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风土人情

合集下载

北京的旅游景点及风土人情

北京的旅游景点及风土人情

北京的旅游景点及风土人情1. 引言嘿,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北京,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

说到北京,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故宫、长城,但其实这里的风土人情和小细节才是让人流连忘返的真谛。

准备好了吗?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故事的城市吧!2. 北京的名胜古迹2.1 故宫首先,得提提故宫,这可是北京最经典的代表。

走进这个庞大的宫殿群,简直就像穿越回了古代。

红墙黄瓦,雕梁画栋,每一处都透着历史的厚重。

你知道吗?故宫一共有9999间半的房间,听说这是为了给皇帝留点面子,毕竟人家可是“天子”。

你在这里逛的时候,别忘了找个角落,站在那里感受一下那种“我就是皇上”的气场,哈哈!2.2 长城然后,当然不能错过长城。

老祖宗们真是了不起,居然能把这条“巨龙”修得这么壮观。

爬长城可是个“苦差事”,特别是那一段又陡又陡的,简直像在爬天梯!不过,爬上去后,俯瞰四周的美景,心里顿时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这时候你就会感慨:“不登长城非好汉”,这话可真是有道理!3. 地道美食3.1 北京炸酱面说到北京,当然不能不提美食。

北京炸酱面可谓是“无可替代”。

这面条,粗粗的,搭配上那浓郁的酱汁,再加上黄瓜丝、豆芽什么的,简直是绝配!每次吃这碗面,就感觉有种“吃了能打”的力量,哈哈。

别忘了,吃炸酱面的时候,记得把面条搅拌均匀,那滋味更是没得说!3.2 北京烤鸭再来说说北京烤鸭,光是想到那皮脆肉嫩的感觉,就让人流口水。

北京的烤鸭可是要切得薄薄的,配上薄饼、甜面酱,还有葱条,包起来一口咬下去,哇塞,那个滋味真是“美妙绝伦”!吃烤鸭的时候,和朋友一起分享,聊聊八卦,真是一种享受。

4. 风土人情4.1 北京人北京人那可是热情得很,喜欢和你攀谈,聊起天来绝对不含糊。

坐地铁时,遇到问路的,别担心,哪怕你问的是个外地人,他们也会耐心指点。

特别是在胡同里,很多老大爷老奶奶会主动和你聊,听他们讲讲那些古老的故事,真是“趣味横生”。

4.2 胡同文化说到胡同,真的是北京的一大特色。

老北京的风土人情

老北京的风土人情

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一提到老北京,那可真是满满的故事和独特的韵味儿。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去老北京胡同的时候,就像走进了一个时光机,一下子回到了过去。

我走进一条胡同,就看见一群大爷围坐在一棵大树下下棋。

那场面可热闹了,每个大爷脸上都带着认真又有点狡黠的神情。

其中一个大爷手里拿着把大蒲扇,一边扇着风,一边嘴里嘟囔着:“嘿,你这步棋可走得不太地道啊。

”另一个大爷也不甘示弱,眼睛瞪得老大,回怼道:“怎么着,我这是妙招,你就瞧好吧。

”旁边还围着几个小孩,眼睛睁得圆溜溜的,像看什么绝世大战一样,时不时还指手画脚地给大爷们出主意,虽然他们的主意大多不靠谱,但那股子热情劲儿可真让人忍俊不禁。

这就是老北京胡同里常见的休闲场景,下棋不只是为了输赢,更是一种邻里之间的互动和消遣。

沿着胡同再往前走,就能听到一阵清脆的铃铛声。

原来是一辆老式的人力三轮车慢悠悠地骑过来了,车夫穿着一件老式的布衫,头上戴着个小帽儿。

车上坐着几个游客,正好奇地左顾右盼,车夫还不时地给他们介绍着沿途的风景和老北京的典故。

我就凑上去听了一耳朵,车夫操着一口地道的北京话说道:“您瞧见那四合院没?那可都是有年头的了,以前都是达官贵人住的地方,这建筑格局可有讲究了,一进院、二进院的,里面的雕梁画栋都是老手艺。

