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骑楼总汇

合集下载

骑楼

骑楼

骑楼目录[隐藏]骑楼定义骑楼进入中国的背景骑楼的优点仿哥特式南洋式古罗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现代式骑楼定义骑楼进入中国的背景骑楼的优点仿哥特式南洋式古罗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现代式∙中国传统式∙东莞骑楼[编辑本段]骑楼定义骑楼是一种商住建筑,骑楼这个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筑形态。

它的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

词语·骑楼基本信息【拼音】:qílóu骑楼【注音】:ㄑㄧˊㄌㄡˊ【英文】:Building overhang详细解释(1).楼房向外伸出遮盖着人行道的部分。

巴金《秋》序:“我和几个朋友蹲在四层洋房的骑楼下。

”(2).跨在街道或胡同上的楼,底下可以通行。

许杰《我和鲁彦》:“把这临马路的楼房,修理了一下,改作一字骑楼形式,租给人们,当作临时宿舍。

”《新华月报》1979年第6期:“弄堂口上空,离头顶不太高的地方,悬挂着一座跨街骑楼。

” [编辑本段]骑楼进入中国的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

西洋建筑在广州便有了以下类型:如天主教圣心堂(石室)一类的宗教建筑;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厅大楼、省总工会大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如西关大屋、竹筒屋以及东山花园洋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如中山纪念堂、海员亭一类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州各主要商业街道(骑楼商业街)的商业骑楼建筑。

其实,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

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

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

海口骑楼老街建筑介绍

海口骑楼老街建筑介绍

海口骑楼老街建筑介绍
海口骑楼老街位于海口市城西路和中山路交界口,全长457米,宽6米,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

海口骑楼老街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它也是海口市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海南近现代城市建设的历史。

骑楼老街形成于宋代,有近千年历史。

明洪武元年(1368年),海南建省后,府城(海口市)即成为琼州府所在地,清代
正式设省为州。

府城自明代起即为海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因此,从明至清府城商业极为发达,街道两旁及居民住宅多建有骑楼建筑。

海口骑楼老街建筑风格以南洋风格为主,骑楼的建筑形式与海南本土的传统建筑相结合。

这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它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和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三种风格。

这些骑楼有三层、五层、六层不等,一般是两层商业楼加二层或三层住宅楼。

从形式上看,这类骑楼可分为“一口式”、“二口式”、“三口式”三种形式;从结构上看,骑楼可分为混合结构、框架结构和砖木结构;从风格上看,则有意大利式、西班牙式、法国巴黎样式等。

—— 1 —1 —。

北京路骑楼简介

北京路骑楼简介

北京路骑楼简介
骑楼是广州的一种建筑形式,是中国华南地区特有的建筑类型,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骑楼在中国南方沿海城市很常见,如深圳、珠海、厦门、汕头、佛山等地,特别是在深圳等城市,由于
其具有独特的骑楼建筑风格而被称为“城市文化的名片”。

北京
路骑楼是由“英国人”于1902年在广州珠江北岸沿街建筑而成,沿路有天后宫、培正中学、广东省立女子师范等建筑。

路两旁骑
楼建筑沿街而建,其中大部分为二至三层骑楼建筑,少数为四至
五层骑楼建筑,也有个别六层以上的骑楼。

这些骑楼大多以红砖
砌墙,外墙多为水泥抹面。

因当时广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
口之一,许多外商为了适应商业需要而修建了骑楼街。

骑楼的样
式有二层三层和四层,一般是两层结构,底层多为铺面铺位或门面;二、三层多为楼梯间或电梯间。

由于骑楼的外观具有独特的“中国风味”,吸引了大批外国商人前来购物或居住。

骑楼街是广州西关最具特色的街道之一,也是广州最富有异
国情调的街道。

—— 1 —1 —。

骑楼全面介绍

骑楼全面介绍

1.什么是骑楼。

骑楼,是在楼房前跨过人行道而建的建筑物,能使马路一边相互连接形成一条自由步行长廊,既便于来往行人遮阳挡雨,也有风雨廊之称。

骑楼沿街,楼下经商,楼上住人;楼上的采光通风效果良好,廊下能为行人遮阳避雨、为商户营造经营场所,是结合了广州气候、建筑特点和西欧建筑装饰设计而成的产物。

2.骑楼是什么来的?简单介绍有人将它的历史上溯到古希腊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的“敞廊式商业建筑”;也有人认为宋代出现的“檐廊式”沿街店铺是它的原型。

