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与现代定量心理学的测量方法论评述
心理物理学

劳的影响,要求最小变化法的递增和递减系列按照 ABBA 法安排,交替进行。 具体做法是:如以”↑”代表递增,以”↓”代表递减,并以四次为一轮,就可以按 照”↓↑↑↓”或”↑↓↓↑”排列。这样,即使整个实验过程中存在练习效应或疲劳效应, 也会平均作用在递增或递减系列上,不至于产生额外的干扰。 最小变化法测定差别阈限的注意要点和测量绝对阈限时的基本相同: 递增递 减系列要保持数量一致,以抵消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每一系列的起始位置要随 机变化,以防止被试形成预测;递增递减系列交替排列,以平衡练习误差和疲劳 误差。有所不同的是:由于测定差别阈限时有了标准刺激的存在,那么标准刺激 和比较刺激每次呈现的相对关系(时间先后关系或空间位置关系)也可能构成干 扰因素。为了控制标准刺激出现位置和时机的影响,通常采用的办法是多层次 ABBA 控制法。多层次 ABBA 法的基本思想和简单的 ABBA 法是完全一致的, 表 5-3 列举了多层次 ABBA 法的具体控制形式。
1.基本的实验过程 在测定绝对阈限时,刺激系列分为递增和递减两种。递增系列的起点安排在 被试基本觉察不到的物理刺激强度范围内,随机选择;递减系列的起点安排在被 试基本觉察到的物理刺激强度范围内,随机选择。在实验时,每个刺激系列都从 起点处沿递增或递减方向, 依次呈现给被试, 要求被试报告表示是否感觉到刺激, 若被试感觉”说不准”,则要求其进行猜测。主试以”有”“无”或”+”“一”记录被试 的反应。对于递增系列,到被试第一次报告”有”,便停止实验;对于递减系列, 到被试第一次报告”无”, 停止。 表 5-1 是用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阈限的实验记录, 可以看到递增系列和递减系列交替呈现,起点随机选择,直至被试反应发生变化 为止。
间距的中点是主观相等点。 在理源自上主观相等点 (或主观等点) (point of subjective equality,简称PSE)应与标准刺激(S)相等,但实际上两者有一定的差距,这 个差距称为常误(constant error,简称CE) 。 (5)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者取上 差别阈(Dlu=Lu-St)和下差别阈(DLl=St-Ll)之和的一半为差别阈限。以上阐述 可用公式表示为:
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与现代定量心理学的测量方法论评述

收稿日期:2003-09-2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2XBZ015)。
作者简介:刘 武(1951-),男,吉林长春人,东北大学教授。
第6卷第3期2004年5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Vol 16,No.3M a y 2004文章编号:1008-3758(2004)03-0168-04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与现代定量心理学的测量方法论评述刘 武,裴登峰(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 110004)摘 要:回顾了自费希纳以来定量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发现早期定量心理学的方法论错误,即用量化研究的工具性任务来取代科学性任务。
早期的定量心理学家创立了心理物理学和定量心理学理论,这些理论和方法成为后来定量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并为人们所广泛接受,但他们的诸多努力也只是致力于量化研究的工具性任务。
最终由于联合测量理论的出现,提供了一种决定心理属性是否具有量的结构的方法,解决了对心理学进行量化研究的科学性任务。
关 键 词:心理物理学;定量心理学;测量;联合测量理论中图分类号:B 841 文献标识码:A心理学中的量化研究包括两方面的任务:科学性任务和工具性任务。
所谓科学性任务就是确定心理属性是否具有量的属性,是从理论上解决测量问题;所谓工具性任务就是对于某一特定的心理属性,具体地如何进行测量,是从实践上解决测量问题。
一般而言,量化研究的科学性任务优先于工具性任务。
科学性任务解决后就进入工具性问题的研究阶段,工具性任务的解决有赖于科学性任务的解决。
对于量化研究的科学性任务,即心理属性是否可测量的问题,一直以来就存在着反对的观点,其观点有两个方面。
第一,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物理世界的现象是定量的,是可以测量的;而心理世界的现象则是定性的,是不可测量的。
第二,洛克在近代哲学史上提出的心物两分法认为:物理现象的基本属性是广延的,是可以量化的;而心理现象的基本属性是内涵的,是不可量化的。
费希纳

优点
•避免单个被试接受多个水平的实验处理
•排除组内设计中的练习效应、疲劳效应等问题•不需要对不同实验处理采用平衡法控制顺序误差缺点
•分配给不同实验处理的各组被试之间可能存在差异•组间设计需要更多的被试•花费更多的时间和人力避免被试组间差异的方法
