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层生态系统
地球表层系统

二、地球表层旳能量转换
1、地球表层旳能源 热能、引力能、太阳辐射能(太阳辐射旳传播、 地表太阳辐射分布旳不均衡性)
2、太阳能在地球表层旳转换 (1)太阳能在无机界旳转换 大气、水体运动旳动能,岩石风化、土壤形成旳 动力 (2)太阳能在有机界旳转换 太阳能经过生态系统转换为化学能 林德曼与十分之一定律
生在这里
四、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旳总和 生物圈是进行着生命过程旳地球表层外壳,存在
着大量旳生命形式 植物旳有机质总量占生物圈有机质总量旳90%以上 绝大多数生物都集中生活在地面、水面上下100—
200M范围内,所以又称“生物膜”
五、智慧圈
智慧圈是指人类及人类旳生存环境旳总和 智慧圈与生物圈旳关系:人类是生物旳一种构成
(一)地质大循环
1、概念 地质大循环是地壳运动引起旳海陆间物质循环变 化过程和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旳循环变化 过程。
2、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旳循环过程 ——板块运动
3、海陆间物质循环变化过程 风化、淋溶、搬运、沉积、抬升
(二)大气循环(大气旳循环运动)
1、大气环流
——垂直环流圈(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呈环流形式
分三个层圈:沉积岩层——硅铝层——硅镁层 表面起伏不平,呈复杂多样旳地貌形态 表面有风化壳,其上发育有土壤层
二、水圈
水圈是地球上水旳多种存在形式覆盖旳圈层 水圈最大厚度约20KM,总水量达138600KM3 海洋占地球总水量旳96.5%,陆地水占总水量旳
3.5% 江、河、湖、沼旳地表水仅占极小部分
Each year
Accumulated
围湖造田历史统计
第二章 地球表层系统

2. 人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1) 改变了地表环境的结构 2) 改变了地表环境的演化方向与速率 3) 改变了地表环境的物质循环 例如水循环路径、碳循环的源与汇。 4) 改变了地表环境的能量平衡 5) 对资源的消耗与破坏 6) 污染环境
改变了地表环境结构
对资源的消耗
3. 功能 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通过改变地球 表层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或信息流, 来改变系统的结构,从而达到对地表系 统进行优化、调控的目的。 物质传输:降水、陆海沉积等;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高 低纬间的热量交换; 信息传递:
二、宇宙中的地球
1. 地球的物理特性及其环境意义
第二章 地球表层系统 的结构与功能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1. 组成 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交 叉而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 复杂的地球表层系统。 形成了特别的结构,进而产生了特别 的功能。
2. 结构 从自然地理学角度,这种结构分为: 1) 垂直分层 由于重力(地球内能)和太阳辐射(地球 外部能量来源)的相互作用,以及各组成部分 物质成分影响。地球表层系统的诸多组成部分 均呈垂直分层。例如:宏观上大气圈的垂直分 层、高山垂直自然地带的形成等;微观上植物 群落的组成(草本层、灌木层和乔木层)、土 壤动物的空间分布等。
改变了地表环境的 演化方向与速率
人类影响 改变了地表 环境物质循环 改变了地境的结构
地人 为 技 为 水 开 的 农 造 变 表类 良 术 水 库 垦 地 田 使 为 环已 田 使 面 的 使 面 变 森 农 毁 境经 。 戈 干 建 草 , 为 林 田 林 的和 总 壁 旱 造 原 过 混 、 , 垦 结正 而 、 区 使 变 度 凝 草 城 种 构在 言 荒 水 旱 为 放 土 地 市 使 。改 之 漠 灌 地 荒 牧 为 或 的 森 变,变溉变漠或主者建林 ,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第三章:地球寰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1. 大气层:- 对流层:位于地球表面上方约10-15公里的大气层,其中包含了大部分的气候现象和天气变化。
对流层中的空气循环形成了风和气候系统。
-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约15-50公里,大气层中的气流基本上是水平流动的。
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起到了屏蔽紫外线辐射的作用。
-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上,高度约20-50公里,含有大量的臭氧分子,起到过滤紫外线的作用,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辐射的伤害。
2. 水体:- 海洋:地球表层的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约71%,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海洋对调节气候、吸收二氧化碳、提供食物资源等起着重要作用。
海洋中的洋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也对地球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 湖泊:地球表层的湖泊是由淡水组成的水体,对于维持地区的水循环、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活等具有重要意义。
湖泊中的水质和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对周围环境和生物群落有着重要影响。
- 河流:地球表层的河流是水体在陆地上流动的一部分,它们对于水循环、土壤侵蚀和提供淡水资源等起着重要作用。
河流的水量和水质对周围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有着重要影响。
- 冰川:地球表层的冰川是由积雪和冰形成的,它们对于地球的水循环、气候调节和海平面的变化等有重要影响。
冰川的融化速度和冰川水资源的变化对地球气候和水资源分配有着重要影响。
3. 陆地:- 大陆:地球表层的大陆是由地壳构成的陆地部分,包括七大洲和一些岛屿。
大陆上的地形地貌多样,包括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
大陆地壳的构造和地质活动对地球的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演化有着重要影响。
- 植被:地球表层的植被是陆地上的植物群落,包括森林、草原、沙漠等。
植被对于土壤保持、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起着重要作用。
植被的分布和类型受到气候、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 土壤:地球表层的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和有机物分解形成的,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同时也是水分和养分的储存和传递介质。
