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志堂经解目录+翁方纲考订(精校)
《四库全书》经部五种底本考略

第38卷第11期Vol.38 No.11长春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2019年11月Nov.2019«四库全书»经部五种底本考略王碧伦(南开大学文学院ꎬ天津300071)[摘㊀要]«四库全书»对中国传统学术影响广泛且深远ꎮ对其中所收录的底本进行考证ꎬ具有廓清四库学 研究道路的重大意义ꎬ是合理利用该书并进行相关研究的前提条件ꎮ前人对此问题已经做了一些工作ꎬ今择出经部«尚书要义»等五种ꎬ对其底本进行考证ꎮ[关键词]«四库全书»ꎻ经部ꎻ底本[中图分类号]K249.3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2095-7602(2019)11-0076-04«四库全书»为清代中期所编且对中国传统学术有深远影响的大型丛书ꎮ研究清代学术ꎬ«四库全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ꎮ但由于四库馆臣在编纂时不注重版本ꎬ«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中所著录的版本均写为 某巡抚采进本 内府藏本 等ꎬ其收录底本甚为模糊ꎬ收录来源情况亦不明ꎮ若要利用«四库全书»进行研究ꎬ必须考证其底本ꎮ今笔者考证经部五种ꎬ具陈于下文ꎮ一㊁«尚书要义»十七卷㊁序说一卷㊀(宋)魏了翁撰«总目»著录该书为浙江郑大节家藏本ꎬ并云: 了翁谪居靖州时ꎬ著«九经要义»ꎬ凡二百六十三卷ꎮ皆摘注疏中精要之语ꎬ标以目次ꎬ以便简阅 是书传写颇稀ꎮ此本有 旷翁手识 一印㊁ 山阴祁氏藏书 一印㊁ 澹生堂经籍记 一印ꎬ犹明末祁彪佳家所藏也ꎮ原目二十卷中ꎬ第七卷㊁第八卷㊁第九卷并佚ꎬ无别本可以校补ꎮ今亦姑仍其阙焉ꎮ [1]95«总目»未言此书为刻本还是抄本ꎬ仅言为祁氏所藏ꎬ且 无别本可以校补 ꎬ说明版本甚少ꎮ«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一载: «尚书要义»十七卷«序说»一卷ꎮ宋魏了翁撰ꎮ所佚七㊁八㊁九三卷阮文达曾以抄本进呈ꎮ宋本ꎬ有 旷翁手识 一印ꎬ 山阴祁氏藏书 一印ꎬ 澹生堂经籍记 一印ꎮ明末祁彪佳所藏也ꎮ鹤山诸经«要义»皆宋本ꎬ无别刻ꎬ剧可宝贵ꎮ [2]莫氏此语与«总目»所载皆合ꎮ«总目»中言 此本 有三印ꎬ«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中言 宋本 有三印ꎬ且三印皆合ꎮ二者所言为同一本ꎬ«总目»中所言 此本 即 宋本 明矣ꎮ惟有 所佚七㊁八㊁九三卷阮文达曾以抄本进呈 ꎬ言明阮元曾以抄本七八九三卷进呈ꎮ«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中言: «尚书要义»十七卷ꎬ序说一卷ꎮ宋魏了翁撰ꎬ亦其«九经要义»之一也ꎮ原本二十卷ꎬ今佚其三卷ꎮ路有抄本ꎬ所佚三卷ꎬ阮氏有抄本ꎮ[续录]淡生堂藏宋刊本ꎬ浙江郑大节家藏本ꎬ苏局刊二十卷本ꎮ [3]46亦可补证此书版本甚少ꎬ郑大节家藏本或为淡生堂藏宋刊本ꎮ«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仅附 苏州局本 于书眉处ꎬ未言及其他ꎮ«浙江省第五次郑大节呈送书目»载: «尚书要义»二十卷ꎬ宋魏了翁著ꎬ六本ꎮ [4]«各省进呈书目»中无他处记载此书ꎬ此书应为郑大节进呈ꎬ而«郘亭知见传本书目»记载阮元进呈抄本并不为纂修«四库全书»时所进呈ꎮ«浙江采集遗书总录»甲集载为郑氏二老阁写本ꎬ但为何如«总目»与«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中所言ꎬ二老阁写本中有祁氏澹生堂藏书印记?若为二老阁抄本ꎬ则此三印无法解释ꎮ或是«浙江采集遗书总录»编写者看到此书是郑大节进呈ꎬ误认为是二老阁抄本ꎮ实际上由只有祁氏藏书三印而无其他私家藏印可以推断ꎬ此进呈书为祁氏澹生堂所藏宋本ꎮ[收稿日期]2019-09-07[作者简介]王碧伦ꎬ男ꎬ助教ꎬ硕士研究生ꎬ从事清代文学文献研究ꎮ67㊀㊀«各省进呈书目»中记载卷次与«总目»«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不同ꎬ且无序说一卷ꎮ«纂修四库档案 文津阁收存书籍数目清单»㊁文渊阁本㊁«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㊁«浙江采集遗书总录»甲集㊁«澹生堂藏书目»[5]均载其为二十卷ꎮ«总目»«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记载的十七卷与«澹生堂藏书目»«浙江采集遗书总录»«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各省进呈书目»记载的二十卷ꎬ孰是孰非?按«总目»所言十七卷ꎬ加上所缺三卷ꎬ正为二十卷之数ꎮ盖«总目»与«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中所言十七卷为实际著录卷数ꎬ«澹生堂藏书目»等所言二十卷为该书原有卷数ꎬ且序说一卷当包含在二十卷之内ꎮ二㊁«周礼订义»八十卷㊀(宋)王与之撰«总目»著录该书为内府藏本ꎬ并云: 淳祐二年六月行在秘书省ꎬ准敕访求书籍ꎬ牒温州宣取是编ꎮ知温州赵汝腾奏进ꎬ特补一官ꎬ授宾州文学ꎬ后终于通判泗州ꎮ此本省牒州状都司看详及敕旨均录载卷首ꎬ盖犹宋本之旧ꎮ前有真德秀序ꎬ作于绍定五年壬辰ꎬ下距进书时十年ꎮ又有赵汝腾后序ꎬ作于嘉熙元年丁酉ꎬ下距进书时六年ꎮ故汝腾奏称素识其人ꎮ [1]152«总目»中提要与朱彝尊«经义考»中著录皆合ꎬ或为四库馆臣因袭朱彝尊说法ꎮ而«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中称 是«通志堂经解»中所刻之板 [6]60ꎬ与«总目»似有矛盾ꎮ是书著录于«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二的宋版经部ꎬ存卷九至十一㊁卷七十㊁卷七十一ꎬ共计五卷ꎮ每半叶十三行ꎬ行二十三字ꎮ白口ꎬ左右双边ꎬ双鱼尾ꎬ版心上刊字数ꎬ中刊 周礼订义卷几 及叶次ꎬ下无字样且栏线未到底ꎮ卷端题 东岩周礼订义卷第几 ꎮ开化纸ꎮ«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称此书有«通志堂经解»重刊本ꎬ卷前刊 宋王东岩先生著周易订义通志堂藏板 三行ꎬ卷首有纳兰成德序和真德秀序ꎬ每卷末题下有 后学成德校订ꎬ巴陵钟谦钧重刊 两行ꎬ每叶版心下有 通志堂 三字及刻工名姓ꎬ书末有赵汝腾后序ꎮ而国家图书馆与湖南图书馆所藏本版心均无 通志堂 三字ꎬ从版心两边栏线中断未到底来看ꎬ应是剜改所致ꎬ且卷前无纳兰成德序ꎮ或以为乃徐乾学所刊初刻本ꎬ时雕板尚未归纳兰成德ꎬ实未曾察各 通志堂 刊记皆被剜去ꎬ这一做法与翁方纲所言 而坊贾去其中缝 通志堂 字ꎬ并去卷首纳兰成德序ꎬ盖欲冒为宋刻耳 [6]相合ꎮ徐乾学所依底本ꎬ据翁方纲«通志堂经解目录»引何焯批语及«朴村文集»所称ꎬ皆为李开先旧藏影宋钞本ꎮ此影宋钞本并未被收录入«传是楼书目»ꎬ乃徐氏撰写«书目»后收藏得之ꎮ且国图本每册前后副叶俱钤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 八征耄念之宝 太上皇帝之宝 三枚朱文大印ꎬ首末叶钤 乾隆御览之宝 天禄继鉴 天禄琳琅 