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语体及言语风格分析
《骆驼祥子》的文学语言特色

《骆驼祥子》的文学语言特色引言《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探讨《骆驼祥子》的文学语言特色,深入分析小说中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以揭示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学意义。
1. 现实主义描写《骆驼祥子》以真实、生动的现实主义描写闻名于世。
小说以家庭和个人命运为背景,刻画了祥子这个农村出身、为生活奔波努力的普通人的形象。
通过对于街头巷尾的描述和人物的言行举止的描写,小说展现了20世纪北京的社会面貌。
作者通过详细描绘街头巷尾的细节,如人们的穿着、脏乱差的环境等,以及人物的语言、举止等细微之处,将小说的背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现实主义的描写风格,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小说中那个特定时期的北京生活的真实性和真实感,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思考。
2. 民间口语的运用在《骆驼祥子》中,老舍巧妙地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民间口语,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通过使用民间俚语、口头禅以及真实的对话场景,作者成功地刻画了祥子和其他角色的特点和个性。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祥子从农村来到北京谋生,他的口语和说话方式受到农村背景的影响。
他常常使用口语化的表达、方言和民间俚语,这些语言特点增强了他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此外,作者还通过亲切、生动的对话场景,进一步展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点。
3. 象征和隐喻的运用为了揭示小说的主题和思想,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广泛运用了象征和隐喻。
通过巧妙地使用特定的词汇和形象,作者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例如,在小说中,骆驼被视为一种象征性的动物。
祥子的外号“骆驼祥子”不仅仅是因为他担负着沉重的负担,更因为他的顽强和坚韧。
这种象征捕捉到了祥子个人命运与社会命运的内在联系,传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同时,隐喻也被广泛地运用在小说中。
通过比喻和隐喻的手法,作者刻画了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社会的复杂现象。
这种手法不仅在形象的描写上增加了趣味性和深度,也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思想性。
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分析老舍《骆驼祥子》中的语言叙事技巧

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分析老舍《骆驼祥子》中的语言叙事技巧1. 引言1.1 介绍老舍《骆驼祥子》作品背景《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于1936年首次发表。
这部小说以描写北京城中一个出租骆驼的小商人祥子为主线,展现了他在现代社会中的艰辛生存现状和对人生命运的挣扎。
作品以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和人性的弱点。
老舍在小说中通过丰富的语言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塑造了一个真实且充满悲剧色彩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而令人触及心灵的印象。
通过对《骆驼祥子》作品背景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内核,以及老舍在创作中所运用的语言叙事技巧对作品整体氛围的塑造和读者情感共鸣的产生起到的重要作用。
1.2 概述语言叙事技巧在小说中的重要性语言叙事技巧在小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描述故事情节的工具,更是展现作家思想和心情的关键方式。
通过精妙的语言叙事技巧,作家能够巧妙地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营造氛围,从而使读者更加沉浸于故事之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语言叙事技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体现,比如对话的设置、人物内心独白、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等等。
这些技巧不仅仅是为了美化语言,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故事背后的含义和作者的用意。