地球的生态系统

地球的生态系统地球的生态系统是指包括陆地、大洋和淡水体系在内的全球生物圈,由各种生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地球上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平衡。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地球的生态系统,分别从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三个方面展开。
一、陆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的陆地环境中的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包括森林、草原、沙漠、湿地等不同生态类型,每一种生态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生物组成和地理特征。
1. 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是地球上最广泛分布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在维持地球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森林是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重要场所,因此被誉为地球的“肺”。
森林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包括木材、水果、野生动物等,对于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2. 草原生态系统草原广泛分布于地球的各个大洲,是许多大型动物的栖息地。
草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仅是许多草食性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还通过根系和地下茎能够有效地固定土壤,防止土地的水土流失。
3. 沙漠生态系统沙漠是指降水极度匮乏的地区,这种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动物适应了极端的干旱条件。
沙漠生态系统的特点是物种多样性相对较低,但它们演化出了独特的生存策略,如储存水分、耐受高温等。
4. 湿地生态系统湿地是指水域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带,包括沼泽、河流和湖泊等。
湿地生态系统是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宝库,它们是许多水生动物和候鸟的栖息地和迁徙站点。
此外,湿地还能够吸收水分和净化水质,对于维持地球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重要意义。
二、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水域中的生物群落与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广阔的生态系统,它占据了地球表面的71%。
海洋生态系统中包括了不同的海洋生物群落、珊瑚礁、海底火山等。
1. 海洋生物群落海洋生物群落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
认识地球的结构与特点

认识地球的结构与特点认识地球的结构与特点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其复杂的结构和独特的特点是我们探究宇宙奥秘、护卫地球环境的基石。
了解地球的结构和特点,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人类认识自然、保护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球的内部结构、外部表层、大气和生态系统等方面,为读者全面展示地球的奥秘和美丽。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地核、外核、地幔和地壳四个部分,分别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组成。
其中地核是地球最内层的部分,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具有高温、高压,同时不可压缩的特性。
而外核是地核外部的一层物质,是由液态铁和镍组成的,具有流动性和较低的密度。
地幔在地核和地壳之间,由固态岩石构成,温度较高、压力较大,约占地球体积的84%。
而地壳则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我们生活的环境便处于地壳上,它包括陆相地壳和海洋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海水、沉积物等构成。
此外,地球还有一个甚至比地核还深的区域——地函。
地函位于地壳和地幔之间,是介于固态和半固态状态的物质,约占地球半径的15%。
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地震、地质、地热等观测手段进行的。
例如,地震波在不同密度和性质的岩石中传播速度不同,通过对地震波传播的观测,就可以推断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性质。
此外,地球物理学家还通过测量地表重力、磁场和地电场等手段,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二、地球的外部表层地球的表层主要是地壳和它的下方地幔上部,包括了我们所处的陆地、海洋和大气系统。
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现象、地理景观和生态系统等都是地球表层结构和化学组成的结果。
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构成了人类居住和活动的重要空间,陆地和海洋的分布不均导致了各种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例如,河流、湖泊、尖峰、峡谷、岩石海岸等都是地球表面地质结构的产物。
大气层是地球的保护层,可阻挡太空射线和紫外线的辐射,保障生命在地球上的生存。
大气层包括了对流层、平流层以及臭氧层等不同层次,每一层的成分和特性都不同。
地球表层模型在陆地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地球表层模型在陆地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地球表层模型(Earth System Model,ESM)是对地球系统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综合考虑和模拟的一种科学工具。
它将大气、海洋、陆地和生物圈等因素融合在一起,模拟和预测地球的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和气候变化等过程。
