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材料(PPT)-技师-项目五-任务二巴氏杀菌乳生产工艺及设备(精)

合集下载

巴氏杀菌乳及菌乳的生产

巴氏杀菌乳及菌乳的生产

例如:①脂肪的标准化可采用前标准化、后标准化或直接标准化;②均质可采用全部均质或部分均质。

③最简单的全脂巴氏杀菌乳加工生产线应配备巴氏杀菌机、缓冲罐和包装机等主要设备;④复杂的生产线可同时生产全脂乳、脱脂乳、部分脱脂乳和含脂率不同的稀奶油。

图5-2为一种巴氏杀菌乳生产线示意图。

★在部分均质后,稀奶油中的脂肪球被破坏,游离脂肪与外界相接触很容易受到脂肪酶的侵袭。

因此,均质后的稀奶油应立即与脱脂乳混合并进行巴氏杀菌。

图5-2所示工艺流程不会造成这一问题,因为重新混合巴氏杀菌过程全部在同一封闭系统中迅速而连续地进行。

但是,如果采用前标准化则存在这样的问题,这时必须重新设计工艺流程。

(二)巴士杀菌乳生产工艺要点1、原料乳要求欲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必须选用品质优良的原料乳。

巴士乳的原料乳检验内容包括:①感官指标:包括牛乳的滋味、气味、清洁度、色泽、组织状态等;②理化指标:包括酸度(酒精试验和滴定酸度)、相对密度、含脂率、冰点、抗菌素残留量等,其中前三项为必检项目,后两项可定期进行检验;③微生物指标:主要是细菌总数,其它还包括嗜冷菌数、芽孢数、耐热芽孢数及体细胞数等。

酒精试验以72%(容量浓度)对原料乳进行检测,对应的滴定酸度不高于18ºT。

如在验收时出现细小凝块,可进一步进行煮沸试验(参见第三章第一节)。

滴定酸度要求新鲜牛乳的滴定酸度为16~18ºT(见表5-1)。

必要时,乳品厂也采用刃天青还原试验和美蓝试验来检查原料乳的新鲜度。

表5-1 牛乳酸度与蛋白质凝固特性相对密度的测定用乳稠密度计测定,并换算为标准温度下的乳的密度。

就原料乳的质量而言,可参考表5-2中所示欧共体1993年有关原料乳细菌总数的标准;巴士杀菌乳感官特性参照表5-3;相关质量标准执行表5-4、表5-5。

表5-2 欧共体液态乳制品细菌总数的标准和色泽产生负面影响。

磷酸酶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检测被用来验证牛乳已经巴氏杀菌,采用了适当的热处理,产品可以安全饮用。

巴氏杀菌乳的生产工艺

巴氏杀菌乳的生产工艺

巴氏杀菌乳的生产工艺
巴氏杀菌乳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乳制品,而其生产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接受原料的检验、原料处理、搅拌和加热、杀菌、冷却、包装等。

首先是接受原料的检验。

在生产巴氏杀菌乳之前,需要对原料进行检验。

对每一批次到达的原料进行外观、气味、颜色、口感等指标的检查,以及营养成分、微生物指标、化学成分的检测,确保原料符合相关标准。

接下来是原料处理。

对原料进行初步处理,主要是去除异物、沉淀和不良的颗粒,并进行分离和过滤。

这可以通过离心、过滤或沉淀的方式来完成。

然后是搅拌和加热。

将处理后的原料放入巴氏乳加热设备中,通过搅拌和加热使其混合均匀,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一定的温度。

这个步骤有助于破坏细菌、酵母和霉菌,并改善乳液的流动性和稳定性。

接着是杀菌。

在巴氏加热设备中,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持一定时间,一般是72℃,持续15秒。

