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管理心理学思想
2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

2.以德为先:
孔子:“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 《贞观政要·君道》:“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 有身正而影曲,上理而下乱。” 康熙的用人标准:“才德兼优为佳”“国家用人, 当以德气为本,才艺为末”“论才以德为本,故德胜才 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康熙训诉群臣)
胡林翼“中庸”成就千秋功业
清朝末年,胡林翼出任湖北巡抚,主要任务是剿灭太平天 国运动,但不巧的是他遇到的项头上司湖广总督却是满洲权 贵官文,当时人们对官文的评价是“为官昏庸”,不善政事, 其特点是三大“小妾大、门丁大、庖丁大”。这样的“纨 绔子弟”如何不成为自己“建功立业”的绊脚石呢? 胡林翼的办法是:让母亲收官文之妾为义女,又处处让利 给官文等妥协之举。史书记载:“林翼威望日起,官文自知 不及,思假以为重,林翼益推诚相结纳,于是吏治、财政、军 事悉听林翼主持,官文画诺而已。不数年,足食足兵,东南大 局,隐然以湖北为之枢。”曾国藩说:“林翼坚持之力,调和 诸将之功,综核之才,皆臣所不逮,而尤服其进德之猛。” 胡林翼就是通过协调,与官文一起为平定太平天国做出 了贡献,也成就了自己“中兴名臣”的美名;同时,也成就了 官文的业绩,平定太平天国褒奖时,官文列名疏首。
1.目标管理:
“没有远虑,必有近忧”。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 谋一域。远谋方有深韬略。” 墨子:志大才能功大。
2.人力管理:
曹操:“盖有非常之功,必得非常之人。”
①人员甄别:
诸葛亮在《知人》一文中提 出了七项识人法则:即
“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管理心理学第二章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人员任用
“不縻不疑”、“能与任宜”、“材与政合”、 “用长避短”
人员激励
榜样激励、关怀激励、赏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 孟母三迁
时间管理
信息管理
第三节 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内容与体系
LOGO
目标管理的心理思想
“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
不足谋一域。远谋方有深韬略。”
《孙子兵法》“五事”和“七计”
“志”即目标。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LOGO
人力管理的心理思想 人员甄选
“八观”、“六验”、“五视”
完善阶段
唐宋鼎盛时期
衰落阶段
元明清整体衰退
王夫之、四大名著
第二节 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主要特征
LOGO
以人为本
得气说
智慧说
道德说
以德为先
第二节 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主要特征
LOGO
中庸之道
凡是适度
统一把握好矛盾双方
掌握灵活多变的原则 保持矛盾双方的协调
无为而治 以和为贵
第二章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LOGO
第一节 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的历史发展 滥觞阶段
《尚书》《周易》《诗经》 “九德”
LOGO
形成阶段
“百家争鸣” 儒家、法家、道家、兵家、墨家等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孙子等
第一节 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的历史发展
LOGO
过渡阶段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管理心理学定义

管理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组织管理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作为一个在企业管理的改革与发展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年轻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探索改进管理工作的心理依据,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研究重点是组织管理中具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组织、领导中的具体心理活动的规律性。
管理心理学也可称为组织管理心理学或行为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综合性科学。
它是应用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原理,来研究组织管理中具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组织中的心理活动、人际关系和人的积极性的一门边缘科学。
管理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管理心理学以组织中的人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重点在于对共同经营管理目标的人的系统的研究,以提高效率,在一定的成本控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当今的管理心理学都是以人本思想为前提的。
它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管理心理学是和现代生产力、生产技术相联秒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分不开的。
由于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和生产关系中劳资矛盾的尖锐化,在资产阶级提出寻求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同时,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也为管理心理学这一新的学科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条件。
在这个时期,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均有了长足发展,相继出现了心理技术理论、群体动力学理论、社会测量理论及需要层次理论等。
在 20世纪初期,社会心理学及社会学等均已发展成为独立学科。
上述这些学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为管理心理学奠定了比较充分的理论基础,从而使管理心理学的产生由必需变为可能。
管理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 副本

(一)经济全球化
• 经济全球化使企业和其他组织面对的环境发 生了根本的变化; • 企业转制、重组、企业战略调整、管理决策、 技术和管理创新带来一系列心理学问题。
(二)劳动力的改变——多样化
• • • • • 妇女 价值多元化 新生代 全世界的新雇员几乎有一半是女士 需要重新设计测试来选拔和培训工人, 修复工作和设备,精简管理步骤,提 高士气,解决健康和安全保障事项。
关于人性的假设 (一)“经济人”的假设 管理措施 1/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2/ “胡萝卜加大棒”策 略。 3/ 少数人参与管理。 代表人物 弗雷德里克· 泰罗 (科学管理思想) 吉尔布雷斯 (动作研究)
第二阶段 形成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1.儒家思想
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 荀子
