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病例示范
典型病例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个典型的病例。
这个病例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和参考意义,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病例摘要:患者,男,45岁,主诉:右侧胸痛伴咳嗽3个月。
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胸痛,呈持续性,伴咳嗽、咳痰,痰中带血。
曾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肺炎”,经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
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
病例分析:1. 病史采集: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2. 体格检查:右侧呼吸音减弱,可闻及湿啰音。
3. 辅助检查:(1)胸部CT:右侧肺实质密度增高,边缘模糊,考虑肺结核可能性大。
(2)痰涂片:抗酸染色阳性。
(3)痰培养:结核分枝杆菌生长。
4. 诊断:肺结核(浸润性肺结核)。
治疗:1. 抗结核药物治疗: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联合治疗。
2. 支持治疗:给予止咳、化痰、退热等对症治疗。
3. 观察指标:监测患者体温、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的变化,定期复查胸部CT、痰涂片和痰培养。
治疗过程及转归: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
经过2个月的抗结核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明显减轻。
复查胸部CT显示肺实质密度较前明显降低,痰涂片和痰培养均未检出结核分枝杆菌。
患者病情稳定,于入院后3个月出院。
经验教训:1. 重视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对疑似肺结核患者应进行痰涂片和痰培养等检查。
2. 对肺结核患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遵循“全程督导、规范治疗”的原则。
3. 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肺结核的认识,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总结:本病例为典型的肺结核病例,通过及时诊断、规范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提高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感谢各位专家、同仁的聆听,希望我的分享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谢谢大家!。
典型病历演讲稿范文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分享一份典型病历。
这份病历来自于我们医院神经内科,患者是一位65岁的男性,主诉为“右侧肢体无力3天”。
下面,我将详细解读这份病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病历摘要:患者,男,65岁,主诉:右侧肢体无力3天。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糖尿病病史5年。
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流利,颈软,无抵抗,右侧肢体肌力3级,左侧肢体肌力5级,病理征未引出。
诊断:1. 脑梗死;2. 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3. 2型糖尿病。
治疗:1.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2. 抗凝治疗;3. 控制血压、血糖;4. 支持治疗。
病历分析:患者65岁,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这为其脑梗死的发生提供了病理基础。
本次发病后,患者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肌力下降,符合脑梗死的临床表现。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诊断为脑梗死。
治疗方面,首先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
同时,给予抗凝治疗,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
此外,控制血压、血糖,以降低脑梗死再次发生的风险。
最后,给予支持治疗,包括营养支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典型之处:1. 病例典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本次发病表现为典型的脑梗死症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2. 治疗方案合理:针对患者的病情,我们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控制血压血糖等,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3. 团队协作:在本次病例中,神经内科、内科、外科等多学科医护人员密切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
总结:本病例是一份具有代表性的脑梗死病例,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查体及辅助检查,我们成功地为患者制定了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不断提高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谢谢大家!。
危重症病例演讲稿范文模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个危重症病例,希望通过这个案例的讨论,能够提高我们对危重症患者的认识,增强临床救治能力。
以下是我要分享的病例简介及分析。
一、病例简介患者信息:- 姓名:张XX- 性别:男- 年龄:45岁- 主诉:突发呼吸困难、意识模糊3小时病史:患者3小时前在家中突发呼吸困难,伴有意识模糊,家人发现后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长期服用降压药物,无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
体格检查:- T:36.5℃- P:120次/分- R:28次/分- BP:90/60mmHg- 神志模糊,呼吸急促,双肺可闻及湿啰音,心率快,腹部无压痛,神经系统无异常。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15.0×10^9/L,N% 85%- 尿常规:正常- 肝肾功能:正常-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 胸部CT:双肺感染,右肺肺炎严重,左侧胸腔积液。
二、诊断及治疗过程诊断:1. 重症肺炎2. 呼吸衰竭3. 感染性休克治疗过程:1. 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维持SpO2在95%以上。
2. 抗生素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给予广谱抗生素。
3. 休克治疗:快速补液,调整血压,维持循环稳定。
4. 呼吸支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5. 营养支持:给予肠内营养。
6. 监测生命体征,调整治疗方案。
三、病例分析1. 病例特点:- 患者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
- 病程中出现呼吸衰竭和休克,属于危重症。
- 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诊断要点:- 病史:突发呼吸困难、意识模糊。
- 体格检查:呼吸急促,双肺湿啰音,心率快。
- 辅助检查:血常规、胸部CT等。
3. 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针对病原菌,给予敏感抗生素。
