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通论
哲学通论

邮票涨了500倍的价值来自何处?
讨论
一家医院只有很少几个可供移植的肾脏,但是预 约等待移植的病人非常多,医院对于按照什么标 准确定移植病人是最合理的问题感到头疼。 1、先挂号的病人先移植? 2、一个可能活到60岁的10岁的小孩, 是 否应该比一个只能再活10年的70岁的老人先 移植? 3、是否可以容许富人付钱给在他之前挂号 的穷人,以换取富人先移植? 4、如果病人中一个是好人,一个是坏人, 是否应该让好人先移植? 5、一个病人曾经遭遇社会不公正待遇,是否可 以通过先移植来补偿他?
一、哲学的对象
讨论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人之本性
你,我的朋友,伟大、强盛和智慧的雅典城邦的一个公 民,你只专注于积累大量钱财和猎取声誉,却毫不关心 和留意于智慧、真理和灵魂的最大改善,难道不以为羞 耻吗?如果这人说:是啊,可我是注意的呀!这时我就 不离开他,也不让他走开,而要来回地盘问他;如果我 发现他并无美德,只是口头上说他有,我就要责备他忽 视了最宝贵的东西,倒把无价值的东西看得非常重要。 ……
遂古之初 上下未形 冥昭瞢暗 冯翼惟象 明明闇闇 阴阳三合 圜则九重 惟兹何功 斡维焉系 八柱何当 九天之际 隅隈多有
谁传道之 何由考之 谁能极之 何以识之 惟时何为 何本何化 孰营度之 孰初作之 天极焉加 东南何亏 安放安属 谁知其数
——《天问》(屈原)
当我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时,在 父亲给我看一个罗盘的时候,就经 历过这种惊奇。这只指南针以如此 确定的方式行动,根本不符合那些 在无意识的概念世界中能找到位臵 的事物的本性的(同直接‘接触’ 有关的作用。)……我想一定有什 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事情后面。
《爱的奉献》
哲学通论读后感

哲学通论读后感《哲学通论》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部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严谨的逻辑,对人类思维和存在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为后世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启发。
在阅读《哲学通论》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人类思维和存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康德在《哲学通论》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类认识和存在的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对纯粹理性的探讨。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所能认识的世界只是现象世界,而事物的本质则是超出我们认识能力的。
这一理论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重新审视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以及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对世界有着全面的认识,但康德的理论告诉我们,我们所认识的只是表象,而真正的本质是超出我们认识范围的。
这让我更加谦卑地对待自己的认识能力,同时也更加珍惜对世界的探索和思考。
除了对认识的局限性的探讨,康德在《哲学通论》中还对伦理学和宗教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提出了“人格尊严”的概念,认为人类是有尊严的存在,不应被视为一种工具或客观存在。
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深刻的触动,让我重新审视了人类的价值和尊严。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因为物质利益或权力地位而忽视了人的尊严,康德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价值观,让我们更加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
同时,康德对宗教的探讨也让我重新审视了宗教的意义和作用,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宗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总的来说,《哲学通论》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发的著作,它不仅对人类认识和存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人类认识和存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人类的价值和尊严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相信,《哲学通论》将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成为一个更加深刻和全面的人。
哲学通论全文

哲学通论全文以下是哲学通论全文:哲学通论以其深刻的反思性和批判性成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任何一种哲学通论观都是以民族性的存在方式、时代性的内容、人类性的追求和个体性的风格去追求和探索关于世界本原和人类生活意义的“终极关怀”问题。
哲学通论总在寻求普遍和超越,却又最个性化,具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性内容和形式。
哲学通论以民族为载体而存在,其形成是特定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生产方式和政治结构、民族交往、文化传统、科学宗教语言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没有民族性的哲学通论是不存在的。
民族性是哲学通论的题中应有之义,哲学通论以民族性为存在方式和基本属性,总是特定民族在特定时代、特定社会实践和特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最高理论概括,是系统理论形态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特定民族的哲学通论集中反映了该民族特有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人生观以及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终极根据,凝结了该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民族语言、民族心理、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
