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体与疾病研究进展PPT课件

合集下载

β受体阻滞PPT课件

β受体阻滞PPT课件

总结词
突然停用β受体阻滞剂可能导致撤药反应,表现为心绞痛、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等症状。
总结词
为避免撤药反应的发生,应逐渐减少药物剂量至停药。
详细描述
在停用β受体阻滞剂之前,应逐渐减少药物剂量,以避免突然停药导致的不良反应。在停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绞痛、心律失常和血压等指标,以确保安全停药。
详细描述
降低血压
通过抑制心肌收缩和减慢心率的作用,减少心肌耗氧量,预防和治疗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
抗心律失常
通过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缺血区的供血供氧,缓解心绞痛的症状。
抗心绞痛
通过抑制心肌收缩、减慢心率的作用,降低心肌耗氧量,减少心肌梗死范围。
抗心肌梗死
β受体阻滞剂的药理作用
02
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β受体阻滞剂是高血压治疗的一线药物之一,通过降低心排出量、抑制肾素释放等机制降低血压。
总结词
β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减慢心率、降低心排出量,从而降低血压。对于中青年和心率较快的高血压患者,β受体阻滞剂是首选药物之一。对于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β受体阻滞剂能够同时改善心脏功能和降低血压。
监测血压和心率
突然停用β受体阻滞剂可能导致心动过速、心绞痛等症状加重,甚至可能引发心肌梗死。
避免突然停药
某些药物可能与β受体阻滞剂产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应特别谨慎,遵医嘱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
谨慎用于特殊人群
对于出现呼吸系统不良反应的患者,应立即停药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一旦发现患者有支气管痉挛或呼吸困难的症状,应立即停药,并给予解痉、平喘等治疗措施。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介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是一种核受体蛋白,属于PPARs家族。

它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和细胞中,并在调控脂质代谢、糖代谢、炎症反应等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PPARγ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在代谢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和肿瘤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PPARγ的功能主要通过结合内源性配体,如脂肪酸和合成类固醇等,来调控下游基因的转录活性。

激活PPARγ后,它与另一核受体RXR形成二聚体,结合到特定的DNA响应元上,从而调控一系列基因的表达。

研究表明,PPARγ的激活可促进脂肪细胞分化、增加糖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抑制炎症反应等。

1.2 相关疾病的背景相关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组由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而引起的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等。

恶性肿瘤是一种细胞异常增殖的疾病,恶性细胞会不受控制地增殖和扩散,如白血病、乳腺癌和肺癌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目前,虽然已有一些治疗手段和药物用于这些疾病的治疗,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存在很多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

2. 正文2.1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在疾病中的作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是一种重要的核受体,在人体的疾病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PPARγ主要通过调节基因的转录来影响细胞的代谢、增殖和分化等功能,从而参与调控多种生理过程。

在糖尿病研究中,PPARγ被发现对胰岛素敏感性具有重要影响。

PPARγ可以通过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调控血糖代谢等途径,降低血糖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有望成为糖尿病治疗的靶点。

在脂质代谢调控中,PPARγ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了在糖尿病中的作用外,PPARγ在心血管疾病、炎症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MCP-1及其受体CCR2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MCP-1及其受体CCR2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6 8 9,3 p g sd i 1 . 5 / 0 0 4 0 5 4 05 a e o : 0 1 5 2 1 / 6 8 9. 1
to v rt e p t1 e r ” B n ro Tr n p a t t n,v 1 7, in o e h a 5 y a s, o e Ma r w a s l n ai s o o .3
i fe tv n p t n swi i d l i h o s me— p st e c r n s e c ie i ai t t Ph l epha c r mo o e h a - o ii h o — v
J Ap ely,E. r rs ’ p re Car a ,E. u k n, Grt h ,a d e Glc ma A. awo l n
[ 5 a tj nHM, i sF a e n e a. it i fr r 1 ]K na i ra Gl ,G t r nN, t 1:Nl i b( me y e t ma on o l AMN 0 ) ih e cv C 17 ,ahgl sl t eB R—A Lt oiekns nii r y ei B rs iaeihbo , y n t
Ip z a s iu ,“E BMT a t iy s r e 0 4 a d c a g si ie s n ia c i t u v y 2 0 n h n e n d s a e i d c - v
L u e a P t n J u a o e lg lme 0 0, Aril I e k mi ai t’ o r l f On ooy Vou 2 1 e n tce D
¥ e adi o r c [ ] l d 0 7 10 34 f e n t e ne J .B o 0 ; 1 : 5 0—34 . l n la o 2 56

