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word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三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word教案1教案设计doc

人教版必修三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word教案1教案设计doc

人教版必修三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word教案1教案设计doc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跨区域配置——以中国西气东输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实施区域资源配置的原因。

2.了解跨区域资源配置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难点:掌握结合事例分析的能力。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A部分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极不均匀,存在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困区。

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通常不具有流动性。

(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2.中国实现资源跨区域配置的大型项目包括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气开发建设、干线管道建设东部用户管网建设二、跨区域资源配置的一个典型例子——西气东输工程(2002年7月正式开工,2022年竣工)1。

基金会:新疆天然气资源2。

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全长4200千米。

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主干管道输气规模设计为年输商品气120亿立方米。

三、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如图5.2所示)--东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1)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和能源消费大国。

然而,长三角地区的能源资源极其贫乏,一次能源基本上是在区域外供应(2)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地理必修Ⅲ人教新课标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案

地理必修Ⅲ人教新课标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案
教学过程:
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依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⑵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1.从国家层面的意义
①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②为沿途各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激活沿途省区钢铁、建筑、建材、运输、商业、水泥、土建安装和机械电子等产业的发展潜力。
2.从具体意义分析
⑴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清洁②使用方便③燃烧效率高④比较价格低
缺点
①使用不方便②燃烧效率低③废气、废渣排放量大
①开采、储运难度大②技术要求高③投资大、回收周期长
思考
1.从世界范围看,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晚于煤炭和石油,原因何在?
点拨:从天然气的开采、储运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等方面思考。
2.发达国家在大规模开发天然气之后,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稳步提高,主要原因是什么?
三、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如图5.2所示)
——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⑴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拥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能源消费量很大。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却是能源资源极度贫乏的地区,一次能源基本上全靠区外供给。

高中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案精选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和必要性。

2. 使学生掌握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方式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和必要性2.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方式和方法三、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地理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案例资料和问题讨论题。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引出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2. 新课导入:介绍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定义、意义和主要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资源跨区域调配案例,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引导学生理解调配过程中涉及的技术、经济、环境等问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5. 比较分析:比较不同资源跨区域调配案例的异同,让学生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复杂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深入思考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相关问题。

8. 板书设计:资源跨区域调配1. 定义:资源跨区域调配是指在不同地区之间通过技术手段、交通方式等实现资源互补和优化配置的过程。

2. 意义:解决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3. 主要方式:水资源的调配、能源资源的调配、矿产资源的调配等。

4. 面临的挑战: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环境问题等。

六、教学延伸1. 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情况,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从业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从实际工作者的角度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实施情况和挑战。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估其对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理解程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word教案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三维目标:科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了解天然其资源的特点,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和利用开发现状,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学会分析跨区域资源调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利用开发现状的分析,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学生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

3、通过活动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之间的矛盾分析,培育学生全面、实事求是对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天然气跨区与调配工程和西电东送工程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油气资源分布和开发现状。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之间协调发展。

3、理解西电动送工程的原因及意义。

教学难点1、与煤炭资源相比较,天然气、水能资源具有的特点、分布和开发现状。

2、西启东赢工程、西电东送来工程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提升能源生产和利用结构所产生的影响。

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新课讲授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神舟昂首,英姿飒爽!雷霆过处,浩浩太空,迎我中华好儿郎!盼凯旋,数亿同胞,荡气回肠。

国运盛国威壮,喜神州处处沐朝阳,看西气东输,巨龙蜿蜒;高峡平湖,碧波荡漾;千秋伟业,南水北调,燕赵牧马饮长江!待来日,送神舟登月,嫦娥探乡。

教师引入:上首词中描述了我国哪些重大事件?哪些属于资源调配?(学生回答)教师提问:我国资源为什么要实施如此大规模的调配工程?培养学生(学生思考回答)逻辑推理(板书)一、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分析能力。

