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介绍

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介绍
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介绍

摘要

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介绍

我国自1882年有电以来,电力工业已经走过120多年的历程。解放前,我国电力极端落后;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中,我国发电工业取得了较大发展;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大机组、大电厂、大电网、超高压、自动化、信息化发展的新时期。与此同时,在发电能源方面,由初期的原始能源发电逐步开拓出新能源发电。

我国的动力资源非常丰富,水资源居世界首位;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也十分丰富。1882年7月26日,上海电气公司成立,一台以蒸汽机带动的直流发电机正式发电,供给从电厂到外滩的照明用电,轰动全国。它仅比1882年1月12日世界上最早的公用电厂(英国伦敦第一座发电厂)晚6个月。1912年农历四月十二日,云南昆明螳螂川上建成石龙坝水电厂(2台装机容量240KW的水轮发电机组)标志着我国拥有水力发电的开始。这就是人们公认的中国电力工业的起点。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从1882年到1949年的60多年中,我国电力事业发展迟缓。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力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到1995年末,我国年发电量已达到10000×108 KW·h,居当时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2.1×108 KW·h,居当时世界第三位。装机容量从1987年末的1×108 KW突破到1995年3月的2×108 KW,年发电量超过19000×108 KW·h,人均年占有量超过1000 KW·h。从1996年起,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电力生产和消耗大国。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铸造了共和国的繁荣昌盛;50多年的艰苦奋斗,成就了我国电力工业的灿烂辉煌。

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还体现在电力系统容量、电厂规模和单机容量的大幅提高上。1974年,第一条330 KV输电线路(由甘肃刘家峡水电厂到陕西西关中地区)建成;1981年,第一条550KV输电线路(由河南姚孟火电厂到武汉)建成。

电力系统输电电压等级,除西北电风为330/220/110KV外,其他电网均

1

采用500/220/110KV。国内各省电网都已形成220KV网架,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南方等电网建成的500KV大容量输电线路和跨省联络线,将形成跨大区互联的骨干网络。西北750KV输变电工程的建设,标志着我国电网输电电压等级将由500KV升为750KV,这是历史性的跨越。除超高压交流输电外,1988年建成的从葛洲坝到上海南桥,全长1080Km,输送容量120×104KW的500KV直流输电线路,使华中和华东两大电力系统互联,形成了跨大区的联合电力系统。

目前,我国最大的火电机组容量为100万KW(济宁邹县发电厂);最大的水力发电机组容量70万KW(三峡工程);最大的核电机组容量100万KW(岭澳核电厂);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容量300万KW(北仑洪电厂,5×600MW);最大抽水蓄能电厂240万KW(广东抽水蓄能电厂,8×300MW),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抽水蓄能电厂。华东、华北、东北和华中电力系统的容量均已超过4000万KW。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装机容量1820万KW,单机容量70万KW,年均发电量847亿KW·h,比全国万KW机组的总和还多,是世界上最大的发电厂,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论证,十多年艰辛建设,按期实现了蓄水、通航、发电三大目标,谱写了世界水电建设史上辉煌的一面。

我国核电起步较晚,1991年12月,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安装的30×104KW 浙江秦山核电厂并网发电,实现了我国核电厂零的突破。大亚湾核电厂引进的2×90×104KW压水堆核电机组(1994年投入运营),其安装、调试和运行管理等方面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岭澳核电厂(2×1000MW)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核能发电厂,标志着我国核电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新能源发电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西藏羊八井第一、第二地热电站是我国最大的地热电站,装机总容量为2.518万KW;浙江省江厦潮汐电站是我国最大的潮汐电站,装机总容量为3200KW;新疆大阪城风电场是我国最大的风电厂,装机总容量为6.6万KW;上海浦东垃圾焚烧电厂是我国最大的垃圾焚烧电厂,装机总容量为1.7万KW;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气发电厂是我国第一座垃圾填埋气发电厂,装机总容量为1940KW;西藏那曲地区的太阳能光伏电站装机总容量为100KW。1992年-2001年间,我国新能源发电的装机容量以年均44.55﹪的速度发展。据有关资料介绍,至2004年底,我国总装机容量将达到4.2亿KW,同比

2

增长9﹪。能源发电的多元化发展,预示着我国电力工业正向现代化方向迈进。当代发电技术类型归总

当代发电技术按发电能源的不同可以分为: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能发电、风力发电、海洋能发电、太阳能发电、地热发电、潮汐发垃圾发电、沼气发电等。

电力技术的发展向高效率、环保型的方向迈进,在该方面表性的技术有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技术、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包括流化床技术和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在内的洁净煤技术、以及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各种分析表明,在发电用一次能源的构成中,以煤为主的局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为保持煤电的经济性及环保性,最为成熟的技术应为超临界大容量机组。此外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及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技术作为示范性的环保型新型高效发电技术将在以后的煤电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火力发电

我国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其中煤炭储量7241亿吨(60﹪在“三西”—陕西、山西和内蒙西部)。据我国第二次煤田预测资料显示:大别山—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地区资源量为2.45×104亿吨,占全国总资源量的94﹪,其以南的广大地区仅占6﹪左右;新疆、内蒙古、山西和陕西四省占全国资源总量的81.3﹪,东北三省占1.6﹪,华东七省占2.8﹪,江南九省占1.6﹪。中国是世界上煤炭产量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1949年产煤炭3243万吨,1990年突破10亿吨,1996年增加到13.96亿吨,创历史最高年产量纪录,占世界总产煤量46.07亿吨的30﹪。

火力发电厂是利用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界蕴藏量极其丰富的化石燃料发电。其能量转换过程为: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转化为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火力发电厂的分类

