水中构成由脂质双分子层组成的内部为水相的封闭囊泡,由双分子磷脂类化合物悬浮在水中形成的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和通透性的双分子囊泡称为脂质体。
70年代初,RahmanYE等在生物膜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将脂质体作为酶和某些药物的载体。
纳米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优点:①由磷脂双分子层包封水相囊泡构成,与各种固态微球药物载体相区别,脂质体弹性大,生物相容性好;②对所载药物有广泛的适应性,水溶性药物载入内水相,脂溶性药物溶于脂膜内,两亲性药物可插于脂膜上,而且同一个脂质体中可以同时包载亲水和疏水性药物;③磷脂本身是细胞膜成分,因此纳米脂质体注入体内无毒,生物利用度高,不引起免疫反应;④保护所载药物,防止体液对药物的稀释,及被体内酶的分解破坏。
纳米粒子将使药物在人体内的传输更为方便。
对脂质体表面进行修饰,譬如将对特定细胞具有选择性或亲和性的各种配体组装于脂质体表面,以达到寻靶目的。
以肝脏为例,纳米粒子—药物复合物可通过被动和主动两种方式达到靶向作用:当该复合物被Kupffer细胞捕捉吞噬,使药物在肝脏内聚集,然后再逐步降解释放入血液循环,使肝脏药物浓度增加,对其它脏器的副作用减少,此为被动靶向作用;当纳米粒子尺寸足够小约100~150nm且表面覆以特殊包被后,便可以逃过Kupffer细胞的吞噬,靠其连接的单克隆抗体等物质定位于肝实质细胞发挥作用,此为主动靶向作用。
用数层纳米粒子包裹的智能药物进入人体后可主动搜索并攻击癌细胞或修补损伤组织。
纳米粒作为输送多肽与蛋白质类药物的载体是令人鼓舞的,这不仅是因为纳米粒可改进多肽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促进肽类药物穿透生物屏障。
纳米粒给药系统作为多肽与蛋白质类药物发展的工具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