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拜物教例子

合集下载

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

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

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一、商品拜物教的概念1.1 什么是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是指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依赖,将商品看作是满足各种需求和追求幸福的唯一手段和标志。

商品拜物教的产生与现代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受到商品广告、社交媒体、名人示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过度消费和对物质的过度追求,致使社会价值观失衡,影响个人幸福感和社会和谐。

1.2 商品拜物教的特点商品拜物教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物质至上:商品成为人们寻求幸福的最重要手段,物质成为评判个人价值的标准。

2.攀比心理:人们通过拥有更多的商品来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导致攀比心理盛行。

3.消费乐趣:人们将购物和消费当作一种乐趣和放松的方式,享受购买商品的过程本身。

4.快时尚文化:快时尚文化的盛行加速了商品的流转速度,引发更频繁的购买行为和浪费。

二、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2.1 城市化现象的加剧随着商品拜物教的盛行,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的商场、购物中心等商业场所兴起,成为人们娱乐、社交、消费的重要场所。

城市不断繁荣,商业活动蓬勃发展,同时也导致了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问题的加剧。

2.2 消费观念的改变商品拜物教的影响使得人们消费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过去物质匮乏时,人们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而现在,人们更加注重商品的品牌、外观和社交属性,对消费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产品的质量和功能逐渐变为次要,外在包装和美观度成为购买的主要因素。

2.3 社交媒体的崛起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对商品拜物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拥有的商品,通过炫耀自己的物质来获取关注和认同感。

社交媒体上的粉丝数量和点赞数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之一,进一步加剧了攀比和虚荣心。

2.4 快时尚文化的影响快时尚文化受商品拜物教影响巨大,快时尚品牌的涌现带动了市场的快速更新和商品的频繁更替。

人们不再追求经典和持久的产品,而更喜欢追逐潮流和购买新鲜感,使得衣物、鞋袜等消耗品的市场需求大幅增加,进一步加速了资源的浪费。

商品拜物教知识点

商品拜物教知识点

商品拜物教的历史性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因为不分析商品的历史性,因而使他们也存在着商品拜物教观念。

这种观念在他们提出的许多经济范畴中都有所表现。

但是,如果我们的眼界不是停留在商品生产方式之中,而是去考察其他生产方式,那么商品的神秘性质就可以立即消失。

第一、孤立的个人的劳动产品,没有神秘性。

马克思在这里也利用了鲁滨逊的故事。

(鲁滨逊是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迪福(1660—1731年)的著名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

鲁滨逊是一个贪婪的奴隶贩子,靠贩运非洲黑奴发了横财。

有一次,当他再次到非洲贩运黑奴时,中途遇难,漂流到一个无人烟的孤岛,他开始了一个人的孤独生活。

他为了生产,就严格按比例地分配自己的劳动时间,从事他所必须的各种生产。

20年后,他才获救离开了这个孤岛。

——唐)马克思指出:“需要本身迫使他精确地分配自己执行各种职能的时间。

在他的全部活动中,这种或那种职能所占比重的大小,取决于他为取得预期效果所要克服的困难的大小。

经验告诉他这些,而我们这位从破船上抢救出表、账薄、墨水和笔的鲁滨逊,马上就作为一个道地的英国人开始记起账来。

他的账本记载着他所有的各种事业物品,生产这些物品所必须的各种活动,最后还记载着他制造这种种一定量的产品平均耗费的劳动时间。

鲁滨逊和构成他自己创造的财富的物之间的全部关系在这里是如此简单明了,甚至连麦·维尔特(麦·维尔特(1822——1900年),德国庸俗经济学家,美国阶级利益调和论的宣扬者凯里的信徒。

他在经济学上以无知而著称,曾著书(《商业危机史》)立说,说资本主义下的生产过剩的危机与资本主义以前的生产不足危机是一回事。

——唐)”先生用不着费什么脑筋也能了解。

但是,价值的一切本质上的规定都包括在这里了。

(同上,P94)在这种简单明了的关系中,不可能产生对于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崇拜。

因此,对物不可能产生崇拜,不可能产生拜物教。

另外,此时劳动产品不可能成为商品,因而也不可能产生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的认识与意义

商品拜物教的认识与意义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商品拜物教的认识与意义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商品拜物教的认识及意义1001010005 戚萌摘要商品拜物教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而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使商品带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给予了劳动产品以正确科学的解释,破除了对于商品、货币、资本等等拜物教的迷信。

在中国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对商品拜物教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概念分析马克思是这样论述商品拜物教的:“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

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

我把这叫做拜物教。

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的性质,因此拜物教是与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 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来自网络,P89所谓拜物教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在神灵观念尚未产生以前,一些原始部族把某些特定的物体当作具有超自然能力的活物而加以崇拜。

至于商品拜物教,则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而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支配着人。

