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习题与答案
临床微生物与检验 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

这种细菌通过医院的常规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方法就可检测 出来,但由于它对包括碳青霉烯类在内的几乎所有抗生素耐药,因 而治疗起来会比较困难,这也正是为何将这种细菌称作“超级细菌”
的原因。
2.损伤细胞膜功能
(1)某些抗生素分子(如多黏菌素类)呈两极性,其亲水端与细胞膜的蛋白质 部分结合,亲脂性端与细胞膜的磷脂相结合,导致菌细胞膜裂开,胞内成分外 漏,细菌死亡。 (2)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能与真菌细胞膜上的固醇类结合;酮康唑抑制真菌 细胞膜上的固醇类的生物合成;细胞膜通透性
3.影响蛋白质合成 抗生素可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氨基糖苷类及四环素主要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30S小亚基。 氯霉素、红霉素和氯林可霉素主要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50S大亚基。
4.抑制核酸合成
利福平与依赖DNA的RNA多聚酶结合,抑制mRNA的转录。 喹诺酮类药物可作用细菌DNA旋转酶抑制细菌繁殖。 磺胺类药物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的化学结构相似,二者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 甲氧苄啶(TMP)与二氢叶酸分子中的蝶啶相似,可竞争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四氢叶 酸的生成受到抑制。故甲氧苄啶(TMP)与磺胺类药物合用有协同作用。
这种细菌通过医院的常规细菌培养、鉴定和药 敏方法就可检测出来,但由于它对包括碳青霉烯类 在内的几乎所有抗生素耐药,因而治疗起来会比较 困难,这也正是为何将这种细菌称作“超级细菌” 的原因。
就在世界卫生组织刚刚宣布甲流大流行结束之后,一种被误读 成病毒的金属酶“NDM-1”又被推上风口浪尖。“致死性”、“超 级细菌”、“无药可治”……在领教过SARS和甲流的威力后,人 们对“NDM-1”以及由它带火的“超级细菌”概念也变得“超级敏
目的要求
微生物习题

微生物学概论(一)单选题1.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是()。
A、单细胞生物B、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或核仁C、二分裂方式繁殖D、对抗生素敏感2.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细菌B、放线菌C、真菌D、立克次体3.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支原体B、衣原体C、螺旋体D、病毒(二)填空题1.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细菌属于型微生物。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可分为和细菌两大类,其中细菌的包括、、、、、。
(三)名词解释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四)简答题何谓微生物?按其形态和结构,可分为哪三大类。
第十章细菌学概论第一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单选题1.G-菌细胞壁组成中不包括()。
A、外膜B、磷壁酸C、脂多糖D、肽聚糖2.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细菌特殊结构是()。
A、荚膜B、芽胞C、鞭毛D、菌毛3.普通菌毛是细菌的一种()。
A、细长波状的丝状物B、运动器官C、黏附结构D、可传递遗传物质的器官4.具有的细菌抵抗力强。
()A、外膜B、菌毛C、鞭毛D、芽胞5.“核质以外遗传物质”是指细菌的()。
A、mRNAB、核蛋白体C、质粒D、异染颗粒6.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
A、菌毛B、荚膜C、芽胞D、中介体7.与细菌侵袭力有关的结构是()。
A、质粒B、异染颗粒C、芽胞D、荚膜8.青霉素的抗菌作用其作用是()。
A、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B、抑制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C、破坏细菌的细胞膜D、破坏细菌的核酸9.细菌鞭毛的主要作用与有关。
()A、运动B、致病力C、抵抗力D、接合10.下列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
A、荚膜B、菌毛C、黏附因子D、芽胞11.革兰阴性细菌的性菌毛()。
