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染坊》浅谈商业文学的现实意义
读《大染坊》有感——陈寿亭

读《大染坊》有感
——陈寿亭
一本《大染坊》读完,主人公陈寿亭的言行举止深深地打动了我,他真是一个商业界的奇人,他从一个沿街要饭的,变成了大染坊掌柜的;他虽然一个字也不认识,但是用起计来却是无人能敌。
在我的心目中,他就是个神人。
陈寿亭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
在他小时候还在要饭时,锁子叔给了他一块饼,救了他一命,到他后来当了掌柜的,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一直在为锁子叔和婶子养老送终,不是雇丫头就是买房子,他还兑现了那时的诺言:要叔叔婶婶吃白面。
陈六子的做人与经商之道

陈六子的做人与经商之道《大染坊》是作家陈杰的一篇长篇小说。
他描绘了陈寿亭由一个衣食无着的小乞丐成为威镇四方的民族工业家——一位商界“奇侠”的人生经历。
小说中,作家不仅全面地展示了二战前民族资本主义曾有的一度繁荣、欣欣向荣及不久之后的没落枯萎,也一定程度上探讨揭露了当时中国倍受凌辱和资本主义实业救国愿望破灭的原因。
作品情节曲折跌宕,引人入胜,情感朴实热烈,感人至深,语言通俗易懂,晓白流畅,人物塑造也血肉丰满,栩栩如生,而且角色多样,有实业家、大学生、军人、日本商人,也有地痞无赖,车夫、老鸨等一系列小人物,这些人物使作品更生动、更有趣、也更真实全面的展现了社会现实,在人物之间的无形对比中突显其个性。
整部作品既是对个人奋斗的深情礼赞,更是一曲民族工业的悠长挽歌。
作为文学史上一位新的人物形象,陈寿亭的人物性格特点是什么,又是怎么形成的,这个形象具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本文将加以探讨。
一、陈寿亭性格的特点陈寿亭热情豪爽,头脑灵活,风趣幽默,性情刚烈,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概括起来有这样几点:(一)仁他善良、正直。
“锁子叔”自己都半饥不饱,却把半块饼子留给“小要饭的”。
而寿亭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滴水之恩也涌泉相报。
就像瞎婶子说的:“你叔当年也就是行了针鼻那么大点的好,却换的你年年供米,月月供材。
”还把房东的老婆雇来伺候二老。
这种“知恩图报”的义举,无论是自富豪商贾、还是民间百姓,甚至连土匪也在这人性的光芒面前望而却步。
下层贫民间这种出自人类原生态的质朴、善良,是主人公形象的基本底色。
因为有了对这一起点的关照,随后的故事才有了演绎的逻辑基础。
陈寿亭的染厂是不打卡的,他的厂子里也没有什么打手和大狼狗。
穷苦出身的陈寿亭爱给员工发肘子,因为发了钱工人们都不舍得吃,过年过节发“喜面儿”也很大方。
他在青岛把大华染厂卖给日本人后,工人又全部跑到济南继续在他的麾下。
就是因为过年的时候他给每个人发了20块大洋,而当时两块大洋基本可以养活一个三口之家一个月。
读《大染坊》的感想中国商人的商道

读《大染坊》的感想中国商人的商道读《大染坊》的感想中国商人的商道看完《大染坊》后感想很多,从做人到做事,从经商到管理。
由于自己的工作与营销有关系,那我就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下《大染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原身在此山中。
也希望你能留下你的意见。
创业初期:陈六子创业初期是作坊式生产,在山东周村。
由于当地竞争激烈他采用的竞争手段有:第一掌握技术技术是个企业的生命,要是技术那在别人手里,就如同被别人卡住了脖子。
陈六子首先就学到了染布中最核心的技术,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服务热情当时的周村发展不好,市场主要还是农村老百姓,他们也热情善良。
陈六子当时年纪不大,把百姓的步都亲自送到他们家里,不仅节省顾客的时间,而且还和他们加深了感情。
这种感情也是口碑,一提起周家染坊想到的就是:步染的鲜亮,伙计勤快。
第三价格优势拥有技术的同时不忘记创新。
随着染坊的不断扩大,引进德国燃料大批量印染,提高印染质量和成本。
利用价格的优势,打压兼并竞争者,逐渐把染坊做到周村前三甲。
第四注重个人宣传这里说成这样多少有点违背陈六子本人的意愿。
农村看中一个人有两方面一是德二是本事,陈六子就都做到了。
他的"孝"是出了名的,我觉得这个孝是出自他的内心,而不是"炒作"。
从表象来说"孝"的有些夸张,也就是夸张让所有的人都记得这个人的人格魅力,包括我。
创业中期:在周村做了十年左右的小作坊后就开始走出去,当时卢家在寻找合作伙伴。
