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研究的当代文化价值

合集下载

生态文学及其意义简论

生态文学及其意义简论

生态文学及其意义简论
姜桂华
【期刊名称】《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34)005
【摘要】当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问题,当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态文学诞生了,全球范围的越来越高涨的生态文学思潮形成了.生态文学的含义需要辨析,把生态文学界定得太广或太狭都不利于它的发展和对它的研究.生态文学的崛起,使文学研究获得了新的视角、思路和价值判断标准;生态文学为文化的古今贯通、中西交流提供了一种契机;生态文学提醒人们思考生存意义、示意"诗意栖居"的可能和必要.
【总页数】5页(P115-119)
【作者】姜桂华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05
【相关文献】
1.从展示危机到参与重建——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简论 [J], 吴景明;刘中树
2.简论我国原生态文学的内涵与核心思想 [J], 易国才
3.内蒙古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生态文学创作简论 [J], 魏永贵;赵富荣
4.生态批评对生态文学创作的意义 [J], 李大西
5.华夏生态文学资源开发的伦理建构意义 [J], 刘卫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开始深刻反思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和文化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它们以文学为媒介,通过艺术的手法揭示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本文首先将对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与外延。

接着,从多个角度阐述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包括它们对于环境保护、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文还将分析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在文学领域的独特地位,以及它们对于推动文学创新、拓展文学主题、丰富文学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本文旨在唤起更多人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

本文也期望为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二、生态文学的价值生态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深远的当代价值。

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文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生态文学作品中,作者们常常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从而引导读者反思自身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责任感。

生态文学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功能。

通过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描绘和剖析,生态文学作品能够揭示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使人们从社会层面去思考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文学还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致描绘和赞美,生态文学作品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激发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提升人们的审美境界。

生态文学还具有跨学科的研究价值。

它融合了文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有助于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深入发展。

当代中国文学的生态批评研究

当代中国文学的生态批评研究

当代中国文学的生态批评研究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生态文学逐渐成为本世纪以来文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在这个话题的背景下,生态批评也逐渐崛起,成为中国文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向。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生态批评在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地位及影响。

一、生态批评在中国文学研究中的起源及渊源生态批评在国内学界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对于这一概念的解释主要是来自于西方的相关研究。

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学术界也开始逐渐关注到生态批评这个新的研究方向,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本土化的生态批评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物质空间和时间的看重,也为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本土生态资源。

从《诗经》中多次出现的「采薇」、「蒹葭」等自然景象,到唐诗宋词中的山水田园,中国文学中的「自然意象」几乎无所不在。

因此,在中国的生态批评研究中加入传统文化元素,寻找与中国文学有关的生态主题和其表现形式,是非常具有意义的。

二、生态批评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启示生态批评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学批评方法,与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有着截然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人类与自然环境视为一个整体。

生态批评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时,尤其关注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试图探究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生态批评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为我们了解中国文学中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它较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更有针对性、更科学且富有进取性。

在生态批评的视角下,我们不仅可以更全面地认识文学作品,更能够更准确地捕捉文学作品里包含的生态信息和生态主题,从而推动中国文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内涵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许多中国作家的作品也开始逐渐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有些作品不仅反映出当前社会发展的生态问题,更涉及到对未来生态环境的预判和探讨。

生态批评的引入,使得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内涵得到了丰富和扩展。

浅析西方生态文学批评的发展趋势

浅析西方生态文学批评的发展趋势

· 63 ·文化视点【摘 要】生态批评文学不同于其他的流派,主要集中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西方文学的研究视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于人类的思想政治以及文化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从当代西方生态文学的价值取向来看,这对于把握人类的自然生态以及精神生态的共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西方生态 批评文学 趋势浅析西方生态文学批评的发展趋势王玉荣一、生态文学批评的概念关于生态学最好是由恩斯特·海克尔提出,但是20世纪70年代生态学开始逐渐向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转变,从而使得生态学有了人文气息。

