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临床微生物与检验 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

这种细菌通过医院的常规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方法就可检测 出来,但由于它对包括碳青霉烯类在内的几乎所有抗生素耐药,因 而治疗起来会比较困难,这也正是为何将这种细菌称作“超级细菌”
的原因。
2.损伤细胞膜功能
(1)某些抗生素分子(如多黏菌素类)呈两极性,其亲水端与细胞膜的蛋白质 部分结合,亲脂性端与细胞膜的磷脂相结合,导致菌细胞膜裂开,胞内成分外 漏,细菌死亡。 (2)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能与真菌细胞膜上的固醇类结合;酮康唑抑制真菌 细胞膜上的固醇类的生物合成;细胞膜通透性
3.影响蛋白质合成 抗生素可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氨基糖苷类及四环素主要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30S小亚基。 氯霉素、红霉素和氯林可霉素主要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50S大亚基。
4.抑制核酸合成
利福平与依赖DNA的RNA多聚酶结合,抑制mRNA的转录。 喹诺酮类药物可作用细菌DNA旋转酶抑制细菌繁殖。 磺胺类药物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的化学结构相似,二者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 甲氧苄啶(TMP)与二氢叶酸分子中的蝶啶相似,可竞争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四氢叶 酸的生成受到抑制。故甲氧苄啶(TMP)与磺胺类药物合用有协同作用。
这种细菌通过医院的常规细菌培养、鉴定和药 敏方法就可检测出来,但由于它对包括碳青霉烯类 在内的几乎所有抗生素耐药,因而治疗起来会比较 困难,这也正是为何将这种细菌称作“超级细菌” 的原因。
就在世界卫生组织刚刚宣布甲流大流行结束之后,一种被误读 成病毒的金属酶“NDM-1”又被推上风口浪尖。“致死性”、“超 级细菌”、“无药可治”……在领教过SARS和甲流的威力后,人 们对“NDM-1”以及由它带火的“超级细菌”概念也变得“超级敏
目的要求
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问题日益严重,给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带来了巨大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
一、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原因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是导致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医生过度或错误地开具抗生素处方,患者未正确服用抗生素或中途停药,都会导致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逐渐产生耐药性。
2. 病原微生物遗传变异:病原微生物具有遗传变异的能力,通过基因突变或水平基因转移,可能会导致其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这种遗传变异使得病原微生物在抗生素的压力下选择出耐药性菌株,并迅速传播。
3. 环境因素和污染:环境中的抗生素残留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也可能导致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
例如,抗生素在家庭、农田、动物养殖等场所的广泛使用,使得环境中存在大量的抗生素残留,这为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提供了培养和传播的机会。
二、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影响因素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因素:1. 抗生素的种类和使用频率:不同类型的抗生素、不同病原微生物和不同患者对抗生素的使用频率均会影响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广谱抗生素的滥用和频繁使用容易导致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
2. 医疗环境和卫生设施:医疗机构的卫生条件和设施会直接影响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耐药性的产生。
例如,手卫生措施不到位、病房间的清洁不彻底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病原微生物在医疗环境中的迅速传播。
3. 动物养殖和食品安全:畜牧业中广泛使用的抗生素和食品中存在的抗生素残留,在人畜共患病和食品安全方面都会对耐药性的形成及传播产生影响。
三、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控制策略为了有效控制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控制策略:1. 合理使用抗生素: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耐药情况,在使用抗生素时遵循科学、规范的原则,杜绝滥用和不合理使用。