从心里量表是否等距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顺序量表(等级排列法与对偶比较法)、等距量表(感觉等距法与差别阈限法)、比例量表(分段法与数量估计法)。心理物理函数:描述对刺激的心理感受和刺激的物理属性之间关系的函数。
韦伯定律:关心刺激强度和差别阈限间的关系(韦伯定律:ΔΦ/Φ=C(ΔΦ和Φ分别为差别阈限的大小和刺激的强度水平,C代表韦伯分数)
实验法优点: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保证因变量的变化由自变量引起,进
行因果推断经济
离不开描述性研究方法
对实验心理学的认识
实验心理学不是万能的科学方法本身的局限心理学科本身的特殊性
实验心理学是否背离真实生活实验室环境可以与生活环境不一致实验室研究的优势
实验室结论不会无限推广到真实生活中去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简单阶梯法测定听觉阈限评价
刺激值靠近阈限值,可更快的测定阈限值刺激系列短,不容易引起疲劳或适应问题
被试容易了解刺激呈现方式,实验结果易受被试态度的影响变形阶梯法评价
可追踪不同的阈限,评定心理计量函数中的许多点,有更大的灵活性每个刺激不限于应用一次,减少偶然性作用,使实验结果更可靠可用双阶梯法克服被试态度的影响
信号检测论的两种指标:
辨别力指标d':被试对刺激感受性的度量
判断标准β:被试反应偏向的度量(β>1,被试的判断标准比较严;β接近或等于1,被试的标准不严也不松;β<1,被试的判断标准比较松)
心理学史试题

心理学史试题一、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空1分,共2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笛卡尔认为人的观念有三种来源: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 、三是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起源于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个是起源于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九世纪关于大脑机能定位问题的研究,推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发展,丰富了_________ 的内容。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尔佩的二重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两项: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为_________ 。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桑代克根据动物学习的实验,提出了两学习的定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格式塔心理学的哲学背景主要是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荣格根据里比多的趋向将人格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
心理物理学

心理物理学Psychophysics心理物理学(Psychophysics)一种通过实验手段研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对应关系的方法体系。
1860年,T.费希纳出版了他的《心理物理学纲要》。
这本书的刊行,标志着心理物理学的诞生。
费希纳在书中指出:“我所说的心理物理学是指一种研究身心关系的新理论。
其实,这方面的问题由来已久,之所以说新是因为在问题的提法和处理方面与过去不同”。
费希纳试图找到一种测量感觉的方式,并以此作为精确地、数量化地测量心灵的途径。
强的刺激能够产生强烈的感觉,弱的刺激只能产生微弱的感觉,这种观点在费希纳时代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发现了,费希纳的任务是想确立刺激与感官之间的函数关系,即确定一个特定刺激所产生的相应的感觉有多强。
现在看来,这种对身心关系的量化的努力与追求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天文学家希巴古(公元前160一前120),他发明了一种测量星体亮度的量表,把肉眼可以着见的星星按亮度分成六个等级,亮度最强的为一级,亮度最弱的为六级。
人们后来又发现这个量表的数量关系接近于对数函数,英国天文学家N.R.波格森于是把它重新定义成一个对数量表。
“星星的最小可见亮度”这句话说明宇宙中可能还存在许多更暗的、人眼看不见的星星。
由此出发,我们可以想象其他各种刺激的各个维度也可以分成可知觉和不可知觉两部分。
这种区分的观念被J.F.赫尔巴特吸收到了心理学中,称为“进人意识的阈限”,阈限的思想给了费希纳很大启发。
外界的刺激强度必须超出阈限值才能使人产生感觉经验,但是刺激最终产生的感觉强度有多强呢,这是心理物理学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费希纳提出了一种答案R=Klog(I,I)。