- 呼吸支持:维持呼吸功能,改善氧合。
- 循环支持:纠正休克,维持循环稳定。
- 营养支持:保证患者营养需求。
- 监测病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调整治疗方案。
医学生病例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一例罕见病例的诊疗经历》。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们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更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严谨的诊疗态度。
以下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例罕见病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一、病例简介患者,男性,25岁,因反复发作性头痛、呕吐、视力模糊、步态不稳等症状入院。
患者自述病程约1年,曾在外院就诊,诊断为“偏头痛”,治疗效果不佳。
入院后,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最终确诊为“原发性视神经炎”。
二、诊疗过程1. 病史询问患者自述头痛为发作性,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至数天,疼痛部位为双侧太阳穴,呈搏动性,伴有恶心、呕吐。
视力模糊、步态不稳等症状在头痛发作时加重。
患者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病史。
2. 体格检查患者神志清楚,精神状态良好。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
眼睑无下垂,眼球运动正常。
眼底检查发现,双眼视神经乳头水肿,视网膜静脉扩张。
3. 辅助检查(1)头部CT:未见明显异常。
(2)头部MRI:发现视神经炎表现。
(3)血清学检查:排除其他疾病。
4. 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为“原发性视神经炎”。
5. 治疗(1)药物治疗:给予患者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等治疗。
(2)对症治疗:针对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给予对症处理。
(3)康复治疗:指导患者进行视力康复训练,改善步态。
三、病例分析1. 诊断难点本病例的难点在于诊断。
患者曾在外院被误诊为“偏头痛”,延误了治疗时机。
这提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要注重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提高诊断准确性。
2. 治疗要点(1)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本病例患者因误诊导致病情加重,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2)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3)密切随访: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启示1. 提高诊断水平:本病例提醒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避免误诊、漏诊。
叙事病例演讲稿三分钟(3篇)

第1篇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叙事病例。
这个病例不仅展示了临床医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体现了我们医疗团队的专业精神和团结协作。
下面,请允许我为大家讲述这个病例的详细过程。
病例名称:罕见病病例——戈谢病患者信息:男性,28岁,未婚,农民。
主诉:反复出现关节疼痛、乏力、消瘦、肝脾肿大1年。
现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关节疼痛,初期为轻度,未引起重视。
随后,症状逐渐加重,出现乏力、消瘦,伴有肝脾肿大。
在当地诊所就诊,未明确诊断,给予对症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无明显缓解。
为求进一步治疗,患者于1周前来到我院就诊。
既往史:患者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吸烟10年,每天10支,饮酒史20年,每天约半斤白酒。
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8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0mmHg。
神志清楚,精神可,全身皮肤无黄染、瘀点、瘀斑,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全身关节无畸形,活动度受限,有压痛。
肝肋下3cm,脾肋下4cm,质地中等,边缘钝,无压痛、反跳痛。
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1. 血常规:白细胞4.5×10^9/L,红细胞4.0×10^12/L,血红蛋白120g/L,血小板100×10^9/L。
2. 肝功能:ALT 45U/L,AST 38U/L,TBIL 22.3μmol/L,DBIL 10.8μmol/L。
3. 肾功能:BUN 6.8mmol/L,Scr 98μmol/L。
4. 血脂:TC 6.2mmol/L,LDL-C 4.1mmol/L,HDL-C 1.0mmol/L。
5. 空腹血糖:5.8mmol/L。
6. 超声检查:肝脏、脾脏增大,肝实质回声增粗,脾实质回声增粗。
诊断:戈谢病。
治疗经过:1. 诊断明确后,患者开始接受戈谢病治疗。
首先,我们对其进行了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者为戈谢病1型。
重症病例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为大家分享一位重症病例。
这位患者病情危重,经过我们团队的共同努力,成功挽救了他的生命。
下面,我将从病例背景、诊断过程、治疗方案以及预后等方面为大家详细讲解。
一、病例背景患者,男性,60岁,因“突发呼吸困难、意识障碍”于2022年5月1日入院。
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入院时,患者神志模糊,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心率120次/分,血压90/60mmHg,氧饱和度85%。
二、诊断过程1. 入院后,我们立即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结合辅助检查,初步诊断为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心力衰竭。
2. 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提示感染;胸部CT显示双肺多发炎症性改变;心脏彩超提示心功能不全。
三、治疗方案1. 抗感染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 呼吸支持:给予患者高流量吸氧,必要时行无创或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
3. 心力衰竭治疗:给予患者利尿、扩血管、强心等治疗。
4. 营养支持: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
5. 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定期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指标,以及观察患者神志、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
四、预后经过2周的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神志清醒,呼吸平稳,心率、血压恢复正常,氧饱和度达到95%。
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指标恢复正常,胸部CT显示肺部炎症明显吸收。
目前,患者已出院,继续在家进行康复治疗。
总结:这位重症病例的成功救治,离不开我们团队的紧密合作和患者的积极配合。
在此,我要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的支持与帮助。
