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2.掌握河流地貌的主要类型,如侵蚀地貌、堆积地貌、河流阶地等,并能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特点。
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5)总结提升:通过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报告、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5.教学拓展:
-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地貌图片,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3)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河流地貌的成因、分布特点,结合实例进行流地貌现象,运用GI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河流地貌的类型、成因、分布特点及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与河流地貌相关的问题。
3.教师针对学生问题进行解答,强调河流地貌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4.了解我国主要河流地貌的分布特点,掌握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原则。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河流地貌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Word版含解析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Word版含解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河流地貌的发育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两方面内容。

在河流侵蚀地貌中.首先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力的分类及作用,接着详细阐述了河谷地貌在三类河流侵蚀作用力作用下的形成过程;在河流堆积地貌中,以冲积平原为典型,重点阐述了冲积平原各组成部分的形成原理及分布。

在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中,教材从影响聚落分布的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角度分析了不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课程标准中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本节内容即是河流地貌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的案例分析。

教学时要注意与本地地质、地貌、水文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河流地貌的分类;了解河流侵蚀作用力的分类及作用;了解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了解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及分布,理解各组成部分的形成原理;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比较、对比不同流水作用力的作用及其影响,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并养成把获取到的信息通过整理、分析运用于学习过程,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河流冲积平原各组成部分的形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节内容涉及的地表形态的变化和本章第二节相比,内容较为直观和易于理解。

通过课前的野外实匀、资料搜集和课前实验。

以及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影视资料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总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三、课堂教学实录(部分)【课前准备】教师: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影视资料。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doc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doc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重点和考点(一)课程标准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通过分析河谷的演变过程,理解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3、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4、理解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5、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考试说明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二、主干知识梳理(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

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地貌和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作用有关。

1、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形成侵蚀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是由、和共同作用形成的。

(2)河谷发育过程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由发育而来。

(3) 发育初期的河谷与成熟期河谷的差异发育初期的河谷的集水面积比较,横剖面呈 字形,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最终将 ,并在河谷内堆积了大量 。

这时河谷发育进入 。

成熟期的河谷比较 ,横剖面呈 。

2、河流堆积地貌(1) 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 的情况下,会 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2) 冲积平原的类型 及形成过程①类型: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它由 平原、 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

②形成过程A 、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 ,是由多个 或 连接而成的。

B 、河漫滩平原: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 ,侧蚀作用较 。

河流往往在 侵蚀,在 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

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常形成下蚀和溯源侵蚀 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 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侵蚀作用加强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最终将河谷展宽,河谷内泥沙堆积C 、三角洲平原(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在河流地貌中, 、 、 、 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均有明显的影响。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1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1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1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从容说课】本节内容是以河流地貌为案例来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中运用图片和动画等直观的教学手段,把三种侵蚀的方向及其对河谷地貌的影响讲清楚。

让学生展开讨论,沟谷和河谷的区别是什么?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使之明白,二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稳定的水源,如果有稳定的水源,则沟谷就会演变成河谷。

进一步使学生理解事物的发展既有内因也有外因,而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的哲学道理。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点】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编辑好的作业及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最强大而普遍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

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相同吗?生:成因不同。

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貌(板书)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而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学习目的】1.知识与技艺〔1〕了解流水腐蚀地貌的构成,掌握流水腐蚀作用的三种方式及其对地表形状的影响。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构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局部及构成进程。

2.进程与方法〔1〕依据资料,可以剖析不同河段河流腐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表示图,可以剖析冲积平原各局部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教学重点】1.流水腐蚀作用的三种方式及其对地表形状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构成。

【教学难点】1.流水腐蚀地貌的构成原理。

2.河流演化进程中凹岸腐蚀和凸岸堆积的剖析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洪〔冲〕积扇与三角洲的构成进程和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剖析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进程:导入设计风水学在中国文明中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

其目的是教诲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挑选一处适宜人类生活的环境,并应用此环境,积极妥协,努力不懈,进而使长居此地的人们安康、平安又兴隆成功。

虽然经过时间演化,有迷信成分,但外面却包括着中国现代朴素天文学的思想。

比如,殷商时代的寓居风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就包括着丰厚的迷信道理,也表达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主要教学进程设计一、河流腐蚀地貌与堆积地貌〔一〕河流腐蚀地貌1.溯源腐蚀及其构成地貌先生活动:识别图中所显示的河流的腐蚀方式并说出判别依据。