这个以费希纳名字命名的定律说明,感觉大小(R)与刺激强度(I)和阈限(I)的比值的对数成正比。
不久,物理学家J.A.普拉蒂尔提出了一个替换公式,他在计算亮度感觉强度时发现感觉与刺激间遵循一种幂函数关系。
S.S.史蒂文斯通过大量实验和论证,对这一公式加以修正,使它的适用范围扩展到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觉道,并在《心理物理学导论:基于知觉、神经和社会方面的探讨》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他自己的幂定律R=CIn.这个公式的含义是,感觉强度(R)直接随刺激强度(I)的n次方的变化而变化。
实验心理学心理学考研名词解释(1)

心理物理法(psychophysical method):亦称“心理物理学方法”。
对物理刺激及其引起的心理反应进行量化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德国物理学家、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费希纳于1860年提出。
包括测量感觉阈限的极限法、调整法和恒定刺激法,以及测量阈上感觉的量表法。
现代心理物理法亦将信号检测论方法归入心理物理法的范畴。
传统心理物理法(traditional psychophysical method):费希纳最早提出的基本心理物理法。
自美国坦纳(W.P.Tanner)和斯韦茨(John A.Swets,1928—)把信号检测论引入心理学领域以来,为心理物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有力工具。
后人为了有所区别,将信号检测论称之为新的心理物理法。
恒定刺激法(method of constant stimulus):亦称“次数法”、“正误法”。
德国费希纳提出的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
是测量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和其他一些心理量的主要方法之一。
采用该方法测定感受性时,一般只使用少数几个刺激(通常由5~7个组成),并且在测定过程中是恒定不变的。
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达到95%左右,刺激的最小强度要小到它被感觉的概率只在5%左右。
各个刺激之间的距离相等。
用恒定刺激法测定感觉阈限时,刺激的呈现是随机的,每呈现一个刺激只要求被试答“有”和“无”或“轻”和“重”等,然后按照被试对不同刺激回答的“有”和“无”或“轻”和“重”次数计算阈限值。
单一刺激法(method of single stimulus):亦称“绝对判断法”。
恒定刺激法的变式。
只用一种刺激来测量差别阈限,不用标准刺激。
开始时,让被试熟悉一下所有刺激,然后,随机呈现一个刺激,要求被试用数字来表示他的感觉。
如五根倾斜度不同的直线,以1代表他感觉到的最小倾斜度;以5代表他感觉到的最大倾斜度,以2,3,4代表他感觉到的在1和5之间的其他相应的倾斜度。
测定时,要求被试对每个刺激分别用1,2,3,4,5代表倾斜度从小到大的5种倾斜感觉。
第三章 心理物理法

2、差别感觉(gǎnjué)阈限 刚刚能觉察出差别感觉(gǎnjué)的最小的
差别量。 操作定义: 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50%的次数不
能觉察出差别的刺激强度的差别。也称最小 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 j.n.d或JND)
精品PPT
(二)韦伯定律
感觉道 音高/2000Hz 重压觉/400g 视明度/100光子 举重/300g 响度/100dB,1000Hz 橡胶气味/200嗅单位 皮肤压觉/5g/mm2 咸味道/3mol/L(3克分子/公升)
精品PPT
韦伯比例 1/333 1/77 1/62 1/52 1/11 1/10 1/7 1/5
韦伯定律的主要贡献 第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辨别能录:用恒定刺激法测定绝对感觉(gǎnjué)阈限时, 每呈现一次刺激都要求被试报告感觉(gǎnjué)到或感觉(gǎnjué) 不到,即报告“有”或“无”。实验者记录每种刺激呈现时 被试报告“有”或“无”并统计出各自的总次数。
(3)用一定(yīdìng)的数学方法计算出绝对感觉阈限。
空间误差。 在相继呈现的实验中存在时间误差;在同时呈现的实验中存
在空间误差。 可采用ABBA对相继呈现中的前后顺序和同时呈现中的左右顺
序进行控制
ABBA法的控制(kòngzhì)形 式
精品PPT
3、最小变化法的变式——阶梯法 最小变化法是按一定的梯级增加或减少刺激强度来
测定阈限的,并且渐增和渐减系列是完全分开的。 阶梯法和最小变化法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把增加和
精品PPT
第一节 感觉(gǎnjué)阈限的测量
一、感觉阈限的含义 二、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 (一)最小变化法 (二)恒定刺激法 (三)平均(píngjūn)差误法 (四)三种经典心理物理法的比较
