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性

合集下载

临床微生物与检验 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

临床微生物与检验 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
引起血流感染、肺炎、泌尿系感染以及伤口感染。
这种细菌通过医院的常规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方法就可检测 出来,但由于它对包括碳青霉烯类在内的几乎所有抗生素耐药,因 而治疗起来会比较困难,这也正是为何将这种细菌称作“超级细菌”
的原因。
2.损伤细胞膜功能
(1)某些抗生素分子(如多黏菌素类)呈两极性,其亲水端与细胞膜的蛋白质 部分结合,亲脂性端与细胞膜的磷脂相结合,导致菌细胞膜裂开,胞内成分外 漏,细菌死亡。 (2)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能与真菌细胞膜上的固醇类结合;酮康唑抑制真菌 细胞膜上的固醇类的生物合成;细胞膜通透性
3.影响蛋白质合成 抗生素可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氨基糖苷类及四环素主要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30S小亚基。 氯霉素、红霉素和氯林可霉素主要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50S大亚基。
4.抑制核酸合成
利福平与依赖DNA的RNA多聚酶结合,抑制mRNA的转录。 喹诺酮类药物可作用细菌DNA旋转酶抑制细菌繁殖。 磺胺类药物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的化学结构相似,二者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 甲氧苄啶(TMP)与二氢叶酸分子中的蝶啶相似,可竞争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四氢叶 酸的生成受到抑制。故甲氧苄啶(TMP)与磺胺类药物合用有协同作用。
这种细菌通过医院的常规细菌培养、鉴定和药 敏方法就可检测出来,但由于它对包括碳青霉烯类 在内的几乎所有抗生素耐药,因而治疗起来会比较 困难,这也正是为何将这种细菌称作“超级细菌” 的原因。
就在世界卫生组织刚刚宣布甲流大流行结束之后,一种被误读 成病毒的金属酶“NDM-1”又被推上风口浪尖。“致死性”、“超 级细菌”、“无药可治”……在领教过SARS和甲流的威力后,人 们对“NDM-1”以及由它带火的“超级细菌”概念也变得“超级敏
目的要求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与细菌耐药性检课件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与细菌耐药性检课件
相加作用:它们联用时的效果等于单用两种抗 生素效果之和; 60%~70%
无关作用:两种抗生素联用的效果,仅相当于 其中一种具有较强作用的抗生素的效果;
拮抗作用:两种抗生素联用时的效果反而小于 它们分别使用时的效果之和。 10%~15%
32
抗菌药物协同作用发生原理
两种抗菌药物作用部位不同: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与氨
因此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报告只能作为临床用 药的参考,应根据患者用药后的治疗反应和临 床病情及时调整用药。
医学检验的灵魂是与临床沟通。
46
新的药敏试验方法探索
流式细胞术检测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 分枝杆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的快速测定
方法研究
47
细菌耐药性的发生过程:
细菌获得与耐药相关的基因 基因:537 编码与耐药有关的蛋白 表型:书533页
心距离应大于24mm,纸片距平板内缘应大于15mm。
20
7.经过35℃16~24h孵育。 8.取抑菌环直径, 根据CLSI标准,报告细菌对 该抗生素敏感、耐药、中介。
21
纸片扩散法质量控制
抑菌圈直径?
培养基:M-H平板厚度,4 mm
↗↘
细菌悬液:0.5麦氏标准的细菌浓度 ↗ ↘
药敏纸片的质量
治疗浓度
治疗浓度的下限 即表中的 S
耐药
中介耐药 敏感
MIC
6
第一节、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
需氧和兼性厌氧菌
7
需氧和兼性厌氧菌药敏试验的方法
稀释法 • 肉汤稀释法(试管稀释法) • 琼脂稀释法(平板稀释法) 纸片扩散法(纸片法) E-试验 联合药物敏感试验
8
稀释法的特点
定量的药敏试验,测定MIC、MBC。 方法比较繁琐,手工操作一般不作为常规试验,

