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合集下载

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解读

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解读

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解读----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节有感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一卷第一篇《商品与货币》中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做了非常详尽的阐述,对拜物教的物质形式与观念形式之间的关系作出说明。

马克思还要理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拜物教的观念形式,是如何既作为客观表象的反映、又作为具有社会效力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形式而存在的。

下面,我就自身阅读的情况,谈谈我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认识。

一、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论(一)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含义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反映在物与物的社会关系上。

马克思在这一节《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中指出:“在那里,、、、、、、我把这叫做拜物教。

”(89)这就是马克思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定义。

接下来马克思讲道:“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89)这表明劳动产品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密不可分的。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揭示了价值的本质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阐明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存在条件,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精华,而且概括了商品经济的共性。

2、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来源的揭示在这一节中,马克思讲道:“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象以上分析已经表明,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89)马克思阐发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与早期使用拜物教概念不同,既不是最初的宗教崇拜,也不是崇拜对象性、实体性的财富,而是在借喻意义上说明这种社会现实的颠倒性。

在他看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在这个条件下,交换便不可避免地发展起来,私人劳动就不断通过这种形式而转变为社会劳动,随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分离,作为交换价值凝结物的货币便出现了。

货币最初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是生产者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中介,是简单的生产关系。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__资本论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__资本论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商品拜物教的性质是从商品形式本身发生的最初一看,商品好象是很简单、很平凡的东西。

但是,以上的分析表明,商品是很复杂的,充满着难以思议的神秘性。

商品的这种神秘性从何产生呢?商品的神秘性质不是来自于使用价值本身。

作为使用价值,无论是它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还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都直接为人们所感知,都毫无神秘的地方。

同样,商品的神秘性也不是来源于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性质。

因为:第一,作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都是人的脑、神经、肌肉等等的耗费,这是一个生理学上的真理,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第二,作为决定价值量基础的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计量的,生产任何产品都要消耗时间,任何社会的人也都关心生产产品所消耗的时间多少,这也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第三,从劳动的社会形式看,一旦人们以某种方式彼此为对方劳动,他们的劳动也就取得社会的形式,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这也不难理解。

实际上,商品的神秘性来自于商品形式。

因为劳动产品一旦变成商品,就会由于下述三种表现形式而引起人们的幻觉。

第一,商品生产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要表现为劳动产品都同样具有价值。

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虽然是不同的,但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是等同的、无差别的,可是这种无差别的抽象劳动并不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价值物表现出来。

这样,似乎劳动产品本身就具有价值。

第二,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采取了劳动产品具有价值量的形式。

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本身是用劳动时间计算的,但劳动产品变为商品后,劳动量就不能用劳动时间直接计算,而是作为价值量来计算,价值量又要通过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

这一转换,又使商品本身神秘化。

第三,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即劳动产品互相交换的关系。

在任何社会里,生产者互相之间都要发生关系,互相交换劳动。

但在商品生产的社会里,他们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要通过物与物的交换表现出来,使物本身带上神秘性。

《资本论》自学辅导 第一章 商品(五)

《资本论》自学辅导 第一章 商品(五)

《资本论》自学辅导第一章商品(五)
张天性
【期刊名称】《西南金融》
【年(卷),期】1983(000)010
【摘要】<正> Ⅳ.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商品的神秘性从哪里发生的(第87页③—第89页①) 商品拜物教性质是指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后,使物具有一种神秘性。

劳动产品一旦成为商品彼此发生关系,就具有了超感觉的价值属性,显得神秘不可思议。

商品的
【总页数】5页(P38-42)
【作者】张天性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相关文献】
1.关于商品的二因素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学习《资本论》第一章札记 [J], 张林忠
2.《资本论》自学辅导第一章商品(二) [J], 张天性
3.《资本论》自学辅导
4. 第一章商品(三) [J], 张天性
4.《资本论》自学辅导——第一章商品(四) [J], 张天性
5.《资本论》自学辅导8.——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 (一) [J], 海宇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当代启示

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当代启示

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当代启示作者:姚心圆来源:《中国市场》 2019年第2期姚心圆(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4)[摘要]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产生的,主要指在商品经济关系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产品表现出的神秘属性,即商品在人们面前表现出的支配生产者命运的属性,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中用来反映一般商品经济乃至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一类特定现象的用语。

对于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的探索,有利于我们挖掘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的弊端,从中吸取教训,进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注重科学发展、保障民生和社会经济关系的协调。

[关键词]马克思;商品价值;商品拜物教;私有制[DOI] 10.13939/ki.zgsc.2019.02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阐明了商品具有其本身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满足人的需要和作为人类的劳动产品。

当人类的劳动产品作为商品时,就会表现出拜物的神秘属性,而这一属性又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且与价值规定的内容也并无太大关联。

众所周知,商品价值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马克思所说的“耗费的持续时间或者劳动量”。

