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第一个不是皇帝却干出皇帝都干不了的伟业!
不在其位不谋其职的意思

不在其位不谋其职的意思“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中的“在其位,谋其政”是说不处于某个职务,就没有发言权。
它表示一种与客观条件无关的态度。
对于这句名言,我们从多角度思考过。
比如:做事要勤奋、讲究方法、成功需要坚持等。
如果是为官者,你不处在某个职务上,那么你所拥有的权力和责任是有限的,或许是个局外人。
但是,你所做的事情是有限的,或许只能看到别人身上存在的优点,而自己并不具备这些优点。
正因为此,才让你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观察别人,使你获得更多的经验教训。
这就像孔子的三思而后行是一样的道理。
他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想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在其位,谋其政”。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表达的是对一种精神的赞扬,是对“敢为天下先”的真英雄的歌颂,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追求。
人应该有自知之明,我们都知道鱼和熊掌是不可兼得的,然而世间还是有一部分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把自己和熊掌放在同一个盘子里。
这一类人都是非常有勇气的人,他们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挑战极限,敢于付出努力。
虽然在外人眼里,他们很傻,但是,谁又不愿意过一种轰轰烈烈、百折不挠的生活呢?当我们选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用最少的代价来完成任务。
其次才是考虑它的质量、效率和效益。
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大多数人往往就注重过程,甚至于忽略了结果。
所以,尽管我们在现实中常常失败,但是我们从来不曾害怕过失败。
就算是再艰难的路,我们也会一步一步地去走,直到走完。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表示人要安分守己,尽心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不能做非分之想。
在古代,当皇帝总统是普天之下最高的职务。
但是他手中却没有丝毫的实权,连最基本的人身自由也没有。
皇帝的地位是由他的国家赋予的。
如果他在其位不谋其政,那么,他便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这也是古代历史上许多亡国之君所经历的悲惨命运。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从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身上提炼出来的。
历史天空中的一颗流星——我眼中的秦始皇

历史天空中的一颗流星——我眼中的秦始皇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
他是我国古代君王宇宙中第一颗耀眼的星星,有着扫六合的气魄,统一天下的伟业,建章之制延续后世两千多年的功绩。
这应该是让他能够成为一颗亮星的原因之一,他之所以闪亮,是因为具有耀眼的光芒。
那么他的光芒为何而耀眼,具有什么样的光芒呢?在他的身上有一种永不停息的创造精神,他善于重用人才,是一个不断追逐梦想,为了追求不惜任何代价至死不悔的痴迷帝王。
一、有创造精神的秦始皇秦始皇是勤奋的,为了实现统一,治理好国家,他日理万机,夜以继日的工作。
白天处理朝政,晚上还要批阅公文,每天给自己定下工作量:必须完一石重竹简才能休息。
与这种勤奋相伴的是他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的能力。
如:在实现统一后,为了庆祝这前无古人伟业,他认为伟业超过三皇五帝,很创新地称自己为“皇帝”。
还有为了区别皇帝与臣民,他创造皇帝专用的“朕”,还创造“制”、“诏”、“玺”、“皇后”、“太上皇”等称谓,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
秦始皇还用他的创新精神去建设一个国家。
这种原创造性使他在历史上确立了无数个第一。
创新,创造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所以说他的创造精神是伟大的。
他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是那么有创造性。
他规定国家政务取决皇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官员亲自任免,从而构建一套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体系完整的机构。
这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
为防止天下人作乱,他采取没收天下兵器熔铸铜人的办法,造就了非凡的艺术作品;还有兵马俑,弛道,长城等创新之伟绩;他把先前六国后裔富豪一起迁到咸阳,这既便于监视,同时又繁荣了经济文化;他还统一文化,他统一了货币、度量衡、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全国的统一;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其创新能力再次为世人叹服。
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他是个具有创新光芒的君主。
二、广纳天下英才的秦始皇我想统一前的秦始皇应是从他祖辈的身上继承了海纳百川的心胸和吸纳天下人才的优点,对外来人才门户大开,形成了“士不产于秦,而忠于秦”的开放性,天下人才差不多汇集到秦国。
千古一帝-秦始皇

二、建立集权统一的国家(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德盖三皇 1、中央: 功过五帝 皇帝独尊; (1)皇帝制: 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
(2)三公九卿制度(三公职责)
伏羲、神农、燧人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目的:维护至高无上的皇权。 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影响: 积极影响: (1)皇帝制度(特点) 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为以后两千 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消极影响: 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 造成了极端腐败的封建专制,加强了对农民的 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残酷剥削和对人民的精神束缚,桎梏了封建经 显示其权力不可转移 济的发展。
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显示其地位不可僭越
三公九卿制
职位名称 职权范围
丞相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务 监察百官,协助丞相处理政事
三 公
太尉 御史大夫
中央设置
皇帝
三公 九卿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御史 大夫 廷 尉
丞 相 典 客
太 尉
宗 正 治 粟 内 史 少 府 太 仆
驰道,以咸阳为中心,直接目的是供秦始皇巡 视边防和出巡全国之用的国道 直道,军事专用干道。从咸阳出发,向北直通 匈奴地区的高速公路。 五尺道,连接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的国道
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施
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政治 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地方:郡县制
结合上面料料和所学知识你得到哪些有 关秦统一六国的历史信息?
商鞅变法使秦在政治、经济、军事 等领域全面改革,为秦国的富国强 兵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盘点帝王伟业,汲取历史智慧

··D r s'() 12x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伟大历史人物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关键力量,他们能够洞察社会主要矛盾,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
古代帝王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国家的兴盛和衰败在很大程度上与帝王密切相连。
下面,笔者试简要梳理初中历史教材中提到的杰出帝王的功过,探讨他们成就一番伟业的原因,以期从他们身上汲取做人的智慧。
一、盘点帝王伟业1.“千古一帝”秦始皇。
简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主要功过: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开启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通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措施巩固统一。
秦始皇在思想文化方面“焚书坑儒”,统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
秦始皇死后仅三年,秦朝就灭亡了。
852.“天下一统”汉武帝。
简介:是西汉王朝的第七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主要功绩: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思想文化上推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军事上北击匈奴,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得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3.“中兴之主”光武帝。
简介:建立了东汉政权,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