于是,人们视物如同具有超能力一般。

商品被生产出来,能不能卖得出去,能不能带来财富,这些都是与商品能不能顺利进行交换息息相关的。

在人们还不能解释出商品交换背后所蕴涵的社会性关系的时候,商品之间的关系就被神秘化了,生产者的生财或破财都是商品本身的神秘力量所致。

商品带上一种拜物教的性质,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一概念究其来源,我想与“异化”这一概念是分不开的。

由于异化,劳动者的劳动不归自己所有,其生产出的产品亦不归自己所有,相反,劳动者生产出的产品却奴役着劳动者,劳动成为了一种丝毫看不到回报的苦役,劳动者厌恶劳动,却不能不为别人而参加劳动,消耗时间。

案例4

案例4

案例4:金钱的力量——市场经济下的货币拜物教一、案例名称:金钱的力量——市场经济下的货币拜物教二、案例来源:深圳商报2001年10月8日现代化陷阱204~205页三、案例适用:关于商品拜物教理论四、案例内容:资料1:早就超越了富裕阶段的葛优,在金钱观上却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在与自己的铁杆朋友谢园一起到牛群家接受牛嫂“拷问”时,他口出惊人之语——“钱这东西不是什么好东西”。

葛优的这个断语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有着充分的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的。

说起钱这东西,葛优毫不隐讳“钱多招祸”的观点:“从嘎纳回来就有人问我:…听说你(这个奖)拿了2000万美金?‟我一听就急了:哥们儿,拜托了,出去给我辟谣去!2000万美金,什么概念?一个多亿呀!可以(够资格)绑架一下了——不用多劫,给1000万吧……这纯粹是瞎说,就没这事儿! 拿自己现身说法之后,葛优爆了一回猛料:“最近我琢磨着吧,有钱也不是什么好事。

为什么呀?钱一多,欲望就高,不安分,买房子、装修、买车,还有别的。

装修吧,操心,生气,本来我想装成这个样式,愣给你装成那个样式,生气;开车吧,让人蹭了、刮了、撞了,心疼,生气、打架,还得索赔、修车,找保险公司,烦;有车了,到处去,应酬要喝酒,酒后开车碰见警察了,罚款,开快了,车祸——我认识的人有5个死于车祸,都是钱闹的。

所以我觉得,钱这东西差不多就行了,够花就行了(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不能太贪,而且据说这人啊,一辈子挣的钱是有定数的,早挣够了早死,晚挣够了晚死。

那就慢慢挣,最好挣到90岁,你钱正好挣够了,也正好到(死的)时候了……”资料2:太平洋中卡罗莱群岛中有一个小岛叫雅普岛,岛上有许多洁白如玉的石头。

在雅普岛居民的心中,那些石头就是是金钱、就是财富。

当狡猾的德国人把雪白的石头刷上小黑十字时,雅普人顿感财富丧失,一贫如洗。

德国人后来把小黑十字洗掉,雅普人立刻为财富的失而复得欢呼雀跃,并出于感激帮助德国人筑路。

资料3:在这20多年的商品大潮的强力冲击下,商品拜物教观念已渗透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意识深处,以至教养、文化水准很不相同的社会各阶层,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其行为方式之不道德在本质上竟没有多大差别。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1. 引言1.1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背景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源于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在19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正在崛起,商品经济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形式。

在这个背景下,人们开始将商品视为生产和交换的中心,将金钱和物品看作社会关系和个人价值的体现。

这种将商品当作神圣物品崇拜的现象被马克思称为“商品拜物教”。

马克思认为,商品拜物教实质上是对人类劳动的异化和对社会关系的扭曲。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被当作一种商品进行交换,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存所需的物品和金钱。

这种将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售的关系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表面化和物化,人们的真实需求和情感被商品逐渐替代。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旨在揭露这种表面化和物化的现象,引导人们重新审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只有通过消解商品拜物教,恢复人类与劳动的本源联系,才能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1.2 引子《引言》中的"引子"内容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商品拜物教作为对购买物品的过度崇拜的一种现象,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灵深处。

人们往往将物质财富视为生活的全部意义所在,将金钱和物品当做幸福和满足的唯一途径。

这种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导致了社会上一种浮躁、功利的氛围,使人们渐渐迷失了真正的人性和价值取向。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正是针对这种现象而提出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通过揭示商品拜物教的本质、探讨商品形态与商品拜物教的关系,以及探讨商品拜物教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马克思试图引导人们认清商品拜物教的本质,找回真正的实现人类价值的途径,从而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公正的社会秩序。

2. 正文2.1 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在于将商品看作是具有神秘力量的物品,使人们对商品赋予超乎实际价值的意义。

