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26】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合集下载

借景抒情的写景作文【优秀7篇】

借景抒情的写景作文【优秀7篇】

借景抒情的写景作文【优秀7篇】借景抒情作文800字篇一大地上到处都回荡着一个声音――春天来了,春天来了……看啊!大地复苏,万物萌生。

在那操场的一角,有春的足迹;在那大树的枝头,有春的生机。

人们脱下厚厚的棉衣,穿上了春天的盛装;孩子们放起了风筝。

春的脚步无声无息的走近了人们的生活,她的脚步轻捷,优美,走到哪里都会用绿色来迎接她。

她的品格是高尚的,无私的,她把自身的生机毫无保留的奉献给大地和人类,她用绿色装点大地,用彩色点缀大地,花儿见了她,张开嘴笑了,草儿见了她羞涩的钻了出来,大树见了她也伸出枝芽了。

晚上,看那皎洁的月光和那淘气的星星,会让你觉得天空是如此美丽,宇宙是如此神秘。

月亮,就像一个玉盘嵌在天空中,美极了。

春天是无私的,她每年来一次都会给大地带来生机,使大地变得生机勃勃,万物变得欣欣向荣。

她也会给人们带来喜悦,人们多么希望她能永远存在。

春的脚步走过了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她用自身所拥有的慈爱,无私,善良,让大地也为之所动,她用自身所拥有的魅力,把大地装点成一张绿色的毯子;她用自身所拥有的魔力,让人们尽赏这五彩缤纷的季节。

我盼望来年的这个时刻。

春的来临,使我的心情焕然一新。

那是因为它赶走了令人畏惧的寒风,它请走了冷漠孤僻的冬雪,春也带走了四季之神的冬,让大地之母找回七彩的颜色,重新散发温暖的光芒。

春使者的到来,使森林里的花草树木都欣欣向荣,枯黄的草地恢复了翠绿的生机,垂死的大树长出嫩绿的枝叶,可爱的花儿再度绽放光彩,除此之外,动物们也跳起了「迎春舞」,小鸟们唱出清脆婉转的歌曲,蝴蝶成双成对的舞动翅膀,想在舞会里脱颖而出,也使春天更加有趣。

对人们来说,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也象徵着新的希望。

农夫忙着犁田,插秧,学生准备开学用品,希望今年有个好的开始,就如同洒下的种子般,能成功的发芽,开花,结果,不论有任何困难,都要勇敢面对。

也因为人们是这麽去思考的,因此春天才象徵着新希望。

我喜欢春天!她给大地带来多么大的生机啊!我希望永远都是春天!借景抒情的写景作文篇二不知是谁说过:秋天的暖阳,是触摸得到的。

记叙文写作之借景抒情

记叙文写作之借景抒情

记叙文写作之借景抒情作者:隋艳玲来源:《作文周刊(初一·读写强化版)》2010年第22期【技法讲解】借景抒情是记叙文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所谓借景抒情,就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知道,自然景物本身都是客观的,它不会像人一样具有喜怒哀乐等情感。

当作者带着自己内心的情感去观察描摹景物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情感流露其间,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也就是说,作者写景往往不是为了单纯地描写景物,而是借助写外在的景来抒发其内心的情。

要想较好地运用借景抒情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抓住所写景物的特点。

写景是抒情的基础,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先写好景物。

但需要明确的是: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特点,同一种景物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特点,同一种景物在同一个季节因为观察切入点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特点。

既然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那么我们在确定所要写的景物后,就要抓住其最能表达我们内心情感的特点来写,只有特点鲜明了,才易于把内心的情感抒发出来。

二、所写的景物要与所抒的情感一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但情与景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融的。

自然景物是客观存在的,但人内心的情感往往是极具波动性的,人在不同的处境中,对同一景物的感受会不同。

因此在写景时,要选择与情感一致的景物来写,这样才能在写景的过程中让感情自然流露出来,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

三、语言要力求生动形象。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对于借景抒情的文字来说,尤其要生动形象,给人以美感。