在近年来的陆地生态系统研究中,地球表层模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地球表层模型可以提供更准确的陆地环境参数。
通过对陆地植被、土壤和水文过程的模拟,地球表层模型可以生成高分辨率的环境数据,如土壤湿度、温度和植被类型等。
这些数据可以作为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用于评估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预测未来的植被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等。
此外,地球表层模型还可以模拟不同管理措施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地球表层模型可以揭示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
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和物种适应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地球表层模型可以模拟不同的气候情景,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并评估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通过对模型结果的分析和对比,我们可以了解气候变化导致的植被变化、生态系统演替以及生物圈和大气圈之间的物质交换等过程。
这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应对气候变化制定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策略。
此外,地球表层模型还可以模拟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土壤的有机质分解等过程,吸收和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地球表层模型可以模拟这些过程,并评估陆地生态系统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响应。
这对我们了解全球碳循环的动态变化、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净碳交换等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地球表层模型还可以为碳排放削减和碳汇建设等提供决策支持。
最后,地球表层模型有助于促进陆地生态系统研究的跨学科合作。
地球表层模型综合考虑了大气、水文和生物圈等多个领域的因素,需要各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
在地球表层模型的研究中,气象学家、生态学家、地理学家和地球科学家等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可以共同合作,共享数据和模型,开展跨学科的研究。
第一章 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

赤道半径 (km)
2440 6050 6378 3395 71400 60000 25400 24750
质量(地 球=1)
0.05 0.82
1 0.11 317.94 95.18 14.63 17.22
体积 (地球 =1)
0.056 0.856 1。00 0.15 1316 745 65.2 57.1
月球 地球 地月系 其他行星
二、太阳和太阳系
太阳:半径约为70×104km,是地球半径的
109倍,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太阳质量为 1.989×1027t,相当于地球的3.33×104倍。光球 表面温度为5500℃左右,太阳中心温度不低于 1500万℃。它每秒放出来的能量为9.4×1025卡, 到达地球上的只占总量的1/22亿,太阳常数为 8.16J/(cm2.min)。
位置:位于距银河系中心约27000光年、距边缘 23000光年的地方。
大小:直径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表面积约 为地球的12000倍,体积约为地球的130×104倍, 质量相当于地球的33.3×104倍。
太阳系:8大行星,50个卫星和至少50万个小行
星,还有少数彗星。
太阳系八大行星概况
名称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自 然
有一闪即逝的流星
天
有拖着长尾的彗星
体
有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
有形式各异、大小不一的
人造天体
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是第一颗经推算预言必将重新出现而得到证 实的著名的大彗星。它的公转周期为76年。最近的一 次回归是1986年。
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
外层空间 总星系
河外星系 银河系
其它恒星 太阳系
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

05
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 统的应用
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调查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对土地、水、矿产等自然 资源进行调查、评估和监测,为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资源规划
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进 行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数据共享与合作
03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共享和合作将成为自然地理学研
究的必要条件,同时也面临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挑战。
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与意义
资源保护与利用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将有助于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为人类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灾害防控
通过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可以更有效地预测和防控自然灾害,减 少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失。
学习自然地理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 维、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 。
02
地球表层系统概述