从民族自身的发展来看,哲学通论是民族之魂,各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哲学通论,没有形成本民族哲学通论的民族是很难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世界三大哲学通论传统印度哲学通论、中国哲学通论和古希腊哲学通论各有自己独特的内容范畴和表现形式,从哲学通论特质来看,印度哲学通论本质上是宗教哲学通论,中国哲学通论是******和人生哲学通论,希腊哲学通论则为科学和理性哲学通论。
发端于古希腊哲学通论的西方哲学通论“同源分流”而出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通论,法国的启蒙和唯物主义哲学通论,德国的古典和理性主义哲学通论,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通论等西方哲学通论形态。
而东方的印度哲学通论、中国哲学通论和阿拉伯哲学通论则泾渭分明,其他东方民族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其哲学通论就深受中国哲学通论和印度哲学通论两者的共同影响。
深入考量哲学通论民族性的不同形态,可以看出不同民族哲学通论各具独特差异个性,并无优劣之分,但却各有长短,哲学通论民族性之中总是蕴含着世界性的品格和趋势,哲学通论世界性又需要通过民族性加以体现,当代“去西方哲学通论范式”的多元共识和互补格局成为哲学通论共识。
哲学通论考研题库

哲学通论考研题库哲学通论是一门研究哲学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历史的学科。
考研题库的建立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哲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在哲学通论考研题库中的题目类型和示例内容:# 一、选择题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C. 知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D. 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2. 下列哪项不属于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存在主义D. 儒家思想# 二、填空题1. 哲学的三个基本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_______。
# 三、简答题1. 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
2. 阐述康德的“先验”与“后验”概念。
# 四、论述题1. 论述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 五、案例分析题1. 阅读以下关于“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案例,分析并讨论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关系。
案例:一个科学家通过观察大脑活动,能够预测一个人的行为。
这是否意味着人的行为完全由大脑活动决定?# 六、材料分析题1. 阅读以下关于“道德相对主义”的材料,分析道德相对主义的合理性及其可能带来的问题。
材料: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道德的看法各不相同。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一夫多妻制是被接受的,而在其他文化中则被视为不道德。
# 结尾哲学通论考研题库的建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哲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对不同哲学流派和理论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思想的发展,以及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希望本题库能够成为学生备考过程中的有力助手。
哲学通论主要内容

哲学通论主要内容
《哲学通论》是一本关于哲学基础知识和哲学方法的综合性教材,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哲学的定义和范围:介绍了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以及哲学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2. 哲学的历史发展:回顾了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包括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等。
3. 哲学的主要领域:探讨了哲学的主要领域,如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美学等,并介绍了每个领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问题。
4. 哲学的方法:介绍了哲学研究的方法,包括逻辑分析、反思、批判、推理等,并探讨了这些方法在哲学研究中的应用。
5. 哲学与生活:探讨了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包括哲学对人生意义、价值观念、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6. 当代哲学思潮:介绍了当代哲学中的一些主要思潮,如分析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并探讨了它们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通过学习《哲学通论》,读者可以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哲学的主要领域和思潮,提高自己的哲学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哲学通论总结

哲学通论总结哲学是一门探索人类存在与思维的学科,它涉及到众多领域,包括形而上学、伦理学、认识论等。
哲学的目标是通过思考和推理,寻找关于人类存在和宇宙本质的真理。
本文将从哲学的起源、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哲学的价值等方面进行总结。
1. 哲学的起源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最早的哲学家被称为“智者”或“哲人”。
他们试图通过思考和理性探索宇宙的本质和人类存在的意义。
其中最著名的哲学家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他们的思想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探讨的基本问题包括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等。