最新【医学课件】 糖皮质激素受体对精神性应激障碍海马体积影响的研究进展PPT课件

最新【医学课件】 糖皮质激素受体对精神性应激障碍海马体积影响的研究进展PPT课件

(三)海马神经元丧失机制
• 皮质类固醇激素受体 :
I型对皮质酮有高亲和力,盐皮质激素受体(MR) II型对皮质酮亲和力低,糖皮质激素受体(GR)
在海马中皮质类固醇激素受体的密度远远高 于其它脑区[19],因此在应激过程中海马是糖皮质 激素攻击的主要靶区
初期反应 恢复期
海马
下丘脑
CRF
垂体
ACTH
• 泪膜对维持眼表面的健康十分重要。
概述
• 泪膜功能包括 :
– 润滑眼表,提供光滑的光学面 – 湿润及保护角膜及结膜上皮 – 通过机械冲刷及其抗菌成份抑制微生物生长 – 向角膜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
分类
– 病因分类 :
• 水样液缺乏性干眼症 • 黏蛋白缺乏性干眼症 • 脂质缺乏性干眼症 • 泪液流体动力学(分布)异常所致干眼症
• 细胞内游离Ca2+浓度持续增高,可促使大量Ca2+沉积 于线粒体,导致其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链脱藕联, ATP合成障碍,致使神经细胞内离子浓度异常而严重 影响神经元兴奋性[22];
• 同时,细胞内游离Ca2+浓度持续增高还可以通过与 Ca2+结合蛋白结合而引发多种神经毒性作用,而且在 突触后兴奋性传导、 Ca2+内流诱发的突触活动性改变 以及活动依赖性核基因长时程表达调控中有重要意义 [23]。
2.神经元凋亡
• 长期以来,线粒体一直被公认为是细胞内的能量 加工厂,其主要作用是为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提 供所需的能量。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线粒 体具有调控细胞凋亡的作用,如细胞凋亡过程中 的一类调节因子Bcl-2/Bc1-xl蛋白位于线粒体的 外膜[26]。
• 于是,有人提出糖皮质激素受体可以与线粒体 作用而诱导神经细胞凋亡的假说:

膜受体内化的途径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膜受体内化的途径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等有非 网格蛋 白调控的 内化现 象存在¨ I 2 。通过观察培 养 的海马神经元细胞 , 在 一 些情况 下, 破 坏脂质筏 能改 变 A M—
P A 受 体在 细 胞 表 面 的 稳 定 性 , 这 些 结 果 暗 示 脂 质 筏 调 控
实 大 多 数 刺 激 可 以 引起 A MP A受体 、 E G F受体 等 依 赖 网格 蛋
灭 活被 刺 激 的 受 体 , 但是, 最 近 的研 究认 为 受 体 内化 不 仅 仅 是 结 束 它们 的 活 性 状 态 , 而 是 其 调 控 下 游 效 应 器 的 调 节 信 号 … 。 许 多重 要 信 号 的 传 递 都 是 与 受 体 内化 密 切 相 关 的 。 近年来 , 对 于 受 体 内化 的 研 究越 来越 多 , 同时, 与 其 密切 相 关
可 溶 性 网格 蛋 白是 由 1 9 0 k D 的重 链 和 2 5 k D 的 轻 链 组
成 。J 。 它们 可形 成 一 种 网格 蛋 白三 脚 复 合 体 , 这 个 复 合 体
能够依 次聚集成一种 多边形的结构 , 目的是使细胞 膜形成有
网格 蛋 白 包被 的 凹 陷 , 随后 形 成 囊 泡 ( c c v ) 。这 个过 程 还 需
网格 蛋 白包被 的 凹 陷 脱 离细 胞 膜 。 通 过 转 染 表 达 失 活 的 动 力蛋 白或 者 通过 高渗 蔗 糖 处 理 细胞 均 可 以 有 效 阻 断 受 体 的 内化 过 程 。 而微 注射 抗 H s c 7 0单 克 隆抗 体 可 显 著 抑 制 受 体 介 导 的 内吞 ,阻 止 细 胞 外 配 体 进入 到 核 内体 , 最 终 导 致 配 体 在 网格 蛋 白相 连 的 结构 上 累 积 , 这 也 说 明 Hs c 7 0与 网 格 蛋

