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资本论》商品拜物教到拜金主义的推演

合集下载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商品拜物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和批判。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地阐释了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和根源,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并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其深刻的内涵。

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把商品当作神明般崇拜和迷信的现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不仅是经济交换的载体,也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主要内容。

人们往往把商品当作超越世俗的神明来崇拜,忽视了商品的实质和来源。

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实际上是对社会生产关系的迷信和歪曲,是对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的错误理解。

商品拜物教导致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扭曲认识,使人们陷入了对物欲和物质的盲目崇拜之中,剥削和压迫成为了社会生活的常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其深层次的原因和根源。

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是源于社会生产关系的扭曲和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是通过私有制和市场交换产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被市场关系所替代,使人们忽视了商品背后的生产者和生产关系。

这种异化的生产关系导致了商品拜物教的产生,使人们陷入了对物质财富和享乐的迷信之中。

马克思认为,商品拜物教还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分化和剥削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阶级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加剧,少数人通过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控制获取巨大财富,而大多数人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计。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对物质财富和金钱的迷信,使人们把金钱当作生活的中心,而忽视了人性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还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化和商品化。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值被决定于市场需求和供给,而不是人们的真实需要和社会价值。

这种市场化的生产关系导致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迷信,使人们把商品当作生活的中心,而忽视了人性和社会价值。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不仅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宗教批判——《资本论》的三重拜物教批判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宗教批判——《资本论》的三重拜物教批判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宗教批判——《资本论》的三重拜物教
批判
王文扬
【期刊名称】《现代哲学》
【年(卷),期】2011(000)005
【摘要】马克思宣告宗教批判已经终结,继而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即转向对现实的批判.本文旨在探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如何一以贯之地推进其宗教批判,思路,分别从三个层面考察宗教批判“道成肉身”转化成了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批判,由此揭开资本主义及其精神实质的神秘面纱.以宗教批判为线索来解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一方面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资本主义批判的内在结构,另一方面也可以调和其与韦伯对资本主义精神与宗教之关系所作出的批判性反驳,此外,对于研究改革开放视域下中国社会意识变迁之哲学基础亦有一定借鉴意义.【总页数】8页(P18-25)
【作者】王文扬
【作者单位】广州510275,中山大学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重新探索马克思《资本论》的当代意义r——"150年后的马克思《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替代"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J], 张福公
2.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宗教批判——《资本论》的三重拜物教批判 [J], 王文扬
3.马克思宗教批判走向——把宗教批判变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J], 刘丽
4.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宗教批判之旨趣探讨 [J], 彭小伟
5.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与形而上学——对鲍德里亚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反思[J], 卢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从《资本论》视角

浅析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从《资本论》视角

理论纵横理论版一、商品拜物教思想的形成过程马克思的《资本论》一书揭示了生产过程中的商品的二重性,商品是一种具有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价值。

分析说明了价值表现的两极,并且进一步分析了价值的表现形式,进一步阐述货币产生与商品发展的联系。

(一)拜物教概念的出现拜物教一词,主要指在超自然的性质的信仰里对某种特定物的崇拜,它是一种宗教范畴,马克思认为那是一种宗教性质的环境,马克思通过费尔巴哈关于宗教相关理解从而提出两种拜物教:第一种是属于人创造了一种宗教,并赋予其人本身没有的超自然能力,仅是崇拜;第二种是马克思描绘的拜物教,指涉及到商品自身的特定对象的拜物教性格。

商品取代了拜物教的神秘,尽管人们认识了自然事物和现象,但是却没有理解商品一般形式和社会关系,人与人的联系被物的联系所掩盖,从而使得商品获得了一种毫无违和感的神秘的力量,同时受到来自于人的盲目的崇拜,于是产生了新的拜物教形式,即商品拜物教。

(二)商品拜物教形成的背景《资本论》创作的动机和原因,与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有密切联系。

从环境背景来看,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在当时获得了空前发展,在世界各地不断蔓延,对于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创造了一定的理论环境,从政治文化方面来说,政治经济学在英国不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尤其是英国的古典经济学,从而为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堡垒。

当时资本主义不断扩张,社会领域的各个阶层的物质财富积累不断的增加,资本主义的垄断、剥削和私人占有进一步加深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广大工人的利益被剥夺,贫富悬殊,矛盾日益激烈,社会领域的两极分化逐渐拉大,利益成为私有者习以为常的话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被利己的观念取代,对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具有重要作用。