1.原因:(1)资源的分布不均且不具有流动性(2)区域需求资源量与赋存量不一致老师提问:你知道我国都有哪些跨区域调配工程吗?(学生回答)(过渡)本课我们就以西气东输工程为例为大家介绍我的资源跨区域调配情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5.1《资源跨区域调配》教学设计(共2课时)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5.1《资源跨区域调配》教学设计(共2课时)
5.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设计一份关于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宣传海报,内容包括:工程简介、调配意义、环保措施等。要求图文并茂,创意新颖,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资源等,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资源跨区域调配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和全局观念。
2.引导学生关注资源跨区域调配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价值认识。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2)新课学习:以案例分析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念、原因及影响,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3)巩固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们分析自己家乡的资源跨区域调配情况,并撰写一篇短文,内容包括:资源类型、调配原因、调配方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要求不少于500字,旨在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2.请同学们从以下选题中任选一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小论文:
a.资源跨区域调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对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利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资源跨区域调配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5.1《资源的跨地区分配》word教课设计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地区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地区分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课目标:1.认识实行资源地区分配的原由2.理解资源跨地区分配对地区发展的影响教课要点:[根源:学.科.网]1.认识实行资源地区分配的原由2.理解资源跨地区分配对地区发展的影响教课难点:掌握联合案例剖析的能力。

教课过程:一、我国资源跨地区分配的概略1.资源跨地区分配的必需性⑴自然资源的地区散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显然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困穷区。

且自然资源依在地区之间一般不拥有流动性。

⑵地区间的发展水平不均衡,各地区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地区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常常不般配:需求量大的地区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地区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2.我国在实现资源的跨地区分配的大型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天然气开发建设骨干管道建设东部用户管网建设二、资源跨地区分配的典例——西气东输工程(2002年7月正式动工建设,2004年实现全线贯穿)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3.骨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后抵达上海,全长4200千米。

管道工程采纳干支联合、配套建设进行,骨干管道输气规模设计为年输商品气120亿立方米。

三、实行西气东输的原由1.我国能源生产和花费的地区差别大(如图5.2所示)——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足发挥,进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⑴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可是能源相对困穷,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散发挥。

[根源:]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拥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能源花费量很大。

可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倒是能源资源极度困穷的地区,一次能源基本上全靠区外供应。

⑵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足开发利用。

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案

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案

教案 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一、教案背景1.模块:必修32.年级:高中二年级3.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五章第一节5.学时数:40分钟(教室授课)二、教学设计1、教学三维目标:①.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概况,如起点、终点、经过的主要省区。

(2)能通过读教材中附图,分析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3)能理解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

(4)了解其他三大跨区域调配工程的线路及对区域发展来的影响。

②.过程与方法(1)总结归纳法:让学生对教材内容整理归纳,加强理解。

(2)逻辑分析法:运用相关图表及文字信息,分析“西气东输”的原因,进而归纳我国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意义。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及其不均衡性,看到我国为协调资源分配、促进区域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养成节约能源资源的好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2)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输出区和输入区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辩证的看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内容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高中地理“必修1”,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必修2”,介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必修3”在上述基础上,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

第五章是前四章内容的总结、递进和深化。

本节内容以“西气东输”为例,让学生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影响,而且还要关注对资源调配中所涉及的有关区域的影响。

“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要求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出区和调入区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

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一节 资源跨区域调配教案(第一课时)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一节 资源跨区域调配教案(第一课时)Word版含解析

《第一节资源跨区域调配》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标要求】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理解西气东输实施的主要原因。

2.了解其他三大跨区域调配工程的线路沿线的地理环境特征。

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分析西气东输的重要性,通过对西气东输知识点的分析,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相关图表及文字信息,分析“西气东输”的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及其不均衡性,看到我国为协调资源分配、促进区域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养成节约能源资源的好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必修1“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必修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基础上,探索资源问题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五章是前四章内容的总结、递进和深化。

本节内容以“西气东输”为例学习、理解影响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原因。

通过实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以“西气东输”分析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原因。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初中区域地理的学习,对我国资源的分布状况以及区域经济差异均有所了解,但对“西气东输”工程的原因和意义并没有多少了解,对于工程线路的了解也很少,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方式和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实现问题探索和解决问题疑惑。

【教学方法】图文资料分析法、案例探究与问题研讨法。

【情境导入】由灰太狼与红太狼关于用哪种燃料来煮羊的争议谐趣导入,引领学生对煤炭与天然气作为能源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思考,促使学生认识煤炭和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差异。

【阅读材料】天然气及煤炭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天然气无色、无味、无毒且无腐蚀性,主要成分为甲烷,与其它化石燃料相比,天然气燃烧时仅排放少量的二氧化碳粉尘和极微量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因此,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的能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了解天然其资源的特点,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和利用开发现状,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学会分析跨区域资源调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利用开发现状的分析,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学生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