微生物6细菌的耐药性

微生物6细菌的耐药性
目的要求
掌握:细菌耐药性的概念;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 药的概念;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
熟悉: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了解: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微生物6细菌的耐药性
1
常见耐药菌株
微生物6细菌的耐药性
2
微生物6细菌的耐药性
3
ü 在发达国家,抗生素院内使用率在20%左右;而 我国在60%以上,绝大部分地区的人已经出现对 青霉素耐药。
2.可传递的耐药性
微生物6细菌的耐药性
11
基因突变
链霉素作用于30S亚基上的P12蛋白,当染色体 上的str 基因突变,P12蛋白构型改变,链霉素不能 与其结合而产生耐药。
微生物6细菌的耐药性
12
细菌变异的机制
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转化 接合 转导 溶原性转换
微生物6细菌的耐药性
13
R 质粒
✓ R质粒包括
可能的机制:细菌没有药物的靶位。
如两性霉素B作用于真菌胞膜上固醇类物质而杀真菌,而对细
菌无效;
革兰阳性菌胞壁肽聚糖有四肽链与五肽桥连接,对青霉素敏感,
而阴性菌则否。
微生物6细菌的耐药性
10
2.获得耐药性
——指在正常情况下,敏感的细菌中出现了对抗菌药物有耐药性 的菌株。
机制: 1.染色体突变:突变株细菌的耐药性相对稳定,保持多代;突 变株细菌可回复突变,成为敏感菌。
1.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可特异性的打开药物分子 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而使其失去抗菌活性。主要灭活青霉 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由细菌染色体编码,也可以是 质粒编码。
2.氨基糖苷类钝化酶:产生磷酸/乙酰转移酶使抗生素(链 霉素)磷酸化/乙酰化而失活。
3.氯霉素乙酰转移酶:使氯霉素乙酰化而失效。

病原微生物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习题与答案

病原微生物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习题与答案

第 6章细菌的耐药性一、选择题A 型题1、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质粒是:A. F 质粒 B . R 质粒 C. Vi 质粒 D. Col 质粒 E. K 质粒2、固有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A. 染色体突变B. 接合性 R 质粒介导C. 非接合性 R 质粒介导D. 转座因子介导E.细菌种属特异性所决定3、取得耐药性的产生原因不包括:A. 染色体突变B. 细菌种属特异性决定的耐药性C. 非接合性 R 质粒介导D. 接合性 R 质粒介导E. 转座因子介导4、关于 R 质粒的描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 R 质粒是耐药性质粒B. R 质粒可通过接合方式传递C. R 质粒在肠道菌中更为常见D. R 质粒在呼吸道感染细菌中更为常见E. R 质粒由 RTF 和 r 决定子组成5、R 质粒决定的耐药性的特点不包括:A. 以多重耐药性较为常见B. 可从宿主菌检出 R 质粒C. 容易因质粒丧失成为敏感株D. R 质粒的多重耐药性较稳定E. 耐药性可经接合转移6、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不包括:A. 钝化酶的产生B.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C. 抗菌药物的利用致使细菌发生耐药性基因突变D. 细菌对药物的主动外排E. 细菌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X 型题一、以下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中,哪些与细菌的耐药性形成有关?A.转化B.转导C.接合D.溶原性转换E.原生质体融合二、取得耐药性发生的原因:A. 染色体突变B. 细菌种属特异性决定的耐药性C. 抗菌药物的利用D. R 质粒介导E. 转座因子介导3、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A. 合理利用抗菌药物B.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C. 研制新抗菌药物D. 研制质粒消除剂E.采用抗菌药物的“轮休〞办法4、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A.抗菌药物的利用致使细菌发生耐药性基因突变B.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C. 钝化酶的产生D. 细菌对药物的主动外排E. 细菌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二、填空题1、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主要有,,和。

第6章 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性

第6章  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性

★药敏试验的临床意义 3
甘 肃 医 学 院
第一节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 4
GANSU MEDICAL COLLEGE
一、β-内酰胺类
GANSU MEDICAL COLLEGE
作用机制


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抑制和杀死细。细菌 医

细胞壁的合成是通过青霉素结合蛋白(PBP)催化完 院
成的。各种细菌都有青霉素结合蛋白,按分子量可
分为PBP1,PBP2,PBP3等,PBP1分子量最大。
青霉素结合蛋白-转糖基酶、转肽酶、D-羧肽酶、
内肽酶。
5
一、β-内酰胺类
GANSU MEDICAL COLLEGE
(一)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抗生素主要包括天然青霉素、耐青霉素 医

