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合集下载

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与前景

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与前景

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与前景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体、生物体的组织、细胞或者分子等进行科学实验、研究和应用的技术体系。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前景。

一、基因工程技术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是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分支,通过对基因的编辑、调控和改变,可以实现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的出现使得基因修复和调整变得更加精准和高效,为遗传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此外,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用于肿瘤的治疗,例如采用基因治疗技术改造患者的免疫细胞,增强其对肿瘤的识别和攻击能力,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二、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生物制药技术是利用生物体或者生物体的组织、细胞等生物材料制备药物的技术。

随着生物制药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生物制剂被用于临床治疗,如生物制药的蛋白质药物、抗体药物等。

这些药物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生物活性,能够更准确地靶向疾病发生的部位,减少对机体的不良影响,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三、生物信息学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是将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统计学等方法应用于生物学研究的学科,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重要。

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可以对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生物大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为疾病的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提供支持和指导。

四、生物材料在医学器械和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生物材料是一种可以与生物体相容并能够在生物体内部发挥特定功能的材料,其在医学器械和组织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生物材料可以用于修复和重建受损组织和器官,如人工关节、人工血管等医疗器械的制备,以及利用生物材料构建组织工程支架,培育人工器官和组织等。

五、生物技术在个性化医疗中的前景展望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应用,个性化医疗将成为未来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

通过对患者基因组、表观组和代谢组等生物信息的全面分析,可以实现对疾病的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生物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第一章:生物技术简介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技术作为一种前沿科学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

生物技术作为一种综合性学科,主要依托于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组成、功能及作用机理进行研究,进而研发出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制品和生物工程产品。

第二章:生物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基础科学研究领域,还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生物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制药生物制药是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

生物制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将人类体内的生长因子、抗体、免疫球蛋白等生物活性物质进行大规模生产,制造出“以人体自身的分子为基础”的药物。

因此,生物制药具有高效、高纯、低毒、少副作用等优点,已经成为医学领域中的重要药物来源。

2. 基因诊断基因诊断主要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对人体基因进行检测与分析,以达到对个性化治疗的需求。

基因诊断可用于生育前检测、家族遗传病、遗传性疾病等的检测。

基因诊断技术,可用于在早期发现癌症等疾病,提高治疗成功的机率,减轻患者及家庭的经济和精神压力。

3.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主要依托于生物技术手段,利用基因的特异性和可替代性,对某些疾病进行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一种前瞻性的治疗手段,通俗来讲就是打入有治愈效应的基因来进行治疗。

基因治疗可以通过修复患者体内损坏的基因,使细胞有相应治愈作用;也可以通过替代治疗,将正常的基因引入患者体内,从而进行治愈。

4. 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技术是生物技术的一种新型应用,可以实现人类基因的编辑和调整,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基因编辑技术主要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或其他基因编辑平台,对人类基因进行刺激和删减,提供了更为准确和有效的检测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第三章:生物技术在医学中的未来应用未来,在生物技术的带动下,医学领域科研和临床治疗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发展。

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生物技术是指以生物学为基础,运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遗传学等知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生命体进行加工、改造和利用的技术。

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诊疗,涵盖了很多方面。

1.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疗法的进展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指先天性免疫系统缺失或功能异常所造成的一组疾病,此类疾病通常因感染、肠黏膜损害、自身免疫等原因导致患者频繁发病,治疗较为困难。

现在,通过生物技术,生物制剂已经成为治疗该类疾病的重要手段。

这些生物制剂包括各种生物合成的细胞因子、抗体、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等。

2.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应用单克隆抗体药物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制备一种特异性抗体,可对靶分子进行非常准确的识别和结合。

目前,我国已设立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中心,该中心研制生产出了国内第一家单克隆抗体药物。

单克隆抗体药物已经成为治疗肿瘤、自身免疫病、心血管疾病等领域的重要药物,成功缓解了许多患者的病情。

3.细胞治疗与干细胞研究干细胞治疗作为前沿领域的生物技术,是研究人体创伤、疾病或器官失能时利用干细胞技术修复和恢复器官功能的一种新型方法。

干细胞有自我更新、向多种细胞类型分化和增殖能力,可以在体内更新和差异化为各种不同的细胞,从而恢复受损组织器官的功能。

干细胞研究的一大难点是要解决干细胞的类别和来源问题,目前,人类胚胎干细胞、成年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等已得到广泛应用。

细胞治疗是再生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工具,通过重构、扩增病患自身细胞,以加速自身再生和愈合,恢复器官的原有功能。