陈六子找到了有点实力的投资商,他们能出一部分资金,但是把厂房建在青岛。
于是陈六子的创业就从小作坊发展到了合伙经营,正式成立公司。
在青岛遇到了前所未有了麻烦,但是陈六子都一一化解,那么我就看看他都用了什么方法。
一,人性化管理陈六子此人脾气不好,对于中层领导经常责骂,但是绝对不是无理取闹。
对普通工人他平易敬人,他有个理论,我让工人吃好睡好,还要让工人高兴,工人有了感激的心理,工作起来就会更努力,工作效率提高,次品率提高后,多发的工资就微不足道了。
《大染坊》观后感

《大染坊》观后感第一篇:《大染坊》观后感《大染坊》观后感两周的课余时间,观看了电视连续剧《大染坊》,颇有感触。
剧中讲述了主人公陈寿亭自清朝末年到七七事变、从沿街要饭的乞丐成长为工业巨头的奋斗经历。
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真实再现了中华民族工业在20世纪初叶发生、发展、成长、壮大,以及在当时的国情下一代人兴业报国之梦诞生与毁灭的过程。
下面我从市场营销方面谈谈陈寿亭的经商故事。
要想营销做得好,产品就得质量好;要产品质量好,就要员工积极卖力去做;要员工积极卖力,领导就要好的管理能力,有自己的人格魅力,那是一种不能用语言刻画的吸引力。
看过片子后,我们会感到陈寿亭在其整个管理过程中,一直体现了人本管理的思想。
如他在青岛,企业发展壮大时给工人长工钱;到济南开染厂后给技术好、能干的工人长工钱,同时给予员工关心和激励,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了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本管理的思想。
在青岛,大华染厂刚起步时,他天天泡在车间,与工人一起下料;工作中身先士卒,显示了与员工的亲近;为使企业能够快速发展,他思考企业发展大计,以至于累得睡在工作岗位上;他演示了用鱿鱼试验水温的绝活,使员工极为佩服,显示了其独有的技术技能。
这些都合理地展现了他的领导和技术能力,进而树立了权威。
每一种产品都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一开始在周村时,染坊里的刘师傅心术不正,总以自己的手艺要挟周掌柜。
陈寿亭假意讨好刘师傅,乘机偷学会了染布的手艺之后,说服周掌柜辞退了刘师傅。
于是陈寿亭掌握了染布的核心技术,有了一种独家的染料配方,他深知温度对染布颜色的重要影响,并总是用上好的德国染料,打造了染色好、不掉色的“飞虎牌”。
后来到青岛开了大华染厂,由于飞虎牌的质量比元亨染厂的栈桥牌的质量好,为后来大华染厂的市场扩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后来抗日战争,帮八路军印染“八爷灰”衣服时,为了避免日军的发现,他利用适当的温度把“八爷灰”染成其他颜色,等安全运到目的地后,再把衣服放在大锅里用合适的温度煮,衣服就变成了所需的灰色。
看完《大染坊》:感叹陈寿亭成功逆袭,实则卢家驹才是成功的人

看完《大染坊》:感叹陈寿亭成功逆袭,实则卢家驹才是成功的人#21天图文打卡挑战#在众多《大染坊》的解说中,表面看是一部商业大片,实则暗藏着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剧本既写出了世事无常,难以预料,也道尽了人生百态,世道炎凉。
白云苍狗,世事无常,悠悠时光看似漫长,不过是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看完《大染坊》我们都在感叹陈寿亭乃一世商业奇才,所有的成功光环围绕着陈寿亭铺展开来,贯穿全剧。
然而,我们调转方向,从开篇直至结尾,卢家驹才是那个成功的人。
今天就跟随我的文字,看看叫花子陈寿亭与出身名门的卢家驹,是如何一步步攀上人生巅峰,成为那个时代,最为成功的人物。
01电视剧《大染房》,是由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出品的一部励志商战剧,该剧由演员侯勇、罗刚、王思懿、萨日娜、刘奕君等人主演,剧中演绎了一代奇商陈寿亭在印染行业从零开始,直到成为印染界的领头羊。
最开始看这部剧,是源于我舅舅的极力推荐,他告诉我,经商必看大染坊,做人必学陈寿亭。
可能对于现在的00后来说,“大染坊”是一个极其陌生的名词。
但是我认为,当下人心浮躁,《大染坊》值得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看一看。
陈寿亭从一名讨饭的穷苦孩子,脚踏实地奋斗成一代儒商。
有足够的魄力与见识,对于成长路上帮扶救济他的人更是有情且有义,善与恨在他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孙明祖例子最为典型,孙明祖是是陈寿亭的竞争对手,曾为击败陈寿亭使出各种阴谋诡计,夺取染布秘方,然而,却自食恶果。