教员活动:结合图片解说溯源腐蚀。

甲河源头处遭到流水腐蚀的作用,基岩坍塌,河流的长度被延伸。

经过临时开展,甲河的源头不时向乙河处移动,最后与之沟通。

可见,经过溯源腐蚀作用,河流向源头局部延伸,河谷加长。

承转:那么,图中显示的甲河的河谷形状还有什么变化呢?图中甲河谷不但变长了,还变宽了、变深了!引导先生剖析招致这种变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2.下蚀、侧蚀及其构成地貌师生共同总结河流腐蚀地貌的类型及其腐蚀方式,同时结合幻灯片让先生看法〝V形谷〞。

过渡: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河流也不是一天构成的。

必修一地理人教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必修一地理人教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河流地貌对城市建设、农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如长江三峡、黄河壶口瀑布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河流地貌的魅力。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深入理解;
(3)如何将河流地貌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分析中。
(二)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本章节的教学设想如下: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类型。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如:“为什么河流会形成峡谷?”“冲积扇和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等。
3.实地考察:利用周末或假期,进行一次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河流地貌,了解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要求:拍摄照片,记录考察过程,撰写考察报告,不少于800字。
4.小组讨论:针对课堂讨论的问题,进一步深入探究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出合理建议。
要求: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形成书面报告,不少于1000字。
5.创作展示:结合所学知识,创作一份关于河流地貌的手抄报或PPT,展示河流地貌的美丽风光和地理意义。
5.学生在团队合作、讨论交流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提高课堂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河流地貌的形成原理及主要类型;
(2)我国主要河流地貌的分布特点;
(3)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教学难点:
(1)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的区分;