这个温度和时间可以有效地杀灭细菌和酵母菌,并保持巴氏杀菌乳的品质和口感。

然后是冷却。

将经过杀菌的巴氏乳迅速冷却到储存温度以下,一般是4℃以下。

这个步骤有助于防止可能的微生物污染,并确保巴氏杀菌乳的新鲜度和口感。

最后是包装。

将冷却后的巴氏杀菌乳进行包装。

这通常可以使用塑料瓶、纸盒或灌装袋等包装材料。

在包装前,需要对包装材料进行消毒和清洁,以确保产品的卫生和质量。

总结起来,巴氏杀菌乳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原料检验、原料处理、搅拌和加热、杀菌、冷却和包装。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有效地杀灭细菌和微生物,确保巴氏杀菌乳的质量和卫生。

巴氏杀菌乳生产工艺流程

巴氏杀菌乳生产工艺流程

巴氏杀菌乳生产工艺流程
巴氏杀菌乳是一种常见的乳制品,其生产工艺流程如下:
1. 原料准备:选择新鲜的牛奶或羊奶作为原料,对其进行初步的检验和筛选。

2. 预热:将原料牛奶加热至60-65摄氏度,以去除其中的杂质
和微生物。

3. 均质化:将预热的牛奶通过均质器进行均质处理,使牛奶中的脂肪颗粒细化,提高乳品的质地口感。

4. 加热:将均质化的牛奶加热至75-80摄氏度,以杀灭其中的
细菌和酵素。

5. 巴氏杀菌:将加热的牛奶进入巴氏杀菌装置,保持在85-95
摄氏度的温度下持续保持30分钟以上,以确保杀灭其中的致
病菌和有害物质。

6. 快速冷却:将杀菌后的牛奶迅速冷却至5摄氏度以下,以防止细菌再次繁殖。

7. 包装:将冷却的巴氏杀菌乳通过自动灌装机进行灌装,常见的包装方式有瓶装、袋装、纸盒装等。

8. 贮存:将包装好的巴氏杀菌乳进行贮存,放置在低温环境下,确保乳品的新鲜度和品质。

以上就是巴氏杀菌乳的典型生产工艺流程,具体的过程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别,取决于不同的生产厂家和产品要求。

巴氏杀菌乳与灭菌乳详细版.ppt

巴氏杀菌乳与灭菌乳详细版.ppt

.精品课件.
5
1.2巴氏杀菌乳的质量标准
《巴氏杀菌乳(Pasteurized milk)GB5408— 1999》。
巴氏杀菌乳感官特性
色泽
呈均匀一致的乳白色,或微黄色
滋味和气味 具有乳固有的滋味和气味,无异味
组织状态
均匀的液体,无沉淀,无凝块,无粘稠 现象
.精品课件.
6
巴氏杀菌乳的理化指标
项目
脂肪 % 蛋白质 %≥ 非脂乳固体 %≥ 酸度。T牛乳≤
酸度≤18 0T 杂菌数<50
万个/ml
净乳、标准 化
T=50~60℃ 一级
P1=17~21MPa 二级
P2=3.5~5 MPa
5℃ 以下
.精品课件.
23
.精品课件.
24
二. 灭菌乳与无菌包装
.精品课件.
25
2.1 灭菌乳
灭菌乳分为:保持灭菌乳和超高温灭菌乳。
对成品的定义 要求产品达到商业无菌状态(而非绝 对无菌,杀菌强度12D,即减少到10-12),即:
.精品课件.
27
超高温杀菌的方法
直接法:直接往牛乳中通高温蒸汽,然后浓 缩到原来的浓度。蒸汽喷射式。
间接法:间壁式传热。 有管式和板式两种。 著名的杀菌设备生产企业:APV公司。
.精品课件.
28
管式超高温杀菌设备
.精品课件.
29
典型乳品工厂巡视
企业文化 品质控制 生产车间 产品巡礼
.精品课件.
19
玻璃瓶灌状设备
南京、上海
.精品课件.
20
塑料袋灌装设备
.精品课件.
21
塑料瓶灌装设备
.精品课件.
22
1.4 巴氏杀菌乳加工工艺流程

培训材料(PPT)-初级工-项目五任务二巴氏消毒全脂乳的生产(精)