生态批评简而言之是研究文学和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西方的角度来看,生态批评文学重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能够为解决生态危机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这个生态文学批评理论中,从人文生态的角度思考,从而贯穿了人与自然的生存法则,使得这种理论与环境的保护息息相关。

本文从生态批评文学的概念出发,在分析了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集合历史的发展趋势,从当代西方生态批评的价值取向方面分析了生态批评文学的发展趋势。

二、西方生态文学批评的基本特征(一)生态文学批评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尤其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这就表明西方当时更加注重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希望通过这种文学来审视人类文化,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生态文学批评体现了整体性的基本原则西方生态文学批评在文学鉴赏方面使用了整体性的基本原则,尤其是运用哲学中的联系发展的观点。

在写作文学作品过程汇总,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需要为人类灌输一种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这就使得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要尊重每个生物的生存法则,从而才能够使人类真正感受大自然带来的和谐。

(三)西方生态文学批评学科交叉性密切在文学的创作中不仅仅体现了自然的生态学,并且能够与社会学、伦理学以及经济学相联系,从而能够借鉴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演技的优秀成果,使得西方生态批评文学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古代诗词中的自然意象与生态文学研究

古代诗词中的自然意象与生态文学研究

古代诗词中的自然意象与生态文学研究花红柳绿,山青水秀,赏析古代诗词中的自然意象,探索生态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介绍自然是古代诗词中极其重要的主题之一,这些作品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还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

在古代中国的文学中,描绘自然的意象被广泛运用,成为表达感情、倡导人文关怀和传递文化智慧的有力工具。

生态文学是一门关注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学科,研究诗词中自然意象与生态文学的关系既有助于理解诗词的美学价值,又有助于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古代诗词中的自然意象,探讨其与生态文学的研究。

古代诗词中的自然意象花花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之一。

花的美丽、绽放和凋谢,成为了描写人生起伏和情感变迁的象征。

例如,杜甫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里的“秋光”和“流萤”都是花的意象,在描述夜晚的冷落和寂静的同时,也传递出对爱情与人生的思考。

山山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自然意象,它体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景色和气势的赞美。

诗人往往通过描绘山的险峻、高耸和壮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里的“山”在诗中象征着峻峰高耸的秋夜,烛光和流萤则表达了人与自然的交织。

水水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之一。

水的柔软、流动和悠远,常常被用来表达思考、回忆和情感。

例如,苏轼的《赤壁怀古》中写道:“抚摩自道兴,因之号二水。

明朝五谷花,归乐云阳市。

”这里的“二水”和“云阳市”都是水的意象,通过描述水的流动和生命力,表达了对古代壮丽景色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思考。

雨雨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之一。

雨的洗涤和滋润,被用来表达对人类成长和生命的祈愿。

同时,雨也可以象征着悲伤和寂寥。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近三十年中国生态文学研究

近三十年中国生态文学研究

近三十年中国生态文学研究一、内容概览近三十年来,中国生态文学研究领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初步到完善的过程。

这一时期的研究不仅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的现实困境,更着重于从广泛的角度反思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中国生态文学的研究,我们试图梳理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脉络,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

研究的范围广泛涉及生态批评、生态美学、生态教育等多个方面。

在生态批评领域,研究者们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环境意识的体现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生态破坏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严重影响。

通过跨越学科的界限,探讨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并积极借鉴国际生态文学研究成果,推动生态批评的深入发展。

在生态美学领域,学者们关注自然美、生活美和社会美的多重蕴涵及其审美特征,探讨生态美育在提升个体素质和塑造美好家园中的作用。

生态教育也是本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

我们着力于提高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培养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一代。

通过开展生态教育培训、编写生态教育读物等方式,推广生态环保理念,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

二、生态文学概念与发展21世纪的地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

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深刻变化,生态文学在中国逐渐兴盛,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生态文学在三十年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起起伏伏,不断地突破和创新。

早期的生态文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那时以徐刚为代表的诗人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具有深刻社会影响力的诗歌。

进入80年代,生态意识开始普及,越来越多的作家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并尝试通过文学创作来反映现实。