1、按燃料:(1)燃煤发电厂(以煤作为燃料)

(2)燃油发电厂(以石油为燃料)

(3)燃气发电厂(以天然气,煤气为燃料)

3

(4)余热发电厂(用工业企业的各种余热进行发电)

2、按蒸汽压力和温度:(1)中低压发电厂

(2)高压发电厂

(3)超高压发电厂

(4)亚临界力发电厂

3、按原动机:(1)凝气式汽轮机发电厂

(2)燃气轮机发电厂

(3)内燃机发电厂和蒸汽—燃气轮机发电厂

4、按输出能源:(1)凝气式发电厂

(2)热电厂

5、按总装机容量:(1)小容量发电厂

(2)中容量发电厂

(3)大容量发电厂

火力发电厂的发电方式

1、汽轮机发电又称蒸汽发电,它是利用燃料在锅炉中燃烧产生蒸汽,用蒸汽冲动汽轮机,再由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这种发电方式占世界火力发电总装机的95﹪以上。

2、内燃机和燃气轮机发电均称燃气发电。

(1)内燃机发电主要指功率较大的柴油机发电。柴油机系统压缩点火式发动机,将吸入的空气用活塞压缩到高温,与喷入的燃油着火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机械旋转运动,带动发电机发电。除特殊场合外,多用作尖峰供用电电源和应急电源。

(2)燃气轮机是旋转式机械,与柴油机相比更适宜于作为常用发电设备。它通过压气机将空气压缩后送入燃烧室,与喷入的燃料混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燃气,进入透平机膨胀作功,推动发电机发电。主要用于带尖峰负荷。

把燃气机发电和蒸汽发电组合起来就是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火力发电厂的电能生产过程

以汽轮机发电为例介绍火力发电厂的电能生产过程。

4

电力行业发展趋势

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 国际发展趋势 近年来世界上由于新技术的应用,对环境越来越重视,加上私有化的浪潮,正在重新塑造电力工业,使电力工业在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工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归纳世界电力工业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 1. 电力工业的市场化体制改革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美国和英国发动的电力工业市场化体制改革,即所谓自由化、民营化、放松管制、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 电力部门的"自由化"及其伴生的"民营化",它的优点和缺点并存,因为电力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公用事业,任何政府都不会让它只处在市场控制之下。"自由化"和"民营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为了保证可靠、长期充足的电力和优质的服务、合理的价格、符合环境标准、面向更广泛的用户。这种改革能否成功,尚须拭目以待。 2. 更加广泛地使用电力 世界上至少今后20~30年还将主要靠化石燃料提供能源,但化石燃料利用会造成环境污染,排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要求更加广泛的使用电力。我国早在1985年提出能源工业的发展要以电力为中心;1995年又提出能源建设要以电力为中心,这个方针与世界潮流是一致的。 --从发达国家几十年的实践来看,电力增长越快,总的能源需求增长越慢;电力占终端能源比重越大,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费(即能源强度)越低; --电力工业是最能清洁利用化石燃料的部门,也是效率最高地利用化石燃料的部门,发达国家几乎把污染最严重的煤炭的全部或大部分用于发电; --电力还有改善地区环境的作用,在能源利用密度大的大中城市,如果用电力来替代化石燃料的应用,可以直接解决空气污染、水污染及其他污染问题。电力的广泛应用是解决大中城市污染问题的最好办法。 但是电力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燃气和秸杆等能源的速度,决定于世界各国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和经济水平,决定于石油、天然气的可供应能力,以及电力对其他能源的竞争能力。我国目前电气化的水平还很低,按计算我国1990年电能在终端能源中的消费的比重约为7.5%,而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平均为15%,大致相差一半。经济合作组织国家预计到2050年电能在终端能源中的消费比重有可能达到36%。我国如果要在今后50年中,电气化程度要赶上经济合作组织国家,而终端能源消费中,电力占36%,其他64%还是要依靠化石能源解决,粗略估计,固体燃料占16%,液体燃料占27%,气体燃料占17%,热力占4%。这就是说今后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必然要逐步上升,即使到2050年电力成为终端能源中的第一位,也还有64%的终端能源要依赖化石能源。电力在进行能源替代时,必然要在竞争力最强,最经济的领域首先替代。 3. 电力工业把注意力转向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 电力工业初期依靠水电和凝汽式火力发电站,工业发达国家水能资源大部分开发后,电力发电技术在狭窄的领域里进行,即不断提高汽轮发电机的温度、压力,由低温低压、中温中压、高温高压、并向亚临界、超临界的方向发展,采用更大型的发电机、汽轮机和锅炉。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凝汽式发电机技术几乎没有多大进展,电站的平均效率稳定在35%左右。而且新电站比老电站造价要高得多,且可靠性差。但是电力部门认为这是暂时的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情况

参考《中国电力》杂志  中国电力行业发展状况 中国的电力工业从1882年至1949年,经过67年装机容量只达到 1.85GW;而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半个世纪中,中国的电力工业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平均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到1998年全国装机容量已达到277GW以上,跃居世界第2位。非凡是进入本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电力平均每年新增装机容量17多GW,实现装机容量8年翻一番,终于缓解了近50年的持续缺电局面,使电力供给有所缓和;同时从1998年开始撤消电力部、成立国家电力公司,以此为标志,在中国结束了由国家垄断电力的局面,由此向建立统一、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迈进,逐步和国际接轨,和国际电力改革潮流一致。电力供给缓和的出现、国家电力公司的成立及电力市场的起步,是我国电力工业在20世纪末所出现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2件大事。 纵观20世纪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一个突出特征是,电力的使用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电力具有便于转换能源型式,能高度集中和无限划分,清洁干净和易于控制,可大规模生产和远距离输送等特性,使电力发展和应用的程度,即一个国家的电气化程度成了衡量其社会现代化水平高低,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非凡是在进入以信息、电子、生物技术为代表,从集中到分散,从等级结构到网络结构,从简单选择到多种选择的21世纪,电力将继续发