培训材料(PPT)-初级工-项目五任务二巴氏消毒全脂乳的生产(精)
项目五
乳制品加工工艺及设备
任务二巴氏消毒全脂乳的生产工艺
一、 巴氏杀菌乳的概念
巴氏杀菌是指杀死引起人类疾病的所有微生物及 最大限度破坏腐败菌和乳中酶的一种加热方法, 以确保食用者的安全性。
二、巴氏消毒全脂奶的加工工艺流程
原料乳的验收→过滤、净化→标准化→均质 →杀菌→冷却→灌装→检验→冷藏
三、巴氏消毒全脂奶的加工工艺参数和要求
6.灌装、冷藏
灌装容器主要为玻璃瓶、乙烯塑料瓶、塑 料袋和涂塑复合纸袋包装。
四、 具体实例
乳制品经无菌处理后,制品和媒介物(包装产品的包装)可 能含有少数的微生物(营养细胞、孢子、芽胞等),但这些微 生物不会引起产品的变质。
方法:

LTST: 62~65℃ ,30min

HTLT: 75~90℃ ,2~30s UHT: 135~145℃ ,2s

常用的方法是巴氏杀菌
杀菌或灭菌不仅影响消毒乳的质量,而且影响风
(3)乳密度或乳比重的测定; 的测定;
(4)乳脂肪含量的测定;
(5)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9)抗生素含量的测定;
(10)农药污染度的测定。
2. 标准化(Standardizing)

按照产品规格或生产企业产品标准要求对乳制品 的成分进行的成分含量的调整即是标准化。 标准化主要包括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及其它一 些成分。
脂肪含量的标准化包括牛乳的脂肪含量或乳制品的脂 肪含量的调整,通过添加稀奶油或脱脂乳,使其达到 要求的脂肪含量。 有许多方法可以用于计算要被混合的脂肪含量不同的 产品的数量,以获得最终要求的脂肪含量。它们包括 全脂乳与脱脂乳混合,稀奶油与全脂乳混合,稀奶油 与脱脂乳以及脱脂乳与无水奶油(AMF)的混合。

乳制品生产技术—消毒乳生产技术(食品生产技术课件)

乳制品生产技术—消毒乳生产技术(食品生产技术课件)

二、微生物引起的变质
原因 当生鲜牛乳中耐热芽孢数足够多,产量
足够大时,绝对的灭菌是不可能的。此 外,灭菌和灌装过程的后期污染也是微 生物引起变质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微生物引起的变质
生产控制
针对上述原因分析,生产厂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便对
所有的可能造成危害的关键控制点进行有效控制。可推荐的具体措施如下。
减少生鲜牛乳的污染机会,及时进行净乳冷藏,必要是进行巴氏杀菌,控制耐热
芽胞总数不应多于100个/mL。
合理设定UHT机组和包装机组自身灭菌参数(135℃—140℃,3s—4s),保证
灭菌温度平衡。
确保UHT灭菌机组和包装机组自身灭菌参数或设定程序设定正确,灭菌彻底,确
保清洗效果良好。
经常检查用于包装材料灭菌的化学消毒剂浓度是否足够(以30%—50%的双氧
一、 巴氏杀菌乳的概念
巴氏杀菌是指杀死引起人类疾病的所有微生物及最 大限度破坏腐败菌和乳中酶的一种加热方法,以 确保食用者的安全性。
二、巴氏消毒全脂奶的加工工艺流程
原料乳的验收→过滤、净化→标准化→均质 →杀菌→冷却→灌装→检验→冷藏
三、巴氏消毒全脂奶的加工工艺参数和要求
1. 原料乳的验收(例如: 川渝地区标准情况)
三、物理、化学变化
色泽变化
原因:当牛乳加热时,可能发生两种独立的颜色变化,即 牛乳的褐变和白变。前者被认为是氨基酸和醛缩合反应的 结果,因此产生黑色。凯斯和巴尔默则认为褐变是牛乳中 糖变焦,随后带色物质被蛋白质吸附的缘故。这种褐变在 牛 乳 加 热 到 100℃ 以 上 温 度 时 发 生 , 而 白 变 甚 至 可 能 在 60℃以上温度就发生了。白变被认为是牛乳中可溶性蛋白 质成分的变性以及尔后的凝结作用所引起的,结果增加牛 乳中不透明粒子的数量。

