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肠循环的过程【新知识】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第一章绪论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学科。
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3.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
包括药物在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1、不良反应:(1)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引起的危害性反应称为毒性反应。
(3)变态反应: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经接触致敏后所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称为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常见于过敏体质患者。
如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4)停药反应: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症状重新出现或加剧的现象称停药反应,或称反跳现象。
(5)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称后遗效应。
后遗效应长短不一。
短的如服用催眠药后,次晨出现的乏力、困倦现象;长的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出现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症状。
(6)续发反应:续发反应是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如广谱抗生素。
(7)依赖性: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后,患者对药物产生主观和客观上连续用药的现象,称为依赖性。
如镇静催眠药和镇痛药。
(8)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体质患者对某些药物产生的反应与常人不同,这种现象称为特异质反应。
如蚕豆病。
2、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称为该药物的效能。
效能反映了药物内在活性的大小,效能大活性大。
3、效价强度:指能引起等效反应所需要的药物剂量,简称效价。
药物剂量越小,药价的效价越大。
4、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TI)可用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是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
这仅用于治疗效应和致死效应的量效曲线平行的药物。
治疗指数越大,药物安全性越高。
两条曲线不平行:LD1/ED99或LD5和ED95之间的距离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肝肠循环的原理和应用实例

肝肠循环的原理和应用实例1. 肝肠循环的原理肝肠循环是指肠道中的物质经过肝脏的再次吸收,形成闭合循环的过程。
肝肠循环的原理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1 肠道吸收与肝脏代谢肠道是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其中包括细胞外液、营养物质、药物等。
这些物质被吸收后,经过门静脉系统输送至肝脏。
肝脏对这些物质进行代谢、转化或排泄。
肝脏的功能包括药物代谢、胆汁生成、脂肪代谢等。
在肝脏的代谢过程中,一些物质被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如药物代谢产物或胆汁中的代谢产物。
1.2 肝脏再分泌和循环利用经过肝脏代谢后的物质,一部分会被肝细胞再分泌至胆汁中,另一部分则通过窦口系统返回门静脉系统,从而再次进入肝脏。
这种再分泌和循环利用的过程被称为肝肠循环。
1.3 肝肠转运蛋白的参与肝肠转运蛋白在肝肠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些蛋白质通过穿过肝细胞或肠细胞的细胞膜,参与各种物质的运输。
肝肠转运蛋白除了负责肠道吸收和肝脏再分泌外,还可以抑制某些物质的吸收,从而对药物代谢和排泄起到调节作用。
2. 肝肠循环的应用实例2.1 药物代谢与清除肝肠循环是药物代谢和清除的重要途径之一。
许多药物在经过肝脏代谢后,经由胆汁再次分泌到肠道中,从而形成肝肠循环。
这样的循环过程可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持续时间,提高药物疗效。
2.2 药物口服给药肝肠循环也对药物口服给药具有重要影响。
口服给药后,药物经过肠道吸收后进入门静脉系统,再次经过肝脏代谢后进入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药物给药途径之一,肝肠循环的理解对于合理使用口服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2.3 疾病研究和治疗肝肠循环在某些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如胆汁淤积性疾病、肝脏疾病等,都与肝肠循环紧密相关。
通过研究肝肠循环的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治疗这些疾病。
2.4 肠道健康调节肝肠循环还与肠道健康调节有关。
肝脏代谢和再分泌的作用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菌群失调等方式来维护肠道健康。
肝肠循环的理解对于保持肠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药理名词解释和大题

