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物教

合集下载

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

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

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一、商品拜物教的概念1.1 什么是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是指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依赖,将商品看作是满足各种需求和追求幸福的唯一手段和标志。

商品拜物教的产生与现代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受到商品广告、社交媒体、名人示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过度消费和对物质的过度追求,致使社会价值观失衡,影响个人幸福感和社会和谐。

1.2 商品拜物教的特点商品拜物教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物质至上:商品成为人们寻求幸福的最重要手段,物质成为评判个人价值的标准。

2.攀比心理:人们通过拥有更多的商品来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导致攀比心理盛行。

3.消费乐趣:人们将购物和消费当作一种乐趣和放松的方式,享受购买商品的过程本身。

4.快时尚文化:快时尚文化的盛行加速了商品的流转速度,引发更频繁的购买行为和浪费。

二、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2.1 城市化现象的加剧随着商品拜物教的盛行,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的商场、购物中心等商业场所兴起,成为人们娱乐、社交、消费的重要场所。

城市不断繁荣,商业活动蓬勃发展,同时也导致了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问题的加剧。

2.2 消费观念的改变商品拜物教的影响使得人们消费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过去物质匮乏时,人们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而现在,人们更加注重商品的品牌、外观和社交属性,对消费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产品的质量和功能逐渐变为次要,外在包装和美观度成为购买的主要因素。

2.3 社交媒体的崛起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对商品拜物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拥有的商品,通过炫耀自己的物质来获取关注和认同感。

社交媒体上的粉丝数量和点赞数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之一,进一步加剧了攀比和虚荣心。

2.4 快时尚文化的影响快时尚文化受商品拜物教影响巨大,快时尚品牌的涌现带动了市场的快速更新和商品的频繁更替。

人们不再追求经典和持久的产品,而更喜欢追逐潮流和购买新鲜感,使得衣物、鞋袜等消耗品的市场需求大幅增加,进一步加速了资源的浪费。

马克思论拜物教

马克思论拜物教

马克思论“拜物教”
“拜物教”是指人们把某种物当做神来崇拜的一种迷信。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在无限的“致富欲”的推动下,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反而成为物的“奴隶”,被“物”所支配,产生了资本主义的“拜物教”。

资本主义的拜物教有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

商品生产者的商品能否卖出、以何种价格卖出,是盈利还是亏损,是由他无法控制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规律所决定的,商品的命运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市场的盲目自发势力就成了一种神秘的力量统治着商品生产者,这就是商品拜物教产生的根源。

货币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的发展形态。

货币的出现进一步用物的关系掩盖了商品生产的社会关系,原来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决定于商品能否顺利实现交换,现在则取决于能否换成货币;原来商品支配人,现在是货币支配人,在货币面前,任何力量都甘拜下风。

资本拜物教就是把资本的价值增值看做是物本身具有魔
力的观念。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对商品的崇拜和对金钱的追逐这一现象。

在本文中,我将依次探讨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和现实意义,并共享我个人对这一概念的观点和理解。

1. 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对商品的崇拜和对金钱的追逐,将商品与人的关系逆转,使人们把自己的社会关系看作是货币关系、商品关系,从而忽略了生产者与被生产物的实际关系。

这种拜物教状况导致了人们对金钱、财富和物质享受的极度迷恋,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实际关系,使社会关系被物质关系所统治。

2. 商品拜物教的现实意义商品拜物教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对当前社会核心问题的深刻反思。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拜物教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经济价值所替代,使人们追逐物质利益而忽视了道德、情感和人性的重要性。

这种现象削弱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导致了社会的冷漠和分裂。

3.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认为,商品拜物教的存在并非完全是社会的错,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必然产物。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在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的也应该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性的价值。

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要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时,才能真正跳出商品拜物教的蛊惑,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和美好的社会。

在本文中,我首先对商品拜物教的实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释,然后探讨了在现实生活中这一概念的意义和影响。

我也共享了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这一现象的更深入思考,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努力。

商品拜物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批判,它揭示了人们追逐物质财富、忽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现象。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人们对商品拜物教的认识和理解也在逐渐扩展和深化。

我想进一步探讨商品拜物教的实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成为了人们生活的核心,他们通过和拥有商品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而这种对商品的追逐和崇拜,导致了他们忽视了商品背后的生产过程和生产者的付出。

