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孟子民本思想对现实的意义解读
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

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也是儒家思想的第二位代表人物。
在当时,孟子比较风起云涌的诸子学说,他笃信只有儒家学说才是救治天下的唯一正确之道,他宣扬儒家的仁爱观、德政、王道,以安定天下。
其”民贵君轻”思想是孟子思想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以民为本,以民为贵“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名也”。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
由此可见,治国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得民心,尊重人民、善待百姓,肯定人民的巨大作用和历史地位。
领导者、当权者倘若能做到倾听民声、尊重民意、为人民排忧解难,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必然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戴,全国上下齐心,国家也定将日益强大。
胡锦涛总书记今年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这充分尊重了人民的主人翁地位。
一切劳动成果都是人民所创造,要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取的成果与人民共享。
孟子曾说:“出乎尔者,反乎尔也”。
意思是说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的,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
这正是处理官员与群众关系之道。
为官者,善待百姓,为人民办实事,为民排忧解难,自然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相反,倘若在人民遇到困难时,政府袖手旁观、视若无物,他日,国家有难,人民也难以齐心应对。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广大农民解决了土地问题,在当时,既没有先进的军事装备,军队规模也较之甚小,但正是由于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全国上下齐心,队伍规模日益壮大,团结一心,用坚强的意志和爱国之心击退了敌人,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这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仍然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强调“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
二、忧民之忧,乐民之乐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是一种通俗的说法,一个人享受快乐不如同大家一起分享来的开心。
孟子保民而王思想的现实意义作文

孟子保民而王思想的现实意义作文说起孟子的“保民而王”思想,这在咱们现代社会可有着实实在在的意义。
咱先讲讲啥是“保民而王”。
简单来说,就是统治者要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生活,保障他们的权益,这样才能称王称霸。
注意啊,这可不是那种蛮横的称霸,而是得到百姓真心拥护的那种“王”。
咱就拿我身边的事儿来说说。
我家住在一个小镇上,前几年,镇上来了一位新的镇长。
刚上任那会,大家都心里犯嘀咕,不知道这位新官会咋样。
这镇长上任没多久,就开始走街串巷了解情况。
他看到镇上的路坑坑洼洼,一下雨就积水,老百姓出行特别不方便。
他没多废话,立马组织人手修路。
那段时间,天天都能看到修路的工人在忙碌,镇长也经常来现场查看工程进度。
这还不算完,他又发现镇上的学校设施老旧,孩子们的学习环境不太好。
于是,他四处奔波,争取资金,给学校翻新了教学楼,添置了新的桌椅和教学设备。
他说:“孩子们是咱们镇的未来,可不能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还有呢,镇里有一些困难家庭,生活过得紧巴巴的。
镇长了解到情况后,给他们申请了各种补助,还帮忙联系工作,让他们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你看,这位镇长做的这些事儿,不就是孟子“保民而王”思想的体现吗?他关心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让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因为镇长的这些作为,镇里的人对他那是赞不绝口。
大家干活都更有劲儿了,镇里的经济也发展得越来越好。
以前一些年轻人都想着往外跑,去大城市闯荡。
现在呢,不少人都愿意留在镇里发展,因为他们看到了家乡的希望。
这让我想到了现在的一些企业。
有些企业老板,只想着自己赚钱,拼命压榨员工,不给员工应有的福利和保障。
这样的企业能长久吗?显然不能!员工都不乐意在这儿干了,工作能做好吗?企业能发展好吗?相反,那些真正关心员工,为员工着想的企业,员工们都愿意死心塌地地跟着干,企业也能越做越大。
再说说咱们的国家。
政府一直在努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让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脱贫,过上了好日子。
孟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作文利与弊

孟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作文利与弊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孟子主张"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政治理念,认为国家的根本就是为了人民,君王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这一点在现代社会里是非常宝贵和正确的。
因为国家的确应该为人民服务,政府的一切决策都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
这样才能让国家真正强盛,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另外,孟子还非常重视教育,他提出"教学相长"的理念。
意思就是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老师在教书的同时也会得到启发,学生在学习时也会激发老师获得新的认识。
这种教育理念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有利于双方共同进步。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仍然可以继续秉承这一理念,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让教学双方都能够获益。
可是,孟子的有些思想观点就已经有些过时了。
比如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有不同的"气质",有些人生来就是做官的"料",有些人生来就是做农民的"料"。
这种思想明显带有一些等级观念和歧视色彩,不太符合现代社会追求平等和反对歧视的价值理念。
再比如,孟子主张"富国强兵",认为国家只有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力量强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但现代社会已经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毁灭性,许多国家都主张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不再渴望动用武力来扩张领土或征服他国。
所以孟子这种强调军事力量的思想,已经不太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总的来说,孟子的许多思想例如重视民本、提倡教育互动等,确实具有积极意义和借鉴价值。
但也有一些观点如重视等级、鼓吹富国强兵等,则已经有些过时和陈旧,与现代社会的理念有出入。
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孟子思想中合理的因素,摒弃那些已经过时的部分,这样才能真正让孟子的智慧代代相传、世世得用。