酶青霉素、广谱青霉素、青霉素+β-内酰胺酶抑制 院
剂 (二)头孢菌素类


A组:包括对特定菌群的常规试验并常规报告的药物;
B组:只在A组药物耐药、过敏、无效时选择性报告; C组:在A、B组药物过敏或耐药时选用;
U组:仅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的药物。
18
一、药敏试验的抗菌药物选择
GANSU MEDICAL COLLEGE
药敏试验的折点遵照每年最新公布的CLSI标准进行。敏感
7
二、氨基糖苷类
GANSU MEDICAL COLLEGE

按其来源分为:①由链霉菌属发酵滤液提取获 肃

得,有链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核糖霉素、巴 学 院
龙霉素、新霉素;②由小单胞菌属发酵滤液中提取,
有庆大霉素、阿司米星;③半合成氨基糖苷类,有阿
米卡星、奈替米星、地贝卡星(dibecacin)等。氨基

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

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

第六章细菌的耐药性一、名词解释1.耐药性 (drug resistance)2.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3.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4.多重耐药性(multiple resistance)二、填空1.耐药程度用某药物对细菌的表示。

2.抗菌药物对细菌起作用的首要条件是细菌必须具有该药物的。

三、选择题1.细菌因基因突变产生的耐药性的特点是A.是定向的B.突变频率很高C.在接触抗菌药物之前出现D.不稳定E.不发生回复突变2.R质粒决定的耐药性的特点是A.单一耐药性B.可稳定遗传C.发生任何细菌D.可经接合转移E.不能从宿主菌检出3.关于细菌耐药机制叙述错误的是A.R质粒可携带耐药基因B.染色体突变可导致耐药C.转座子可携带耐药基因 D耐药基因极少通过接合方式转移E.质粒编码的耐药通常是多药耐药四、问答题1.试述获得耐药性发生的因素。

2.试比较基因突变和R质粒决定的耐药性。

3.试述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遗传机制及生化机制4.试述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第六章细菌的耐药性一、名词解释1.耐药性 (drug resistance):亦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某抗菌药物(抗生素或消毒剂等)所具有的相对抵抗性。

2.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 :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天然不敏感,亦称为天然耐药性。

固有耐药性细菌的耐药基因来至亲代,存在于其染色体上,具有种属特异性。

固有耐药性始终如一并可预测。

3.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是指敏感的细菌中出现了对抗菌药物有耐药性的菌株,耐药性细菌的耐药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或获得新基因。