二、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论剖析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论对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意义深远,深入全面阐述这一理论,对于充分把握和了解商品拜物教的真实含义和本质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资本论》商品拜物教到拜金主义的推演

浅谈《资本论》商品拜物教到拜金主义的推演

浅谈《资本论》从商品拜物教到拜金主义的推演古往今来,书籍无数,区别于浩如烟海的文字制品,那些奈得起时间考量的经典著总是寥若晨星、凤毛麟角,而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为被时间推举出的经典经济学著作,应该被作为我们涉猎知识的路径。

然而阅读经典亦有不同方式,学者们将它当做研究学术的对象,对其下足考证以及诠释的功夫。

而作为一般读者的我们来讲,阅读经典的心态和方式都是比较轻松惬意的,放下做学问的架子,用读闲书的状态阅读经典,跳过艰涩的章节,先读吸引自己的部分,在不刻意求解的状态下思考和体验,并得到一个侵染和熏陶的过程,进而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联接,最后收获一些思考和认识。

初读《资本论》,在不可胜数的观点当中,首先引起我关注的便是位于第一卷第一章“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节。

首先是商品拜物教性质的抽象提法让人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也使我立即把拜物与时下流行的拜金概念联系在一起,二者到底会有怎样的联系是我继续阅读的动机。

马克思认为,“最初一看,商品好象是一种很简单很平凡的东西。

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

商品就它的使用价值来说,不论从它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需要这个角度来考察,或者从它作为人类劳动的产品才具有这些属性这个角度来考察,都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

商品的神秘性质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这种神秘性质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

”接着又分析道,“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对于后半句,我个人以为可以引申为“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已表现为物与物,也就是一种商品与商品的关系,即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物化了。

”因此,马克思在宗教世界里找到了一个比喻,也就是拜物教,也就是基于对某物的属性不了解,而将其当做神秘力量进行近乎于迷信的崇拜。

《资本论》中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资本论》中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拜物教批判思想在《资本论》中的体现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资本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拜物教的批判,揭示了资 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内在矛盾,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 在人对人的剥削之上的。
对未来社会的展望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 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他认为,只有消除拜物 教的影响,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 进步和繁荣。
作用。
研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望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思想的理解,探索其与 其他思想流派的关系,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具体应用。
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思想进行拓展和延伸,如从文 化、心理、政治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此外,我们还可以将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思想与当代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结合 ,如环境保护、社会公正等,探讨其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启示作用。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思想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拜物教现象进行了深刻批判,认 为拜物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
当代价值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意义
通过对《资本论》中马克思拜物教批 判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 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内在矛盾,为当代 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拜物教批判思想启示我们,要重视人 的全面发展,避免过度追求物质利益 而忽视人的精神需求。
反思消费主义文化
拜物教批判思想对消费主义文化进行 了深刻反思,提醒我们警惕消费主义 对人的异化作用。
拜物教批判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应用
引导正确价值观
拜物教批判思想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从“资本拜物教”到“经济理性主义”

从“资本拜物教”到“经济理性主义”

从“资本拜物教”到“经济理性主义”作者:陈思明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4期摘要:在马克思所处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资本扩张力量通过经济系统支配上层思想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产生了“资本拜物教”。

当今,已经步入全球化的资本垄断时代,资本扩张下的意识形态发生急剧的变化,主要从“资本拜物教”到经济理性主义主宰下人们的生活意识形态。

由此驱使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使生态危机的产生。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面第一章提出了“三大拜物教”理论,包括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还有资本拜物教。

关于这“三大拜物教”的批判理论是马克思根据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得出来的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

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物化社会背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来宣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彻底崩塌。

然而,“三大拜物教”批判是建立在当时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随着现当代资本主义突飞猛进的发展,早已从20世纪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了,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取得了统治地位,在生产上日益精密化和管理的合理化,技术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之中,由此,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更加深陷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之中。

从而在20世纪30年代产生了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着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由此构成了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发展。

从而也为我们更好地从中吸取养分,着力地整合两者的共同点,体现出资本扩张的意识形态,既观念化的资本逻辑。

从而更能说明这种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作为现代形而上学如何助长资本扩张对生态的破坏。