巴氏杀菌乳及菌乳的生产

巴氏杀菌乳及菌乳的生产

例如:①脂肪的标准化可采用前标准化、后标准化或直接标准化;②均质可采用全部均质或部分均质。

③最简单的全脂巴氏杀菌乳加工生产线应配备巴氏杀菌机、缓冲罐和包装机等主要设备;④复杂的生产线可同时生产全脂乳、脱脂乳、部分脱脂乳和含脂率不同的稀奶油。

图5-2为一种巴氏杀菌乳生产线示意图。

★在部分均质后,稀奶油中的脂肪球被破坏,游离脂肪与外界相接触很容易受到脂肪酶的侵袭。

因此,均质后的稀奶油应立即与脱脂乳混合并进行巴氏杀菌。

图5-2所示工艺流程不会造成这一问题,因为重新混合巴氏杀菌过程全部在同一封闭系统中迅速而连续地进行。

但是,如果采用前标准化则存在这样的问题,这时必须重新设计工艺流程。

(二)巴士杀菌乳生产工艺要点1、原料乳要求欲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必须选用品质优良的原料乳。

巴士乳的原料乳检验内容包括:①感官指标:包括牛乳的滋味、气味、清洁度、色泽、组织状态等;②理化指标:包括酸度(酒精试验和滴定酸度)、相对密度、含脂率、冰点、抗菌素残留量等,其中前三项为必检项目,后两项可定期进行检验;③微生物指标:主要是细菌总数,其它还包括嗜冷菌数、芽孢数、耐热芽孢数及体细胞数等。

酒精试验以72%(容量浓度)对原料乳进行检测,对应的滴定酸度不高于18ºT。

如在验收时出现细小凝块,可进一步进行煮沸试验(参见第三章第一节)。

滴定酸度要求新鲜牛乳的滴定酸度为16~18ºT(见表5-1)。

必要时,乳品厂也采用刃天青还原试验和美蓝试验来检查原料乳的新鲜度。

表5-1 牛乳酸度与蛋白质凝固特性相对密度的测定用乳稠密度计测定,并换算为标准温度下的乳的密度。

就原料乳的质量而言,可参考表5-2中所示欧共体1993年有关原料乳细菌总数的标准;巴士杀菌乳感官特性参照表5-3;相关质量标准执行表5-4、表5-5。

表5-2 欧共体液态乳制品细菌总数的标准和色泽产生负面影响。

磷酸酶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检测被用来验证牛乳已经巴氏杀菌,采用了适当的热处理,产品可以安全饮用。

巴氏杀菌乳

巴氏杀菌乳
2.牛乳灭菌方式
巴氏杀菌不可能杀死所有细菌,它只能将致病菌的 数量降低到对消费者不会造成危害的水平。灭菌是杀死 乳中的一切微生物,使产品能在室温下贮存一段时间。 通常采用超高温(UHT)灭菌,所以采用这种方法灭菌 的乳又称“UHT乳”。超高温灭菌在135~150℃的温度 下,进行3~7s的瞬间灭菌处理,并用多层复合无菌膜 灌装。其优势是无需冷藏,可在常温下保存,保质期可 达30天以上。
操作中仍有被污染的可能,因此应尽快冷却至4℃。 6 灌装 灌装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便于销售,防止外界杂质混入成 品中,防止微生物再污染,保存风味,防止吸收外界气味而 产生异味,防止维生素等成分损失。 包装形式主要有玻璃瓶、塑料瓶、塑料袋和涂塑复合纸 袋、纸盒等。
(二)工艺要点
7 冷藏 巴氏杀菌产品的特点决定其在贮存和销售过程
这些系统加热介
质均为蒸汽或热
水! 板式加热

间接加热
管式加热


刮板式加热

直接喷射式

直接蒸汽加热
(蒸汽喷入牛乳)