三印ꎬ为内府藏书特点之一ꎮ书中并无其他私家藏印ꎮ«通志堂经解»入内府的版片中恰有«周礼订义»一种ꎮ考此书版本源流ꎬ可知此书清代之前仅有宋刻初印本ꎬ为赵汝腾所奏进之本ꎮ徐乾学刻«通志堂经解»所依底本ꎬ为李开先旧藏影宋钞本ꎮ因其为影钞ꎬ故版式相同ꎮ且翁方纲为徐乾学撰«通志堂经解目录»ꎬ深谙其版式ꎬ故其撰写«提要稿»时言其为 «通志堂经解»中所刻之板 ꎮ而馆臣撰写提要时ꎬ版片已入内府ꎬ版心下 通志堂 三字已被剜去ꎬ馆臣称其为 内府藏本 ꎬ才出现«总目»与«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之间的差别ꎮ«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亦言为 通志堂本 ꎬ并称 李氏有宋刊本ꎬ佳 [3]76ꎬ此言 李氏 为李开先ꎮ将文渊阁本与«通志堂经解»本校勘比对ꎬ二者文字基本相同ꎮ综上ꎬ可考知李开先得宋刊本ꎬ影宋钞写一部ꎬ为徐乾学得ꎮ徐氏将其刻入«通志堂经解»ꎬ后版片入内府ꎬ其版心 通志堂 字样已被剜去ꎮ«四库全书»中«周礼订义»的底本实为«通志堂经解»本ꎮ今考文渊阁本«四库全书»收录该书ꎬ其卷首提要与«总目»文字略同ꎬ书名均题作«周礼订义»ꎬ卷次为八十卷ꎮ而«通志堂经解»本的书名作«东岩周礼订义»ꎬ卷次为八十卷首一卷ꎬ与«总目»略有差异ꎮ翁氏并未注意到此种差别ꎮ考唯一对此书有著录的«宋史 艺文志»录其为 王与之«周礼订义»八十卷 [7]ꎬ或为«总目»沿袭«宋志»说法ꎮ«宋志»与«总目»均省略 东岩 二字ꎬ查考两书中其他书目ꎬ除加作者名号以区分重复书名外ꎬ均无作者名号等称谓ꎬ是为二者著录体例之一ꎮ«通志堂经解»本卷一首行题为 东岩周礼订义 ꎬ为按照影宋抄本原题刻写ꎬ可知此书于宋刻初印时已有 东岩 二字ꎬ其原名为«东岩周礼订义»ꎮ卷次为八十卷无误ꎬ«通志堂经解»本将序言等相关信息单独提出作为一卷ꎮ此一卷包含在八十卷内ꎬ与书中其他书名卷数如«春秋本义»三十卷首一卷㊁«春秋诸传会通»二十四卷首一卷等相类似ꎬ均为«通志堂经解»统一体例ꎮ三㊁«仪礼图»十七卷㊁«仪礼旁通图»一卷㊀(宋)杨复撰«总目»著录内府藏本ꎬ并云: 是书成于绍定元年戊子ꎬ«书录解题»谓成于淳祐中ꎬ盖未核其自序也 又分«宫庙门»㊁«冕弁门»㊁«牲鼎礼器门»ꎬ为图二十五ꎬ名«仪礼旁通图»ꎬ附于后ꎮ [1]160而«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中云: 童承叙跋之曰ꎬ杨氏«仪礼图»凡为篇十有七ꎬ为图二百有五ꎬ为«旁通图»三十有五ꎮ [6]65«总目»中 为图二十五 与«提要稿»中 三十有五 有图数差别ꎬ查考文渊阁本与«通志堂经解»本ꎬ图数为二十五ꎬ知77翁氏与童氏说法皆误ꎬ 二 与 三 字因字形相近而讹ꎮ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云: «天禄琳琅书目»卷五载 «仪礼图»一函八册ꎬ宋杨复撰ꎬ十七卷ꎬ后附«仪礼旁通图»一卷ꎮ 四库馆据此缮录ꎮ [8]崔富章言四库馆据天禄琳琅所藏本缮录ꎬ而未言天禄琳琅所藏何本ꎮ«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云: 此刻本前无陈普序ꎬ则其原刻合前书十七卷为一书无疑也ꎮ [6]65翁氏所见本当为崔富章所言天禄琳琅所藏本ꎮ日本涩江全善㊁森立之«经籍访古志»所载宋十行本ꎬ每行二十一字ꎬ杨复自序下有陈普序ꎬ 明代补刊亦甚多ꎬ补刊版心上方有校正名氏ꎬ下方有刻工名氏 [9]ꎮ由«提要稿»言 无陈普序 可知ꎬ翁氏所见本与«经籍访古志»所载宋本并非一本ꎮ孙星衍«平津馆鉴藏记书籍»卷一云: 前后无序跋ꎬ十七篇止载经文而无注ꎬ黑口版ꎬ每页廿行ꎬ行廿字ꎬ内有补刻页ꎮ板心上有 闽何校 三字ꎬ亦是南宋闽中所刻ꎮ末附«仪礼旁通图»一卷ꎬ不题作者姓名ꎮ据«天禄琳琅 元刻本»ꎬ是杨复撰ꎮ通志堂有重刊本ꎮ [10]«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中言及其自序ꎬ而孙氏所见本无序跋ꎬ故翁氏所见本不为孙氏所见南宋刻本ꎮ李希圣«雁影斋题跋»载: 每半叶十行ꎬ每行二十字 天禄琳琅及拜经楼本即从此本出ꎮ [11]李氏所见本与«经籍访古志»中所载宋本行款有所不同ꎬ应不是同一版本ꎮ«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卷一«仪礼图»载: «仪礼图»十七卷ꎬ后附«旁通图»ꎬ元刻本ꎮ 每叶二十行ꎬ行二十字ꎮ又一部无«旁通图»行矣ꎬ无异而字画更精楷ꎬ图画益明析ꎬ为知不足斋主人所贻ꎬ先君子尝以校通志本ꎬ经尚无异甚ꎬ而图则远胜之 陈鳣曰: 吴槎客曾以鲍以文所赠元刻校通志堂刊本ꎬ则通志刻本之图甚谬矣ꎮ [12]知鲍廷博曾赠吴骞元刻本«仪礼图»ꎬ无«旁通图»ꎬ天禄琳琅藏本与拜经楼藏本均为元刻明矣ꎮ崔富章又言: 四库馆取通志堂刊本甚多ꎬ«总目»皆称 内府藏本 ꎬ实非天禄琳琅所藏之宋㊁元善本ꎮ«仪礼»诸图当详对比之ꎬ特为识之ꎮ [8]今取文渊阁本诸图与通志堂本校勘对比ꎬ两者存在较多差异ꎬ侧面印证了吴骞经过校勘得出的结论ꎮ通志堂本将末附的«仪礼旁通图»提前到目录之后㊁卷一«士冠礼»之前ꎬ而通志堂本目录仍将«仪礼旁通图»列于第十七卷之后ꎬ这一点与文渊阁本目录将«仪礼旁通图»列于第十七卷之后且原文亦附于第十七卷之后的做法相区别ꎮ综上ꎬ«四库全书»中«仪礼图»与«仪礼旁通图»的底本并不为通志堂本ꎬ而为天禄琳琅所藏元刻本ꎬ馆臣在纂修过程中抽去了天禄琳琅藏本卷前«晦庵朱文公乞修三礼奏札»㊁杨复自序和陈普序ꎮ钱谦益«绛云楼书目»卷一载«仪礼图»八册三十四卷ꎮ考宋代以降官私目录ꎬ凡对«仪礼图»有所著录ꎬ均称十七卷ꎬ盖不知钱氏所言三十四卷从何而来ꎬ或为谬矣ꎬ今附识于此ꎮ四㊁«天子肆献裸馈食礼»三卷㊀(清)任启运撰«总目»著录为两江总督采进本ꎮ翻检«各省进呈书目»两江部分ꎬ却无此书ꎬ不知馆臣因何录为两江总督采进本ꎮ«四库进呈书目 江苏第一次书目»中载有任氏所撰«周易洗心»«孝经章句»«礼记章句»与此书ꎬ«总目»中著录为误ꎮ«总目»与翁氏«提要稿»中提要大体相合ꎬ俱为根据卷前序所撰ꎮ«清史稿 任启运传»载: 三十七年ꎬ命中外蒐集古今群书ꎬ高宗谕曰: 历代名臣ꎬ洎本朝士林夙望ꎬ向有诗文专集及近时沉潜经史ꎬ原本风雅ꎬ如顾栋高㊁陈祖范㊁任启运㊁沈德潜辈ꎬ亦各著成编ꎬ并非剿说卮言可比ꎮ均应概行查明ꎬ在坊肆者或量为给价ꎬ家藏者或官为装印ꎮ至有未经镌刊祗系钞本存留者ꎬ不妨钞录副本ꎬ仍将原本给还ꎮ庶几副在石渠ꎬ用储一览ꎮ 於是上启运所著书四种ꎬ入«四库»中ꎮ [13]此中所云四种为上文中所载任启运进呈四种ꎮ又«贩书偶记»卷二云: «天子肆献祼馈食礼通纂»三卷ꎬ义兴任启运撰ꎬ乾隆癸巳清芬堂刊ꎮ [14](按: 义兴 应为 宜兴 ) 乾隆癸巳 为乾隆三十八年(1773)ꎬ而乾隆三十七年(1772)任启运已经将此书进呈«四库»ꎬ故«四库»底本非此清芬堂刻本ꎮ又«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二载有清芬楼本ꎬ考«清芬楼遗稿»初刻本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京都刻本ꎬ可知此本亦非«四库»底本ꎮ«书目答问补正»载: «肆献裸馈食礼纂»三卷ꎮ任启运ꎮ«钓台遗书»本ꎮ互见ꎮ[补]«续经解»本ꎮ [15]而«皇清经解续编»为光绪十四年(1888)始有刊本ꎬ«任钓台先生遗书»初刻本为清嘉庆十五年(1810)濑上彭信刻本ꎮ以上为现存刻本版本系统ꎬ可知«天子肆献裸馈食礼»最早刻本为乾隆三十八年清芬堂刊本ꎬ但并非«四库全书»底本ꎮ«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载清芬楼本与«续经解»本ꎬ亦非«四库全书»底本ꎮ另有一旧抄本ꎬ«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初稿»载此本藏台湾中央图书馆ꎬ朱笔批校ꎮ将此旧抄本与文渊阁本对比校勘ꎬ文字与各部分排列顺序基本无差异ꎮ综上ꎬ«肆献祼馈食礼»的«四库全书»底本或为此旧抄本ꎮ«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称书名为«天子肆献裸馈食礼纂»ꎬ且 自题«通纂»ꎬ盖拟诸«续通解»之后尔ꎬ而每卷前无 纂 字ꎬ刻书者之失也 [6]60ꎮ«总目»所载书名无 纂 字ꎬ且无 天子 二字ꎮ今检文渊阁本ꎬ书名为 «天子肆献裸馈食礼» ꎬ与翁方纲所言相合ꎬ«总目»去 天子 二字是官方避讳的一种手段ꎮ又«纂修四库全 87书档案 文津阁收存书籍数目清单»中载此书ꎬ书名为«肆献祼馈食礼»ꎬ亦缺失 天子 与 纂 字ꎮ五㊁«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㊀(宋)卫湜撰«总目»著录两江总督采进本ꎬ并云: 绍定辛卯ꎬ赵善湘为锓版于江东漕院ꎮ越九年ꎬ湜复加核订ꎬ定为此本ꎮ自作前序㊁后序ꎬ又自作跋尾ꎮ [1]169ꎬ可知赵善湘于绍定辛卯(1231)所刻为«礼记集说»初刻本ꎬ而后九年ꎬ即宋嘉熙四年(1240)ꎬ卫湜复订一本ꎮ馆臣称 此本 ꎬ则«四库全书»底本或为宋嘉熙四年刊本ꎮ然此本为何人所刻ꎬ刻于何地ꎬ仍需考证ꎮ«中国版刻图录»载: «礼记集说»宋卫湜撰ꎬ宋嘉熙四年新定郡斋刻本 十三行ꎬ行二十五字ꎬ白口ꎬ左右双边ꎮ嘉定四年卫湜知严州时刻于新定郡斋ꎬ严州古名新定ꎬ«影定严州续志»ꎬ郡有经史诗文方书八十种ꎬ中有栎斋«礼记集说»ꎬ盖即此本ꎮ [16]«景定严州续志» 知州题名 中卫湜条下有双行小注ꎬ其言: 前守朴之叔刻«礼记集说»一部 [17]ꎬ知«礼记集说»为新定郡斋朴之叔所刻ꎮ宋嘉熙四年刊本后有黄丕烈跋ꎬ其云: «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ꎬ宋卫湜撰ꎮ«集说»从两抄本付刻ꎬ皆未尽善ꎮ [18]黄丕烈所言 «集说» 为何本?«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载: «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ꎬ宋卫湜撰 通志堂本ꎬ何义门云: 徐刻此书据两抄本ꎬ皆未尽善ꎬ顾伊人意为改定ꎬ大有乖误ꎮ [3]89何焯关于通志堂本的观点与黄丕烈跋语中所言相合ꎬ均言徐乾学刻此书据两抄本ꎬ且何焯言徐氏将其刻入«通志堂经解»ꎮ故黄丕烈跋语中后者 «集说» 为«通志堂经解»本«礼记集说»ꎬ并不为宋嘉熙四年刊本ꎮ又«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云: 世无其书ꎬ止有此影宋抄本一部ꎬ今昆山写刻借此写样ꎬ而新刻后半部为顾伊人紊乱次第ꎬ幸存此本为正 [19]ꎬ知«通志堂经解»本所据的两抄本ꎬ其一为汲古阁藏影宋抄本ꎮ今检文渊阁本«礼记集说»ꎬ有魏了翁序㊁自序㊁表㊁统说㊁集说名氏ꎬ与«通志堂经解»本顺序不同ꎬ与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嘉熙四年刊本顺序相同ꎮ将文渊阁本与北图本比对校勘ꎬ文字基本相同ꎮ综上ꎬ«礼记集说»的«四库全书»底本为宋嘉熙四年新定郡斋朴之叔刻本ꎮ«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中之提要与«总目»所载无甚差别ꎬ但翁氏混淆次序ꎬ先自序ꎬ次魏了翁序㊁表㊁集说名氏ꎬ这一点与«总目»所载及文渊阁本有出入ꎬ是为翁氏撰写提要稿时一细微谬误ꎮ宋嘉熙四年刻本«礼记集说»今藏北京图书馆ꎬ每半叶十三行ꎬ行二十五字ꎬ白口ꎬ左右双边ꎮ卷前副叶有明华亭朱氏藏印ꎬ卷后存有自跋两则与真德秀答谢札子一则ꎮ此宋刊本惜残缺魏了翁序ꎬ仅存 了翁 二字与 鹤山书院 印记ꎬ与«持静斋书目»所言 首卷首页魏鹤山序已残缺ꎬ仅存 了翁 二字ꎬ 鹤山书院 一印 与 有 田耕堂秦蕙田宗 ㊁ 华亭朱氏 诸印 [20]等语相合ꎮ[参考文献][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ꎬ1965.[2]莫友芝撰ꎬ傅增湘订补.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M].北京:中华书局ꎬ2009:43.[3]邵懿辰撰ꎬ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M].北京:中华书局ꎬ1959.[4]各省进呈书目[A].丛书集成续编[M].台北: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ꎬ1988:1029.[5]祁承爜.澹生堂藏书目[A].丛书集成续编[M].台北: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ꎬ1988:617.[6]翁方纲著ꎬ吴格整理.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ꎬ2005.[7]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ꎬ1977:5053.[8]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ꎬ1990:123.[9]涩江全善ꎬ森立之.经籍访古志[A].日本藏汉籍善本书志书目集成[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ꎬ2003:67.[10]孙星衍.平津馆鉴藏记书籍[A].焦桂美标点ꎬ杜泽逊审定.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2014:20.[11]李希圣.雁影斋题跋[A].李慧标点ꎬ杜泽逊审定.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2009:349. [12]吴寿旸.拜经楼藏书题跋记[A].郭立暄ꎬ标点[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2007:30.[13]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ꎬ1998:13184.[14]孙殿起.贩书偶记[M].北京:中华书局ꎬ1959:28.[15]张之洞著ꎬ范希曾补正.书目答问补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2001:21.[16]赵万里.中国版刻图录[M].北京:文物出版社ꎬ1990:102.[17]郑瑶ꎬ方仁荣.景定严州续志[A].丛书集成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ꎬ1985:14.[18]卫湜.礼记集说[M].北京图书馆藏宋嘉熙四年刊本.[19]毛扆.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A].士礼居丛书[M].清博古斋影印本.[20]丁日昌.持静斋书目[A].路子强ꎬ王雅新ꎬ标点.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2007:2.97。
卷十一·经部十一○书类一

卷十一·经部十一○书类一《书》以道政事,儒者不能异说也。