主要功绩: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合并郡县;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到光武帝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4.“毁誉参半”隋炀帝。
简介:隋朝第二位皇帝,也是隋朝最后一位皇帝。
主要功过:为了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下令修建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创立进士科,正式确立科举制。
然而,隋炀帝好大喜功,对外频繁发动战争,不恤民力,最终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5.“前无古人”唐太宗。
简介: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读后感篇一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读后感嘿,朋友!最近我读了一本叫《万历十五年》的书,讲的是万历皇帝的那些事儿。
读完之后,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万历皇帝,这哥们可能一开始也是怀揣着梦想和抱负坐上皇位的。
也许他想着要大干一场,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但现实呢?各种规矩、各种约束,就像一道道无形的枷锁,把他死死地困住。
我觉得吧,他就像一只被关在豪华笼子里的金丝雀,表面风光,实则无奈。
身边的大臣们一个个口口声声说着为了国家,为了社稷,可实际上呢?他们自己的利益算盘打得那叫一个精。
万历皇帝可能想反抗,想挣脱这一切,可他能吗?很难啊!你说他可怜不?我觉得挺可怜的。
他连选择自己喜欢的女人做皇后都做不到,这算啥皇帝呀?也许有人会说,皇帝嘛,就得顾全大局。
可这大局到底是谁的大局?是皇帝的,还是那些大臣们的?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自己,有时候是不是也被各种各样的规矩、传统给束缚住了?是不是也想反抗却又无力反抗?万历皇帝的遭遇,难道不也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写照吗?反正我读完是感触颇深,你们呢?篇二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读后感哎呀妈呀,《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特别是里面的万历皇帝,真的是让我又同情又生气。
咱先说说同情的地方。
这万历皇帝从小就被当成国家的未来接班人培养,一点儿自由都没有。
好不容易当上皇帝了,还得被各种礼仪、规矩给框得死死的。
他想干点自己想干的事儿,那简直比登天还难!这像不像咱们有时候被家长、老师管得死死的,心里那个憋屈呀!不过呢,我又有点生气他。
为啥?因为他有时候也太软弱了!面对那些大臣们的胡搅蛮缠,他就不能强硬一点吗?也许他有他的难处,可能他也觉得无力改变这一切。
但我还是觉得,作为皇帝,总得有点魄力吧!想想看,要是他能果断一些,说不定明朝的命运就不一样了呢?这就好比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如果总是退缩,那啥也干不成。
可要是咬咬牙,冲一冲,说不定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呢!你们说,万历皇帝到底是无奈多一些,还是自己的问题多一些?我反正是纠结了好久,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
康熙皇帝的丰功伟业

清十二帝疑案I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农林经济管理姓名:张滨学号:A081117592012年11月15日康熙皇帝的丰功伟业【摘要】:介绍康熙王朝的丰功伟绩,在康熙在位61年,对于中国的历史,对于世界的文明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一、削平三藩,巩固统一。
二、统一台湾开设府县。
三、反击侵略,签订条约。
四、亲征朔漠,和善蒙古。
五、重农治河,兴修水利。
六、移天缩地,兴修园林。
七、兴文重教,编纂典籍。
八、引进西学,学习科技。
【关键字】:盛世明君天之骄子文治武功丰功伟绩千古一帝康熙【正文】:康熙,这个耳熟能详的字眼,几乎家喻户晓,最能引起大家注意的就是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年数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并创下了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而历史上有名的盛世也不多,比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接下来就是康乾盛世。
五千年的中国历史能出现几个盛世很不容易,这些帝王或雄才大略,或满腹经纶,或文治武功,他们都为国家人民做出巨大贡献,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在位期间,使国力昌盛,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那么,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处于封建社会的没落时代,康熙为什么能成为一代明君呢?而此时的西方国家也正处在一个改革时代,几经曲折,逐步走向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