[][1]劳动产品采取商品形式时,这种形式本身就具有了可物化性:人类劳动的价值与劳动产品的价值有等同性;劳动价值量可以进行计算,它等于持续的劳动时间;生产者关系以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存在。

1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的阐述1.1 商品拜物教神秘属性的来源1.1.1劳动产品向商品的转化劳动产品具有神秘属性,这种神秘属性不是来自于劳动产品作为商品时的使用价值,而是来源于其作为商品形式的本身,商品的秘密便在于其拜物性,这种拜物教性质的形成,是通过两种“反映”的形式呈现,“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

”[][1]由此可见,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属性中的“物”,不仅仅指完全物化成的现实存在的具体物品,也指虚拟化的物。

资本论第一章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章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章读书笔记一、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1. 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它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例如衣服可以保暖、遮体,食物可以充饥等。

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种商品也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构成了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 马克思指出:“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学研究的对象,它与人类的具体劳动相联系。

2. 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价值实体: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在商品交换中,各种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这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这个共同的东西就是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例如,生产一把椅子和生产一张桌子的具体劳动虽然不同,但都耗费了人类的体力和脑力,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形成了价值。

- 价值量: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例如,如果生产一件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那么该商品的价值量就会降低;反之,如果生产一件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其价值量就会提高。

-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二者共处于商品这个统一体中,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也就不能成为商品;另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矛盾的,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他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得价值,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他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取价值,就必须将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消费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

这一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得到解决。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解析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解析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解析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概念之一,用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商品的特殊属性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对商品的崇拜和追求。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商品具有两重性:它既是有形的物质产品,又是一种价值的象征。

商品的有用价值是指它们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而交换价值则是商品在市场交换中的价值。

商品拜物教即是指人们追逐和崇拜交换价值,而忽视了商品的有用价值。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的社会必要时间决定的。

然而,由于商品的交换价值是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的,人们往往只注重商品的价格和市场价值,而忽视了其背后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

因此,马克思认为人们容易受到商品的诱惑和欺骗,陷入对商品的迷恋和崇拜,把商品当做实现自己欲望和满足需要的唯一手段。

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意义在于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种思维模式和社会现象。

在这种模式下,人们倾向于把商品当作富有无限魅力的神秘物品,通过购买和消费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追求幸福。

然而,马克思同时指出,在这种商品迷信的现象中,人们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劳动价值和真正的需要,导致个人和社会的矛盾和不平等加剧。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通过解析商品的特殊属性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对商品的崇拜,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
种思维模式和社会现象。

这一理论提醒人们要清醒认识到商品的本质和背后的劳动价值,从而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的运作和改变社会的现实。

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解读

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解读

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解读----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节有感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一卷第一篇《商品与货币》中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做了非常详尽的阐述,对拜物教的物质形式与观念形式之间的关系作出说明。

马克思还要理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拜物教的观念形式,是如何既作为客观表象的反映、又作为具有社会效力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形式而存在的。

下面,我就自身阅读的情况,谈谈我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认识。

一、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论(一)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含义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反映在物与物的社会关系上。

马克思在这一节《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中指出:“在那里,、、、、、、我把这叫做拜物教。

”(89)这就是马克思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定义。

接下来马克思讲道:“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89)这表明劳动产品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密不可分的。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揭示了价值的本质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阐明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存在条件,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精华,而且概括了商品经济的共性。

2、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来源的揭示在这一节中,马克思讲道:“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象以上分析已经表明,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89)马克思阐发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与早期使用拜物教概念不同,既不是最初的宗教崇拜,也不是崇拜对象性、实体性的财富,而是在借喻意义上说明这种社会现实的颠倒性。

在他看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在这个条件下,交换便不可避免地发展起来,私人劳动就不断通过这种形式而转变为社会劳动,随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分离,作为交换价值凝结物的货币便出现了。

货币最初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是生产者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中介,是简单的生产关系。

商品的神秘的拜物教性质

商品的神秘的拜物教性质

商品的神秘的拜物教性质
商品的这种神秘的拜物教性质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是来源于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而是来源于劳动产品取得商品形态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即原来结合在一起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发生了分离。

随着劳动产品采取商品形态,商品生产者劳动的社会性质不能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地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商品与商品之间物的交换关系间接地表现出来。

这样,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关系便表现为商品与商品之间的价值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便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

商品形态在人们面前把人们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属性,从而把商品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商品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的关系。

但商品生产者往往无法正确认识到商品作为物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于是,商品形态所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在人们的头脑中就形成了相应的拜物教观念。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经济发展到了最高点。

与此相联系,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也发展到了充分的程度,货币、资本等都具有了拜物教性质。

商品拜物教性质体现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即人和物关系的颠倒。

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特有的经济关系,是与劳动生产力处于低级发展阶段相适应的。

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联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

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发展史的自然产物。

"这就是说,随着人类社
会的发展,商品拜物教关系最终是会被消除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