陈寿亭此时并无落井下石,出人意料的出手相助,将染布秘方与豪车赠与孙明祖。
此举被陈寿亭深深折服。
一个对手馈赠商业秘方,看似善良,为孙明祖留足后路,实则十分狠,因为陈寿亭深知,此时的孙明祖已无丝毫还手之力,不再惧怕他,便干脆一石二鸟,伤害不大,侮辱性极强。
陈寿亭的孝、对员工慷慨大方、有谋略、看长线、顾大局。
几乎所有正义美好的名词形容陈寿亭都不为过,当时的我单纯的认为,陈寿亭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奇商,可如今回观《大染坊》,实则男二号卢家驹,才是真正的成功。
从《大染坊》中看创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共同分析

从《大染坊》中看创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共同分析以清末民初的民族工业之春为时代背景的《大染坊》是我最喜爱的一部小说或者说是一部很不错的商业题材电视剧,我相信很多人也都看过,但是陈杰写的原著估计看过的人不多,原著中比电视剧更加精彩,其中很多电视剧中没有播的在原著中都有体现,感兴趣的各位可以自己去看一看。
今天写一篇长文,聊一聊这部书对我的一些感悟。
说感悟,无非就是从人上、从事上去找去体会去借鉴。
希望我的感悟和分析也能给您各位提供一丝启发图片来于网络先看人,看人看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人,第一看的是外貌,但你我都有经验,从外貌上,往往判断一个人会有很大的偏差。
既然如此,那看人应该看什么,我觉的该看行事风格,而行事风格其根本是受性格决定,那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主人公陈寿亭的性格:性格篇在陈寿亭的成功的因素中,性格是非常重要的一级。
胆子大这一条在现实生活中极为重要,就这一条就能干翻一大片人,小说原著中彩芹的爹娘说陈寿亭胆子大,爱斗狠,包括后面的藤井,大洋马、林祥荣都不止一次说过陈六子胆子大的话。
举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六哥在周村时去催债被土匪绑架,土匪对他要打要杀,逼他降价不用德国染料,六哥没有被吓得就范,而上自己往自己身上按燃着的香,让土匪看到了自己的胆量,折服了土匪,最终保住了周村通和染坊的信誉,也截断了其他家竞争对手用黑道搅局的可能性。
第二个例子:在青岛,青帮地痞何大庚去大华收保护费给六哥开彩,往腿上割肉,而何大庚割一块,六哥吃一块,还喝着酒,最后双方变成了兄弟,保证了大华染厂的外部发展环境,震慑了竞争对手。
第三个例子:在青岛时,九一八事变,全国抵制日货,藤井的西红丸号运过来的坯布整个青岛没人敢买,陈寿亭凭着孤注一掷的胆量吃下了这批布(当时账房老吴说,万一市场有个风吹草动,我们将毁在这一场子里),但是最终陈六子凭借自己的胆量,一下赚了几十万近百万,为以后转战济南,在济南的发展,为之后对战藤井,对战林祥荣,收购天津开埠印染厂都奠定了基础。
大染坊读后感

大染坊读后感大染坊是一部由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所著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大染坊主人的生活故事。
小说中展现了大染坊主人对于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于爱情的不幸遭遇,以及对于传统与现代文化冲突的思考。
通过对于大染坊的读后感,我深刻感受到了三岛由纪夫对于人性、文化与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于传统与现代冲突的深刻思考。
首先,大染坊主人对于事业的执着追求让我深受感动。
在小说中,大染坊主人不断努力拓展自己的事业,不断寻求创新与变革,最终成为了当地染料行业的领军人物。
他对于染料工艺的热爱与执着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思考了什么是真正的事业追求。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追求的是金钱、地位和名利,而很少有人像大染坊主人一样,对于自己的事业有如此执着的追求。
这让我深刻思考了自己对于事业的态度,以及对于追求的真正意义。
其次,大染坊主人对于爱情的不幸遭遇让我深感唏嘘。
在小说中,大染坊主人与自己的妻子之间发生了许多矛盾与磨难,最终导致了两人的分离。