直接混注式

(牛乳喷入蒸汽)
无菌包装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①②④包 容 用装器 盖容和子器产封和品合封接,合触 封方的 合法表 前必面须在适灌 及合装 时无前灭菌必灌须;装经, 贮过⑤存灭封和菌合.分必销须期在间 无必 菌须 区能 域阻 内挡 进微 行生 。物透过, 能③阻灌止装产过品程发中生不化能学受变到化任;何污染
(五)无菌包装
1.概念:灭菌乳不含细菌,包装时应严 加保护,使不再被细菌污染。这种包装 方法叫无菌包装。
2.无菌包装要求:重点是达到三无菌状 态——原料无菌、包装容器无菌、生产 设备无菌。
3.包装容器的灭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接着进一步用热水加热,并在保温区流动,以保证足够的加热时间;然后用进入的冷牛乳进行冷却,最
后经过冷水(或制冷剂)再进一步冷却。图2-7给出了板式热交换器的结构和液体通过交换器的路径。由图 2-7可见,板式热交换器是由不同区域组成,包括热回收区、加热区、保温区和冷却区,每一个区域由许多 薄板组成。
*
二 加工工艺
5. 杀菌 巴氏杀菌的主要目的是杀死原料乳中病原性的微生物,确保产品食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使乳的营养 成分破坏程度最小,保证乳的新鲜口感和营养价值高的特点。 杀菌方法有低温长时杀菌法(LTLT法,62~65℃,30mim)和高温短时杀菌法(HTST法,72~75℃,15s 杀菌,或经75~85℃,15~20s杀菌)。LTLT法无法实现连续化生产,而HTST法可以进行连续、大规模生 产,目前广为使用。
*
一 基础知识
2 乳的标准化
若设: F-原料乳中的含脂率(%); SNF-原料乳中无脂干物质含量(%); F1-标准化后乳中的含脂率(%);
SNF1-标准化后乳中无脂干物质含量(%);
F2-乳制品中的含脂率(%); SNF2-乳制品中无脂干物质含量(%)。
*
一 基础知识
2 乳的标准化
在生产上,通常用比较简便的皮尔逊法进行计算,其原理是:设原料乳中的含脂率为F%,脱脂乳 或稀奶油的含脂率为q%,按比例混合后乳(标准化乳)的含脂率为F1%,原料乳的数量为X,脱脂乳 或稀奶油量为Y时,对脂肪进行物料衡算,则形成下列关系式,即:原料乳和稀奶油(或脱脂乳)的脂 肪总量等于混合乳的脂肪总量。
剩下9.9-7.2=2.7kg含脂率为40%的
稀奶油。
*
一 基础知识
2 乳的标准化
(2)标准化的基本计算方法 乳制品中脂肪与无脂干物质间的比值,取决于标准化后乳中脂肪与无脂干物质之间的比值,而标准 化后乳中的脂肪与无脂干物质之间的比值,取决于原料乳中脂肪与无脂干物质之间的比例。若原料乳中 脂肪与无脂干物质之间的比值不符合要求,则对其进行调整,使其比值符合要求。
*
一 基础知识
3 均质
在强力的机械作用下(16.7~20.6MPa)将乳中大的脂肪球破碎成小的脂肪球,均匀一致地分散在乳中, 这一过程称为均质。均质可防止脂肪球上浮。图2-2为均质前后脂肪球大小的变化。
*
一 基础知识
3 均质
(1)均质的意义 牛乳在放置一段时间后,有时上部分会出现一层淡黄色的脂肪层,称为“脂肪上浮”。就其原因主 要是因为乳脂肪的相对密度小(0.945)、脂肪球直径大,容易聚结成团块。脂肪上浮影响乳的感官质 量,所以原料乳在经过验收、净化、冷却、标准化等处理之后,必须进行均质处理。
为了达到工艺中要求的精确度,必须控制流量的波动、进乳含脂率的波动和预热温度的波动。
*
二 加工工艺