同时,也希望我们能够继续努力,不断提高重症救治水平,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谢谢大家!。
病例报告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汇报一个病例,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能够对大家的临床实践有所帮助。
病例摘要:患者,男,28岁,因“发热、咳嗽、乏力1周”入院。
患者1周前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在当地诊所就诊,给予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
遂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发热待查”收入我院感染科。
病例分析:1. 病史采集:患者入院后,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近期接触史、旅行史、既往史、用药史等。
患者否认近期接触过传染病患者,否认不洁饮食史,否认吸烟、饮酒史。
2. 体格检查: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差,体温38.5℃,脉搏11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0mmHg。
咽部充血,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腹部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
3. 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淋巴细胞百分比20%。
(2)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
(3)胸部CT:双肺纹理增粗,考虑感染性病变可能性大。
(4)病毒核酸检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
4. 诊断:结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初步诊断为“肺部感染”。
治疗方案:1. 抗感染治疗:给予头孢噻肟钠静脉滴注,每日2次,抗感染治疗。
2. 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吸氧、退热、止咳等对症治疗。
3.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胸部CT等。
治疗效果:患者入院后,经过抗感染、支持治疗等对症处理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咳嗽、乏力等症状明显改善。
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胸部CT等指标恢复正常。
患者病情好转,于入院后第7天出院。
总结:本病例为一例肺部感染患者,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后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要充分重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性,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最后,感谢各位领导和专家的聆听,如有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神经外科病例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为大家分享一个神经外科病例,希望通过这个病例,我们能共同探讨神经外科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挑战。
以下是我要介绍的病例:病例简介:患者,男性,45岁,因“突发头痛、呕吐3小时”入院。
患者3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呈持续性胀痛,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否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史。
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差,颈抵抗,克氏征、布氏征阴性,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病例分析:1. 病史采集:患者突发头痛、呕吐,伴有恶心,考虑颅内压增高可能性大。
2. 体格检查: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差,颈抵抗,克氏征、布氏征阴性,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提示颅内压增高。
3. 辅助检查:头颅CT示:颅内压增高,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性大。
4. 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
治疗过程:1.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变化,监测颅内压。
2. 静脉溶栓治疗:给予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降低颅内压。
3.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给予患者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预防再出血。
4. 神经外科手术:根据患者病情,考虑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可能性大,建议患者进行神经外科手术。
手术过程:1. 麻醉: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
2. 手术方式:经翼点入路,显露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探查动脉瘤。
3. 动脉瘤夹闭:成功夹闭动脉瘤,解除动脉瘤破裂导致的颅内压增高。
术后恢复:1.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变化,监测颅内压。
2. 静脉溶栓治疗:继续给予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降低颅内压。
3.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继续给予患者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预防再出血。
4. 康复治疗:给予患者康复治疗,如语言、肢体功能锻炼等。
总结:本病例为一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神经外科手术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具有重要作用,手术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患者预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分层
缺血性卒中或TIA,属于以下 任一种情况:
•有动脉-动脉栓塞证据 •有脑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证据 •介入治疗
缺血性卒中或TIA,伴以下 任一危险因素:
•糖尿病 •冠心病 •代谢综合征 •持续吸烟 •有颅内外动脉狭窄的证据
极 高 危 (I)
极 极高高危(II)
危 (II)
其它缺血性卒中或TIA
(除外心源性栓塞)
高高危危
启动他汀 的LDL-C
他汀 治疗方案
LDL-C 目标值
立即启动
>2.1mmol/L (80mg/dl)
强化降脂
<2.1mmol/L (80mg/dl)
或
强化降脂
降低幅度 >40%
>2.6mmol/L (100mg/dl)
标准降脂
<2.6mmol/L (100mg/dl)
或
降低幅度
LOGO
转归
❖ 入院:NIHSS:9 ❖ 入院后24 : NIHSS:8 ❖ 入院后7d :NIHSS:8 ❖ 出院(18d):NIHSS:4 、mRS 2
LOGO
❖ 复查颈部血管超声(病后8天) :左侧颈动脉分叉处血栓消失,小斑 块形成
❖ MRI (病后14天) :左额颞岛及左侧基底节区缺血性改变;左基底 节区少许渗血灶可能大;MRA示:椎基底动脉走行略迂曲
30-40%
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专家建议. 中华内科杂志. 20L07O;46G(1O):81-82.
