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的现实意义

商品拜物教的现实意义简介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消费主义的文化现象。
这一现象在现代社会越发明显,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本文将就商品拜物教的现实意义展开讨论,探究其对个体、社会以及环境的影响。
个体层面的现实意义商品拜物教对个体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满足个人欲望商品拜物教注重个体对于物质的追求和满足,通过购买和拥有商品来满足自身的欲望。
这对个体来说,往往能带来短暂的快乐和满足感。
然而,长期过度追求物质会导致个体的欲望无限膨胀,并可能陷入消费主义陷阱。
社会认同感在现代社会,商品已经成为人们展示自身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一种方式。
通过拥有昂贵的商品,个体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同和羡慕。
这种社会认同感可以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幸福感,但也容易让人盲目追逐虚荣和功利,忽视内心真正的需求。
刺激经济增长商品拜物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商品的需求和消费,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大量的商品交易促进了产业链的发展,创造了就业机会,并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然而,过度的消费也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社会层面的现实意义商品拜物教对社会的现实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
消费驱动的经济现代社会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商品拜物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市场的繁荣。
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促使企业不断创新和生产更多的商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消费也为社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促进了市场的竞争和效率的提升。
社会分层与不平等商品拜物教也加剧了社会的分层与不平等现象。
富豪们拥有奢侈品,而较低收入人群往往只能望而却步。
这导致了社会财富的不均衡分配,加大了社会阶层的差距。
商品拜物教的现实意义在于让人们反思财富分配的不公与社会结构的不平衡。
价值观的冲击商品拜物教给社会价值观带来了冲击。
过度追求物质会让人们忽视非物质的价值,如家庭、友情、爱情等。
这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导致了人们追求短暂享受的快乐,而忽略了长期幸福的重要性。
社会需要反思和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观,促进物质与精神平衡的实现。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拜物教现象在中国社会中愈发突出。
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迷恋,将商品视为生活的中心,甚至愿意为了购买商品而做出牺牲。
这种现象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愈发普遍,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现状和影响进行研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应对之道。
在网络时代的影响下,网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在网上购买商品变得更加容易,网购成瘾的人群也逐渐增多。
他们在网上购物时犹如饥饿的人面对美食,往往无法自拔,最终造成了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迷恋。
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生商品拜物教的原因分析1. 社会文化的影响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文化逐渐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节俭观念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攀比和炫耀的消费观念。
人们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将物质视为衡量幸福的标准。
这种社会文化的影响,造成了人们对商品的过度迷恋。
2. 广告和媒体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告和媒体对商品的宣传越来越普遍和深入,他们打造出的经典广告语、鲜艳图片等,无形中增加了人们对商品的向往和迷恋。
广告中的美好生活、奢华享受,使人们不自觉地把商品作为了实现这些美好生活的工具。
3. 商业利益的驱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家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通常会采取一些手段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比如打折促销、虚构商品的价值、制造人为的炒作等手段,都会加剧人们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迷恋。
1. 浪费资源商品拜物教导致人们追求奢侈品和名牌,忽视了对资源的保护和节约。
这种过度消费不仅是对资源的浪费,也会加剧资源的枯竭,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2. 造成心理问题过度崇拜和迷恋商品会导致人们心理上的负担,尤其是那些为了购买商品而陷入负债的人,往往会产生自卑感、焦虑,甚至抑郁等心理问题。
3. 损害健康过度迷恋商品还会导致人们忽视了对健康的重视,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最终导致了身体健康的恶化。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一、引言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迷恋,把物质追求置于精神追求之上的一种意识形态。
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日益进步,商品拜物教现象逐渐在社会中暴露出来。
本文将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表现、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揭示其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
1. 追逐名牌、奢侈品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许多消费者开始疯狂追逐名牌和奢侈品,把高档商品当作自我价值的象征。
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和奢华,不惜花费大量金钱购买明星同款、名牌包包等奢侈品,甚至在购买力不足的情况下借贷购买,导致消费过度。
2. 盲目追求消费享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观念逐渐发生变化,许多人开始过度追求消费享乐,买买买成为一种习惯。