”那声音抑扬顿挫,就像在说评书一样,把老北京的历史说得活灵活现。

说到吃的,老北京的炸酱面那可是一绝。

我有一次走进一家老北京炸酱面店,一进门就闻到一股浓郁的炸酱香味。

店里的伙计热情地招呼着:“来嘞,您几位,里面请。

”我坐下后,不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的炸酱面就端上来了。

那面条筋道得很,上面浇着满满一勺肉酱,肉酱里的肉丁肥瘦相间,还有黄澄澄的豆芽、绿油油的黄瓜丝、水灵灵的萝卜丝等配菜。

我学着老北京人的样子,把面条和配菜搅拌均匀,然后大口大口地吃起来,那口感,咸香可口,每一口都充满了老北京的味道。

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就像一本厚厚的书,这胡同里的下棋大爷、人力车夫、炸酱面店,都只是其中的几页。

北京导游词(三篇)

北京导游词(三篇)

北京导游词作为我国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索。

作为一名北京导游,我将为大家介绍北京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重要景点。

一、北京概况北京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是我国的首都和国家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中心。

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北京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紫禁城、天坛、长城等,同时也是现代化大都市,拥有现代化的建筑和繁华的商业街区。

二、名胜古迹1. 紫禁城紫禁城是中国古代皇宫,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之一。

它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中轴线上,占地面积达到720,000平方米,有980门、9999.5间的房子。

紫禁城的建筑设计精美,讲究象征意义,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

2. 天坛公园天坛公园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主要建筑有圜丘、祈年殿、皇穹宇等,构建了一个精致而庄重的祭天区域。

在每年冬至的时候,天坛公园会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3. 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也是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

园内的“长廊画廊”以及“十七孔桥”等景点都是园内的重点观赏点。

颐和园不仅有精美的景色,还是一座富有历史故事的文化景区。

4. 故宫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

故宫内有丰富的文化艺术珍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乾隆皇帝的珍宝馆。

游览故宫,你不仅可以欣赏到宫殿的壮丽,还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5. 长城长城是中国的象征之一,也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北京的长城主要包括了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等几个著名的关口。

长城是中国古代防御工程的杰作,同时也是徒步爱好者的天堂。

三、特色美食1. 北京烤鸭北京烤鸭是北京的特色美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

烤鸭的皮薄脆,肉质鲜嫩,入口即化,是京城的代表性美食之一。

2. 羊蝎子羊蝎子是北京的传统小吃,以其独特的风味而闻名。

它是用羊肉、蝎子、草果、枸杞等多种原料熬煮而成,味道鲜美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北京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介绍

北京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介绍

北京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介绍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深厚
的历史文化底蕴。

北京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是相互融合的,深刻地
影响着这座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北京的传统文化有着很高的价值。

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家文
化等多种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北京独特的文化风格。

举个例子,
北京的街巷布局就体现了其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的北京胡同,道路
狭窄曲折,弯弯绕绕,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布局与设计既体现
了古代的中式园林手法,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特点。

北京的传统文化还包括书法、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

把文化遗
产挖掘出来,是北京市的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北京的故宫
博物院是中国保留最为完整的皇家宫殿建筑群,也是中国最具规模和
收藏量的博物馆之一。

同时,北京的草原世界温泉度假村、长城景区
等旅游资源,以华丽的美景和各种声光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

北京人的生活方式也独具特色。

北京菜是中华美食的典范之一,
拥有烤鸭、涮羊肉、炒肝儿等特色美食。

同时,北京有悠久的茶文化,以普洱茶、武夷岩茶等高档名茶为代表,深受人们喜爱。

而毛血旺、
烤串、狗不理包子等小吃则形成了独属于北京食品的文化景观,成为
全国有名的美食标示。

总之,北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具有独特的
魅力和特点,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

虽然城市的发展和现
代化不断改变着北京,但是这座城市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也在不断
地活力之中。

北京的民风民俗

北京的民风民俗

北京的民风民俗北京的民俗民风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一、饮食文化1. 京城烧饼:京城烧饼是北京的一种著名的小吃,原料是油炸的芝麻饼,口味非常香,外酥里嫩,其口感独特,特别受欢迎。

2. 北京麻花:北京麻花是一种甜食,形状像花,主要食材是面粉,馅料是糖浆,炸出来后很酥脆,口感好。

3. 北京烤鸭:北京烤鸭是北京最有名的一道传统川菜,味道独特,比较辣,外表金黄,肉质紧实,口感弹牙。

二、娱乐文化1. 京剧:京剧是一种元素丰富的京腔花腔剧种,流派众多,有京韵、武夷后韵、北平前韵、丧平后韵、唱腔、三味、二仪等。

2. 胡同戏:胡同戏是一种民间传统舞蹈,以胡同、小园、老盏楼为舞台,以滑稽的表演、激情的节奏、轻快的歌曲、丰富的道具而闻名于外。

3. 舞龙:舞龙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民间舞蹈,以“龙”为中心,以艺人组合为“龙”的形态,表演前后、上下、左右无限转换,斗智斗勇,伴随着民歌,耐人寻味。