当人们对资本产生无比崇拜的时候,经济理性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驱使着人们对剩余价值无止境的追求,从而观念化的资本逻辑促发生态危机的造成。

在资本主义的世界里,当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时候,拜物教的形态也就从“商品拜物教”向“货币拜物教”最终向“资本拜物教”转变了。

资本拜物教是拜物教发展的最高级形式,这也是历史的必然发展结果。

资本论《商品》观后感

资本论《商品》观后感

资本论《商品》观后感《商品》是《资本论》中具有奠基性意义的部分,看完之后我的内心满是感慨。

看到马克思对商品这一概念的细致剖析,我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从简单的物,如我们日常用的铅笔、面包,到他揭示出背后隐藏着的巨大而复杂的经济关系时,我一度有点迷茫,因为原本觉得那么稀松平常的东西,一下子被赋予了如此多的内涵。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马克思对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分析。

就拿衣服来说,我们购买衣服是因为它能遮体保暖,这就是它的使用价值。

可不同衣服价格有高有低,这背后不仅仅是质量、款式的差异,更多的是价值在发挥作用。

当时我就想到商场里那些标价高昂的名牌衣服,它们有的成本可能并没有高多少,可是售价却贵了好几倍,这其中就涉及到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对了还记得那段关于交换价值的叙述,商品间的这种比例关系,让我明白了在看似简单的买卖中,其实潜藏着劳动凝聚和比较的因素。

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深深地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经济规律的社会里。

每一次消费行为,都不仅仅是简单的花钱买东西这么简单。

比如我经常在市场买水果,不同季节、不同品种价格各不相同,这和它们的生产过程、投入的劳动、产量等都有关系。

不过,这部分内容也不是一读就完全理解的。

有些概念非常晦涩难懂,像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区分,我想了很久才稍微有点感觉,但还有些似懂非懂。

这让我意识到《资本论》确实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的著作。

但总体来说,关于商品的这部分内容,为我理解完整的经济社会运转,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开端。

它让我觉得生活中很多看似平常的事物背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通过商品这个载体,串联起整个经济体系。

这也激发了我想要继续深入研读《资本论》后续内容的欲望,去探寻更多隐藏在日常经济现象背后的深刻逻辑。

《资本论》中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资本论》中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资本论》中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资本论》中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思想•《资本论》中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方法论意义目•《资本论》中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哲学价值录•《资本论》中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当代价值•《资本论》中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实践意义目录CHAPTER《资本论》中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思想拜物教将物质财富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忽视了人的本质和价值,导致人们为了追求物质财富而失去了自我和人性。

拜物教的定义和特点特点定义批判分析《资本论》中对拜物教的批判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思想受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拜物教的本质和根源。

拜物教批判的理论来源CHAPTER《资本论》中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方法论意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01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02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03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意义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剥削本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虚假性科学抽象法的方法论意义通过科学抽象揭示事物的本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了科学抽象法,通过层层抽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这种方法论意义在于使我们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的根本。

科学抽象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结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科学抽象法的同时,也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

这种方法论意义在于使我们能够把抽象理论与历史实际相结合,更好地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

CHAPTER《资本论》中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哲学价值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揭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提供了反思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视角启发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反思和启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拜物教的批判,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批判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资本论》从商品拜物教到拜金主
义的推演
古往今来,书籍无数,区别于浩如烟海的文字制品,那些奈得起时间考量的经典著总是寥若晨星、凤毛麟角,而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为被时间推举出的经典经济学著作,应该被作为我们涉猎知识的路径。

然而阅读经典亦有不同方式,学者们将它当做研究学术的对象,对其下足考证以及诠释的功夫。

而作为一般读者的我们来讲,阅读经典的心态和方式都是比较轻松惬意的,放下做学问的架子,用读闲书的状态阅读经典,跳过艰涩的章节,先读吸引自己的部分,在不刻意求解的状态下思考和体验,并得到一个侵染和熏陶的过程,进而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联接,最后收获一些思考和认识。

初读《资本论》,在不可胜数的观点当中,首先引起我关注的便是位于第一卷第一章“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节。

首先是商品拜物教性质的抽象提法让人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也使我立即把拜物与时下流行的拜金概念联系在一起,二者到底会有怎样的联系是我继续阅读的动机。