4. 均质 均质是通过均质机来完成,均质机是带有背压装置的一个高压泵。均质机上可以安装一个均质装置或安 装两个串联的均质装置,因此得名一级均质和二级均质。 一般采用二级均质(二段式),即第一级均质使用较高的压力(16.7~20.6MPa),目的是破碎脂肪球; 第二级均质使用低压(3.4~4.9MPa),目的是分散已破碎的小脂肪球,防止黏连。脂肪球经一级和二级均 质后破裂的情况见图2-6。均质前需要进行预热,达到60~65℃,这是因为均质温度高,形成的黏化现象就 少,而低温下均质产生黏化乳现象较多。
微生物数量。过滤法是在受乳槽上装过滤网并铺上多层纱布,也可在乳的输送管道中连接一个过滤套
或在管路的出口一端安放一布进行过滤。进一步过滤则使用双筒过滤器或双联过滤器。离心净乳法 是利用离心净乳机进行净乳,同时还能除去乳中的乳腺体细胞和某些微生物。此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净 化效果,有利于提高制品质量,净化后的乳应迅速冷却到2~4℃贮存。
*
一 基础知识
2 乳的标准化
在又因在标准化时添加的稀奶油(或脱脂乳)量很少,标准化后乳中干物质含量变化甚微,标准化 后乳中的无脂干物质含量大约等于原料乳中无脂干物质含量,即:
若F1>F,则加稀奶油调整;若F1<F,则加脱脂乳调整。
*
一 基础知识
2 乳的标准化
例:今有含脂率为3. 6%,总干物质含量为12%的原料乳1000kg,欲生产含脂率为27%的全脂乳粉, 试计算进行标准化时,需加入多少kg含脂率为35%的稀奶油或含脂率为0.1%的脱脂乳?
*
二 加工工艺
HTST法杀菌 目前广泛使用的设备是板式热交换器,加热介质是蒸汽或热水。板式热交换器由许多薄的金属型板平行 排列而成。型板(传热薄板)由水压机冲压成型,表面有波纹,如平行波纹、交叉波纹等。这样,增加了换 热器的传热面积,也增加了液体的湍流作用,可减少堵塞。 加热介质和液体物料就在薄板两侧交替流动,因此,板式热交换器升温和降温速度都很决。加热介质和 液体物料之间的温差小,适合于热敏感性产品。 板式热交换器的热量是可以回收的,因此能耗小。当牛乳进入热交换器,首先用已经受热的牛乳进行预
菌。
(2)后标准化 是指在巴氏杀菌后进行标准化。而含脂率的调整方法则与预标准化相同。后标准化由于 是在杀菌后再对产品进行混合,因此会有多次污染的危险。 上述两种方法都需要使用大型的、笨重的混合罐,分析和调整都很费工,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地使用直接标 准化。
*
二 加工工艺
(3)直接标准化 是将全脂乳加热至55~65℃,然后,按预先设定好的含脂率,分离出脱脂乳和稀奶油, 把来自分离机的定量稀奶油立即在管道系统内重新与脱脂乳定量混合,以得到所需含脂率的标准乳。多余的 稀奶油会流向稀奶油巴氏杀菌机(图2-5)。
则牛乳温度立即降到60℃,这时牛乳中的空气和部分水
分蒸发到罐顶部,遇到罐冷凝器后,蒸发的水分冷凝回 到罐底部,而空气及一些非冷凝气体(异味)由真空泵 抽吸排除。脱气后的牛乳在60℃条件下进行分离、标准 化、均质,然后进入杀菌工序。
*
二 加工工艺
3. 标准化 常用的标准化方法有三种:即预标准化、后标准化、直接标准化。这三种方法的共同点是:标准化之前 的第一步必须把全脂乳分离成脱脂乳和稀奶油。 (1)预标准化 是指在杀菌之前进行标准化。当原料乳中的含脂率低于或高于标准要求时,为了调高或 降低含脂率,将分离出来的脱脂乳或稀奶油与全脂乳在乳罐中混合,以达到制品的含脂率。当标准化含脂率 高于原料乳时,可将稀奶油按计算比例与原料乳混合至达到要求的含脂率;当标准化含脂率低于原料乳时, 则需将脱脂乳按计算比例与原料乳在罐中混合达到稀释的目的。经分析和调整后,标准化的乳再进行巴氏杀