基于细胞治疗的创新疗法,如心肌再生疗法、组织工程疗法、角膜移植等已经被广泛应用。

细胞治疗的前景看好,然而,以目前的医疗等级来构建相应的治疗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和规范化,确保治疗效果、安全性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达到合理水平。

4. 基因功能与治疗基因功能与治疗是一项综合各种新技术的混合技术,它的目标是通过基因工程改变和调节人体的基因信息,使得疾病得到治愈和预防。

生物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生物技术是指以生物学为基础,通过对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科学方法,开发新的物质、新的技术和新的应用的一种交叉学科。

在医学领域,生物技术的应用带来了许多重大突破和进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了福音。

1. 基因工程与基因治疗基因工程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人为改造来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医学中,基因工程为基因治疗提供了技术支持。

基因治疗是指通过修改或调整患者体内的遗传物质,来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一种方法。

比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修复遗传缺陷,例如囊性纤维化等单基因疾病,使患者恢复正常功能。

此外,基因工程还为生产重组蛋白、抗体等生物药物提供了基础。

2. 细胞培养与组织工程细胞培养是指将体内或体外的细胞在适当的培养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的过程。

在医学中,细胞培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和治疗。

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大规模生产人类组织和细胞,用于移植、修复损伤组织或器官。

组织工程是一种综合应用生物材料、细胞培养和生物力学等技术,用于构建与人体组织和器官相似的新型功能组织的学科。

通过组织工程技术,可以制造出生物人工皮肤、人工骨骼等具有生物相似性和可替代性的材料,用于诊断和治疗。

3. 体外诊断技术体外诊断技术是指通过分析体外采集的样本,如血液、尿液等,来提供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体外诊断技术带来了许多新的方法和工具。

例如,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和诊断感染性疾病;基于生物芯片的检测技术可实现多种疾病标志物的同时检测;基于免疫学原理的快速诊断试剂盒可在短时间内提供快速诊断结果等。

4. 蛋白质工程与药物开发蛋白质工程是指通过改造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使其具有特定的性质或功能。

在药物开发中,蛋白质工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制备优化的药物。

例如,利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可以制备更稳定、活性更高的重组蛋白,以供临床使用。

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生物体的研究和改造,开发出能够应用于医学领域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它的出现为医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不仅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还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

首先,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基因工程。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修改和调控,从而实现对某些疾病的治疗。

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们成功地研发出了一种基因治疗药物,用于治疗一些罕见遗传病。

这种药物能够通过改变患者体内缺失或异常的基因,修复其遗传物质的缺陷,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治疗一些遗传性疾病,还可以为其他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生物药物的研发和生产。

生物药物是利用生物技术制造的药物,与传统的化学药物相比,具有更高的效力和更少的副作用。

生物药物的研发和生产需要借助生物技术的手段,例如基因工程技术和细胞培养技术。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将特定的基因导入到细胞中,使其产生所需的药物。

而细胞培养技术则可以大规模地培养这些细胞,从而生产出足够的药物供给临床使用。

生物药物的研发和生产不仅提高了药物的疗效,还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此外,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还涉及到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

组织工程是利用生物技术的手段,通过体外培养和修复患者自身组织,实现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通过组织工程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培养出与患者组织相似的人工组织,用于替代受损的组织。

这种技术在器官移植和创伤修复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再生医学则是利用生物技术的手段,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再生能力,实现组织和器官的再生。

通过再生医学技术,科学家们可以通过激活干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促进受损组织的再生和修复,从而实现对一些难治性疾病的治疗。

综上所述,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一、引言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命体系的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对生物现象以及生物材料进行研究、操作和利用的一系列技术与方法。

作为一项发展迅速的产业,生物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制药业、医疗保健、工业等领域。

其中,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尤为广泛,已成为当前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主要探讨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与发展。

二、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1.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利用生物技术对人类基因进行编辑、修复、改变、修饰等操作的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有望为医学人类治疗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的基因检测与基因治疗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对于癌症、心脏病、血液病等多种疾病,基因工程技术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

2. 细胞工程细胞工程是将人体细胞进行操作、修正和培养等的现代技术。

它可以用于体外培养细胞、植入干细胞、研究癌症、调节免疫系统和研究怀孕。

细胞工程技术为各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从细胞层面进行修复的新方法。

3. 蛋白质工程蛋白质工程是利用生物技术对蛋白质进行改变的技术,其中重组蛋白质是最常见的应用。

重组蛋白质可以以治疗的方式在医学领域中应用,如用于制备疫苗或代替某些类型的制剂。

4. 检测和诊断工具利用生物技术可以制备大量的生物分子,如抗体或核酸探针等,用于分析致病微生物、RNA表达、细胞情况等。

检测和诊断工具是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之一。

这类工具提高了准确性和敏感性,为医生提供了更快速的筛查和诊断病情的方法。

5.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指利用介导体将基因导入人体细胞内,进行修复和替换等操作的技术。

