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电影发展史
香港电影简史【上大电影学课件】

• 喜剧功夫片
• 1978年成龙主演的《蛇形刁手》、《醉拳》,武打动作真实感强, 变化多端,中间夹杂噱头,具有喜剧效果。成龙电影成为一种潮 流,《新扎师弟》、《龙少爷》、《警察故事》、《A计划》、 《红番区》、《我是谁》等风行一时。
多元创作时期1979-1997
• 一 新浪潮 • 1979年章国明、徐克、许鞍华、翁维铨推出电影 处女作《点指兵兵》、《蝶变》、《疯劫》、 《行规》,开创了香港电影的未来主义武侠片、 悬念推理片、警匪片、帮派片等类型。香港电影 新浪潮运动产生。随后产生了大批的导演。如谭 家明、许鞍语片制作公司有名的有:长城、凤凰和邵氏。长城擅长写实题 材,凤凰擅长家庭伦理剧,邵氏公司推出《红玫瑰》、《貂蝉》、 《江山美人》等影片。拍摄了无数叫好又叫座的影片。
• 三 重要导演
• 著名的导演有粤语片导演三杰:秦剑、李铁、李晨风。 还有朱石麟、李翰祥。
• 朱石麟被誉为领导潮流的国语片大师,擅长拍摄家庭伦 理剧,主要作品有《同病不相怜》、《玉人何处》、 《清宫秘史》等。
黄金时期1949-1966
• 一 粤语片 • 1952年新联影业公司成立,主要拍摄粤语片,推 出《败家子》、《桃李满天下》、《再生花》、 《苏小小》等粤语片。1964年王为一导演的《七 十二家房客》轰动一时。 • 另一家影业公司中联公司则拍摄了《家》、 《春》、《秋》、《梁山伯与祝英台》等。1949 年底,胡鹏导演了《黄飞鸿之鞭风灭烛》,黄飞 鸿系列由此滥觞。
• 当时主要的导演是张彻、胡金铨、郭南宏、张鑫炎等。主要的作 品有《报仇》、《龙门客栈》、《萧十一郎》、《云海玉弓缘》、 《流星蝴蝶剑》。
• 李小龙真功夫片
• 1971年李小龙主演《唐山大兄》标志香港武侠电影由刀剑武侠片 向拳脚功夫片转变。1972年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的《猛龙过江》 创造了新的票房纪录。李小龙将香港武侠电影带入国际影坛,创 造了极大声誉。
香港电影(1897-1945)笔记:影业的建立与初期发展

一、电影的诞生以及传入香港。
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之后,便专注于电影拍摄的技术上,他想制造一种“如留声机那样用耳朵来听,却是用眼睛来看的设备”。
1889年,伊士曼发明了电影胶片(菲林)。
1890年,爱迪生的助手狄克逊做出了第一部电影摄影机(Kinetograph),于是向伊士曼的柯达公司订制了35米厘菲林,在菲林两边打洞,再扣在摄影机齿轮上,利用摩打带动成功进行了拍摄。
1895年,爱迪生又成功制造出“电影视镜”(Kinetoscope),或曰“活动电影放映机”,这种仪器基本上是一个木柜,透过上面的小窗口看菲林里面的影像,只有一个人观看的规模(我小时候好像也玩过一种类似的玩意)。
随后,法国的卢米埃兄弟在爱迪生的“电影视镜”基础上,又制造出一种活动电影机(Cinematography),这个仪器可以将映像投射到布幕上,并于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放映了专门为这部机器拍摄的短片,这是真正意义上适合集体观看的“电影”的发端,电影也由此得到瞩目与扩展。
于是这1895年12月28日便被公认是电影诞生的日子。
卢米埃兄弟在巴黎放映了《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世界上最早的电影,取得成功之后,立刻继续他们的商业大计。
他们雇佣了二十多个摄影师(或曰活动电影机的掌控师)进行培训,1896年,这批摄影师被派往到世界各地做推销(活动电影机(Cinematography))、放映、拍摄等工作。
那么1896年卢米埃兄弟有没有派人到香港呢?该问题正代表着电影是不是在这时候传入香港的,而答案是没有的。
余慕云先生曾通过《华字日报》的广告和香港电影理论家林年同先生的口述,认为电影是从1896年1月传入香港的。
他在《香港电影史话(卷一)》中记载到:“一八九六年一月十八日,香港出版的《华宇日报》有如下的记载:「兹由西国带来」、「西国奇巧故事数百套,无不俱备,每日摆到六十套,日夜更换」、「本班在中环大道『旧域多利酒店』开演」、「准本月初七开演」、「总理人爹士威利谨启」。
香港老电影大全

香港老电影大全香港电影发展历史悠久,深受观众喜爱。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香港电影业一直屹立于亚洲乃至世界电影舞台的前沿。