一、名词解释1、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的目的,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效果,称为药物的治疗作用。
2、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伴随治疗作用的同时,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或有害的作用。
3、副作用:是指在常用治疗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4、首过效应:内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在肝药酶和胃肠道上皮酶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称为~5、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经化学变化生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代谢)6、药酶: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是在各种酶的作用下完成的,参与生物转化的酶主要是肝脏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简称药酶,包括催化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的酶系。
7、肝肠循环:从胆汁排泄进入小肠的药物中,其中某些具有脂溶性的药物,又可从肠道重吸收,形成~。
8、消除半衰期:体内药物浓度或药量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又称血浆半衰期或生物半衰期。
一般简称半衰期。
9、表观分布容积(Vd):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分布所需的总容积。
10、生物利用度(F):药物以某种剂型的制剂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速率和程度。
11、配伍禁忌: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可能发生体外的相互作用,出现药物中和、水解、破坏失效等理化效应,这时可能发生浑浊、沉淀、产生气体及变色等外观异常的现象,称为~。
12、镇静药:能使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轻度抑制作用,减弱机能活动,从而起到缓和激动,消除躁动、不安,恢复安静的一类药物。
13、自体活性物质:动物体内广泛存在,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物质的统称,又称为“自调物质”。
14、化学治疗:抗微生物药物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以及对由微生物及恶性肿瘤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统称为~,简称化疗。
15、化疗药:对病原体通常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作用,而对机体没有或只有轻度毒性的药物。
16、抗菌谱: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范围。
17、MIC:最小抑菌浓度,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临床药理学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交叉学科首过效应: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使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肝肠循环: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药物可随粪便排出体外但也有的药物再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入体循环的反复循环过程稳态血药浓度:又称坪值随着给药次数增加体内总药量的积率逐渐减慢直至在剂量间隔内消除的药量等于给药剂量从而达到平衡负荷剂量:凡使首次给药时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水平的剂量治疗窗:治疗窗=有效血药浓度范围,指最小有效浓度(MEC)与最小中毒浓度(MTC)之间的范围。
治疗指数(TI) :即LD50/ED50之比值,用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
一般来说,TI越大,药物越安全受体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产生效应的药物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有亲和力并与受体结合但其内在活性为0 不产生生理效应却能妨碍受体激动药的作用妊娠期:指卵子与精子结合分娩约40周期间,亦称胎儿期。
胎盘屏障:指由合体细胞、合体细胞基底膜、绒毛间质、毛细血管基底膜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组成的5层血管合体膜。
药物M / P值:指药物在乳汁中与母体血浆中浓度的比值,可反映药物向乳汁中转运的量。
时辰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的内源性周期节律变化关系的科学。
药物警戒:是指发现、评价、认识及预防药品不良反应或其他可能与药物相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
药物依赖性:药物依赖性是指精神活性药物的一种特殊毒性,指在这类药物滥用的条件下,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
精神依赖性:又称心理依赖性,是由滥用致赖性药物对脑内奖赏系统产生反复的非生理性刺激所致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
硝基血管扩张药:指能释放NO,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cGMP合成增加而松弛血管平滑肌,发挥扩张血管作用的药物。
