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血脂、糖代谢检查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_模拟试题一_2013年版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1、增加患者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症隐患的药品是
A:头孢哌酮
B:拉氧头孢
C:利巴韦林
D:加替沙星
E:尼美舒利
答案:D
解析:解析:加替沙星对糖尿病患者可能增加患者出现低血糖或高血糖症状的隐患,并影响肾功能,糖尿病患者禁用
2、静脉滴注两性霉素 B50mg ,滴注时间应控制在
A:0.5h 以上
B:1h 以上
C:2h 以上
D:4h 以上
E:6h 上
答案:E
解析:解析:静脉滴注速度不仅关系到患者心脏负荷,且与下列问题相关:关系到药物疗效;关系到药物的稳定性;部分药品滴注速度过快可致过敏反应和毒性(死亡)。
两性霉素B 静脉滴注时间控制在6h 以上。
3、联合用药对使异烟肼失去抗菌作用的中成药
A:防风通圣丸(麻黄碱)
B:蛇胆川贝液(苦杏仁苷)。
血糖、脂、电解质检测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 耐糖现象:正常人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后,暂时升高的 血糖刺激了胰岛素分泌增加,促使大量葡萄糖合成肝糖原 贮存,使血糖在短时间内降至空腹水平。
• 糖耐量异常:当糖代谢紊乱时,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后 血糖急剧升高(可明显升高或升高不明显),且在短时间内 不能降至空腹水平(或原来水平)。
• 胰岛素测定值以免疫反应性胰岛素(IRI)表示。 • 参考值 (1)空腹胰岛素:10~20mU/L(RIA法)。 (2)胰岛素释放试验:口服葡萄糖后胰岛素高峰在0.5~1h,峰值 为空腹胰岛素的5~10倍;2h后开始下降,3h后回复到空腹水平。 • 空腹胰岛素的临床意义
用于糖尿病的分型诊断及低血糖的鉴别诊断。 (1)IRI正常:见于健康者,亦可见于某些2型糖尿病及低血糖 患者如肝源性低血糖 、酒精性低血糖。 (2)IRI升高:常见于胰岛β细胞瘤、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肥胖 及2型糖尿病。 (3)IRI降低:常见于1型糖尿病。
血清丙酮酸测定
丙酮酸是糖代谢的中间产物,当缺氧时,糖分解代谢以无 氧酵解为主,丙酮酸含量增加。 升高的临床意义 (1) 维生素B1缺乏可使丙酮酸氧化障碍,导致血丙酮酸升高 (2) 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腹泻、严重感染和肝病 也可见血丙酮酸升高。
血酮体测定
酮体是脂肪分解过程中的产物,糖代谢障碍时,脂肪分解 代谢加强,酮体生成增多,超过肝脏组织利用速度时,形成 酮血症。
• 参考值 (1) 按GHb占总Hb的百分比计算。
电泳法:5.6%~5.7%;微柱法:4.1%~6.8%。 (2) 比色法定量:1.41±0.11nmol/L。 • 临床意义 1. GHb是糖尿病诊断和监控的重要指标,可反映检测前1~2个月 内平均血糖水平,糖尿病时,GHbA1和GHbA1C较正常升高2~3倍 ;控制糖尿病后其下降要比血糖和尿糖晚3~4周。故GHb可作为 糖尿病长期控制的监测指标。
血脂糖代谢检查

胆总管阻塞时,总胆固醇增高且伴有黄疸,但胆固醇酯与总胆固醇的比值仍正常。 四、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 (4)用药 服用一些影响糖代谢的药物,可引起一过性的血糖升高,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松、去炎松、 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可调节糖代谢,在中长程应用时可出现多种代谢异常,包括高血糖; 贫血、红细胞更新率增加等。 参考范围:竞争免疫比浊法 4.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多 主要是胆固醇增高可伴有TG增高,临床表现为Ⅱa型或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常见于饮食中含有胆固醇和饱
一、血糖(blood sugar,GLU)
▪ (一)简述 ▪ 血糖是指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来源是食物中的
淀粉、肌内肌糖原、牛奶乳糖、蔗糖和麦芽糖等, 经消化吸收而生成葡萄糖。大部分储存于肝脏和 肌肉内,供应生命活动的能量。正常情况下,在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参与下,糖的合成、 分解与代谢处于动态而平衡状态,血糖保持相对 稳定。临床通过监测空腹、餐后血糖数值的变化 来诊断疾病,掌握糖尿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 参考范围:竞争免疫比浊法 4.8%~6.0%
▪ (二)临床意义
▪ 1.糖化血红蛋白增高 见于糖尿病、高血 糖。
▪ 2. 糖化血红蛋白降低 见于贫血、红细胞更 新率增加等。
三、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
▪ (一)简述 ▪ 人体内含胆固醇约140g,其中25%分布于脑和神
▪ 血清中胆固醇的浓度可以作为脂类代谢的指标, 但脂类代谢又常与糖类及激素等其他物质的代谢 密切相关,所以,其他物质代谢异常时也可以影 响血清总胆固醇的浓度。
四、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
▪ (一)简述 ▪ 三酰甘油(甘油三酯)是人体贮存能量的形式,
血脂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PPT课件

退,肝功能严重低下,极易引发脂肪肝等
症。
.
