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备课参考 旅游业与地理环境

高中地理备课参考 旅游业与地理环境
高中地理备课参考 旅游业与地理环境

第三章第三节旅游业与地理环境

要点精讲

一、旅游业

1.旅游定义:旅游业是一种具有强烈文化性质的经济行业。它主要利用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风土民情等旅游资源以及各种旅游设施,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并获得经济收益,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教育等内容在内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综合性产业。

2.特点:旅游业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出售劳务和提供服务取得收人为特征,具有地域性、季节性、综合性等特点

3.作用

(1)发展国际旅游可以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2)发展匡内旅游可以刺.激消.费需求,加快货币流通。

(3)旅游业促进和繁荣旅游地的经济发展,旅游区吸引外资以及落后地区的市场开发等。

(4)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合理发展旅游业可以扩大就业机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1.自然地理环境:旅游活动受自然地理环境的明显制约,具有地域差异性和季节性的变化。

2.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距离

3.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首先体现在资源质量上,即旅游景区景点是否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

4.旅游地位置及交通的通达性:旅游地的交通状况直接影响旅游资源开发价值。

5.旅游地的接待能力及环境承载量

6.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

三、旅游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旅游业造成的地理环境问题

旅游业绝不是“无污染产业",它同样会产生各种污染物,对旅游地的地理环境产生影响,而其解决难度并不亚于一般的环境污染问题。

2.治理旅游区环境问题的措施

(1)对于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区,要在治理生活污水和垃圾等污染物的同时,加强封山育林,涵养水源,保护景观生态系统等工作。

(2)对于古代建筑景观,在外观上要保持原貌,修复文物古迹“修旧如旧”,并慎重处理扩建、新建建筑物与原有文物古迹的关系,其风格、规模都应与旅游区环境协调。

相关链接

世界旅游日(World Tourism Day),是由世界旅游组织确定的旅游工作者和旅游者的节日。1970年9月27日,国际官方旅游联盟(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在墨西哥城召开的特别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将要成立世界旅游组织的章程。1979年9月,世界旅游组织第三次代表

大会正式将9月27日定为世界旅游日。选定这一天为世界旅游日,一是因为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国际官方旅游联盟”于1970年的这一天在墨西哥城的特别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世界旅游组织的章程。此外,这一天又恰好是北半球的旅游高峰刚过去,南半球的旅游旺季刚到来的相互交接时间。

中国于1983年正式成为世界旅游组织成员。自1985年起,每年都确定一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为世界旅游日庆祝活动的主会场。

典型分析

1.贵州黄果树景区全面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了天星自然生态景区、具有浓郁布依族民族特色的石头寨景区等六大主题景区,构建起集民族特色、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为一体的“黄果树旅游圈”,并与周边邻近的其他景区连成一条黄金旅游线路。距离黄果树景区约50千米的天龙屯堡古镇,就直接受益于这条精品线。据此回答(1)~(3)题。

(1)石头寨等六大景区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旅游资源游览价值中的()

A.地域组合功能的发挥

B.集群效应的显现

C.多样性特点

D.科学价值

【答案】B

【解析】旅游资源的价值包括资源质量、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三大方面。地域组合指的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相同或不同类型景观的配合状况;集群状况指的是某一地域的景观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出现,相互促进发展。本题中黄果树瀑布是主要景观,以此为龙头带动其他景区的发展,同时石头寨等景区也丰富了黄果树景区的内容,所以说石头寨等六大景区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旅游资源游览价值中的集群效应的显现。

(2)天龙屯堡这个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明朝小镇成为旅游新亮点,主要得益于()A.景观的地域组合优势的发挥

B.古镇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C.景观的教育性功能的存在

D.景区接待能力的提高

【答案】A

【解析】距离黄果树景区约50千米的天龙屯堡古镇,能成为新的旅游亮点,主要是从地域组合上看,黄果树为自然景观,天龙屯堡古镇有较好的人文景观,二者之间是很好的补充,即地域组合较好。

(3)天龙屯堡古镇不能单独辐射全国市场,因为该旅游资源尚缺乏全国等级的()A.长存性特点

B.多样性特点

C.可创造性特点

D.非凡性特点

【答案】D

【解析】该古镇虽然历史较长,但与全国其他古城相比,非凡性特点较差,所以仅以此镇还不足以吸引全国各地游客。

2.旅游活动中会出现各种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也影响旅游者正常旅游目的的实现。据此回答(1)~(2)题。