马克思认为,“最初一看,商品好象是一种很简单很平凡的东西。

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

商品就它的使用价值来说,不论从它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需要这个角度来考察,或者从它作为人类劳动的产品才具有这些属性这个角度来考察,都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

商品的神秘性质
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这种神秘性质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

”接着又分析道,“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对于后半句,我个人以为可以引申为“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已表现为物与物,也就是一种商品与商品的关系,即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物化了。

”因此,马克思在宗教世界里找到了一个比喻,也就是拜物教,也就是基于对某物的属性不了解,而将其当做神秘力量进行近乎于迷信的崇拜。

回到商品中,就是人与人间的关系却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这些物具有神秘的力量,不为生产者预知和认识,从而支配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到最后,商品生产者在这种神秘性面前缴械投降,也就是马克思想要表达的商品拜物教。

紧接着马克思又解释道,“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而商品的价值一旦用货币形式来表现,就将拜物教转换成拜金教或拜金主义。

”对于这种拜物教转化为拜金主义的原理,我认为有内在的逻辑关系,首先货币的出现,使得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用量化的货币来衡量,其次生产关系同时也被货币化了。

在商品和生产关系都被货币化的语境下,这个社会的评价方式也会相应变得货币化,确切一点的说法,就是以社会财富为人与人的评判标准。

货币成了社会关系中的神秘力量,好似天然就具有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能力一样,因此人们开始崇拜货币,之后商品拜物教也就进而发展为货币拜物教,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拜金主义。

在《哲学大辞典》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拜金主义亦称金钱拜物教。

指把金钱视为具有魔力或法力无边的神予以崇拜的观念和思想体系。

认为金钱货币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善恶是非的价值标准。

”由此可见,在我们的字典里,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确实与拜金有着一定的联系。

从现实意义的角度讲,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也是整个社会的货币化,因此存在着商品拜物教以及货币拜物的现象。

从供求关系的方面举例说明,更能证明了这种趋势的不可避免性。

正如市场的供求之间总会发生矛盾,有时商品供过于求,造成商品积压,这部分商品不能实现其社会价值。

有时商品供不应求,产品短缺,这些产品就可以高于市场价格出售。

价值规律或市场机制就是在这不断的供求不平衡中实现调节,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表现物与物的关系。

在马克斯眼中,资产阶级就是剥削的代名词,就是以赚钱为己任的阶级。

而现在,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之间也同存在这样的现象,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许多人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也不知道还有别的价值观念。

在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转型期,人们对货币追求就达到了这种前所未有的程度。

唯利是图、金钱至上,早已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有。

根据上面的推导,现代社会就是一个货币(金钱)的社会,只要有钱就能做到一切,这在各种意识形态下的国家内都有所体现,也可以说是全球化的拜金主义。

另一方面,我认为追逐暴利,不合理竞争,行业垄断,强买强卖等,都具有商品拜物教或拜金的影子。

从商品的拜物教到拜金主义,实际上皆是突出了个体利益的至高
性,使人们产生无限的私欲,而将每个人对立分离。

金钱则因为可以和一切物品交换,可以满足人们各方面需求所以助长了人们这种私欲。

当个体利益得到进一步强化或膨胀时,拜金主义便不可避免地迅速产生并被人们接受。

任由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发展下去,将会使得个人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之上,最坏的是为了谋取和扩大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

马克思所分析的商品拜物教,是现实存在的经济关系。

正是在这种经济关系基础上,才产生了商品拜物以及之后拜金的意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充分肯定商品、货币等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更要看到它们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方面,作为商品经济的伴生物,商品拜物教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增加了物质产品的多样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应该正视它的必然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由于商品拜物教给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断扩大,人们陷入对商品拜物教的迷惑之中找不到方向。

这就要求我们揭开商品拜物教的神秘面纱,看清背后掩盖的人与物的关系,明白人支配物的实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的认识和运用商品拜物教。

以上就是我由商品拜物教到拜金主义的一些简单联想,思考还不是很成熟,某些方面的联系和想法也比较幼稚和生硬,但这个话题无疑引起我日后的研究兴趣,希望在日后的学习中更多的涉猎相关知识,继续武装我的经济学思想。

中国政法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
李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