住院治疗
❖ 波立维:75mg qd ❖ 拜阿司匹林:100mg qd(持续1周) ❖ 立普妥:20mg qd ❖ VitB6:5mg qd ❖ 叶酸:2.5mg qd ❖ 弥可保:0.5mg qd ❖ 嘱戒烟 ❖ 康复训练
❖ 卒中病因的判定 ❖ 卒中机制
❖ 卒中的严重程度 ❖ 病人因素
❖ 脑梗死 ❖ 左颈内动脉系统
❖ 男性、大量吸烟饮酒史;无心律失 常
❖ 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待排 ❖ 栓塞:栓子脱落 流域性梗死;动脉
源性?心源性? ❖ NIHSS:9分
❖ 以往状态、社会经济地位、价值取 向等
LOGO
入院诊断
❖ 脑梗死
过低可能带来危害
IA❖ 胆固醇水平升高的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应该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及药物治
疗。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目标是使LDL-C水平降至2.59mmol/L (100 mg/dl )以下或使LDL-C下降幅度达到30%-40% ❖ 伴有多种危险因素(冠心病、糖尿病、未戒断的吸烟、代谢综合征、脑动脉
缺血性卒中或TIA,伴有 1.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 2.有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 冠心病、代谢综合征、持续吸烟)
极 高 危
高危
其它缺血性卒中或TIA
中度高危
只有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 (一级预防)
中危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或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LOGO
卒中/TIA危险分层及他汀干预策略
临床描述
LOGO
抗血小板治疗应该使用多长时间?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疾病患者3年事件率高达
28.4%,是一年事件率的两倍!
* 所有的事件率经年龄和性别校正
European Heart Journal Advance Access published August 31, 2009 presLenOtedGatOESC 2009
❖ 戒烟
❖ 氯吡格雷:对于高危患者获益更显著 ❖ 不推荐常规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
LOGO
出院治疗
❖ 波立维:75mg qd ❖ 立普妥:20mg qd ❖ VitB6:5mg qd ❖ 叶酸:2.5mg qd ❖ 弥可保:0.5mg qd ❖ 戒烟 ❖ 转康复中心继续康复治疗
LOGO
❖ 栓子转归 ❖ 抗血小板药分层使用
ESSEN卒中危险评分(ESRS)
危险因素或疾病
年龄42岁 高血压 糖尿病 既往心肌梗死 其他心血管病(除心肌梗死和房颤) 周围血管病 吸烟 除本次事件之外的既往TIA或缺血性卒中
分数
0 0 0 0 0 1 1 0
2分
LOGO
脑卒中/TIA抗血小板治疗的分层用药
临床描述
危险分层
治疗方案
•脑动脉支架或其他成形 •动脉-动脉栓塞事件
30
4项队列研究,241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
25
23%(549例)的卒中患者既往有TIA病史
17%发生在卒中发作当天
20
9%发生在卒中发作前一天
15
43%发生在卒中发作事件的七天内
10
5
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Days
Neurology 2005; 64: 817-20.