地球表层系统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地球表层系统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圈 、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组成的自然 地理系统,是地球表面物质和能量相 互作用的复杂系统。
特点
地球表层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 区域性和复杂性,各圈层之间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地 球表层系统。
02 03
预测地球表层系统的变化
自然地理学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预测地球表层系统在气候 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下的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 供科学依据。
保护和管理地球表层系统
自然地理学研究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和资源管理政策,保护生态 系统多样性,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
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地球表层生态系统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 二、第一思潮:文明与环境关系论 三、第二思潮:进化与环境关系论 四、第三思潮:发展与环境关系论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理论是地理学最基本的理论。长期 以来它左右着地理学的发展。19 世纪到20 世纪初,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曾经是 地理学界最热衷的话题, 前苏联、中国等 社会主义国家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过“左” 批判,曾经导致这些国家除经济地理以外的 人文地理学大衰退;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 不仅是现代地理学、哲学,而且是整个社会 所关心的论题。关于人与自然共生的社会生 态学思想已经为绝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类从一系列教训中检讨自己对自然的 态度。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 书问世,书中描述了杀虫剂污染带来的严重危害,揭示了污 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972年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D.梅 多斯为首的研究小组发表了罗马俱乐部专题报告《增长的极 限》,预言人类按当时的速度继续增长下去,将由于资源枯 竭、环境污染、人口爆炸、食物短缺而在下一代人中发生社 会崩溃,主张停止经济增长。这一报告震动了整个西方世界, 触发了70年代最重要的社会活动——生态运动(环境运动) 随之一系列世界性著作问世,如《只有一个地球》(1972)、 《生存的蓝图》(1972)、跨越浪费时代》(1978)等,全 世界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都以极论
1、时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全世界角度讲,虽然断断续续的发 生过一些局部战争,但总的看,是世界度过了几十年相对和 平发展时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都有不 同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经济成就就使人类冲昏了头脑, 过高的看重自己的力量,产生了对自然的“主宰论”、“改 造论”的思想。在西方,“专家治国论”是这种思想的突出 代表,这种思想认为:“可以用技术力量代替生物圈”, “只要人愿意可以复制环境的任何过程”,导致技术对环境 的严重破坏,产生一系列污染问题。在东方,则过分强调人 的社会力量,大搞人海战术,盲目破坏自然。
(二)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驳论
1、可能论(或然论)
环境的决定不是绝对的,必然的,最后的结果要 看人的选择。其原因是以下三个因素:1环境本身是变 化的。例如,同样的地域,在某些时候可以风调雨顺 给人类带来利益,有时也会出现旱涝灾害给人们制造 困难。2技术发展给人类创造出许多新的可能性。如以 前大海是交通的障碍,而今航海技术发展却为人类利 益带来很大的利益。3人类本身的要求也在改变。现在 不喜欢的环境不代表人类永远不喜欢,将来还有可能 为满足人类的欲望提供条件。如19世纪时令人恐惧的 大峡谷,荒原,沙漠,今天很多都成为了旅游胜地。
2、对拉采尔学说的评述 公允地说,拉采尔并没有赞成过民族优劣之说, 在他的著作中,也注意到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 根据人类地理学的研究,各种人种都是同源的, 从根本上说并无优劣之分。最近的基因谱研究更 是证明人类基因是相同的,人种之间基因谱无分 别,外表体态、肤色、毛发的差别不是本质性差 别。历史上各民族都有过辉煌,为全人类的文明 做过贡献。当然,由于历史传统、资源环境等方 面的原因,各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程度是有差 别的,但这决不构成民族优劣论的理由,因为这 并不是根本的内在原因。
2、非决定论、生产关系决定论
非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对社会文明不起决定作用,即认 为人文现象与自然现象是无关的,或基本无关的,各有 各的规律。这与19世纪以来科学分化的潮流一致, 在 近代地理学中,非决定论与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是 同时存在的 。 德国地理学家佩舍尔(O.Peschel)等自然地理学家就 主张地理学摈弃人文方向,否认自然与人文之间有因果 关系。
一、人与自然的历史发展
人与自然的发展历史
产业革命之前
产业革命到本世纪60 年代
60年代以后
(一)产业革命之前
人类 对自然的崇拜和依附
人们的各部族多以自然 界的天气现象和飞禽猛 兽为自己的“图腾”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人类把自然归于人格化了 的神的创造物,把自然灾 害归于神的意志的体现,实 际上也是一种新形式的对 自然的崇拜。
图腾(totem)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 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 原始民族对自然的无知是图腾产生的基础。运用图腾解释神话、 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图腾就是原始 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 的徽号或标志
三、第二思潮:进化与环境关系论