(1)旅游活动中大气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

A.游人过多,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B.旅游交通的发展和各种能源的使用

C.焚烧垃圾产生的浓烟

D.野外烧烤产生的浓烟

【答案】B

【解析】旅游活动中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车辆尾气排放。

(2)有关旅游活动中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旅游业是“无污染产业”,旅游活动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B.发展旅游业必然会污染环境,应限制其发展

C.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都是由游客乱刻乱画造成的

D.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不但危害当地居民,也危害旅游者本身

【答案】D

【解析】该题的知识要点是正确认识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认为旅游业是“无污染产业”,是一种认识误区,旅游业也会污染环境;只要提高认识,就可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不都是由游客乱刻乱画造成的,还有废气(以交通工具产生最多)、废水、废弃物、噪声、电磁辐射等污染。故A、B、C三项是错误的。

高考案例

1. (2012北京卷文综)图5为温带某景区导游图。读图,回答2题

(1)在图示景区的主要自然景观中,( )

A.峡谷由河流下切塑造而成

B.河流补给主要靠冰雪融水

C.瀑布的落差受径流量控制

D.湖泊是火山口积水形成的

【答案】A

【解析】峡谷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该景区所在区域山地较少,且海拔较低,冰雪融水较少,不是该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瀑布的落差与地质构造和岩石的坚硬程度有直接关系,受流量的影响相对较小;火山口积水形成的湖泊为河流的源头,与图示信息不符。(2)在景区服务设施中,依次布局游客中心、加油站、餐厅、巡防站的合理方案是()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④①③②

【答案】C

【解析】游客中心应布局在服务设施较多,人流量大的地方,③合适;加油站应布局在靠近停车场且车辆经过的区域,②合适;餐厅应靠近游人多的地方布局,④合适;巡防站应该布局在郊外游人较少的地区,①合适。

2.(2012山东卷文综)下图为我国某5A级沙漠生态旅游区景观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该旅游区旅游资源的优势。

(2)针对该旅游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提出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

【答案】(1)旅游资源价值独特,价值高;旅游资源类型齐全;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好。

⑵植树种草,保护植被;根据旅游环境容量控制游客人数;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答对两点即可)

【解析】(1)旅游资源的评价一般从其价值高低、集群性、地域组合三个方面分析。(2)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从植被保护、游客数量控制在旅游环境承载量内、水环境的保护等方面分析。

试述地理环境与旅游的关系

试述地理环境与旅游的关系 ----以新加坡为例姓名:郭海燕学号:20120841 班级:12投资一班学院:金融学院【摘要】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新加坡现已成为国际游客到达的主要目的地。伴随旅游的兴盛,必然会对地理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新加坡,旅游,人文地理,环境 经过一学期《世界旅游地理》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了从东亚至西欧各个国家的旅游文化,受益匪浅。其中对新加坡印象深刻,情有独钟。以下就以新加坡为例,浅析以下新加坡旅游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旅游资源 新加坡主要的旅游点和旅游区有新加坡市、龟屿、圣淘沙岛等。新加坡市,位于新加坡岛南部,面积约98平方公里。人口200多万。该市是世界著名的天然良港,也是仅次于荷兰鹿特丹的世界第二大港和世界第四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是马来语,意思是“狮城”。该城是现代化的城市,高楼林立,并有整齐宽阔的林荫大道,花坛草坪特多,环境十分卫生,因而有“美丽的花园城”和“卫生模范城”的美誉。市内有天福宫、星和园、裕华园、苏丹伊斯兰教堂、龙山寺、国家博物馆、范克利夫水族馆等旅游点。最值得一游的是新加坡动物园和植物园。新加坡动物园位于实里达蓄水池附近,该园的特点是动物可以在较大空间里自由活动。园内有狮、虎、黑豹、大象、长颈鹿等130多种动物。新加坡植物园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历史悠久。园内有热带植物2~3万种,包括新加坡的国花卓锦、万代兰以及其他许多品种的兰花。该园拥有植物种数仅次于印度尼西亚的茂物植物园。园内藏有植物标本约50万种。 龟屿,位于新加坡市西南7公里处,由于从侧面看象是一只大海龟,因而得名。在“巨龟”的头部,有一座大伯公庙。关于此庙,传说有巨龟救人的生动故事。此庙附近还有一座马来达图公庙,据传是死于一个多世纪前的赛义德·阿卜杜拉赫曼的坟墓。他被马来人崇敬为神明。 圣淘沙岛,新加坡南部的一个岛屿,是新加坡的主要游览区之一。旧名“绝后岛”。岛上有许多旅游点。建于1880年的西洛索堡保存有公元5世纪的古炮。海边有珊瑚馆,馆内水池中有种类繁多的珊瑚、海星、海绵等海生动物。圣淘沙艺术中心藏有中国画、西洋画及书法、雕塑等艺术品。岛上还有人工湖、旱冰场、网球场、高尔夫球场等,供游人开展各种运动和活动。 当然法国还有很多著名的景点就不一一介绍,这些地理环境为旅游带来了契

