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与细菌的耐药性(完)
中国抗菌药物管理和细菌耐药现状

第六部分 国家行动计划相关进展........................................55
(一) 科研方面................................................................................... 55 (二) 产业化方面............................................................................... 57 (三) 中医药方面............................................................................... 58 (四) 农业方面................................................................................... 60 (五) 环境保护方面........................................................................... 63 (六) 宣传方面................................................................................... 65
一、 报告主要内容
《报告》分为 7 个部分,分别为现状、策略、实践、成效、问题、 国家行动计划相关进展、附录。具体主要内容为:
1. 现状。 主要包括 2016 年中国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现状和细菌耐药现状。 2. 策略。 主要包括 2016 年相关政策与行动、重点投入抗菌药物及抗耐药 菌药物的研发情况、抗菌药物管理及细菌耐药防治规划、G20 公报及 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与细菌耐药相关内容。 3. 实践。
细菌耐药性调查及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相关性研究

细菌耐药性调查及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相关性研究发表时间:2016-05-16T15:43:44.8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月第2期作者:肖荣[导读] 云南省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与细菌耐药性成正相关,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越高,株菌耐药性越高。
(云南省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云南开远 661699)【摘要】目的:对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相关性进行调查。
方法:对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间耐药株菌进行调查,并调查患者用药情况,将两者进行比较。
结果:头孢曲松的DDDS为5125.6,革兰阴性菌r值为71.5;红霉素的DDDS为5156.4,革兰阴性菌r值为78.9;环丙沙星的DDDS为3536.9,革兰阴性菌r值为59.6,DDDS越高,r值越高。
结论: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与细菌耐药性成正相关,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越高,株菌耐药性越高。
【关键词】细菌耐药性;抗菌药物;相关性【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2-0081-02 近年来,我国抗生素滥用情况越来越严重,导致细菌耐药性越来越强,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
当前,细菌耐药性已经成为抗感染治疗领域中最严重的问题,为进一步调查细菌耐药性与抗生素使用强度间的关系,我院对2014年3月~2015年3月间的耐药株菌进行调查,并对患者使用抗生素情况进行调查,旨在了解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相关性,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间耐药株菌进行调查,药敏试验采用MIC自动检测法,收集患者药品使用剂量。
1.2 一般方法对株菌耐药性进行分析,并对药品消耗强度进行计算,调查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1.3 药品使用强度药品使用强度(DDDS)=某种药品每年消耗量/限定日剂量(DDD),比值越大说明药品使用频率越高[1]。
1.4 数据统计文中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剂量资料采用x-±s表示,资料采用t值检验,细菌与抗菌药物DDDS值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r表示,r>0.8则认为两者之间有着很强的相关性,r<0.3则认为两者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弱,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抗菌耐药性

什么是抗菌耐药性?抗菌耐药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简称AMR)是指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抵抗能力增强,导致这些药物失去了对感染的治疗效果的现象。
简单来说,抗菌耐药性是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抵抗能力,使得原本有效的药物失去了对感染病原体的杀灭或抑制作用。
抗菌耐药性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它对人类健康、医疗和兽医实践以及农业等领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当微生物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常见的感染病毒、细菌或真菌很难被常规的治疗手段所控制,从而导致感染难以治愈,疾病的传播和暴发风险增加。
抗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基因传递和选择压力等因素。
微生物通过突变或水平基因转移获得耐药基因,这些基因使得微生物能够抵抗抗菌药物的作用。
此外,过度和不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也是抗菌耐药性发展的重要原因。
过度或错误使用抗菌药物会加速细菌或病毒的耐药性发展,从而削弱了药物的疗效。
抗菌耐药性对公共卫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耐药性的传播不受国界限制,可以通过旅行、国际贸易和移民等方式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
抗菌耐药性的增加不仅使原本简单的感染变得难以治疗,还会导致手术、癌症治疗和器官移植等高风险医疗程序的风险增加。
同时,抗菌耐药性还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增加医疗成本和失去劳动力生产力。
为了应对抗菌耐药性的挑战,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强监测和报告耐药性情况、提高公众和医务人员的意识、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推动研发新的抗菌药物和疫苗等。
综合多方努力,才能有效地控制和减缓抗菌耐药性的发展,保护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抗菌耐药性的原因和机制抗菌耐药性的形成是由多种原因和机制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了解这些原因和机制对于应对抗菌耐药性问题至关重要。
原因:1.基因突变: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导致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或丧失。
这种突变可以使细菌、病毒或真菌产生特定的抗药性基因,从而使它们具备抵抗药物的能力。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耐药性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耐药性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抗生素耐药问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成为全球医学界的共识。