三、节日传统1. 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春节灯节,在此时,人们会挂上各种彩灯、灯笼街头以及举办各种竞技游戏、抢灯谜等活动,道出龙年迎春的热闹步调。

2. 七夕节:七夕节是民间盛行的一个传统节日,主要有“穿凉鞋”、“挂织云”、“观牛郎织女”等活动,反映出对繁荣祥和生育良缘的满怀期盼。

3. 八月十五: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佛教节日之一,也是敬礼斗牛神的节日,几百年来,北京人民都热衷于这一节日,在此期间会举行盛大的庙会以礼拜斗牛神。

四、民族风情1. 周边:北京的周边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主要有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等,古老的民族文化与传统在这里保存得淋漓尽致。

2. 彩色:民间文化艺术色彩丰饶,多种多样,例如牡丹文化、紫禁城文化、八卦文化、葫芦结文化、唐卡文化等。

多彩的文化背景使北京成为一座神秘而又神奇的城市。

3. 体操:北京人擅长体操,从小就开始训练柔韧动作,传统体操在当地还有著许多表现形式,如舞狮、抛空竹、跳龙门等竞技表演,演员以精心的动作把故事融入到体操的表演中,充满视觉冲击力。

北京的家乡风俗

北京的家乡风俗

北京的家乡风俗
北京的家乡风俗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腊八节: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北京人会熬制腊八粥,这是一种由各种谷物和干果制成的美味粥品,被视为冬日里的滋补佳品。

2. 春节:春节是北京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人们就开始忙于扫尘、祭祖、买年货、贴春联、放鞭炮等。

除夕之夜,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迎接新年的到来。

3. 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北京人会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

此外,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等地方还会举办各种元宵文化活动。

4. 龙抬头节:在农历二月初二,北京人会剪头发、祭龙、祭土地等,祈求好运和丰收。

5. 中秋节:中秋节是北京的另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品尝各种秋季水果等。

6.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北京人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等,祈求长寿和健康。

7. 庙会:北京的庙会历史悠久,如地坛庙会、龙潭湖庙会等,人们可以在这里欣赏表演、品尝美食、购买特色商品等。

8. 婚俗:北京的婚俗也很有特色,如“六礼”(提亲、定亲、送礼、迎亲、拜堂、回门)等,以及婚礼上的各种传统仪式和习俗。

9. 食俗:北京的饮食文化也非常丰富,如烤鸭、老北京炸酱面、糖火烧等传统小吃,以及各种特色菜肴和宫廷御膳等。

10. 京味儿文化: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如京剧、评书、相声等传统表演艺术,以及胡同文化、四合院文化等。

以上仅是北京家乡风俗的一部分,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北京的民俗文化可以阅读相关文献。

老北京叫卖文化

老北京叫卖文化
2007年,老北京叫卖被正式列入 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名录。老北京叫卖艺人还未 列人东城 区及北京市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行列。
(四)老北京叫卖文化的困难
(1)传承内容的技术难度高
“叫卖传承下去,很难。”79岁女叫卖 大王张桂兰表示,叫卖靠的是一副好嗓 子,声音要洪亮,传播距离远。“我天 天去公园练嗓子一个小时,年轻人能坚 持的太少了。”另外,叫卖还有旋律在 里面,音是最主要的,没有的话,怎么 吆喝都不好听,全得靠自己的嗓音来调 配,叫哪样就要有哪样的味道。
臧鸿,被誉为“京城叫卖大王”。
数百年的吆喝,到了臧鸿的嘴里就 变成了炉火纯青的艺术。 他的绝技是一口气能喊出170多种 老北京的叫卖声,后来被收录成专 辑。一大批反映老北京生活的电影、 电视剧中,高低错落、京味十足的 叫卖声大多出自他之口。
(三)老北京叫卖文化的变迁
2004年,“老北京叫卖艺术团”成立。
(四)老北京叫卖文化困难解决方法
个人建议:
(2)要对老北京叫卖文化继 承性发展,发掘叫卖文化潜力, 激发叫卖文化活力
老艺人和专家学者对叫卖文化 进行整理,青年传承者发掘其 内涵,让老北京叫卖受到年轻 人的喜爱。
(四)老北京叫卖文化困难解决方法
个人建议:
(3)与现代商业相结合,寻求老北京叫卖 文化的新发展
北京话确实很好玩儿,有句话说“渴不死东 城,饿不死西城”,说的是北京打招呼的方式。东 城人见面儿第一句话是:“喝了么您呢?”(北京 人有早上喝茶的习惯);西城则会说:“吃了么 您呢?”论起来,要真说北京土话,您都不见得明 白人家说什么呢,打个比方,有人冲您说:“瓷器 (器轻声),这哪儿去呀?”听懂了吗?人家是跟你 说,朋友(这可不是一般的朋友,那是好朋友的意 思),这是要去什么地方呀?