高一地理备课组工作计划

高一地理备课组工作计划 2018年8月27日

高一地理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树立高中三年的目标,为高三出口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参加,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发展观。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所学内容为必修一(人教版),内容包括行星地球、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态的塑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本册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通过本册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和运动规律,大气状况及运动规律,地形地貌的形成及河流地貌的发育,自然界的水循环、海水运动及水资

源的利用,地理环境的特性等,从而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为将来进一步学习。 高中地理(必修)上册主要是自然地理内容,主要从自然科学角度研究地球。使学生认识处在宇宙中的地球,地球表层是由相互交错、重叠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的。地球表层又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它不仅与宇宙有密切联系,还与地壳以下的地球内部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高一新生在初中基本没有学习地理,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非常差,而初中地理知识又是进一步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这也就是造成高一学生感觉地理难学和高中地理教学困难比较大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教学中要针对以上具体问题,适当放慢教学进度,适度补充与高中地理知识相关的知识,以便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与高中地理知识相关的知识。 四、具体措施 1 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掌握教学重点。 2继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努力钻研教育教学技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认真备课,备教学目标、备教学环节、备可能出现的教学中的意外情况、备教法和学法、备板书设计等。 4 通过地理故事、地理趣闻、地理谜语、地理新闻以及与地理教学相关的课外知识等,增强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山东省曲阜市第一中学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3旅游业与地理环境 (选学)导学案.pdf

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旅游业与地理环境(选学) 学生姓名:班级: 预习案(写一写,梳理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1.了解旅游业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2.理解主要的地理环境因素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3.了解旅游业给环境带来的问题 【自主预习】梳理知识,夯实基础 一、旅游业 1.特点:、、 2.发展国际旅游可增加,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发展国内旅游可,加快 ;促进和繁荣的经济发展;扩大,调整和优化,带动的发展。 【预习检测】小试身手 1.旅游活动与旅游业是一样的吗?二者的关系如何? 二、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1.自然地理环境:受其制约,旅游业具有的特点。 2.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距离: 旅游者的是影响旅游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之间距离过远会制约旅游动机的产生。 3.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首先体现_________上,其次,看与其他景观是否构成_____________,再考虑同一区域内是否拥有_____________且更具___________的资源。

4.旅游地的及交通的_______性。 5.旅游地的能力及环境。 6.稳定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预习检测】小试身手 2.红色旅游作为一种主体性旅游活动形式,近几年在神州大地逐渐兴起。延安作为红色革命圣地,为了进一步合理开发陕西延安旅游资源应采取哪些措施?在协调人地关系方面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旅游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旅游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合理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促进环境及文物保护。 2.旅游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1)环境污染:、、、; (2)破坏动植物资源:盗挖偷猎; (3)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3.对策: (1)对自然景观区应治理和,保护; (2)对于古典景观,应修复文物古迹、与旅游区相协调。 探究案(比一比,争当优胜小组) 要求: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踊跃发言,大胆展示讨论成果。加油,你能行! 合作探究:旅游业及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1.读图3-3—1 “1978—2005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回答下列问题:(1).1978~2005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和相应的旅游外汇收入有了什么变化?

高二地理备课组计划

高二地理备课组计划 高二地理备课组计划 高二地理备课组计划1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务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在教研组的指导下,备课组利用集体备课,群策群力,探索出适应学生发展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有效教学,力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打好基础,充分做好应考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工作目标 1、要认真学习新的课改理念,用新思想去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形成共识,行动统一:统一进度、统一测试、统一目标。 2、集体备课二周一次,做到“四定”(定时间、地点、内容、负责人)且三次备课(组员自备、集体备课、教后备课)。 3、做好自编练习和质量分析、做好资料和题目精选,以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减负”。 4、链接高考,提高学生地理素养,对学生解题和答题能力及修养进行培养,为高三应考做准备。 5、进行课外辅导,以提高文综兴趣;搞好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上好选修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7、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重视教学过程的研究,倡导创新,完成