众多优秀的电影制作人、导演、演员和剧作家在香港电影业中涌现,他们创作了一系列经典的香港老电影。
本篇文档将向您介绍香港老电影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一、黄金时代:艺术与商业并重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香港电影进入了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香港电影工业化发展,拥有了完备的电影制作体系和一流的制作技术。
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电影作品层出不穷,香港电影逐渐走向国际舞台。
1. 动作片的鼻祖:《精武门》《精武门》是香港功夫片的开创之作,由李小龙主演与导演。
这部电影以其紧凑的故事情节、精良的动作场面和真实的打斗方式赢得了观众的青睐,并被当作是动作片的经典之作。
《精武门》的问世标志着香港功夫片的崛起,也为以后的动作片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爱情片代表作:《梅兰芳》《梅兰芳》是一部以京剧大师梅兰芳为题材的电影,由徐克导演执导,孙红雷、谢霆锋等主演。
电影通过展现梅兰芳优秀的京剧艺术并融入现代元素,深情描绘了他的一生,打动了观众的心。
《梅兰芳》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入人心的情感触动,成为香港爱情片的经典之作。
二、港式喜剧:无厘头的幽默港式喜剧是香港电影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无厘头的表演方式而闻名于世。
这些喜剧片以逗人发笑的剧情、卖弄的动作和出色的演员表演深受观众喜爱。
1. 四大天王的合作:《逃学威龙》系列《逃学威龙》系列电影是港式喜剧的经典之作,由周星驰导演和主演。
该系列以校园生活为背景,通过荒唐的故事情节和搞笑的演员表演,呈现了一系列的喜剧场面。
周星驰与其他三位“四大天王”——郭富城、罗文和吴孟达的合作,使得《逃学威龙》系列电影成为香港喜剧电影中的经典佳作。
2. 饶舌喜剧:《唐伯虎点秋香》《唐伯虎点秋香》是一部以古装片和喜剧为主题的电影,由李力持导演,周星驰与巩俐主演。
影片以明朝时期著名状元唐伯虎和美女秋香之间的故事为基础,通过包含饶舌部分的歌舞表演和搞笑情节,展现了唐伯虎的机智与幽默。
香港电影发展史

香港电影发展史
香港电影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20世纪初至50年代:在这一时期,香港电影主要是黑白无声电影,通常是根据小说或传统戏剧改编的作品。
香港电影的主要市场是东南亚,特别是华人社区。
在50年代初,
香港开始制作有声电影。
2. 60年代至70年代:这一时期是香港电影业的黄金时期,也被称为“香港电影新浪潮”。
电影制作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香港电影开始涉足不同类型的电影,如武侠片、警匪片
和喜剧片等。
在这个时期,香港电影开始进军国际市场,尤其是在东南亚市场上取得了很
大的成功。
3. 80年代至90年代:在这一时期,香港电影业面临了许多挑战。
由于盗版和影片制作成本的上升,香港电影的利润开始下降。
然而,香港电影依然能够制作出一些非常成功的电影,如《英雄本色》和《无间道》等。
4. 2000年代至今:在这一时期,香港电影业继续面临着许多挑战。
由于大陆电影业的崛
起和互联网的普及,香港电影的市场份额继续下降。
然而,香港电影仍然能够制作出一些
非常成功的电影,如《功夫》和《无人区》等。
此外,香港电影业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制作
方式和市场机会,如与内地和海外制片厂合作、制作网络电影等。
香港回归日庆祝香港的电影艺术与国际影响力

香港回归日庆祝香港的电影艺术与国际影响力香港回归日是一个庆祝香港回归中国的重要日子,而香港的电影艺术与国际影响力也是这座城市的骄傲所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香港电影的起源、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以及在回归后的发展和前景。