但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广州骑楼是早期的干栏式建筑的发展和改进。

或者说,广州骑楼是由竹筒屋根椐南方地区避雨防晒,结合商业经营需要发展而来。

最早的骑楼出现于清朝末年,广州的一德路、圣心教堂(石室)一带。

(沙面公园那边也很多不同风格的骑楼建筑)案例:东莞骑楼特点骑楼多为砖木结构,一般是两层或三层。

街面的繁华贸易与内向的封闭市井生活也已各自成型:骑楼下让人自由通行,适合南方地区避雨遮阳之需,作为住房或写字楼,地层则是商栈或店铺,骑楼檐廊是人行道,而骑楼上则作商号写字楼或货栈,开展商贸活动十分方便;骑楼的背后是内街,民宅大门一般开向内街内巷,内街成为居民交往的“公共大厅”,充满浓郁的人情味。

这种有层次的沿街檐廊复合空间,大大适应了市民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和空间使用功能的多样性。

最早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

3.骑楼的分布骑楼遍布世界许多地区,以广州及五邑地区为主中心,以琼雷西翼、台湾东翼为次中心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也有骑楼的身影。

现在在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保存下来的最多,广西北海、梧州、福建的厦门、泉州等均能见到,广东全省21个市都有分布。

现在广州的骑楼主要分布于荔湾区和越秀区,海珠区也有一些保存下来的骑楼街。

据广州市规划部门调查和相关统计,目前广州市区内骑楼街总计有36条,长度达20多公里,集中分布在老城区约10平方公里范围内,现今形成了以上下九、北京路、人民南路、南华路为中心的四大骑楼群。

揭阳骑楼--打铜街

揭阳骑楼--打铜街

现今的打铜街犹如一个弃儿,湮没在一片高楼大厦中,只有骑 楼空壳般的外形还依稀刻录着当年铜器商行演绎过的繁华
时过境迁,曾经繁盛一时的打铜街,现在却显得冷冷清清,寻 常巷陌依旧,当年的骑楼依然傲立,早已物是人非 打铜街渐渐退出了古城商业中心舞台,但它从来不曾被人遗忘。 那叮叮当当的打铜声,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骑楼街建筑保存了清末民初时期流行的西洋风格装饰手法, 如女儿墙(沙桨石屎)塑工艺纹样、铁花工艺、百叶窗等等。
有的建筑物如小洋楼,造型也很美观。体现了它独特的工艺风 格和工匠体系的完整。骑楼商业街上居下铺的形式体现了近代 榕城商业的繁荣。
骑楼立面至今保留有清晰的各个时期商号甚至标语、宣传画的痕 迹。骑楼街与周围或间插其间的一些典型民居、府第、祠堂、庙 宇相互融合为一体,仍能为我们和后人提供一幅较完整的旧时代 市井生活的图景。这些,既体现了它鲜明的环境特色,又记录了 上个世纪沧海桑田的历史进程。
打铜街位于揭阳古城中心,南衔新溪桥,北接石狮桥,
延伸至思贤路,水陆交汇,交通便捷。 这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街,尽管地处老城区,道路狭窄,但 穿梭的人流让这条老街依然充满动感和活力。早在十九世纪 初期,这里就聚集了许多以加工五金产品为生的工匠,后来 规模逐渐壮大,形成以加工铜器为主的五金加工作坊产业街, 定名“打铜街”。 据考证,早在宋代,已有土炉炼锡,至明朝中叶,揭阳冶炼已 甚兴盛。到了清代,打铜街已非常鼎盛,成为打造铜锡器的集 中场地,熔铜、打铁等五金产品的加工和销售都颇具规模。改 革开放的春风给打铜街带来了飞跃发展的契机。巨大的市场需 求带动了市场规模的发展,当时这里的五金生意比现在好做多 了,许多农民都会到打铜街来买锄头、铁铲等耕作农具,一些 罕见的五金产品,也都能在打铜街找到。
骑楼在粤语中亦可引伸为“露台”,潮州人称为五脚砌,闽南语称亭仔脚。

海南省海口骑楼老街攻略

海南省海口骑楼老街攻略

海南省海口骑楼老街攻略海南省海口骑楼老街是海南省海口市的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又名中山路步行街。