在小说中,语言叙事技巧的巧妙运用可以让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有趣、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让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冲突和人物命运的起伏。
语言叙事技巧在小说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也可以让读者在阅读中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学体验。
在老舍的《骆驼祥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巧妙运用语言叙事技巧,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生动细腻的北京城市画卷。
2. 正文2.1 言语行为理论对小说叙事的影响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社会学理论,主要研究语言的使用方式以及语言行为背后的意图和目的。
在文学作品中,言语行为理论对叙事有着重要的影响。
《骆驼祥子》的语言风格

《骆驼祥子》的语言风格《骆驼祥子》的语言风格导语:《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舒庆春)所著的长篇小说,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祥子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代表人物。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析一下《骆驼祥子》所运用的语言风格!《骆驼祥子》的语言风格:老舍是我国“五四”以来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他以勤奋的创作和特有的艺术才华为中国现代文学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是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在他的作品中,有浓重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北京味。
《骆驼祥子》的一大特色,就是鲜明突出的京味儿。
骆驼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被置于一个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
从开篇对于北平洋车夫门派的引言,到虎妞筹办婚礼的民俗的交代,从对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骆驼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都使小说透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
小说写祥子在混乱的军营中顺手牵走几匹骆驼,卖得了一些钱而后走到北平城郊的时候,对故都那种平和、静谧的景物描写,很好地衬托了祥子此时的心情。
在烈日与暴雨下拉车的檐子,对瞬间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情况,又与祥子这个特定人物的身份相一致,表现出作者对故乡了如指掌的熟谙和驾轻就熟的描写技巧。
京味儿还强烈地体现在小说的语言上。
老舍的语言艺术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和熟悉。
他大量加工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制的美,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
老舍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而不雕琢。
其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又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
老舍融化了狄更斯、契呵夫、莫泊桑、欧亨利等小说语言的幽默、洗练、优雅,形成了他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独具文化热色的语言,他那通体光润圆泽中透露出民族文化的智慧和外观。
骆驼祥子的语言特色,举例说明

骆驼祥子的语言特色,举例说明
《骆驼祥子》中的语言以北京话为基础,都是“俗”而且“白”的,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修辞,“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同潺潺溪水般自然流畅而又令人倍感酣畅淋漓。
有人用电脑统计,《骆驼祥子》只用了常用字二千四百一十一个,不仅冷僻字眼儿一个也没有,就连人们常用的“时”,老舍不是写成“时候”,就是写成“那阵子”,因而具有文化水平较低的人也可以毫不费力地进行阅读。
例如:“那什么,”王二搓着手说,“我来看房,怎么进去呀,大门锁着呢。
那什么,雪后寒,真冷!那什么,曹先生,曹太太,都一清早就走了;上天津,也许是上海,我说不清。
左先生嘱咐我来看房。
那什么,可真冷!”
这段话中,王二说话简短且带有明显的口头禅,老舍抓住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把地方方言和个人的口头禅完美糅合在一起,自然通俗不造作。