4.多重耐药性(multiple resistance):细菌表现为同时耐受多种抗菌药物,即多重耐药性。

二、填空1.最小抑菌浓度2.靶位三、选择题1.C2.D3.D四、问答题1.试述获得耐药性发生的因素。

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性

 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性

第六章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性单项选择题1.临床常用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包括哪类A.青霉素类B.头孢菌素类C.碳青霉烯类D.拉氧头孢类E.氨基糖苷类2.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抑菌作用是A.抑制细菌细胞膜合成B.抑制mRNA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C.干扰细菌DNA复制D.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E.竞争性地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结合3.属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是A.万古霉素B.红霉素C.妥布霉素D.头孢他啶E.青霉素4.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什么抗菌药物联用能增强抗菌活性A.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B.喹诺酮类抗菌药物C.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D.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E.四环素类抗菌药物5.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主要抑菌作用是A.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B.抑制细菌细胞膜合成C.干扰细菌DNA复制D.抑制mRNA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E.竞争性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结合6.克拉维酸属于何类药物A.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B.磺胺类抗菌药物C.喹诺酮类抗菌药物D.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E.β-内酰胺酶抑制剂7.遵循CLSI抗菌药物选择原则,A组代表A.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的抗菌药物B.替代性或补充性的抗菌药物C.常规试验但只是选择性报告的抗菌药物D.常规试验并常规报告的抗菌药物E.不允许常规试验并报告的抗菌药物8.按照抗菌药物选择原则,治疗泌尿道感染的抗菌药物应该是哪组A.A组B.B组C.C组D.U组E.O组9.药敏试验结果,测试菌抑菌圈的大小与测试菌的MIC呈现A.负相关B.正相关C.无相关D.高相关E.低相关10.下列有关药敏试验意义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A.药敏试验结果为“敏感”时,治疗可能有效B.药敏试验为中介时,只要加大药物剂量完全可以达到治疗效果C.药敏试验结果是提供药物选择的依据D.药敏试验可预测抗菌治疗的效果E.体外药敏结果不完全与体内治疗效果一致11.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倾倒MH平板时,培养基的厚度应为A.3mmB.2mmC.4mmD.5mmE.6mm12.药敏试验稀释法MIC的单位是A.mg/m1B.μg/mlC.mg/lD.μg/lE.g/m113.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中,要求细菌悬液的浓度是A.0.5×108CFU/mlB.1.5×108CFU/mlC.3×108CFU/mlD.3×104CFU/mlE.1.5×106CFU/ml14.纸片扩散法药物敏感试验常用的培养基为A.布氏琼脂B.M-H琼脂C.营养琼脂D.肉汤琼脂E.HE琼脂15.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纸片距平板内缘距离应该A.>12mmB.>15mmC.>18mmD.>20mmE.>24mm16.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各抗菌药物纸片中心距离应该A.>12mmB.>15mmC.>18mmD.>20mmE.>24mm17.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药敏纸片的直径要求为A.4.50mmB.5.35mmC.6.00mmD.6.35mmE.7.35mm18.纸片扩散法不能用于测定下列哪种细菌的药敏试验A.屎肠球菌B.阴沟肠杆菌C.铜绿假单胞菌D.鸟分枝杆菌E.鲍曼不动杆菌19.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可引起A.菌群失调症B.菌血症C.败血症D.脓毒血症E.毒血症20.纸片扩散法检测葡萄球菌属对苯唑西林、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敏感性,在抑菌圈内任何可辨别的菌落生长均提示A.敏感B.中介C.耐药D.非敏感E.中度敏感21.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细菌培养时,平板最好单独平放,叠放时最多不能超过A.2个平板B.3个平板C.4个平板D.5个平板E.6个平板22.要控制诸多药敏试验的影响因素,主要措施是用什么进行质控A.标准温度B.标准时间C.标准药物D.标准平板E.标准菌株23.关于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的稀释法,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稀释法所稀释的是抗菌药物B.稀释法包括肉汤稀释法和琼脂稀释法C.稀释法测定的是抗菌药物对细菌的MIC值D.MIC即为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小浓度E.MIC即为能杀灭细菌生长的最小浓度24.联合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不包括A.无关作用B.拮抗作用。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药物耐药性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医学问题,对细菌而言也是如此。

细菌耐药性就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了抗性,即失去了对抗菌药物的效力或有限度地减少了其效力。

最近几十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和滥用,越来越多的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了耐药性,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细菌耐药性的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突变:细菌在受到抗菌药物的抑制压力时,会发生突变,
从而产生耐药性;
2)基因转移:细菌拥有可以高度传递基因信息的功能,因此
允许细菌传播耐药性基因;
3)抗生素降解:一些细菌拥有能够分解抗生素的酶,从而可
以抵抗含有抗生素的医药产品;
4)药物转运:有些细菌携有特定的药物转运体,可以从细菌
体内输入药物,使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为了应对细菌耐药性的威胁,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首先,应限制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并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

诊断细菌感染时应尽量使用定量的抗生素敏感性测试,以准确测定细菌是否产生了耐药性,以及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来抑制细菌。