这里保存着中国南方的传统街道风貌,是游客们领略老海口风情的绝佳地点。

本文将为你介绍海口骑楼老街的特色、美食、购物和周边景点,以便帮助你更好地规划和享受你的旅行。

一、特色海口骑楼老街位于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总长约680米。

这条老街沿着原海口城墙的东部延伸,是一条保存完整的具有浓厚历史氛围的商业步行街。

街区内的建筑风格多为典型的南洋风格,有着独特的骑楼设计,给人一种宜人、具有文化底蕴的感觉。

在海口骑楼老街上,你可以看到很多影印店、文具店和古董店等小商铺,这些小店铺都用具有海南特色的装饰精心装饰,给人一种回到过去的感觉。

此外,老街上还有不少艺术品和手工艺品的店铺,游客可以买到一些独特的纪念品。

二、美食在海口骑楼老街,你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海南美食。

这里的餐厅和小吃摊位提供各种各样的美食选择,让你大饱口福。

1. 椰子鸡饭椰子鸡饭是海南的传统名菜之一,在骑楼老街上你可以找到很多家提供椰子鸡饭的小摊位或餐厅。

它由鸡肉和椰汁饭组成,口感鲜美清爽,是必尝的美食之一。

2. 烧烤在老街附近的夜市上,你可以尝到各种各样的烧烤美食。

烧烤摊位上供应着各种新鲜的海鲜、肉类和蔬菜,满足不同口味的需求。

3. 椰汁冰海南的气候炎热,喝一杯椰汁冰可以消暑解渴。

你可以在老街上找到不少椰汁摊位,这种冰饮不仅口感清凉,还具有独特的椰子香味。

三、购物海口骑楼老街是一个非常适合购物的地方,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本地特产和纪念品供游客选购。

1. 椰子制品海南是椰子的故乡,你可在老街上找到很多椰子制品,如椰子雕刻、椰子壳工艺品和椰子油等。

它们是作为纪念品或者特色伴手礼的绝佳选择。

2. 海南特产除了椰子制品,你还可以购买海南其他的特产,如荔枝、火龙果、海南咖啡和海南白兰地等。

这些都是当地特色,不妨买些带回去与亲友分享。

3. 手工艺品在老街的艺术品店和手工艺品店里,你可以找到一些独特的手工艺品,如刺绣、陶瓷和小木雕等。

连州骑楼:百年风雨的岭南印记-岭南骑楼

连州骑楼:百年风雨的岭南印记-岭南骑楼

连州骑楼:百年风雨的岭南印记:岭南骑楼起源与特点“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

骑楼,商住建筑,立面形态建筑骑跨人行道,故名骑楼。

据查《连县志》(民国三十八年版)大事记,民国二十年(1931),辟中山南路及东山马路。

又,民国二十五年,辟中山北路。

在中山南路骑楼老街一带居住的老街坊的记忆里,骑楼的出现,虽然将近百年,但它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简短时间里风靡全城,成为了这座古城亮丽的街景。

骑楼的过往,是与南门码头货如轮转的商业繁华联系在一起的。

走进中山路,不论是北段,南段,抑或中段延伸的湖广街(今建国路),都有着骑楼许多老字号的深刻印记,生动地折射出民国以及建国前后的人文风貌,教人回味着古老而深邃的似水流年。

“商”,是骑楼建筑文化的根基之一,在我国古代檐廊式建筑可以找到与骑楼某些相似的元素。

早在宋代,沿街设廊并开设商铺普遍出现。

《续资治通鉴长编》写:“汴河堤岸……房廊,并拨隶户都左曹,乃收课利”、“徙城之始,衢路显敞,其后守吏增市廊以收课”。

房廊和市廊,都是檐廊式建筑,与骑楼的建筑空间形式有着相似之处。

而追溯骑楼的起源,普遍认为有三种。

据查,一种说法为专家论,骑楼是从东南亚一带的殖民地传入的。

骑楼建筑为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

18世纪下半叶,英国人来到印度南部的贝尼亚库普尔,英国人对那里炎热的气候极不适应。

于是,他们在住宅前加了一个外廊以遮强光,造成较为凉爽的环境。

后来,这一举措,很快被当地人效仿,叫它游廊,英国人称之廊房。

这种以遮阳为主要功能的外廊式建筑,随着英国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至中国。

在鸦片战争后传入香港、广州,然后再北上到厦门及西入广西等。

也有人认为,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年前的古希腊,近代传至世界各地,广州的骑楼吸收了西方古典拱廊建筑的特点。