老舍在叙事的过程中,运用这种又俗又白的叙述语言,能把叙事者与小说中人物的内心语言水乳般地交融在一起,使读者读后感到既是人物内心活动,又是叙述人的具体描述,真正达到了叙述人像钻进人物内心去说话的境地。
如:
他下了决心,一千天,一万天也好,他得买车!……他对自己起下了誓,一年半的工夫,他——祥子——非打成自己的车不可!
这种通俗化、口语化的叙述语言将祥子的心理活动真切、生动地表
现了出来,让读者能够很快“进入角色”,身临其境地分担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骆驼祥子》的语言风格

《骆驼祥子》的语言风格
《骆驼祥子》的语言风格
老舍写《骆驼祥子》时决心不用幽默,幽默变成了深沉的讽刺或者诅咒,文字与血泪淋漓的现实相谐合拍。
不过在不少片段中仍透着几分幽默,如对吝刻而善骂人的杨家,对蛮悍的张妈“受作亲军”的描写;对虎妞逼祥子喝酒,那“一股辣气慢慢的,准确的,有力的”往祥子脖子下走去的描写等等。
老舍的幽默之可贵在于不只是让人发笑,也不只是让人感到事事有趣,更重要的在于让人们以宽大的心怀去关照下层社会不幸的人们,从而达到悲天悯人的境界。
所以有人说老舍先生的幽默里有伤心的眼泪,而在黑暗里又看到了阶级友爱的温暖和光明,幽默往往泡在苦笑中。
老舍认为这是他创作的一点进步。
大量使用比喻是老舍文学语言的特点之一。
他的比喻用得好,用得妙,有自己的风格。
譬如,他将与虎妞新婚后的祥子比喻成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兔子:“他想不起哭,他想不起笑,他的大手大脚在小而温暖的屋中活动着,像小笼里的一只兔子,眼睛红红的看着外边,看着里边,空有能飞跑的腿,跑不出去!”这就极生动准确地传达了祥子那种渴望劳动、想拉上洋车靠自己的双手双脚奔生活,却又被虎妞牢牢拴在家中,不得自由的急切、焦躁、懊丧的神情。
为叙写祥子的品质,作者甚至用了奇特的比喻来形容:“他仿佛就是在地狱里也能作个好鬼似的。
”形容祥子在那个像布满了蛛网的社会里,他是一头小虫什么的,闯来闯去闯不出大小蜘蛛的馋物。
有时“他没了自己,只从她的牙中挣扎着,像被猫叨住的一个小鼠”。
有时像“斗落了大腿的蟋蟀,还想用小腿儿爬”。
有时他觉得“一个人仿佛根本什么也不是,只是一只鸟。
自己去打食,落到网里,吃人家的粮米,便得老老实实在笼子里,给人家啼叫,而随时可以被人家卖掉”。
211125869_《骆驼祥子》的语言特色分析

017[摘 要] 在《骆驼祥子》中,老舍将自己的语言功底全面展现出来。
小说围绕祥子展开,以祥子在买车问题上的三起三落作为主线,逐层深入,将北平市民社会的真实情境呈现出来。
其语言艺术性突出,遣词造句讲究、凝练,选择笑中含泪的叙事笔调,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色彩。
[关 键 词] 语言;《骆驼祥子》;老舍;特色《骆驼祥子》的语言特色分析曹 靓众所周知,老舍的每一部作品里的语言均被学者们进行过深入研究,有的作品甚至被学者们列为典范,这主要归功于老舍长时间积累的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北京口语。
而《骆驼祥子》是北京市民语言的代表作品,在问世之初就备受学者重视。
叶圣陶是关注并研究《骆驼祥子》语言特色的第一人,其在《骆驼祥子》连载第一期时就撰写了对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进行评论的文章。
在这之后,周作人以及毕树棠等人也对《骆驼祥子》的语言艺术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
进入新时期后,学者们差不多都延续之前的路线研究《骆驼祥子》的语言特色,对其展开更加深入、精细的研究。
老舍作品的语言富有醇厚、清新、隽永、俗白的特点,他继承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再加上其知识渊博,有着扎实的语言基础。
在创作之初,老舍更加注意自主语言的表达,随着小说创作经验的不断积累,老舍意识到小说的语言应尽可能做到有力、简洁、可读,应“烧出白话的真正香味”。
《离婚》是老舍语言风格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这部作品充分呈现了白话的力量,实现了叙事语言的个性化、人物语言的性格化。
《骆驼祥子》中,老舍的语言既有深厚的悲剧意蕴,又有幽默的喜剧特点。
他融会贯通了民间口语里鲜活的语调、声音、词语、气势以及句式,既为作品增添了厚重的地方色彩,又赋予平淡的文字以鲜活、自然、恰当、亲切的气息,盘活了《骆驼祥子》的语言,使其灵动出彩,引人入胜。
一、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老舍对老北京的市民生活十分了解,他善于用生动简洁的口语刻画人物,其笔下的人物只要一开口,读者就可以马上获取他的身份,这是因为老舍熟稔语言运用的规律,且在下笔之前就反复琢磨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骆驼祥子作品语言特点

骆驼祥子作品语言特点《骆驼祥子》的语言特点:语言朴素简便、善用俗语,精于比喻,突出人物形象。
语言特点具体分析:1、平易质朴:老舍曾说《骆驼祥子》的语言澄清如无波的湖水。
平易、质朴。
首先平易、质朴表现在用语上平实自然,不事雕饰。
如她(高妈)可以很和气,也可以很毒辣,“她知道非如此不能在这个世界上活着”,语言再平易不过,但字里行间却能让读者体会到高妈的无奈和当时社会的无情。
如“他(祥子)的眼发着亮光,去盘算怎样省钱,怎样买车”中的“他的眼发着亮光”寥寥几个字便把祥子重新燃起希望的兴奋劲儿给展现出来。
平易、质朴还表现在多用口语方言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言谈举止。
北京口语多儿化音,本文中“抄着根儿”“冒儿咕咚叫”“赶明儿”等儿化音比比皆是。