挥其他能源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功能,而且对电力的依靠程度将更高,对电力供给的数量和品质也将提出更大、更高的要求。 虽然从1997年开始到1998年,全国电力供给紧张的状况有了缓和,局部地方出现了电力供大于求,但是我国的用电水平还是很低的。到1998年,全国人均占有装机容量0.22kW,发电量只有927kW·h,这一水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为发达国家的1/6~1/10,和富裕的小康生活水平对电力的要求也相差甚远。电网结构薄弱,非凡是500kV网架在大部分电网中尚未真正形成,电网的平安性差,可靠性低,自动化水平不高,电网调峰容量不足,损耗大,供电质量差,远远不能适应21世纪信息时代对电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因此,进入21世纪后,我国电力仍将以较高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发展,电源和电网建设的任务仍很重,同时,电力的发展还要合乎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受到环境的严重制约;还将接受全球范围内电力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挑战,使之在技术上、管理上适应电力市场化体制和竞争需要;将迎接全球和地区经济一体化挑战,使电网互联范围不断扩大。 回顾110年的中国电力发展历史,前60多年电力发展停滞不前,缓慢异常,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电力发展突飞猛进,连续50年平均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发展,这是史无前例,举世瞩目的。现在,正处于世纪之交,中国的电力正方兴未艾,日趋兴旺。我国电力建设的规模和速度,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是无法比拟的。这是由我国人口众多、幅

l电力工业发展概况

l电力工业发展概况 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进展.电力行业进入了新的一轮景气循环,都市化和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带动了电力需求强劲增长,全国的电力短缺差不多从2003年17省扩展到2004年的24省。由于新增装机投产速度仍旧低于实际用电增长,导致电力需求矛盾日益加剧。据电力行业最新统计快报显 示:2004年高峰期间用电缺口至少达3 000 kW·h,全国用电总量达到21 735亿kW·h.同比增长14.9%。据初步估算,用电增长仍连续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电力弹性系数估量达到1.65。据最新推测,2005年我国电力供应缺口大约为23 000 MW,但从总体上来看,用电紧张问题趋于缓解。电力行业十五规是:2005年发电量达到16 140亿kW·h,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55亿kW,2005年火电占72.4%、水电占24.5%、核电占2.4%、新能源占0.7%。 2 电力工业进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电力工业,专门是火力发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因 素,这些因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可连续进展。 2.1 电力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资源国情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以火电为主.水电、核电、风电所占比重较小.电力结构进展不平稳。“十五”期间,国家加大力度进行火电建设,火力发电自2002年后进入暴发式增长,2004年火电机组新装机容量超过2002年新装机容量近一倍。随着三峡电站开始

发电,水电装机的比重大大提高。秦山、大亚湾、广东岭澳、田湾核电站的相继建成,终止了我国长期无核电的历史。自1979年以来.我国在开发利用风能、地热能、潮汐能、太阳能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新能源从无到有。另外,近年来一批大型水电、核电项目的开工建设,将对电力行业的盈利格局产生较大阻碍,水、核电的进展将挤占一定的市场空间,电力结构不平稳的状况有了专门大改善.但火电为主的格局短期内可不能改变。 2.2 环境污染严峻 据推测和规划,为满足快速进展的经济对电力需求的增长,我国的火力发电装机容量将从2002年底的2.64 X lO5 MW增加到2018年的4.9 X 105 MW,2020年将达到6.05 X 10 MW。’依照我国能源的消耗结构状况,用于火力发电的一次能源85%来自煤炭,以2002年发电煤耗381 g/(kW·h)运算,估量到2018年需消耗的发电用煤约为13.9亿t。如此大量的煤炭燃烧带来以下几方面的阻碍: (1)排放大量的SO2、NO 、CO2及烟尘等,造成严峻的环境污染。近几年来,“沙尘暴”那个名词不断充斥着我们的耳朵,但又有多少人明白,沙尘暴与火力发电之间有着剪不断的紧密关联。因为火力发电不仅带来大量的CO:、粉尘等污染物,同时带来的还有密集的SO 排放,它使植被严峻退化,使青山变成秃岭,使水源变成沙源。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了严峻环境污染,据有关部门统计,由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缺失相当于GDP的2%~3%。 (2)一次能源分布不平稳。电煤长距离输送给运输业造成繁重的