其次,应建立强制性监管措施,确保医院和其他临床用药行为的合理性。

此外,应开展全面的耐药性研究,深入研究细菌耐
药性的形成机制,并探讨新型抗菌药物的发现和合理使用。

综上所述,细菌耐药性是一种严重的医学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通过加强监管,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有效的耐药性研究,最终能够更好地抑制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保护人类的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椭圆形 细菌生长 抑制区 判读抑菌浓度 (MIC ug/ml)
8 016
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四、 E-test法
1.菌液制备及接种均同纸片扩散法
2.于90mm平板上可放E试验试条1 ~ 2条,140mm平板最多可放6条
3. 孵育、温度及时间同纸片扩散法
4.读取椭圆形抑菌环与E试条的交界 点值即为MIC
返回章内容
0.1ml分别接种于含药培养基和对照培养基斜面。37℃培养,四周观
察结果
第三节 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二、 体外药敏试验—绝对浓度法
5.结果报告 按下列方式报告对照培养基及含药培养基菌落情 况:
返回章内容
第四节 细菌的耐药性检查
一、细菌耐药性与耐药机制
1.产生一种或多种水解酶、钝化酶和修饰酶 2.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包括青霉素结合蛋白位点、DNA解旋酶、 DNA拓扑异构酶Ⅳ的改变等
二、纸片扩散法
3.用无菌棉拭子蘸取菌液,在试管内壁旋转挤去多余菌液 4.在MH琼脂表面均匀涂布接种3次,每次旋转平板60度,最后 沿平板内缘涂抹1周 5.平板在室温下干燥3~5min,用无菌镊子或纸片分配器将含 药纸片紧贴于琼脂表面,各纸片中心距离应大于24mm,纸片距平 板内缘大于15mm
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返回章内容
第三节 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一、结核分枝杆菌体外药敏试验指征
首次从患者标本分离的分枝杆菌需做药敏试验,有助于临 床合理用药和监测其药物敏感性。经过三个月正规抗结核治疗,
标本中分枝杆菌分离培养仍为阳性的患者或重症患者,以及来
自高耐药结核分枝杆菌流行区的患者,均须做体外药敏试验。
第三节 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微生物学检验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规划教材
《微生物学检验》
第六章
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性
本 章 内 容
1 2 3
第一节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 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第三节 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第四节 细菌的耐药性检查
4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掌握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常用方法,纸片扩散法(K-B法) 的操作方法、结果判断及实验质量影响因素 2.熟悉 耐药表型检测;β -内酰胺酶检测方法;超广谱β -内 酰胺酶(ESBLs)检测方法 3.了解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种类;药敏试验中药物选择原则
3.抗菌药物渗透障碍,包括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和通道蛋白丢失
4.药物的主动转运系统亢进 上述四种耐药机制中,第一、二种耐药机制具有专一性,第三、四
种耐药机制不具有专一性。
第四节 细菌的耐药性检查
二、耐药表型检测
1.β -内酰胺酶检测 (1)β -内酰胺酶是一类水解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灭 活酶;该酶位于革兰阳性球菌菌体外,革兰阴性杆菌间质中。
二、纸片扩散法
6.平板置35±2℃孵育箱,16~18小时后判读结果。苛养菌应 在含5%CO2环境中培养20~24小时
7.用游标卡尺或直尺量取抑菌圈直径。按照CLSI标准判读,
报告敏感、中介、耐药
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纸片扩散法图解
敏感
耐药 细菌生长
抑菌圈 药敏纸片
细菌菌落 抗生素浓度
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耐药(R)
菌株不能被常规剂量抗菌药物可到达的浓度所抑制
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二、纸片扩散法
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纸片贴在已接种测试菌的琼脂平板上,纸
片中所含药物吸收琼脂中水分溶解后向纸片周围区域扩散,形成
递减的梯度浓度。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测试菌的生长被抑 制,形成透明抑菌圈。抑菌圈大小反映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
第一节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
二、常规药敏试验药物选择原则
我国主要遵循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制定的抗
菌药物选择原则。
A组:包括对特定菌群的常规试验并常规报告的药物; B组:只在A组药物耐药、过敏、无效时选择性报告;
C组:在A、B组药物过敏或耐药时选用;
U组:仅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的药物。
返回章内容