还有学者指出,骑楼为越族先民“干栏”建筑的遗韵。

《博物志》里曰:“南越巢居”。

《南越志》云:“南越栅居。

”“巢居”和“栅居”,就是“干栏”。

肇庆骑楼老街景点介绍

肇庆骑楼老街景点介绍

肇庆骑楼老街景点介绍
引言概述:
肇庆是广东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骑楼老街景点。

这些骑楼老街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本文将从六个大点来介绍肇庆骑楼老街景点。

正文内容:
1. 骑楼老街的历史渊源
1.1 肇庆骑楼老街的起源
1.2 骑楼老街的历史发展
1.3 骑楼老街的文化特色
2. 肇庆骑楼老街的建筑风格
2.1 骑楼老街的建筑特点
2.2 骑楼老街的装饰艺术
2.3 骑楼老街的建筑保护与修复
3. 肇庆骑楼老街的文化底蕴
3.1 骑楼老街的历史事件
3.2 骑楼老街的传统习俗
3.3 骑楼老街的文化活动
4. 肇庆骑楼老街的特色商业
4.1 骑楼老街的传统手工艺品
4.2 骑楼老街的特色小吃
4.3 骑楼老街的传统商铺
5. 肇庆骑楼老街的旅游资源
5.1 骑楼老街的景点介绍
5.2 骑楼老街的周边景点
5.3 骑楼老街的旅游服务
6. 肇庆骑楼老街的保护与发展
6.1 骑楼老街的保护意义
6.2 骑楼老街的保护措施
6.3 骑楼老街的未来发展规划
总结:
肇庆的骑楼老街景点是广东省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介绍骑楼老街的历史渊源、建筑风格、文化底蕴、特色商业、旅游资源以及保护与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些骑楼老街景点。

希望肇庆骑楼老街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地骑楼总汇东莞骑楼概况东莞是我省的历史文化东莞骑楼名城,离不开传统的东西附丽。

骑楼建筑,作为一种特别适应东莞身处的南方亚热带气候,由独特的中外历史文化背景熔铸而成,曾在20世纪三十年代盛极一时的重要建筑,记载着东莞昔日的风土人情,在20世纪岭南建筑史上曾经记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在21世纪,市委市政府“城市牌”的大力指引下,对这种建筑风格保留较完好的莞城振华路、大西路、维新路、和平路等旧马路沿街店铺得以“穿衣戴帽”装饰一新,既保留传统风格,又注入现代元素,形成了莞城独具近代商业街市特色的典型街景,提升为东莞旅游的品牌和亮点,对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东莞骑楼特点骑楼多为砖木结构,一般是两层或三层。

街面的繁华贸易与内向的封闭市井生活也已各自成型:骑楼下让人自由通行,适合南方地区避雨遮阳之需,作为住房或写字楼,地层则是商栈或店铺,骑楼檐廊是人行道,而骑楼上则作商号写字楼或货栈,开展商贸活动十分方便;骑楼的背后是内街,民宅大门一般开向内街内巷,内街成为居民交往的“公共大厅”,充满浓郁的人情味。

这种有层次的沿街檐廊复合空间,大大适应了市民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和空间使用功能的多样性。

最早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

这种以遮阳为主要功能的家居“外廊式建筑”,从单边外廊,扩展到双边、三边以至四边回廊,最先由英国人首先发明建造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地方,称之为“廊房”,当地的方言叫ouveranda。

随着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至中国。

骑楼的保护与发展1932年,东莞人刘纪文任广州市长,在当时主持广东事务的陈济棠(主粤政时间为1929-1936年)的支持下,将这种建筑风格引进广州。

随着明末清初西方资本主义的渗透,特别是1911年广九铁路建成通车,进一步促进了莞城商业的兴盛繁荣。

其时莞城一些街道已出现商品专业一体化,比如打锡街专营锡器,卖麻街专卖黄麻,文房街主营布匹,猪仔圩专卖猪仔,其他如卖饭街、皮鞋巷、果巷、葵衣街、床街、炉街、元宝街、钉屐街、纸扎街、豆豉街、道富巷、芽菜巷、油巷等均趋于专一化。