拜物教是什么意思

拜物教是什么意思

拜物教是什么意思
拜物教的读音:bài wù jiào
拜物教(fetishism):宗教信仰的原始形式之一。

与“拜神教”相对。

该词来自葡萄牙文feitico,意谓巫术。

1760年由法国历史学家德布罗斯(Charles deBrosses,1709一1777)首先使用。

宗教意义上的拜物教产生于原始神灵观念之前。

被崇拜者,广义为天体、宏大的自然现象、无生命的东西和动植物,狭义为人的想像中的"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卷第89页)。

它们被赋予超自然的特性,使人产生敬畏与恐惧感二拜物教在尚未完全摆脱原始状态的居民群落中,仍然存在,在现代宗教中也留有某些残余。

非宗教意义上的拜物教,是喻指对某种物品的迷信或言目崇拜,如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出现的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现象。

马克思对拜物教的论述及现代启示

马克思对拜物教的论述及现代启示

马克思对拜物教的论述及现代启示摘要本文探讨了马克思对拜物教的论述,并分析了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马克思指出,拜物教是一种将商品神化的现象,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我通过拆解马克思的论述,揭示了拜物教的本质,并探讨了它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和潜在风险。

最后,我提出了一些现代人可以从马克思的观点中获得启示的建议。

1.引言拜物教是指人们崇拜物质财富和消费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

马克思对拜物教的论述使我们对商品文化和消费主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的论述,分析拜物教的本质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启示。

2.马克思对拜物教的论述马克思认为,拜物教是一种将商品神化的现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成为人们生产和交换的基本单位,而这种商品关系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方方面面。

拜物教将商品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对象,人们对商品赋予了超出实际价值的崇拜和追求。

2.1拜物教的本质拜物教的本质在于人们将商品与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相分离,将商品本身当作一种虚幻的事物来崇拜。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交换价值建立在无限的欲望和有限的资源之间的矛盾基础上,而拜物教则是这种矛盾的产物。

人们为了追求物质的满足而不断努力,从而使自身陷入了对物质的奴役之中。

2.2拜物教的表现形式拜物教在现代社会中以多种形式呈现。

例如,广告宣传以炫耀商品的高科技性能和时尚外观来吸引消费者;商业活动将购物变成了一种享乐和社交活动;人们追求名牌和奢侈品,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3.现代社会中的拜物教在现代社会中,拜物教的影响无处不在。

商品文化和消费主义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中。

我们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日益增长,形成了一种无止境的消费需求。

这种消费主导的价值观念不仅影响了我们对自身的评价,还对社会关系和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3.1对个体的影响拜物教导致个体过度依赖物质的满足,并将幸福感建立在消费水平和物质财富的基础上。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引言:当代社会中,拜物教现象日渐严重。

拜物教指的是人对物质倾向的崇拜,将物质财富视为幸福和快乐的唯一源泉。

拜物教现象在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从减少消费观念灌输、加强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参与感三个方面探析解决当代拜物教现象的路径。

一、减少消费观念灌输当今社会,媒体和商业广告不断向人们灌输消费观念,引导人们追求物质享受。

这种消费观念的灌输容易引发拜物教现象的产生。

为了消解拜物教现象,首先要减少消费观念的灌输。

政府可以加强对广告内容的监管,限制商业广告中的虚假宣传和夸张效应,避免误导消费者追求不切实际和过度追求的物质享受。

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媒体的宣传引导力度,推动媒体更多地报道社会正能量和人文关怀的内容,引导人们关注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减少对物质的过度追求。

学校和家庭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消费观念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经济类选修课程,让学生了解消费行为背后的心理和经济学原理,提高他们对消费观念的理性认识。

家庭要加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理财意识,让他们明白物质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快乐,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追求。

二、加强道德教育拜物教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是当代社会道德观念的淡化。

为了消解拜物教现象,应加强道德教育,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学校中,可以设置专门的道德课程,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明白人的价值不仅来自物质的积累,更来自对他人的关爱和对社会的贡献。

在社会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开展道德宣传和道德倡导活动,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社会组织可以举办相关的主题讲座和论坛,让专家学者传播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社会媒体和公众人物也要承担起引导公众道德观念的责任,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三、提高人们的参与感当代社会中,拜物教现象的一个原因是人们缺乏参与感和归属感,通过物质追求来寻求满足。