《环境保护》和《区域地理》的教学任务。 高二地理备课组计划2 本备课组在学校、教研室、教研组的领导下开展教学,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调整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通知》精神,贯彻有效教学的理念,为学生的学业发展打好基础。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着力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课程改革为导向,转变教学观念,围绕有效课堂,以学生作业和平时测试质量为突破口。本着“务实、有效”的原则,狠抓教学常规,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计划如下: 一、备课组工作思路 1、进一步领悟《新课标》和《学科指导意见》中的教学理念,建立全新的教学观念,重视基础,适应个性需求,关注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构建发展的平台。努力将新观念、新思路渗透到政治课堂教学之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研究并尝试将教学实例、教学理念与教学反思记录下来并写成案例,并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3、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及时开展教科研活动,认真参加业务学习。 4、探究有效课堂,规范教学行为,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通过备课组集体备课,研究教学内容,研究学生,进度,研究教学方法,切实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完善教学。

地理集体备课记录模板

地理集体备课记录模板

————————————————————————————————作者: ————————————————————————————————日期:

威海二中高一地理(47级)集体备课记录 学科地理年级高一 主讲人李少平 主题《人口与地理环境》第5、6课时——人口分布和合理容量 时间2017-2-22 第__3__周 参与人全体教师(宋召华、刘芳、王万强、李少平、李传声、黄金杰、张 晓萍、商国华、王怡) 备课过程 上周总结反思经验: 问题: 措施: 主备人讲解:李少平优化 一、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及解读 课标: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内容解读: 能够说出“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能够正确判 别和判断“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 概念。 行为动词解读: 判别,应从图文资料出发,说出、判别和总结

确 立依据学 习 目 标 1.运用相关资料,说出世界和我国的人口分布规律 2.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3、辨析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基本概念,说出环境人口 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4、判断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能分析出我国的人口问题及相应人口政 策。 二、评价设计1.通过自主学习学案,课堂师生问答,90%以上的学生能说出。通过达标检测学生对目标1的达成情况,并通过举手反馈进行统计,要求学生达标率85%。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说出影响世界和我国的人口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由小组代表发言,使用课堂观察评价量规(要素包括语言描述、逻辑思维、积极性等)进行互评;通过达标检测2进一步巩固训练,督促学生的课堂参与及听讲能力。要求学生达标率85%。 3.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说出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及其特点,注意区别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并由小组代表发言,使用课堂观察评价量规(要素包括语言描述、逻辑思维、积极性等)进行互评;通过达标检测3进一步巩固训练,督促学生的课堂活动及听讲能力。要求学生达标率85%。 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通过自读、自说,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合作探究:异质分组,6人合作。通过合作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提高沟通交往能力,提高学科素养。 多媒体辅助:通过多媒体使用,增设生动真实的教学信息环境,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四、 教学资 源媒介 多媒体,教材,练习册 五、教材分析及活动教师活动: 提问上节课的内容。 导入: 多媒体展示两组图片,一组反映了地球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一组是伤痕累累,满目疮痍的地球漫画,然后让学生思考:地球能否承受人口如此快速,持续的增长,如果不能的话,其承受能力是否有一个限度,那么这个限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节的学习。 新授: 一、世界人口分布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本单元概述 本单元分为三节: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呈现了以下结构特点:外部结构特点为纵向递进关系- --源流概况、影响因素、水文特征及水利水害;内部结构特点为横向平行关系。 本单元的特点有: 1.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2.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3.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能力也得以提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了解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3.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情况。