此时期的标志性作品有阿城的长篇小说《棋王》、张承志的《绿化树》等。

这些作品用独特的视角和优美的文字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引发了文坛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在90年代至2000年初期,生态文学的创作一度陷入低谷。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数量减少,质量也不如从前。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是当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支,它们在当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首先,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通过文学作品传递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环境问题并采取行动。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通过文学作品传递环境保护的信息和观点,引起读者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激发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行动。

其次,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文学作品可以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描绘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利用。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批评,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反思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

此外,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还促进了跨学科研究和合作。

环境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跨学科的研究和合作来解决。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涉及文学、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可以促进这些领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推动跨学科的合作研究。

最后,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保护方面具有价值。

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他们特有的环境和文化背景。

通过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和保护不同文化传统中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智慧,以及对环境
的独特认识和对自然的敬畏。

总之,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在当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它们通过文学作品传递环境保护的信息和意识,揭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跨学科研究和合作,以及保护和传承文化多样性。

它们的发展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积极的意义。

新时代生态文学的时代价值与文化意义

新时代生态文学的时代价值与文化意义

新时代生态文学的时代价值与文化意义
1. 新时代生态文学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然啊!就像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它让人们意识到农药对生态的巨大破坏,难道不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吗?
2. 它能唤起我们保护自然的责任感呀!比如阿来的《山珍三部》,不就让我们对那片土地充满了热爱和保护欲吗?
3. 新时代生态文学有独特的魅力呢!像梭罗的《瓦尔登湖》,简直就是引领我们走进自然的魔法之书,不是吗?
4. 它可以改变我们对自然的态度呀!比如说杰克·伦敦的作品,让我们对动物的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

5. 新时代生态文学的价值可大了去了!比如那些描写森林的文字,不就像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自然的大门吗?
6. 它对于文化传承也很重要呢!像那些古老的关于自然的传说,不正是通过生态文学流传下来的吗?
7. 新时代生态文学能引发我们的思考哟!比如说关于河流污染的描写,难道不会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吗?
8. 它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呀!就像描写野生动物艰难生存的故事,会让我们心疼不已,不是吗?
9. 新时代生态文学真的非常有意义!比如展现大自然美丽的作品,会让我们更加珍惜这一切。

10. 它是我们与自然沟通的桥梁呢!像那些描绘自然奇观的文字,不就是在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吗?
总之,新时代生态文学对于我们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传承文化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文学研究的当代文化价值摘要:当环境遭到严重污染、资源变得匮乏奇缺、人与自然关系出现问题等生态危机日益凸显时,“生态文学”诞生了,并在世界各地异军突起,迅速形成拥有大批研究学者的队伍,体现出鲜明的当代价值倾向性。

文章对生态文学发生、发展以及现实针对性进行考辨,挖掘生态文学深厚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根源,分析当代文化价值特征,强调优化生态文化的意义,连接起文学与人类精神中断的脉络,思考在充满生存危机的今天重新确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形态和价值理念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学;生态批评;生态危机;文化价值生态文学(ecological literature)或称生态批评(eco-criticism)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源自美国。

相对于其他西方文论而言,生态批评出现较晚,但它的诞生立刻引起世界各地学者的关注,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越来越高涨的生态文学思潮。

那么,什么是生态文学?它的含义是什么?关于生态文学的定义,厦门大学王诺教授在《欧美生态文学》中非常明确指出:“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

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1]。

”它强调了生态文学研究的任务是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分析考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查找造成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换言之,就是用生态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文学作品,通过文学重审人类文化价值观,探寻影响甚至决定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对自然态度和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一种文化价值取向的选择。

生态文学研究不仅研究文学作品如何表现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而且历史地揭示文化是如何影响地球生态的。

工业革命和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奢侈、消费、享乐主义思想使人类面临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双重危机。

因此,从生态文化角度挖掘文学创作中的思想基础和文化价值根源,重新确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价值理念势在必行。

一、生态文学的产生与发展生态文学产生的背景是不断加剧的生态危机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