甲状腺激素受体课件

甲状腺激素受体课件
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突变与甲状腺疾病的表型
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突变可以导致甲状腺疾病的表型变化,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等,这些表型的 变化可能与突变类型和突变位点有关。
甲状腺激素受体与其他激素的相互作用研究
甲状腺激素受体与雌激素的相互作用
研究发现,雌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受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能影响女性生殖系统和代谢 系统的功能。
详细描述
甲状腺激素受体通过调节相关酶的合成,影响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在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受体的过度激活会导致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增 加,而碳水化合物合成减少。
甲状腺激素受体与生长发育
总结词
甲状腺激素受体对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在神经和骨 骼系统的发育方面。
详细描述
甲状腺激素受体在胚甲状腺功能 低下可能导致发育迟缓、智力障碍和骨骼异常等问题。
甲状腺激素受体与糖皮质激素的相互作用
糖皮质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受体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和代谢系统的功 能。
甲状腺激素受体在肿瘤中的研究
甲状腺激素受体在甲状腺 癌中的表达
研究发现,甲状腺激素受体在甲状腺癌中表 达异常,可能影响肿瘤的生长和分化。
甲状腺激素受体在肿瘤治 疗中的意义
甲状腺激素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在应用
研究甲状腺激素受体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探索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甲状腺激素受体与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
甲状腺激素受体与神经科学的交叉研 究
研究甲状腺激素受体在神经系统中的分布和功能,探 讨其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作用,为神经精神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视角。
转录调控
THR与靶基因的启动子或增强子上的甲状腺激素反应元件 (TRE)结合,调控相关基因的转录活性,影响蛋白质合 成和代谢过程。

细胞受体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细胞受体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r ( P 2 对 促 进 脂 肪 细 胞 的 o 2 P AR r ) b基 因 转 录 有 重 要 作
清楚, 到 9 直 O年 代 初 , P L S激 活 细 胞 的 受 体 作 用 机 制 才 取 得 突 破 性 进 展 , 现 脂 多 糖 结 合 蛋 白 /旨 糖 受 体 发 月多 (B / L P CD1 ) 体 内 增 敏 L S细 胞 效 应 的 重 要 系 统 。 4是 P 业 已 证 明 , I s 为 p / 水 平 时 , P 的 效 应 依 赖 当 P g mI I s
致 疾 病 的 受 体 改 变 , 是 继 发 于。
革 兰 氏 阴 性 菌 脓 毒 症 发 病 率 很 高 , 脓 毒 性 休 克 是 和 多 器 官 功 能 衰 竭 的 主 要 诱 因 之 一 。 般 认 为 , 兰 氏 一 革 阴 性 菌 细 胞 壁 的 脂 多 糖 ( P 是 触 发 宿 主 发 生 脓 毒 症 L S)
产 物 “ e t ” 成 受 阻 。 L p i ( 是 o L pi 合 n et I n P) b的 产 物 , 与
o b的 表 达 密 切 相 关 , 且 它 的 表 达 水 平 也 与 体 内 脂 肪 并
含量 密切 相关 ( 相 关 ) 正 。动 物 实 验 证 实 , 是 通 过 减 I P
L P存 在 时 , n / L S刺 激 亦 可 使 转 染 细 胞 表 达 B l g mI P
I M 。 表 明 CD1 g 4是 中 性 粒 细 胞 上 结 合 LP 的 功 能 受 S 体 , B 只 是 增 加 L S与 mC 4的 亲 和 力 l 。由 此 证 L P P D1 3 ]