中国却一直沿着资本主义路线图运行。
汉唐时代的强盛已不再,宋朝时代的富裕也已不再。
从康熙身上我们又能发现他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位帝王呢?他究竟做了哪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在这最后的封建王朝中力挽狂澜,创建出一个不亚于先前那几个盛世的时期,让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有一个圆满的结局,让世界人民都知道还有这么一个泱泱大国的存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康熙大帝。
清圣祖康熙,原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他是顺治帝第三子,清军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
康熙出身在帝王之家,这是他和普通百姓最大的区别。
但他的出身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他身上有满洲、蒙古和汉人的三种血缘。
人教版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课文解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课文解读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中包括《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文解读楚天①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楚地辽阔千里,时值清爽秋节,大江滔滔流向天际,秋色无涯无边。
①楚天:战国时期楚国据有南方大片土地,所以古泛称南方的天空为楚天。
)[起句破空而来,写出了天高水长、浩渺寥廓的无边秋色。
楚天,紧扣登临的地点;清秋,点出了登临时间。
浩浩荡荡的长江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望不见它的尽头,境界壮阔,气势雄浑。
词人置身如此浩渺壮阔的境界,怎能不激起满腔的爱国豪情?那滚滚东去的滔滔江水,怎能不使词人热血沸腾?此句写景,但景中有情。
]遥岑远目①,献愁供恨,玉簪螺髻②。
(纵目望去,远方群山,姿态万千,苍翠挺拔的青山有如碧簪,层峦叠嶂的山峰好比螺髻。
但现在,它们正在诉怨说苦,献愁供恨。
①遥岑远目:眺望远处的山岭。
岑,cén,小而高的山。
②玉簪螺髻:像玉做的簪子和像海螺形状的发髻。
这里用以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如果说上句写水,那么此三句写山,“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层层叠叠的远山,有的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虽美,但惜乎南北分裂、山河破碎,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怨恨,所以这些山岭在词人眼中好像一个个都在低眉弯腰,唉声叹气。
刘禹锡《望洞庭》诗:“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是此句用语所出。
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
词人不直说自己愁、恨,却说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
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的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故事:开国皇帝中的“真爷们”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开国皇帝中的“真爷们”
导语: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这话带劲,无虚妄。
纵观历史长河,那些建功立业的真爷们正是抓住沧海横流的历史机遇,雄姿英发,豪情万丈,翻江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这话带劲,无虚妄。
纵观历史长河,那些建功立业的“真爷们”正是抓住沧海横流的历史机遇,雄姿英发,豪情万丈,翻江倒海,仗剑天下,尽显英雄本色,成就一番伟业。
这些人物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有野心,敢坦露,“说到做到,不放空炮”是为“真爷们”。
秦始皇是首位完成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
他认为,“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
”明确提出,天下这么多“当家的”各自为政,不行,忒乱。
于是,清理门户,“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以武力实现“履至尊而扫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来个一统,天下政出一门,“车同轨,书同文”。
什么文字、钱币、制度、量衡都改成一样的(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
嬴政是中国皇帝尊号、皇帝制度的创千古一帝”“真爷们”是也。