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 4.3 河流地貌的发育

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 4.3 河流地貌的发育

4.3 河流地貌地发育学案(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了解河流地貌类型及其发育位置.2.掌握河流地貌地形成与发展过程.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地影响.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河流地貌概况(1)分类:按成因分为①______地貌和堆积地貌.(2)成因:与②______作用有关.2.河流侵蚀地貌(1)在河流发育初期,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河谷横剖面呈“③______”型.(2)“V”型河谷形成后,向河谷两岸地侵蚀作用加强.河谷横剖面呈宽而浅地“④______”型. 3.河流堆积地貌(1)形成:被河流搬运地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⑤______地情况下⑥______下来而形成.(2)典型地貌类型:⑦____________平原、⑧______平原、⑨______.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⑩______,由多个洪积扇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⑪______,由多个被废弃地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三角洲: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地海滨地区.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地影响1.越往河流地中下游,城市越⑫______.2.有利条件(1)为聚落提供生产、生活用水.(2)作为⑬________通道,方便聚落地对外联系和运输.(3)为聚落提供丰富地⑭______产品.3.在河流冲积平原上地聚落,首先要考虑⑮________地威胁.我地疑惑1.2.3.探究点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探究材料教材P77图4.17河谷地演变,P78图4.18河流堆积地貌示意.风水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门源远流长地学问.其目地是教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挑选一处适合人类生存地环境,并利用此环境,积极奋斗,努力不懈,进而使长居此地地人们健康、平安又兴旺成功.虽然经过时间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却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地理学地思想.殷商时代地居住风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地内弯环抱处,为凸岸).如下图所示:1.教材中阐明地河流地侵蚀方式有哪三种?各有何影响?2.“河谷地演变过程”请用流程图地形式加以表示?3.分析“汭位”对古代取水安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产生地影响及原因.4.说明河流堆积地貌地类型、分布、形成过程和地貌特点?【考例探究1】下面是我国唐朝诗人胡玢地一首题为“桑落洲”地诗,请结合长江中游某河段江心洲地演变过程图,回答下面几个问题.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1.诗中“数家新住处”可能位于丁图中地哪一位置?2.“古岸崩欲尽”地“古岸”是指长江地哪一岸(南岸或北岸)?为什么?3.“桑落洲”是怎样形成地?探究点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地影响探究材料河流是流在地球身体上地血管,河流是哺育灿烂文明地摇篮.河流曾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灾害,但河流更多地是为我们奉献了灌溉、饮用地水源,提供了养育人类地土地——三角洲、平原、冲积扇.教材P80图4.21聚落规模与河流地貌地关系,P81图4.22河流地貌对聚落造成地影响.1.河流对聚落带来地有利作用?2.河流对聚落分布有哪些影响?【考例探究2】古代地乡村聚落多分布于河流两岸或交汇处地高亢之地,是因为()①地势较高,可避免洪水之患②雨热同期,气候优越③土地肥沃、近河,有利于农耕、畜牧、渔猎④便于搬迁和居住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巧学速记]1.图解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地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不同河段,河流所受地侵蚀方式不尽相同,地貌各有差异.如下图所示:2.河谷地貌地成因分析(1)河流地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地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地水流在压力地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地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图①).(2)河漫滩地形成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图②).重要知识点关键点总结我地反思河流侵蚀地貌三种侵蚀方式;过程“V”字形→河湾→“U”型河流堆积地貌山前洪积-冲积平原、中下游河漫滩平原、入海口为三角洲对聚落分布地影响影响聚落规模和位置参考答案课前准备区①侵蚀②外力③V④U⑤减弱⑥堆积⑦洪积—冲积⑧河漫滩⑨三角洲⑩山前⑪中下游⑫密集⑬交通运输⑭农副⑮洪水课堂活动区探究点一1.形式概念影响河段时段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地侵蚀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河源、上游河谷发育初期(沟谷前期)下蚀垂直于地面地侵蚀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上中游河谷发育初期(沟谷后期)侧蚀垂直于两侧河岸地侵蚀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中下游河谷发育中后期(“U”型期)2.3.农业:凸岸是沉积岸,有利于泥沙沉积、土壤形成;凸岸天然水面围绕可作防御之用;凸岸水流较缓,便于取水.4.组成部分分布形成地貌特点洪积平原山前水流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地物质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多个洪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平原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地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宽广三角洲河流入海口地海滨地区河流到达海洋入海口时,流速减慢,河流携带地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2)南岸.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右偏,使长江南岸受侵蚀.(3)泥沙沉积而成.解析(1)诗中地“数家新住处”可能位于丁图中地②处,即江中心地江心洲上.由于水在流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向右偏,所以长江地北岸沉积、南岸冲刷.(2)“古岸崩欲尽”地“古岸”是指长江地南岸.(3)“桑落洲”即江心洲,它是含有较多泥沙地河流在河道变宽时,水流速度减缓,河流携带地泥沙沉积而成.探究点二1.河流地有利作用(1)为聚落提供充足地生产、生活用水.(2)方便聚落地对外联系和运输.(3)为聚落提供丰富地农副产品.2.影响⎩⎪⎨⎪⎧ 河流地中下游:城市密集平原低地:一般沿河成线状分布山区河谷中:一般分布在冲积平 原向山坡过渡地地带考例探究2B [河流两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生存环境优越,两河交汇处地高亢之地,地势较高,可以免受洪水侵袭.]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6ewMy 。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 必修一地理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1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 必修一地理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1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理解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学生展示等方法,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选择有效的教学资源,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全面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

●教学重点1.理解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形成。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过程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编辑好材料教学过程●导入:大家在我们日常生活花钱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10元背后的风景,它是我国著名长江三峡之一瞿塘峡,那它是如何形成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学生活动:通过自习思考完成导学案,针对导学案上出现的问题,分小组讨论(6分钟)。

●新课展开:师:通过课本的阅读我们知道河流地貌可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那什么是侵蚀地貌呢?生:河流流动过程中破坏并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师:河流的侵蚀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先一起看一个模拟河流侵蚀实验的视频,注意观察小水沟形态的变化。

我们将水流经的地方作为河床,将水流的最上端作为河流的源头。

(播放视频并引导学生观察)师: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水流的冲刷,小水沟在逐渐变深,这就是由于向下侵蚀,它使的河床加深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小旗最终倒下,说明,小水沟向河流的源头方向发展。

这就是河流的向下侵蚀和溯源侵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同时可以发现河床是在不断变宽的,那这就体现了河流的侧蚀作用。

现在我们一起总结下河流的三种侵蚀类型。

生:溯源侵蚀、下蚀、侧蚀师:溯源侵蚀是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它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下蚀是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它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侧蚀是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它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对课标的解读:●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条课标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

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是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

二、教材分析从整章内容来看,本节的内容与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相对应,是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本节教材在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

这是这段内容的重点。

在河流侵蚀地貌部分,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

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运用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推测。

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

在河流堆积地貌部分,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和它的形成过程。

“冲积平原”这个名词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它的组成是新知识。

图4.17示意性地指出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大致分布位置。

这三种平原虽然都是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的,但是具体的形成机制还是有差别的,对此,教材一一做了简要介绍。