在这篇文章中,本文将探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及耐药性的形成原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问题。
一、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1.1 抗生素使用指南的意义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是指帮助医生明确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和用药规范的书面指导,旨在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这些指南往往基于大量的临床试验数据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强调了抗菌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和不适应症,从而使医生避免过度或不当地使用抗生素,同时合理用药可以避免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和安全问题。
1.2 抗菌药物过度使用的危害抗菌药物过度使用不仅不能有效治疗疾病,还会导致抗菌药物耐药性。
抗菌药物耐药性是指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细菌可以生长和繁殖,即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增加。
长期过度使用抗菌药物,最终导致少量细菌产生耐药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耐药性会扩散到整个细菌种群中,成为细菌固有的特征。
如果过度使用一种抗菌药物,可能会导致对该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细菌株的数量急剧增加。
1.3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注意事项医生在给患者开具抗生素处方时需要放在合适的条件下选择药品,药品口服还是注射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同时掌握一定的时间和剂量、过敏反应等知识。
使用抗菌药物也需要了解其医学机理、药物性质和专业用语等,避免用药过度或欠缺。
此外,患者在选择药物时应严格按照指示用药,不可私自更改药量或停药。
二、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形成原因2.1 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传播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传播主要是细菌之间的基因传递。
如果有一种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它就能将有关耐药性的遗传材料携带到其他细菌体内,使得更多的细菌成为抗菌药物耐药性菌株。
因此,耐药的生物体会传染给其他生物体,导致耐药性蔓延。
2.2 抗菌药物滥用与耐药性抗菌药物在过度使用和不当使用时,会导致细菌菌株的变异,产生耐药性,导致制药厂加倍努力开发新的抗菌药物,但这些新药品对细菌层面的控制能力及其有限。
细菌耐药与抗菌药物的 合理应用施 光 峰上海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还出现了耐糖肽类抗生素 (万古霉素和壁霉素) 的肠球菌
尤其是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等
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内传播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组 13家医院分离的805株革 家医院分离的805 对13家医院分离的805株革 兰阳性球菌菌种分布比例 (%)
2br 2c 2e 2f C D 未定 B 1 2d 4 3
P P C C C,P P C,P C,P
+ + + ± -
Bush K, et al.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1995;39:1211
临床关注的主要β 内酰胺酶 临床关注的主要β-内酰胺酶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高产头孢菌素酶 (AmpC酶) •碳青霉烯类酶 (金属酶及2f组 β-内酰胺酶)
病死率
0.4 0.2 0 非 ESBL ESBL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 ESBLs
• 由质粒介导的2be类β-内酰胺酶 • 除了能水解青霉素类和一二代头孢菌素外,还能 水解三代头孢菌素及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 • 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CA)所抑制 • 产ESBLs细菌是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一、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
孔蛋白改变,细胞壁/膜 通透性改变 抗生素靶位点改变
灭活酶产生
灭活酶的产生
• β-内酰胺酶 • 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包括磷酸转移酶、乙酰转移酶和核苷转移酶 •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 其它:磷霉素、红霉素乙酰化酶 林可霉素、克林霉素乙酰化酶
抗菌药物的使用与耐药性问题

抗菌药物的使用与耐药性问题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必备工具,它们能够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
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细菌开始对它们产生耐药性。
这一现象被称为抗生素耐药性。
抗生素耐药性是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因为它使得治疗感染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
本文将讨论抗菌药物的使用与耐药性问题,并探讨如何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
抗菌药物的使用抗菌药物可以用于治疗多种感染,包括细菌性感染、病毒感染和真菌感染。
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类型,抗菌药物也是治疗细菌性感染的首选药物。
抗菌药物可以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生长,以帮助身体克服细菌感染。
抗菌药物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别,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和利奈唑胺类。
每种药物都有其独特的治疗特性和限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和既往病史选择合适的药物。
对于急性细菌感染,如肺炎和脑膜炎,及时的抗菌药物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抗菌药物的使用可以大大缩短治疗时间,减轻病人痛苦,并降低治疗费用。
因此,抗菌药物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然而,长期而不当地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
抗药性的出现可能来自细菌自身的进化适应能力,也可能来自人类不当使用抗菌药物所造成的。
当患者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使用抗菌药物,或在治疗期间经常更换不同种类的药物时,这会使得细菌在这些药物面前产生耐药性。
经过长期的演化,这些细菌逐渐成为超级细菌,抵抗原本可以杀死它们的抗菌药物。
抗生素耐药性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它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健康威胁。
耐药性所导致的问题既包括治疗失败的问题,也包括病原体在社区和医院的传播和导致的众多感染性疾病。
耐药性还会导致医疗工作人员和患者之间的不必要的传染风险。
预防和解决抗菌药物耐药性预防和解决抗菌药物耐药性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协调政府、私人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智能使用”抗菌药物。