过程与方法: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地理观念; 2.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形成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3.通过对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本单元内容与教学思路分析 本章教材在知识结构上联系紧密,逻辑严谨,知识的学习,技能和能力的培养都以递进的形式呈现,在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本单元第一节教学内容和图像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形名称,这些名称不是都要求学生背下来。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以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 3、关于本单元第三节教学内容的几点考虑:(1)以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为例,运用相关资料探究河流治理与开发的方向和方案,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河湖知识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概括归纳黄河与长江水文基本特征的地理思维能力。(3)以图像系统为依托,了解和掌握有关河湖的基础知识,为迁移应用这些知识,形成能力和价值观念打下扎实的基础。(4)从知识方面分析,既照顾了中国河湖概况的面,又突出了黄河治理和长江开发的点,做到了点面结合。(5)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旅游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旅游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李雪财务1141 10号 我国是世界上风景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旅游资源当中的自然风光资源都是以自然地理景观为基础的。其中种类很多。 自然风光资源就使指那些具有美感和欣赏价值,和欣赏价值,能够吸引人们参观游览的自然风光。我国辽阔的疆域,巨大的家纬度差异和背倚亚欧大陆,面向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呈网格状分布的地貌格局,以及地形的高差,形成自然地理地域分异中的水平地带交错,加深了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形成我国类型多样、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资源的地理基础。自然风光资源以名山奇峰、秀水胜景、天象气候、珍禽异兽、观赏植物为旅游业发展增光添彩。 山岳风光。我国多山,山岳风光是以其形体给旅游者以雄伟、高大、庄重、深邃、奥秘、秀丽、奇绝等丰富的美感。一般说,这里植被茂密,空气清新,气候变化多端,可以进行消夏避暑、观光旅游、登山健身、科学考察等多种活动。根据美学形象和观赏效果,结合成因,山岳风光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花岗岩山岳风光,花岗岩坚硬耐蚀,三维节理发育,球状风化现象我国是世界上风景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旅游资源当中的自然风光资源都是以自然地理景观为基础的。其中种类很多。 自然风光资源就使指那些具有美感十分普遍,常常形成许多别具风格的奇山怪石景象,例如海南崖县“南天一柱”,黄山“莲花峰”、“仙人指路”、九华山“观音峰”等。我国自北向南均有分布,著名的有黄山、千山、普陀山、天台山、莫干山、三清山等。 ①喀斯特山水风光。喀斯特地貌天然造型极为丰富,常见的有:峰林、孤峰、石林、天生桥、地下河、溶洞等。我国有石灰岩面积130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4%,以喀斯特山水著称的云南、贵州、广西分布面积最广,发育最典型。这里有桂林山水、漓江风光、云南的路南石林、四川型纹的石海洞乡、广东肇庆七星岩等。同时南方喀斯特区几乎无山不洞,例如广西阳朔月亮山、贵州安顺的龙宫洞、柳州的万华洞等,北方如北京十渡、北岳恒山等。我国还有一种特殊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华,串状起伏,形如梯田,凹处积水滋生出各种藻类,呈现出斑斓多彩的色调,景象异常壮丽,以四川松潘境内的黄龙寺附近最为典型。 ②丹霞山风光。红色砂岩造型以广东仁化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故称“丹霞地形”红色砂岩胶结、固结程度较差,岩石硬度较小,易风化侵蚀,也便于人工斧凿或雕刻,例如四川乐山大佛、广元摩崖石刻等。我国红色砂岩主要分布在南方,著名的风景区除丹霞山外,福建武夷山市的武夷山、江西贵溪的龙山、四川青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乐山等。河北承德避署山庄四周的山岳也是丹霞风光。 ③火山地貌风光。火山是一种地质活动的产物,火山地貌景观中火山锥、火口湖、

高中地理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材分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的体现。 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材在处理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对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阐述,并不面面俱到,做到综合性与主导性因素统一,充分体现地域性特点。由于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也是学生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关键,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先复习必修Ⅱ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拓展学生思路,为理解东北农业发展条件作铺垫。为说明东北的自然条件内部差异,教材出示了许多图表,要求学生读数据,重表达,理解划分内部差异的条件。由于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缺乏系统训练而使这一内容成为教学的难点,应让学生尝试去读,发现并归纳内部差异的若干要素,理解比较法在判断事物差异中的运用。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记录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记录 地理组成员:李允同、冯秀芬

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情况记录一 中心议题:商讨本学期高二地理授课计划 参加对象:冯秀芬李允同 简要过程:初步商定:在第一次月考之前完成“世界地理总论”的教学和“城乡规划”的教学 在第一次月考以后全面系统的教授“世界地理”。在平时的练习中的难度系数逐步与高考接轨。 反思小结:城乡规划略教学,世界地理尽可能详细教学,在这次教学中尽量使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知识,高三复习时候略复习 记录人:李允同 20XX年9月2日下午1、2节 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情况记录二 中心议题:第一次月考范围、难度系数的确定 参加对象:冯秀芬李允同 简要过程:确定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范围为:城乡规划整册,区域地理中的地球地图、世界陆地海洋、气候、世界居民和国家。 反思小结:统一各个班级的教学进度,适当降低考试难度,给学生以学习地理的信心。 记录人:冯秀芬 20XX年9月9日下午1、2节 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情况记录三 中心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参加对象:冯秀芬李允同 简要过程:现在高二学生由于教材体系的限制,初中地理基础非常薄弱,读图识图能力比较弱。三位老师经过商定,初步决定《高考文科地理读图填图训练》作为学生日常读图练习。