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状况 1882年,英籍商人等人招股筹银5万两,创办上海电气公司,安装1台16马力蒸汽发电机组,装设了15盏弧光灯。1882年7月26日下午7时,电厂开始发电,电能开始在中国应用,几乎与欧美同步,并略早于日本。 从1882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经历了艰难曲折、发展缓慢的67年,其间67年电力发展基本状况是一个十分落后的百孔千疮的破烂摊子,电厂凋零,设备残缺,电网瘫痪,运行维艰,技术水平相当落后,。 到1949年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仅为185万千瓦和43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新中国成立后的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状况 1949年以后我国的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年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712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566亿千瓦时,分别跃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 改革开放之后,电力工业体制不断改革,在实行多家办电、积极合理利用外资和多渠道资金,运用多种电价和鼓励竞争等有效政策的激励下,电力工业实行"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的方针,大大地调动了地方办电的积极性和责任,迅速地筹集资金,使电力建设飞速发展,在发展规模、建设速度和技术水平上不断刷新纪录、跨上新的台阶。 从1988年起连续11年每年新增投产大中型发电机组按全国统计口径达1,500万千瓦。各大区电网和省网随着电源的增长加强了网架建设,从1982到1999年底,中国新增330千伏以上输电线路372,837公里,新增变电容量732,690MVA,而1950至1981年30年期间新增输电线路为277,257公里,变电容量70360MVA。 改革开放以来到上世纪末,我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发电装机容量继1987年突破1亿千瓦后,到1995年超过了2亿千瓦,2000年达到了3亿千瓦。发电量在1995年超过了1万亿千瓦时,到2000年达到了万亿千瓦时。 进入新世纪,我国电力工业进入历史上的高速发展时期,投产大中型机组逐年上升,2004年5月随着三峡电站7#机组的投产,我国电源装机达到4亿千瓦,到2004年底发电装机总量达到亿千瓦,其中:水、火、核电分别达10830、32490、万千瓦。2004年发电量达到21870亿千瓦时。2000~2004年,5年净增发电装机容量14150万千瓦,2004年我国新增电力装机容量5100万千瓦,超过美国在1979年创造的年新增装机4100万千瓦的世界历史最高记录。预计今年新增装机容量约为6000万千瓦,年末装机容量将超过5亿千瓦。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和发展趋势

. .. .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班级: 姓名: 学号: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关键词:电力系统概况,电力行业发展 1.前言 中国电力工业自1882年在诞生以来,经历了艰难曲折、发展缓慢的67年,到1949年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仅为185万千瓦和43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1949年以后我国的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年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712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566亿千瓦时,分别跃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改革开放之后,电力工业体制不断改革,在实行多家办电、积极合理利用外资和多渠道资金,运用多种电价和鼓励竞争等有效政策的激励下,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在发展规模、建设速度和技术水平上不断刷新纪录、跨上新的台阶。装机先后超过法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和日本,从1996年底开始一直稳居世界第2位。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电力工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一、发电装机容量、发电量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5%、10.34%。发电装机容量继2000年达到了3亿千瓦后,到2009年已将达到8.6亿千瓦。发电量在2000年达到了1.37万亿千瓦时,到2009年达到34334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占到总发电量的82.6%。水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24.5%,核电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2.3%,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

总量微乎其微; 二、电源结构不断调整和技术升级受到重视。水电开发力度加大,2008年9月,三峡电站机组增加到三十四台,总装机容量达到为二千二百五十万千瓦。核电建设取得进展,经过20年的努力,建成以山、大亚湾/岭澳、田湾为代表的三个核电基地,截至2008年底,国已投入运营的机组共11台,占世界在役核电机组数的2.4%,装机容量约910万千瓦,为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1.14%、世界在役核电装机总量的2.3%。高参数、大容量机组比重有所增加,截止2009年底,全国已投运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21台,是世界上拥有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最多的国家;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占全部火电机组的比重提高到69.43%,火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已经提高到2009年的10.31万千瓦。在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火电装机容量中,供热机组容量比重为 22.42%,比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 三、电网建设不断加强。随着电源容量的日益增长,我国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电网建设得到了不断加强,电网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输变电容量逐年增加。2009年,电网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全国基建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41457千米,变电设备容量27756万千伏安。2009年底,全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39.94万千米,比上年增长11.29%;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17.62亿千伏安,比上年增长19.40%。其中500千伏及以上交、直流电压等级的跨区、跨省、省骨干电网规模增长较快,其回路长度和变电容量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6.64%和25.97%。目前,我国电网规模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 四、西电东送和全国联网发展迅速。我国能源资源和电力负荷分布的不均衡性,决定了“西电东送”是我国的必然选择。西电东送重点在于输送水电电能。按照经济性原则,适度建设燃煤电站,实施西电东送;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班级: 姓名: 学号: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关键词:电力系统概况,电力行业发展 ‘、八— 1. 刖言 中国电力工业自1882年在上海诞生以来,经历了艰难曲折、发展缓慢的67年, 到1949年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仅为185万千瓦和43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1949年以后我国的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年发电装机容量达 到5712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566亿千瓦时,分别跃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改革开 放之后,电力工业体制不断改革,在实行多家办电、积极合理利用外资和多渠道资金,运用多种电价和鼓励竞争等有效政策的激励下,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在发展规模、建设速度和技术水平上不断刷新纪录、跨上新的台阶。装机先后超过法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和日本,从1996年底开始一直稳居世界第2位。进入新世纪,我国 的电力工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一、发电装机容量、发电量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年 均增长率分别为10.5%、10.34%。发电装机容量继2000年达到了3亿千瓦后,到2009 年已将达到8.6亿千瓦。发电量在2000年达到了1.37万亿千瓦时,到2009年达到34334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占到总发电量的82. 6%。水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24.5%, 核电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2. 3%,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量微乎 其微; 二、电源结构不断调整和技术升级受到重视。水电开发力度加大,2008年9月,三峡电站机组增加到三十四台,总装机容量达到为二千二百五十万千瓦。核电建设取得进展,经过20年的努力,建成以秦山、大亚湾/岭澳、田湾为代表的三个核电基地, 截至2008年底,国内已投入运营的机组共11台,占世界在役核电机组数的 2.4%,装机容量约910万千瓦,为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 1.14%、世界在役核电装机总量的 2.3%。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班级: 姓名: 学号: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关键词:电力系统概况,电力行业发展 1.前言 中国电力工业自1882年在上海诞生以来,经历了艰难曲折、发展缓慢的67年,到1949年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仅为185万千瓦和43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1949年以后我国的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年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712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566亿千瓦时,分别跃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改革开放之后,电力工业体制不断改革,在实行多家办电、积极合理利用外资和多渠道资金,运用多种电价和鼓励竞争等有效政策的激励下,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在发展规模、建设速度和技术水平上不断刷新纪录、跨上新的台阶。装机先后超过法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和日本,从1996年底开始一直稳居世界第2位。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电力工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一、发电装机容量、发电量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5%、10.34%。发电装机容量继2000年达到了3亿千瓦后,到2009年已将达到8.6亿千瓦。发电量在2000年达到了1.37万亿千瓦时,到2009年达到34334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占到总发电量的82.6%。水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24.5%,核电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2.3%,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量微乎其微; 二、电源结构不断调整和技术升级受到重视。水电开发力度加大,2008年9月,三峡电站机组增加到三十四台,总装机容量达到为二千二百五十万千瓦。核电建设取得进展,经过20年的努力,建成以秦山、大亚湾/岭澳、田湾为代表的三个核电基地,截至2008年底,国内已投入运营的机组共11台,占世界在役核电机组数的2.4%,装机容量约910万千瓦,为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1.14%、世界在役核电装机总量的2.3%。高参数、大容量机组比重有所增加,截止2009年底,全国已投运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