11
血浆脂蛋白LP
• LP是一种既有蛋白质又有胆固醇还有PL的复 合体,目前用于测量LP的方法有超速离心分 离纯化法、电泳分离法、血浆静置试验。
• Lp中胆固醇含量较稳定,所以目前以测定LP 中胆固醇总量的方法作为LP的定量依据,即 测定HDL、LDL或VLDL中的胆固醇,并分别 称为HDL-C、LDL-C、VLDL-C。
• ApoA1为HDL的主要结构蛋白(约占HDL总 蛋白的65%左右),主要在肝脏和小肠合成。
• 增高:见于酒精性肝炎 高α脂蛋白血症等 • 减低:见于冠心病 ,动脉硬化性疾病 ,未
控制糖尿病 缺血性脑血管疾患 ,肾病综合 征 ,活动性肝炎 和营养不良等, 亦见于 ApoA-Ⅰ缺乏症 和肝实质损害(如肝硬变失 代偿期)。
.
12
HDL-C:
• 高密度脂蛋白是血清中颗粒最小、密度 最大的一组LP,被视为人体内具有抗动 脉粥样硬化的LP,且HDL-C水平与冠心 病发病成负相关。
•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是心血管疾病的 危险因素之一。见于动脉粥样硬化、肾 脏疾病、肝脏疾病、糖尿病、肥胖、吸 烟和严重营养不良等。
• 合适范围为1.04mmol/L~1.55mmol/L
.
8
甘油三酯TG
• TG构成脂肪组织,参与TC、CE合成及血栓 形成。它存在三种形式甘油一脂MG、甘油 二脂DG、甘油三脂TG。
• 血清中90%~95%是TG,TG中结合的脂肪酸 分别为油酸44%,软脂酸26%,亚油酸16% 和棕榈油酸7%。
• 合适范围:<1.7mmol/L ; 边缘升高:1.7~
.