一、香港电影的起源香港电影起源于20世纪初的无声电影时代,那时的电影产业主要以模仿西方电影为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港电影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武侠片到八十年代的警匪片,再到九十年代以来的剧情片和文艺片,香港电影一直保持着创新和多样性。
二、香港电影的国际影响力香港电影在国际上享有广泛的声誉和影响力。
它不仅在亚洲地区拥有众多粉丝和观众,也深受国际观众的喜爱。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武打片到后来的杂技片和动作片,香港电影通过其精彩的动作场面和独特的拍摄技巧吸引了全球观众。
而且,香港电影人的才华和创造力也在国际舞台上得到了充分的认可。
三、香港电影的回归后发展和前景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这对香港电影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回归并没有削弱香港电影的活力和创造力,相反,它成为了香港电影发展的新契机。
回归后,香港电影人在创作和制作中加入了更多关于香港身份认同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使得电影作品更显深入和丰富。
同时,回归后的香港与内地电影产业的合作也提供了更多机会和资源,促进了电影业的互利共赢。
对于香港电影的未来,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随着互联网和视频流媒体的快速发展,电影观众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香港电影面临着来自好莱坞和中国内地电影的竞争。
然而,香港电影人的创造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得他们能够应对这些挑战,并寻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在全球化的今天,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表达和传播工具,能够为文化交流和理解做出重要贡献。
香港电影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国际化的故事主题,成为了推动亚洲电影发展的重要力量,也为世界观众提供了独特的观影体验。
总结香港回归日是庆祝香港回归中国的重要节日,而香港电影艺术与国际影响力是香港的瑰宝。
中国电影艺术史之香港电影

1953年创业作《中秋月》,奠定写实风格的喜剧电影方向。
2、粤语片创作
• 1949年,南国公司首拍粤语片《珠江泪》,成为业界竞相仿照 的里程碑作品。
• 四大公司:新联、中联、华侨、光艺。
• “新联”:1952年成立,提出“新联出品,必属佳片” 。 创业作,吴回导演的《败家仔》。
• 徐克执导的《笑傲江湖》系列以及《新蜀山剑侠》等影 片将传统的刀剑武侠片成功地推向特效“神话” 。
(2)喜剧片
• 1982年,麦嘉、许冠杰、张艾嘉、黄百鸣等人合 作的《最佳拍档》,成为了轰动一时的都市动作喜 剧片。
• 1983年由张坚庭《表错七日情》导引出的温情生 活喜剧片。
(3)鬼怪灵异片
• 1980年,许鞍华执导影片《撞到正》首开风气, 之后洪金宝《鬼打鬼》、午马《人吓人》和刘观伟 《僵尸先生》《僵尸少爷》等系列影片。
• “中联”:1952年底成立,提出“中联出品,制作严谨” 。 创业作,根据巴金小说改编的《家》,由此奠定写实性较强
的创作方向。
(三)1966-1978,转型时期
1、武侠功夫片此起彼伏
• 新派武侠片 • 1966年胡金铨导演《大醉侠》;1967年张彻导演
《独臂刀》,标志新派武侠片诞生。
• 李小龙真功夫片 • 1971年,罗维导演了由李小龙主演的《唐山大
• (1)香港拍摄的华语影片经内地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 不受进口配额限制在内地发行。
• 许冠文市民喜剧 • 1974年,许冠文兄弟自编自导自演创业处女作《鬼
马双星》。 • 之后1976年《半斤八两》、1981年《摩登保镖》、
1984年《铁板烧》等影片都屡创票房奇迹。 • 其他1975年《天才与白痴》、199-1997)
港台电影发展概史

新浪潮时期作品:《疯劫》
《疯劫》,东亚黑色电影开 端、香港新浪潮电影代表作、 中国百部经典电影之一。 被很多专业影人认为是许鞍 华最经典之作,也是许鞍华 自己最喜欢的一部作品。
是否观看?