病原微生物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习题与答案

第 6章细菌的耐药性一、选择题A 型题1、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质粒是:A. F 质粒 B . R 质粒 C. Vi 质粒 D. Col 质粒 E. K 质粒2、固有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A. 染色体突变B. 接合性 R 质粒介导C. 非接合性 R 质粒介导D. 转座因子介导E.细菌种属特异性所决定3、取得耐药性的产生原因不包括:A. 染色体突变B. 细菌种属特异性决定的耐药性C. 非接合性 R 质粒介导D. 接合性 R 质粒介导E. 转座因子介导4、关于 R 质粒的描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 R 质粒是耐药性质粒B. R 质粒可通过接合方式传递C. R 质粒在肠道菌中更为常见D. R 质粒在呼吸道感染细菌中更为常见E. R 质粒由 RTF 和 r 决定子组成5、R 质粒决定的耐药性的特点不包括:A. 以多重耐药性较为常见B. 可从宿主菌检出 R 质粒C. 容易因质粒丧失成为敏感株D. R 质粒的多重耐药性较稳定E. 耐药性可经接合转移6、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不包括:A. 钝化酶的产生B.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C. 抗菌药物的利用致使细菌发生耐药性基因突变D. 细菌对药物的主动外排E. 细菌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X 型题一、以下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中,哪些与细菌的耐药性形成有关?A.转化B.转导C.接合D.溶原性转换E.原生质体融合二、取得耐药性发生的原因:A. 染色体突变B. 细菌种属特异性决定的耐药性C. 抗菌药物的利用D. R 质粒介导E. 转座因子介导3、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A. 合理利用抗菌药物B.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C. 研制新抗菌药物D. 研制质粒消除剂E.采用抗菌药物的“轮休〞办法4、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A.抗菌药物的利用致使细菌发生耐药性基因突变B.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C. 钝化酶的产生D. 细菌对药物的主动外排E. 细菌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二、填空题1、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主要有,,和。
浅谈细菌的耐药性及控制对策

浅谈细菌的耐药性及其控制对策1 概述由于各种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各种微生物势必加强其防御能力,抵御抗菌药物的侵入,从而使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这是微生物的一种天然抗生现象,此称为耐药性或抗药性(Resistance to Drug )。
加之耐药基因的传代、转移、传播、扩散,耐药微生物越来越多,耐药程度越来越严重,形成多重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耐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
自然界中的病原体,如细菌的某一株也可存在天然耐药性。
当长期应用抗生素时,占多数的敏感菌株不断被杀灭,耐药菌株就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细菌对该种药物的耐药率不断升高。
目前认为后一种方式是产生耐药菌的主要原因。
细菌耐药问题已成为全球危机,为遏制细菌耐药,我国不少专家和学者都开展了对细菌耐药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微观的角度、从细菌耐药本身开展的探索,从宏观角度研究的很少。
本研究旨在从宏观管理和微观的角度,用流行病学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我国细菌耐药性在时间、空间、抗菌药间的“三间”分布情况,为细菌耐药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促进细菌耐药研究的全面性,并预测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探索潜在的用药风险;通过利益集团分析方法,分析我国控制细菌耐药性策略的可行性,最终提出优先控制策略,以达到提高我国控制细菌耐药性、提高抗菌药的效果、节约有限卫生资源的目的。
2 细菌的耐药性现状随着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各种侵袭性操作,特别是静脉导管及各种介入性治疗手段的应用,细菌性血流感染在医院中的发生率及细菌的耐药性均有上升的趋势,主要G+球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为22%~100%[1]。
喹诺酮抗菌药物进入我国仅仅20多年,但耐药率达60%~70%。
监测发现耐药的葡萄球菌,5 年前是17%,现在上升到34%;耐药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 年前为25%,现在超过77%。