项目五
乳制品加工工艺及设备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项目的学习,掌握常用乳 品加工工艺及设备的使用方法。
任务二
Task
巴士杀菌乳生产工艺及设备
一 基础知识
1 巴氏杀菌乳的概念及分类
巴氏杀菌乳(Pasteurised milk),又称巴氏消毒乳或市售乳(Marke milk),它是以新鲜牛乳为 原料,经过净化、标准化、均质、杀菌、冷却、灌装,直接供给消费者饮用的液体产品。 分类: 按杀菌条件可将巴氏杀菌乳分为两类:低温长时杀菌(LTLT)乳和高温短时杀菌(HTST)乳; 按脂肪含量,可分为全脂乳、低脂乳、脱脂乳; 按风味可分为,有草莓、巧克力、果汁等调味乳或强化乳。 巴氏杀菌乳一般只杀灭乳中致病菌,而残留一定量的乳酸菌、酵母菌和霉菌;灭菌乳是杀死乳中一切微生 物包括病原体、非病原体、芽孢等。但灭菌乳不是无菌乳,只是产品达到了商业无菌状态,即不含危害公 共健康的致病菌和毒素;不含任何在产品贮存运输及销售期间能繁殖的微生物;在产品有效期内保持质量 稳定和良好的商业价值,不变质。
*
二 加工工艺
(2)脱气 牛乳刚挤出时每升含有大约50~56cm3 的气体,经过贮存、运输、计量、泵送后,一般气体含 量在10%以上。对牛乳加工有不利的影响:影响牛乳计 量的准确度,影响分离和分离效果,影响标准化的准确 度,促使发酵乳中的乳清析出。 带有真空脱气罐(图2-4)的牛乳处理工艺是更合 理的。工作时,将牛乳预热至68℃后,泵入真空脱气罐,
菌均质机。
*
一 基础知识
3 均质
(2)均质的原理 均质作用是由三个因素协调作用而产生的(图2-3)。 ① 牛乳以高速度通过均质头中的窄缝对脂肪球产生巨大 的剪切力,此力使脂肪球变形、伸长和粉碎。
② 牛乳液体在间隙中加速的同时,静压能下降,可能降
至脂肪的蒸汽压以下,这就产生了气穴现象,使脂肪 球受到非常强的爆破力。 ③ 当脂肪球以高速冲击均质环时会产生进一步的剪切
*
二 加工工艺
6. 冷却 杀菌后的牛乳虽然大部分微生物都已消灭,但在后续的操作中仍有被污染的可能,因此应尽快冷却至 4℃,冷却速度越快越好,从而抑制残存细菌的生长繁殖,延长牛乳的保质期。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磷酸酶 激活的问题。磷酸酶对热敏感,不耐热,易钝化(63℃、20min即可钝化),但其活力受抑制因子和活化因 子的影响。 抑制因子在60℃、30min或72℃、15s的杀菌条件下不被破坏,所以能抑制磷酸酶恢复活力,而在82~ 130℃加热时抑制因子被破坏,而活化因子在82~130℃能保持下来,因而能促进已钝化的磷酸酶再恢复活
均质后的脂肪呈数量更多的较小的脂肪球颗粒而均匀一致地分散在乳中,同时增加了光线在牛乳中折射
和反射的机会,使得均质乳的颜色更白。
*
一 基础知识
3 均质
自然状态的牛乳,其脂肪球大小不均匀,变动于1~2um之间,一般为2~5um。如经均质,脂肪球 直径可控制在1um左右,这时乳脂肪表面积增大,浮力下降,乳可长时间保持不分层,且不易形成稀奶 油层脂肪,也就不易附着在贮乳罐的内壁和盖上。另一方面,经均质后的牛乳脂肪球直径减小,脂肪均 匀分布在牛乳中,其它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也呈均匀分布,促进了乳脂肪在人体内的吸收和同化作用。 经过均质化处理的牛乳具有新鲜牛乳的芳香气味,同非均质化牛乳相比较,均质化以后的牛乳防止 了由于铜的催化作用而产生的臭味,这是因为均质作用增大了脂肪表面积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