篇2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古代哲学家孟子的思想,看看它对现在的我们有什么意义吧。
孟子民本

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摘要]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进步性的思想主题,民贵君轻,民心向背决定了政治成败,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主旨,而他的富民、与民同乐、省刑薄赋等思想是这一主旨生发、派生出来的。
这些思想不光是在古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代其借鉴意义也十分重大。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被尊称为亚圣。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就学于子思(孔子的孙子)。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一、民本思想产生的原因(一)民本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孟子的民本思想来源于对历史经验的概括和发展,来源于对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
孟子从历史上诸多战争中认识到了人民的作用。
早在夏朝,桀王“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人民就痛恨他,发誓与他同归于尽。
继之,商代末,纣王“暴虐百姓”,激起人民的反抗,国家纷乱不堪,民怨沸腾。
西周末年,周厉王行暴政,强制推行领主国有制,禁止平民入川泽山林,渔猎谋生,引起国人不满,又采取高压手段,严禁人们议论国事,民众忍无可忍,于是起义攻占京都,捣毁宫室,厉王被逐。
总结历史的经验,孟子指出:“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
”孟子深刻地认识到民不仅在军事上是国家强弱、存亡的关键,在经济上更是国家贫富的决定因素。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广大民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浅谈孟子民本思想的现代价值

浅谈孟子民本思想的现代价值作者:未知摘要:民本思想是孟子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民是目的的价值取向、与民同甘苦的管理理念、法德并用的治理模式、社会和谐的发展目标是当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思想资源。
关键词:孟子民本思想民是目的在人类历史上,任何能够流传到现代的伟大思想,自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有其值得当今人类社会借鉴的潜在内容,而且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对它借鉴的角度会不断地增多,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膨胀得愈大。
”1作为流传到现在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中国当今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思想资源。
一、民是目的的价值取向孟子的民本思想,非常重视民生问题,强调满足民众的物质生活,可以说,民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前提。
因为孟子深知只有满足了民众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了,民众生活无忧了,才能对民众进行教化,社会才会安定有序;社会安定有序,才能给民众带来更多的利益。
所以在孟子的民本思想中,民众的利益始终是一个核心问题,一切应以民众的利益作为判断的标准。
孟子的民生问题,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经济的发展问题,按现在的话语体系来说就是。
经济的发展只是手段,人民的利益才是目的。
孟子的这一价值取向,对我们当今的社会经济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社会呈现一片万物复苏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春之景象。
但当今的中国,一些不协调的现象对社会的发展也进行着侵蚀作用,如贪污腐败、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分配不公、金钱至上等等。
这些现象让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社会财富为部分人所享有,而不是让民众分享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好处。
鉴于此,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要求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当然,中共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和孟子的民本思想存在着很多的差异,我们现在的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孟子的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当于官来说的。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作文

孟子仁政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孟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儒家大师,在先秦儒学和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思想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影响、渗透于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心理、美学、民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陶冶情操、崇尚人格、尊老慈幼、安定家庭、协调社会、治国安邦、顺应自然、天人和谐等多种功能和影响,对中华民族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和优良传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现代生活中,孟子思想仍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孟子是我国古代民本主义的杰出代表。
他不但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奉劝统治者施行仁政,还形成了一套关于如何实行“民本”的系统主张,将先秦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孟子重视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使其学说具备了一定的民权思想因素。
孟子的民本思想本质上还属于专制主义的王权思想,但其中确实包含了丰富的普适价值,尤其是“人民主体性”的提出在当时是极具进步意义的。
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标准去苛求古人,应该给予客观的评价。
孟子民本思想中的体现的政治理性和政治智慧,是古代思想家留下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建设和谐社会而服务。
一、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民本思想可以说是儒家的一大特色。
在我国的上古社会存在着朴素的人文主义传统,早期的统治者们都隐约意识到人民在政治生活中固国安邦的地位和作用。
孟子正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代表之一。
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神权”思想开始动摇,“重民”的意识在人们尤其是部分统治者的心中越来越明显了。
民本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民本思想是最富特色且最具魅力的。