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河流三角洲的发育条件(即河流输沙量大、入海口潮差小,潮流搬运能力弱)及形成过程。

随后还安排了一个“活动”,分析黄淮海平原的地貌特征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达成目标通过以上对课标及教材内容的分析,可以把本节教学的具体目标确定如下:1.知道河流侵蚀的主要类型;2.理解在不同发育时期,河谷受到的侵蚀作用及河谷形态特征的差异;3.知道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发育的位置;4.理解各种河流堆积地貌形成的过程。

四、教学策略根据课标中“行为条件”的要求,把河流地貌内容安排在讲述“外力作用”之前,并选取长江上、中、下游各段河流地貌的发育情况作为实例子,通过对长江全程游览活动的情景设置,引导学生对长江各河段出现的不同地貌及其形成进行分析,认识流水侵蚀和堆积地貌的发育;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其他外力作用对地表产生影响的能力,为讲述“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五、教学准备1.设计、制造教师上课使用的多媒体课件;2.提供给学生的游览长江全程的相关材料;3.确定课堂讨论的学生分组。

六、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以景观图作为引入,指出地貌的形成除受内力作用外,还受到外力作用。

课件投影:冰川地貌、风成地貌、流水地貌等风景图[引导读图]:看投影上的几幅图,看看这些地貌的形成与什么因素影响有关?(学生看图回答)[教师总结]:这些图片所反映的地貌还受到流水、风、冰川、生物等的影响。

引出外力作用的含义。

[引导过渡]:我们生活在南方地区,降水很丰富,流水形成的地貌比较常见,尤其是河流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是最常见的地貌之一——引出本节课重点了解河流地貌及其发育的情况。

[课件展示]:第二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引导看材料):我们选择我国最大的一条河流—长江来了解河流地貌的情况。

让学生看材料中的背景资料,回顾一下长江的基本知识。

[引导过渡]:我们本节课就跟随材料中的王教授他们一起去畅游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了解在河流流水的作用下,会形成哪些河流地貌。

[引导学生看情景]:通过本情景的设置,主要让学生分析长江上流虎跳峡河谷的特点,进而分析其受到的主要作用力。

王教授是一个地理学家,去年暑假,王教授带他的儿子小明利用假期对长江进行全程游览活动。

他们从长江上流往下沿江游览,在长江的上游,他们来到了虎跳峡,小明为虎跳峡的汹涌的流水和磅礴的地势所吸引。

[引出问题]:虎跳峡这种地貌形成与什么外力作用有关?在这种外力作用下,虎跳峡的河床应该会呈现什么形态?请你从投影中的甲、乙、丙三幅图中选出最切合虎跳峡的一幅,并根据你的选择,说出这种作用力的方向如何?(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课件展示]:虎跳峡图和三幅河床形态图[教师总结]:主要受到流水的侵蚀作用(板书),根据虎跳峡的流水情况,说明了流水的侵蚀方向是向下的,我们把这种侵蚀叫下蚀(板书)。

下蚀的结果是使河床不断加深,逐渐形成了剖面为“V”字形的河谷。

[引导学生情景]:本情景主要在于分析得出此河段受到溯源侵蚀明显。

正当小明被虎跳峡的雄伟风光所迷住时,小明的爸爸王教授在一旁说:“经历数万年的时间后,虎跳峡可能不再位于目前的位置了。

”小明听后不得其解。

[引出问题]:王教授认为虎跳峡在数万年后不在当前位置的是否有可能?如可能,会沿河道哪个方向移动?上游还是下游?并说明理由。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课件展示]:瀑布上端和下端不同性质岩层的分布图[教师总结]:这种推测完全有可能。

在流水常年累月的不断侵蚀作用下,下端受到的侵蚀作用力大,较软的岩层易受到侵蚀淘空,而上端岩层也会逐渐剥落,使得河谷不断向河流源头的方向移动,我们就把这种侵蚀作用力叫溯源侵蚀[引导对比]:上面提到的下蚀结果使河谷不断加深,这里的溯源侵蚀的结果会使河谷不断地向河流源头延伸,使河谷不断延长。