最新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 06056 简答题、论述题整理西方心理学史的分期:1、自笛卡尔和洛克到冯特前为止,包括17-19世纪经验主义和理性心理学哲学心理学以及18、19世纪生理心理学。
2、主要包括实验的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3、自冯特到现代,包括心理学各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学习心理学史的意义:1、有助于扩大我们的视野,提高心理学研究与学习的理论水平。
以精神分析为例,通过史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看出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及其对心理学的贡献。
2、通过心理学史的学习,有助于我们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使心理学在更深的层上反映人的特性与本质。
3、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的意义:1、对于我们掌握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
2、对于我们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3、对于我们提高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也很有好处17-19世纪英、法两国的心理学主要特点:1、心理学仍然属于哲学心理学思想的范畴。
2、心理学理论主要以笛卡尔和洛克两派的哲学思想为基础。
3、哲学心理学主要以联想论、感觉论、经验论为理论形式。
费希纳的物理心理学的意义:1、费希纳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来,提供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是实验心理学的先驱。
2、费希纳被认为是近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的心理物理学为冯特心理学的建立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冯特心理学的意义:进步:1、冯特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科学领域”。
建立了一个新的学科——实验心理学。
2、培养了一大批的学生,为心理学的发展造就了一批新人。
局限:冯特抱有混乱的唯心主义观点,这与他的科学训练和一心想要建立一们科学心理学是不相容,造就了他的心理学体系矛盾重重,并使得他的心理学工作摆脱不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
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的意义:1、冯特继承了前人或用代人如费希纳、微博、高尔顿等人的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3-09-2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2XBZ015)。
作者简介:刘 武(1951-),男,吉林长春人,东北大学教授。
第6卷第3期2004年5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Vol 16,No.3M a y 2004文章编号:1008-3758(2004)03-0168-04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与现代定量心理学的测量方法论评述刘 武,裴登峰(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 110004)摘 要:回顾了自费希纳以来定量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发现早期定量心理学的方法论错误,即用量化研究的工具性任务来取代科学性任务。
早期的定量心理学家创立了心理物理学和定量心理学理论,这些理论和方法成为后来定量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并为人们所广泛接受,但他们的诸多努力也只是致力于量化研究的工具性任务。
最终由于联合测量理论的出现,提供了一种决定心理属性是否具有量的结构的方法,解决了对心理学进行量化研究的科学性任务。
关 键 词:心理物理学;定量心理学;测量;联合测量理论中图分类号:B 841 文献标识码:A心理学中的量化研究包括两方面的任务:科学性任务和工具性任务。
所谓科学性任务就是确定心理属性是否具有量的属性,是从理论上解决测量问题;所谓工具性任务就是对于某一特定的心理属性,具体地如何进行测量,是从实践上解决测量问题。
一般而言,量化研究的科学性任务优先于工具性任务。
科学性任务解决后就进入工具性问题的研究阶段,工具性任务的解决有赖于科学性任务的解决。
对于量化研究的科学性任务,即心理属性是否可测量的问题,一直以来就存在着反对的观点,其观点有两个方面。
第一,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物理世界的现象是定量的,是可以测量的;而心理世界的现象则是定性的,是不可测量的。