孟子认为人民是社会和国家的根基,人民创造的财富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以及统治者维持统治的基础,民心的向背决定天下的得失。
统治者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治理好国家。
要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就必须做到经济上富民、惠民;政治上宽民、爱民;思想上教民、化民。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今天的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孟子强调民本,主张以民为本,以民为贵,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国家才能强大稳固。
下面我们来略论一下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强调民生至上。
他认为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安居乐业,只有让人民过上富足安定的生活,国家才能得到长久的稳定和发展。
孟子曾经说过:“择君而论之,则贤君能进退、能保民以治,故民劝于长安矣;君子立政从权、君子安身以安民,故民从之至也。
”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于君臣关系的看法,他认为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贤君和安民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孟子一直主张以民为本,重视民生,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的安居乐业,只有人民过上富足平安的生活,国家才能得到长久的稳定和发展。
孟子强调民智至上。
他认为人民应该受到教育和培养,只有让人民智慧开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他曾经说过:“民无学不知,无不知试不用,无用不长久。
”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于人民教育的看法,他认为人民应该接受教育和培养,只有让人民智慧开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孟子强调民智至上,主张人民应该受到教育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得到长治久安。
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今天的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强调民生至上,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的安居乐业;他强调民权至上,认为人民应该有发言权和参与权;他强调民智至上,认为人民应该受到教育和培养。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得到长治久安,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借鉴孟子的民本思想,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努力。
【这个文章重复太多】。
孟子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民本思想 仁政思想 性善论
民本思想
领导者的
民本权 利观
2011年,中共中央总书记 胡锦涛和中央书记处成员 上任伊始,“首发”西柏 坡考察学习,并郑重提出 全党同志要牢记“两个务 必”,坚持做到“权为民 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 民所谋”。这“两个务必” 与“三个为民”,既体现 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 为民的本质特征,又体现 了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 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 观的现实要求,发人深省, 催人奋进。
浩然之气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是党的根本宗旨
社会主义首先要以为 人民服务为核心,以 集体主义为原则······
1
2
改革创新精神 全 面推进党的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道德
顺应天性,保持并 扩充
四种品德
四种善端
仁、义、礼、智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
修身养性
尽心知性
善
寡欲
仁政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01 重民 重视百姓的利益,一切以民利为先。
02 爱民 关心,体恤百姓疾苦,想百姓之所想,急
03 养民、富民 百姓之所急。
制闵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
04 教民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启示意义
以德治国
以人为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孟子民本思想对现实的意义摘要:民本思想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已有之,到孟子把民本思想发展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他在“民本”理念的诸多方面直接沿袭了孔子的许多思想,立足于“仁政王道”治国方略的基础上把“民本位”的观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尽管他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消极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很有前瞻性的,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对孟子的民本思想进行清晰,全面,深刻的解读,认真分析潜藏在它背后的历史动因,能够挖掘内涵并赋予它合理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孟子民本思想现实意义以人为本“民本”一词,语出《尚书·七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民本是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其实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
一.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民本思想可以说是儒家的一大特色。
在我国的上古社会存在着朴素的人文主义传统,早期的统治者们都隐约意识到人民在政治生活中固国安邦的地位和作用。
孟子正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代表之一。
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神权”思想开始动摇,“重民”的意识在人们尤其是部分统治者的心中越来越明显了。
民本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民本思想是最富特色且最具魅力的。
孟子认为人民是社会和国家的根基,人民创造的财富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以及统治者维持统治的基础,民心的向背决定天下的得失。
统治者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治理好国家。
要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就必须做到经济上富民、惠民;政治上宽民、爱民;思想上教民、化民。
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民贵君轻。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由此可见,在百姓、大夫、诸侯、天子的层层结构中,天子的地位最高、最尊贵,但也只有得到百姓的拥护才能成为天子。
失去了民心,天子也就不复存在了。
可见孟子“民贵君轻”的含义是,民是社会和国家的根基,万万不可动摇。