中国电力行业2015年度发展报告

中国电力行业2015年度发展报告 2015年,电力行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坚持“节约、清洁、安全”的能源战略方针,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转变发展理念,着力践行能源转型升级,持续节能减排,推进电力改革试点,加大国际合作和“走出去”步伐,保障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全社会能源利用提质增效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电力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 电力投资较快增长。2015年,全国电力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2]8576亿元,比上年增长9.87%。其中,电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3936亿元,比上年增长6.78%,占全国电力工程建设完成投资总额的45.90%;电网工程建设完成投资4640亿元,比上年增长12.64%,其中特高压交直流工程完成投资464亿元,占电网工程建设完成投资的比重10%。在电源投资中,全国核电、并网风电及并网太阳能发电完成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6.07%、31.10%和45.21%;水电受近几年大规模集中投产的影响,仅完成投资789亿元,比上年下降16.28%;常规煤电完成投资1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1.83%;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占电源总投资的比重为70.45%,比上年提高1.49个百分点。 加快城镇配电网建设改造。贯彻落实《关于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的指导意见》和《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2015-2020年)》,2015年全国安排城网建设改造专项建设基金130亿元,带动新增投资1140亿元;安排农网改造资金1628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282亿元。 电力工程建设平均造价同比总体回落。2015年,因原材料价格下降,燃煤发电、水电、太阳能发电以及电网建设工程单位造价总体小幅回落,回落幅度分布在1.5—5%区间内。风电工程单位造价小幅上涨1.57%。 新增电源规模创历年新高。2015年,全国基建新增发电生产能力13184万千瓦,是历年新投产发电装机最多的一年。其中,水电新增1375万千瓦,新增规模比上年减少805万千瓦,新投产大型水电站项目主要有四川大渡河大岗山水电站4台机组合计260万千瓦、云南金沙江观音岩水电站3台机组合计180万千瓦和云南金沙江梨园水电站1台60万千瓦机组,投产的抽水蓄能电站包括内蒙古呼和浩特和广东清远3台机组合计92万千瓦;火电新增6678万千瓦(其中燃气695万千瓦、常规煤电5402万千瓦),新增规模较上年增加1887万千瓦,全年新投产百万千瓦级机组16台;核电新投产6台机组合计612万千瓦,分别为辽宁红沿河一期、浙江秦山一期、福建宁德一期、福建福清一期、海南昌江一期以及广东阳江各1台机组;新增并网风电、并网太阳能发电分别为3139万千瓦和1380万千瓦,均创年度新增新高。在全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为49.73%。 截至2015年底,全国主要电力企业在建电源规模1.82亿千瓦,同比增长25.35%。 电源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15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3]15252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62%,增速比上年提高1.67个百分点。其中,水电31954万千瓦(其中抽水

我国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 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众所周知,电力行业在能源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也是是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大户,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电力行业业的蓬勃发展,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资源消耗和污染、破坏环境等一系列问题。本文立足我国的国情,探求适合我国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 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从1996年底开始一直稳居世界第2位[1]。截至2006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2200万千瓦。其中,火电48405万千瓦,占77.82%;水电12857万千瓦,占总容量的20.67%;核电685万千瓦,占总容量的1.1%;风力发电187万千瓦,占0.30%;生物质能等其他发电66万千瓦,占0.11%。我国发电结构以火电为主,全国供电标准煤耗366克/千瓦小时,但是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50克/千瓦小时,相当于一年多消耗1.6亿吨原煤,节能潜力很大。全国用煤的近50%用于发电,电力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硫占全国排放量的一半以上[2]。这说明我国粗放型增长方式和能源利用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观,电力行业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电源结构不合理,电源电网建设不协调,资源浪费,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问题日渐严重等等。随着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对电力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在今后较长的时间里,电力工业还要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未来只能进一步加剧这些现存的问题,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解决资源与环境、资源与经济的冲突等重大现实课题。 2.制约我国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1资源条件制约发展。我国水能、煤炭较丰富,油、气资源不足,且分布很不均衡。水能资源居世界首位,但3/4以上的水能资源分布在西部。我国煤炭探明保有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5%。我国天然气和石油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3]。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受技术因素限制,多为间歇性能源,短期内所占比重不可能太高,需要引导积极开发。 2.2电力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4]。但我国电力生产高度依赖煤炭,大量开发和燃烧煤炭引发环境生态问题,包括地面沉陷、地下水系遭到破坏,酸雨危害的地理面积逐年扩大,温室气体和固体废料的大量排放等。火