18世纪60年代,随着英国第一台工业大机器的运转和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人类进入了一个工业文明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类征服自然的欲望膨胀,开始疯狂地向地球攫取和破坏,大自然沦为被征服和被改造的对象。

人类把自然用作实现自己巨大潜能的工具,为自己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世界,消费主义滋生蔓延。

然而正当人类沉浸于享受自己创造的辉煌财富时,却同时尝到了“人类中心主义”带给自己的苦果。

面对越来越狂妄自大和奢侈浪费的人类,大自然以它特有的方式向人类敲响警钟: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物种灭绝、全球变暖、温室效应、资源枯竭、臭氧空洞、地震频发、森林毁灭、生态失衡等,形成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大灾难。

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192个国家的官员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协议。

在此之前发生在珠穆朗玛峰的气候变化,是改变地球的先兆,环境问题再次吸引全球众多关注。

尽管本次会议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但各国领导人并没有站在世界人民未来长远利益角度,从生态精神出发,导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最终并未能出台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文本,留给人们的仍然是混乱与困惑。

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任重道远。

正是由于人类认知论的偏差和西方“现代性”的加速,加之人类自身对地球肆无忌惮的掠夺,引起全球知识界的忧虑,严峻的生态现实催发了生态文学的产生。

生态文学批评的端倪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

据王诺,1974年,美国人类生态学家约瑟夫·密克尔率先在其出版的专著《生存的悲剧:文学的生态学研究》中提出“文学的生态学”(literary ecology)术语,书中介绍了这一术语是指文学作品中对生物主题和关系研究的描述,同时试图揭示文学在人类生态学中的作用。

他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探讨“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真诚地挖掘文学对大自然和人类行为的影响;同年,《现代语言学会会刊》刊出了另一位美国学者克洛伯尔的文章,文中他提出了与密克尔相似的概念,将术语“生态学”(ecology)和“生态的”(ecological)引入文学批评中。

但首次明确使用“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一词的是学者威廉·鲁克尔特,1978年他在《衣阿华评论》上发表了《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一文,提倡“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把生态学和生态概念应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文学批评家必须具有生态学视野[2]。

20世纪90年代,大量生态批评专著问世,生态文学开始兴盛。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贝特的《浪漫主义的生态学》、克洛伯尔的《生态批评:浪漫的想象与生态意识》、布伊尔的《环境的想象:梭罗、自然文学和美国文化的构成》、格罗特费尔蒂和弗罗姆主编的论文集《生态批评读本》、《新文学史》,其中包括菲力普·达纳的《生态批评、文学理论和生态学真谛》、布伊尔的《生态的起义》在内的10篇专论生态批评的文章。

进入21世纪,更多的作家、诗人加入到生态文学创作、研究、批评队伍中来,生态文学也更加迅猛地发展。

正如2000年贝特在《大地之歌》里所呼吁的那样:公元第三个千年刚刚开始,大自然却早已进入了危机四伏的时代。

这是在为全人类描述生态文学赖以生成的生态危机真实写照。

生态文学是在人类和地球生存危机日益恶化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如何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已不再是作为自然科学的生态学解决的问题,而是作为人文科学的文学要研究的问题。

生态文学的文化价值迷失和消费主义蔓延使人类遭遇前所未有的现代性危机——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双重危机,只要地球生态危机不消除,生态文学就有发展的土壤。

二、生态文学的思想基础与文化根源西方圣经故事中“伊甸园”的自然王国和东方女娲补天的神奇传说都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美好想象和渴望,生态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也促使许多中西方学者开始寻找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的文化根源。

北美印第安人把自己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相信万物有灵,认为世界是万物的共同家园,所有的动植物和人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人类必须敬畏和感恩大自然,不能超越生存需求而肆意掠夺榨取它,因为人的生存依赖于大自然,否则将遭报应。

1854年,苏夸美什部落的酋长西雅图发表了一个口头上的宣言,称之为《西雅图宣言》,宣言表达了当时北美印第安人的整体生态思想:“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而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这一生态思想一直都深深影响着欧美文化[3]。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相信,人生的目的就是在于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中。