对统治者而言,取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第二个方面:民心决定论。
孟子从桀、纣覆灭的历史经验中分析了天下得失的根本原因。
天下之得失在于能否得民,而能否得民又在于能否得到“民心”,即能否得到民众真心实意的拥护。
桀、纣之失民,实际是失去了民心。
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顺从了天下民众之心。
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兴衰,决定国家兴亡!至于君王,孟子说是“君为轻”自然不能与人民相提并论。
古有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事情,当然也不乏失民心者失天下的事情。
秦始皇嬴政暴戾,使得人民纷纷起来反抗,最终才统一不久的天下,才建立的政权,就被推翻。
刘邦之所以能够建立汉王朝,与他善于搞好人际关系,懂得如何与属下相处,从而得到了民心密不可分啊!孟子的民本思想也在此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第三个方面:尚贤与民主,主张君王广泛地听取各阶层的意见。
孟子认为,对进贤、任免和处置人都是比较重要的政事的问题,不能只听左右亲近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听取国人的意见,并且还应该把国人的意见当作基本的依据。
第四个方面:使百姓得到物质、政治、精神三方面的满足。
经济上推行各种惠民政策,政治上爱民、宽民,思想上教民、化民。
孟子的民本思想虽然存在固有的阶级局限性,但“民本”思想中却揭示了深刻的执政规律,并发挥了客观的历史作用。
其一,顺应了民意、约束了专制权力。
其二,维护了社会秩序,保持了国家稳定。
其三,加强了文化认同、巩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统一。
二.孟子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1.古今民本思想的区别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中的精华是我国当前民本思想的基础,我们今天强调的民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内容,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但与古代的以民为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是在价值观上重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
而我们党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以人为本”的“本”,意思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发展的根本,用胡锦涛总书记的话说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和人民共享”。
当前我们在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过程中,应该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
而孟子的民本思想、德治主张,至今仍然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借鉴。
2.民本思想在当代的发展民本思想千古绵延,治国之道一以贯之。
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
其核心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紧紧依靠群众智慧取得胜利,培养起群众的深厚感情,群众路线与古代的民生思想不谋而合。
几十年来,中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步入了“深水区”,群众的要求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跃升,与民隔绝不是办法,必须正视群众的诉求,仔细聆听民生,在众声喧哗的网络环境中打捞“沉没的声音”。
惟其如此,才能永远赢得群众信任,执政的根基才能更加牢固。
所以,新时期,党的领导人强调要防范“脱离群众的危险”,强调要“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要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
泱泱中国如今已跻身世界第二大综合经济体,网络技术的飞速进步带动人们思想的日益多元,然而对于执政者来说,无论环境怎样变化,民本思想自古传承,从未过时。
新时期,出于对社稷福祉的深刻考量、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群众路线依然是法宝,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精神。
3.新时代的“民本”——以人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本质就是以人为根本,以人为中心;人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这就意味着,人本身具有最高的价值,人是最高的价值主体。
这一理念正与孟子的民本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一理念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加强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立场教育,促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为民意识和廉洁意识,自觉做到秉公用权,勤政廉政,情系民生、维护民利、凝聚民心,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全部工作之中。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民本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实行“以人为本”的前提是坚持人民民主,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其次,对于古代民本思想的阶级成分应该完全剔除,这就要明确我们“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非维持阶级特权;再次,实行“以人为本”必须走出愚民政策的误区,如实进行思想宣传;最后,明确政府同人民的关系是服务关系,而非统治关系,大力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容丰富而精深,传承了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并对后世民本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
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表明:一方面,无论是哪个统治阶级在哪个历史时期,只要坚持以民为本,推行富民惠民政策,就可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另一方面,无论哪个统治阶级在哪个朝代,一旦背离民意,不问民众疾苦,横征暴敛,骄奢淫逸,最终会灭亡。
毕竟,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民心向背决定着国家的生死存亡,民与君是舟和水的关系,正所谓“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当前,我们科学地认识这一传统思想,吸收其精华,摒弃其糟粕,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它,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进一步深化党的“以人为本”理念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读书的好处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
——达尔文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
——陈寿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儿17、学习永远不晚。
——高尔基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刘向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