旧时的麻石街巷既狭窄又挤拥,原来的坊式房已不能满足日益繁荣的商业发展的需要。

时任东莞县县长兼明伦堂副会长的陈达材,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时与刘纪文是同窗,而且常有往骑楼来,他自然把广州的“骑楼”建筑“借回”东莞,大兴建设。

从民国19年(1930年)开始规划,但因种种原因,直到1931年,才正式下令拆街巷建马路。

将迎恩街、打锡街、驿前街改建为振华路;卖麻街改建为大西路;猪仔圩、纸扎街改建为维新路;教场大街改建为中山路;元宝街、茱萸街、豆豉街改建为和平路;杉排街、下市街改建为威远路;遇贤街、铁镬街改建为中兴路。

这样,旧房拆迁,一律建骑楼式的店铺。

由于当时某些国民党官僚没有做好被拆迁民房的住户的安置工作,反而乘机搜刮民脂民膏,引起民愤,建马路的官员被杀,引起了风波。

陈县长没有把马路修好,即由黎国材继任,其后在黎国材、邓庆史两任县长的继续努力下,历时数载,才将这七条马路上的骑楼建成。

在莞城骑楼的沧桑史中,大西路骑楼最为值得一书。

1938年10月12日,日寇派遣侵略华南的“南支那派遣军”在惠阳大亚湾登陆。

国民党陆军香翰屏部不战而逃,淡水、惠州相继沦陷,莞城岌岌可危。

其时,有些土匪之流纷纷起哄、搞破坏,主张焦土抗战,烧毁了印洲至万江之间的木桥,还主张烧毁莞城各马路的骑楼,以乘机洗劫百姓,幸在居民同心协力的抢救与保护下,土匪的奸计才未能得逞。

但10月20日莞城沦陷,日寇大本营驻守在人民公园一带,其中一个分队十多个哨兵分守在大西路路口楼高三层的万春堂,这个制高点东握和平路,西控中兴路,北封脉沥洲与水乡,南制大西路,紧扼莞城商业的咽喉。

当时大西路方向有几间高层楼房挡住了哨兵的视线,日寇竟从序齿约到中兴路祥发号,将那些建筑得美轮美奂的骑楼通通付诸一炬,烧成废圩。

经过70多年的风雨,有部分骑楼被拆除了,有些则日久失修倒塌了。

但是骑楼,它记载着城市过去的历史价值,它独到地印证了历史与艺术的个性,到了近年终于被人们所认识。

踏进2000年,市委市政府斥资重新装饰大西路、振华路、中兴路等旧城区,维护其原有的街道格局,既把建筑、文化、旅游、商贸、居住融为一体。

又让保护、发展、利用相结合,让骑楼这种老建筑成为了我市打造全国旅游名城的新亮点。

海口骑楼老街“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海口骑楼老街于2009年7月20日揭牌。

海口骑楼建筑群形成于十九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

2009年六月,获评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十大名街”。

海口骑楼初建于1849年的海口骑楼老街是现今国内骑楼建筑保留规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极富中西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

集中分布在海口市龙华区和美兰区的中山路、得胜沙路、新华路等。

柱廊相连、骑楼相依的建筑群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骑楼式建筑达200余座,中山路沿街两旁保留的骑楼样式最多,约有39座。

这些骑楼,或中国传统式,或欧亚混合的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或独特的海口南洋式。

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6月,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不平等的《天津条约》,殖民势力乘势侵入海口,十多个国家在老街这一带设领事馆,医院、邮政局、银行,旧时的得胜沙路是洋行、茶楼、旅馆、货栈、戏院的聚集地。

“骑楼林立、商贾络绎、烟火稠密”,那是当时海口兴盛景象的真实写照。

泉州骑楼——中山路泉州中山路是条传统商业街,贯穿城市南北,是古城"三片一线"保护的重要地段,其建筑风格体现了泉州多种文化融合的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价植。

中山路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上个世纪的20年代初,泉州贤达之士提出拆城辟路,以打破泉州古城长期闭塞的落后局面;1924年,南北大街全线贯通;随后,为了永久纪念孙中山先生,全国各城市的主要街道统一命名为“中山路”。