《小序》之依托,《五行传》之附会,久论定矣。
然诸家聚讼,犹有四端:曰今文、古文,曰错简,曰《禹贡》山水,曰《洪范》畴数。
夫古文之辨,至阎若璩始明。
朱彝尊谓是书久颁於学官,其言多缀辑逸经成文,无悖於理。
汾阴汉鼎,良亦善喻。
吴澄举而删之,非可行之道也。
禹迹大抵在中原,而论者多当南渡。
昔疏今密,其势则然。
然尺短寸长,互相补苴,固宜兼收并蓄,以证异同。
若夫刘向记《酒诰》、《召诰》脱简仅三,而诸儒动称数十。
班固牵《洪范》於《洛书》,诸儒并及《河图》,支离葛,淆经义矣。
故王柏《书疑》、蔡沈《皇极数》之类,非解经之正轨者,咸无取焉。
△《尚书正义》·二十卷(内府藏本)旧本题“汉孔安国传”,其书至晋豫章内史梅赜始奏於朝。
唐贞观十六年孔颖达等为之疏,永徽四年长孙无忌等又加刊定。
孔《传》之依托,自朱子以来递有论辩。
至国朝阎若璩作《尚书古文疏证》,其事愈明。
其灼然可据者:梅《尚书考异》攻其注《禹贡》“水出河南北山”一条、“积石山在金城西南羌中”一条,地名皆在安国後。
朱彝尊《经义考》攻其注《书序》“东海驹骊、扶馀干貊之属”一条,谓驹骊王朱蒙至汉元帝建昭二年始建国,安国武帝时人,亦不及见。
若璩则攻其注《泰誓》“虽有周亲,不如仁人”与所注《论语》相反。
又安国《传》有《汤誓》,而注《论语》“予小子履”一节乃以为《墨子》所引《汤誓》之文(案安国《论语》注今佚,此条乃何晏《集解》所引)。
皆证佐分明,更无疑义。
至若璩谓定从孔《传》,以孔颖达之故,则不尽然。
考《汉书·艺文志叙》,《古文尚书》但称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立於学官,不云作《传》。
而《经典释文叙录》乃称《艺文志》云安国献《尚书传》,遭巫蛊事,未立於学官,始增入一“传”字,以证实其事。
又称今以孔氏为正,则定从孔《传》者乃陆德明,非自颖达。
惟德明於《舜典》下注云:“孔氏《传》亡《舜典》一篇,时以王肃《注》颇类孔氏,故取王《注》从‘慎徽五典’以下为《舜典》,以续孔《传》。
宁波经籍志简编

宁波经籍志简编大某山道长| 2011-03-19 10:15:35易类《周易辑闻》六卷附《易雅》一卷《筮宗》一卷(宋)赵汝楳撰《四库全书》本《通志堂经解》本《樆藻堂四库全书初集》本《易序丛书》十卷(宋)赵汝楳清初抄本清彭元瑞校并跋四库入存目《周易郑康成注》一卷(宋)王应麟辑《玉海》附刊本《四库全书》本浙图藏《湖海楼丛书》本存七卷有“象山陈汉章手校”字样《郑氏易传》三卷(宋)王应麟辑(清)惠栋增辑浙图藏雅雨堂刻本有“萧山单丕手校”字样《古易世学》十七卷(明)丰访撰浙图藏天一阁蓝格钞本存十五卷上图藏明抄本有清何焯跋四库入存目《易辨》一卷(明)丰坊撰四库存目《新镌删补易经直解》十二卷(明)沈一贯撰李光缙辑万历四十三年万卷楼刻本(清华、故博)《读易一钞易余》四卷(明)董守谕撰《四明丛书》据约园藏钞本刊《读易钞》十卷《易广》四卷(明)董守谕撰稿本(湖北省图)《卦变考略》一卷(明)董守谕撰《四库全书》本《易学》十二卷(明)沈一贯撰明万历刻本四库入存目(首图)《康节先生皇极诸数拔要》不分卷题“四明日湖隐夫尧光氏沈延禧孔皆甫编集”刻本(天一阁)《周易广义》六卷(清)潘元懋撰清康熙十二年刻本四库入存目(北大、西安市文管会)诗类《洁斋毛诗经筵讲义》四卷(宋)袁燮撰《四库全书》本据《永乐大典》辑录《四明丛书》据武英殿聚珍版刊《丛书集成初编》本《诗考》四卷(宋)王应麟撰《玉海》附刻本《四库全书》本作一卷《诗考补》二卷王应麟辑清胡文英增订乾隆四十九年刻本(北图)《诗地理考》六卷(宋)王应麟撰《玉海》附刻本《学津讨原》本(市图)《诗传纂义》一卷(明)倪复撰清抄本四库入存目《鲁诗世学》三十二卷(明)丰坊撰明抄本(南京)《诗说》一卷(明)丰坊撰《汉魏丛书》本四库存目《诗经纂注》四卷(明)沈一贯撰明刊李廷机《五机纂注》本(南图)《镌杨会元真传诗经主意冠玉》四卷(明)杨守勤撰明万历三十三年博古堂刻本(清华)《毛诗郑笺纂疏补协》二十卷(明)屠本畯撰明万历二十二年玄鉴室刻本(浙图)《蕊泉手学》二卷(清)闻性道撰四库存目《风雅遗音》四卷(清)史荣撰《四明丛书》据清乾隆二十五年刻本刊光绪五年谦德堂刻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四库入存目《申培诗说》一卷(明)丰坊伪托《汉魏丛书》本(伏跗室)《读诗私说》一卷(清)董秉纯撰清抄本一册《诗诵》五卷(清)陈仅撰清光绪十一年四明陈氏文则楼活字本《四明丛书》本(伏跗室)《诗经辑解》二十卷纲领一卷(清)周道遵撰稿本十册(伏跗室)《山中学诗记》五卷(清)徐时栋撰清光绪四年慈溪叶岱年刻本(伏跗室)《诗史初稿》十六卷首一卷张寿镛撰民国三十一年铅印本(市图)乐类《乐书正误》一卷(宋)楼钥撰元至元七年刻明成化印本《择是居丛书初集》本(上图)《钟律通考》六卷(明)倪复撰《四库全书》本清丁氏八千卷楼抄本存一至三卷(南图)孝经类《孝经集注》一卷(明)余本撰《叶润山辑著全书》本(北大)《孝经旁训》题“甬上孙传澄涧订” 宁波汲绠书局石印本(市图)四书类《蒙斋中庸讲义》四卷(宋)袁甫撰《四库全书》本据《永乐大典》辑出《四明丛书》据而刊之《四库珍本初集》本《郑注古文论语》二卷(宋)王应麟辑清抄本《知不足丛书》本有附录一卷(浙图)《论语孟子考异》一卷(宋)王应麟撰四库入存目《四书类字略》五卷(清)董承琨撰清道光十六年刻本(市图)《论语时训》陈训正撰民国三十年排印本此书为玄婴什第三种陈氏《孟子学说》三卷《晚山人集》四卷传本未见(市图)尚书类《尚书讲义》二十卷(宋)史浩撰《四库全书》本据《永乐大典》辑录《四明丛书》据而刊之《洁斋家塾书钞》十二卷(宋)袁燮撰袁乔编录宋绍定四年原刻《四库全书》本据《永乐大典》辑录《四明丛书》据而刊之《洪范统一》一卷(宋)赵善湘撰《四库全书》本《四明丛书》据《艺海珠尘》本刊《古文尚书》十一卷(宋)王应麟辑清乾隆三十九年抄本清抄本有翁方纲跋(河南省图)上图藏《函海》本《岱南阁丛书》本《古书世学》六卷(明)丰坊撰明抄本清抄本冯登府跋四库人存目(北图、湖北省图)《书经辑解》存十卷(清)周道遵撰稿本(伏跗室)《尚书逸汤誓考》六卷(清)徐时栋撰同治十一年城西草堂刻本(伏跗室)礼类《践阼篇集解》一卷(宋)王应麟撰《玉海》附刻本(市图)《夏小正解》一卷(宋)王应麟集校金履祥辑(明)杨慎解明刻本(北图)《仪礼戴记附注》四卷外卷一卷(明)黄润玉撰明抄本丁丙跋(南图)《礼记课儿述注》十八卷(明)沈一中撰明天启刻本(安徽省博物馆)《考工记图解》二卷(宋)林希逸原本(明)屠本畯补释、(明)张鼎思补图明万历刻本(浙图)《礼仪商》二卷附录二卷(清)万斯大撰清乾隆二十六年万福刻《经学五书》本清乾隆六十年辨志堂刻本《四库全书》本《周官辨非》一卷(清)万斯大撰刊本同上四库未收(市图)《礼记偶笺》三卷(清)万斯大撰刊本同上四库未收(市图)《学礼质疑》二卷(清)万斯大撰刊本同上四库未收(市图)《学庸说文》十二卷(清)李凯撰清乾隆十八年寒香亭刻本(市图)《夏小正辑注》四卷(清)范家相辑王梓材批清嘉庆间古趣亭刻本(伏跗室)《讲经口授》一卷(清)万斯同口授温睿临笔记清徐氏烟屿楼抄本(浙图)春秋类《春秋集注》四十卷(宋)高闶撰《四明丛书》据武英殿聚珍版及通志堂程端学春秋本义本校刊《四库全书》本《古文春秋左传》十二卷(宋)王应麟辑清抄本王大隆跋(北图)《古文春秋左传》一卷(宋)王应麟辑(清)惠栋补辑稿本(上图)《春秋本义》三十卷(元)程端学撰元庆元路儒学刻本明甬东书屋抄本《四库全书》本《通志堂经解》本《春秋或问》十卷(元)程端学撰《通志堂经解》本《四库全书》本《春秋三传辨疑》二十卷(元)程端学撰明抄本《四库全书》本清林氏沈氏抄本(南图、广东省社科院图书室)《春秋世学》三十二卷(明)丰坊撰明抄本四库入存目(湖北省图)《学春秋随笔》十卷(清)万斯大撰清万福刻《经学五书》本(伏跗室)《春秋辑解》十二卷卷首一卷(清)周道遵撰稿本六册(天一)《春秋题解分编》四卷(清)周宗坊编清光绪二年亦处堂袖珍刻本(市图)群经总义类《九经考异》十二卷附九经逸语一卷(明)周应宾撰明万历刻本四库存目(北图)《郑氏佚书》二十二卷(清)袁钧撰袁氏辑郑氏佚书原本八十一卷光绪十四年浙江书局刻二十二卷又光绪十年观稼楼刻本《群经质》二卷(清)陈仅撰清光绪二十三年四月文则楼陈氏木活字本《四明丛书》本(市图)《五经文鹄》题“四明茹古斋主人”编清光绪八年四明茹古斋刻本(市图)小学类《童卯须知》二卷(宋)史浩撰《四库全书》附《鄮峰真隐漫录》后《补注急就章》四卷(宋)王应麟撰《玉海》附刻本《岱南阁丛书》本附考异一卷另有十余种丛书本。