23
血脂检测及临床意义
血脂、血糖检查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诊断糖尿病 空腹血糖≥7.0mmol/L; 2h≥11.1mmol/L; 糖尿病症状伴随机血糖≥11.1mmol/L
糖耐量减低 空腹血糖6.1~6.9mmol/L; 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 达高峰时间延至1小时后,血糖恢复正常时间延 至2~3小时以后,且有尿糖阳性。(1/3) 见于2型糖尿病、痛风、肥胖病、甲亢、肢端肥 大症、皮质醇增多症及慢性肾病等。
▪ 检测血糖对于判断糖代谢的情况及其与糖代谢紊 乱相关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一)空腹葡萄糖检测
▪ 参考范围 3.9~6.0mmol/L ▪ 临床意义 ▪ 6.1~6.9mmol/L空腹血糖过高 ▪ ≥7mmol/L称高血糖症,应考虑糖尿病
轻度增高:6.9 ~ 8.4mmol / L; 中度增高: 8.4 ~ 10.1mmol / L; 重度增高:>10.1mmol / L; 血糖超过肾糖阈值(9mmol/L)即可出现尿糖
一、血清脂质与脂蛋白检测
血脂:血浆脂类物质的总称 成分:胆固醇(TC)、甘油三酯 (TG)
磷脂(PL)、游离脂肪酸(FFA) 脂蛋白:脂质与蛋白质结合的复合物 载脂蛋白:脂蛋白中的蛋白部分
一、血清脂质与脂蛋白检测
脂蛋白分类
高密度脂蛋白(HDL):30%~40% 低密度脂蛋白(LDL):50%~60%;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13%~25% 乳糜微粒(半衰期5-15分钟):0
2型糖尿病、胆汁淤积、肾病综合征 减低:低β-脂蛋白血症、Apo-B缺乏症、肝硬化
二 、血糖及其代谢物检测
▪ 血糖(blood sugar)主要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而 言。
▪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消化后主要以葡萄糖的形式 在小肠被吸收,经门静脉进入肝脏。肝是调节糖 代谢的重要器官。在正常情况下,体内糖的分解 代谢与合成代谢保持动态平衡,故血糖的浓度也 相对稳定。
糖代谢紊乱及糖尿病的检查

糖代谢紊乱及糖尿病的检查糖代谢简述⼀、基础知识:(⼀)糖的⽆氧酵解途径(糖酵解途径):1.概念:在⽆氧情况下,葡萄糖分解⽣成乳酸的过程。
它是体内糖代谢最主要的途径。
2.反应过程:糖酵解分三个阶段。
(1)第⼀阶段:葡萄糖→1,6-果糖⼆磷酸。
①葡萄糖磷酸化成为葡萄糖-6-磷酸,由⼰糖激酶催化。
为不可逆的磷酸化反应,消耗1分⼦ATP。
②葡萄糖-6-磷酸转化为果糖-6-磷酸,磷酸⼰糖异构酶催化。
③果糖-6-磷酸磷酸化,转变为1,6-果糖⼆磷酸,由6磷酸果糖激酶催化,消耗1分⼦ATP。
是第⼆个不可逆的磷酸化反应。
是葡萄糖氧化过程中最重要的调节点。
(2)第⼆阶段:裂解阶段。
1,6-果糖⼆磷酸→2分⼦磷酸丙糖(磷酸⼆羟丙酮和3-磷酸⽢油醛)。
醛缩酶催化,⼆者可互变,最终1分⼦葡萄糖转变为2分⼦3-磷酸⽢油醛。
(3)第三阶段:氧化还原阶段。
①3-磷酸⽢油醛的氧化和NAD+的还原,由3-磷酸⽢油醛脱氢酶催化,⽣成1,3-⼆磷酸⽢油酸,产⽣⼀个⾼能磷酸键,同时⽣成NADH⽤于第七步丙酮酸的还原。
②1,3-⼆磷酸⽢油酸的氧化和ADP的磷酸化,⽣成3-磷酸⽢油酸和ATP。
磷酸⽢油酸激酶催化。
③3-磷酸⽢油酸转变为2-磷酸⽢油酸。
④2-磷酸⽢油酸经烯醇化酶催化脱⽔,⽣成具有⼀个⾼能磷酸键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⑤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经丙酮酸激酶催化将⾼能磷酸键转移给ADP,⽣成丙酮酸和ATP,为不可逆反应。
⑥烯醇式丙酮酸与酮式丙酮酸。
⑦丙酸酸还原⽣成乳酸。
1分⼦的葡萄糖通过⽆氧酵解可净⽣成2个分⼦ATP,这⼀过程全部在胞浆中完成。
3.⽣理意义(1)是机体在缺氧/⽆氧状态获得能量的有效措施。
(2)机体在应激状态下产⽣能量,满⾜机体⽣理需要的重要途径。
(3)糖酵解的某些中间产物是脂类、氨基酸等的合成前体,并与其他代谢途径相联系。
依赖糖酵解获得能量的组织细胞有:红细胞、视⽹膜、⾓膜、晶状体、睾丸等。
(⼆)糖的有氧氧化途径:1.概念: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和⼆氧化碳的过程,是糖氧化的主要⽅式。
血脂7项血脂检查项目、指标意义、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特点和调脂目标及低高危疾病类型和参考值

血脂7项血脂检查项目、指标意义、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特点和调脂目标及低高危疾病类型和参考值血脂检查项目血脂是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类脂的总称,临床中密切关注的主要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胆固醇:主要以游离胆固醇及胆固醇酯的形式存在。