A、与细菌的运动有关B、化学成分为多糖C、参与两个细菌间遗传物质的交换D、是转导时必要的结构12.革兰染色所用染液的顺序列()。
A、稀释复红→碘液→乙醇→结晶紫B、结晶紫→乙醇→碘液→稀释复红C、结晶紫→碘液→乙醇→稀释复红D、稀释复红→乙醇→结晶紫→碘液13.革兰阴性菌化学组成中不包含()。
微生物学习题与答案6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A部分一、选择题1.高温对微生物的致死是因为:()A.高温使菌体蛋白变性B. 高温使核酸变性C. 高温破坏细胞膜的透性D. A – C2.光波杀菌最强的波长范围是:()A.0.06-13.6nmB.250-280nmC.300-400nm3.消毒效果最好的乙醇浓度为:()A.50%。
B.70%。
C.90%4.巴氏灭菌的工艺条件是:()A.62-63℃ 30minB.71-72℃ 30minC.60-70℃ 30min5.杀死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称为:()A.消毒B.灭菌C.防腐6.测微生物活菌数通常采用:()A.稀释平板法B.滤膜培养法C.稀释培养法7.各种中温型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为:()A.20-40℃B.25-37℃C.35-40℃8.黑曲霉在pH2-3的环境下发酵蔗糖:()A.主要积累草酸 B主要积累柠檬酸 C.主要积累乙酸9.防腐的盐浓度通常为:()A.5-10%B. 10-15%C.15-20%12 链霉素抑菌机制是:()A.破坏膜的结构B.阻碍细胞壁的合成C.阻碍70S核糖体对蛋白质的合成二、是非题1.细菌分裂繁殖一代所需时间为倍增时间。
()2.在群体生长的细菌数量增加一倍所需时间为代时。
()3.凡是影响微生物生长速率的营养成分均称为生长限制因子。
()4.分子氧对专性厌氧微生物的抑制和制死作用是因为这些微生物内缺乏过氧化氢酶。
()5.一切好氧微生物都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
()6.在最适生长温度下,微生物生长繁殖速度最快,因此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发酵温度应选择最适生长温度。
()7.分批培养时,细菌首先经历一个适应期,此期间细胞处于代谢活动的低潮,所以细胞数目并不增加。
()8.最适的生长繁殖温度就是微生物代谢的最适温度。
()9.最低温度是指微生物能生长的温度下限。
最高温度是指微生物能生长的温度上限。
()10.通常一种化合物在某一浓度下是杀菌剂,而在更低的浓度下是抑菌剂。
细菌的耐药性 试题

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各型试题]一、名词解释1、multiple resistance2、acquired resistance二、填空题1、耐药性指细菌对药物所具有的;耐药性的程度以该药对细菌的表示。
2、细菌耐药性分为和。
3、获得耐药性的发生有三个因素、和。
4、转座因子包括和,前者仅编码转移位置时所需的,后者常带有。
5、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固有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是和。
6、最早使用人工消除R质粒的方法是。
7、最常见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介导的耐药菌是。
8、耐药质粒在细菌间可通过和方式传递。
9、细菌耐药性的基因控制包括和。
10、在耐药谱方面,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性是,而R质粒导致的耐药性是。
三、选择题1、以下哪种情况属于耐药A、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小于其最小抑菌浓度B、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大于其最小抑菌浓度C、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等于其最小抑菌浓度D、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小于其最大抑菌浓度E、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大于其最大抑菌浓度2、抗菌药物对细菌能够起作用的首位条件是A、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B、抗菌药物进人细菌细胞内C、抗菌药物在细菌细胞内分解D、细菌具有抗菌药物的靶点E、细菌不携带耐药基因3、细菌的耐药性突变特点A、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B、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细菌耐药性突变无关C、细菌的耐药性基因突变可发生回复突变D、细菌的耐药性基因突变具有相对稳定性E、以上都是4、有计划地将抗菌药物分期分批交替使用,其原因是A、节约抗菌药物B、使耐药基因发生回复突变C、按照病程要求D、使疗效最好E、可将细菌彻底杀灭5、关于β—内酞胺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