北京风土人情

北京风土人情

北京文化与民俗北京是世界闻名的文化古城,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多民族特有的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和融合。

下面介绍一下北京特有的和独特的民俗。

一、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作是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明清以来,北京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更适合居住要求,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四合院形式。

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为什么叫“四合院”呢?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规整,十分具有典型性。

二、北京的胡同胡同是北京街巷的地方特色。

胡同形成于元朝,是随着忽必烈建元大都城时开始形成的。

元大都城始建于1267年,其规划整齐的建筑格局造就了胡同。

通俗地说,胡同就是北京街巷的总称。

它之所以成为代表性名词,正在于它拥有相当的规模,以及作为群体而集中展现出的地方特色。

胡同是老北京人生活历史的见证,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今天仍占据着市中心的主要面积。

胡同内的居民仍保留着许多旧有的生活方式。

北京的胡同,大小星罗棋布,共有七千余条,胡同的走向大多是正东正西或正南正北,横竖笔直,布局像棋盘。

常言道:"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

”北京的胡同名称各异,每一个名称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来历。

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语命名,如闷葫芦罐胡同等而且,胡同之间也是大不相同的,如最窄的胡同-钱市胡同,胡同中间最窄处只有40厘米。

最宽的胡同—灵境胡同,最宽处32.18米,拐弯最多的胡同—九湾胡同,最古老的胡同是元朝就有的砖塔胡同等。

在众多的胡同中,辈份最大的该是三庙街,可谓“胡同祖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文化与民俗北京是世界闻名的文化古城,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多民族特有的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和融合。

下面介绍一下北京特有的和独特的民俗。

一、北京四合院作是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明清以来,北京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更适合居住要求,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四合院形式。

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为什么叫“四合院”呢?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规整,十分具有典型性。

二、北京的胡同是北京街巷的地方特色。

胡同形成于元朝,是随着忽必烈建元大都城时开始形成的。

元大都城始建于1267年,其规划整齐的建筑格局造就了胡同。

通俗地说,胡同就是北京街巷的总称。

它之所以成为代表性名词,正在于它拥有相当的规模,以及作为群体而集中展现出的地方特色。

胡同是老北京人生活历史的见证,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今天仍占据着市中心的主要面积。

胡同内的居民仍保留着许多旧有的生活方式。

北京的胡同,大小星罗棋布,共有七千余条,胡同的走向大多是正东正西或正南正北,横竖笔直,布局像棋盘。

常言道:"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

”北京的胡同名称各异,每一个名称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来历。

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语命名,如闷葫芦罐胡同等而且,胡同之间也是大不相同的,如最窄的胡同-钱市胡同,胡同中间最窄处只有40厘米。

最宽的胡同—灵境胡同,最宽处32.18米,拐弯最多的胡同—九湾胡同,最古老的胡同是元朝就有的砖塔胡同等。

在众多的胡同中,辈份最大的该是三庙街,可谓“胡同祖宗”。

三庙街位于宣武门往西国华商场南侧。

曲深的胡同实际是由两旁相连的院落组成,而院里就是北京人传统的住宅“四合院”。

四合院四面皆房,中间留有宽阔的院子。

院子多坐北朝南,大门多开在正房方向的东南角。

入门迎面可见影壁,而且门窗一般只开向院子,形成封闭式的布局。

历史在这举世闻名而又毫不起眼的大小胡同里,完成了中国民族的三次大融合,兼容并收了世界各地的西洋文化和建筑文化。

每一条小小的胡同中都是平民乐园,都能看到老人在和百灵对话,小孩子天真的戏嬉,北京人匆忙的身形,平凡而伟大的生存方式。

时而从胡同里飘出的几声吆喝,仍透着清脆、悠长的韵味。

胡同是北京最具特色的地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景观和文化景观。

老北京就是由胡同组成的,胡同是北京的精髓。

所以有关胡同的研究也就成为北京地名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几百来,有关胡同的著述数不胜数,从不同角度对胡同的起源、形成、命名、变化及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的考证和研究,逐步形成了独具北京特色的“胡同文化”。