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

第六章细菌的耐药性一、名词解释1.耐药性 (drug resistance)2.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3.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4.多重耐药性(multiple resistance)二、填空1.耐药程度用某药物对细菌的表示。
2.抗菌药物对细菌起作用的首要条件是细菌必须具有该药物的。
三、选择题1.细菌因基因突变产生的耐药性的特点是A.是定向的B.突变频率很高C.在接触抗菌药物之前出现D.不稳定E.不发生回复突变2.R质粒决定的耐药性的特点是A.单一耐药性B.可稳定遗传C.发生任何细菌D.可经接合转移E.不能从宿主菌检出3.关于细菌耐药机制叙述错误的是A.R质粒可携带耐药基因B.染色体突变可导致耐药C.转座子可携带耐药基因 D耐药基因极少通过接合方式转移E.质粒编码的耐药通常是多药耐药四、问答题1.试述获得耐药性发生的因素。
2.试比较基因突变和R质粒决定的耐药性。
3.试述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遗传机制及生化机制4.试述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第六章细菌的耐药性一、名词解释1.耐药性 (drug resistance):亦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某抗菌药物(抗生素或消毒剂等)所具有的相对抵抗性。
2.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 :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天然不敏感,亦称为天然耐药性。
固有耐药性细菌的耐药基因来至亲代,存在于其染色体上,具有种属特异性。
固有耐药性始终如一并可预测。
3.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是指敏感的细菌中出现了对抗菌药物有耐药性的菌株,耐药性细菌的耐药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或获得新基因。
4.多重耐药性(multiple resistance):细菌表现为同时耐受多种抗菌药物,即多重耐药性。
二、填空1.最小抑菌浓度2.靶位三、选择题1.C2.D3.D四、问答题1.试述获得耐药性发生的因素。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一、选择题A型题1.细菌因基因突变发生的耐药性的特点是A.不是随机发生的B.突变频率很高C.在接触抗菌药物之前出现D.不稳定E.不发生回复突变2.R质粒决定的耐药性的特点是A.单一耐药性B.稳定C.发生任何细菌D.可经接合转移E.不能从宿主菌检出3.来源于质粒的β-内酰胺酶有A.头孢菌素酶B.非金属碳青霉烯酶C.金属酶D.头孢菌素类E.羧苄青霉素酶4.细菌对磺胺耐药是改变体内的哪种酶A.二氢叶酸合成酶B. DNA旋转酶C.拓扑异构酶 D .转肽酶 E. 转糖基酶5.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介导的耐药性最常见的细菌是A.肺炎链球菌B.淋病奈瑟菌C.葡萄球菌D.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E.脑膜炎奈瑟菌6.耐药株30S亚基S12蛋白的构型改变,使细菌对哪种抗菌药物发生耐药性A.链霉素B.红霉素C.利福平D.青霉素E.喹诺酮类药7.耐药株50S亚基的L12蛋白的构型改变,使细菌对哪种抗菌药物发生耐药性A.链霉素B.红霉素C.利福平D.青霉素E.磺胺药8.当RNA聚合酶的β亚基的编码基因突变时,使细菌对哪种抗菌药物发生耐药性A.利福平B.红霉素C.链霉素D.青霉素E.磺胺药X型题1.R质粒导致耐药性传递其特点是A.可从宿主菌检出R质粒B.以多重耐药性常见C.容易因质粒丢失成为敏感株D.耐药性可经接合转移2.丁胺卡那霉素具有的钝化酶是A..乙酰化酶B.磷酸转移酶C.腺苷转移酶D..青霉素酶3.细菌获得耐药性可以通过A.产生钝化酶B.改变药物的作用靶位C.改变细胞壁的屏障功能D.主动外排机制4.铜绿假单胞菌中存在主动外排机制的药物是A.四环素B.青霉素类C.喹诺酮类D.头孢菌素类5.某些革兰阴性菌通过改变细胞壁通透性实现非特异性低水平耐药性的抗菌药物有A .β-内酰胺抗生素 B.喹诺酮类药物 C.氯霉素D.四环素6.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是A.合理使用抗菌药物B.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C.抗菌药物的“轮休”D.研制新抗菌药物二、名词解释1.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2. 多重耐药性(multiple resistance)3. 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4. 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5. 质粒介导的耐药性(plasmid mediated resistance)6. 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transposable element mediated resistance)7. 钝化酶(modified enzyme)三、问答题1. 细菌发生获得耐药性有哪些因素?2.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如何?3. 铜绿假单胞菌的固有耐药性的主要原因如何?4. 细菌耐药性的基因控制机制如何?5.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如何?6. 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如何?7.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有哪些?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C 2.D 3.E 4.A 5.D 6.A 7.B 8.AX型题:1.ABCD 2.ABC 3.ABCD 4.ABCD 5.ABCD 6.ABCD二、名词解释1. 耐药性是指细菌对药物所具有的相对抵抗性。