李纨(赵雅芝 饰)和阮士卓 (万梓良 饰)是外人眼中的甜 蜜情侣,李纨并对外宣称二人 即将结婚。岂料,某日有人在 香港龙虎山发现一男一女两具 尸体,竟被警方确认为李纨和 阮士卓,并怀疑凶手就是住在 山中破屋的疯子(徐少强 饰) 将其扣留。
1890
1895
1923
1925
1955
1985
2005
1985
1990
1995
1897,传入香港 启蒙时代(1897~1913) →1913,黎民伟,香港 第一家制片机构(华美 影片公司),《庄子试 妻》(香港第一部故事 片)
1890
1895
1923
1925
1955
1985
2005
1985
1990
《复活的玫瑰》(1927) 《胭脂》(香港第一部 长故事片) 《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 六届远东运动会》 (香港第一部新闻纪录 片)
1890
1895
1923
1925
1955
1985
2005
启蒙时代(1897~1913)
1985 1990 1995 1923,第一家全由香港人 投资的制片机构(民新影 片公司),香港第一部新 闻纪录片《中国竞技员赴 日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 →1925,香港第一部 长故 事片《胭脂》 →港英政府禁止民新于香 港开设摄影场,香港电影 发展被迫中止
香港电影的历史变迁

香港电影的历史变迁香港电影自上世纪初逐渐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一个辉煌而又多变的历程。
本文将对香港电影的历史变迁进行探讨,分析其发展阶段以及对全球电影产业的影响。
一、早期发展阶段香港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在早期阶段发展相对缓慢。
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电影才真正崛起。
这一时期,香港电影产业开始通过引进外国电影来吸引观众,同时也开始培养起本土电影制作人才。
这一阶段,香港电影主要以商业片为主,以快节奏、动作、犯罪等题材为特点,深受观众喜爱。
二、黄金时代的崛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认为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在这一时期,香港电影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电影人和电影作品。
香港电影不仅在华语电影界取得了重要地位,同时也吸引了全球观众的关注。
这一时期的香港电影以浪漫爱情、武侠、黑帮等题材为主导,代表作品如《霸王别姬》、《无间道》、《英雄》等,被誉为亚洲电影的经典之作。
三、逆境与新观众群体的兴起然而,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到来,香港电影遭遇了一系列挑战。
首先,由于内地电影的崛起,香港电影市场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其次,盗版问题的严重,也使得香港电影的盈利能力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此外,社会的变革也导致了观众口味的改变,观众对于香港电影的需求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然而,面对逆境,香港电影产业并没有消失,反而开始寻求创新。
一方面,香港电影开始与其他地区的电影产业进行合作,出现了一系列跨地区合拍的电影作品。
另一方面,新的观众群体的兴起也为香港电影带来了新的机遇。
年轻观众对于不同类型、突破传统的电影更加感兴趣,这使得香港电影产业得以在市场上重新拥有一席之地。
四、国际市场的影响与变革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香港电影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电影市场巨大的观众数量和潜力吸引着众多香港电影人的眼球。
许多香港导演、演员纷纷加入到合拍片的制作中,也使得香港电影更加国际化。
同时,新兴的网络平台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为香港电影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的电影发展史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公映了《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
1896年初,他的助手来了香港放映这些影片,电影自此传入香港。
1898美国“汤默斯.爱迪生”公司派出一位电影摄影师到香港拍了一批纪录片:名为《香港街景》、《香港总督府》、《香港码头》、《香港商团》和《鍚克炮兵团》。
他们都很短。
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
1909年在香港拍摄了一部诙谐剧《偷烧鸭》,该片的导演梁少坡同为该片的主角。
剧情十分简单,但不乏诙谐动作。
它的出品人布拉斯基后来和黎民伟合作制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并因而催生了香港电影事业,而黎民伟更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