“勇战”派代表人物项羽。
有一次见秦始皇出巡,车马仪仗威风凛凛。
他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
”于是,这位“老大”在天下逐鹿之时,率八千江东好汉征伐九州,以五诸侯灭暴秦,率军入关,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册封十八诸侯,大政皆由羽出,号为“霸王”,权同皇帝。
这位楚霸王虽然没有当上真正的皇上,但他所创下的英雄伟业千古以来无第二人也。
他为中国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留下了一段神话。
历史一直把他当帝王对待。
没说的,项羽,“真爷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上第一个不是皇帝却干出皇帝都干不了的伟业!!乱世三国时代出现了不少英雄人物,像被人神话的关二爷,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
被大家所忽视的往往是重点,今天我们来说一下曹操同志。
有人说曹操就是个小人,但是小人往往能成大事,一个不起眼的和珅差点灭了整个大清,曹操更是奠定了统一三国的基础,赤壁之战,他的失败成就了三足鼎立,官渡之战一统中原,是他成就了关二爷过五关斩六将的美名,是他成就了一身是胆的赵子龙,没有他,我们的三国就不是原来的三国了。
我们来看看曹操的一生,可谓是白手起家,他在何进手下打工时便意识到让,自己老板去请别一个集团老总董卓便会出事,自己极力劝阻但是并没有用,可谓难受至极啊。
可是曹操并没有在痛苦中度过,而是意识到,董卓的到来会是东汉大乱的开始,于是当文武百官意识到该除掉董卓的时候,曹操便意识到这是自己的出路,于是立刻毛遂自荐,一跳成为整个集团的CEO。
文武百官也高兴啊,看出有人去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自然高兴,于是司徒王允立马拿出自己的“七星宝刀”并给了曹操。
曹操也感觉自己瞬间从一个无名小卒出到一身神装,直接有了信心去打终极BOSS。
曹操想破脑袋,想到了一个接近董卓的方法“古有荆轲刺秦王,今有我曹孟德持刀杀董卓”。
怎奈人算不如天算,正当曹操亮出宝刀要刺杀董卓时,不料被董卓发现,董卓不亏是一个“上市集团”的老总,“王霸之气”瞬间流露出来,然后高呼“你要干甚”。
曹操脑袋一转,内心想到:算了,刀给他吧。
于是董卓高兴的收下了刀,这时两人心中却各怀鬼胎,一个想着要把他置之死地,而我们的曹孟德现在只想着怎样能够逃出来。
果不其然,曹操这一举动拉到了选票,开始了自己白手起家的“创业之路”。
他以“忠义”为口号,举兵讨伐董卓,聚集十八路诸侯,却无奈CEO的职位被袁绍抢走,曹操当然不甘心,而之后董卓的死无疑也是对曹操的一种打击。
但又听到汉献帝还京,他便进军洛阳迎逢天子。
又听从下属的意见,将自己的集团安置到了许都。
为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曹操这个人,有非常强的纪律性,这也是他能成功的重要因素。
他带兵打仗,便颁布命令不得扰乱百姓,不得肆意破坏粮食等等。
在《三国演义》第17回中便有经典一幕。
曹操行军途中,差人谕告村中父老乡亲说:我们奉天子的命令前来讨伐逆贼,只为为民除害,现在麦子已熟,实属不得意之起兵,无论大小将领凡有践踏者一律按法当斩。
无奈曹操马匹受惊,踩踏良田,按律当斩。
曹操说:“我自己设立的法,自己却不遵守,怎么能让众将士信服,怎么能让他们安心的跟着我征战天下。
”即挥剑欲自刎,手下急忙拦住。
郭嘉劝说法不加于尊,丞相统帅大军,不可自刎。
曹操思索片刻,便说,我虽能免于一死。
便挥剑割下自己的头发掷于地上:“割发权代首”。
虽然这有作秀嫌疑,但确实稳定了三军的军心,强调了军纪。
而能成为历史上的佼佼者,曹操的本领也不光有这些。
他对于英雄的赏识力度是史上之最。
煮酒论英雄便是其中为人津津乐道的事件。
两个当世豪杰英雄,用青梅下酒,纵谈天下英雄。
他对于当时风云人物的评价十分到位。
淮南袁术不过是个快入坟冢的枯骨,袁绍也不过是个好色胆小,好谋无断的人。
曹操的话在历史的发展中一一证实,其看人之准,足见他独到的眼光。
而且曹操自身带走英雄豪气,潇洒风流。
曹操这个人,一辈子最大的闪光点真的便是他这赏才爱才用才。
在《三国志》新野一战中,刘备以少胜多,引得曹操五十万大军前来复仇,荆州不战而降,刘备无奈只能带着家小逃亡,但在长坂坡上又被曹军打击,刘备弃下家小带着军队逃命,赵云在清点家眷时发现刘备家小不在,便只身一人重回曹军中寻找,七进七出后,寻得嫂嫂和阿斗。
但嫂嫂却跳井自杀,赵云带着阿斗突围。
曹操站在山坡上看着赵云一点一点突围,爱才之意瞬起,下令不许放箭,只准步兵拦截,看着一员猛将就这样突围而去,曹操明知这是自己之后的大患。
却也下令不再追击。
试问哪一个爱才能有这个地步呢?
曹操账下永远都是人才济济,从不缺乏。
而蜀国之所以到末期无力支撑,便是这人才未能跟上。
如《三国演义》第25回中,刘备兄弟走散,关羽被曹操重重围困。
曹操爱才心切多次劝降关羽,答应关羽种种苛刻条件,即使知道其心不在此,却也因爱才的心答应其种种条件,应承关羽的条件并厚待关羽及其嫂嫂,视若知己。
曹操以诚信动人,他曾自喻自己要以周公吐哺的决心招揽天下贤才。
他被关羽的义气折服,即便知道放走他会是养虎为患,成为自己以后发现的拦路石,但他依然放走了他,只因为他那颗赏才爱才用才的心。
其对人才的诚意我可为天下鉴。
所以,每一个成功的人身上都会有他们自己的闪光点。
曹操之所以能成功,就在于他的自律,赏才爱才用才。
这便是他能成功的因素。
但是现在我们却不看好曹操,说他是奸雄,白脸的曹操。
但是他又有什么错呢?他只是在做自己的想做的事。
再者说,如果没有曹操,又怎么会有灿烂的三国,当时便不会出现安定,以及之后的三国鼎立。
我们俗话说:人无完人。
没有一个人能做到完美。
所以,曹操这个人我们不能用片面的观点来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