青霉素和头胞菌素类耐药的菌株可产生B、革兰阳性菌的β—内酰胺酶位于胞外C、只能由细菌染色体编码D、1940年首次发现E、分为四类B型题(1~5题)A、磺胺药B、利福平C、链霉素D、唾诺酮类药物E、红霉素1、靶部位是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的S12蛋白2、靶部位是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L4或L12蛋白3、靶部位是细菌DNA旋转酶4、靶部位是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5、靶部位是细菌RVA聚合酶的β亚基(6~10题)A、插人序列B、R质粒C、耐药性传递因子D、耐药性决定子E、转座子6、与耐药性基因或非接合性耐药质粒结合形成多重耐药的接合性质粒7、以接合和转导方式转移8、只编码转座酶9、插入基因中,是细菌产生耐药性10、即非接合性质粒X型题1、哪些与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关A、染色体突变的频率B、细菌发生耐药性基因突变C、耐药R质粒的播散D、耐药菌株的存活E、敏感菌株的淘汰2、关于R质粒的叙述哪些正确A、存在与细菌的核质中B、R质粒是染色体以外的基因C、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D、R质粒介导的耐药性与基因突变产生的耐药性显著不同E、R质粒在肠道杆菌中通过转导方式转移3、氨基糖甙类钝化酶对耐药性机制是A、耐药菌株产生磷酸转移酶B、耐药菌株产生乙酰转移酶C、耐药菌株产生腺苷转移酶D、耐药菌株产生甲基化酶E、耐药菌株产生β-内酰胺酶4、细菌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性A、以单一耐药性为主B、易丢失C、一般稳定D、抗菌药物敏感基因不能经过基因突变成为耐药性基因E、是细菌耐药性的基因控制途径之一三、问答题1、简述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并举例说明?2、世界卫生组织早己发出警告——如果不努力控制耐药问题,在“超级耐药细菌”面前,人类将面临毁灭的危险!面对如此严峻形势,我们应如何控制细菌耐药性?[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多重耐药性:某些细菌同时耐受多种抗菌药物的特性。
病原微生物的试题及答案

病原微生物的试题及答案病原微生物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 病原微生物是指:A. 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B. 所有微生物C. 只有细菌D. 只有病毒答案:A2. 下列哪种微生物不属于病原微生物?A. 大肠杆菌B. 金黄色葡萄球菌C. 乳酸菌D. 沙门氏菌答案:C3.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主要取决于:A. 微生物的数量B. 微生物的毒力C. 宿主的免疫力D. 微生物的遗传特性答案:B4. 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不会引起哪种类型的免疫反应?A. 细胞免疫B. 体液免疫C. 非特异性免疫D. 自身免疫答案:D5. 下列哪种病毒不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A. 流感病毒B. 冠状病毒C. 乙型肝炎病毒D. 麻疹病毒答案:C6. 细菌的耐药性主要是通过哪种方式获得的?A. 基因突变B. 基因重组C. 基因转移D. 环境适应答案:C7. 下列哪种微生物是厌氧菌?A. 大肠杆菌B. 金黄色葡萄球菌C. 破伤风杆菌D. 肺炎链球菌答案:C8.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途径不包括:A. 呼吸道B. 消化道C. 皮肤D. 血液答案:D9. 下列哪种微生物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A. 结核杆菌B. 鼠疫杆菌C. 肺炎链球菌D. 沙门氏菌答案:B10.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剂量与感染力的关系是:A. 感染剂量越大,感染力越强B. 感染剂量越小,感染力越强C. 感染剂量与感染力无关D. 感染剂量与感染力成反比答案:A11. 下列哪种微生物是条件致病菌?A. 大肠杆菌B. 金黄色葡萄球菌C. 肺炎链球菌D. 破伤风杆菌答案:A12. 病原微生物的毒力主要取决于:A. 微生物的数量B. 微生物的遗传特性C.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D. 微生物的侵袭力答案:D13. 下列哪种病毒是通过血液传播的?A. 流感病毒B. 冠状病毒C. 乙型肝炎病毒D. 麻疹病毒答案:C14. 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会引起哪种类型的免疫反应?A. 细胞免疫B. 体液免疫C. 非特异性免疫D. 所有免疫反应答案:D15. 下列哪种微生物是需氧菌?A. 大肠杆菌B. 金黄色葡萄球菌C. 破伤风杆菌D. 