基因治疗需要确保可选择到达病变组织。

优点在于不需要药品或放射线干预,可以针对特定疾病进行针对性治疗。

三、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发展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研究也逐渐深入化。

未来,预计将会有更多统计数据和临床分析,也希望可以更好的利用生物技术、环境科学、以及工程技术将其整合。

生物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医学领域带来了许多创新的应用。

借助于生物技术,医学界能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提高治疗效果,甚至可以开发出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生物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并就其在基因工程、干细胞研究以及生物制药方面的应用进行详细讨论。

一、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方面。

通过基因工程,科学家能够对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进行编辑和改变。

这一技术为医学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1. 基因诊断: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医生可以通过检测个体的遗传物质来诊断某些疾病。

例如,利用PCR技术(聚合酶链反应),我们可以在DNA样本中扩增特定的基因片段,以便确定是否携带某种遗传病变。

2. 基因治疗: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可以向患者的细胞中引入新的基因,从而纠正其遗传缺陷。

例如,基因敲入技术可以将正常的基因导入患者的细胞中,使其恢复正常的功能。

这种方法已经在一些先天性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二、干细胞研究干细胞是一类特殊的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为各种细胞类型的潜力。

生物技术为干细胞研究提供了许多工具和方法,为医学的再生医学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希望。

1. 干细胞治疗:利用干细胞的自我复制和分化能力,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将其应用于某些治疗方法中。

例如,对于某些组织的损伤,使用干细胞可以促进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2. 组织工程:生物技术为组织工程领域提供了许多创新的方法。

科学家们利用干细胞和生物材料构建人工组织,如人工皮肤、血管和器官,为疾病治疗和器官移植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三、生物制药生物制药是将生物技术应用于药物研发和生产的领域。

通过利用生物技术的手段,可以更高效地生产药物,并开发出更多新的治疗方法。

1. 重组蛋白药物:通过重组DNA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将人类的基因插入细菌或动物细胞中,使其表达出特定的蛋白质药物。

这种生物技术的应用,使得生产重组蛋白药物更加高效和可靠。

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科技的进步能够带来很多的好处,尤其是在医学领域,而生物技术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生物技术是指通过生物科学的研究和技术手段,利用生命体系的特异性去创造新的生物、新的生物过程和产品的一种前沿技术。

这项技术可以应用在医学领域当中,进一步探究人类生活中许多机能的本质及其调整机理,也有助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甚至产生前所未有的康复效果。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利用生物技术调节或重组机体的基因表达和功能,治疗传染病、遗传性疾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等等,也可以止痛、缓解症状,目前已是医学界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

在基因治疗中,病人的基因测序、临床数据等会被收集到生物信息数据库中,以便进一步对病人进行精准的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因其治疗效果长期性和可持续性等优势备受医学专家们的关注,而且其发展潜力无限,催生了基因检测、基因诊断、基因药物等各种相关产业的发展。

干细胞技术干细胞技术则是运用人体内的干细胞,将其转化为不同种类的细胞,以治疗一系列的疾病。

干细胞被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两种。

胚胎干细胞更具有潜能激活能力,可以方便地产生多种细胞类型,而成体干细胞相对固定。

在此基础上,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出更加有效的干细胞技术,以更好地实现临床医学的发展。

目前,干细胞技术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潜在治疗方法,预计将有望为患者提供长期的康复方案,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生物材料生物材料是一类具有生物相容性能,在体内或体外作用时能够与周围的化学和生物环境良好适应的材料,现已经成为医学的一个主流产业。

这种材料具有多种特殊的生物学和化学学功能,常常被用于替代人类组织和细胞,因此在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材料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目前,生物材料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人工骨、人工心脏、人工肝、人工造血器、耳鼻喉等器官的再生和修复领域,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智能医疗随着各项生物技术的发展,智能医疗已逐渐成为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智能医疗是指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全过程、全方位的医疗服务,实现更精准地医学诊断和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制药技术
工业微生物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是解决资源危机、生态环境危机和改造传统产业的根本技术依托。

工业微生物的发展使现代生物技术渗透到包括医药、农业、能源、化工、环保等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并扮演着重要角色。

欧美日等国已不同程度地制定了今后几十年内用生物过程取代化学过程的战略计划,可以看出工业微生物技术在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地位。

微生物制药技术是工业微生物技术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微生物药物的利用是从人们熟知的抗生素开始的,抗生素一般定义为:是一种在低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机能的微生物产物及其衍生物。