[第51期](广东学政翁方纲)为官一方治学一方的“教育厅厅长”
为官一方治学一方的“教育厅厅长”](https://img.taocdn.com/s3/m/452fabd6ce2f0066f533223e.png)
[第51期·广州史记篇](广东学政翁方纲)为官一方治学一方的“教育厅厅长”2005-12-14 10:53:34 来源:南方都市报药洲遗址曾是翁方纲出任广东学政时的办公和居住地。
翁方纲已成历史人物,然而教育永不会停止,好的教育官员可能不精于治学,却能培育一方人才,但若二者皆无便可能是教育的“灾难”,翁至少居其一,其为人称道也是情理中事。
记者手记从翁方纲的治学想象他的为官查阅翁方纲的资料,基本都是他的金石著作、书法碑刻或诗论,而作为三省学政、及至内阁学士的为官经历,这方面的资料少之又少。
对于他前者的成绩,基本都是赞扬褒奖,冠以“大学问家”、“清中期著名学者”的称号,他的仕途生涯基本被后人所忽略了。
但我以为,这方面的直接材料虽然少,但从他收集碑刻之勤奋执着、考据之用心严谨、学问之广博,似乎能推测,这位地方最高文教官员应该不是贪污腐败之辈,其次,他对文化发展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和嗜好,能在其位谋其政。
今天,碑刻、考据、帖学、诗论已经不是我们时代的显学,而在清中期,它们却因着时代背景风行一时。
作为当时的学政,除了要主持当地的人才选拔之外,我想应该担当着保护当地文化的职责。
在这方面,翁方纲所做的努力,是不少后学都所不及的。
他在广东8年,足迹几乎遍及广东,就算今日,一位做田野调查工作的学者,能在8年把某省跑遍都算是值得称赞的事,况且,他远没有停留在收集的阶段,而是进行了仔细的考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据说,他的《粤东金石略》中记录的碑刻不少是岭南名篇。
我想,能有这种执着、实证精神的人为官,应该能为当地百姓带来好处的。
所以,后代把他列为清中期影响岭南文化的三大名士之一。
翁方纲像。
资料图片人物简介翁方纲(1733~1818年)清代著名学者,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
乾隆十七年(1752年),19岁的翁方纲就高中进士,选庶吉士。
庶吉士是翰林的预备资格,一般从科考成绩优异的进士中选拔,然后在庶常馆学习深造,期满考试合格后,被授翰林院编修。
沈津:翁方纲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沈津:翁方纲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翁方纲像文|沈津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开始编纂。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完成。
如今人们提起《总目提要》,必然会想起它的主要编纂者纪昀(晓岚)。
纪昀作为著名学者,还主持编纂了《清通典》、《会典》,《八旗通志》等,他在史学界的历史地位是不容否认的。
纪昀在四库全书馆凡十有三年,然“笔削考核”各类图书之提要,势必在参与其事的许多纂修官所拟提要上进行。
据今天所能看到的邵晋涵《四库全书提要分纂稿》、姚鼐《惜抱轩书录》等,都是他们在四库馆工作时的部分劳动,也是心血的结晶。
应该说,在实际工作中,“考异同、辨真伪、撮著作之大凡、审傅本之得失,挈其纲领”的应该是这些纂修官们。
翁方纲,四库馆五十位纂修官中的一员,似乎仅是“承修金石、篆隶、音韵之类”,并不起眼,然而笔者在收集、整理、研究翁氏有关材料的过程中,更认为翁氏于《总目提要》的编纂中,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他的贡献应予重新评价。
一翁方纲,字正三,号覃谿,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人,生于雍正十一年(1733),卒于嘉庆二十三年(1816),年八十六。
乾隆十七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曾任广东、江西、山东学政,精心汲古,闳览多闻,于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皆能摘抉精审。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方纲督广东学政凡三任,前后八年。
是年秋天,其在省送乡试,十月即“以失察生员年貌册,因礼部奏应乡试诸生,广东省有冒开年七十以上,希冀邀恩者人数不少,奉旨降三级调用”。
(英和《翁氏家事略记》)次年正月二十九日,方纲返回北京,这一年他闲居无事。
清乾隆三十八年,四库全书馆成立。
军机大臣刘统勋为了罗致各方人才编纂《四库全书》,于三月十一日向朝廷奏明“查现在纂修翰林纪昀、提调司员陆锡熊堪膺总办之任,此外并査有郎中姚鼐、主事程晋芳、任大椿;学政汪如藻;原任学士降调候补之翁方纲,亦皆留心典籍,见闻颇广,应请添派为纂修官,令其在馆一同校阅,悉心考核,方足敷用”。
通志堂经解目录

通志堂经解易子夏易传十一卷易数钩隐图三卷遗论九事一卷宋刘牧撰横渠先生易说三卷宋张载撰易学一卷宋王〓撰紫岩居士易传十卷宋张浚撰汉上易传十一卷周易卦图三卷周易丛说一卷宋朱震撰易璇玑三卷宋吴沆撰周易义海撮要十二卷宋李衡撰易小传六卷宋沈该撰复斋易说六卷宋赵彦肃撰古周易一卷宋吕祖谦等撰童溪王先生易传三十卷宋王宗传撰易裨传一卷外篇一卷宋林至撰易图说三卷宋吴仁杰撰易学启蒙通释二卷图一卷宋胡方平撰周易玩辞十六卷宋项安世撰东谷郑先生易翼传二卷宋郑汝谐撰三易备遗十卷宋朱元升撰丙子学易编一卷宋李心传撰易学启蒙小传一卷古经传一卷宋税与权撰水村易镜一卷宋林光世撰晦庵先生朱文公易说二十三卷宋朱鉴辑大易缉说十卷元王申子撰周易辑闻六卷易雅一卷筮宗一卷宋赵汝梅撰周易传义附录十四卷首一卷宋董楷撰学易记九卷首一卷元李简撰读易私言一卷元许衡撰俞氏易集说十三卷宋俞琰撰周易本义附录纂注十五卷元胡一桂撰周易发明启蒙翼传三卷外篇一卷元胡一桂撰周易本义通释十二卷辑录云峰文集易义一卷元胡炳文撰易纂言十二卷首一卷元吴澄撰周易本义集成十二卷首一卷元熊良辅撰周易经传集程朱解附录纂注十四卷首一卷附一卷〓周易会通元董真卿撰易图通变五卷元雷思齐撰易象图说内篇三卷外篇三卷元张理撰大易象数钩深图三卷元张理撰周易参义十二卷元梁寅撰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纳兰性德撰书书古文训十六卷宋薛季宣撰三山拙斋林先生尚书全解四十卷宋林之奇撰程尚书禹贡论二卷后论一卷山川地理图二卷宋程大昌撰尚书说七卷宋黄度撰增修东莱书说三十五卷首一卷宋吕祖谦撰宋时澜修定书疑九卷宋王柏撰书集传或问二卷宋陈大猷撰杏溪傅氏禹贡集解二卷宋傅寅撰尚书详解十三卷宋胡士行撰尚书表注二卷宋金履祥撰尚书纂传四十六卷元王天与撰书蔡氏传辑录纂注六卷首一卷元董鼎撰书纂言四卷元吴澄撰书蔡氏传旁通六卷元陈师凯撰尚书句解十三卷元朱祖义撰书集传纂疏六卷首一卷元陈栎撰尚书通考十卷元黄镇成撰王耕野先生读书管见二卷元王充耘撰定正洪范集说一卷首一卷元胡一中撰诗毛诗指说一卷唐成伯〓撰诗本义十五卷郑氏诗谱补亡一卷宋欧阳修撰李〓仲黄实夫毛诗集解四十二卷首一卷宋李樗讲义宋黄〓讲义宋吕祖谦释音毛诗名物解二十卷宋蔡卞撰诗说一卷宋张耒撰诗疑二卷宋王柏撰诗传遗说六卷宋朱鉴撰逸斋诗补传三十卷篇目一卷宋范处义撰诗集传名物钞八卷元许谦撰诗经疑问七卷附编一卷元朱倬撰宋赵〓撰附编诗解颐四卷明朱善撰春秋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附录一卷宋孙复撰春秋皇纲论五卷宋王〓撰春秋刘氏传十五卷宋刘敞撰春秋权衡十七卷宋刘敞撰刘氏春秋意林二卷宋刘敞撰春秋年表一卷□ 