2、善用俗语:俗语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并在群众口语中广泛流传的,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固定语言。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中下层市民的生活,作为平民语言的俗语,在老舍笔下更是信手拈来。
《高妈》一文中的俗语俯拾皆是,如在苦口婆心地劝说祥子而无果时,高妈最后用了句歇后语“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把祥子的倔劲表现得活灵活现。
再如高妈把放高利贷说成是“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
这些俗语的使用,既符合人物形象的身份特征,又使小说的语言生动、活泼、有趣。
总之,通过《高妈》来看,《骆驼祥子》的语言如一杯香茗,初读觉得平淡无奇,然而愈是品味便愈发觉它的馨香。
3、精于比喻:比喻是作家笔下的宠物,老舍是善用比喻的高手。
《高妈》一文中的比喻自然、贴切而又新颖,让人感觉妙语天成,无意于工而工。
如“过了些日子,生活又合了辙,他把这件事渐渐忘掉,一切的希望又重新发了芽”,这里把生活比做路,重新发了芽是把希望比喻成种子,运用比喻非常形象但又不着痕迹。
从《骆驼祥子》浅析老舍语言风格

从《骆驼祥子》浅析老舍语言风格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小说《骆驼祥子》中具体语言的运用,着重从俗白而深刻、浓浓的京味、简洁传神且透露着个性化三大方面论述了老舍的语言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
其中,结合《骆驼祥子》中的具体实例,通过叙述语言、人物语言、肖像描写、景物描写、心理描写五个方面,浅析了老舍语言“俗白而深刻”的特点,这不仅使作品易于读者接受,而且还具有特殊的审美效果;通过地理环境、景物描写,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人物语言方面三个方面,浅析了老舍语言“浓浓的京味儿”特点;通过人物对话、动作描写、比喻用词三方面,浅析了老舍语言“简洁传神且透露着个性化”的特点。
然后,结合老舍先生的语言艺术观、“白话万能”的理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蔼谦诚的人品论述了他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
最后得出结论:老舍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运用纯正的北京口语进行文学创作的杰出代表,他创造的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世界将永远充满活力,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论部分:一、俗白而深刻老舍先生从二十年代末期开始,就把用白话文写作看成是自己的责任。
而且老舍在运用白话文写作时,能把大众口语和文学语言区分开,他认为:“文学语言,无论是在思想性上,还是在艺术上,都须比生活语言高出一头。
作者须既有高深的思想,又有高度的语言艺术修养。
他既能够从生活中吸取语言,又善于加工提炼,像勤劳的蜂儿似的来往百花之间,酿成香蜜。
”(1)他的以“俗白”、“清浅”、“深刻”为特色的文学语言赢得了普遍的赞誉。
他在北京口语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古典文学、民间文学和国外文学的营养,用普通人能够听得懂,说得出的话来写作,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而又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不流于肤浅。
正像曹禺说的:“他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词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传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骆驼祥子》的一大特色,就是鲜明突出的京味儿。 这既是一 种言语地域风格,也是他的个人言语风格。
京味儿强烈地体现在小说的语言上。老舍的语言 艺术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和熟 悉。他大量加工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用老 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 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同时又在俗白中追 求讲究精制的美,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 且美好的文章”。老舍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 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 粗俗,精制而不雕琢。
例 如
!我刚才用骨牌打了一卦,准知道你回来,灵不 灵?” “我不喝酒!”祥子看着酒盅出神。 “不喝就滚出去;好心好意,不领情是怎着? 你个傻骆驼!辣不死你!连我还能喝四两呢。不 信,你看看!”她把酒盅端起来,灌了多半盅, 一闭眼,哈了一声。举着盅儿:“你喝!要不我 揪耳朵灌你!