反思小结:该图册要素简洁、重点突出,比较有利于高二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世界地理的熟悉。事后发觉效果比较明显。 记录人:冯秀芬 20XX年9月16日下午1、2节 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情况记录四 中心议题:讨论本次高二地理测验范围以及难度系数 参加对象:冯秀芬李允同 简要过程:结合各任课老师的教学进度,商定本次高二地理测验范围为城乡规划,区域地理中的地球地图、世界陆地和海洋、气候、世界分区中的亚洲。 反思小结:将平时的练习、考试题型、难度逐步与高考接轨。 记录人:冯秀芬 20XX年9月23日下午1、2节 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情况记录五 中心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析题和答题能力 参加对象:冯秀芬李允同 简要过程:在平时的作业以及历年高考中,发现很多学生就是因为审题不仔细、答题不规范导致不必要的失分,因此本次研修活动三位老师商量如何在以后教学中逐步突破这一现象。大家认为以下几方面值得借鉴:1、在平时练习中,经常引导学生如何注意题目中隐含的信息、关键字等,提高审题能力;2、经常在课堂上由某几位学生陈述解题思路、叙述答案,之后全班讨论这些审题思路、答题答案的合理之处和不合理之处,再共同讨论如何准确审该题、如何组织这题的答案,从而让学生逐步意识到自己平时在这方面的不规范性,逐步改正自己的不合理之处。 反思小结:科学合理的审题、答题能力对高考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我们教师应尽早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记录人:冯秀芬 20XX年10月13日下午1、2节

高二地理备课组工作计划

高二地理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结合本届学生的实际,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准确定位教学起点,立足双基,夯实基础,瞄准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培养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来年的学业水平测试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情况分析 从师资来看,高二地理备课组共4位教师,教学经验相对丰富,有着充足的教学资源。从学情来看,21个教学班级,人数较多,优生少,学生学习能力较差,而且本学期实际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多,知识的落实任务重。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为共分为两大块——必修Ⅲ的教学和必修I、II、III 的复习,可见本学期教学内容偏多,任务重,而且学生人数多,但优生少,学习能力较差,这使得本学期的教学难度增大,所以在授课及选题时应注意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化对待,以使全部学生都有较大收获。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 1.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坚持学生课前3分钟基础知识的回顾,逐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构架,强调学生必须有四心:耐心、细心、恒心、信心。 3.夯实基础知识,逐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万变不离其宗,一切解题答案都是来自于课本,有的是偏重于记忆,只要学生认真记,就可以得分; 另一部分高于基础,但来自于基础。 4.教学注重实效性,教师对大纲考试说明要心中有数,把握好知识点,同时也要拓宽知识面,特别是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加强复习巩固环节,做好单元检测和综合测试。 5.适当与兄弟学校取得联系,了解其他学校的教学情况,取彼之长补己之短。 总之,我们扎扎实实开展今年的备课活动,有意识的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最后争取在本学期末的市统考中和明年的学业水平测试中取得好成绩。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三单元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一个基本的规律。地理环境不同的结构和特征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具体体现。本节讲述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环境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二是空间差异上存在规律性。所谓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本教材把这种规律描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地垂直地域分异”(教材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 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就要激发学生对本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前预习学案,内探究学案,后延伸拓展学案,不同区域环境图片、胶片、空白世界地图。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时安排:1~2时 八、教学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答案版)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滚动训练 一、综合题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威特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北部、濒临波斯湾,城市化水平高达98.3%;人口396.5万(2013年),其中科威特籍人口只占总人数的38%,外籍人口中以印度人最多,其次是埃及。该国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业生产,几乎全部农产品都需进口。近年来,该国重视发展多种经济,以减轻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下图示意科威特位置和范围。 (1)简述科威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吉首市为湘西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中心,具有肩挑南北、承接东西的区位优势。枝柳铁路纵贯南北,209、319国道相互交汇。年降水量1,440.5毫米,日照1,382.5小时,无霜期285.8天。土壤以紫色土为主。吉首山川绮丽,风情独特。南联凤凰城,北接张家界,为湖南西部旅游黄金 线的中心,已成为西南地区新兴的旅游热点。已探明有很高开发价值的磷、石灰石等矿藏50余种。 材料三 苗族服饰及其着装习惯深受所生活区域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上图为我国苗族聚居区之一。该区域苗族男子日常多穿着对襟短衣和裤筒较宽大的长裤,外出时打“绑腿”。 (1)根据材料一,描述图示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3.阅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即大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图为我国“一带”建设局部区域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 (1)描述该区域主要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植被)。 4.纺锤树为原产于南美热带地区的落叶乔木,高约30米,树干粗大,但木质却非常疏松(表硬里软),根系较发达。该树种耐旱忌涝,喜热、喜光、忌寒。现我国福建与广东都有栽植,下图所示纺锤树由珠海农科所从国外引进。下面为哥伦比亚示意图与纺锤树景观图。 (3)据材料说明纺锤树适应哥伦比亚自然环境的形态及生理特征。