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的本质和原因的学科,它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如宇宙的起源、人类的自由意志等。
认识论是研究知识和认识的来源、性质和范围的学科,它关注人类如何获取和理解知识。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和价值观的学科,它探讨人类行为的伦理准则以及如何判断行为的对错。
3. 哲学的方法哲学使用推理和思考的方法来研究问题,它强调逻辑和理性的思考过程。
哲学家通过提出问题、辩论和思考来寻找真理。
在哲学中,没有绝对的答案,而是不断追问问题和探索的过程。
哲学的方法也被应用于其他学科,如科学和数学等。
4. 哲学的价值哲学对人类思维和行为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哲学帮助人们思考自己的存在和意义,使人们更加关注内心的体验和精神层面的需求。
其次,哲学提供了一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人们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最后,哲学拓展了人类的智慧和知识,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哲学是一门探索人类存在与思维的学科,它通过思考和推理寻找关于人类存在和宇宙本质的真理。
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等。
哲学使用推理和思考的方法来研究问题,它对人类思维和行为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研究哲学,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哲学通论

哲学通论1、哲学与宗教、艺术、科学相互关系的理解。
答:首先,宗教是人创造的另一个意义世界,它以神圣的形象使人的存在获得“神圣”的意义。
宗教中的神圣形象,把各种各样的力量统一为至高无上的力量,把各种各样的智能统一为洞察一切的智能,把各种各样的情感统一为至大无外的情感,把各种各样的价值统一为至善至美的价值。
这样,宗教中的神圣形象,就成为一切力量的源泉,一切智能的根据,一切情感的标准,一切价值的尺度,人从这种异在的神圣形象中获得存在的根本意义。
其次,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又一种基本方式,它构成人的艺术的意义世界。
艺术的意义世界,不是关于世界究竟怎样的那种“知识”的世界,也不是关于人究竟应当怎样的那种“价值”的世界,而是使我们的感受更加强烈、生命更富于色彩的“审美”的世界。
艺术使个人的感受条理化,使个人的体验和谐化,它调整和升华了人的感受与体验。
艺术又使人的情感对象化、明朗化,在想象的真实中获得真实的想象。
它把宗教的神圣形象的情感意义,展现为艺术世界的审美意义。
科学则创造了属人的认知的世界、知识的世界、智能的世界。
它为人类提供了科学的世界图景,在这里,人们不只是“看”到了离开科学所看不到的存在,也不仅展现了智力的奇迹,而且获得了价值评价的尺度和价值规范的依据。
人们用“科学”去衡量人的行为是否“合理”,科学成为“合乎理性”的标准。
于是,作为宗教的神圣形象所具有的裁判人的思想与行为的意义,被科学的价值标准所取代了。
因此,宗教、艺术和科学,现在都被看成是同一主旋律的众多变奏,而哲学的任务正是要使这种主旋律成为听得出的和听得懂的。
1、怎样从“构成思想”和“反思思想”的批判中理解哲学的反思。
答:在人类的“构成思想”的思想维度中,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中的“存在”就是“思想”的对象。
在这种“构成思想”的维度中的“存在”,不仅是指“物质性”的存在,而且是指“精神性”的存在。
与“构成思想”的思想维度不同,哲学反思的直接对象是“思想”,而不是思想的对象。
简明哲学通论

简明哲学通论第二章3、思想组成自己的前提有哪些大体特性?答:思想的前提,确实是思想组成自己的依照和原那么,也确实是思想组成自己的逻辑支点。
人的任何思想,都包括着组成自己的前提,对思想的前提批判,确实是思想的逻辑层次的跃迁。
哲学反思的艰巨性,就在于思想前提所具有的隐匿性、强制性;思想前提批判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统一,那么在于思想前提的普遍性。
它们组成了哲学反思的必要性。
只有通过对组成思想的前提的哲学反思,才能揭露出隐匿在思想的进程和结果中的前提,并以哲学批判的方式去解除这些思想前提的逻辑强制性,从而令人们解放思想,创建新的思想。
思想前提自身所具有的可选择性和可批判性,为哲学的前提批判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哲学对思想的前提批判是因为任何思想的前提或思想的任何前提都具有可选择性或可批判性。
4、思想前提的普遍性要紧表此刻哪些方面?答、哲学对思想的前提批判,其必要性与可能性的统一,在于思想前提的普遍性。
这种思想前提的普遍性,既组成了哲学对思想的前提批判的必要性,又组成了哲学对思想的前提批判的可能性。
思想前提的普遍性,第一表此刻任何思想都有组成其自身的依照,具体地说,任何思想的自我组成,都是以某种世界观、熟悉论和方式论为前提的。
思想前提的普遍性,又表此刻思想的进程总要遵循思维的规那么和运用思维的方式。
这些思维的规那么和方式正是思想组成自己的重要前提。
思想前提的普遍性,还表此刻思想的组成总要以人类把握世界的大体方式为前提。
这确实是说,任何思想的组成,都是通过常识的、神话的等或哲学的方式组成的,没有把握世界的某种特定方式,也就没有某种特定的关于世界的思想。
思想前提的普遍性,最深层的表现为理论思维的前提。
因此,只有明白得哲学对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才能明白得哲学大体问题的真实意义,才能把握哲学的反思的思维方式。
5、什么缘故说哲学的进展进程是哲学前提的自我批判进程?答:哲学的前提批判的历史进展,最深层地表现为哲学前提的自我批判,明白得那个问题,关于哲学的自我明白得是相当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通论孙正聿(2010、9-10)绪论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对“规则”的反思,是对“思想前提”的追问,追问构成各种思想的根据。
具体的讲,就是“一纵二横”。
“一纵”,就是诉诸人类的认识史、哲学发展史,知道古往今来的哲学家都是怎么理解哲学的。
恩格斯说:哲学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
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
“二横”:第一横,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之间的关系中去追问哲学;第二横,是当代哲学的各种哲学观(八种哲学观)的比较中去理解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以具有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问题。