肺炎链球菌答案:A16.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途径包括:A. 呼吸道B. 消化道C. 皮肤D. 所有选项答案:D17. 下列哪种微生物不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A. 结核杆菌B. 鼠疫杆菌C. 肺炎链球菌D. 沙门氏菌答案:C18.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剂量与感染力的关系是:A. 感染剂量越大,感染力越强B. 感染剂量越小,感染力越强C. 感染剂量与感染力无关D. 感染剂量与感染力成反比答案:A19. 下列哪种微生物是厌氧菌?A. 大肠杆菌B. 金黄色葡萄球菌C. 破伤风杆菌D. 肺炎链球菌答案:C20. 病原微生物的毒力主要取决于:A. 微生物的数量B. 微生物的遗传特性C.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D. 微生物的侵袭力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21.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A. 微生物的数量B. 微生物的毒力C. 宿主的免疫力D. 微生物的遗传特性答案:ABC22. 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会引起哪些类型的免疫反应?A. 细胞免疫B. 体液免疫C. 非特异性免疫D. 自身免疫答案:ABC23. 下列哪些微生物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A. 流感病毒B. 冠状病毒C. 乙型肝炎病毒D. 麻疹病毒答案:ABD24. 细菌的耐药性主要是通过哪种方式获得的?A. 基因突变B. 基因重组C. 基因转移D. 环境适应答案:BC25. 下列哪些微生物是厌氧菌?A. 大肠杆菌B. 金黄色葡萄球菌C. 破伤风杆菌D. 肺炎链球菌答案:C26.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途径不包括哪些?A. 呼吸道B. 消化道C. 皮肤D. 血液答案:D27. 下列哪些微生物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A. 结核杆菌B. 鼠疫杆菌C. 肺炎链球菌D. 沙门氏菌答案:BD28.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剂量与感染力的关系是:A. 感染剂量越大,感染力越强B. 感染剂量越小,感染力越强C. 感染剂量与感染力无关D. 感染剂量与感染力成反比答案:A29. 下列哪些病毒是通过血液传播的?A. 流感病毒B. 冠状病毒C. 乙型肝炎病毒D. 麻疹病毒答案:C30. 下列哪些微生物是条件致病菌?A. 大肠杆菌B. 金黄色葡萄球菌C. 肺炎链球菌D. 沙门氏菌答案:A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31. 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控制答案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控制一、填空1. 研究细菌遗传、代谢性常采用指数生长期时期的细胞。
2.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品上大部分微生物的过程称消毒3. 防丄是采用一定方法阻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防止物品腐坏。
4. 干热灭菌的温度160C ~170 C、时间2h。
5. 影响微生物代时的主要因素有菌种、营养成分、营养物浓度和培养温度。
6.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有温度、ph、营养、02和水活度等。
7. 实验室常见的干热灭菌手段有烘箱内热空气灭菌和火焰灼烧;而对牛奶其他液态食品一般采用巴氏灭菌,其温度为60~65 C,时间为30min。
8. 通常,放线菌最适ph范围为7.5~8.5,酵母菌的最适ph范围为3.8~6.0,霉菌的最适ph范围为4.0~5.8。
9. 一条典型的生长曲线至少可分为延滞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四个生长时期。
10. 试列出几种常用的消毒剂如苯酚、新洁尔灭、次氯酸和福而马林等。
11. 抗生素的作用机理有抑制DNA 复制、抑制蛋白质合成、抑制RNA 转录和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12. 获得纯培养的方法有:划线分离、平板涂布、显微镜直接挑取和浇注平板法等方法。
13. 抗代谢药物中的磺胺类是由于与对氨基苯甲酸相似,从而竞争性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结合,使不能合成二氢叶酸。
14. 常用5~30%的盐渍腌鱼、肉,可久贮不变质的原因是高渗使细胞失水死亡。
15. 厌氧菌因为缺乏S0D,故易被02毒害致死。
16. 实验室活菌记数常采用菌落法、特殊染色法,总菌数记数常采用显微镜________板法。