第二,洛克在近代哲学史上提出的心物两分法认为:物理现象的基本属性是广延的,是可以量化的;而心理现象的基本属性是内涵的,是不可量化的。
两者相互独立,遵循各自的规律。
这些反对的观点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从概念上说心理现象可量化是无意义的;第二,实践上,由于心理现象不具有量的结构,因而也是无法定量研究的。
但是这种反对量化研究的观点本身与人们追求统一的世界图景的愿望是矛盾的。
人类只有一个统一的世界,那么心和物应该是统一的,既然物理世界是定量的,人们应该设法找到测量心理现象的办法。
后来的心理学家们不去争论心理现象能否测量,而只是着手测量整个心理过程的一部分,他们所测量的各种现象起初都很简单,但重要的是说明心理现象是能够测量的。
费希纳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一、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G #T #费希纳(1801)1887),德国心理学家,公认的心理物理学的奠基人。
1860年,他的5心理物理学纲要6问世,建立了其定量心理学理论。
费希纳对于反对量化研究的观点不屑一顾,他认为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是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同一领域,如果物理世界是可量化的,那么心理世界也是可量化的。
正是在此观点的影响下和韦伯定律基础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对数定律和研究心理物理学的三种基本方法。
韦伯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的概念及其定律:一个刺激的最小可觉差的增值与原刺激大小成比例。
费希纳由此推导出其对数定律:当刺激大小以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以算术级数增加。
数学表达式为:X =logr Y ,即Y =r X 。
这里X 为感觉强度,Y为刺激大小,r为大于1的常数[1]。
为证明对数定律,就需要找到决定/感觉差异同等性0的方法。
费希纳提出三种间接方法:最小可觉差(jnd)法、正误法和平均误差法。
如jnd法:实验者可以从一个易于辨别的差异开始,逐步减少差异直到刚好察觉,或者从一个不能辨别的差异开始,逐步增加差异直到刚好察觉。
费希纳建议用两种方法获得jnd的初值,然后计算其平均值以提高准确性。
然而jnd法所获得的jnd不仅与刺激大小有关,还与刺激的其他属性、被试的特点、应用的方法和使用这一方法时的外部条件有关。
所以这样还是不能决定/感觉差异的同等性0,因此费希纳进一步假设:不同刺激大小的jnd对应同等感觉差异。
这样一个在每一步被一个jnd分割的连续刺激序列,对应一个被同等差异强度分割的相应的连续感觉序列。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感觉强度都可以用产生这一感觉强度的刺激和阈限(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间jnd的倍数来测量了。
费希纳对于定量心理学的贡献是巨大的:¹他创建了定量心理学理论,并通过他的心理物理学将定量心理学与定量物理学联系起来,使得心理物理学成为定量科学的又一分支;º他提出了实验研究纲领,用新的研究方法完善了他的理论;»他成功地说服了同时代人,使他们相信他的研究方法就是测量[2]。
费希纳的理论建立在心理现象是可量化的这一假定的基础之上,他忽视了量化研究的科学性任务,不考虑心理属性是否具有量的属性,而直接致力于工具性任务。
但是对于像心理学这样一个当时还未完全确立的学科,量化研究的科学性任务理应优先于工具性任务。
二、费希纳后的定量心理学费希纳的测量方法被推广到定量心理学的其他领域,并被许多心理学家奉为固定的/运算模式0,但他们仍没有突破费希纳的缺陷,忽视了心理学量化研究的科学性任务。
科学上的方法论错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
20世纪早期,德国和美国的社会情况完全不同。
在洪堡德/公正无私研究0的影响下,德国的大学风气更适合开展与实际问题关联很少的心理物理学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普遍尊重心理物理学,但在进步时代的社会任务和美国知识界朴素的实用主义影响下,人们更注重与实际联系更密切的应用心理学研究。
因此,他们抓住在欧洲发展起来的评估智力的方法开展研究[3]。
斯皮尔曼对于定量心理学的贡献也相当显著,他的理论建立在高尔顿对智力遗传研究及皮尔森对回归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他提出定量研究纲领,并首次将智力测验和智力在理论上定量地联系起来,主张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定量研究。
他提出了著名的双因素理论,认为所有的智力表现都是由一般智力和特殊能力决定的,他创立了因素分析法来对能力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科学的研究,在心理学上形成了新的相关学派,并在统计学上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理论奠定了心理测量学的基础。