细菌耐药性的机制与防控策略

细菌耐药性的机制与防控策略引言: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滥用,细菌耐药性日益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
细菌耐药性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防控策略的制定对于有效应对这一挑战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入手,介绍常见的耐药性类型,并探讨目前可行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一、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1. 遗传变异细菌通过基因变异来获得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
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垂直或水平基因转移实现。
垂直传递是指在有限代数中由父代向后代传递,而水平传递则是指不同种类之间基因互通,简称为转移。
2. 基因突变通过自然选择或化学诱导等方式,一些细菌发生基因突变,使其具备了对抗生素产生靶点改变、排斥抗生素进入细胞以及增加解毒酶的能力。
这些突变使得细菌在受到抗生素攻击时更具生存优势。
3. 耐药基因和质粒细菌耐药性的传递也与耐药基因和质粒有关。
耐药基因编码着抗生素靶点的改变或者解毒酶的产生,它们可以通过质粒进行水平传递,使得不同种类的细菌相互传递抗药基因并且产生抗药性。
二、常见的细菌耐药性类型1. 抗生素降解一些细菌通过产生降解酶来降解抗生素分子结构,从而减少或完全消除了其对细菌的杀伤作用。
例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由于被β-内酰胺酶降解而失去疗效。
2. 静止目标位点部分耐药细菌改变了抗生素靶点位点,阻碍了抗生素结合靶点所需的亲和力或结构。
这导致抗生素无法有效地与靶点结合,从而失去杀灭作用。
3. 透过细胞膜泵抗药一些耐药细菌具备特殊的细胞膜泵,可以将抗生素通过主动转运方式排除出细胞,从而降低抗生素在细菌内部的浓度,减弱了其杀灭效果。
4. 修饰酶及代谢途径调节部分耐药细菌通过产生修饰酶来改变抗生素结构,使其无法与靶点结合。
另外,某些细菌改变了自身的代谢途径以及表达的相关基因,从而减少对抗生素敏感性。
三、防控策略1. 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和控制细菌耐药性最重要的策略之一。
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正确用药,并遵循使用指南和治疗建议。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讲解课件

通过多种药物的协同作用,提高抗菌效果,降低耐药性的产生。
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性的认识
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公众普及细菌耐药性的相关知识,提高公 众的认知水平。
加强学校教育
将细菌耐药性的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科 学素养和健康意识。
建立公众参与平台
基因突变也可能影响细菌产生 酶,这些酶能够分解抗菌药物, 使其失去活性。
抗菌药物的滥用
不合理地使用抗菌药 物会导致敏感细菌被 杀死,而耐药细菌存 活并繁殖。
在动物饲料和农作物 中添加抗菌药物也促 进了耐药性的传播。
长期、大量使用抗菌 药物增加了细菌产生 耐药性的机会。
抗菌药物的传播
抗菌药物在动物和人类体内的使 用过程中,可能会被排泄到环境
防控策略。
03
促进国际学术交流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推动
全球范围内的细菌耐药性控制工作。
加强抗菌药物的基础研究
深入研究细菌耐药性的分子机制
了解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传播和演化过程,为新药的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探索新型抗菌药物的作用靶点
针对细菌的特定部位或功能,开发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抗菌药物。
耐药细菌感染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并发 症,如败血症、心内膜炎等,增加患 者的死亡风险。
疾病治疗复杂化
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存在,一些常见感 染的治疗过程变得复杂化,需要更长 时间的治疗和更多的医疗护理。
对医疗费用的影响
Hale Waihona Puke 010203增加治疗成本
由于耐药性的存在,需要 使用更昂贵的抗生素或更 复杂的治疗方案,导致医 疗费用增加。
增加住院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滥用抗生素谁之过?