17. 干热灭菌时必须在160C下维持2h时间才能达到彻底灭菌,一般根据是否能杀死芽孢制定灭菌条件的。
18. —般可通过机械筛选和环境条件诱导两类方法获得微牛物的同步牛长。
19. A..FIeming等发现了一种广泛存在于卵清、人的泪液等的一种酶溶菌酶仝能在水解细菌的细胞壁,水解为点是$1.4糖苷键。
20. 根据微生物生长与氧的关系,可以分为好氧彳________物三大类型。
细菌耐药性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试题与答案

细菌耐药性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试题一、单选题(答案在文尾)1.根据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调查,江浙沪儿童普遍暴露于多种抗生素中,儿童尿中检出抗生素最多达()种。
A.3B.4C.5D.6E.72.《英国医学期刊》(BMJ)2014年发表了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The 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对中国抗菌药物滥用问题的综述报告,该研究称,平均而言,中国每人每年平均使用抗菌药物的量是美国的()倍,A.5B.6C.8D.9E.103. 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第三周定为“世界提高抗菌药物认识周”。
A.1月B.3月C.5月E.12月4.滥用抗菌药物会危害()A.病人B.儿童C.老年人D.妇女E.所有人5. 2019年抗菌药物宣传周主题是()A. 着眼未来----停止过度使用和误用抗菌药物B. 着眼未来----停止过度使用和滥用抗菌药物C. 着眼未来----停止滥用和误用抗菌药物D. 着眼未来----停止滥用和减少使用抗菌药物E. 着眼未来----停止过度使用和减少使用抗菌药物6.欧洲最早在畜禽饲料中停用抗菌药物的国家是()A.丹麦B.瑞典C.瑞士D. 荷兰E.英国7.参与制定《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政府部门有()A.10个B.11个C.12个D.13个8.引起肺炎的病原体主要是()A 细菌B 病毒C 支原体D 真菌E 立克次体9.院内感染所致肺炎中,主要病原体是()A 真菌B 病毒C 耐药金葡菌D 需氧革兰阴性杆菌E 肺炎链球菌10.社区获得性肺炎中,主要病原体是()A 肺炎克雷白杆菌B 肺炎链球菌C 金黄色葡萄球菌D流感嗜血杆菌E 支原体11. 下列哪种肺炎可呈爆发性流行( )A 肺炎链球菌肺炎B 肺炎支原体肺炎C 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D 军团菌肺炎E 金葡菌肺炎12.对于肺炎链球菌肺炎,停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指标是( )A 热退停药B 热退3~4天C 热退5~7天D 症状体征消失E 胸片病变消散13.肺炎链球菌的主要致病作用是()A 产生毒素B 产生溶血素C 产生杀白细胞素D 产生组织坏死物质E 荚膜对组织的侵袭力14.肺炎链球菌肺炎痊愈后,一般肺部常遗留什么样的病变()A 轻微肺纤维化B 局限性肺气肿C 局部机化性肺炎D 小囊肿E 完全吸收不留痕迹15.下列哪项不是促进院内感染性肺炎发病增多的因素( )A 抗肿瘤化疗B 辅助呼吸C 大量糖皮质激素的应用D 营养不良E 三代头孢菌素的大量应用16.下列哪项对肺炎链球菌肺炎的诊断最有价值()A 高热、咳血色痰B 白细胞升高,核左移,胞浆有中毒颗粒C 胸片大片均匀致密影呈肺叶或肺段分布D 肺部湿性啰音E 痰培养肺炎链球菌阳性17.哪种肺炎容易并发脓气胸()A 肺炎链球菌肺炎B 支原体肺炎C 病毒性肺炎D 克雷白杆菌肺炎E 葡萄球菌肺炎18.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突出症状是什么()A 发热B 咳嗽C 气短D 恶心E 休克19.关于葡萄球菌肺炎,以下哪项不正确( )A 重症患者早期可发生休克B 血浆凝固酶阳性的细菌致病力强C 可并发心、脑、肾脓肿D 大剂量使用抗菌药物后,原发病灶一般不需处理E 病情较重者,病死率较高20.不能引起肺部化脓性病变的病原体是()A 金黄色葡萄球菌B 肺炎克雷白杆菌C 肺炎链球菌D 嗜肺性军团杆菌E 厌氧菌21.关于葡萄球菌肺炎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是急性肺部化脓性感染B 病原菌经呼吸道或由皮肤感染灶经血行到达肺脏C 可引起全身多发性化脓性病变D 很少出现周围循环衰竭E 确诊有赖于痰培养22.肺炎链球菌肺炎出现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A 气道阻塞B PaCO 2 升高C 限制性通气障碍D 高热E V/Q 比例失调23.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抗生素治疗哪项不正确( )A 早期大剂量联合用药,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克林霉素B 静脉滴注给药C 疗程要适当延长D 可用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阿奇霉素E 确定病原菌后应调整用药24.