阙名撰春秋名号归一图二卷后蜀冯继先撰龙学孙公春秋经解十五卷宋孙觉撰春秋臣传三十卷宋王当撰西畴居士春秋本例二十卷宋崔子方撰木讷先生春秋经筌十六卷宋赵鹏飞撰石林先生春秋传二十卷宋叶梦得撰止斋先生春秋后传十二卷宋陈傅良撰春秋集解三十卷宋吕祖谦撰左氏传说二十卷宋吕祖谦撰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五卷附录一卷宋章冲撰春秋提纲十卷宋陈则通撰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三卷宋李琪撰春秋通说十三卷宋黄仲炎撰春秋集注十一卷纲领一卷宋张洽撰春秋或问二十卷宋吕大圭撰春秋五论一卷宋吕大圭撰则堂先生春秋集传详说三十卷纲领一卷宋家铉翁撰春秋类对赋一卷宋徐晋卿撰春秋诸国统纪六卷元齐履谦撰春秋本义三十卷首一卷元程端学撰春秋或问十卷元程端学撰春秋集传十五卷元赵〓撰明倪尚谊校定春秋属辞十五卷元赵〓撰春秋师说三卷附录二卷元赵〓撰春秋左氏传补注十卷元赵〓撰春秋诸传会通二十四卷首一卷元李廉撰春秋集传释义大成十二卷首一卷元俞皋撰〓全斋读春秋编十二卷元陈深撰春秋春王正月考一卷辨疑一卷明张以宁撰三礼新定三礼图二十卷宋聂崇义集注东岩周礼订义八十卷首一卷宋王与之撰〓斋考工记解二卷宋林希逸撰仪礼图十七卷旁通图一卷附仪礼本经十七卷宋杨复撰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宋卫〓撰礼经会元四卷宋叶时撰太平经国之书十一卷首一卷宋郑伯谦撰夏小正戴氏传四卷宋傅崧卿注仪礼集说十七卷元敖继公撰仪礼逸经传一卷元吴澄撰经礼补逸九卷附录一卷元汪克宽撰礼记陈氏集说补正三十八卷〓纳兰性德撰孝经孝经注解一卷唐玄宗明皇帝御注宋司马光指解宋范祖禹说孝经大义一卷元董鼎撰孝经一卷元吴澄校定晦庵先生所定古文孝经句解一卷元朱申撰论语南轩先生论语解十卷宋张〓撰论语集说十卷宋蔡节撰孟子南轩先生孟子说七卷宋张〓撰孟子集注集疏十四卷宋蔡模撰孟子音义二卷宋孙〓撰四书大学纂疏一卷中庸纂疏一卷论语纂疏十卷孟子纂疏十四卷宋赵顺孙撰大学集编一卷中庸集编一卷论语集编十卷孟子集编十四卷宋真德秀撰大学通一卷中庸通一卷论语通十卷孟子通十四卷元胡炳文撰大学章句或问通证一卷中庸章句或问通证一卷论语集注通证二卷孟子集注通证二卷元张存中撰大学章句纂笺一卷大学或问纂笺一卷中庸章句纂笺一卷中庸或问纂笺一卷论语集注纂笺十卷孟子集注纂笺十四卷元詹道传撰四书通旨六卷元朱公迁撰四书辨疑十五卷元陈天祥撰大学集说启蒙一卷中庸集说启蒙一卷元景星撰总经解经典释文三十卷唐陆德明撰公是先生七经小传三卷宋刘敞撰六经奥论六卷首一卷宋郑樵撰六经正误六卷宋毛居正撰熊先生经说七卷元熊朋来撰十一经问对五卷元何异孙撰五经蠡测六卷明蒋悌生撰。
《通志堂经解》经学书韵

《通志堂经解》经学书韵经学名著《通志堂经解》是清朝徐乾学历时七年,多方搜求古籍秘本,最终编成的一部阐释儒家经义的大型丛书。
该著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宝库,其刊刻还与纳兰性德有不解之缘。
~~~~~~~~~清康熙年间,大学士徐乾学历时七年,多方搜求古籍秘本,最终编成了一部经学大丛书——《通志堂经解》。
书成之后,徐乾学以自己学生纳兰性德的藏书楼——通志堂的名义刻印流传,从而使这部丛书成为清初最为有名的经学名著。
翻开这部经学名著,似乎能在那点划方劲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徐乾学在搜集典籍时的忙碌,以及纳兰性德那种“我是人间惆怅客,断肠声里忆生平”的淡淡愁绪。
昆山名士藏书甲天下清康熙年间,史学大家万斯同写了一首《传是楼藏书歌》:“东海先生性爱书,胸中已贮万卷余。
更向人间搜遗籍,直穷四库盈其庐。
先生珍奇百不好,闻书即欲探其奥。
故此网罗遍东南,犹复采访穷远道。
”在这首诗中,万斯同极力赞扬了喜欢访书、藏书的东海先生,这位先生为了使藏书“盈其庐”而四处寻访,以致“网罗遍东南”,他便是清初的学者、一代名臣徐乾学,而闻名天下的传是楼便是他的藏书楼。
徐乾学是江苏昆山县人,字健庵,出生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
母亲顾氏富有学识,生了四个儿子,徐乾学为长子,而他的舅舅便是曾提出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清初学者顾炎武。
由于顾氏对孩子们极为严格,“课健庵兄弟尤谨严”,并经常教导和督促他们读书,因此四个孩子从小就能写文章。
其中,徐乾学更是“生而颖异,八岁而能文”,十三岁时就能读懂《五经》。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徐乾学从昆山来到了北京,进入太学学习。
一年后,大内侍卫纳兰明珠的儿子纳兰性德出世。
又过了四年,徐乾学的三弟徐元文考中进士第一名,成为当年的状元。
清康熙九年(1670年),也就是徐元文考中状元十一年后,徐乾学终于考中进士第三名,成为当年的探花,被朝廷授予宏文院编修一职。
三年后,他的二弟徐秉义又考中了探花。
从此,进士出身的兄弟三人同朝为官,被誉为“数百年来未有之盛事”,时人称之为“昆山三徐”。
清经解目录

[群经总义类] [清] 阮元:皇清经解卷一之卷三第一册左传杜解补正以下顾处士炎武著卷四音论卷五之卷七易音卷八之卷十七诗本音卷十八之卷十九日知录卷二十之卷二十三四书释地以下阎征君若璩著四书释地续四书释地又续四书释地三续卷二十四孟子生卒年月考卷二十五之卷二十六潜邱札记卷二十七之卷四十七禹贡锥指胡明经渭著卷四十八之卷四十九学礼质疑以下万处士斯大著卷五十之卷五十九学春秋随笔卷六十之卷八十九毛诗稽古编陈处士启源著卷九十之卷一百一十九仲氏易以下毛检讨奇龄著卷一百二十之卷一百五十五春秋毛氏传卷一百五十六之卷一百五十七春秋简书刊误卷一百五十八之卷一百六十一春秋属辞比事记卷一百六十二之卷一百七十六经问卷一百七十七之卷一百八十三论语稽求篇卷一百八十四之卷一百八十九四书剩言卷一百九十之卷一百九十三诗说惠吉士周惕著卷一百九十四湛园札记姜编修宸英著卷一百九十五之卷二百零四经义杂记臧茂才琳著卷二百零五之卷二百零六解春集冯明经景著卷二百零七尚书地理今释蒋相国廷锡著卷二百零八之卷二百一十三第二册易说以下惠学士士奇著卷二百一十四之卷二百二十七礼说卷二百二十八之卷二百四十二春秋说卷二百四十三白田草堂存稿王编修懋竑著卷二百四十四之卷二百五十周礼疑义举要以下江岁贡永著卷二百五十一深衣考证卷二百五十二之卷二百五十五春秋地理考实卷二百五十六之卷二百六十群经补义卷二百六十一之卷二百七十乡党图考卷二百七十一之卷二百八十七仪礼章句吴司马廷华著卷二百八十八之卷三百零一观象授时秦尚书蕙田著卷三百零