医生的原因? 患者的原因? 社会的原因? 食品的原因?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第二节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日本等国也已出现,多在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等细菌内发现
4.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RAB)东京帝京大学
附属医院2010年9月3日通报,自去年起,这家医院共有46名住院患者感染耐 药性不动杆菌,其中27人死亡。这家医院又于9月11日更新统计数字说,感 染人数已升至58人,其中32人死亡
人类与致病菌的较量从未停止。从细菌物耐药 发展史可以看出,在某种新的抗生素出现以后, 就有一批耐药菌株出现。医学工作者开发一种 新的抗生素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而一代 耐药菌的产生只要2-3年的时间,抗生素的研 制速度远远赶不上耐药菌的繁殖速度。 目前,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 耐药菌感染,抗生素无效。
M.tuberculolsis
E.coli
P.aeruginosa
S.dysenteriae
S.pneumoniae
H.influenzae
N.gonorrhoeae
E.faecalis
Acinetobacter
S.aureaus
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
耐药菌株的出现与抗菌药物使用无直接关系。
杆菌肽、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等。
(二)按生物来源分类
1.细菌产生的抗生素 如多粘菌素和杆菌肽。
2.真菌产生的抗生素 如青霉素及头孢菌素, 现在多用其半合成产物
3.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 放线菌是生产抗生素 的主要来源。其中链霉菌和小单孢菌产生的抗 生素最多。常见的抗生素包括链霉素、卡那霉 素、四环素、红霉素、两性霉素B等。
细菌一旦失去细胞壁的保护作用,在相对低渗环 境中会变形、裂解而死亡。
2.损伤细胞膜的功能,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
有两种机制:
①某些抗生素分子(如多粘菌素类)呈两极性,
亲水端与细胞膜蛋白质部分结合,亲脂端与细胞
膜内磷脂结合,导致细菌胞膜裂开,胞内成分外
漏,细菌死亡。
②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能与真菌胞膜上固醇类 均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菌胞膜缺乏固醇类, 故作用于真菌的药物对细菌无效。
多粘菌素类 两性霉素B
制霉菌素 酮康唑
核酸合成
磺胺药 甲氧苄胺嘧啶
利福平 喹诺酮类
氯霉素 四环素类
红霉素 林可霉素类 氨基糖苷类
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抑制胞浆外交叉联接过程(青霉素、头孢菌素) 抑制胞浆膜阶段粘肽合成(万古霉素、杆菌肽) 抑制胞浆内粘肽前体的形成(磷霉素、环丝氨酸)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抑制肽聚糖合成所需的转
地位。多数细菌的质粒具有传递和遗传交换能
力,细菌质粒能在细胞中自我复制,并随细菌分 裂稳定地传递给后代,能在不同细菌间转移。
② 转 座 子 介 导 的 耐 药 性 : 转 座 子 (transposon, Tn)又名跳跃基因,是比质粒 更小的DNA片段,可在染色体中跳跃,实现菌 间基因转移或交换,使结构基因的产物大量增 加,使宿主细胞失去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③整合子(integron)与多重耐药:整合子 是移动性DNA序列,可捕获外源基因并使之转 变为功能性基因的表达单位。整合子在细菌耐 药性的传播和扩散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同一类 整合子可携带不同的耐药基因盒,同一个耐药 基因又可出现在不同的整合子上,介导多重耐 药。
第六章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赢得25个名誉学位、15个城市的荣誉市民称号以及 其他140多项荣誉,其中包括诺贝尔医学奖(1945 年,英国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家厄恩斯特· 钱恩、澳大 利亚物理学家霍华德· 弗洛里)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 以青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从病魔手中挽救了数以 万计的生命,为人类健康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992年4月在北京通县举办的一个国际医 院感染培训班上,67名医护人员全部作了 鼻咽部的微生物学检查。北京某医院的一位 护士长,对所有检测的抗生素全部耐药。人 们担心,如果她一旦感染,医生将用什么药 去治疗?