这段话通过对话、表情、动作活脱脱地展现了 虎妞这一有着泼辣、粗野、蛮横性格的艺术形 象。
作品分析
总体框架: 祥子的三起三落 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 ,买了辆 新车。 一落: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 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 二落:干包月时,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孙侦探搜去,第 二次希望 破灭。 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 有车了。 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祥子的命运三部曲是“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 堕落”。
骆 驼 祥 子
作者简介
《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1899年2 月3日~1966年8月24日)的代表作。老舍,原名舒 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字“舍予”、“ 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鸿来、非我 等笔名。满族正红旗人。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 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现 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 家”。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 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在北京底层市民的生活环 境中长大。他在国外时,阅读了大量西欧文学名著 ,开始了小说创作.初期的作品,如《老张的哲学 》、《赵子曰》、《二马》等,幽默中含有讽刺, 颇近似于英国作家狄更斯的笔致,但夸张有时略嫌 失度,几乎跌入油滑。然而,对于老舍来说,初期 的创作是不可缺少的练笔,到了三十年代,他的创 作渐趋成熟,于1930年创作了短篇小说《赶集》、 《樱海集》等。终于在1936年推出了自己的典型代 表作《骆驼祥子》。
艺术语体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情感的,所以 它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等特征。与其他语体相比,艺术语体 是最富于表达的一种语体,它不仅可以包含各种书面语体的 表达方式,而且还可以包含口语语体的表达方式。语言材料 、表现手法的体验性、具体生动性是艺术语体语言形象性和 情感性的语言基础。 “喝吧,吃了这个鸡;我已早吃过了,不必让
言 语 风 格
老舍的作品远离二三十年代的 “新文艺腔”,其中的北京味 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 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 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老 舍 著
骆 驼 祥 子
内容简介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 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祥子来自乡间,日益 凋蔽衰败的农村使他无法生存下去,他来到城市, 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创立新的生活。他试过 各种工作,最后选中拉洋车。这一职业选择表个体劳动,同时又渴望有一辆像土 地那样靠得住的车。买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 “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城市似 乎给了祥子实现志愿的机遇,经过三年奋斗,他 买上了车,但不到半年,竟被人抢去;但祥子仍 然不肯放弃拥有自己的一辆车的梦想,尽管他对 自己的追求不无怀疑,几度动摇,但仍然不断振 作起来,再度奋斗。应该说,祥子以坚韧的性格 和执拗的态度与生活展开搏斗,构成了小说的主 要情节内容。而搏斗的结局,是以祥子的失败告 终的,他终于未能做成拥有自己一辆车的梦。
骆 驼 祥 子
作品主题
主要讲述的是旧北京人力车夫的心酸 故事。本文痛斥了压迫人民的无德之人, 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对淳朴善良的劳动者 所进行的剥削、压迫,控诉了旧社会活生 生把人“变”成鬼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 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批判了自私狭隘的 个人主义,也揭示个人奋斗不是劳动人民 摆脱贫困改变境遇的主题。更体现了人是 随环境变换而改变的动物,可谓是最不堪 一击的。人性的丑恶在此暴露无遗。
骆 驼 祥 子
语
体
在语体上,《骆驼祥子》的语言当属于艺术语体 。艺术语体又叫文学语体或文艺语体。它的功能是运 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描 绘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抒发感情,表现思想,使人们 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并得到美的享受。文艺语体的 作品包括小说、散文、特写、报告文学、随笔、诗歌 、词曲、剧本、曲艺等等。对文艺语体的作品,人们 从文学体裁上一般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类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文艺语体可分为散文体、韵 文体两类。
这部小说的现实主义深刻性在于,它不仅 描写了严酷的生活环境对祥子的物质剥夺,而且 还刻画了样子在生活理想被毁坏后的精神堕落。 “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去了。”一个勤劳 善良的农村青年,就这样被改塑为一个行尸走肉 般的无业游民。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 产物。小说通过祥子周围人物及人际关系的描写 ,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 了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以及由他 们织成的统治之网对祥子们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 的一种变形反映。小说并没有回避祥子与虎妞之 间的本能欲望与一点点相互依恋之情,但同时也 深刻地描写到,即使是这样的男女之情,也同样 建基于金钱利益关系之上,所以虎妞要始终把钱 拿到自己手上,“钱在自己的手中,势力才在自 己身上。”虎妞与祥子的结合,无疑加剧了祥子 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