哲学是把思想本身当作对象研究,即反思。
哲学是一种爱智的智慧、一种批判的智慧、反思的智慧和创造的智慧。
对本科生要求学哲学方法概括为四句话就是:激发你的理论兴趣、拓宽你的理论视野、撞击理论思维、提升理论境界。
莱辛说:“与其记住两个真理,莫如弄懂半个真理”。
对硕士生的要求:“寻找理论资源、发现理论困难、创新理论思路、作出理论论证。
”对博士生的要求:“抓住基础理论、稳定研究方向、坚持独立思考、进行课题研究。
”最终达到:“高举远慕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体会深切的感情、执着专注的意志、洒脱通达的境界”。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第一章哲学问题哲学是一个问题的王国。
哲学的全部理论问题可以概括为六大基本问题:哲学有八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
一、人类与世界的关系问题1、世界观与观世界(理解与协调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哲学是关于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把全部的哲学问题归结为一个问题,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即世界观的问题。
过去我们常识地理解哲学世界观,就是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
认为人站在世界之外去看整个世界,把人与世界割裂开来;这还涉及到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科学有一个分化过程,古代哲学(知识总汇)、近代哲学(科学的科学)、现代哲学(反思哲学)。
从20世纪开始,哲学被驱除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
哲学不是以整个世界为对象,而是人与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反思,从而为人类提供一种理解与协调人类与世界的之间相互关系的世界观。
人们通行认为的普遍规律哲学观,具有很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
它常常离开哲学的基本问题—思存关系,其结果是把哲学的理论混同于其他实证知识。
只是从哲学和科学二者关系中去理解哲学,而没有从哲学与人类把握世界的多元关系中去理解哲学。
也就是没有从哲学与经验常识的、宗教的、伦理的、科学的、艺术的多元关系中去理解哲学。
2、自在世界与世界图景(人类以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为中介)人类不是自然的存在物,而是社会的存在物、历史文化的产物(语言、概念、范畴是历史文化的水库),是以他具有的理论背景观察事物。
“世界”与被我们理解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如果观察者没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个被观察的对象,就无法被观察者把握到,所以是“有之非有、存在着无”。
现代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革命。
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之外,但世界在我们的语言当中,语言既是我们世界的消极界限,也是我们世界的积极界限。
世界对于我们来说,不是那个自在的世界。
我们的世界就是我们用“语言”(概念)把握到的这个世界——世界图景。
世界图景,是指人在自己的表象和思想中所构成的关于经验世界的整体图景。
长期以来,人们把人的“世界图景”混同于“自在世界”,没有从人的概念框架方面去理解人的世界图景,从而也忽视了人们用以构成“世界图景”的“概念框架”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性质。
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有:宗教的、伦理的、科学的、经验常识的、艺术的、哲学的。
人类以它的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把自在的世界构成我们每个人的世界图景,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多重的世界。
人们观世界的活动有两种情况:一是把世界作为观的对象,从而构成关于世界的思想;另一种是思考人怎么观世界。
前者为科学活动,后者为哲学活动。
3、自在世界与生活世界(人的生活活动和人的三重世界)人和世界的关系,取决于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我们把全部的存在物分为两种:一种叫无生命的存在;一种叫生命的存在。
生命存在区分为:动物的生存活动;人的寻求意义的生活活动。
马克思:“时间是人类存在的空间。
”动物只有一个尺度,依据其物种的尺度(物种的本能)的规定的生存活动。
人类是实践的存在,人类的两个尺度:任何物种的尺度,人的内在固有尺度。
它是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人的活动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的过程,而是超越自然的有意识的创造活动。
人与动物具有两种不同的延续生命的活动。
动物的生命活动是以“复制”的方式来延续种类的生命活动,因而是一种“非历史”的延续方式;人类的生命活动是以创造“文化”和文化遗传的方式延续种类的生命活动,因而是一种“历史”的延续方式;人类的遗传具有双重性:“获得性遗传”和“遗传性获得”的统一,即“自然遗传”与“文化遗传”的统一。
人是历史性的存在,就是文化的存在。
人的世界是属人的世界,是生活的三重世界:人化自然、文化世界、意义世界的三者统一。
人的实践存在方式,造成现实世界的二重化:“自在世界”、“自为世界”或“自然世界”“属人世界”。
4、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世界观的变革)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转向,将在第八章哲学理念讲。
*在反思的意义上理解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以人自身的存在为前提的。
因此,我们理解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首先取决于我们对人自身的理解,求证于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人来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
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与存在和人与世界(等于逻辑问题与事实问题)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哲学自觉。
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是以逻辑的方式表达了作为事实存在的人和世界关系。