这部电影的出现,象徵香港电影史启蒙期的终结,萌芽期正式开始。
据《中国电影发展史》记载,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在1913年出产,编导是黎民伟、摄影师是罗永祥,主要演员是黎民伟和严珊珊。
这部电影创下不少香港电影纪录:
(一) 它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二) 第一部在外国公映的香港片;(三) 第一部有电影女演员参演的香港电影;(四) 也同时是第一部有特技摄影的香港电影。
1924年至1925年,香港电影事业渐渐成长,可惜受到1925年6月的大罢工影响,刚萌芽的香港电影发展被迫中止了。
电影放映业到了1926年6月开始复苏起来。
但当时的电影院,主要放映西片和上海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
1935年,香港已没有默片生产,香港电影正式步进有声时代。
受到抗日热潮的影响,香港生产了多部爱国电影,其中包括《生命线》。
1936年,社会教育片成了香港电影的主流。
邵醉翁执导的《广州-妇人》、《博爱》即属此类作品。
1937年,由于“七七事变”的发生,香港抗日气氛高昂,因此电影工作者也纷纷开拍抗日爱国片,《最后关头》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经典之作。
1939年秋,受到欧洲国家的战争所影响,1940年的港产片产量下降。
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电影业陷入低潮。
香港电影经历了四年的停产,才在1946年上映了战后首部港产片《情陷》。
在1949年以后香港电影渐趋蓬勃。
因为1949年后大批中国大陆的电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经济理由纷纷南下,在香港设电影厂,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摄国、粤语片,使香港成为南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电影中心。
再加上五十年代中期,星、马电影势力过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欧电影文化所带来的冲击,遂令香港电影迈向成熟的雏型。
这段黄金时期粤语片有以下几个主流:
1、粤剧戏曲片,《帝女花》(1959)、《紫钗记》(1959)、《李后主》(1968)等。
其中有不少让人熟悉的演员:任剑辉、白雪仙、新马师曾、薛觉先和林家声等等。
2、文艺片,如李铁的《危楼春晓》(1953)、《天长地久》(1955)、楚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传户晓的作品。
3、古装武侠片,五十年代的古装武侠片大多以民间熟悉的侠义神怪故事为骨干,武打场面并不讲求真实感,发展至后期才日渐注重动作场面设计,加进了特技花款,如《如来神掌》系列。
4、喜闹剧,这类电影大多以诙谐搞笑,如《两傻》系列。
国语片的热潮创作了新派武侠片,包括改编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侠作品:胡鹏导演的《射雕英雄传》(1959)。
单在1963年,武侠片的产量已高达61部,而武侠片之中的代表作则是胡金铨的《龙门客栈》(1966)及张彻的《独臂刀》(1967)。
狄龙和王羽这些武打明星的出现,亦可视为七十年代李小龙冒起的前奏。
七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岁月,它随着电视的普及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至香港人心态的转变而受到种种冲击。
此时,李小龙配合着邹文怀的“嘉禾电影公司”的崛起叱吒一时。
从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后两年间拍摄的《精武门》及《猛龙过江》令李小龙进运国际影坛,创造出香港电影事业的神话。
1973年李小龙骤然暴瘁,功夫片热潮未能延续。
但随着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观众对远离现实的功夫片渐渐失去兴趣,反而对反映当时社会状况,讽刺现实的电影加以青睐,这就解释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为最卖座电影的原因。
由于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大家的主导阅读方式是电视模式,很多电影题材或灵感都是来自电视内容,如《阿福正传》(1974)、《大乡里》(1974)、《新啼笑姻缘》(1975)、《鬼马双星》(1974)、《半斤八两》(1976)、《卖身契》(1978)等等。
1978年袁和平执导《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剧的地位,使其成为七十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电影类型。
1979年是香港电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始。
大批电视幕後工作者转投电影圈,他们包括徐克、许鞍华、章国明、谭家明、严浩、余允抗等等,他们本著对电影的热诚,及年青人特有的创意和社会触觉,拍出不少充满个人色彩的电影作品,为香港电影打开崭新的一页。