中国电力发展史讲解学习

电力发展概述 一、电力系统的发展历史 (一)、电力系统的发展历史 中国电力系统是随着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它的发展可分为以下 三个阶段。 ⑴1882~1937年。1882年7月26日上海第一台12机组发电到1936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全国共有461个发电厂,发电装机总容量为630MW,年发电量为17亿kW·h,初步形成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南通等大、中城市的配电系统。 ⑵1937~1949年。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江苏、浙江等沿海城市的发电厂被毁坏或拆迁到后方;西南地区的电力工业出于战争的需要,有定的发展。日本帝国主义以东北为基地,为战争生产和提拱军需物资,从而使东北电力系统也有一定的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为1848.6,年发电量约43 亿kW·h,居世界第25位。当时中国已形成的电力系统:①东北中部电力系统,以丰满水电厂为中心,采用154kV输电线路,连接沈阳、抚顺、长春、吉林和哈尔滨等地区;②东北南部电力系统,以水丰水电厂为中心,采用220kV和154kV输电线路,边疆大连、鞍山、丹东、营口等供电区;③东北东部电力系统,以镜泊湖水电厂作为中心,采用了110kV 输电线路,连续鸡西、牡丹江、延边等供电区;④冀北电力系统,以77kV输电线路连接 北京、天津、唐山等供电区和发电厂。 ⑶1949年以来,中国的电力工业有很大的发展。1996年中国大陆部分的发电装机容量达2.5 亿千瓦,年发电量为11350亿kW·h,居世界第2位。从1993 年起,发电量每年平均以6.2% 的速度增长。但是,就人均用电量、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和发输配电的经济指标而言,我国的电力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二)、电力系统的现状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电力工业得到相应的增长,逐步形成以大型发电厂和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不同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为骨架的各大区、省级和地区的电力系统。全国电网已经基本上形成500千伏和330千伏的骨干网架。大电网以基本覆盖全

关于我国电力工业发展水平及其结构的分析

关于我国电力工业发展水平及其结构的分析 在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电力体制2002年进行了重大改革,将原国家电力公司(中央电力资产)分拆组建为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和四大辅业公司。这次电力体制改革,基本打破了垄断,实现了厂网分开,在发电环节引入了竞争机制,极大地解放了电力生产力,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这次电力体制改革是成功的。 下面就我国目前电力工业发展的主要指标与世界电力发展水平做点对比分析,并对当前我国电力工业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欢迎各位领导和业内人士提出批评和意见。 一、我国电力发展水平及结构分析 (一)装机容量水平及结构分析。 2002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为35657万千瓦,经过五年发展建设,2007年我国装机容量达到71329万千瓦,平均每年新增7100万千瓦,五年实现了翻番。每年平均增长25%,创造了我国电力发展乃至世界电力发展的奇迹。我国人均装机也从2002年的0.3个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人均0.54个千瓦。五年内人均装机增加了80%,比1980年电力改革开放之初的0.05个千瓦增长了11倍。 目前,我国电力装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据查询,2006年美国装机容量为10.76亿千瓦,人均装机3.6个千瓦,而我国尽管总装机达到了7.13亿千瓦,但人均装机还不到1个千瓦,美国是我国人均装机的近7倍。日本2006年装机2.6亿千瓦,人均装机2个千瓦,日本人均装机是我国的近4倍(3.79倍)。韩国2006年装机约为6500万千瓦,人均装机1.33个千瓦,韩国人均装机是我国的2.4倍。 我国的电力装机中,火电装机5.54亿千瓦,占77.70%,水电装机1.45亿千瓦,占20.40%,核电装机885万千瓦,占1.2%,风电及其他新能

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及前 景分析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电力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1.电力经济发展趋势综述 电力行业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对电力产业也是加倍关注。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对近年电力产业经济发展状况做出宏观的基本了解和判断。 1)电价:电价上涨。面对煤价上调和排污费增加所导致的成本增加,国 家 发改委已意识到电力行业没有利润是不利于其稳定和发展的。但中央要求的电价上调在地方却可能未必完全执行。而上游的煤炭在电价上调的激励下可能会再抬高煤价,下游的耗电工业成本也会受很大影响。 2)电荒:毫无疑问,电荒在短期内仍将继续存在。但随着国家对协调发 展 的重视和对“惟GDP论”的抛弃,在宏观上电力需求的增速将有所下降。从供应端看,如果近年大江大河的来水正常,则水电出力一定比上年大增,同时大批新建电源开始并网发电,电力供应将比上年增加。从需求端看,由于侧管理逐渐推广,电价上涨使高耗能产业发展受限以及居民用电对价格的敏感,需求的增长也会理性些。因此,缺电未必会持续比上一年严重。电价上涨并不会激发电力投资过热,相反,电力“跑马圈地”会回归理性。 3)煤电联营:不论是煤强电弱,还是电强煤弱,也不论是以煤炭垄断对 付 电力垄断,还是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煤电之间的顶牛只能是两败俱伤。在多次呼吁政府部门协调而不可得的时候,各种形式的煤电联营将有利于减少中间环

节,稳定煤价,打造完整的电煤供应链。煤电联营将是最好的稳定电源安全的方式之一。 4)产权多元化:现在,电力企业无论是电厂还是电网基本上是国家资 本, 但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电力企业吸引战略投资者,吸引外资、民营等各类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产权多元化已是箭在弦上。同时,加快重组步伐,积极谋划集团一级上市也是各大集团心照不宣的计划。产权多元化必然带来投资、融资的多元化,更多的资金将源源不断流入电力领域,规范投资、加强立法已是刻不容缓,电力投资体制改革也是大势所趋。 5)年薪制:2004年起,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负责人实行年薪制,同年也是 国 资委对中央企业实施业绩考核的第一年。电力企业有成为国资委重点培养的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的雄心,年薪制将会激发电力企业间的竞争。 6)多种产业剥离:据悉,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已成为国资委推进国 有 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件大事之一。既然剥离不可避免,那么电力身上多出的这一根“筋”怎么剥离,就是考验各电力企业智慧的大问题了。既要减员增效做强主业,又不能甩包袱,漠视多种产业职工的电力情结,还要让企业好好地活下去,剥离后的多种产业和主业关系成为较大关注点。。 7)区域电力市场:2003年,东北、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北5家区域电 网