[过渡]:小明他们游览完了金沙江河段,乘兴顺江而下继续游览,向三峡进发,看看他们所看到的情况。

本情景设置在于说明长江三峡受到的主要流水作用。

游览了长江的金沙江河段,小明他们乘兴来到重庆市,并在重庆登上了游长江的客轮。

旅游船顺流而下,很快就来到长江三峡的著名景点白帝城。

小明一家站在船头,看到两岸峡谷高耸,十分壮观。

为配合人们观赏景色,船上的广播这时也正播放着李白的《朝辞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引出问题]:根据三峡河段的风景图,请同学们说出长江三峡的水流特点以及该特点对长江河谷会产生什么影响?(学生看图思考回答)[教师总结]:此处水流湍急,能量集中,对河谷的下蚀作用明显,使河谷不断加深,因而形成了今天雄伟壮观的三峡景观。

[过渡]:游览了惊险壮观的长江三峡景观,小明他们顺江而下,进入了长江的中游河段,我们来在中游小明他们又见到了什么景观[引导学生看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中游河段的特点以及所受到的河流作用力。

经过了两天的航行,游船进入了长江的中游河段。

爸爸对小明说:“我们已经进入了荆江河段,你看看长江与前几天有了什么变化?”小明向前方望去,只见长江此时犹如一条弯曲的巨龙,在大地上延伸;而在河流两岸、部分河道则出现了浅滩,有居民站在浅滩上悠然地钓鱼。

当小明他们的游船到达下图中AB连线的附近时,小明的爸爸王教授要小明思考A、B两点哪个地方建货运码头更合适?小明想了一会就给出了答案,小明的爸爸听后很满意地点头。

[引出问题]:1.请参照下图的相关图例和横段面图,根据上述材料,你知道小明的答案是什么吗?试小组讨论回答,并说明理由。

2.根据以上的推测判断,你认为经过长期的作用,河谷在形态上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课件展示]:[教师总结]:建设货运码头要考虑到多种因素,但重点考虑的是码头建设是否有被淤塞的危险,根据凸岸和凹岸的流速情况,凸岸由于流速慢而易被淤塞,河床底部不断堆积,逐渐形成河漫滩和河漫滩平原,不宜建码头;凹岸由于水流流速急,河床受流水侵蚀,这种侵蚀有别于长江上游的下蚀和溯源侵蚀,这里流水侵蚀使河床不断加宽,我们称之为侧蚀;受其作用,总的一个变化趋势是使河道变得更弯曲。

(在讲解过程中,配以以下板图)[过渡]:在游览了中游曲折的河道风光后,小明他们的游览船继续向下行驶,进入下游,在下游,长江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引导看材料]:以在下游河段的所见所想来反映该河段的特点,并引导分析该河段所受到的作用力。

不知不觉间,小明他们在船上已经过了五天,船已经接近终点站上海。

小明向河岸望去,只见两岸一片开阔平坦的景象,还可以看到远处几乎消失在地面的轮船,不禁让人想起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

[引出问题]:请你根据上述小明的所见和所想,试选择出该河段河床剖面的形态特征图,并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课件展示]:[教师总结]:应该选择甲图。

下游河段由于流速缓慢,河流泥沙大量堆积,从而河床显得平坦,而下游河床显得宽广,主要是下游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侧蚀的缘故。

[教学反馈]:以素描引导学生对各河段地貌的一个反馈,并引导学生分析冲积扇的形成。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结束这次快乐和辛苦的长江游之后,回到家,小明不顾旅途的疲劳,就开始整理其在长江途中画的素描图,但有个问题难住了小明,由于作画匆匆,有几幅图他忘记了写上素描的地点,只记得一幅是在青藏高原某些河流的河谷画的,一幅是在长江三峡画的,一幅是在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画的,一幅是在上海接近入海口画的。

[引出问题]:你能为小明解决这个烦恼吗?(学生回答)[课件展示]:[教师总结]:A图应该属于中游的荆江河段,B图应该属于青藏高原某些河流的河谷,C图应该属于接近入海口画的,D图应该是属于长江三峡。

[引出问题]:对于A、C、D图,我们很容易判断,但B图的地貌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在一些山谷的出口,由于流水速度减缓,从山谷带来的大量泥沙就沉积在山口,形成类似于B图的地貌,我们把这种形态上类似于扇形的地貌,叫冲积扇。

[总结]: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总结在河流的上、中、下游各河段的地貌特点和受到的主要作用力,引导学生完成板书:[探究活动]: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收集在冰川、风、生物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图片,并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各种地貌的特征,及其受到的外力作用影响。

在下一节课中派代表向全体同学进行汇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