肺炎链球菌肺炎应用足量青霉素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应考虑()A 选药不当B 用药方法不当,立即将肌注改为静脉滴注C 没有联合用药D 诊断是否正确E 是否出现并发症25.肺炎链球菌肺炎出现机化性肺炎是由于()A 合并混合感染B 合并肺外感染C 没有应用抗生素雾化吸入D 肺泡内纤维蛋白没有完全吸收E 细菌毒力大26.下列哪项是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有特殊意义的症状()A 突然寒战、稽留热B 咳嗽、胸痛C 气急发绀D 咳红色粘稠痰E 恶心、呕吐、腹胀27.治疗肺炎链球菌肺炎优先选用的抗生素是()A 红霉素B 头孢唑啉C 青霉素D 克林霉素E 磺胺类药物28.关于支原体肺炎,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 秋季发病多B 儿童青少年多发C 可引起肺炎性浸润和空洞形成D 有咽炎,支气管炎表现E 半数病例无症状29.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是()A 肺炎链球菌B 衣原体C 支原体D 病毒E 革兰阴性杆菌30.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A 青霉素B 阿奇霉素C 伏立康唑D 头孢呋辛E 克林霉素31.糖尿病患者不宜使用下列哪种抗菌药物()A.左氧氟沙星B.氨苄西林/舒巴坦C.哌拉西林/他唑巴坦D.万古霉素E.克林霉素32.癫痫病患者不宜使用下列哪种抗菌药物()A.美罗培南B.亚胺培南/西司他丁C.厄他培南D.多立培南E.比阿培南33.军团菌肺炎优先选择()A.利奈唑胺B.替加环C.头孢比肟D.左氧氟沙星E.奥硝唑34.MRSA肺炎可以选择下列哪种抗菌药物()A.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B. 头孢比肟C. 利奈唑胺D.莫西沙星E.拉氧头孢35.根据CAP病情的CURB-65评分标准,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的最低评分是()A.1分B. 2分C. 3分D. 4分E. 5分36.根据肺炎严重指数(PSI)分级,危险分级为V的患者总分应()A. >100分B. >110分C. >120分D. >130分E. >150分37.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可选用下列哪种抗菌药物()A.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B.氨苄西林/舒巴坦钠C.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D. 头孢噻肟/舒巴坦钠E.替加环素38.细菌泛耐药的缩写是()A.MDRB.XDRC.PDRD.VREE.PRSP39. CRE意思是()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B.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C.耐甲氧西林金葡菌D.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菌E.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40.脓胸一般需要合用()A.依替米星B.甲硝唑C.克拉霉素D.美洛西林/舒巴坦E.米诺环素二、多选题41.根据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调查,江浙沪儿童普遍暴露于多种抗生素中,儿童尿中检出一种抗生素的比例多达(),儿童尿中检出两种抗生素的比例多达()。
细菌的耐药性试题

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各型试题]一、名词解释1、multiple resistance2、acquired resistance二、填空题1、耐药性指细菌对药物所具有的;耐药性的程度以该药对细菌的表示。
2、细菌耐药性分为和。
3、获得耐药性的发生有三个因素、和。
4、转座因子包括和,前者仅编码转移位置时所需的,后者常带有。
5、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固有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是和。
6、最早使用人工消除R质粒的方法是。
7、最常见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介导的耐药菌是。
8、耐药质粒在细菌间可通过和方式传递。
9、细菌耐药性的基因控制包括和。
10、在耐药谱方面,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性是,而R质粒导致的耐药性是。