Zy d h报 道 无 变 化 , 国 内 黄 字 峰 则 报 道 有 升 高 , ia e 而

慢性病共病患病现状及研究进展 PPT课件

慢性病共病患病现状及研究进展 PPT课件
25%以上的美国人和三分之二的美国老年人至少有2种慢 性躯体疾病或行为健康问题
据估计,MCC患者消耗了大约66%的国家医疗花费。
65岁及以上加拿大老年人MCC患病率
男、女分别为77%和85% 来自加拿大萨格奈地区21个家庭医疗诊所调查显示,18-
44岁:69% 45-65岁:93% 65岁以上:98%
一项来自沈阳的调查结果 国内外研究现状 推荐的管理原则
2
我国慢性病的总体防控形势依然 严峻
慢性病导致的死亡
占总死亡的 86.6%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
3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定义
• 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 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 明确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 据、病因复杂或病因尚未 完全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 总称。是指病情持续时间 长、发展缓慢的疾病。
24
MCC分类
疾病风险特征相关的疾病(concordant conditions)
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脑血管病、周围 血管病等。
疾病风险特征不相关的疾病(discordant conditions)
慢性腰背痛、骨关节疾病、炎症性肠病、哮喘、前列腺 癌、抑郁、焦虑等。
25
病例摘要
IV. CLINICAL FEASIBILITY DOMAIN
• Consider treatment complexity and feasibility when making clinical management decisions for older adults with multimorbidity.
II. INTERPRETING THE EVIDENCE DOMAIN
• Recognizing the limitations of the evidence base, interpret and apply the medical literature specifically to older adults with multimorbidit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6
-
17
按受体结构和作用机制分:
G蛋白偶联受体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 单一肽链,7TM
识别、结合信号分子
胞外域
跨膜域 胞内域
-
Transmembrane domain (TM)
与G蛋白耦联
18
离子通道型受体:配体门控离子通道
N-乙酰胆碱受体(阳离子通道):4TM,五聚体 -氨基丁酸受体(阴离子通道):4TM ,五聚体 IP3受体(Ca2+通道):6~8TM ,四聚体
-
19
4-5个亚单位 (肽链) 组成, 每条肽链4次 跨膜
受体活化
离子通道开放
膜去极化 或超极化
-
20
酶耦联受体:
酪氨酸激酶受体 鸟苷酸环化酶受体 丝氨酸或苏氨酸激酶受体 磷酸酶受体
-
21
细胞外段,配体结合部位 中间段,跨膜结构 细胞内段,酪氨酸激酶
配体: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上皮生 长因子、血小板生长因子、淋巴因子
-
22
-
23
(2) 细胞内受体的分类
甾体激素受体: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 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 非甾体激素受体:甲状腺激素、维甲酸、VD3 孤儿受体:?
-
24
以甾体激素受体为例
NH2
N-端结合区 DNA结合区
配体结合区
COOH
转录活性功能区 具有细胞和启动子的特异性
识别、结合特异性激素
1908年德国细菌学家Ehrlich首先提出受体 (receptor) 概念,指出药物必须与受体进行可逆性或非可逆 性结合,方可产生作用 (“锁和钥匙”)
-
5
(2) 药理学研究
1937年英国药理学家Clark提出的剂量-效应曲线 和受体占领学说,该学说认为:受体只有与药 物结合才能被激活并产生效应,而效应的强度 与占领受体的数量成正比,全部受体被占领时 出现最大效应
-
26
GPCRs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
27
"G-proteins and the role of these proteins in signal transduction in cells"
Alfred G. Gilman
-
Martin Rodbell
28
Normal Lymphoma Cell
(1) 概念提出 (2) 药理学研究 (3) 放射配体结合研究 (4) 分子生物学研究
-
4
(1) 概念提出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
英国药理学家Langley观察到阿托品对猫唾液分泌 具有拮抗作用,烟碱与箭毒对骨骼肌的兴奋和抑 制作用时,提出药物是作用于神经与效应器之间 的“接受物质”(receptive substa, B, C
-
13
按细胞定位分: 膜受体、细胞内受体
-
14
(1) 膜受体的分类:
按功能分: 神经递质和激素受体 转货受体(cargo receptor) 粘附受体(cell adhesion receptor)
-
15
(1) 膜受体的分类:
按受体结构和作用机制分: G蛋白偶联受体 离子通道型受体 酶耦联受体
(2) 饱和性
受体和配体结合的饱和曲线
Bmax
[RL]/RT]
[L]
配体的最大结合量 (Bmax):反映受体的含量
-
11
(3) 竞争性抑制
(4) 可逆性
配体与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配体与受体复合 物可以解离,解离后得到的是配体而非代谢产物
-
12
按配体分:
Ad receptor: 1, 2, 1, 2, 3 ACh receptor: M1, M2, M3, M4, M5, NN, NM DA receptor: D1, D2 Histamine receptor: H1, H2 Opioid receptor: , ,
1954年荷兰药理学家Ariens提出内在活性学说, 对经典受体学说提出了修正,认为药物需具内 在活性 (intrinsic activity),方能产生效应
-
6
(3) 放射配体结合研究
1962年美国科学家、核受体之父Jensen和同事 Jacobson(博士后)首先用高放射比度的氚标雌 二醇 (3H-E2) 证实大鼠子宫、阴道存在雌激素受 体 (ER)
高级病理生理学 2016-09
-
-
2
受体是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相应的 分子特异性结合,传递信号,引起生物效应 的生物大分子,是细胞信号传导系统的重要 组成部分,具有信号转导和放大作用
配体(ligand):激动剂和拮抗剂
(1) 识别信号物质(配体)
(2) 传递信号
-
3
2. 受体学的四个发展阶段
高度保守、具有两个锌指结构 与靶基因中的激素反应元件特异性相互作