看似满足了物质需求,却忽略了内心的精神需求,导致过度消费和浪费。
3. 把商品当作快乐源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宣传广告的狂轰滥炸,许多人开始相信“买到就是快乐”的观念,把购买商品当作获取快乐的唯一途径,这种对商品的过度崇拜演变成一种拜物教现象。
1.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2. 广告宣传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宣传广告无处不在,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诱导人们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迷恋,从而导致拜物教的产生。
3.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节俭和朴素的生活方式逐渐被消费观念取代,物质享受成为人们生活的焦点。
1. 弘扬积极的消费观念政府应该加大对积极消费观念的宣传力度,引导人们逐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消费,杜绝盲目追求,避免过度消费。
2.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对广告宣传进行监督管理,遏制虚假宣传和夸大宣传,避免对消费者的过度引导和诱惑。
3. 提高人民的消费素质加大对人民的消费素质教育,培养人们对商品的正确认识和消费管理技能,提高人们的消费理性和自控能力,避免盲目消费和过度消费。
论商品拜物教中的人的异化

谢谢观看
二、商品拜物教中人的异化表现 形式
1、强制劳动
在商品拜物教的影响下,人们为了追求更多的商品,往往不得不进行强制劳动。 他们长时间工作,甚至牺牲了休息和娱乐时间,以满足对商品的渴望。这种强 制劳动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还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2、交换关系
商品拜物教中,人们将商品视为一种交换的媒介。他们通过商品交换来体现自 己的价值和社会地位。然而,这种交换关系往往会导致人们的价值观扭曲,使 得一些人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这种异化的现象在商品拜物教理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商品拜物教理论是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揭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商品成为了人们之间交往的中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 盖。人们对商品的追求和崇拜,使得商品成为了一种具有神秘力量的存在,人 们把这种力量归因于商品本身,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总之,从异化到商品拜物教,马克思的理论为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 物、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现象。这种现象导致了人们对商品的盲目追求和崇 拜,使得商品成为了一种具有神秘力量的存在。然而,我们应该看到这种现象 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重新审视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 能真正地从商品拜物教的迷思中觉醒过来,找到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意义 和价值所在。
从异化到商品拜物教,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物、人与人之 间关系的异化现象。这种现象导致了人们对商品的盲目追求和崇拜,使得商品 成为了一种具有神秘力量的存在。这种现象的出现,实际上是人们对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的忽视和遗忘。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商品拜物教理论为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这种异化 现象,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科技 的发展和消费的升级,人们对商品的追求和崇拜也达到了新的高度。然而,我 们不应该被这种现象所迷惑,而应该看到这种现象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我们 应该从商品拜物教的迷思中觉醒过来,重新审视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1. 引言1.1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背景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源于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在19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正在崛起,商品经济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形式。
在这个背景下,人们开始将商品视为生产和交换的中心,将金钱和物品看作社会关系和个人价值的体现。
这种将商品当作神圣物品崇拜的现象被马克思称为“商品拜物教”。
马克思认为,商品拜物教实质上是对人类劳动的异化和对社会关系的扭曲。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被当作一种商品进行交换,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存所需的物品和金钱。
这种将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售的关系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表面化和物化,人们的真实需求和情感被商品逐渐替代。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旨在揭露这种表面化和物化的现象,引导人们重新审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只有通过消解商品拜物教,恢复人类与劳动的本源联系,才能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1.2 引子《引言》中的"引子"内容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商品拜物教作为对购买物品的过度崇拜的一种现象,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灵深处。
人们往往将物质财富视为生活的全部意义所在,将金钱和物品当做幸福和满足的唯一途径。
这种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导致了社会上一种浮躁、功利的氛围,使人们渐渐迷失了真正的人性和价值取向。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正是针对这种现象而提出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通过揭示商品拜物教的本质、探讨商品形态与商品拜物教的关系,以及探讨商品拜物教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马克思试图引导人们认清商品拜物教的本质,找回真正的实现人类价值的途径,从而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公正的社会秩序。