提出人性善的人性假设, 把人作为管理的中心,并以 此提出施仁政、德治礼制的 管理方式,用礼制规范和道 德感化的手段,实现治国的 目的,在内涵上很符合后来 提出的人本管理。
2.道家思想
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
“道法自然”,是道家管
• 核心思想:提高工人工作
效率。
弗雷德里克· 温斯洛· 泰勒 (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科学管理之父
主张一切管理问题应用科学方法加以
对企业管理 的最大贡献
研究和解决。 实行工作标准化,使个人经验上升为 理论。 开创了“科学管理”新纪元,其“操 作分析”,对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了科学 依据。
• 认为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管理的理论就是 指挥人的理论。
他的管理原则14条中提出的:
合 公 保 创 集 理 平 持 造 体 报 人 精 精 酬 员 神 神 稳 等 定
都包含管理心 理学的思想
《管理心理学》电子教案(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心理学系《管理心理学》(电子教案)主讲:第一部分《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心理学、教育学专业)一、课程目标课程性质《管理心理学》课程,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教育学专业学生指定选修的一门专业方向课,是普通心理学等心理学基本原理在管理领域的具体应用,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理论性、边缘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学科。
本课程既有系统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运用管理心理学理论,分析管理实践中的各种具体问题。
由于管理心理学理论在管理实践中具有强烈的理论指导作用和实际应用价值,因此,《管理心理学》课程成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成为心理学专业、教育学专业课程改革的支撑点之一。
《管理心理学》课程是一门应用心理学学科,在内容上与管理学、管理学原理、学校管理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有关联,与当前组织管理实践、及学校教育管理改革实践紧密联系。
所以,学习本课程,必须要先学习《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一些基础知识,同时,学习者要关注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尤其是学校组织改革的发展新动态,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程内容,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以“课堂系统讲授”为主、辅之于“案例分析”讨论和“理论问题讨论”。
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正确识记和了解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理解和掌握管理心理学思想发展简史,掌握和应用管理心理学的人性基础理论;识记和了解个体感知的差异、个体心理的差异,理解和掌握个体价值观、个体态度等个体心理行为与管理的关系;正确识记激励的涵义,了解并掌握西方主要的激励理论以及我国关于激励问题的主要理论和实践;识记团体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团体动力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团体人际沟通、人际冲突、交往与管理间的关系;识记领导和领导者、管理和管理者的概念,理解并掌握领导心理行为与管理效能之间的关系,理解并掌握西方有关领导有效性理论的不同观点;识记组织的概念,理解并掌握组织的主要模型、组织变革与发展的主要观点。
管理心理学笔记参考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意义和方法一、管理和管理学(一)管理:1、定义:管理是个人或组织为了实现目标,提高自身的效率所进行的活动。
又:管理是管理者应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来配置和使用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例析:美国著名汽车制造商福特的用人之道;美国柯达公司的用人之道。
其含义:(1)管理的主体,既包括企业或组织,也包括个体的自我管理。
(2)管理的客体也是丰富多彩的,既包括个体心理的自我控制与调节,也包括个体和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包括人、财、物、知识、信息、时间等有形和无形资源。
其中人是管理的最主要对象,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核心,时间(速度)是最特殊的管理。
(3)管理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是有限资源与相互竞争的多目标之间的矛盾。
(4)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它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过程。
(5)管理的职能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协调、预测和激励等。
2、定义(狭义):指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即对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的运动进行计划、决策、组织、指挥、监督、调节、预测和激励等3、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
(二)管理学1、定义:研究管理过程中一般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主要讨论管理中一些共同的、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管理的一般性质,管理基本原则和方法,管理职能与过程等。
(又: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管理过程)的普通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和艺术)。
2、特点:综合性、一般性、模糊性、实践性。
二、管理心理学1、发展历程:工业心理学(1912年,闵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工业社会心理学(1933年,梅奥《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管理心理学(1958年,黎维特《管理心理学》)。
2、定义:管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规律,使个人或组织提高效率的一门科学。
又:《社会心理学词典》:是二十世纪3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门应用心理学。
它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现代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个体到群体的心理活动出发,研究人们需要、动机、行为的产生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的一门综合学科。
管理心理学第二章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历史发展

诸子百家中,儒、道、法三家对后代产生 了较大的影响。