-
25
识别并结合配基(recognition and specific binding) 转导信号(signal transduction)
基因调节学说: 第二信使学说:环磷腺苷 (cAMP)、环磷鸟苷
(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等
-
8
(1) 特异性
亲和力:平衡解离常数(Kd)
R+L
RL
反应平衡时: [R][L] = Kd
[RL]
Kd是使受体结合一半所需的配体浓度(mol/L) Kd越小,亲和力越高
-
9
受体变构(conformational change)
相对特异性:同源的受体与同源的配体之 间可以出现交叉结合
-
10
-
Mutated Lymphoma Cell
29
G-蛋白 (鸟苷酸结合蛋白):
细胞膜内侧,由、、 亚单位组成
效应蛋白: 腺苷酸环化酶 (AC) 磷脂酶C (PLC) 离子通道:Ca2+、K+通道
-
30
1. The G protein, composed of alpha-, beta- 2. The receptor with bound hormone
该阶段最大贡献是可以将受体作为实体进行研究, 目前该方法仍是研究受体的基本方法
-
7
(4) 分子生物学研究
1982年日本科学家Noda和Numa利用重组DNA克 隆技术首次确定了N-胆碱受体α亚单位的一级结 构,标志着受体研究进入分子生物学研究阶段
此后受体研究有了突飞猛 进的发展(受体一级结构、 受体后信号转导,受体的 三维结构等)
and gamma-subunits, in its resting stat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