高一上学期地理备课教案

高一上学期地理备课教案高一上学期地理备课教案(一)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子通信的发展和影响。 2.了解电子通信带来的社会变革。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实例说明电子通信的影响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辩证地认识网络带来的影响; 2.培养努力学习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电子通信的影响和作用。 2.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变革。 难点: 信息化与数字化以及信息高速公路与国际互联网的理解。 教学方法 归纳法和个案分析法。 教学过程设计

承转过渡:在“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一课中我们对通信的有关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信息时代,信息传输的主要途径是电子通信,电子通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为此这节课着重讲述通信发展的最新趋向──电子通信。 一、电子通信 利用电作为通信手段是19世纪30年代以来的事,电信起步晚于邮政,但发展速度异常迅猛。在信息时代,信息传输的主要途径是电信,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使信息传播更加快捷,而电子通信是电信领域的“排头兵”。 多媒体投影图7.24,教师提问:电子邮件和普通邮件有何差异?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 1.传递的网络不同。电子邮件通过电信网络(数字网);普通邮件通过邮政网络(邮局)。 2.通信方式不同。电子邮件是一种人到人的通信方式,收件人无论走到何处,只要有一台网络连接的电脑,便可打开自己的邮箱,收到由网络传来的邮件;普通邮件是场所到场所的通信,收件人离开特定的场所就无法完成通信。 3.邮件传递的时间不同。电子邮件快,普通邮件慢。 继续引导学生:可以得出电子通信的特点,即信息化和数字化。 启发学生思维:电子通信对我们的经济和生活方面有何作用?主要有几种形式? 学生思考讨论:主要的作用在于改变交往形式、加快社会运转节奏。具体形式主要有信息高速公路和国际互联网。 学生阅读教材第86页,并进行讨论: 1.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 2.建信息高速公路的原因是什么? 3.影响的信息高速公路是什么,其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二集体备课计划

高一地理必修二集体备课计划 备课组是学校教学工作基层组织,是教学指挥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二集体备课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转变教学理念,在总结实施高中地理(必修2部分)新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具体教学过程中,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地理学科和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地理教育的功能,在掌握基本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地理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地理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地理知识、不断加深对地理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地理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地理意识,汲取地理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地理洞察力和地理使命感。

二、情况分析 1、课标分析: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标准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表述;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说明是对标准中某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 2、教材分析: 本学期高一地理科采用湘教版教材(必修2),本学期教学内容是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绍的内容是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等人文地理现象,要求学生能独立或合作进行人文社会的分析和调查;掌握阅读、分析、动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新教材每节课的知识容量都非常大,教师必须学会处理好教材与课标的关系、学生活动与完成教学任务的关系,特别是新的教学理念和信息的不断更新,更需要老师认真备课,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 3、学情分析: 学生可能存在的学习问题: (1)、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

《地理环境与我国人体特征》阅读答案

地理环境与我国人体特征 胡龙成 ①人体特征包括形体、容貌和肤色等三个方面。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在人类社会早期,生产活动范围比较小,不同地区之间相互往来比较少,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居民由于气候、地形、水文和生产活动以及生活习惯不同,反映在人体上也有高矮、胖瘦、黑白等方面的差异,后来随着社会生产活动的扩大和迁移、通婚以及其他活动进行,这些差异在逐渐缩小,但是没有彻底消失。 ②首先,从身材方面来看,存在北高南矮的现象。80年代统计资料指出,当时北方人平均身高在1.67m以上,南方的人平均身高在1.67m以下。产生高矮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活动和饮食。居住在北方草原和高原地区的居民,以游牧为主,在生产和生活中很少负重,出门大多骑马、乘车或步行,腿部长而直,食物以肉类、奶制品为主,身材一般比较高大;生活于热带、亚热带的居民,大多从事农业生产,经常肩挑背驮,主要交通工具是船、竹排等,手臂发达,腿粗短,食物以大米等粮食为主,身材相对来说要矮些。除了上述原因之外,生长发育时间的长短和遗传等因素也不能忽视。北方气候比较冷,人体新陈代谢相对要慢一些,生长发育的时间长,成熟比较晚,同时他们祖先个子比较高,并代代遗传下来,南方人则刚了相反。 ③其次,从体型方面来看,存在北胖南瘦的现象。产生胖瘦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气候条件。北方气温比南方低,尤其是冬季,十分寒冷,加之白天时间短,风雪天气多,居民室外活动少,消耗的体力不多,有利于积累脂肪;南方气候温暖,生产活动一年四季均可进行,居民活动量大,消耗的热量多,不容易积累脂肪。其二是饮食结构。北方人的饮食中含脂肪、蛋白质等食物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尤其在牧区,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等为主,使人容易发胖,而发胖又能更好的适应严寒的环境;南方人饮食以植物类为主,居民有喝茶吃稀饭的习惯,体内不容易积累脂肪,显得精瘦,瘦俏的身体更有利于散热。 ④再次,从五官方面来看,北方人和南方人也存在着差异。北方人的鼻梁直而长,鼻孔比较狭窄。例如黑、吉、辽等省的人鼻端平均宽度为38mm。这种鼻型可使北方冬天的干冷空气在吸入肺部之前,与鼻腔黏膜充分接触,既可以预热,又增加了湿度,起到保护肺部的作用;南方人鼻梁没有北方人直,软骨向上翘的比较多,鼻孔比北方人宽。例如粤、桂等省居民鼻梁的平均宽度为40mm,短而宽的鼻孔,有利于散热驱湿。南方人的嘴唇比较厚,上唇厚度在1cm 以上的居民达2/5以上,而愈往北,厚度逐渐变薄,在北方找一个上唇厚度在1cm以上的居民很困难。同时愈往南方,嘴唇越来越向前凸,有向外翻的趋势。这与南方湿热的气候特征是分不开的,厚而向前凸的嘴唇,具有促进水汽蒸发,加快散热的作用。南方气候湿润,风沙