羊水循环:药物经胎盘屏障转运到胎儿体内并经羊膜进入羊水中多呈游离性被胎儿皮肤吸收或妊娠12周后的胎儿吞咽入胃肠道并被吸入血液循环其代谢产物由尿排泄排泄的药物又可被胎儿吞咽羊水而冲吸收1.药物三种消除速率过程的特点一级动力学速率过程:①药物转运呈指数衰减每单位时间内转运的百分比不变即等比转运但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随时间递减②药物消除半衰期恒定与剂量或药物浓度无关③血药浓度对时间曲线下的面积与所给与的单一剂量成正比④按照相同剂量相同时间间隔给药约经五个半衰期药物在体内消除达到稳态浓度零级动力学速率过程:①转运速度与剂量或浓浓度无关按恒量消除即等量消除但单位时间内转运的百分比是可变的②半衰期不恒定剂量加大半衰期可超比例延长③血药浓度对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不成正比剂量增加其面积可超比例增加米-曼氏动力学速率过程:高浓度时,零级动力学速率过程;低浓度时,一级动力学速率过程。
胆盐的肠肝循环名词解释

胆盐的肠肝循环名词解释胆盐的肠肝循环是指胆盐在胆汁产生后从肠道再吸收回肝脏的循环过程。
胆盐是由胆汁酸和胆固醇酯化而成的宇宙胆汁酸类的主要成分。
胆汁酸的产生和排泄是人体代谢调控中的重要环节。
在肝脏中,胆汁酸通过胆小管被分泌入胆汁中,然后进入肠道。
在肠道中,胆盐会与脂肪及其分解产物结合,形成胆酸盐-脂质复合物。
这些复合物有助于脂肪的乳化和吸收,同时也促进胆固醇的吸收。
这些胆酸盐-脂质复合物大部分在消化道被吸收回肝脏,形成胆盐浓缩态胆汁,只有小部分被排泄出体外。
胆盐的肠肝循环的主要机制是通过肠壁上的特殊细胞,称为肠壁细胞,在消化道内将胆酸盐-脂质复合物转化为游离的胆酸盐和游离脂肪。
游离的胆酸盐和脂肪进入肠细胞内,然后经过转运蛋白进入肠壁细胞的内膜,再通过转运蛋白进入细胞质中。
在细胞质中,游离胆酸盐和脂肪被再次结合为胆酸盐-脂质复合物,随后这些复合物会通过肠细胞的外膜蛋白转运到肠壁的间质空间中。
在间质空间中,这些复合物将被腺苷三磷酸(ATP)和碳酸酐酶作用下转化为游离的胆酸盐和游离脂肪。
游离的胆酸盐进入肠壁细胞内被进一步转运至肠黏膜下的血管中,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回肝脏。
在肝脏内,游离胆酸盐被肝细胞摄取,随后被合成新的胆汁酸和胆固醇酯,再次分泌入胆汁。
这样,胆盐循环就形成了闭合的循环。
胆盐的肠肝循环在胆盐的平衡、调节和再利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减少肠道内胆酸的丢失,提高胆酸的利用率。
此外,肠肝循环还能够通过胆酸对胆固醇的摄取和代谢,参与胆固醇的稳态调节。
总之,胆盐的肠肝循环是胆酸在胆汁产生后从肠道再吸收回肝脏的重要循环过程,它通过肠壁细胞和肝细胞的相互作用,实现胆酸的平衡、调节和再利用。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与考来希胺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胆汁酸是脂类食物消化必不可少的物质,是机体内胆固醇代谢的最终产物。
中文名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外文名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of bile acid性质脂类食物消化必不可少的物质作用维持了脂类食物消化吸收初级胆汁酸随胆汁流入肠道,在促进脂类消化吸收的同时,受到肠道(小肠下端及大肠)内细菌作用而变为次级胆汁酸,肠内的胆汁酸约有95%被肠壁重吸收(包括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重吸收的胆汁酸经门静脉重回肝脏,经肝细胞处理后,与新合成的结合胆汁酸一道再经胆道排入肠道,此过程称为胆汁酸的肝肠循环。
胆汁酸体内含量约3~5g,餐后即使全部倾入小肠也难达到消化脂类所需的临界浓度,然而由于每次餐后都可进行2~4次肝肠循环,使有限的胆汁酸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从而维持了脂类食物消化吸收的正常进行。
肝肠循环EHC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circulation)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此现象主要发生在经胆汁排泄的药物中,有些由胆汁排入肠道的原型药物如毒毛旋花子苷G,极性高,很少能再从肠道吸收,而大部分从粪便排出。
肝肠循环所致疾病的防治1.高胆固醇血症和胆固醇结石的防治胆固醇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
研究表明,盐酸考来维仑和考来替兰可通过吸附胆汁酸阻断其EHC过程,从而破坏胆汁酸和胆固醇间的平衡关系,促使肝脏中的胆固醇向胆汁酸转变,加速肝内胆固醇的代谢,从而降低血中胆固醇的浓度。
也有药物通过抑制肠道转运体来阻断胆汁酸的重吸收环节。
有实验发现,采用胆固醇喂养豚鼠形成胆固醇结石时,胆酸池可明显减少,提示过多的胆固醇可限制回肠胆汁酸的重吸收,使胆酸池减少,胆汁胆固醇过饱和析出而形成胆结石。
因此,高胆固醇血症也是胆石病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抑制胆汁酸的EHC过程亦是治疗胆石症的重要方法。
肝肠循环的名词解释所致疾病的防治方法

肝肠循环的名词解释|所致疾病的防治方法肝肠循环的名词解释: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circulation)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此现象主要发生在经胆汁排泄的药物中,有些由胆汁排入肠道的原型药物如毒毛旋花子苷G,极性高,很少能再从肠道吸收,而大部分从粪便排出。
肝肠循环的过程:1.化学循环此现象主要发生在经胆汁排泄的药物中,有些由胆汁排入肠道的原型药物如毒毛旋花子苷G,极性高,很少能再从肠道吸收,而大部分从粪便排出。
有些药物如氯霉素、酚酞等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水溶性增高,分泌入胆汁,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酶作用下水解释放出原型药物,又被肠道吸收进入肝脏。
动物实验显示,抗菌药物抑制肠道细菌后,可降低某些药物的肝肠循环。
肝肠循环的意义决定于药物在胆汁的排出率,药物在吸收,增加其排泄。