古罗马西塞罗强调动物与人一样,应当具有生命的尊严,所以要尊重一切生命。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学者切萨皮尔诺明确倡导要尊重自然万物,自然界中所有生物都有自己的神圣价值,没有什么东西令人唾弃。

还有阿伦·奈斯的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学批评;艾尔多的“生态中心论”理论等。

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生态思想和生存智慧博大丰厚,许多古代哲学家、思想家都有独到见解。

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哲学;孟子的“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天之生物,使之一本”观点;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论断;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人论;王守仁的“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4]生态感受都充分体现了中国道家强调的人与自然融合的整体自然观:天人合一。

这些中国传统原典中蕴含的生命意识实现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跨越时空的对话,揭示出道家、儒家自然思维的观物感悟,奠定了全球化语境下建构新一轮平等和谐文化理念的生态思想基础。

18-19世纪记录了西方文明史上第一个生态思想繁荣期。

回归自然并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思想一度成为主流哲学思潮,浪漫主义文学在这一时期做出了极大贡献。

所谓“回归”,并不是指回到原始或远古的蛮荒时代,而是要求文学走进生态学领域,贴近自然,回归民族文化传统,指人类对自然精神家园心灵上的追求。

美国哲学家、超验主义运动代表人物梭罗堪称是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的生态学家。

他强烈突出人类应当崇拜自然的观点,强调这种自然崇拜不仅能够拯救自然,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人类得到新生”,同样拯救了人类自己。

梭罗对于自然的观察建立在社会批评和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在其作品《瓦尔登湖》中,他为人们展现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境界。

德国浪漫主义诗人阿尔尼姆在诗中的质问振聋发聩:“古树哪里去了?昨天我们还坐在它下面;还有固定界限的原始记号呢!怎么回事?出了什么事?百姓几乎忘了它们!”对于人类是否在毁灭自然万物之后也毁灭自己表示出极大担忧[5]。

美国当代诗歌评论家帕洛夫看来,“华兹华斯笔下的那种自然纯朴的诗歌语言已然不在,取而代之的是工业化洗礼下虚伪浮躁的靡靡之音”[6]。

与华兹华斯齐名的另一位英国湖畔派诗人柯勒律治在他的长诗《古舟子咏》中,刻画了一个老水手的故事。

大自然没有让肇事者老水手死去,而是严厉地惩罚他——让他用一生给每一个路过的人讲述自己的遭遇,告诫人们要永远尊重、保护自然万物,否则,人类就会成为一个被大自然母亲抛弃的孤儿,像他一样整夜徘徊在黑暗森林里,遭受万般痛苦。

故事从人对自然的随意摧残而导致天罚来呼唤人类生态意识。

生态文学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和丰富的文化根源,目前理论体系尚处于建构开放期,只有在继承前人生态思想成就基础上,挖掘深层次的当代文化价值,建立新的生态哲学体系,才能真正实现理论成熟。

三、生态文学的当代文化价值与建构生态危机已成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在此背景下产生的生态文学及其研究具有其特有的当代文化价值,对新世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理念建构产生强烈的警示性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文学呈现出强烈的生态预警特点。

生态文学的定义特征决定生态文学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其根本前提和最高价值,不再把人类作为自然界中心,抛弃了“人类中心主义”,倡导生态中心主义思维方法。

生态文学告诉世人人类到了应该反思并确立在人类文明进程中逐渐失去的人与自然互依互存属性和生态意识,主张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一个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文化氛围,弘扬生态文化,摒弃非生态生活恶习。

生态文学的多数作品都堪称是生态预警作品,它不断警醒人类:只有有利于生态系统整体利益的发展行为,才能获得长远或根本利益,真正缓解乃至消除生态危机。

(二)生态文学显现出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的特征。

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在全球化语境下,生态文学为中西方生态思想提供了对话、共鸣空间。

西方社会自70年代初就掀起的绿色文学浪潮方兴未艾,正在走向理论成熟期。

中国从80年代起出版了大量西方生态文学的译著,书中丰富的思想逐渐在中国文学研究中产生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