泉州南北大街改称“中山路”。

老城区最著名的街道中山路本身也是老城区最著名的街道。

它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正所谓“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

中山路上,罗马式钟楼、大上海理发店、原为施琅后花园所在地的基督教堂、花桥慈济宫、秀才读书的泮宫,同样散发着古城特有的魅力。

泉州市中山路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00一年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

它长达二公里多,路两边的连排式骑楼建筑,既结合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筑精华,是历史上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也是中国仅有的、保存最完整、最长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是泉州从古代向现代转折过渡的历史见证。

“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

”后一句说的是泉州的中山路。

“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

”中山路浓缩南国建筑风格,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

从泥土路到石头路,再到泉州市区的第一条名为七贤的水泥路,最后是1922年正式改名为中山路。

中山路经历80多年的风风雨雨。

2001年,泉州“中山路整治与保护”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这是我省建筑物首次获此殊荣。

评审团充分肯定项目“一英里延伸保护”创造了新的典范,地方政府的发起及私人团体积极参与是社会共同保护遗产的典型。

权威性的材料和细腻的现代元素,确保了遗产原貌修复的顺利完成。

徜徉中山路上,罗马式钟楼、大上海理发店、原为施琅后花园所在地的基督教堂、花桥慈济宫、秀才读书的泮宫……多少古老的故事娓娓道来。

在长达2500多米的街道上,商店林立,各类商品令人眼花缭乱,商业气息与文化氛围奇妙地交织在一起。

它那骑楼式建筑是闽南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体现着泉州侨乡人民和海外侨胞共同珍视的历史价值和情感色彩。

为了保护这条著名的中山路古街历史风貌,泉州市政府于2000年启动实施“中山路整治与保护”项目。

整治工程设计总原则的制定,主要以保护中山路的建筑原有尺度,使用传统的地方材料与施工工艺为主导思想,充分考虑立面、骑楼内地面、天棚、店铺牌匾广告、绿化以及市政方面的统一协调,以“洗脸式”“嵌牙式”的整修方式,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使中山路恢复了历史原貌,使人们流连其间,感受到古城老街风采依旧的温馨气息。

2010-05-14 泉州中山路入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泉州中山路形成历史悠久,至上世纪20年代修建成列柱式骑楼建筑,全长约2.5公里,蕴含着丰富的建筑文化,既结合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筑精华,是历史上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中山路就像一条璀璨的珍珠项链,串起古城的重要文物史迹,走在这里就像翻阅一本厚重的书籍,可以通读古城的历史。

”作为一名老泉州人,周焜民谈起中山路两侧的文物史迹如数家珍,从北向南有泉山门、威远楼、子城丽正门、留府埕、府文庙、天后宫……广州骑楼广州骑楼由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

广州骑楼的特点是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

廊道上面是骑楼,下面一边向街敞开,另一边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选购商品,楼上一般住人。

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骑楼内的店铺可以借用柱廊空间,便于敞开铺面、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

广州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最为壮观。

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代表。

简介虽然有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但由于骑楼作为民间商住功能的建筑形式,商人们一方面为了迎合顾客的崇洋心理,另一方面为了标新立异,常常采用“洋式店面”。

其设计建造者大都不是职业建筑师,而是普普通通的工匠,面对西方建筑,除了吸收一些结构方式和布局方式外,他们看到的更多是各种装饰。

工匠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模仿”,采取放任自由的“拿来主义”态度。

这种对西方建筑创造性的模仿和大胆的改良就形成了广州骑楼活泼而有特色的建筑风格。

起源关于广州骑楼的来源,学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骑楼是越族先民“干栏”建筑的遗韵,根据岭南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结合商业经营的需要发展而来。

另一种说法认为骑楼是广东人将西方建筑和岭南建筑结合的产物。

更有观点认为,“广州“十三行”的商业建筑已经可以说是近代骑楼建筑的雏型,广州是中国近代骑楼街的发祥地”骑楼被作为正式的名称,最早出现在1912年国民政府为治理广州市所颁布的“取缔建筑章程和施行细则”中细则的第十四、十五条款中。

1918年,广州设立市政公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的商业骑楼街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特色,商业繁华地段逐步形成了骑楼街风貌,如永汉路(今北京路)、太平南(今人民南)、惠爱路(今中山四路)以及长堤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