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让我深感心痛,也让我思考了爱情与婚姻的真正意义。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对于爱情与婚姻有着各种各样的期待与追求,但是很少有人能像大染坊主人一样,坚持自己的爱情信念,不断努力维系自己的家庭。
这让我深刻思考了自己对于爱情与婚姻的态度,以及对于家庭的珍惜与维系。
最后,大染坊主人对于传统与现代文化冲突的思考让我深受启发。
在小说中,大染坊主人不断面对着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他努力寻求着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与融合。
这让我深刻思考了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对于传统文化有着各种各样的态度与看法,但是很少有人能像大染坊主人一样,不断寻求着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与和谐。
这让我深刻思考了自己对于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态度,以及对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通过对于大染坊的读后感,我深刻感受到了三岛由纪夫对于人性、文化与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于传统与现代冲突的深刻思考。
大染坊——商战案例

大染坊——商战案例第一篇:大染坊——商战案例古人云:“观千里不能自顾其耳,举千钧不能自拔其身。
非目的疾、力不及也,势也。
”大意是,一个人就是千里眼,也看不见自已的耳朵;能举起千斤重的物品,也不能把自己一百多斤的身体举起来。
这不是眼力和力气达不到,因为“不得势”。
当今有些人和企业之所以不能取得应有的成功,某种程度上也不是“目不疾、力不久”的问题,而是“不得势”。
就像一个小小的螺丝,如果没有螺丝刀,就会上拧不紧又打不开。
不是没有这个力气,就是因为“不得势”。
由此可见,“得势”与“不得势”可谓是天壤之别。
世间的人和事都是一样的。
封建时代皇帝的儿子生下来就是王爷,老皇上看中了就是太子。
几岁的孩子让太监抱着就可以登基,接受群臣的跪拜。
为什么?因为他有血统上的优势。
现在有些有背景的学生,走出校门不久,就能当上科长、处长或者是企业的经理、总经理。
而有许多人奋斗终生也拼搏不到他们的起跑线上。
就是因为他们“得势”。
如果“不得势”就完全两样了。
常言说:“马瘦毛长肥四蹄,落翅凤凰不如鸡;老牛掉井力无用,虎入平川被犬欺。
”这就是形容它们不得势时的情形。
骏马本来可以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
因为瘦而失去了光彩;凤凰这种高贵的神鸟本来应该是傲翔高空的,因为落翅结果比鸡飞得还要低;老牛掉到井里,浑身是力也没有办法使出来了;兽中之王的老虎出了深山,连狗就敢欺负他。
在动物园笼子里,小朋友都可以拿着面包去戏弄老虎。
不是这些动物没有能力,而是失去了它们应有的优势。
就像蚊子可以戏弄大象,蜘蛛可以斗斗大蟒。
并不是大象和大蟒斗不过蚊子的蜘蛛,也是因为“不得势。
”什么是“势”呢?就是一种事物形成的趋势或态势。
例如:国内外的情形叫形势,一个地区的局部情形叫局势,失火的火叫火势,发大水的水叫水势,刮起大风叫风势,有权有势叫权势。
“两军相遇勇者胜”的勇字就是气势,锣鼓喧天的叫声势。
两者相争,占上风的叫优势,处下风的叫劣势等等。
这种趋势或态势形成的力量就叫势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大染坊》浅谈商业文学的现实意义
《大染坊》描写了中国20到3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染织业兴衰的历史,题材有趣,也有现实意义,它再现了一批处于动荡混乱年代的民族资本家在夹缝中挣扎的艰苦生存状态,以及东方传统道德文化和先进生产力所发生的碰撞与融合。
在这一部小说里面,社会脉络的写作可以说是在当时商业经济文化发展的背景运用中诞生的,带有浓重的商业文学色彩和意蕴。
1990 年代以来,民营企业逐渐崛起,民营企业家在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据了显著的位置,这一现实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冲击极其深刻。
许多商业文学小说在借助这一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近年来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大宅门》、《天下第一楼》都是很好的商业文学体裁。