为什么北京的街巷多以胡同相称呢?古往今来有不少专家和学者都对此做过深入的考证,但结论不同,争议很多,每种说法又有其依据和道理。

综合起来看,对“胡同”这一地名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六种说法。

1第一种说法,也是最通常的说法,是说“胡同”一词的本意为蒙古语“水井”的意思,其最初的发音为“忽洞”。

现在内蒙古地区用“井”做地名的也很多,“赛因忽洞”(好的井)、“哈业忽洞”(双井)。

因为城镇居民生存离不开水井,所以有人居住的地方就必有水井,于是“井”便成为人们居住地的代称。

蒙古人建立元朝后,也将此语带入中原,于是人们将“忽洞”逐步谐音为“胡同”。

第二种说法是说“胡同”的原意为“浩特”。

蒙古语中称城镇为“浩特”,蒙古人进入中原后,将北京作为大都城,于是便按照他们的习惯,将中原城镇街巷也称为“浩特”,后被京城的汉族人讹成了“胡同”。

第三种说法是说金、元时期,中原汉人将北方少数民族称为“胡人”。

蒙古人建立元朝后,京城的汉族人仍私下里叫他们“胡人”,并把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胡同”,为“胡人大同”之意。

第四种说法与第一种说法完全不同,认为“胡同”一词的起源与水井无关,而是与火有密切的关系,即与汉语中的“火巷”有直接关系。

这种“火巷”就是南宋时期人们在城市中设置的防火隔离带。

因为城市中人员密集,房屋鳞次栉比,水源缺乏,一旦失火就会延烧百家,为了防止火灾的蔓延,便设置了防火的隔离带——“火巷”。

“火巷”一词本是汉语,但从蒙古人口中读出,再由其读音转译成汉语,就成了“胡同”了。

第五种说法是说“胡同”两个字的正写是“衚衕”,它是从蒙古语而来的。

在蒙古人居住地,比村落稍大的部落叫“衚衕”。

元朝在建大都时,最初是按片建设居民区的,每一片就是一个比村落小的居民聚落,于是便按照蒙古人的习惯,将其称为“衚衕”。

因“衚衕”书写繁琐,于是就简写成“胡同”。

第六种说法是说元朝初期,蒙古人开始兴建元大都,当时城内居民的住房都是按片建设的,中间辟有通道等,这种通道在蒙古语中读音为“火疃”,后来北京人便将那些居住区之间相通的小通道、小过通、横街、小巷等通称为“火疃”,以后被谐音为“胡同”。

三、京剧在各种艺术形式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应该是京剧。

京剧主要的特色常被称为”综合戏剧”,因为京剧的创作是完全地揉合了舞蹈、歌曲、话剧、默剧、武术及诗词的艺术精品。

它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包含了风格化及强烈节奏感的动作、简洁而精确的曲谱、想象力丰富的情节及引人入性的角色人物。

唱功、节奏、及旋律也随角色的思想感情的差异而转变。

京剧独特地融合了现实性和抽象性手法,创出一种精妙的、充满浓厚戏剧意念的方程式。

京剧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因形成于北京而名,但它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

京剧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它有优美、独特的唱腔和舞蹈,并融入了中国武术的技艺。

演唱讲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乐性。

角色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特别是象征性格和命运的脸谱,是京剧的一大特色。

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意,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神奇的脸谱、艳丽辉煌的服装、头饰,本身就是珍贵的艺术品。

四、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

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

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

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2的。

到了晚精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

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

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五、北京的天桥和庙会旧北京的天桥一带是北京平民的文化娱乐、饮食商业集中区,过去天桥一带的生活今天都浓缩在新建的天桥乐茶园里了。