• • • • •
第四节 细菌的耐药性检查
二、耐药表型检测
2.超广谱β -内酰胺酶检测(纸片扩散法) (1)纸片扩散法 表型确证试验
头孢他啶和头孢他啶/克拉维酸、头孢噻
肟和头孢噻肟/克拉维酸。任一复合药物组的 抑菌圈直径与相应单药抑菌圈直径相差≥5mm
时,即可判断该菌产ESBL
第四节 细菌的耐药性检查
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五、质量控制
1.影响纸片扩散法的因素 (1) 培养基厚度 (2) 细菌浓度 (3) 抗菌药物含量、扩散性 (4) 温度,预孵育时间 (5) 判定标准 (6) 质控标准菌株
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五、质量控制
2.质量控制的要求 (1)质控菌:标准菌株来源国家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标 准菌株应每周在MH琼脂上传代一次,4℃保存 (2)质控方法:在同一条件下,将新鲜传代质控菌株用与 常规实验相同的测定药物进行相同的操作方法后,测定质控菌 株的抑菌环,以便对照监测 (3)抑菌圈质控范围:标准菌株的抑菌圈应落在规定范围 内,范围为95%的可信限
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四、E-test法
E-test法(epsilometer test)结合了扩散法和稀释法的原 理和特点,对抗菌药物直接测量MIC。E试条为宽5mm、长50mm的无 孔试剂载体,一面固定有浓度呈连续指数增长的抗菌药物,另一 面有所含药物浓度的刻度
细菌生长区 E test 塑料条 256 128
二、 体外药敏试验—绝对浓度法
1.药物溶液配制 药物先制成高浓度药液,再按比例稀释成低浓 度药液 2.含药培养基 每100ml改良罗氏培养基加入1ml配制、稀释好 的抗结核药液,无菌分装7ml/管,85℃凝固。 3.菌悬液 培养物以0.5%吐温-80生理盐水稀释,与标准麦氏比 浊管No.1比浊 4.接种 1mg/ml菌悬液10倍稀释至10~2mg/ml,无菌吸取菌液
(2)检测方法有微生物培养法、碘-淀粉法、头孢硝噻吩纸
片法。其中头孢硝噻吩纸片法因为简单、方便、快速,应用于临 床检测。
第四节 细菌的耐药性检查
二、耐药表型检测
2.超广谱β -内酰胺酶检测 ESBL指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单
环内酰胺类氨曲南的一类酶。
ESBLs不能水解头霉素类和碳青霉烯类药物,能被克拉维
本章重点:★纸片扩散法(K-B法)的操作方法及结果判断
★药敏试验的临床意义
第一节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
一、抗菌药物分类
1.β -内酰胺类:抑制转糖基酶、转肽酶、D-羧肽酶、 内肽酶,从而细菌细胞壁合成。 2.氨基糖苷类:抑制mRNA的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 3.喹诺酮类:作用于DNA旋转酶,干扰细菌DNA复制、修 复和重组。 4.大环内酯类:结合细菌核糖体50S大亚基,抑制细菌
程度,并与该药对测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呈负相关关系。
第基,pH7.2~7.4,做成琼脂厚度4mm,
直径90mm的平板
2.挑取孵育16~24小时已分纯菌落,置于生理盐水管中,振荡 混匀后校正浓度至0.5麦氏标准
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一、概述
测定抗菌药物在体外对病原微生物有无抑菌或杀菌作
用的方法称为抗菌药物敏感试验(AST)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方法
纸片扩散法
稀释法
E-test法
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敏感(S)
菌株被推荐剂量治疗感染部位可达到的抗菌药物浓度抑制
中介(I)
药物在生理浓集部位有临床效果,还代表敏感与耐药之间缓冲区
酸、舒巴坦和他唑巴坦等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
第四节 细菌的耐药性检查
二、耐药表型检测
2.超广谱β -内酰胺酶检测 (1)纸片扩散法 表型初筛试验 出现以下一种情况即可怀疑菌株产生ESBL(筛选阳性): 头孢泊肟≤17mm 头孢他啶≤22mm 头孢噻肟≤27mm 头孢曲松≤25mm 氨曲南 ≤27mm
三、稀释法
以一定浓度的抗菌药物与培养基进行一系列不同倍数稀释,经
培养后观察被试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根据CLSI提供的MIC解释标准
判断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程度。稀释法中使用肉汤培养基为肉汤 稀释法,使用琼脂培养基为琼脂稀释法
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三、稀释法
1. 肉汤稀释法
浓度
4
8
16
32
64
128
二、耐药表型检测
2.超广谱β -内酰胺酶检测
(2)肉汤稀释法 表型初筛试验 出现以下一种情况即可怀疑该菌株产生ESBL: • 头孢他啶或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或氨曲南MIC≥2mg /mL

头孢泊肟MIC≥8mg /mL
第四节 细菌的耐药性检查
二、耐药表型检测
2.超广谱β -内酰胺酶检测
(2)肉汤稀释法 表型确证试验 头孢他啶和头孢他啶/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和头孢噻肟/克 拉维酸,任何一组复合药物组的MIC值比相应单药的MIC降低3个 稀释度者即可判定该菌为产ESBL菌株。
256 μ g/ml


抗菌药物素倍比稀释,接种菌105CFU/ml , 孵育温度35℃, 16~20h,判读结果。
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三、稀释法
2.琼脂稀释法
浓度 16
32
64
128
256 μg/ml
制备含对倍抗生素浓度梯度的平板,制备菌悬液,点种菌, 104/每点,孵育35℃,16~20h ,判读结果
蛋白质合成和肽链延伸。
5.糖肽类:阻断肽聚糖合成,阻阻碍细胞壁合成。
第一节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