儒家倡导人本、明德、中庸、修己立人。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讲究法、术、势相 结合,在管理的制度、技巧、权威等方面提出了 不少见解。 道家管理心理思想的主要精神是以“道” 为中心,讲求“无为而治”,偏重与对管理的规 律、方式和艺术的探索 。
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得到充分的发展,汉代 董仲舒将儒家学说定为独尊,并将之逐步体系化,成 为社会主流思想。这一时期,管理思想,尤其是人力 管理思想逐步精细化。从《吕氏春秋》、《淮南子》、 《论衡》,到三国时期曹操、诸葛亮以及刘劭的《人 物志》,再到魏晋时期的玄学、北齐颜之推的《颜氏 家书》等的理论中都包含了丰富的管理心理思想。
1、强调天人合一。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易传·文言》
2、彰显变易。 《系辞》曰:“一阖一辟谓之变。” 。《周易》作为一个系统, 是动态、开放的系统。这个系统,实际上就是现代管理所谓的动态系统。
3、强调进德修业《易传》反复强调学问思辩、进德修业,挖掘人的德性。为 了实现管理的最终目标,管理者应具有宽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德修养。例 如乾卦强调在成为最高管理者之前后要采取的不同决策;坤卦和泰卦说的 是内刚外柔的品行和宽厚远大的胸怀;中孚卦说的是管理者具备的诚信品 格;谦卦说的是管理者应具备中谦和退让的品德;比卦、同人卦、观卦和 咸卦说的是管理者应当亲比下民,体察民情,关心民众疾苦,有的放矢, 制定相关策略,实现宏大的管理目标等。
管理心理学第二章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 想历史发展
第二章 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 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的历史发展 二、形成阶段 时期:先秦时期,这一时期既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开 端,也是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产生和奠基时期。 特征:各种管理心理学的思想百家争鸣,是管理心 理学的发展空前繁荣的时期。
管理心理学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试题]
![管理心理学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d40a2018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00.png)
管理心理学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管理心理学中国古代就有丰富的管理心理学思想。
例如,春秋末年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就写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孙武强调领导与下属之间意愿协调一致的重要性,这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重要的管理心理学原则。
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思想充分反映在关于人性的争论上。
荀子认为“今主人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性情也”(《荀子·性恶》)。
孟子则认为,“人之善也,如水之下也”。
中国古代管理心理学思想已经受到管理心理学家的广泛重视,中国的有关古籍也成了一些国家培养管理人员的必读书目。
不过,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还是与现代化大生产密切相联系的。
19世纪末,资本主义得到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对企业的管理也更为复杂,劳动组织和合理安排也提到科学研究的日程。
这时出现了科学管理的学院,其代表人物是泰勒。
泰勒着重研究了工人操作合理化的问题,但他把人看成是经济人,忽视了人的社会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管理心理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参战各国都力图利用心理学原则来改进管理,提高生产为战争服务。
例如,制定人员选拔和训练的方法,研究最有效的组织形式,调整工人与管理人员的关系等。
战后,工业生产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人在生产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等。
以社会心理学家梅奥为首的一批专家进行了霍桑实验,提出了“社会人”的思想。
他们认为,单靠物质刺激不能保证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的社会条件与工作效率有更密切的关系。
此外,他们还提出了非正式组织在群体中的作用。
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与组织行为有关的人的个体特点,如动机、能力、性向等;人的群体特点,如群体的分类、人与组织的相互作用等;领导行为特点,如领导风格,领导的评估与培训等;组织理论与组织变革,如组织的模型,组织变革与组织开发研究等;工作生活质量研究,着重从改善工作环境,工作丰富化、扩大化方面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生产率;跨文化管理心理学,比较不同的地区、国家、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下管理行为的异同,为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合作经营企业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的塔里木河以南的通道,在莎车县以西越过葱岭,再到达马里。从两条
道路再继续西行,还可以转达地中海东岸和罗马各地。那时,各国的使者 和商人,赶着马队和骆驼队穿沙漠越山岭,往返在这条道路上。有的为了
调查地理,了解风土人情;有的为了运销丝绸,互相交流经济和文化。因
为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同中国的友好往来,所以,各 国人民至今还把‚丝绸之路‛,作为友好交往的一种象征。
在管理中的运用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1.凡事要适度,也就是反对在管理的过程中走极端, 主张任何事情都要遵循一个适当的“度”。 2.统一把握好矛盾的双方 3.灵活掌握多变的原则,即是要衡量事物的情势相应 地变通。 4.保持矛盾双方的协调
中和的目的是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协调, 但是,反对在管理中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而是要追求一种有原则的协调与和谐。
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炼性,都应以自然 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 之事,行不言之教。""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 为,而有以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严君平亦谓:"有为之 为有废无功;无为之为成遂无穷……览天地之变动, 观万物之自然,以睹有为乱之首也,无为治之无也。" 总之,根据道家的观点,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 就能按照自身的规律顺利发展,人身、社会亦是如此。
舜无为而治的典故