最早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疯劫》(许鞍华执导)、《蝶变》(徐克执导)、《点指兵兵》(章国明执导)。
这些新导演全被以“新浪潮导演”之名,但事实上,他们每一位的作品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
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警匪片等等。
八十年代初,大批导演崭露头角:吴宇森、徐克、林岭东、高志森等,炮制一部一部商业挂帅的电影,其中以喜剧为主。
这些电影的共通点是以电视台集体创作的模式来度桥创作,充满密集的笑料及动作,一切以迎合观众口味为依归,代表作品有许氏兄弟的《最佳拍档》系列及周润发担纲的《英雄本色》、《龙虎风云》等。
洪金宝凭借《鬼打鬼》(1987) 开创了灵幻片的潮流,之後的《僵尸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风格。
而他的另一系列片《奇谋妙计五福星》以至《运财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
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仍可称之为百花齐放,我们不但有从八十年代顺利跨向九十年代的新一代导演:张婉婷(《秋天的童话》)、王家卫(《旺角卡门》)、关锦鹏(《胭脂扣》)、陈嘉上(《小男人周记》)等等,还有九十年代的奇迹周星驰、刘德华以及几个国际知名的名字:张曼玉、周润发、李连杰、成龙等等。
首先是九十年代初盛行武侠动作片,《黄飞鸿》和《东方不败》相继掀起打风热潮,一时间李连杰、林青霞成为卖票保证。
而这些都必须提到徐克。
从香港电影新浪潮开始到现在,二十余年来,徐克对于有着“东方好莱坞”之美誉的香港电影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无论是在电影技术,还
是在创新意识方面,徐克的电影都在香港近百年的电影史上占有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徐克执导《倩女幽魂》开拓了将声、光、电、技术移植于香港传统鬼怪片的新路。
1991年执导《黄飞鸿》系列片,再次掀起功夫片新高潮,成为新武侠片的创始人,被公认为80年代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先驱。
他的代表作品有:《蝶变》、《夜来香》、《鬼怪智多星》、《新蜀山剑侠》、《上海之夜》、《倩女幽魂》系列、《黄飞鸿》系列、《笑傲江湖》系列、《大三元》、《新上海滩》、《黑侠1996》、《蜀山传》、《书剑恩仇录》《七剑下天山》、《青蛇》。
其中1981年执导《夜来香》、《鬼怪智多星》获第18届台湾金马奖最佳作品、最佳导演奖。
执导《上海之夜》获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特别奖,执导《倩女幽魂》获第24届台湾金马奖优秀作品奖、第16届法国科幻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葡萄牙科幻电影节最佳作品大奖。
1991年执导的《黄飞鸿》获第11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除了商业,香港电影人扬威国际,张曼玉、萧芳芳、王家卫先后在柏林、康城等国际影展中获奖,香港电影渐受国际影坛重视。
可惜的是,这也导致影圈人才外流,吴宇森、唐季礼、袁和平、林岭东等着名导演纷纷往荷里活发展,周润发、成龙、李连杰及杨紫琼等巨星级演员亦被荷里活罗致。
九十年代的卖座保证是“双周一成”(周润发、周星驰及成龙),周星驰独有的“无厘头”喜剧深得民心,如《逃学威龙》、《唐伯虎点秋香》、《食神》等等都是九十年代的喜剧经典。
近年来,周星驰也开始逐渐走向导演的行列,如《功夫》等。
周润发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凭《英雄本色》肯定他在香港影坛至尊无上的地位,之后拍了一连串动作片、黑帮片,但基本上依然甚有观众缘。
成龙则大致维持一年一部大制作,今年来也开始追求转型,连续三年,《神话》、《新警察故事》、《宝贝计划》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成龙电影风格。
导演方面,“双王”(王晶和王家卫)可谓双映成趣。
王晶擅拍商业味道极重的电影,王晶的赌片、喜剧片在香港都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王家卫专挑大明星合并,产量少、艺术味浓,往往得到国际影展的垂青。
两人电影风格迥异,但在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外,杜琪峰近年颇受瞩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来愈有个人风格。
还有凭《香港制造》打出名堂的陈果亦成功地从独立电影导演变为香港主流电影导演之一。
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虽然较诸于八十年代有所失色,但似乎在创作意念及电影制作方面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面对内地影视产业的迅速崛起,香港电影被迫越来越多地起用内地明星。
《无间道》里我们看到了陈道明,《宝贝计划》里出现了陈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