三、选择题1、以下哪种情况属于耐药A、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小于其最小抑菌浓度B、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大于其最小抑菌浓度C、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等于其最小抑菌浓度D、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小于其最大抑菌浓度E、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大于其最大抑菌浓度2、抗菌药物对细菌能够起作用的首位条件是A、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B、抗菌药物进人细菌细胞内C、抗菌药物在细菌细胞内分解D、细菌具有抗菌药物的靶点E、细菌不携带耐药基因3、细菌的耐药性突变特点A、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B、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细菌耐药性突变无关C、细菌的耐药性基因突变可发生回复突变D、细菌的耐药性基因突变具有相对稳定性E、以上都是4、有计划地将抗菌药物分期分批交替使用,其原因是A、节约抗菌药物B、使耐药基因发生回复突变C、按照病程要求D、使疗效最好E、可将细菌彻底杀灭5、关于β—内酞胺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青霉素和头胞菌素类耐药的菌株可产生B、革兰阳性菌的β—内酰胺酶位于胞外C、只能由细菌染色体编码D、1940年首次发现E、分为四类B型题(1~5题)A、磺胺药B、利福平C、链霉素D、唾诺酮类药物E、红霉素1、靶部位是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的S12蛋白2、靶部位是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L4或L12蛋白3、靶部位是细菌DNA旋转酶4、靶部位是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5、靶部位是细菌RVA聚合酶的β亚基(6~10题)A、插人序列B、R质粒C、耐药性传递因子D、耐药性决定子E、转座子6、与耐药性基因或非接合性耐药质粒结合形成多重耐药的接合性质粒7、以接合和转导方式转移8、只编码转座酶9、插入基因中,是细菌产生耐药性10、即非接合性质粒X型题1、哪些与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关A、染色体突变的频率B、细菌发生耐药性基因突变C、耐药R质粒的播散D、耐药菌株的存活E、敏感菌株的淘汰2、关于R质粒的叙述哪些正确A、存在与细菌的核质中B、R质粒是染色体以外的基因C、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D、R质粒介导的耐药性与基因突变产生的耐药性显著不同E、R质粒在肠道杆菌中通过转导方式转移3、氨基糖甙类钝化酶对耐药性机制是A、耐药菌株产生磷酸转移酶B、耐药菌株产生乙酰转移酶C、耐药菌株产生腺苷转移酶D、耐药菌株产生甲基化酶E、耐药菌株产生β-内酰胺酶4、细菌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性A、以单一耐药性为主B、易丢失C、一般稳定D、抗菌药物敏感基因不能经过基因突变成为耐药性基因E、是细菌耐药性的基因控制途径之一三、问答题1、简述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并举例说明?2、世界卫生组织早己发出警告——如果不努力控制耐药问题,在“超级耐药细菌”面前,人类将面临毁灭的危险!面对如此严峻形势,我们应如何控制细菌耐药性?[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多重耐药性:某些细菌同时耐受多种抗菌药物的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
一、选择题
A型题
1、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质粒是:
A.F质粒
B.R质粒
C.Vi质粒
D.Col质粒
E.K质粒
2、固有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
A.染色体突变
B.接合性R质粒介导
C.非接合性R质粒介导
D.转座因子介导
E.细菌种属特异性所决定
3、获得耐药性的产生原因不包括:
A.染色体突变
B.细菌种属特异性决定的耐药性
C.非接合性R质粒介导
D.接合性R质粒介导
E.转座因子介导
4、关于R质粒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R质粒是耐药性质粒
B.R质粒可通过接合方式传递
C.R质粒在肠道菌中更为常见
D.R质粒在呼吸道感染细菌中更为常见
E.R质粒由RTF和r决定子组成
5、R质粒决定的耐药性的特点不包括:
A.以多重耐药性较为常见
B.可从宿主菌检出R质粒
C.容易因质粒丢失成为敏感株
D.R质粒的多重耐药性较稳定
E.耐药性可经接合转移
6、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不包括:
A.钝化酶的产生
B.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C.抗菌药物的使用导致细菌发生耐药性基因突变
D.细菌对药物的主动外排