甘油三酯:是甘油分子中的 3 个羟基被脂肪酸酯化而形成。
胆固醇与甘油三酯分别与载脂蛋白结合,即成为脂蛋白。
血脂不溶于水,须与特殊蛋白质(载脂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才能溶于血液,被运送至组织进行代谢。
一般健康体检查血脂四项: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全面检查查血脂七项:血脂四项+Apo A1、Apo B 和 Lp(a),其中Apo A1、Apo B 和 Lp(a)的临床应用价值受到关注。
各项指标总胆固醇(TC)是胆固醇之总和TC合适水平是<5.2mmol/L,≥5.2且<6.2 mmol/L处于边缘水平,≥6.2mmol/L属于升高。
TC 是指血液中各种脂蛋白所含胆固醇的总和,当TC 单独升高,可以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临床首选他汀类药物治疗。
TC 水平对ASCVD 发病危险有预测作用。
糖尿病患者 TC >3.1mmol/L,要开始治疗。
无基础疾病健康人群TC>7.2 mmol/L也应开始治疗。
LDL-C是坏胆固醇LDL-C的理想水平<2.6mmol/L,合适水平<3.4 mmol/L,≥3.4 且<4.1 mmol/L 处于边缘水平,≥4.1mmol/L属于升高。
LDL-C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主要危险因素,LDL-C负责把胆固醇由肝脏运输到斑块内,增加 ASCVD 发病风险。
一般情况下,LDL-C与 TC 相平行,但 TC 水平也受 HDL-C 水平影响,故LDL-C 能更好评估ASCVD危险性,降低 LDL-C水平是防治ASCVD重要策略之一,也是血脂异常防治首要目标。
糖代谢紊乱

IGF结构上与胰岛素相似,具有类似于胰岛素的 代谢作用和促生长作用。
IGFⅠ:尚不清楚
测定IGFⅠ浓度可评价生长激素的缺乏和过量,
监测机体的营养状况。
16
升高血糖的激素
1、胰高血糖素:
胰岛α细胞分泌含29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
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及酮体生成 作用:
14
▪ 胰岛素作用:
(1)促进肌肉、脂肪组织细胞膜对葡萄糖通透 性,使血糖容易进入细胞内(肝脑例外)
(2)促进肝葡萄糖激酶活性,使血糖易进入肝 细胞内合成肝糖原
(3)促进糖氧化分解 (4)促进糖转变成脂肪 (5)抑制糖异生
15
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like growth factors IGF)
(insulin
泌不足或(和)胰岛素作用低下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 其特征是高糖血症。 (二)典型症状
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 (三) 分类分型
23
糖尿病的病因学分类(2001年)
1型糖尿病(胰岛的β细胞破坏,常导致胰岛素绝对不足) 免疫介导 特发性。 2型糖尿病(定义的范围可从显著胰岛素抵抗伴胰岛素相对不足, 到显著胰岛素分泌不足伴胰岛素抵抗) 。 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 β细胞功能的遗传性缺陷 12号染色体HNF-1α(MODY3)、7号染色体葡萄糖激酶(MODY2) 、20号染色体HNF-4α 、(MODY1)、线粒体DNA、其他。 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 A型胰岛素抵抗、妖精貌综合征、Rabson-Mendenhall综合征、脂 肪萎缩性糖尿病、其他。 胰腺外分泌性疾病
▪ ④ICA等自身抗体呈阴性。
▪ ⑤单用口服降糖药一般可以控制血糖, 不适于用胰岛素治疗。
▪ ⑥发生酮症酸中毒的比例不如1型糖尿病; ▪ ⑦有遗传倾向,但与HLA基因无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胆固醇降低 (1)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肝衰竭、溶血 性贫血、感染和营养不良、严重的肝脏疾病、急 性肝坏死、肝硬化时,血清总胆固醇降低,胆固 醇酯与总胆固醇的比值也降低。 (2)贫血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缺 铁性贫血等,因骨髓及红细胞合成胆固醇的功能 受到影响,血清总胆固醇降低。 血清中胆固醇的浓度可以作为脂类代谢的指标, 但脂类代谢又常与糖类及激素等其他物质的代谢 密切相关,所以,其他物质代谢异常时也可以影 响血清总胆固醇的浓度。
(二)临床意义