(有人曾建议将动植物来源的具有同样生理活性的这类物质如鱼素、蒜素、黄连素等也归于抗生素的范畴,但多数学者认为传统概念的抗生素仍应只限于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

)近年来,由于基础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各种新的生物技术的应用,报道的微生物产生的除了抗感染、抗肿瘤以外的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日益增多,如特异性的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受体拮抗剂和抗氧化剂等,其活性已超出了抑制某些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范围。

但这些物质均为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其在生物
合成机制、筛选研究程序及生产工艺等方面和抗生素都有共同的特点,但把它们通称为抗生素显然是不恰当的,于是不少学者就把微生物产生的这些具有生理活性(或称药理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统称为微生物药物。

微生物药物的生产技术就是微生物制药技术。

可以认为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菌种的获得
根据资料直接向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厂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从大自然中分离筛选新的微生物菌种。

分离思路新菌种的分离是要从混杂的各类微生物中依照生产的要求、菌种的特性,采用各种筛选方法,快速、准确地把所需要的菌种挑选出来。

实验室或生产用菌种若不慎污染了杂菌,也必须重新进行分离纯化。

具体分离操作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定方案:首先要查阅资料,了解所需菌种的生长培养特性。

采样:有针对性地采集样品。

增殖:人为地通过控制养分或培条件,使所需菌种增殖培养后,在数量上占优势。

分离:利用分离技术得到纯种。

发酵性能测定:进行生产性能测定。

这些特性包括形态、培养特征、营养要求、生理生化特性、发酵周期、产品品种和产量、耐受最高温度、生长和发酵最适温度、最适pH值、提取工艺等。

第二方面高产菌株的选育
工业上生产用菌株都是经过选育过的。

工业菌种的育种是运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对某个用于特定生物技术目的的菌
株进行的多方位的改造。

通过改造,可使现存的优良性状强化,或去除不良性质或增加新的性状。

工业菌种育种的方法:诱变、基因转移、基因重组。

育种过程包括下列3个步骤:(1)在不影响菌种活力的前提下,有益基因型的引入。

(2)希望基因型的选出。

(3)改良菌种的评价(包括实验规模和工业生产规模)。

选择育种方法时需综合考虑的因素(1)待改良性状的本质及与发酵工艺的关系(例如分批或者连续发酵试验);(2)对这一特定菌种的遗传和生物化学方面认识的明了程度;(3)经济费用。

如果对特定菌种的基本性状及其工艺知晓甚少,则多半采用随机诱变、筛选及选育等技术;如果对其遗传及生物化学方面的性状已有较深的认识,则可选择基因重组等手段进行定向育种。

工业菌种具体改良思路:(1)解除或绕过代谢途径中的限速步骤(通过增加特定基因的拷贝数或增加相应基因的表达
能力来提高限速酶的含量;在代谢途径中引伸出新的代谢步骤,由此提供一个旁路代谢途径。

)(2)增加前体物的浓度。

(3)改变代谢途径,减少无用副产品的生成以及提高菌种对高浓度的有潜在毒性的底物、前体或产品的耐受力。

(4)抑制或消除产品分解酶。

(5)改进菌种外泌产品的能力。

(6)消除代谢产品的反馈抑制。

如诱导代谢产品的结构类似物抗性。

第三部分菌种保藏技术
转接培养或斜面传代保藏;
超低温或在液氮中冷冻保藏;
土壤或陶瓷珠等载体干燥保藏。

第四部分发酵工艺条件的确定
微生物的营养来源
能源,自养菌:光;氢,硫胺;亚硝酸盐,亚铁盐。

异养菌: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石油天然气和石油化工产品,如醋酸。

碳源,碳酸气;淀粉水解糖,糖蜜、亚硫酸盐纸浆废液等,石油、正构石蜡,天然气,醋酸、甲醇、乙醇等石油化工产品
氮源,豆饼或蚕蛹水解液,味精废液,玉米浆,酒糟水等有机氮,尿素,硫酸铵,氨水,硝酸盐等无机氮,气态氮
无机盐,磷酸盐,钾盐,镁盐,钙盐等其他矿盐,铁、锰、钴等微量元素等
特殊生长因子,硫胺素、生物素、对氨基苯甲酸、肌醇等
培养基的确定
(1)首先必须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了解菌种的来源、生活习惯、生理生化特性和一般的营养要求。

工业生产主要应用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四大类微生物。

它们对营养的要求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性,应根据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生理特性考虑培养基的组成。