3、通过活动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天然气跨区与调配工程和西电东送工程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
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油气资源分布和开发现状。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之间协调发展。

3、理解西电动送工程的原因及意义。

教学难点
1、与煤炭资源相比较,天然气、水能资源具有的特点、分布和开发现状。

2、西启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改善能源生产和利用结构所产生的影响。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
意图
千年神往,百代梦想,一朝辉煌。

看边陲大漠,塔架耸立;神舟昂首,英姿飒爽!雷霆过处,浩浩太空,迎我中华好儿郎!盼凯旋,数亿同胞,荡气回肠。

国运盛国威壮,喜神州处处沐朝阳,看西气东输,巨龙蜿蜒;高峡平湖,碧波荡漾;千秋伟业,南水北调,燕赵牧马饮长江!待来日,送神舟登月,嫦娥探乡。

教师引入:
上首词中描述了我国哪些重大事件?哪些属于资源调配?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我国资源为什么要实施如此大规模的调配工程?(学生思考回答)
(板书)一、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1.原因:
(1)资源的分布不均且不具有流动性
(2)区域需求资源量与赋存量不一致
老师提问:你知道我国都有哪些跨区域调配工程吗?
(学生回答)
(过渡)本课我们就以西气东输工程为例为大家介绍我的资源跨区域调配情况。

(板书)
2.西气东输工程:
(1)起点与终点:
(2)经过的主要省区:
(3)工程建设包括哪几个部分:
(4)途经主要地形区及对工程建设有何影响?
教师设疑:针对以上问题,读教材图及相关介绍寻找答案。

(学生总结)
(板书)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让学生阅读教材,对三个主要原因有个概括了解)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教师提问:如何理解第一个原因?)
(学生对比教材图回答)
对于我国的东中西部地区所含的主要省区,可根据
情况加以说明,以防学生的理解过于狭隘。

2.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教师提问:我国目前哪种能源使用比例高?为何
要加以调整?)
让学生明确煤的缺点与天然气的优势;但也不能忽
略了煤的优点与天然气的缺点,做到辩证分析。

〖活动点拨〗
1.天然气开采、储运难度大,对技术水平的要求较高。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从图像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对比分析一分为二
2.天然气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
3.我国天然气的利用前景非常广阔。

3.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教师设疑)
(1)我国天然气的总体分布如何?
(2)我国四大气区都是哪?
(3)我国油气发展战略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活动点拨〗
1.西部天然气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气候干旱,人口较少;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给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经济实力薄弱,为实施开发带来困难
3.技术力量薄弱
4.能源需求量少,市场狭小
(过渡)西气东输工程巨大,对管道经过的地区带来
的影响都是什么呢?
(板书)三.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学生总结)
(1)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变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2.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1)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能源结构
(2)推动东部地区相关产业发展。

3.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读图思考:我国能源的利用率东西部地区间有怎
么样的差异?我国如何协调东西部地区发展?)
标准煤:虚拟的能源单位,1吨标准煤发热量为7000
千卡
4.对环境的影响:
(1)对东部而言: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2)对西部而言: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减少植被破坏。

(教师总结)
通过对西气东输工程的介绍,我们了解了实施此巨
大工程的原因所在,明确了对不同区域所产生的影
响。

除了西气东输外,其他三大跨区域调配工程的
情况如何?又有哪些影响呢?
(阅读西电东送材料)
1.西电东送有哪几条线路?
2.每条线路的起点地区与终点地区?分别输送何种
类型的电力?
3.为什么实施西电东送工程?对区域的发展有什么
影响?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能源资源对于
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是何等地重要,但其不均衡性又
给我们的区域发展带来重大的阻碍。

通过我们不懈
的努力,跨区域工程的成功实施必将对我们的生产
和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但资源毕竟是有限的,
让我们学会珍惜,珍惜资源,带着一颗感恩的心,
享受这美好的生活吧。

查找相关资料,完成以下内容:
十.板书设计:
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一.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1.资源调配原因:
2.西气东输:组成部分、起点、终点、经过地区
二.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
2.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3.我国油气开发战略重点在西部
三.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西部地区的影响
2.对东部地区的影响
3.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4.对环境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