小说讲叙的是清朝末年的一个风雪之夜,乞丐陈寿亭佯装冻昏,混入周村通和染坊。
寿亭靠巧言令色,从刘师傅那里偷学手艺,然后辞掉了高傲的师傅,自己出任主槽兼经理,是年十五岁。
通和染坊有了商界奇才,便渐成霸主。
陈寿亭靠着一股正气,“我就不信我陈六子要一辈子饭!”在经商道路上的摸滚爬打,最终成为一方资本家。
七七事变之后,政府不事抵抗,济南顿为孤城。
韩复榘弃城逃跑。
陈寿亭虽是才力非凡,但面对国家覆亡,只能付诸绝望的微笑……
以下从三个方面来浅谈《大染坊》中商业文学的现实意义:
一、人物性格的塑造更具复杂化
陈寿亭无疑是一个由农民阶级跨入资产阶级的特殊人物,这不同于卢家驹——一个外出留学归来的洋学生,和世代为资本家的林祥荣,因此他的个性必然会打上独特的阶级烙印,兼具两个阶级特点。
在成为一个大实业家之后,他依然布衣行头、依然抽浓烟横泛的烟叶子,依然在餐桌旁大声吆喝,哪怕是在西餐厅里;到最后他都没有离开过工厂的劳作车间,并不时的亲自动手干活,依然保留着一个农民所具有的质朴情怀。
当然,他也具有资产阶级的性格特点:在国民都抵制日货的时,他瞒着大家独自与日本人做生意,大捞便宜,同时这些也显示了他的精明强干。
这就使得在不同的社会商业文化背景下,主人公的性格更具有那个时代的典型特征。
由一个乞丐变成最后为人称赞的资本家,这其中的艰辛和艰难,不是一般人能够办到的。
而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又让陈寿亭的性格仍旧带着平民百姓的性格特征。
这样的双面人物性格的复杂化,深刻地印证了商业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的特征。
二、人物以及作品更具有典型的时代性
《大染坊》微妙深刻地表现了民国时期创办实业的精英人物的传奇经历,揭示了诡谲云涌、惊心动魄的商战竞争及其智慧谋略,极其传神地阐释了民国商界人物众生相,进而编织为一曲民族工业崛起及其个人奋斗的雄浑赞歌。
从陈寿亭这个人物本身,让我们了解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边是列强的欺凌,一边是同行业的挤压,在如此残
酷的竞争环境中,要想让自己立足,除了必要的资本家眼光以外,更多的是人物的性格。
作者在塑造陈寿亭这一人物形象过程中,从时代特征和阶级地位入手,而且通过其他人物形象来与之映衬和对比,这样陈寿亭的性格特征便更突出、更具特色。
作者通过商业竞争对手孙明祖、藤井来显示他竞争手段的高明;通过对厂里工人的关心,对曾经救助过自己的锁子叔的报答显示了他朴实善良、知恩图报的品格;通过对各种地痞无赖的强硬态度显示他毫无畏惧的强悍和勇敢。
在那些次要的角色上面,作者同样通过对比,勾勒出丰富百态的人物形象。
在这样社会背景下,人物形象饱满生动,更让陈寿亭成为一代商业界的血性“传奇人物”。
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和作品打上了那个时代典型的生命印记,真实的年代,鲜活的人物,都让《大染坊》更具有特许的现实意义。
这也是在市场经济逐步成熟的今天,《大染坊》会如此受到大众欢迎的一部分原因。
三、作品情感更丰富
作者描绘了陈寿亭由一个衣食无着的小乞丐成为威镇四方的民族工业家的人生经历。
小说中,作家不仅全面地展示了二战前民族资本主义曾有的一度繁荣、欣欣向荣及不久之后的没落枯萎,也一定程度上探讨揭露了当时中国倍受凌辱和资本主义实业救国愿望破灭的原因。
作品情节曲折跌宕,引人入胜,情感朴实热烈,感人至深,语言
通俗易懂,晓白流畅,人物塑造也血肉丰满,栩栩如生,而且角色多样,有实业家、大学生、军人、日本商人,也有地痞无赖,车夫、老鸨等一系列小人物,这些人物使作品更生动、更有趣、也更真实全面的展现了社会现实,在人物之间的无形对比中突显其个性。
整部作品既是对个人奋斗的深情礼赞,更是一曲民族工业的悠长挽歌。
越是动荡的年代,越有感人的故事。
每个人都是时代下的一本书。
从《大染坊》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商业文学带来的独特性,让作品深刻形象。
文学的商业化发展,是一个双刃剑。
可以产生出惊世骇俗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出现泛滥低俗的小说。
任何一个事物在市场经济下发展,产业化是必然的结果,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符合的结果,但是只有在找到一个合理平衡点时,文化产业才能朝正确方向发展。
但我们也必须相信,商业文学的发展确实是带来了某些作品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