读书笔记1拜物教解释

读书笔记1拜物教解释

读书笔记1拜物教解释一、拜物教拜物教是把某种物当作神来崇拜的一种宗教迷信。

在原始社会中,原始人由于对自然现象缺乏理解,以为许多物体如石块、木片、树枝、弓箭等引具有灵性,并赋以神秘的、超自然的性质,以及支配人的命运的力量。

其实只是人脑的产物,却成了支配人的力量,从而形成了拜物教。

拜物教是原始的宗教。

拜物教崇拜的对象通常包括人体、物体、神像和护身符等四大类。

其中有自然物,如石块、树枝、木片、尸体等,也有人造物,如布片、旧衣服、弓箭之类的武器以及工具等。

这些物体常因原始人认为其有灵性和神秘的超自然力量而成为崇拜对象,借以辟邪求福。

但若崇拜者感到不灵验时,又常将其舍弃或毁坏。

拜物教在古埃及人、希腊人、罗马人中曾广泛流行,至今在某些尚未完全脱离原始状态的居民群落中依然存在。

在文明社会中亦还存在对护身符和“圣物”、“圣人”遗骨的崇敬现象。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这些物具有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它控制着商品生产者,支配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为商品生产者崇拜和迷信。

马克思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货币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的发展形式。

当金和银因其天然属性从商品世界中游离出来而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就决定于商品能不能换成货币,商品的神秘性进而发展成了货币的神秘性,货币具有了支配人们命运的神秘力量。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出现了资本拜物教。

资本拜物教就是把资本的价值增殖看作是物本身具有的魔力的一种错误观念。

在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资本就已具有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在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利润分割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和利息,使资本的神秘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资本拜物教的形成使资本主义社会成了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

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都是把物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获得的社会的经济的性质,变为一种自然的、由这些物的物质本性产生的性质,以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商品拜物教名词解释

商品拜物教名词解释

商品拜物教名词解释一、什么是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a*********)?二、什么是商品拜物教(拜物教)?三、拜物教的起源拜物教( magical religion)是基督教哲学思想。

这个词的原义是“信仰”、“崇拜”,指在宗教迷信和思想束缚下,把人变成了只会崇拜物质的自然精神,只知贪图享受的寄生虫。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金钱是万恶之源”,“货币是资本的灵魂”。

拜物教就是利用信徒对金钱的虔诚而无节制地向其顶礼膜拜的盲目崇拜以满足其贪欲,它和利己主义一样同属于人的异化现象。

四、商品拜物教的核心内容拜物教将人类行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描述成商品流通的过程。

它把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的需要看成是商品,这种理解反映出拜物教的功利性、消费性、唯物性和片面性。

拜物教使人们陷入对物的极度崇拜之中,因此它被称为“物教”。

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唯心史观时,也批判了拜物教。

他说,从宗教信仰蜕化出来的神圣感、崇高感、优越感等,都是这些偏见和错误的表现形式。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必须购买各种商品,其中有许多是不需要的甚至是没有用处的。

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人们又会去购买这些商品。

五、拜物教所反映的世界观拜物教认为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自然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某种超自然的联系。

它认为人的欲望是满足的前提,没有需求就没有欲望,而人类的欲望能够得到满足,完全取决于物质财富的丰裕。

这种把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当作绝对真理的世界观就是拜物教的世界观。

因为拜物教信奉的是一种功利主义的人生哲学,故它的哲学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实践性、非理性主义、情感主义特征。

六、“拜物教”概念所反映的世界观1.功利主义哲学:拜物教认为世界上只有人的利益和物的利益。

2.市场交换论:它是拜物教的信仰基础。

3.不相信任何超自然力量:拜物教认为人的灵魂和肉体都是可以分开的。

4.具有片面性:拜物教缺乏辩证法,也不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拜物教目录[隐藏]综述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消亡条件拜物教是把某种物当作神来崇拜的一种宗教迷信。

在原始社会中,原始人由于对自然现象缺乏理解,以为许多物体如石块、木片、树枝、弓箭等[1]具有灵性,并赋以神秘的、超自然的性质,以及支配人的命运的力量。

其实只是人脑的产物,却成了支配人的力量,从而形成了拜物教。

拜物教是原始的宗教。

[编辑本段]综述原始社会中最早的宗教信仰形式之一。

在神灵观念尚未产生以前,一些原始部族把某些特定的物体当作具有超自然能力的活物而加以崇拜。

该词源于葡萄牙文的feiti o,原义为手工制品。

15世纪下半叶,葡萄牙人航海到达非洲西部时,用以指当地原始部族所相信并崇拜的具有魔力的符咒或护符。

通常认为,法国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德布罗斯于1760年在《论物神崇拜》中首次将拜物教一词用于比较宗教学。