古時,舜品德高尚,尧派他来管理天下。当时中原 到处是洪水,以前尧派鲧去治理洪水,9年後失败了, 舜就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果然不负众望,13年後 平息了洪水。舜和尧一样,对老百姓很宽厚,多采用 象征性的惩罚,犯了该割掉鼻子罪的人,让穿上赫色 衣服来代替;应该砍头的人只许穿没有领子的布衣。 为了让老百姓懂得乐舞,舜派夔到各地去传播音乐。 有人担心夔一个人不能担当重任,舜说:“音乐之本, 贵在能和。像夔这样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 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孔子赞叹道:“无为 而治,说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静 静坐着而已。”(“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 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 卫灵公》)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人与人和睦相处,待人诚恳 宽厚,互相关心理解,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团结、 互助友爱、求同存异,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和 为贵”一词出自《论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之运用,贵在能和,就是主张借礼的作用来保持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把“人和”置于天时地利之 上,更集中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 关系的追求。
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
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 的。
丝绸之路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与各国人民保持着友好交往。不少人历尽艰
辛,出使到亚洲和欧洲各国,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丝绸之路,就
是古代我国与西方各国人民勾通联系的交通道路。 汉朝时,我国的养蚕生产已有很大发展,抽丝和织绸的手工业也初具 规模。中国生产的丝绸织物,在世界各地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许多商 人为了把中国丝绸远销西方,便开辟了南北两条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北 路,从长安出发,过河西走廊,经由敦煌至新疆吐鲁番,然后沿着天山南 麓越过葱岭北侧,最后到达安息(今伊朗)。南路,是从敦煌经由今新疆境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成功人士就是通过对矛 盾的良好协调成就了自己的千秋功业的。
咸丰六年(1856年)胡林翼出任湖北巡抚,主要任务是剿灭太平天国运动,但 是不巧的是他遇到的顶头上司湖广总督却是满洲权贵官文,绝大多数人对官文 的评价是“为官昏庸,不善政事”,其特点是三大:“小妾大、门丁大、庖丁 大”。这样一个所谓的“纨绔子弟”如何能不成为自己“建功立业”的绊脚石 呢?胡林翼就采取一些方法,让林母收官文之妾为义女,又处处让利给官文等 妥协之举,史书记载:“林翼威望日起,官文自知不及,思假以为重,林翼益 推诚相结纳,于是吏治、财政、军事悉听林翼主持,官文画诺而已。不数年, 足食足兵,东南大局,隐然以湖北为之枢。”曾国藩说:“林翼坚持之力,调 和诸将之功,综核之才,皆臣所不逮,而尤服其进德之猛。”胡林翼就是通过 对矛盾的良好协调,达到了人与人的协调,与官文一起为平定太平天国做出了 历史性的贡献,也成就了自己“中兴名臣”的美名,同时,也成就了官文的业 绩,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上奏褒奖时,官文列名疏首。如果当初思考不 周,协调不当,真的是弹劾了官文,来了一个好管闲事的湖广总督时,则后果 很可能会是截然不同的。
德行。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
平常的道理。
‚中‛表征为一个恰切的‚度‛,是在面对复杂对象时精 确把握事情的‚分寸‛。 ‚庸‛一般解释为平常、日常。 从所见到的先 秦文献看,孔子之前的古籍有不少有关中庸的思 想论述,如《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 执厥中‛;‚今予告汝不易!永敬大恤,无胥绝远!汝分猷念 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兹式有慎,中吉‛、‚‘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鼎黄耳’, 中以为实也‛、‚‘震索索’:中未得也‛、‚中以行正也‛等, 在强调执中、中行中呈现出中庸之意。《左传》说:‚民受天 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周礼》中关于‚中‛的表述也不 少,如:‚以刑教中‛、 ‚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以 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地官· 大司徒》)、‚以乐德 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春官· 大司乐》)。
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特征
1. 以人为本 2. 以德为先 3. 中庸之道 4. 无为而治
5. 以和为贵
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是
由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
达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
《礼记· 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 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子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 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
含義: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治理。自己不 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 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 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 化也遵循道的规律。 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 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 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 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 程。
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
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 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 ,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 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 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 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