拉采尔是德国慕尼黑工艺学院和莱比 锡大学的地理学教授。他是从动物学、 解剖学转向地理学的,他所处的时代 正是达尔文进化论风行的时代,对其 思想影响很深。1874年——1875年他 曾去美国、墨西哥考察,这是他学术 思想萌发时期。他考察了美国中 和西南部的印第安人、非洲人、中国人、日耳曼人等移居到当地后 形成的民族的文明成就,尤其是对日耳曼人在文明建设上的成就印 象最佳。 1882年他出版了《人类地理学》一书,探索了各种自然 特征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论述地理环境对居民的分布、迁移以及对 人类个体和人类社会的文化影响。
(三)60年代以后
60 年代以后,人类从一系列教训中开始检讨自己对自然的态度。这 种认识以60 年代初美国生物学家R.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被评为 当代十大优秀书之一)问世为标志,以后相继又出现了一系列世界性著 作:如世界58 个国家专家集体编写的《只有一个地球》、罗马俱乐部 的《增长的极限》等。联合国成立了由115 个国家组成的“人与生物圈” 组织,世界各国都成立了环境保护的国家机关和群众组织。甚至英、法、 西德等国还成立了环境 保护党派(绿党、生态党)。这些事件足以说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入 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新时代用前苏联科学家马克西莫夫的话说,就是 人与自然“共生”的时代。
李特尔(1779~1859),德国地理学家。 近代地理学创建人之一。生于奎德林堡, 卒于柏林。德国第一个地理学讲座教授和 柏林地理学会创建人。最早阐述了人 地关系和地理学的综合性、统一性,奠定了人文地理 学的基础。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人是整个地 理研究的核心和顶点。创用“地学”一词。主张地理 学和历史学结合。非常重视研究各大陆的地势 1859 年达尔文的《物种的起源》正式发表,进化论的思想 几乎冲击了整个科学界。
3、环境容量思想
环境容量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环境容量是指 环境对人类影响的承受限度。它在不同领域有不同 的说法,如资源承载力,土地承载力,草原承载力, 城市适度人口等等。狭义的环境容量是指人类健康 与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 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环境容量思想由来已久,经 济学中的人口理论实质上就是讨论环境对人口的容 量问题。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就从环境容纳人 口限度的角度对移民计划提出坚决的反对意见,遭 到排挤和迫害,不得不移居国外。
查理· 路易· 孟德斯鸠(Charles de Secondat, Baron de Montesquieu, 1689年1月18日 - 1755年2月10日),法 国启蒙思想家,社会学家,是西方国家 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他在《论法 的精神》一书中,强调气候对制定法律 的影响,他说:“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 国的第一位,异常炎热的气候有损于人 的力量和勇气,居住炎热天气下的民族 秉性懦怯,必然引导他们落到奴隶地位” 他认为国家制度、政体和民族道德面貌、宗教信仰、法律、风俗 都是由气候、土壤和居民领土大小决定的。很显然,地理环境决 定论总的来说是片面的错误的,但是作为法国革命的思想先驱, 孟德斯鸠在考察人类社会时摈弃神的意志,从物质世界的自然界 中寻找社会发展原因,无疑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国际间合作研究地球生 态系统的综合性计划——人类生物圈计划(MAB)。1972 年在瑞典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并发表了宣言。各国 政府纷纷成立专门管理环境的政府部门,一些国家还出现生 态党,国际出现了政府以外的保护环境的绿色和平组织。 这一时期,环境问题已不再是仅仅在哲学家、地理学家书斋 里、学会上讨论的话题,而成为整个人类社会都关注的社会 问题。
生产关系决定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根本意义上取决于社 会制度、生产关系。这一思想发端于20实际30年代苏联展开 的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批判运动。它影响到当时包括苏联在 内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地理学的发展。斯大林曾经在《论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这样写到:“地理环境 无疑是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和必要的条件之一,它当然影响到 社会的发展,——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但是它的影响 并不是决定的影响,因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笔地理环境的变 化发展快得不可比拟。 生产关系决定论对我国地理学影响极深。由于政治上“左” 的路线的影响,我国学术界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似 乎生产关系改变了,不管再怎样的自然条件下,都可以长出 人间奇迹来; 因而1949年后至改革开放前近30年中,原来 研究人文地理学的学者收到不公平的批判,除经济地理学以 外,其他领域的人文地理学几乎是一片空白。
不同的“图腾”
鄂 伦 春 族
日 本 阿 伊 怒 族 汉 族
印 度 人
(二)产业革命到本世纪60 年代
产业革命以后,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出现了蒸气机、电等新的生产力, 人们应用这些新生产力控制了一个又一个的自然过程,处处取得了征服自然的 辉煌胜利。于是人们头脑里 产生了人统治自然的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美国、欧洲、日本生产力高度发展,苏联、我国等社 会主义国家及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在经济上也都获得很大发展。这使人类过高地 看重自己的力量,产生了对自然“主宰论”、“改造论”的思想。 在西方,“专家治国论”是这种思想的突出代表,这种思想认为:“可以利用 技术力量代替生物圈”、“只要人愿意可以复制环境任何过程。” 正如有的 学者指出的:“‘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个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 近几十年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极为严重的。30 年代美国滥开西部草 原引起土壤严重侵蚀的“烟尘笼罩”事件;苏联1954—1963 年滥开俄罗斯草 原引起席卷中亚的“黑风暴”;世界范围内出现光化学、酸雨、水俣病等一系 列环境问题;战后每十年癌症死亡率增加一倍。现在人类已经尝到了自己酿造 的苦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