胆汁排出量多时,肝肠循环能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如果能阻断该药物的肝肠循环,则能加速该药物的排泄。
如洋地黄毒苷中毒,服用考来烯胺可在肠中与之结合,阻断其重吸收。
2.生物循环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胆汁排泄往往是主动过程,有酸性、碱性及中性三个主动过程排泄通道。
某些药物,尤其是胆汁排泄后的药物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后部分药物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被重新吸收,在药动学上表现为药时曲线出现双峰现象,而在药效学上表现为药物的作用明显延长。
也有些结合性代谢物经胆汁排入肠道后,水解释放出原型药物,会再次吸收形成肝肠循环。
洋地黄毒苷26%经胆汁排入肠内形成肝肠循环,只是该药作用持久的原因之一。
经乳汁排出的药物如吗啡、阿托品、麦角生物碱等可能引起乳儿中毒。
肝肠循环所致疾病的防治方法:1.高胆固醇血症和胆固醇结石的防治胆固醇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
研究表明,盐酸考来维仑和考来替兰可通过吸附胆汁酸阻断其EHC过程,从而破坏胆汁酸和胆固醇间的平衡关系,促使肝脏中的胆固醇向胆汁酸转变,加速肝内胆固醇的代谢,从而降低血中胆固醇的浓度。
药理学名词解释及大题

药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1.First pass elimination(首过消除/首过代谢/首过效应):指从胃肠道吸收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被肠壁和肝脏部分代谢,从而使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2.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肝肠循环):部分药物经肝脏转化形成极性较强的水溶性代谢产物,被分泌到胆汁内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壁,然后随粪便排泄,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肝肠循环。
3.Enzyme inducer (酶诱导剂):能使药物代谢酶活性增高,药物代谢加快的药物。
4.Bioavailability(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5.Vd(表观分布容积):指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时,体内药物按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所需体液容积6.Steady-state plasma concentration(稳态血浆浓度):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而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从而达到平衡,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血浆浓度7.Efficacay(效能):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加,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为最大值,也称效能。
8..Potency(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9.Withdrawal symptoms (停药症状):或称停药综合征,接受药物治疗的病人在长期反复用药后突然停药可发生停药症状,精神和躯体表现出一系列特有的症状,这类病人停药时必须逐渐减量。
停药反应( withdrawal reaction ): 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反跳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肠循环的过程
文章导读
肝肠循环指的就是药物通过胆汁,然后进入肠道,在肠道中又会被重新吸收,然后经
门静脉返回到肝脏这一过程和现象。
也就是说,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来促进药物的胆汁排泄。
肝肠循环的意义决定了药物从胆汁排出的效果,这对于预防药物在人体当中时间过长,能
够发挥很好的作用,避免药物的副作用问题。
肝肠循环的过程
1.化学循环
此现象主要发生在经胆汁排泄的药物中,有些由胆汁排入肠道的原型药物如毒毛旋花
子苷G,极性高,很少能再从肠道吸收,而大部分从粪便排出。
有些药物如氯霉素、酚酞
等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水溶性增高,分泌入胆汁,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酶作
用下水解释放出原型药物,又被肠道吸收进入肝脏。
动物实验显示,抗菌药物抑制肠道细
菌后,可降低某些药物的肝肠循环。
肝肠循环的意义决定于药物在胆汁的排出率,药物在
吸收,增加其排泄。
胆汁排出量多时,肝肠循环能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如果能阻断该药
物的肝肠循环,则能加速该药物的排泄。
如洋地黄毒苷中毒,服用考来烯胺可在肠中与
之结合,阻断其重吸收。
2.生物循环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胆汁排泄往往是主动过程,有酸性、碱性及中性三个主动过程排
泄通道。
某些药物,尤其是胆汁排泄后的药物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后部分药物可再经小肠
上皮细胞被重新吸收,在药动学上表现为药时曲线出现双峰现象,而在药效学上表现为药
物的作用明显延长。
也有些结合性代谢物经胆汁排入肠道后,水解释放出原型药物,会再
次吸收形成肝肠循环2。
洋地黄毒苷26%经胆汁排入肠内形成肝肠循环,只是该药作用持
久的原因之一。
经乳汁排出的药物如吗啡、阿托品、麦角生物碱等可能引起乳儿中毒2
\x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