2. 正文2.1 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在于将商品看作是具有神秘力量的物品,使人们对商品赋予超乎实际价值的意义。
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实际上是对人类自己创造的社会关系的掩盖和扭曲。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被逐渐异化,使得人们将商品当作是价值的象征,而不是生产和交换的工具。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解析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解析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概念之一,用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商品的特殊属性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对商品的崇拜和追求。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商品具有两重性:它既是有形的物质产品,又是一种价值的象征。
商品的有用价值是指它们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而交换价值则是商品在市场交换中的价值。
商品拜物教即是指人们追逐和崇拜交换价值,而忽视了商品的有用价值。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的社会必要时间决定的。
然而,由于商品的交换价值是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的,人们往往只注重商品的价格和市场价值,而忽视了其背后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
因此,马克思认为人们容易受到商品的诱惑和欺骗,陷入对商品的迷恋和崇拜,把商品当做实现自己欲望和满足需要的唯一手段。
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意义在于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种思维模式和社会现象。
在这种模式下,人们倾向于把商品当作富有无限魅力的神秘物品,通过购买和消费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追求幸福。
然而,马克思同时指出,在这种商品迷信的现象中,人们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劳动价值和真正的需要,导致个人和社会的矛盾和不平等加剧。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通过解析商品的特殊属性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对商品的崇拜,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
种思维模式和社会现象。
这一理论提醒人们要清醒认识到商品的本质和背后的劳动价值,从而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的运作和改变社会的现实。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马克思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分析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关系与劳动价值的本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
需要理解商品拜物教的概念。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作为价值交换的载体,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商品的迷恋和崇拜往往超越了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
马克思认为,这种对商品的迷恋和崇拜就是商品拜物教。
在这种拜物教中,人们将商品视为具有神秘力量的物品,而忽略了商品背后的劳动价值和社会关系。
在这种拜物教下,商品关系和劳动价值之间的本质被掩盖,从而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和剥削。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在《资本论》中,他揭示了商品的双重特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属性,是由商品的实际功能所决定的。
而交换价值则是商品在市场上可以交换的价值大小,通常用货币来表示。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往往把商品的交换价值当作商品的真实价值,忽视了商品的劳动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的价值成为了一种虚幻的东西,人们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被束缚在了这种虚幻的价值观念中。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并不是简单地批判商品拜物教,而是揭示了商品拜物教背后的社会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貌。
他强调了商品的背后是劳动者的劳动,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被剥削和掠夺,而资本家却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巨大的利润。
马克思认为,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剥削关系的一种表现,它掩盖了真正的社会关系和劳动价值,从而维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和剥削。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不仅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也是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挑战和启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往往被商品拜物教所左右,他们迷信于商品的交换价值,忽视了商品背后的劳动价值和社会关系。
商品拜物教 名词解释

商品拜物教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商品拜物教不?商品拜物教呀,就好像是一个隐藏
在我们生活中的小怪兽!比如说,你看那些名牌包包,好多人对它们
简直痴迷得不行!为啥呀?不就是个装东西的包嘛!但人们就是愿意
花大价钱去买,好像拥有了它就拥有了一切,这难道不是很奇怪吗?
这就有点像一个人为了一颗特别的糖果,可以不顾一切地去追求,哪
怕这颗糖果其实也没那么特别。
再看看那些时尚的衣服,每季都有新款,人们就不停地去买新的,
旧的就扔一边了。
难道穿了新衣服就能变成另一个人啦?这就好像是
追着一阵风跑,永远也追不上,但还是不停地追。
在我们的生活中,商品拜物教可太常见啦!你想想,为了一部新手机,有人可以省吃俭用好久,这值得吗?就像为了一朵漂亮的花,而
放弃了一顿美味的大餐,是不是有点得不偿失呢?我们常常会被商品
的外表所迷惑,忘记了它们真正的价值。
而且呀,这种商品拜物教还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呢!比如说,有
人会因为别人穿的不是名牌而看不起人家,这多可笑呀!难道穿得普
通就代表这个人不好吗?这就好像因为一个人长得不好看就否定他的
一切一样荒谬!