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实际上是对人类自己创造的社会关系的掩盖和扭曲。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被逐渐异化,使得人们将商品当作是价值的象征,而不是生产和交换的工具。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解析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解析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解析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概念之一,用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商品的特殊属性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对商品的崇拜和追求。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商品具有两重性:它既是有形的物质产品,又是一种价值的象征。

商品的有用价值是指它们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而交换价值则是商品在市场交换中的价值。

商品拜物教即是指人们追逐和崇拜交换价值,而忽视了商品的有用价值。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的社会必要时间决定的。

然而,由于商品的交换价值是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的,人们往往只注重商品的价格和市场价值,而忽视了其背后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

因此,马克思认为人们容易受到商品的诱惑和欺骗,陷入对商品的迷恋和崇拜,把商品当做实现自己欲望和满足需要的唯一手段。

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意义在于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种思维模式和社会现象。

在这种模式下,人们倾向于把商品当作富有无限魅力的神秘物品,通过购买和消费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追求幸福。

然而,马克思同时指出,在这种商品迷信的现象中,人们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劳动价值和真正的需要,导致个人和社会的矛盾和不平等加剧。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通过解析商品的特殊属性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对商品的崇拜,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
种思维模式和社会现象。

这一理论提醒人们要清醒认识到商品的本质和背后的劳动价值,从而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的运作和改变社会的现实。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在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中,他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对商品产生了一种超乎寻常的崇拜和崇敬,这种崇拜与信仰的表现,就是商品拜物教。

马克思认为,商品拜物教不仅是对生产和社会关系的一种错位理解,而且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异化和异化的表现。

本文将对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特殊性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成为了人们生产、交换和消费的主要形式,商品经济成为了社会生活的基础。

商品并非天然存在,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认为,在商品经济中,人们将商品当作一种超自然的存在来对待,当作神灵来崇拜和崇敬。

人们迷信地相信,只有通过购买更多的商品,才能获得幸福和满足。

这种迷信和崇拜的情绪,表现出对商品的一种错误的理解和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混淆,成为了对商品拜物教的一种具体表现。

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的存在不仅是对商品的一种错误崇拜,更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异化和异化的表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被商品所支配,他们的社会关系被商品所主导。

人们的劳动成果被变为了商品,他们的劳动力也被当作商品来出售。

人们的社会关系已经变得异化和崇拜,他们的自由和尊严也已经被商品所束缚和压制。

这种商品拜物教的存在,导致了人们的精神和情感的异化,使他们迷失了自我和人类关系,成为了商品经济的奴隶。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也提出了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在当代社会中,商品拜物教的现象更加普遍和严重。

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和信息化,商品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人们在追求名牌、奢侈品和消费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对自我的认识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他们沉浸于物质生活的快乐和享受中,但却忽略了自身的内在需要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深刻反思商品拜物教的存在,批判商品拜物教的根源,从而找到摆脱商品拜物教束缚的道路。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的盲目崇拜和对金钱的过分追求,而忽视了商品背后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这种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是由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发展所导致的。

以下是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中文2000字:马克思指出,商品是特定社会形式下的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

使用价值是商品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需要的品质,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交换价值则是商品在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社会属性,是由商品参与社会分工和交换关系而产生的。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商品的交换不仅是产品之间的交换,更是劳动之间的交换。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交换关系被个人私有制和市场竞争所扭曲,使得商品的交换价值成为了商品拜物教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商品拜物教是由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发展所导致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是社会生产和交换的基础,资本家利用商品交换和货币循环来追求利润,使得商品和货币成为了社会生活的核心。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再把商品看作是人类劳动的产品,而把它看作是具有神秘力量的物品,忽视了商品背后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从而产生了商品拜物教的现象。

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是由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生产和市场竞争所导致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从而导致了阶级的分化和社会的不平等。

为了追求利润,资本家将商品生产和销售变成了商品拜物教的工具,通过广告宣传和市场营销来塑造人们对商品的崇拜和追求,使得商品拜物教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思想控制和意识形态。

马克思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批判。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的时间来决定的,劳动是商品的唯一源泉,是商品价值的创造者。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剥削和压迫,劳动价值被资本家所占有,使得商品的真正价值被掩盖和扭曲了。