要做到这一点,不妨尝试以下这几种技巧:1.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给文字披上绚丽的外衣;2.融诗词佳句入文,以少胜多,令读者回味无穷;3.句式骈散结合,形成整齐、错落之美;4.巧用细节描写,以情动人;5.用词准确贴切,增强语言表达之美;6.调动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多角度立体描写。

【牛刀小试】拥抱春天□隋晓颖今年的春天来得迟了些,那份对春的渴望就格外迫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技巧篇记叙文考点十一:表现手法要辨清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技巧篇记叙文考点十一:表现手法要辨清

记叙文考点十一:表现手法要辨清一、【考点十一:表现手法要辨清】二、【考点例文】又到麦浪翻滚时周霞建议用时10~15分钟本题满分14分①蜗居小城,终日上班下班,做饭吃饭,庸庸常常忙忙碌碌。

傍晚,出去散步,信步走远了些。

不知不觉就远离了车马人喧,走上了一条土路。

走着走着,田野里就有一阵阵植物的气息飘荡过来,那是【甲】麦子的味道。

暮色里,一片金黄的暖色吸引了我,只不过是一小片麦地,却在一瞬间弥漫开来,一直弥漫到老家那翻滚着的无边麦浪里。

②我的老家在鲁西北平原,每到这个时节,一望无垠的金色麦浪随风起伏,煞是壮观,乡亲们的脸上也荡漾起富足的笑意。

然而,我小时候,抢收麦子却是很辛苦的活儿,早了不好,晚了麦粒就容易掉进地里。

那时收割没有机械化,完全要用镰刀一把一把割下来,再一捆捆系紧,运回场院,再翻晒碾压,或用脱粒机脱出麦粒,再晒干贮藏。

不管天多热,不管人多累,都要马不停蹄地劳作,就担心会遇到雷雨天气。

③小时候,麦子成熟前,我们总爱搓麦粒吃,我会先找几颗大麦粒,揉碎在手心,两手相对,搓来搓去,于是一种幸福和喜悦的味道就从手心里慢慢弥散开来,搓好了,就张开两手,轻轻一吹,那些皮儿就四散开去,往嘴里一捂,清爽的麦香就从舌尖传递到全身,于是,满心就都是【乙】麦子的味道。

等麦收结束了,我们小孩子们就挎上小篮子,到麦地里拾麦穗,拾得多了,父亲会夸我。

母亲会把麦穗晒起来,搓成粒,然后用麦子换挂面,母亲做的挂面汤,只是滴几滴香油,倒点香醋,就很好喝。

④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我们全家收割麦子,虽然天色暗了些,也有露水,但不用受曝晒之苦,那时的我还不懂稼穑的辛苦,休息时,还有闲情望望皓月,和家人不停地说笑着,觉得是一种乐事。

割麦子,要是谁落下了太远,前面的人就会接趟子,这样,有人帮忙,割得慢的人也就有了信心。

等到都割完长长的一垄,全家人再齐头并进,累了,就直起腰,抹抹汗,甩甩手,再埋头继续干。

天气再热也要穿长袖衣裳,不然,尖尖的麦芒会扎得生疼,脚上穿着母亲在灯下一针一线纳的千层底,倒是不再怕麦茬刺破脚。

记叙文表现手法

记叙文表现手法

欲扬先抑的作用:
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 后…。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 了“…”,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感人 效果。
三、象征
定义:文章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和事物来暗 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 深刻的寓意的方法(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 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 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为象 征。 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要有共性。 如《白杨礼赞》中以白杨树的挺拔、顽强、 力求上进象征北方抗日军民的不屈不挠、力 求上进的精神意志。
用…象征…,含蓄、深刻地表达了… 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揭示事物的象征意义,可根据象征体与被 象征体之间的相同点与文章主题分析。文 章揭示主题的部分往往也在点明事物的象 征意义。
四、托物言志
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 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即为使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其中“托”为借、假托的意思,文 章往往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 描述物,表现志。
二、欲扬先抑
定义:它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 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 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 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 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欲扬先抑的作用:
显示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 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为表情达意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 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造成鲜 明对比,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如 果在文章最后出现“扬”的话,可 起卒章显志的作用。
在具体的作品中,借景抒情的“景”是 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 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 物,作者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 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 物不是写景。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 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 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 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 悲伤等感情。