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多 主要是胆固醇增高可 伴有TG增高,临床表现为Ⅱa型或Ⅱb型高脂蛋 白血症,常见于饮食中含有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 低甲状腺素血症、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肝 脏疾病、糖尿病、血卟啉症、神经性厌食、妊娠 等。 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 见于营养不良、慢性 贫血、肠吸收不良、骨髓瘤、严重肝脏疾病、高 甲状腺素血症、急性心肌梗死等,临床常与其他 TC、TG、VLDL-ch、HDL-ch等脂蛋白参数综合 分析。
2.血清三酰甘油减少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 状旁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肝功能严重障碍等。
五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
(一)简述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在血浆中由极低密度脂蛋 白胆固醇(VLDL-ch)转变而来的,其合成部位 主要在血管内,降解部位在肝脏。LDL-ch是空腹 血浆中的主要脂蛋白,约占血浆脂蛋白的2/3。其 是运输胆固醇到肝外组织的主要运载工具。LDLch的含量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以及病变程度相 关,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致病因子。 参考范围:两点终点法 2.1~3.1mmol/L
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
简述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主要在肝脏合成,是一种 抗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可将胆固醇从肝外组 织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有胆汁排出体外。其 在限制动脉壁胆固醇的积存速度和促进胆固醇 的清除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HDL-ch水平 与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呈负相关。 参考范围:直接遮蔽法 1.2~1.65mmol/L
参考范围:邻甲苯胺法 空腹血糖 成人 3.9~6.1mmol/L(70~110mg/dl) 儿童3.3~5.5mmol/L(60~100mg/dl) 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140mg/dl)
(二)临床意义
1.血糖增高 (1)胰岛素功能低下 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糖尿病、 高血糖。 (2)导致血糖升高的激素分泌增多 嗜铬细胞瘤、 肾上腺素皮质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腺垂体 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巨 人症、胰高血糖素瘤等。 (3)其他疾病 颅内压增高、颅内出血、重症脑 炎、颅脑外伤、妊娠呕吐、脱水、全身麻醉、情 绪紧张。
(二)临床意义
1.胆固醇升高 (1)动脉硬化和高脂血症 粥样硬化斑块、动脉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高血脂症等。 (2)其他疾病 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肾病期、类脂性 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胆道梗阻、饮酒过量、急 性失血及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特别是并发糖尿病 昏迷时,几乎都有总胆固醇升高。胆总管阻塞时,总胆固 醇增高且伴有黄疸,但胆固醇酯与总胆固醇的比值仍正常。 (3)用药 服用避孕药、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 素、抗精神病(如氯氮平)可影响胆固醇水平。
四、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
(一)简述 三酰甘油(甘油三酯)是人体贮存能量的形式, 主要在肝脏合成;此外,人体的小肠黏膜在类脂 吸收后也合成大量的三酰甘油。三酰甘油大约占 总脂的25%,为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主 要成分,并直接参与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的合成。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三酰甘油水平保持在正常值 范围内,伴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 参考范围:一点终点法 0.56~1.70mmol/L