斯皮尔曼的成就要归功于德国的科研成果,费希纳的定量运算模式为他提供了帮助,另外,他认为测量方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缺少了测量,任何研究都是不科学的0。
同费希纳一样,斯皮尔曼也忽视了量化研究的科学性任务,而着力解决工具性任务。
无论是他的双因素理论还是因素分析法,都不能证明能力这样的心理属性是可量化的。
斯皮尔曼忽视科学性任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实用主义的影响。
在科学性问题难以解答甚至不必要而实用主义的社会效益很高的情况下,科学性问题极易被忽视,此时实用主义/败坏0了科学。
在20世纪初美国的心理测验运动中,实用主义就扮演了这种角色。
从卡特尔、桑代克到凯利的三代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中都体现了这一点。
卡特尔将定量心理学从心理物理学推广到智力的研究。
他认为:/精确的科学包含测量,所有科学的发展都会变得日益量化0,测量就是/决定标准单位的大小0,/比率是所有测量的基础0,心理过程不仅依靠物理量的测量,而且要进行定量化研究[4]。
他将心理学视为应用科学,但他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如果没有科学,那么就没有应用科学,因为根本就没有科学可应用。
桑代克继承了卡特尔的理论,他认为:无论什么样的存在都是以一定的量的形式存在的。
要全面了解事物就要把握质和量两个方面。
他提出所谓的/相对位置测量0,并认为相对位置测量是一种同数量单位测量一样真实准确的测量方法[5]。
但相对位置测量仅仅是观察分数的单调转换,没有超出这些分数本身的意义。
测验表现有许多特征,有些是量化的,有些是非量化的。
桑代克只注意到了观察分数这一量化的特征,但是按照比奈的观点:观察分数本身不是任何事物的测量[6]。
169第3期刘武等: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与现代定量心理学的测量方法论评述凯利试图解决困扰桑代克的测量单位问题。
他认为:在智力测量中,无论怎样定义单位,如果我们能在这些单位的基础上,在测量到的现象间建立起重要关系,我们的做法就是科学的,单位的选择只是一个应用问题[7]。
但是物理学问题和心理学问题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不能证明能力这样的属性是定量的,在心理学中就不能对这些属性进行测量。
卡特尔、桑代克等人将心理测验作为测量工具应用于工程和医学界。
然而在应用的过程中,他们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忽视了量化研究的科学性任务,不考虑心理现象是否具有量的属性。
到1930年,编制出的大量心理测验大多将注意力集中在量化的工具性任务上,而不关心科学性任务。
三、斯蒂文斯的理论1946年,斯蒂文斯在著名的5科学6杂志上发表5论测量量表理论6一文,提出了关于测量的定义和量表分类理论。
他认为: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规则给物体或事件指派数字的过程,而量表是指派数字的规则的具体体现,并以经验操作、数学结构、允许的统计方法这三个标准将量表分为定类、定序、定距、定比四类。
这四类量表按所允许的数字运算从低到高排列[8]。
斯蒂文斯认为:长期以来之所以没有人打破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是因为批评家们只列举了一些相反的事实,而没有提出一种新的理论来取代这种有缺陷的理论。
他根据多年实验研究提出幂定律:S=bI a。
即心理感觉S是物理刺激I的幂函数。
这里b是由量表单位决定的常数,a是由感觉和刺激强度决定的幂指数。
他认为这种函数关系适用于量的连续体[9]。
斯蒂文斯关于测量的定义,使得一些非量化的属性也可以测量;他用操作主义的观点来定义其量表理论,使得其他心理学家很容易接受,从而缓解了长期以来量化研究的科学性任务和反对量化研究的观点之间的争执。
斯蒂文斯关于测量的定义是彻底的操作主义,测量确实是按一定的规则将数字指派给事物,但他忽略了这些规则也应遵循一定的规律;他的量表理论,没有说明同等性等一些概念,除了定类量表外,没有说明量表的属性;他的幂定律更是只适用于具有量的属性。
如果斯蒂文斯的理论是科学的,那么量化研究的科学性任务将不复存在,因为它的理论前提就是心理属性具有量的结构,虽然此后的大多数心理学家都接受了他关于测量的定义,他的理论现在也成为定量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但他同样忽视了量化研究的科学性任务。
四、重建测量理论1964年,卢斯和塔克发表论文5同时联合测量一种新的测量类型6,提出了适用于不可直接测量的属性的联合测量理论(conjoint measurement),制定了一种确定定量结构的方法,并提出了一种测量模型。
这种模型认为:假设一个定量的变量P是两个其他变量A和B的非交互函数,联合测量理论研究的是P=A+B或P=A-B这类情况,它适用于P,A和B都是未量化的条件,并要求:(1)变量P可有无限多个值;(2)P=f(A,B);(3)P的数值有简单的顺序关系;(4)A和B的值可以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