E.细菌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
X型题
1、下列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中,哪些与细菌的耐药性形成有关?
A.转化
B.转导
C.接合
D.溶原性转换
E.原生质体融合
2、获得耐药性发生的原因:
A.染色体突变
B.细菌种属特异性决定的耐药性
C.抗菌药物的使用
D.R质粒介导
E.转座因子介导
3、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A.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B.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C.研制新抗菌药物
D.研制质粒消除剂
E.采用抗菌药物的“轮休”措施
4、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A.抗菌药物的使用导致细菌发生耐药性基因突变
B.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C.钝化酶的产生
D.细菌对药物的主动外排
E.细菌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
二、填空题
1、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主要有,,和。
2、引起细菌耐药的钝化酶主要有,,
和。
3、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有,,,,
和。
三、名词解释
1、耐药性(drug resistance);
2、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
3、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
4、R质粒(resistance plasmid)。
四、问答题
1、简述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遗传机制。
2、怎样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1.B 2.E 3.B 4.D 5.D 6.C
X型题:1.ABCE 2.ADE 3.ABCDE 4.BCDE
二、填空题
1、细菌产生钝化酶,药物作用的靶位改变,细菌细胞壁通透性改变,细菌对药物的主动外排。
2、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甲基化酶
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药政管理,研制新抗菌药物,研制质粒消除剂,采用抗菌药物的“轮休”措施
三、名词解释
1、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指细菌对药物所具有的相对抵抗性,耐药性的程度通常以最小
抑菌浓度(MIC)表示。
2、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指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的天然耐药性,它是始终如一的,由细菌的种属特性所决定。
3、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指正常情况下,敏感的细菌中出现了对抗菌药物有耐
药性的菌株,它可由染色体突变、R质粒介导和转座因子介导。
4、R质粒(resistance plasmid):又称接合性耐药质粒,可通过细菌间的接合进行传递,它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或重金属盐类的耐药性,由由RTF和r决定子组成。
四、问答题
1、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遗传机制:(1)突变耐药性:即由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
细菌可经
理化因素的处理而诱发突变,或自发突变产生抗药基因。
由突变产生的耐药性,只产生对一种或两种类似的药物耐药,较稳定。
(2)质粒介导的耐药性:耐药质粒广泛存在于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的细菌中,几乎所有致病菌均可具有耐药质粒,因此通过耐药质粒的传递耐药现象最常见。
(3)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当Tn转移位置插入某一基因时,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2、防止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方法和策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药政管理,研制新抗菌药物,研制质粒消除剂和采用抗菌药物的“轮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