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欢迎阅读。

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初中阶段常见的记叙文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面烘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等。

1、衬托:用另一事物来陪衬或对照以突出原有的事物,衬托有主次之分。

如《藤野先生》中以仙台职员对我的友好态度来衬托藤野先生;另一种描述: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2、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对比没有主次之分,如《故乡》中的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3、铺垫: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

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4、抑扬相生:“抑”是压低、否定,“扬”是振发、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

其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

当然“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充分的“扬”。

“抑扬相生”手法中另有“欲抑先扬”,如果运用得体,也能使文章摇曳多姿,翻出新意。

如《白杨礼赞》中为了赞美白杨树而先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5、铺垫与伏笔的区别伏笔: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例如,冰心的作品《小桔灯》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竹凳、墙上的电话,暗示下文中主人公小姑娘将和这两件物件打上交道。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篇一:记叙文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一、表达技巧主要包括: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写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顺叙倒叙插叙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虚笔虚实结合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动静结合动静相衬大手笔层递深化主旨以小见大点面结合主次远近通感白描绘声绘色等)③选材剪材;④结构技巧:过渡、呼应等。

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社会自然环境的描写等。

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

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意图和情感,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二、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等。

3、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虚实结合、前后照应、铺陈、铺张、铺垫等。

不同文体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的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体的表现技巧: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等。

古诗词的表现技巧:赋比兴、用典、衬托、对比、渲染、托物言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欲扬先抑、联想、想像、语序倒置 具体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以乐衬哀,渲染,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开篇,点题,首尾呼应,讽刺.以声(动)衬静,对比·诗歌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分析(最新整理)

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分析(最新整理)

记叙文阅读----第五课时(写作手法分析)复习内容:记叙文表现手法的分析。

复习过程:1、真题回放:雪一化就有路了每年下第一场雪时,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那时我初涉文坛,很容易被一些闲言碎语所困扰。

当我听说有人搬弄是非,对我说三道四时,我异常激愤,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

我决心要去当面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

我出差去外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

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辞严地声讨她,然后拂袖而去。

那天,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

风变得湿暖,闷得人透不过气来。

火车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

当我走出车站时,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我有些发蒙,心生胆怯和疑惑。

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着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

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

在漫漫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

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街边有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露出一线微弱的灯光。

我抱着疲倦的身躯敲响了那家的房门。

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老大娘。

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眯着眼将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说:“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迈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这大雪天儿出门,一定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说道。

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怕打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亲戚?朋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

我如何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

那个人似乎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她之所以要伤害我,也许是随波逐流,也许是由于无知,也许是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她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斥责的“病人”呢!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老大娘一把将我扶住。

初二记叙文中各种表现手法及作用

初二记叙文中各种表现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及作用1、常见的:比照、象征、衬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挖苦夸2、较常见的:侧面衬托、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二、区分比较写作手法是一种统称,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构造手法〞等。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较借代夸对偶排比反问设问等。

构造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首尾照应,顺叙,倒叙,插叙等三.常见表现手法的定义1 比照:在文章的主体构造或主要容中,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照应关系,即为比照的手法。

如鲁迅的"故土"中将二十年前后的家乡变化进展比照。

2 象征:此方法指,文章借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事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或者说,借用某一特定的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使之形象化,使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注意: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要有共性。

如冰心的"谈生命"用东流的春水、小树这些具体可感的物,来暗示生命的历程是苦乐相伴、而生命的本质是在于生当奋斗不息,生命的规律又是始于微小、继而成长、最终消亡的,表达了作者自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告诉人们应该让自己的人生经历更加丰富多彩。