喹诺酮类抗生素进入我国仅仅20多年,耐药率 已经达60%--70% 绿脓杆菌对阿莫西林,西力欣等8种抗生素的 耐药性达100%,肺炎克雷伯氏菌对西力欣、 复达欣等16种高档抗生素的耐药性高达51.85100%。而耐高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除 万古霉素外已经无药可治 肺炎链球菌,过去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等 药品都很敏感,现在几乎“刀枪不入”
一项对数座城市居民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 药的调查显示,广州居民的耐药程度达17%, 高于国内15%的平均水平,广州市儿童医院 呼吸内科提供的数字显示,广州儿童该项耐 药率更高达50% 20世纪50年代在欧美首先发生了耐甲氧西 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这种感染很快席 卷全球,有5000万人被感染,死亡达50多 万人
图中央是青霉菌,周围是致病细菌。距青霉素最远的细 菌个大、色浓,活力十足;距青霉菌较近的细菌个较小 、色较浅,活力较差;而最接近青霉菌的细菌个最小、 色发白,显然已经死亡
近年由于人们对抗生素的过分依赖和滥用,耐药 菌株迅猛发展
耐药性菌株逐年上升
有的菌株表现为多重耐药性
有的菌株甚至产生药物依赖性
磺胺类药物: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的化
学结构相似,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使二
氢叶酸合成减少,影响核酸的合成,抑制
细菌繁殖。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总结图示
第二节 细菌的耐药性产生机制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细菌对药物所具有 的相对抵抗性。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 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或消失的现象。
结合,酮康唑抑制真菌胞膜中固醇类的生物合成,
3.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抗生素可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作用部位及作 用时段各不相同。
氨基糖苷类——蛋白质合成全过程抑制药 四环素类——30S亚基抑制药
氯霉素
林可霉素类 50S亚基抑制药
大环内酯类
4.抑制核酸(DNA/RNA)合成
喹诺酮类:作用于DNA回旋酶,抑制细菌繁殖。 利福平(RFP):与依赖DNA的RNA多聚酶结 合,抑制mRNA的转录。
分:天然和人工半合成两类
二、抗菌药物的种类
(一)按抗菌药物化学结构和性质分类:
1.β-内酰胺类(β-lactam)
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 β-内酰胺抗生素分子侧链的组成形式多样, 形成了抗菌谱不同、临床药理学特性各异的 多种不同β-内酰胺抗生素。
包括:
♣青霉素(penicillin)类:青霉素G、甲氧西林
等。 ♣头孢菌素(cephalosporin)类:头孢唑啉等。 ♣头霉素:如头孢西丁。 ♣单环β-内酰胺类:如氨曲南。 ♣碳青霉素烯类:亚胺培南与西司他丁合用称泰 能。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舒巴坦棒酸使酶失活。
2.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 红霉素、螺旋霉素等。 3.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
链霉素、庆大霉素
4.四环素类(tetracycline)
四环素、强力霉素等。
5.氯霉素类(chloramphenic) 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
6.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
磺胺类:磺胺嘧啶(SD)、复方新诺明
(SMZco)等。
喹诺酮(fluroqinolone)类:包括氟哌 酸、环丙沙星等。 7.其他 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 吡嗪酰胺等。 多肽类抗生素: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
肽酶反应,阻止肽聚糖链的交叉连结,使细菌无
法形成坚韧的细胞壁。
β-内酰胺抗生素可与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 (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 PBP)共价结合。
该蛋白质是青霉素作用的主要靶位,当PBPs与
青霉素结合后,导致了肽聚糖合成受阻。可以抑
制转肽酶活性,使细菌的细胞壁形成受阻。
金葡菌、链球菌获得耐药。
转化:少数细菌可从周围环境中摄入裸DNA,
并掺入到细菌染色体中。
耐药基因转移能依靠质粒、转座子和整合
子等可移动的遗传元件介导下,进行传播。
可传递耐药性传播的三种结构形式:R质粒、 转座子和整合子。
①R质粒的转移:细菌中广泛存耐药质粒,质
粒介导的耐药性传播在临床上占有非常重要的
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据对病原菌的作用靶位,将其作用机制分四类 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2.影响胞浆膜通透性(多粘菌素) 3.抑制蛋白质合成(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
4.抑制核酸代谢:叶酸代谢;核酸合成(喹诺酮、
磺胺类)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 细胞壁
β-内酰胺类 万古霉素
杆菌肽 环丝氨酸
细胞膜渗透性 细胞蛋白合成
指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耐药性表型。 耐药性细菌的耐药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或获得 新基因,作用方式为接合、转导或转化。可发生
于染色体DNA、质粒、转座子等结构基因,也可
发生于某些调节基因。
影响获得耐药性发生率有三个因素:
药物使用的剂量、细菌耐药的自发突变率
和耐药基因的转移状况。
2.获得耐药性基因择压力,这 种选择压力导致原来只占很少比例的耐药菌株被 保留下来。
抗菌药物作用只是选择耐药菌株,淘汰敏感菌株。
抗菌药物的作用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 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
耐药性的遗传机制
固有 耐药性 获得 耐药性 染色体 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