这处茶园位于著名的天坛公园西北端,是一座仿古建筑。

大厅前设舞台,内摆黑漆硬木八仙桌椅,两厢有出售各种京味儿小吃的门脸。

身穿中国旗袍的服务小姐来回斟茶。

付帐也必须用中国的古旧铜钱--你可以在现场用现代货币兑换,真可谓是完完全全的旧时风貌。

晚清和民国时期,天桥一带非常繁荣,是北京通俗文化的中心。

当时这里不仅集酒馆、茶、杂技、曲艺等于一处,而且各样小吃,应有尽有,江湖郎中,卜卦算命看相,五行八作,无所不包,是老北京居民最爱游逛的去处。

天桥虽是各式各样商店摊贩聚集之地,不过最为人称道的,是一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表演杂技、曲艺说书、相声、大鼓等,可说是百艺杂陈。

如今,许多北京市民,提起天桥,仍津津乐道。

为此,天桥乐茶园应运开业了,在这里的人们可以边品北京风味小吃,边看民俗演出相声、评书、双簧、京韵大鼓,情趣无穷。

不仅能体会到世界闻名的京剧的韵味、技巧荟萃的杂技的精彩,还能体会到昔日北京市民的生活情趣。

北京的庙会是一种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民间性娱乐活动。

由于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就在庙外摆起了各式小摊赚他们的钱,渐渐地又成为定期的活动,所以叫"会"。

庙会多在春节举办,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表演,丰富的京味小吃和民间工艺品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秧歌、高跷、旱船、舞狮,玩钢叉、弄虎棍、打锣鼓,更有舞"中幡"者,将一面缎质红旗系在7米长、碗口粗的竹杆上,一会儿用手、一会儿用臂、一会儿用嘴、一会儿用额,抛起又接住,十分惊险。

六、北京的城门有“内九外七皇城四”,各门都有其不同的用途。

“内九”是指现在沿北京二环路的原九座城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城门、崇文门、宣武门、前门、德胜门和安定门。

西直门明代称和义门,是运水通道,每天一早从玉泉山运来的水,从和义门运进北京城,进入皇城。

东直门明代称为崇仁门,是过往运送柴炭车的,叫做柴道。

朝阳门明代称为齐化门,是运粮通道。

崇文门叫哈德门,是运送酒的通道。

前门叫正阳门,是皇帝出入之门,平民不能走,只能走两旁的月门。

宣武门叫顺治门,死囚从此门押出,拉到菜市口斩首。

阜城门当时叫平则门,是运煤通道。

德胜门是军队得胜班师回朝进入的门。

安定门是军队出征时走的门。

“外七”,包括广渠门、广安门、左安门、右安门、东便门、西便门和永定门,这些门是为老百姓入城做小买卖、打短工、走亲戚用的。

“皇城四”,是指大明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这四个门。

七、老北京的用餐规矩说起老北京人的用餐规矩,实在是不少,一些老规矩用现代人的目光还真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甚至有些迷信色彩,但却反映出老北京人朴素的心理和几百年来养成的饮食文化风俗习惯。

一是吃饭时不能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特别是家中有七八十岁老人3的,绝对不允许将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

这是因早年间家里死人后要摆供品,其中“倒头饭”就是将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

如果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是对家中老人的最大不敬。

二是吃完米饭后,碗里要一干二净,不能有剩余的米粒粘碗上,老辈人常对年轻人说,碗上粘着米粒,将来就要娶个麻脸的媳妇。

实际上是告诫年轻人要养成珍惜粮食和勤俭持家的好习惯。

三是吃米饭不够时不能说“要饭”或“再要一碗”,要说“再来一碗”或“再盛一碗”,因过去老北京人将街上的乞丐称为“要饭的”。

四是吃饭时不能吧唧嘴,喝汤时不能出声音,要用勺一下轻轻地喝,不能端起碗大口地喝,如果声音过大,被视为对旁边吃饭人的不尊敬和没有教养,像猪吃食儿。

五是不许用筷子敲打饭碗,饭菜没端到桌子上时,孩子们要静静地坐在桌前等待,如果哪个孩子不懂事用筷子敲打饭碗,大人会马上训斥:“我这儿不收要饭的。

”因为过去街上的乞丐多是一边敲打饭碗一边乞讨。

六是吃饭时不能闲聊,现在人们吃饭时多是边吃边聊,而过去老北京人却讲究“食不言”“餐不语”,特别是大户人家坐在一起吃饭时,不许随便说话,特别是孩子们,吃饭就是吃饭,谁要是吃饭时随便说话,轻者会受到大人的训斥,而重者会遭到大人用筷子打上两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