以下是几种预防和解决抗菌药物耐药性的方法:教育和宣传:针对患者和医生的教育和宣传应该增加,以加强对合理抗生素使用的认识和意识。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药物耐药性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医学问题,对细菌而言也是如此。
细菌耐药性就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了抗性,即失去了对抗菌药物的效力或有限度地减少了其效力。
最近几十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和滥用,越来越多的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了耐药性,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细菌耐药性的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突变:细菌在受到抗菌药物的抑制压力时,会发生突变,
从而产生耐药性;
2)基因转移:细菌拥有可以高度传递基因信息的功能,因此
允许细菌传播耐药性基因;
3)抗生素降解:一些细菌拥有能够分解抗生素的酶,从而可
以抵抗含有抗生素的医药产品;
4)药物转运:有些细菌携有特定的药物转运体,可以从细菌
体内输入药物,使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为了应对细菌耐药性的威胁,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首先,应限制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并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
诊断细菌感染时应尽量使用定量的抗生素敏感性测试,以准确测定细菌是否产生了耐药性,以及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来抑制细菌。
其次,应建立强制性监管措施,确保医院和其他临床用药行为的合理性。
此外,应开展全面的耐药性研究,深入研究细菌耐
药性的形成机制,并探讨新型抗菌药物的发现和合理使用。
综上所述,细菌耐药性是一种严重的医学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通过加强监管,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有效的耐药性研究,最终能够更好地抑制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保护人类的健康。
探讨细菌的耐药性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探讨细菌的耐药性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作者:胡海涛王桂芝郭宪清孙莉君李仕荣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34期细菌耐药性是细菌产生对抗菌药物不敏感的现象,是细菌在自身生存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天然抗生素是细菌产生的代谢产物,用以抵御其他微生物,保护自身安全的化学物质。
人类将细菌产生的这种物质制成抗菌药物用于杀灭致病微生物,微生物接触到抗菌药,也会通过改变代谢途径或制造出相应的灭活物质,使其避免被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形成耐药性。
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药性和获得性耐药性。
固有耐药性又称为天然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不会改变的,如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天然耐药;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对青霉素G天然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均不敏感。
获得性耐药性是由于细菌与抗生素接触后,由质粒介导,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使其不被抗生素杀灭。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内酰胺酶而对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细菌的获得性耐药性可因不再接触抗生素而消失,也可又质粒将耐药基因转移给染色体而遗传后代,成为固有耐药性。
耐药基因以多种方式在同种和不同种细菌之间移动,促进了耐药性及多重耐药性的发展。
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称为多重耐药。
多重耐药性已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问题,全球关注的热点,也是近年来研究和监测的重点。
在印度等南亚国家出现的“超级细菌,当时蔓延到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荷兰等国家。
是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和泛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之后的又一超级耐药菌。
短短的几十年间,耐药细菌的队伍逐渐壮大,据统计,常见致病菌的耐药率已达30%~50%,且以每年5%速度增长[1]。
国内有资料[2]表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检出率均高达80%以上,MRSA和MRCNS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多的一类药物,应用中存在诸多不合理情况,由此导致的细菌耐药也十分明显与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与细菌的耐药性》赵丽辉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第4题2分)
1、抗生素分为【天然的】和【人工半合成的】两大类
2、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种抗菌作用类型。
3、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中均具有菲烷的基本骨架,天然品有:【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等,在临床上可作为【立克次体感染】【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某些螺旋体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消化性溃疡等的首选药物。
4、【DNA回旋酶的A亚基位点】是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靶点。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抑菌药:
2、获得性耐药:
3、抗生素:
4、抗真菌药物:
5、首次接触效应:
三、判断(每题1分,共10分)
1、罗红霉素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2、头孢菌素和青霉素同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
3、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增加和提高了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活性(×)
4、林可霉素在临床上通常是首选的抗菌素(×)
5、鼠疫的首选药物是链霉素(√)
6、庆大霉素不能作为严重革兰氏阴性菌感染首选药(×)
7、磺胺药是对氨基苯磺酰胺衍生物,属于人工合成的广谱抑菌药(√)
8、甲硝唑抗厌氧菌效果很好,是治疗破伤风的首选药(√)
9、扎西他滨是第一个获准治疗艾滋病的药物(×)
10、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首选药物是伐昔洛韦(×)
四、问答题(共50分)
1、简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原则。
(7分)
2、青霉素的抗菌机制是什么?(7分)
3、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机制有哪些?(6分)
4、大环内酯类的耐药机制是什么?(7分)
5、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是什么?(7分)
6、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抗菌特点有哪些?(8分)
7、简述抗结核药的应用原则。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