(2)其次,对生产菌种的培养条件,生物合成的代谢途径,代谢产物的化学性质、分子结构、一般提取方法和产品质量要求等也需要有所了解,以便在选择培养基时做到心中有数。

(3)最好先选择一种较好的化学合成培养基做基础,开始时先做一些摇瓶实验;然后进一步做小型发酵罐培养,摸
索菌种对各种主要碳源和氮源的利用情况和产生代谢产物的能力。

注意培养过程中的pH变化,观察适合于菌种生长繁殖和适合于代谢产物形成的两种不同pH,不断调整配比来适应上述各种情况。

(4)注意每次只限一个变动条件。

有了初步结果以后,先确定一个培养基配比。

其次再确定各种重要的金属和非金属离子对发酵的影响,即对各种无机元素的营养要求,试验其最高、最低和最适用量。

在合成培养基上得出一定结果后,再做复合培养基试验。

最后试验各种发酵条件和培养基的关系。

培养基内pH可由添加碳酸钙来调节,其他如硝酸钠、硫酸铵也可用来调节。

(5)有些发酵产物,如抗生素等,除了配制培养基以外,还要通过中间补料法,一面对碳及氮的代谢予以适当的控制,一面间歇添加各种养料和前体类物质,引导发酵走向合成产物的途径。

(6)根据经济效益选择培并基原料
考虑经济节约,尽量少用或不用主粮,努力节约用粮,或以其他原料代粮。

糖类是主要的碳源。

碳源的代用品主要是寻找植物淀粉、纤维水解物,以废糖蜜代替淀粉、糊精和葡萄糖,以工业葡萄糖代替食用葡萄糖;石油作为碳源的微生物发酵也可以生产以粮食为碳源的发酵产品。

有机氮源的节约和代替主要为减少或代替黄豆饼粉、花生饼粉、食用蛋白胨和酵母粉等含有丰富蛋白质的原料为目标,代用的原料可以是棉籽饼粉、玉米浆、蚕蛹粉、杂鱼粉、黄浆水或麸汁、饲料酵母、石油酵母、骨胶、菌体、酒糟,以及各种食品工业下脚料等。

这些代用品大多蛋白质含量丰富,价格低廉,便于就地取材,方便运输。

培养工艺的确定:
培养条件:温度、pH值、氧、种龄、接种量、温度
工业微生物的培养法分为静置培养和通气培养两大类型。

静置培养法即将培养基盛于发酵容器中,在接种后,不通空气进行发酵,又称为厌氧性发酵。

通气培养法的生产菌种以需氧菌和兼性需氧菌居多,它们生长的环境必须供给空气,以维持一定的溶解氧水平,使菌体迅速生长和发酵,又称为好气性发酵。

在静置和通气培养两类方法中又可分为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两大类型,其中每一类型又有表面培养与深层培养之分。

关于液体深层培养:
用液体深层发酵罐从罐底部通气,送入的空气由搅拌桨叶分散成微小气泡以促进氧的溶解。

这种由罐底部通气搅拌的培养方法,相对于由气液界面靠自然扩散使氧溶解的表面培养法来讲,称为深层培养法。

特点是容易按照生产菌种对于代谢的营养要求以及不同生理时期的通气、搅拌、温度、与培养基中氢离子浓度等条件,选择最佳培养条件。

深层培养基本操作的3个控制点
①灭菌:发酵工业要求纯培养,因此在发酵开始前必须对培养基进行加热灭菌。

所以发酵罐具有蒸汽夹套,以便将培养基和发酵罐进行加热灭菌,或者将培养基由连续加热灭菌器灭菌,并连续地输送于发酵罐内。

②温度控制:培养基灭菌后,冷却至培养温度进行发酵,由于随着微生物的增殖和发酵会发热、搅拌产热等,所以为维持温度恒定,须在夹套中以冷却水循环流过。

③通气、搅拌:空气进入发酵罐前先经空气过滤器除去杂菌,制成无菌空气,而后由罐底部进人,再通过搅拌将空气分散成微小气泡。

为了延长气泡滞留时间,可在罐内装挡板产生涡流。

搅拌的目的除了溶解氧之外,可使培养液中微生物均匀地分散在发酵罐内,促进热传递,以及为调节pH而使加入的酸和碱均匀分散等。

第五部分发酵产物的分离提取
提取方法:
过滤
离心与沉降
细胞破碎
萃取
吸附与离子交换色谱分离
沉析(盐析、有机溶剂沉析、等电点等)膜分离
结晶
干燥
分离提取过程的几个注意的问题:
水质
热源去除(石棉板吸滤、活性碳吸附、过离子交换柱)溶剂回收
废物处理
生物安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