我国电力系统发展概况及自我体会与看法

我国电力系统发展概况及自我体会与看法

————————————————————————————————作者:————————————————————————————————日期: 2

我国电力系统发展概况及自我体会与看法中国的电力工业从1882年第一座电厂建成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经历了67年,装机总容量才达到185万千瓦。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到1980年全国总装机容量已经达到6500万千瓦。1981年到1999年的19年期间,新增装机容量就超过 2.23亿千瓦。“六五”期间电力年消费平均增长 6.52%,“七五”期间为8.65%,“八五”期间为9.99%,呈急剧上升趋势。 特别是近几年,我国装机容量以每年超过1500千瓦的势头增长,约占全世界新增装机容量的25%,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力市场。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力生产国家,这种发展成果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能源领域的地位。2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世界上几乎所有大型电力设备制造公司都竞相进人中国,促进了与国际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了我国电力工业整体技术水平。这样的发展势头,基本满足了我国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扭转了长期严重缺电的局面,为我国经济高速度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提高了人民生活用电的水平,城乡生活用电从1980年的79亿千瓦·小时(占总用电量的3.1%),提高到1998年的1387亿千瓦·小时(占总用电量的12.2%),特别是农村通电率从“六五”末的65.30%,提高到1998年的6.87%。 从具体的发电机组来看,真正的发展是从1952年09月,第一台2.5万千瓦汽轮机发电机组在辽宁阜新电厂建成投产开始。此后, 1959年11月:第一台10万千瓦高温高压汽轮机发电机组在北京热电厂建成投产。1969年04月:第一台容量超过2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在甘肃刘家峡水电站建成投产。 1972年12月:国产第一台2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在辽宁朝阳电厂建成投产。 1974年11月:国产第一台30万千瓦临界汽轮发电机组在江苏望亭电厂建成投产。 1985年12月:第一台6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在内蒙古元宝山发电厂建成投产。 1993年03月: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在浙江建成投产。 2006年11月:第一台100万千瓦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在浙江玉环电厂建成投产。 从电网建设来看,1972年06月:第一条33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刘家峡-天水-关中)建成投入运行。 1981年12月:第一条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平顶山-武汉)在华中电网建成投入运行。 2005年09月:第一条75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官亭-兰州东)在西北电网建成投入运行。为我国特高压电网建设奠定了基础。 2006年08月:我国第一条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07年12月:我国第一条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四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开工。 从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来看,1987年12月: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超过1亿千瓦。1995年03月: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超过2亿千瓦。2000年04月: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超过3亿千瓦。2006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首次突破1亿千瓦,达到1.02亿千瓦;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至年底达6.22亿千瓦。2007年底: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7.1亿千瓦,全国发电量达32559亿千瓦时,均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介绍

摘要 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介绍 我国自1882年有电以来,电力工业已经走过120多年的历程。解放前,我国电力极端落后;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中,我国发电工业取得了较大发展;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大机组、大电厂、大电网、超高压、自动化、信息化发展的新时期。与此同时,在发电能源方面,由初期的原始能源发电逐步开拓出新能源发电。 我国的动力资源非常丰富,水资源居世界首位;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也十分丰富。1882年7月26日,上海电气公司成立,一台以蒸汽机带动的直流发电机正式发电,供给从电厂到外滩的照明用电,轰动全国。它仅比1882年1月12日世界上最早的公用电厂(英国伦敦第一座发电厂)晚6个月。1912年农历四月十二日,云南昆明螳螂川上建成石龙坝水电厂(2台装机容量240KW的水轮发电机组)标志着我国拥有水力发电的开始。这就是人们公认的中国电力工业的起点。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从1882年到1949年的60多年中,我国电力事业发展迟缓。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力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到1995年末,我国年发电量已达到10000×108 KW·h,居当时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2.1×108 KW·h,居当时世界第三位。装机容量从1987年末的1×108 KW突破到1995年3月的2×108 KW,年发电量超过19000×108 KW·h,人均年占有量超过1000 KW·h。从1996年起,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电力生产和消耗大国。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铸造了共和国的繁荣昌盛;50多年的艰苦奋斗,成就了我国电力工业的灿烂辉煌。 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还体现在电力系统容量、电厂规模和单机容量的大幅提高上。1974年,第一条330 KV输电线路(由甘肃刘家峡水电厂到陕西西关中地区)建成;1981年,第一条550KV输电线路(由河南姚孟火电厂到武汉)建成。 电力系统输电电压等级,除西北电风为330/220/110KV外,其他电网均 1