(二)临床意义 1.糖化血红蛋白增高 见于糖尿病、高血 糖。 2. 糖化血红蛋白降低 见于贫血、红细胞更 新率增加等。
三、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
(一)简述 人体内含胆固醇约140g,其中25%分布于脑和神 经组织中,胆固醇主要在体内合成,人体每日合 成1~2g。此外,尚有由食物中吸收的胆固醇,吸 收率达食物中胆固醇的1∕3.肝脏是合成、储藏和 供给胆固醇的主要器官。胆固醇的合成具有昼夜 节律变化,此外,胆固醇的水平易受饮食、年龄、 性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参考范围:﹤5.2mmol/L 两点终点法 3.1~5.7mmol/L 胆固醇酯∕总胆固醇 0.60~0.75
2.血糖降低 (1)胰岛素分泌过多 胰岛素β细胞瘤 (2)导致血糖升高的激素分泌减退 肾上腺素皮质功能 减退(爱迪生病)、腺垂体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3)其他病症 长期营养不良、肝癌、重症肝炎、糖原 积累病、酒精中毒、妊娠、饥饿、剧烈运动等。 (4)用药 应用磺酰脲类胰岛素分泌药过量,或服用单 胺氧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断 剂、奥曲肽等药联合使用。 贫血、红细胞更新率增加等。
(二)临床意义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见于: (1)生理性 吸烟、肥胖、严重营养不良、静脉 内高营养治疗及应激反应后。 (2)动脉硬化及高脂血症 脑血管病、冠心病、 高脂肪蛋白血症Ⅰ型和Ⅴ型。 (3)其他疾病 重症肝硬化、重症肝炎、糖尿病、 肾病综合症、慢性肾功能不全、创伤、心肌梗死、 甲状腺功能异常、尿毒症。 HDL-ch增高一般无临床意义,常与的药物,可引起一过性 的血糖升高,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泼尼松龙、 甲泼尼松、去炎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可调节糖代 谢,在中长程应用时可出现多种代谢异常,包括高血糖; 甲状腺激素(左甲状腺素钠、碘塞罗宁钠)可使胰岛素水 平下降;利尿剂(呋塞米、依他尼酸、氢氯噻嗪)可抑制 胰岛素释放,使糖耐量降低,血糖升高或尿糖阳性;加替 沙星可致严重或致死性低血糖或高血糖;非甾体抗炎药 (阿司匹林、吲哚美辛、阿西美辛等)偶可引起高血糖; 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利培 酮、齐拉西酮、氯丙嗪、奋乃进、三氟拉嗪等)可引起葡 萄糖调节功能异常,包括诱发糖尿病、加重原有糖尿病和 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二)临床意义
1.血清三酰甘油增高 (1)动脉硬化及高脂血症 动脉粥硬化、原发性高脂血 症、家族性高三酰甘油血症。 (2)其他疾病 胰腺炎、肝胆疾病(脂肪肝、胆汁淤 积)、阻塞性黄疸、皮质增多症、肥胖、糖尿病、糖原累 积症、严重贫血、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都 有三酰甘油升高的现象。 (3)生理性 长期饥饿或食用高脂肪食品等也可造成三 酰甘油升高;大量饮酒可使三酰甘油出现假性升高。 (4)用药 应用雌激素、甲状腺激素、避孕药可出现三 酰甘油升高。
二、糖化血红蛋白 (glycosylhemoglobin,HbAlc,Ghb)
(一)简述 糖化血红蛋白为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的结合 物,且结合后不再解离,并持续于红细胞 的生命周期中,因此,测定糖化血红蛋白 和血红蛋白的百分率,能客观的反应测定 前1~2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不但用于糖尿 病的诊断,且用于糖尿病尤其是1型糖尿病 患者用药的疗效观察和用药监测。 参考范围:竞争免疫比浊法 4.8%~6.0%
第七节 血脂、糖代谢检查
一、血糖(blood sugar,GLU)
(一)简述 血糖是指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来源是食物中的 淀粉、肌内肌糖原、牛奶乳糖、蔗糖和麦芽糖等, 经消化吸收而生成葡萄糖。大部分储存于肝脏和 肌肉内,供应生命活动的能量。正常情况下,在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参与下,糖的合成、 分解与代谢处于动态而平衡状态,血糖保持相对 稳定。临床通过监测空腹、餐后血糖数值的变化 来诊断疾病,掌握糖尿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