一例动脉-动脉栓塞的诊治策略
杜万良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
病史
❖ 李XX,男,42岁,住院号:330280 ❖ 突发右侧偏瘫伴言语不能4小时 ❖ 4小时前行走时突发右侧肢体偏瘫,摔倒在地,伴言语不能,但能部
分理解他人言语。无头晕、视物旋转、视物成双、双眼视物不清,无 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无意识丧失、二便失禁。否认病前头颈部外伤 ❖ 当地医院头CT检查:未见异常 ❖ 发病后4小时转至我院,右肢无力症状部分缓解 ❖ 我院CT检查:左额叶梗死灶
律齐 ❖ 神志清楚,混合性失语,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上肢肌力3级,右
下肢4级,右侧踝阵挛(+),Babinski征(+)。 ❖ NIHSS:9
LOGO
CT
❖ 左额叶梗死灶
LOGO
CTP
LOGO
CTA
❖ 左侧大脑中动脉上干未显影,考虑闭塞,远端分支少
LOGO
缺血性卒中治疗策略
LOGO
卒中的分类及病因
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43(2): 154-L1O60GO
应该何时启动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应该从急性期就开始实施 ——2010中国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指南
Percentage of patients
TIA/小卒中后48h内发生卒中风险最高
35
应快速诊断、尽早启动抗血小板治疗
IA 粥样硬化病变但无确切的易损斑块或动脉源性栓塞证据或外周动脉疾病之一
者)的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如果LDL-C>2.07 mmol/L(80 mg/dl ),应将 LDL-C降至2.07 mmol/L(80 mg/dl )以下或使LDL-C下降幅度>40%。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指南写作组,2010中国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
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43(2):154-1L60OGO
2010中国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指南推荐意见
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TIA的抗栓治疗 IA❖ 对于非心源性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除少数情况需要抗凝治
疗,大多数情况均建议给予抗血小板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TIA复发 ❖ 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以单药治疗为主,氯吡格雷(75 mg/d)、阿司匹
体会
LOGO
36
LOGO
其它颅内血管超声大致正常
LOGO
MRI+MRA(病后2天)
DWI
T2* LOGO
弓上CEMRA
LOGO
双功能B超
❖ 左侧颈动脉分叉处不均质回声,血栓?
LOGO
诊断
❖ 脑梗死
❖ 左侧颈内动脉系统
❖
动脉粥样硬化性
❖
A-A栓塞
❖ 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右)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 依据: ❖ 急性动态起病,瞬间达高峰 ❖ 临床表现为左侧颈内动脉系统供血区受损的症状、体征,达4小时 ❖ 脑形态学检查:流域性梗死 ❖ CTA、MRA:大脑中动脉部分缺如 ❖ US:LICA分叉处血栓信号 ❖ EMS:TCD无颞窗无法监测 ❖ hsCRP↑ ❖ 相关心脏检查及血管炎等检查:(-) ❖ 有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的证据
卒中 缺血性卒中
原发性出血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粥样硬化 性脑血管病
穿支动脉病
(腔隙性)
低灌注
动脉源性 栓塞
心源性栓塞
•心房纤颤 •瓣膜病 •心室血栓 •其他
原因不明
其他不常见原因
•血栓前状态 •夹层 •动脉炎 •偏头痛/血管痉挛 •药物滥用 •其他
LOGO
病例分析
❖ 缺血性卒中的初步诊断 ❖ 卒中的责任血管 ❖ 评估卒中全身危险因素
LOGO
脑形态及血管相关检查
❖ MRI( 病后2天) :左额颞顶岛及左侧基底节区、左侧脑室后角旁急 性期梗死灶;MRA示:颅内各大血管走行及形态未见明显异常
❖ CEMRA:左侧颈内动脉起始处管腔略窄;左侧大脑中动脉分支较对侧 略显稀疏
❖ 颈部血管超声(病后3天):左侧颈动脉分叉处不均质回声,血栓? ❖ TCD:双侧颞窗眼窗信号欠佳,未探及双侧MCA、ACA、PCA;颈部及
IA 林(50~325 mgபைடு நூலகம்d)都可以做为首选药物
❖ 有证据表明氯吡格雷优于阿司匹林,尤其对于高危患者获益更显著
IA❖ 不推荐常规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但对于有急性冠状动脉疾病(例
如不稳定型心绞痛,无Q波心肌梗死)或近期有支架成形术的患者,推 荐联合应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指南写作组,2010中国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
❖ 左侧颈内动脉系统
❖ 动脉粥样硬化性?
❖
A-A栓塞可能性大
❖
心源性栓塞待除外
LOGO
危险因素筛查
❖ 血常规:正常 ❖ 血糖:4.3mmol/L ❖ HbA1C:5.1% ❖ 总胆固醇:4.3mmol/L、高密度脂蛋白:1.35 mmol/L、低密度脂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