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电力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1.电力经济发展趋势综述 电力行业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对电力产业也是加倍关注。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对近年电力产业经济发展状况做出宏观的基本了解和判断。 1)电价:电价上涨。面对煤价上调和排污费增加所导致的成本增加,国家发改委已意识到电力行业没有利润是不利于其稳定和发展的。但中央要求的电价上调在地方却可能未必完全执行。而上游的煤炭在电价上调的激励下可能会再抬高煤价,下游的耗电工业成本也会受很大影响。 2)电荒:毫无疑问,电荒在短期内仍将继续存在。但随着国家对协调发展的重视和对“惟GDP论”的抛弃,在宏观上电力需求的增速将有所下降。从供应端看,如果近年大江大河的来水正常,则水电出力一定比上年大增,同时大批新建电源开始并网发电,电力供应将比上年增加。从需求端看,由于侧管理逐渐推广,电价上涨使高耗能产业发展受限以及居民用电对价格的敏感,需求的增长也会理性些。因此,缺电未必会持续比上一年严重。电价上涨并不会激发电力投资过热,相反,电力“跑马圈地”会回归理性。 3)煤电联营:不论是煤强电弱,还是电强煤弱,也不论是以煤炭垄断对付电力垄断,还是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煤电之间的顶牛只能是两败俱伤。在多次呼吁政府部门协调而不可得的时候,各种形式的煤电联营将有利于减少中间环节,稳定煤价,打造完整的电煤供应链。煤电联营将是最好的稳定电源安全的方式之一。 4)产权多元化:现在,电力企业无论是电厂还是电网基本上是国家资本,但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电力企业吸引战略投资者,吸引外资、民营等各类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产权多元化已是箭在弦上。同时,加快重组步伐,积极谋划集团一级上市也是各大集团心照不宣的计划。产权多元化必然带来投资、融资的多元化,更多的资金将源源不断流入电力领域,规范投资、加强立法已是刻不容缓,电力投资体制改革也是大势所趋。 5)年薪制:2004年起,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负责人实行年薪制,同年也是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实施业绩考核的第一年。电力企业有成为国资委重点培养的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的雄心,年薪制将会激发电力企业间的竞争。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班级: 姓名: 学号: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关键词:电力系统概况,电力行业发展 1.前言 中国电力工业自1882年在上海诞生以来,经历了艰难曲折、发展缓慢的67年,到1949年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仅为185万千瓦和43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1949年以后我国的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年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712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566亿千瓦时,分别跃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改革开放之后,电力工业体制不断改革,在实行多家办电、积极合理利用外资和多渠道资金,运用多种电价和鼓励竞争等有效政策的激励下,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在发展规模、建设速度和技术水平上不断刷新纪录、跨上新的台阶。装机先后超过法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和日本,从1996年底开始一直稳居世界第2位。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电力工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一、发电装机容量、发电量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5%、10.34%。发电装机容量继2000年达到了3亿千瓦后,到2009年已将达到8.6亿千瓦。发电量在2000年达到了1.37万亿千瓦时,到2009年达到34334

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占到总发电量的82.6%。水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24.5%,核电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2.3%,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量微乎其微; 二、电源结构不断调整和技术升级受到重视。水电开发力度加大,2008年9月,三峡电站机组增加到三十四台,总装机容量达到为二千二百五十万千瓦。核电建设取得进展,经过20年的努力,建成以秦山、大亚湾/岭澳、田湾为代表的三个核电基地,截至2008年底,国内已投入运营的机组共11台,占世界在役核电机组数的2.4%,装机容量约910万千瓦,为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1.14%、世界在役核电装机总量的2.3%。高参数、大容量机组比重有所增加,截止2009年底,全国已投运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21台,是世界上拥有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最多的国家;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占全部火电机组的比重提高到69.43%,火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已经提高到2009年的10.31万千瓦。在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火电装机容量中,供热机组容量比重为 22.42%,比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 三、电网建设不断加强。随着电源容量的日益增长,我国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电网建设得到了不断加强,电网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输变电容量逐年增加。2009年,电网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全国基建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41457千米,变电设备容量27756万千伏安。2009年底,全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39.94万千米,比上年增长11.29%;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17.62亿千伏安,比上年增长19.40%。其中500千伏及以上交、直流电压等级的跨区、跨省、省内骨干电网规模增长较快,其回路长度和变电容量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6.64%和25.97%。目前,我国电网规模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 四、西电东送和全国联网发展迅速。我国能源资源和电力负荷分布的不均衡性,

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目录 一、中国电力行业发展历程 (2) 二、中国电力体制改革阶段划分 (2) 三、中国电力行业发展现状 (5) 四、中国电力行业存在问题 (15) (一)中国电力行业内部发展问题 (15) (二)电力行业发展面临的外部挑战 (16) 五、中国电力行业发展趋势 (17)

中国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中国电力行业发展历程 回顾电力工业30年走过的改革路径,大致经历了集资办电、政企分开、厂网分开等几个关键步骤。可以说,每一步改革都是一次生产力的解放,都激发了行业的活力。 在电力投资体制改革的同时,电力工业按照“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和“因地因网制宜”的思路,逐步推进政企分开等各项改革,电力企业不再承担政府行政管理职能。此轮改革的标志是撤销电力部,按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重新组建国家电力公司,并按照公司化要求,开始自主经营。同时,电力市场建设试点工作也有序展开。 从2002年底起,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体制、构建政府监督下的公平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为目标的新一轮改革再次拉开序幕,我国电力工业开始厂网分开,并重组国有电力资产。 此轮改革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新组建的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和四大电力辅业集团正式登场。这一竞争格局,进一步提升和发挥了市场机制的推动作用,激发了企业发展的活力,使得电力行业迎来了又一次快速发展的新机遇。 以五大发电集团中的国电集团为例,2002年集团组建初装机规模为2213万千瓦,年发电量为1151亿千瓦时,而目前装机规模已经达到634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2283亿千瓦时,分别增长了近两倍和一倍。也是在此轮改革的初期,由于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我国再次出现的新的电力严重短缺局面。但是五年后,改革成果再次显现。到2007年下半年,全国缺电局面得到扭转,电力供需再一次实现了基本平衡。 二、中国电力体制改革阶段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