二之卷三百零八经史问答全庶常祖望著卷三百零九质疑杭编修世骏著卷三百一十之卷三百一十五注疏考证齐侍郎召南著卷三百一十六之卷三百一十八周官禄田考卷三百一十九尚书小疏以下沈征君彤著卷三百二十之卷三百二十七仪礼小疏卷三百二十八春秋左传小疏卷三百二十九果堂集卷三百三十之卷三百五十周易述以下惠征君栋著卷三百五十一之卷三百五十二古文尚书考卷三百五十三之卷三百五十八春秋左传补注卷三百五十九之卷三百七十四九经古义卷三百七十五之卷三百八十七春秋正辞庄侍郎存与著卷三百八十八钟山札记以下卢学士文弨著卷三百八十九龙城札记卷三百九十之卷四百零三尚书集注音疏江征君声著卷四百零四之卷四百三十四下第三册尚书后案以下王光禄鸣盛著卷四百三十五之卷四百三十八周礼军赋说卷四百三十九之卷四百四十二十驾斋养新录以下钱宫詹大昕著十驾斋养新余录卷四百四十三之卷四百四十八潜研堂文集卷四百四十九之卷四百八十四四书考异翟教授灏著卷四百八十五之卷四百九十尚书释天盛大令百二著卷四百九十一之卷四百九十二读书脞录以下孙侍御志祖著卷四百九十三之卷四百九十四读书脞录续编卷四百九十五之卷五百零二弁服释例以下任侍御大椿著卷五百零三释缯卷五百零四之卷五百二十三尔雅正义邵编修晋涵著卷五百二十四宗法小记以下程征君瑶田著卷五百二十五之卷五百三十四仪礼丧服足征记卷五百三十五释宫小记卷五百三十六之卷五百三十九考工创物小记卷五百四十磬折古义卷五百四十一沟洫疆理小记卷五百四十二之卷五百四十四禹贡三江考卷五百四十五水地小记卷五百四十六解字小记卷五百四十七声律小记卷五百四十八之卷五百五十一九谷考卷五百五十二释草小记卷五百五十三释虫小记卷五百五十四之卷五百五十六礼笺金修撰榜著卷五百五十七之卷五百六十毛郑诗考正以下戴吉士震著卷五百六十一之卷五百六十二诗经补注卷五百六十三之卷五百六十四考工记图卷五百六十五之卷五百六十六东原集卷五百六十七之卷五百九十九第四册古文尚书撰异段大令玉裁著卷六百之卷六百二十九毛诗故训传段大令玉裁订卷六百三十之卷六百三十三诗经小学以下段大令玉裁著卷六百三十四之卷六百三十九周礼汉读考卷六百四十仪礼汉读考卷六百四十一上之卷六百五十五下说文解字注卷六百五十六之卷六百六十六书音均表卷六百六十一之卷六百六十六经韵楼集卷六百六十七上之卷六百七十六下广雅疏证以下王观察念孙著卷六百七十七之卷六百七十八读书杂志卷六百七十九之卷四百九十一春秋公羊通义以下孔检讨广森著卷六百九十二之卷六百九十七礼学卮言卷六百九十八之卷七百一十大戴礼记补注卷七百一十一之卷七百一十六经学卮言卷七百一十七之卷七百一十八溉亭述古录钱进士塘著卷七百一十九之卷七百二十六群经识小李进士惇著卷七百二十七之卷七百三十四经读考异武进士亿著卷七百三十五之卷七百七十三第五册尚书今古文注疏以下孙观察星衍著卷七百七十四问字堂集卷七百七十五之卷七百八十三仪礼释官胡明经匡衷著卷七百八十四之卷七百九十六礼经释例以下凌进士廷堪著卷七百九十七校礼堂文集卷七百九十八刘氏遗书刘训导台拱著卷七百九十九之卷八百述学以下汪拔贡中著卷八百零一经义知新录卷八百零二大戴礼正误卷八百零三之卷八百零六曾子注释以下阮宫保元著卷八百零七之卷八百一十七卷八百一十八之卷八百三十九尚书校勘记卷八百四十之卷八百四十九毛诗校勘记卷八百五十之卷八百六十三周礼校勘记卷八百六十四之卷八百八十一仪礼校勘记卷八百八十二之卷九百四十八礼记校勘记卷九百四十九之卷九百九十春秋左氏传校勘记卷九百九十一之卷一千零二第六册春秋公羊传校勘记卷一千零三之卷一千一十五春秋穀梁传校勘记卷一千一十六之卷一千二十六论语校勘记卷一千二十七之卷一千三十孝经校勘记卷一千三十一之卷一千三十八卷一千三十九上之卷一千五十四孟子校勘记卷一千五十五之卷一千五十六车制图考卷一千五十七之卷一千五十八积古斋钟鼎彝器欵识卷一千五十九之卷一千六十七畴人传卷一千六十八之卷一千七十四揅经室集卷一千七十五之卷一千七十六抚本礼记郑注考异张观察敦仁著卷一千七十七之卷一千八十八易章句以下焦孝廉循著卷一千八十九之卷一千一百零八易通释卷一千一百零九之卷一千一百一十六易图略卷一千一百一十七之卷一千一百四十六孟子正义卷一千一百四十七之卷一千一百四十八周易补疏卷一千一百四十九之卷一千一百五十尚书补疏卷一千一百五十一之卷一千一百五十五毛诗补疏卷一千一百五十六之卷一千一百五十八礼记补疏卷一千一百五十九之卷一千一百六十三春秋左传补疏卷一千一百六十四之卷一千一百六十五论语补疏卷一千一百六十六之卷一千一百六十九周易述补江上舍藩著卷一千一百七十之卷一千一百七十七拜经日记以下臧明经庸著卷一千一百七十八拜经文集卷一千一百七十九瞥记梁孝廉玉绳著卷一千一百八十之卷一千二百零七经义述闻以下王尚书引之著卷一千二百零八之卷一千二百一十七第七册经传释词卷一千二百一十八之卷一千二百二十六周易虞氏义以下张编修惠言著卷一千二百二十七之卷一千二百二十八周易虞氏消息卷一千二百二十九之卷一千二百三十虞氏易礼卷一千二百三十一之卷一千二百三十二周易郑氏义卷一千二百三十三周易荀氏九家义卷一千二百三十四之卷一千二百四十七易义别录卷一千二百四十八之卷一千二百五十五经异义疏证以下陈编修寿祺著卷一千二百五十一之卷一千二百五十二左海经辨卷一千二百五十三之卷一千二百五十四左海文集卷一千二百五十五之卷一千二百五十六鉴止水斋集许兵部宗彦著卷一千二百五十七之卷一千二百七十六尔雅义疏郝户部懿行著卷一千二百七十七之卷一千二百七十九春秋左传补注马进士宗琏著卷一千二百八十之卷一千二百八十九公羊何氏释例以下刘礼部逢禄著卷一千二百九十公羊何氏解诂笺卷一千二百九十一发墨守评卷一千二百九十二之卷一千二百九十三穀梁废疾申何卷一千二百九十四之卷一千二百九十五左氏春秋考证卷一千二百九十六箴膏肓评卷一千二百九十七之卷一千二百九十八论语述何卷一千二百九十九之卷一千三百零一燕寝考以下胡主政培翚著卷一千三百零二研六室集著卷一千三百零三之卷一千三百一十五春秋异文笺以下赵征君坦著卷一千三百一十六宝甓斋札记卷一千三百一十七宝甓斋文集卷一千三百一十八之卷一千三百二十一夏小正疏义洪拔贡震煊著卷一千三百二十二秋槎杂记刘典簿履徇著卷一千三百二十三之卷一千三百二十六吾亦庐稿崔茂才应榴著卷一千三百二十七论语偶记方庶常观旭著卷一千三百二十八经书算学天文考陈副贡懋龄著卷一千三百二十九之卷一千三百三十四书释地辨证宋训导翔凤著卷一千三百三十一之卷一千三百五十四毛诗紬义李庶常黼平著卷一千三百五十五公羊礼说以下凌明经曙著卷一千三百五十六之卷一千三百五十九礼说卷一千三百六十孝经义疏阮部郎福著卷一千三百六十一之卷一千三百六十八经传考证朱武曹彬著卷一千三百六十九甓斋遗稿刘州倅玉麐著卷一千三百七十说纬王进士崧著①卷一千三百七十一之卷一千四百经义丛钞严杰补编卷一千四百零一国朝石经考异以下冯教授登府著卷一千四百零二汉石经考异卷一千四百零三魏石经考异卷一千四百零四唐石经考异卷一千四百零五蜀石经考异卷一千四百零六北宋石经考异卷一千四百零七之卷一千四百零八1407-1408三家诗异文疏证封面.jpg (165.89 KB)版权页.jpg (144.43 KB)出版说明 1.jpg (552.84 KB)出版说明2.jpg (191.58 K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卷
宋
傅寅撰
此书凡阙四十馀板。何焯曰:宋本。
(初学)尚书详解
十三卷
宋
胡士行撰
何焯曰:从天乙阁钞本。通志堂原目无‘初学’二字。杭世骏道古堂文集,有跋谓:初学,二字不当删。
尚书表注
二卷
宋
金履祥撰
王柏弟子也。书之上下四旁,皆有识语。何焯曰:金仁山表注名重。而书仅中等,且元刻有残阙处,补全者未可尽信。是顾湄伊人妄为补全耳。
紫岩(居士)易传
十卷
宋
张浚 撰
其第十卷是《读易杂记》。何焯曰:明书帕版恐不足凭。
汉上易传
十一卷
〖附〗周易卦图·三卷
〖附〗周易丛说·一卷
宋
朱震 撰
震,荆门军人。绍兴四年书成。其书以程子易传为宗,兼采汉魏以下诸家,谓王弼注杂入庄老为非,故於象敷特详。何焯曰:卦图及丛说西亭王孙钞本尚未尽善,其十一卷影宋本可据。