法国哲学家孔德认为一般原始宗教的特点均为拜物教,即将非人的物体赋以人的精神特性。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则把上述一般特性称为万物有灵论,而认为拜物教是万物有灵论的一种退化的形态,专指信仰并崇拜体现或依附于某种物体或通过某种物体而发生影响的精灵。

拜物教崇拜的对象通常包括人体、物体、神像和护身符等四大类。

其中有自然物,如石块、树枝、木片、尸体等,也有人造物,如布片、旧衣服、弓箭之类的武器以及工具等。

这些物体常因原始人认为其有灵性和神秘的超自然力量而成为崇拜对象,借以辟邪求福。

但若崇拜者感到不灵验时,又常将其舍弃或毁坏。

拜物教在古埃及人、希腊人、罗马人中曾广泛流行,至今在某些尚未完全脱离原始状态的居民群落中依然存在。

在文明社会中亦还存在对护身符和“圣物”、“圣人”遗骨的崇敬现象。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这些物具有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它控制着商品生产者,支配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为商品生产者崇拜和迷信。

马克思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货币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的发展形式。

当金和银因其天然属性从商品世界中游离出来而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就决定于商品能不能换成货币,商品的神秘性进而发展成了货币的神秘性,货币具有了支配人们命运的神秘力量。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出现了资本拜物教。

资本拜物教就是把资本的价值增殖看作是物本身具有的魔力的一种错误观念。

在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资本就已具有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在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利润分割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和利息,使资本的神秘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资本拜物教的形成使资本主义社会成了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

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都是把物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获得的社会的经济的性质,变为一种自然的、由这些物的物质本性产生的性质,以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编辑本段]商品拜物教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

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拜物教是原始的宗教,起源于古代。

在当时,人们由于生产实践的局限性和科学知识的缺乏,对于自然界的许多事物和现象,如风雨雷电,水火林木,丰歉祸福,无法了解它们的起因、后果和运动规律,往往从宗教世界的幻想中去寻求解释。

人们把某些物神化了,把日、月、水、火、雷、电等自然现象,看作是支配人类命运的神,从而加以崇拜,产生了拜物教。

其实,物并没有支配人类命运的神秘力量,那种所谓神秘力量,是人们自己想象出来的,只是一种人脑的产物。

在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方面,也存在着将这些现象和关系神化的情况。

商品关系正是这样的一种社会关系。

劳动产品本来是人创造出来的,但它一旦成为商品,人们在商品交换中相互交换活动的社会关系,就被物的运动关系掩盖了。

商品在市场上能否卖出去,是否能从商品生产和交换中发财致富?这些不受商品生产者本人控制的市场关系,却对商品生产者的发财或破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当人们还不能从物与物的关系后面揭示出商品交换的社会关系的时候,就必然把商品关系神秘化,从而产生商品拜物教的观念。

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又从商品拜物教派生出货币拜物教。

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还进而产生资本拜物教。

[编辑本段]货币拜物教把货币神秘化并把它当做偶象来崇拜的观念,它是商品拜物教的一种发展形态。

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但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它可以用来购买一切商品,似乎货币是人类劳动的直接化身;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决定于商品能不能换成货币。

从商品拜物教的商品支配人,变成了货币支配人。

“钱能通神”、“有钱能使鬼推磨”,钱成为万能的“上帝”。

于是商品拜物教就发展为货币拜物教。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金钱虽已不能主宰一切,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仍然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因此,货币拜物教现象还存在。

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在不断发展,商品交换已不再是偶然的个别的现象,愈来愈要依赖于市场,生产者的劳动愈来愈要表现为价值。

因此,在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发展的同时,表现为价值的等价物也相应地发展,它依次从个别等价物、特殊等价物、一般等价物而最后发展到货币。

作为货币的金、银,本来也是商品世界千千万万个成员中的一分子,只是由于商品世界的共同活动,在漫长的商品交换的实践过程中,金、银因其天然的属性比其他商品更适于充当为一般等价物,因此,作为其他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就稳定地落到贵金属金、银的身上。