人和世界关系问题,在素朴实在论意义上,它是一个经验事实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问题是人和世界关系问题的哲学升华,蕴涵哲学的全部问题。
2、思维与存在和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乃为哲学问题,而精神和物质是个经验问题(科学事实),不能把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等同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
哲学是形而上学,是超验的学问。
近代哲学明确提出哲学最基本的问题。
近代哲学探讨问题包括:①人的认识与客观世界关系;②对象与对象意识的关系;③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关系;④意识内容与意识形式的关系;⑤思维规律与存在规律关系;⑥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关系;⑦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关系;⑧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关系;⑨知情意与真善美关系;⑩外延逻辑与内涵逻辑关系。
卡尔波夫把存在理解为三个世界:物理自然世界、人的精神世界、语言文化世界。
思存关系是逻辑的先在性;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是时间的先在性。
3、思维与存在和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不同于主体与客体关系。
主客关系是思存关系的表现形式。
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和“思维与存在”的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问题,是把思维与存在关系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思。
“思维与存在”的问题是整个世界的问题,是科学的问题。
哲学不是面对自然、社会和思维,不是面对着整个世界,而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当作对象。
不能在科学和常识方面去理解,而要在哲学角度去思考。
5、思维与存在的“统一问题”和思维把“思存关系”作为问题思维与存在的“统一问题”是科学问题,哲学把“思存关系”作为问题进行的反思,追问科学思想的前提。
三、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人同世界的关系又表现为主客关系,1、“我”与主、客体关系主客关系,是以主体的逻辑先在性为前提的(主体在逻辑上先于客体),而不是主体在时间上先于客体而存在。
主客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对历史、人对自我关系。
从上述关系中进行理论的概括四种基本关系:实践关系(蕴涵两个尺度: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构成了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实践关系又蕴涵着三种基本关系:认知关系(普遍规律认识何以可能)、价值关系(合目的性)、审美关系(美就是让存在、保留),即真善美。
实践关系蕴含着真善美,真善美是实践关系的应有之物。
客体不是自在的客体,它是在与主体的关系中存在。
从实践关系中去理解主客关系。
康德提出先验论,人认识世界何以可能。
2、“中介”与主、客体关系素朴的唯物论,离开世界Ⅱ(人的精神)对世界Ⅰ(物理自然)的关系而直接断言世界Ⅰ(古代哲学)。
列宁说,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
应该从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中去理解存在;整个近代哲学,始终在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中去寻求思想的客观性;现代哲学,实现了革命性的哲学转向,就是从世界Ⅲ(语言文化,作为中介)出发去反思世界Ⅱ对世界Ⅰ的关系。
我的文章《从两级到中介》,主体是社会存在、历史存在、文化存在,它以实践、精神、文化为中介,人既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历史的人。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又是超越其所是的存在。
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命题:“观察渗透理论,观察负载理论,没有中性的观察,观察总是被理论污染的”。
3、“主体际”与主、客体关系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总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主客关系”,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间关系”。
主客关系和主体间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规定、互为中介。
个体间的相互交往构成人类,人以类的方式与自然构成主客关系。
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仅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历史和人自身再生产的历史,而且是全部社会关系再生产的历史。
所谓社会关系再生产过程就是主体际再生产的过程。
主体际构成主客关系的一个逻辑前提。
人通过“概念世界”,即历史文化水库,而实现了主体之间的沟通,并实现了人对世界观念的把握。
4、“知情意”与主、客体关系主体不仅仅是主体际的存在,作为个体主体,又是知情意相矛盾统一的存在。
过去我们往往把知情意割裂开,虽然知情意在思维中可以分开,但在现实中知情意是不可分的,是内在统一的。
哲学界讨论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有无超价值的真理。
审美也是和真善不可分的。
5、“我”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关系主客关系,是以人意识到自己是主体为前提的。
只有把我的自我意识作为前提,才能在主客体关系中把握客体的对象,形成对象的意识。
主体具有怎样的丰富性,就能构成怎样丰富主客体关系。
只有理解了主体,才能够理解客体呈现给主体的显现。
主体的自我意识活动表现出的理想性维度,激发人的求知、求善、求美的渴望,并以“目的性”推动人的对象性活动,即以实践的方式创造理想的现实。
主体的自我意识是人自觉到“我”的存在与价值的意识,是以“意义”的尺度去反思和评价“我”的存在价值的意识。
“我”自觉到“我”是自己思想与行为的主体,要以自我意识到的“意义”来要求和规范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塑造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