《诗》03.诗经类一十一种
经名
卷数
朝代
作者
考订(翁方纲订)
毛诗指说
一卷
唐
成伯瑜撰
凡四篇,其传受一篇,足资考核。唐世说诗,正义而外,传者惟此书耳。其中尚有阙字。‘瑜’,新唐志作‘璵’。何焯曰:李中麓钞本。
诗本义
十五卷〖附〗郑氏诗谱补亡一卷
宋
欧阳修撰
前十二卷,摭篇为论为本义,多规毛郑之说。其偶从毛郑者,则於第十三卷,取舍义一条中著之。盖后三卷是□论也。此书召南篇内阙失二十余行。又此诗谱一卷,当云补郑氏诗谱,板心云诗本义谱,专系之本义者,非也。目云郑氏诗谱,又专以归郑者,亦非也。何焯云:遵王宋本,伊人校勘未当,深为可惜。
春秋权衡
十七卷
宋
刘敞撰
何焯曰:孫北海藏宋本,惜未遵行款。
刘氏春秋意林
二卷
宋
刘敞撰
春秋名号归一图
二卷
后蜀
冯继先撰
此书通志堂原目作:宋;冯继先。阎百诗与戴唐器书云:继先,先当作元。伪蜀朝人,宜居宋孙复之首,乃置刘敞之后,何也?何焯曰:海虞某氏家藏宋本。
龙学孙公春秋经解
十五卷
宋
孙觉撰
(原缺)
春秋臣传
三十卷
《书》02.尚书类一十九种
经名
卷数
朝代
作者
考订(翁方纲订)
书古文训
十六卷
宋
薛季宣撰
纯以古字写之。何焯曰:焦氏家藏宋本,今归东海。
尚书全解
四十卷
宋
林之奇撰
原阙第三十四卷多方篇,今於《永乐大典》中得之,钞补乃成完书。何焯曰:此书朱子所称。
(程尚书)禹贡论
二卷
〖附〗后论·一卷
〖附〗山川地理图·二卷
宋
程大昌撰
尚书纂传
四十六卷
元
王天与撰
何焯曰:李氏元刻最精。
书蔡氏传辑录纂注
六卷〖附〗首一卷
元
董鼎撰
元鄱阳董鼎季亨撰。真卿之父。
(今文尚)书纂言
四卷
元
吴澄撰
其卷前序目,即草庐之古今文考也。
书蔡氏传旁通
六卷
元
陈师凯撰
不录经文,但摘蔡传语,犹如蔡传之疏耳。然颇足资考据。何焯曰:汲古元板。
尚书句解
十三卷
元
朱祖义撰
何焯曰:六经皆有句解,不过节略旧注,非另出手眼者。
易小传
六卷
宋
沈该 撰
绍兴二十八年表进之。其书专释六爻,每卦后为一论。何焯曰:原本未详何自。
复斋易说
六卷
宋
赵彦肃 撰
何焯曰:天乙阁钞本。
古周易
一卷
宋
吕祖谦 等撰
此周易篇次考也最有关系之书,后有朱子跋。
童溪王先生易传
三十卷
宋
王宗传 撰
说卦以下皆有经无传。何焯曰:汲古宋本。俞石涧收藏,后阙二卷非全书。屡考其始末,寄来京师,跋中竟未及此。
周易本义通释
十二卷〖附〗辑录云峰文集易义·一卷
元
胡炳文 撰
自序在延祐丙辰。何焯曰:汲古元本。
易纂言
十二卷〖附〗首一卷
元
吴澄 撰
书成于至治二年秋。
周易本义集成
十二卷〖附〗首一卷
元
熊良辅 撰
自序在至治二年五月。
周易经传集程朱解附录纂注
(又名:《周易会通》)
十四卷
〖附〗首一卷
〖附〗附一卷
元
董真卿 撰
自序在天历元年。前有例目姓氏因革一卷、图二卷,其姓氏因革颇足以资考据。此书板心云:《周易会通》而其每卷题云《周易经传集程朱解附录纂注》,后学鄱阳董真卿编集並无‘会通’二字之名,盖宋朝刊书已有此失矣。
诗传遗说
六卷
宋
朱鉴撰
朱鉴,文公孙。集语类为之,自跋在端平二年。
逸斋诗补传
三十卷〖附〗篇目一卷
宋
范处义撰
题曰逸斋,不著姓名。朱氏经义考,据宋艺文志作,金华范处义。绍兴中进士也。第三十
卷广诂,足备查检。南宋之初,最攻序者,郑樵;最尊序者,范处义也。
诗集传名物钞
八卷
元
许谦撰
敏求记云:朱子之学,一传为何基、王柏,再传为金履祥、许谦、白云,一代大儒其於诗专宗朱子,汎扫毛郑之说,然此书颇有资考据处。何焯曰:汲古旧钞本。
东谷郑先生易翼传
二卷
宋
郑汝谐 撰
通志堂原目误作赵汝谐。其书止有上下经,全以程传为主。何焯曰:汲古阁元本最精。
三易备遗
十卷
宋
朱元升 撰
自序在成淳庚午。其书第一卷言河图洛书;二卷至四卷言连山;五卷至七卷言归藏;八卷至十卷言周易。
丙子学易编
一卷
宋
李心传 撰
其书取王弼、张横渠、郭子和伊川、紫阳之说,附以己见。原书十五卷。俞石涧《琬节钞》仅十之一耳,丙子嘉定九年也。
宋
叶梦得撰
未有开禧乙丑孙筠及真德秀跋。盖是谳考传三书合刻之跋也。此参合三传本。
(止斋先生)春秋后传
十二卷
宋
陈傅良撰
从勤德堂刊本钞写者也。此书大指详楼攻愧序,止斋尚有左氏章指一书,应访求之。此专用左传本也。
春秋集解
三十卷
宋
吕祖谦撰
纳兰容若序,疑是吕居仁作,云须得善本有陈邕序者,方可证定之。然其卷内则题曰吕祖谦伯恭,而朱氏经义考,则吕本中、吕祖谦二先生名下,皆载春秋集解三十卷,盖即一书而前后误复耳。今入四库全书作吕本中。此专用左传本。
读易私言
一卷
元
许衡 撰
何焯曰:记昔未曾刻。
周易本义附录纂注
十五卷
元
胡一桂 撰
取朱子文集语录之及於易者,附於本义下,谓之附录。取诸儒易说之发明本义者,谓之纂注。
周易发明启蒙翼传
三卷
〖附〗外篇一卷
元
胡一桂 撰
其中篇著古本及诸家本,又及历代授受传注叙录。虽云略举所知,然颇足资考据。下篇著左传及后人占筮,外篇则焦京以下,太元诸书,至皇极经世也。何焯曰:汲古元本。
宋
王当撰
元祐间人。
(西畴居士)春秋本例
二十卷
宋
崔子方撰
常与苏黄诸君子游。此书凡十六门,大约以日月时为例。何焯曰:汲古旧钞本。
(木讷先生)春秋经筌
十六卷
宋
赵鹏飞撰
经义考列之南宋末。何焯曰:全书从天乙阁钞来,汲古得李中麓残本三册,用以校勘。有整句脱落者,其新钞皆未惬意。此参合三传本。
(石林先生)春秋传
二十卷
诗经疑问
七卷
〖附〗附编一卷
元
朱倬撰
赵惪撰附编
此书内闻有有问,而无答者,云以俟后人深思也。后附南昌赵惪疑问附编。何焯曰:汲古元板。
诗解颐
四卷
明
朱善撰
善,字一斋;丰城人。明洪武初文渊阁大学士。何焯曰:叶九来藏本。
《春秋》04.春秋类三十三种
经名
卷数
朝代
作者
考订(翁方纲订)
春秋尊王发微
十二卷〖附〗录一卷
宋
易璇玑
三卷
宋
吴沆 撰
绍兴十六年自序。何焯曰:汲古阁后得旧本,尚有序文,写样付东海後人,竟未曾刻其全书亦尚有讹处不曾修版。
周易义海撮要
十二卷
宋
李衡 撰
宋熙宁闻蜀人房审权集郑康成以下,至王介甫易说凡百家,择取专明人事者,编为百卷曰:周易义海。至绍兴三十年,江都李衡彦平删之。益以伊川、东坡汉上易传为摄要十卷。《义海》失传,而是编存。何焯曰:汲古宋本每首页有印,其文云:淳熙七年。明州恭奉圣旨敕赐魏王府书籍,谨藏于九经堂不许借出。其印精工绝伦,宛然筠州学记。
左氏传说
二十卷
宋
吕祖谦撰
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
五卷〖附〗录一卷
宋
章冲撰
淳熙十四年,守台州作目录,后附录灾异及事物等,亦有资於查考。何焯曰:汲古钞本,原为姚舜咨所藏。
春秋提纲
十卷
宋
易图通变
五卷
元
雷思齐 撰
临川道士
易象图说内篇
三卷
〖附〗外篇三卷
元
张理 撰
自序在至正十四年。何焯曰:道藏本。
大易象数钩深图
三卷
元
张理 撰
何焯曰:道藏本。
周易参义
十二卷
元
梁寅 撰
自序在后至元六年。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八十卷
清
纳兰性德 撰
何焯曰:集义、粹言本系两书,两人所著。今合编之,颇属杜撰。方纲按:宋陈友文《大易集义》摭周、邵、朱子及上蔡、和靖、南轩、蓝田、五峰、屏山、汉上、东莱十一家之说,曾穜大易粹言,摭二程、张子及龟山、定夫、兼山、白云父子七家之说。此书汇辑成八十卷,凡采十八家之说。而义门以为杜撰,亦过泥矣,又按《大易粹言》今考定是宋方闻一撰。《宋史·艺文志》作曾穜,误也。
淳熙四年六月自序。上进。何焯曰:从天乙阁钞本,惜乎无图,应访有图者补之。方纲按:今於《永乐大典》钞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