金、银终于从商品世界中游离出来,作为价值镜而跟其他一切商品相对立。

从此,一切商品都同金、银发生等价关系、由金、银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并以它为媒介来交换别的商品。

作为货币的金、银无非就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

但是,货币出现之后,商品经济的社会关系,又进一步被物的外衣所掩盖。

因为,一旦金、银成了货币,就给人们一种假象,似乎货币成为人类劳动的直接化身。

货币可以用来购买一切商品的属性,本来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却被看作是货币的自然形态本身所固有的属性,似乎金和银一从地底下出来,就是一切人类劳动的直接化身。

在商品与商品直接物物交换的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决定于能不能顺利地换得别人的产品,而在货币出现以后,则决定于能不能顺利地换成货币。

商品的神秘性进而发展成了货币的神秘性。

人们感觉到好象金银本身天然地具有支配人们命运的神秘力量,在货币力量面前,任何力量都得甘拜下风。

于是,商品拜物教就发展为货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的发展形态,“因此,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只不过变得明显了,耀眼了”。

[编辑本段]资本拜物教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在这个阶段也发展到最普遍、最迷人的地步,更其重要的是,由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还出现了资本拜物教。

资本拜物教就是把资本的价值增殖看作是资本本身即物本身具有的魔力的一种错误观念。

马克思在指出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之间的关系时说道:“在论述商品和货币时,我们已经指出了一种神秘性质,它把在生产中以财富的各种物质要素作为承担者的社会关系,变成这些物本身的属性(商品),并且更直截了当地把生产关系本身变成物(货币)。

一切已经有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的社会形态,都有这种颠倒。

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和在资本这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占统治的范畴、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关系下,这种着了魔的颠倒的世界就会更厉害得多地发展起来”。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反映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但是,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它采取着货币、生产资料、商品等物质形态,并在不断的循环和周转中,给它的所有者带来利润和收入,于是在人们的观念上便形成了一种错觉,似乎货币、生产资料或商品这些物天生就是资本,天然地具有使价值增殖的魔力。

这种把资本视作物并披上神秘化外衣的错觉,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总体运动过程中更加强化了。

因为从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来考察,资本从一开始就表现为神秘的东西,似乎劳动的一切社会生产力,并非劳动本身所有,而为资本所有,是资本自身生长出来的力量。

而从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来考察,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利润分割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和利息,又使这个神秘化过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产业资本家得到产业利润,似乎是资本家“劳动”的结果,但毕竟还同生产过程有关;而由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构成的企业主收入,更给人以幻觉,好象不是来自对雇佣劳动的剥削,而是资本家本身“劳动”的果实,不仅生产过程,而且流通过程也会带来收入;关于借贷资本的利息则更加神秘化,因为它根本脱离了生产过程,而且同流通过程也无关系,它表现为G-G′(货币—更多的货币)的运动形式,剩余价值的来源完全被掩盖了,而资本自身固有的增殖能力,却非常突出地被表现出来。

这样,“在生息资本的形式上,资本拜物教的观念完成了”。

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是平均利润以上的余额,同样来源于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但是,这一部分剩余价值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才转化为地租的,这就使得资本关系的神秘化又进了一步。

在这里,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好象连同社会生产关系的联系都不存在了,它只直接同一个自然要素(土地)联系在一起。

因此,在资本—利润(或者,更隐蔽的形式是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这三位一体的公式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神秘化,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物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最终被割断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即劳动者受剥削的真相完全被掩盖起来了。

资本本身具有了神奇的增殖能力,资本主义社会就成了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

商品、货币、资本、这些由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却成了支配人们的神秘力量。

商品、货币和资本的命运,支配着商品生产者、货币持有者和资本所有者的命运。

[编辑本段]消亡条件关于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一类的说教,都是资产阶级经济学所宣扬的。

总起来说:“这种拜物教把物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获得的社会的经济的性质,变为一种自然的、由这些物的物质本性产生的性质”。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条件下,只要不认识商品社会生产的实质就难免陷入这类的拜物教观念之中,而资产阶级为了辩护剥削的合理性,更是竭力宣扬这种神秘的拜物教观念。

只有马克思,才深刻地指明了这种拜物教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条件。

列宁正确指出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地方(商品交换商品),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只有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才破除了对于商品、货币、资本等等拜物教的迷信,并给予正确的科学的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