要解决商品拜物教的问题,就必须通过社会主义的方式,将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所有权纳入社会的控制和管理,实现劳动价值的社会公有化,从而消除了商品拜物教的根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具体形成扩大的等价形式,比如:
20码麻布=1件上衣,
20码麻布=10磅茶叶,等等。
这种价值形式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表现形式,商品交换也就受到限制。随着交换的发展,商品的价值表现获得了一般价值形式,比如:
这时,商品的价值表现在惟一的商品上,这个商品成为商品交换中的等价物。这种等价形式的发展就产生了货币。
【作者简介】仰海峰,北京大学哲学系、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内容提要】 商品—物的世界是产生商品拜物教的日常生活世界。在商品交换普遍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获得了永恒性的幻象形式,人与物的抽象化、社会关系的抽象化产生了看不见的“幽灵”,形成了拜物教意识。这种拜物教意识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无意识活动层面,而且体现在感性经验和形而上学中。只有在“自由人联合体”中,人们才能真正摆脱拜物教的束缚。
【关 键 词】商品—物/幽灵/抽象化/形式化/形而上学
“商品拜物教”是《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四节的主题。《资本论》第二版将这一主题独立出来作为商品章的结尾,除了凸现《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意旨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章,马克思对前面的论述进行了哲学提炼,以明显的形式将政治经济学批判上升为哲学批判。这也意味着,《资本论》并不只是一部经济学的论著,同时也是面对资本逻辑的哲学批判,“商品拜物教”则将这一旨趣鲜明地呈现出来。
虽然商品交换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存在,但商品形成一个普遍化的、自洽性的物的世界,却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之后的事。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与物的关系主要是一种直接的使用关系,即使存在着商品交换和为了交换而交换的商人,但从总体上来看,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与之相应,“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生产的基础上的生活领域,都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①。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中,不可能产生普遍化的商品交换与商品—物的世界,更不可能产生现代意义上的商品拜物教。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当商品成为生产的直接目的时,商品拜物教才可能产生出来。这时,人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与商品—物的世界的完成相对应。在人与物关系上,人与物的直接关系被新的社会关系所中介,并通过以货币为中介的商品关系表现出来。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由于人是通过物来表现自身的,而这种物又是在物的世界中相互指涉。“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说是颠倒地表现出来的,就是说,表现为物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②人的世界和物的世界的关系颠倒了,人进入到了物的世界之中,成为物的世界的载体。商品世界成为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世界。
商品拜物教例子
———————————————————————————————— 作者:
———————————————————————————————— 日期:

商品拜物教例子
【篇一:商品拜物教例子】
【英文标题】commodity fetishism: from daily life to metaphysics
一、商品—物的世界的形成
要理解人与人的关系如何变成物与物的关系,人如何沉沦于物的世界,首先要了解物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当然,这里的物指的是作为商品的物,只有当商品—物形成一个自洽的世界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的意识,才可能被这个物的世界所捕获。
商品有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指的是商品的有用性,但商品存在的依据并不在于其使用价值,而在于其交换价值,即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在商品的交换中,形成了商品交换的最简单的等式:
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商品—物的世界的结构:第一,商品—物之间形成无限链结的世界,商品与商品之间形成了相互指涉的关系。索绪尔后来曾把这种关系看作是一种语言结构性的关系。第二,一个特殊的商品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即货币。虽然货币天然不是金银,但金银天然地就是货币。金银本身是商品—物的世界的一部分,但当其成为一般等价物之后,却又超越于具体的商品之上,成为商品世界的直接主人。人们在超越了简单的商品交换之后,在市场上必须先将自己所生产的商品变换为货币,然后才能购买其他商品。第三,商品—物的世界外在于人并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这种规律就像自然规律一样发生着作用。这也易形成一种错觉,即将商品社会的运行规律等同于自然规律。
商品拜物教,简单地说就是人跪倒在自己的劳动产品——商品面前,使人与人的关系变成物与物的关系。这当然只是商品拜物教的结果。问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是如何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这是由个人幻觉还是由社会过程造成的?商品拜物教是如何由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识上升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只有解决了上述问题,人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摆脱拜物教意识,达到理性自觉。
x量商品a=y量商品b
商品b是商品a的价值形式,商品a是反映商品b的价值的镜子,这也是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当商品交换逐渐扩大并普遍化时,就会形成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这是一个可以无限延伸的公式:
x量商品a=y量商品b,或=z量商品c,或=w量商品d,或=u量商品e,……
这个无限相等的公式表明,在商品交换普遍化的时代,商品之间相互指涉,形成了一个自洽的系统。
二、商品—物的世界的“幽灵”
商品构成了一个自律的、相互指涉的世界,这个世界何以具有如此的魔力,让人沉沦于中而难以自拔?为什么人们好像被这个世界中看不见、摸不着的“幽灵”所牵引,不自觉地膜拜于商品—物之前?或者说,什么是商品—物的世界中的“幽灵”?
在这一节的开始,马克思就指出:“最初一看,商品好像是一种简单而平凡的东西。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③马克思以桌子这种商品为例指出,这种怪诞性在于:当桌子还是木头时,还是一个普通的可感觉的物,但是当桌子一旦作为商品出现,就转化为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可感觉指的是商品的有用性;超感觉指的是商品的价值规定性,商品的价值以及由商品的交换所带来的价值关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正是这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化身为物的“幽灵”决定了一切。正是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幽灵”,改变了作为商品的物的存在方式,它表征着商品的神秘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