再如高尔基的"海燕",在暴风雨即将降临时刻,作家笔下的海燕就表达了抽象的思想感情,即热烈赞扬了俄国大革命前夕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而海鸥呀、海鸭企鹅呀那么象征了那些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

3.欲扬先抑【先抑后扬】:这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

“扬〞表扬、抬高;“抑〞按下、贬低。

作者欲表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表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义处落笔。

例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先写阿长长相的丑陋、没文化、爱絮絮叨叨、睡姿的难看、脑子里还有很多乖僻的规矩以及害死我的隐鼠等来表现我对她的讨厌憎恶之情;这些都是为了后文赞扬阿长,表达作者对他无限亲爱之情埋下的伏笔,也使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情感表达更加充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26】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中考真题链接㈠】
天上梯田听古歌
张永权
⑥昨晚在山上的哈尼小镇看哈尼古歌艺术团的演出后,我们和一位年逾古稀的古歌传承人交流,还听他唱了一段原始的古歌。

老人满头银发,脸上刀刻样的皱纹流着人世沧桑。

说到要唱古歌,老人就兴奋了,朋友说他身上的每个毛孔都能流出歌来。

他唱了一首哈尼族古歌中的“阿培聪坡坡”,即迁徙古歌。

这时,山风停止了呼吸,夜虫突然闭嘴不再鸣叫,四周万籁静寂,只有老人深沉而动情的歌声回响在梯田的夜空。

⑦一个善良勤劳的民族,灾难毁了他们北方的家园,哈尼人南迁寻找他们美好的诺玛阿美——太阳升起的光明之地。

他们翻过重重高山,越过条条大河,从遥远的青藏高原,经过大渡河流域、洱海之滨,再到滇池湖畔,建起了幸福的家园。

但美好的地方遭恶人妒忌引
来战乱,善良的哈尼人让出新的家园继续南迁。

天上的雄鹰引着他们翻过崇山峻岭,越过深谷大河,来到红河之南,这里成了他们的诺玛阿美。

在那儿,竹鼠和小猴一起游戏,野鸭野鸡和家鸡家鸭在一起玩耍,大象和野牛在河里喷水洗澡,一年四季都有鲜花开放,森林里的蘑菇很大很鲜美,白鹇鸟从远方衔来了红米种子,山上种出的哈尼红米喷喷香。

⑧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在山坡开田种庄稼,一代又一代的哈尼人,把开出的梯田接到蓝天上,成为天堂上的良田,才有了真正美好的诺玛阿美。

⑨老人唱古歌动情的形象,定格在我心中,成为一座庄严的雕像,屹立在天上梯田。

⑩古歌中的哈尼梯田,就这样和一个民族的命运连在了一起,史书记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在口耳传承的古歌中,它的历史还更加久远深厚。

⑪从某种角度说,是哈尼古歌把哈尼桸田唱进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

古歌源于梯田,人人心中都有一首梯田里的古歌,个个眼里都有一片古歌中的天上良田,代代传唱,世代耕耘,古歌永远,梯田永远。

【试题】文中两处画线语句都是对梯田的描写,二者在内容、情感、语言、手法等方面有共同点。

请你任选一点,结合这两处语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内容上:第一句画线句子写春耕时梯田的景象,像一幅精美的“碧玉般”的绣品,第二句画线句子写出了梯田一年四季变换的景象,春夏季时像“翡翠”一般。

情感上:都流露出作者对梯田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语言、手法上:第一处画线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绣”、“伸”丙个动词分别将“秧苗”和“梯田”拟人化,写出了梯田的精致,赋予梯田以动感,写出了梯田接地连天的景象,描绘了一幅美好和谐的田园农耕图。

第二处画线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运用了一系列形容词,如“波光闪烁”“耀眼悦目”“辉煌灿烂”“气势非凡”将梯田写得生动具体,景象迥异,富于美感,增强了语言气势。

都借景抒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