商品拜物教真的是无处不在,它就像一张大网,把我们都网在里面。
我们要学会看清它的真面目,不要被它迷惑了双眼。
不要为了那些所
谓的“好东西”而失去了自我,忘记了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我们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那些虚幻的东西。
所以呀,别再被商品拜物教牵着鼻子走啦!我们要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马克思商品拜物教
摘要: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思想是深刻的,它揭示价值的本质是人们之间关系的观点,为后人对价值的研究乃至经济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该理论的基本思想对我们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商品;拜物教;价值;
所谓拜物教即是指人们把某种物体当作神来崇拜的一种宗教迷信。
马克思将商品以物的形式掩盖了人们之间的一定的生产关系叫做商品拜物教。
一、商品拜物教理论
(1)商品拜物教的秘密。
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的崇拜。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就商品是使用价值来说,不论从它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需要这个角度来考察,或者从它作为人类劳动的产品才具有这些属性这个角度来考察,它都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
也就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它本身的形成过程中,仍然是一个可以感觉的物,并没有变成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
所以商品的神秘性质并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
马克思又从商品的价值方面对这种神秘性进行了探讨。
同样,从商品的价值规定内容来看,一方面,在商品生产过程中都包含着人类不同形式的劳动耗费。
另一方面,在商品生产过程中都花费了劳动时间并付出了一定的劳动量。
由此看来,显然在商品价值规定的内容上商品也不具有神秘性。
(2)商品拜物教产生的根源。
商品拜物教同商品生产分不开,那么商品拜物教思想的根源就和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分不开。
因为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商品是彼此独立的私人劳动的产品。
生产者只有通过交换他们的劳动产品才发生社会接触,所以,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独特的社会性质也只有在这种交换中才表现出来。
换句话说,私人劳动在事实上证实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交换使劳动产品之间、从而使生产者之间发生了关系。
因而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却在商品社会中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私人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行了回答:一方面,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们是总劳动的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特殊的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另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从而相等时,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能满足生产者本人的多种需要。
私人劳动的社会有用性就反映在劳动产品的有用,而且是对别人有用的形式中。
这样,私人劳动产品就可以顺利实现交换转换成为商品实现价值。
也就是说私人劳动的特殊的社会性质表现为人类劳动而彼此相等,而且采取劳动产品的价值即商品生产这种特殊形式。
至此,商品拜物教的神秘根源还没有被完全揭示出来。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劳动产品的价值性质,只有通过劳动产品表现为价值量才确定下来。
价值量不以交换着的意志、设想和活动为转移而不断地变动着。
在交换者看来,他们本身的社会运动具有物的运动形式。
不是他们控制这一运动,而是他们受这一运动控制。
因此,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是隐藏在商品相对价值的表面运动后面的秘密。
这个秘密的发现,消除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纯粹是偶然决定的这种假象,但是没有消除价值量的决定所采取的物的形式。
所以劳动产品的价值还是以商品这种物表现出来。
二、马克思关于破除拜物教的观点
( 1) 自由人联合体的建立是破除拜物教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 只要实现了新的生产方式, 拜物教存在的条件就会被破除。
因此, 一旦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形式中去, 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就立刻消失了。
马克思设想了一个不存在拜物教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
他说,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 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 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的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
这就是说,
在联合体内要实现生产资料和劳动的联合, 也就是不存在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种社会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制, 而且个人的劳动已直接的表现为社会劳动。
同时, 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
这些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
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
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
因此, 这一部分要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
这样, 以生产资料的联合和劳动的联合为基础, 社会总产品在补偿消耗了的生产资料的基础上, 由全社会的劳动者共同享有。
在具体分配个人消费品时,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这样一种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 在今天来看, 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 2) 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最终实现消除拜物教的目标
马克思一再强调拜物教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和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的前提下才会最终消除。
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让人们摆脱贫困, 不再为争取必需品而争斗, 人们才有可能丢掉拜物教这个陈腐的东西。
同时,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要实现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想要揭开拜物教的神秘面纱也必定会充满曲折。
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 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 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
但是, 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 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
拜物教的全面破除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 强制性的社会分工消除了, 人们不再为谋取生活资料而劳作, 才有可能把目标转向人自身能力的全面发展上来。
人们有计划、按比例地进行生产, 拜物教也在下述条件下消失: 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二是生产的计划性; 三是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
只有在这时, 人才真正脱离物的统治, 人们的社会关系也才会突破拜物教形式, 拜物教意识将最终从人们头脑里消失。
三、商品拜物教理论的现实意义
1.重视民生是一切工作的立足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容易产生拜物教思想,用物的形式掩盖社会关系的问题,表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如:盲目追求的GDP指标;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损害群众利益的强行拆迁;轮番上涨的物价调整等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我们的有些同志没有把重视民生看作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忘掉了我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
因此,我们发展经济,既要重视物,更要重视人;既要重视经济增长,更要重视民生,解决好环境、教育、医疗、住房问题;既要重视经济增长,更要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防止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距。
2.要深刻认识货币在经济现代化中的作用
价值的本质是人们之间的关系,价格是以货币的形式来反映这种关系。
价格是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调节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
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重视货币、价格问题,运用价格手段来调整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在我国市场经济运作初期,要强化政府对价格的调控,保持价格的相对稳定,以保证人民基本生活的需要;不能借口市场经济而放任一些商品价格的虚高,更不能因某些利益集团而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加强市场调控,为发展经济创造一个诚信、法制的市场环境。
同时,面对金融危机,要洞察其表象后的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利益的调整,把握国际关系发展的趋势,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王亚南.资本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3]卢卡奇.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刘炳瑛.资本论选读和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刘树成1现代经济辞典[S]1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