高中地理有效备课

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有效备课初探 邻水二中地理组杨静 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是教师围绕新课标,预定授课方案的过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备课不再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教师授课不是教教材,而是使用教材,是依据课标要求对教材的再创造。尤其新教材在原教材的的基础上增加了学生活动内容,从原教材的小栏目设计到现教材的活动设计,加强了实践和探究活动。加之现教材淡化知识的系统性,突出与公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关系最为密切的知识。 以前教师备课,地理教学大纲明确了学生的必学内容和详细的知识点,规定了教学内容的最高要求(即不超纲),它对一线教师教学实践具有直接指导作用。而现行教材为教师备课、教学留下了更大的空间,新课程教学淡化了应试教育,全面强调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教师的备课必须充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实现教师由教科书的执行者到教材的开发者;有赖于课前备课。一堂课是否达到高效,这固然与教师的教育观念、指导思想、知识结构、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理解把握等因素有关。其中与教师的课前备课有直接关系。因为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质量的好坏,必然会在上课的质量上显现出来。 一、备自己 首先备自己有无一桶水,而且是活水。新版地理教材知识点的减少,文字内容的减少,可能使得一些地理教师无所适从。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又回到了老教材的教学方式方法中。我觉得这桶水,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地理死知识,更重要的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学生关注的地理知识、生活中正在发生发展的有关地理知识。使地理教学接近生活、接近实际。 其次备自己的所长,突出自己特色。新课程理念不提倡模式化教学,提倡个性化和多样化教学。教师应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教学观念的转变、精神面貌、性格特点、有无亲和力、突出的才能等要有充分的认识。张飞善使枪,关公善用刀,教师只有突出自己的特长,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形成个性化教学。例如,有的教师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有优势,可以充分处理开发条件性课程资源;有的教师善于深入生活、关心时事、学识渊

高中地理备课组教案模板 三圈环流

高中地理备课组教案模板 课题三圈环流的形成与概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圈环流的构成、能说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能画出三圈环流的模式图并标出近地面的风向 过程与方法:边讲解边画示意图的方法是学生形象地理解三圈环流,并让学生亲自画图亲身体会其形成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三圈环流的学习,能理解世间万物都是运动并且联系的,都各自存在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某种联系 重点三圈环流的构成及形成过程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及近地面风向课型新授 教具 直尺或三角板 教法 讲解、画图、提问、让学生亲自尝试画图、尝试将其形成过程讲清楚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 教学札记/学生活动 1、引入 2、讲述三圈环流形成的因素 3、讲解低纬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在进入我们今天的内容主题以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谈到的热力环流(画图说明)。再讨论单圈环流的情况(画图说明)。好的,在此基础上让我们来共同探讨三圈环流的形成与分布情况。(画图先解释单圈环流不考虑地球自转与公转和地转偏向力,再画立体图“长方体”解释三圈环流)。 三圈环流的形成主要受热力、重力、地转偏向力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并利用引入的热力环流来解释热力因素。 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高空气压较高,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北纬30度时便堆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又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又因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画图示意) 在教师画图中配合教师的提问完成上堂课的复习任务 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并能深刻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能熟练地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其形成,知道地转偏向力是怎么回事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划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划

高中地理备课组亮点

高中地理备课组亮点总结 崔建勇 高中地理备课组由四位老师组成。不同的工作经验让四位老师在工作过程中能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激发更大的潜力;在各位领导和同事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使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推陈出新,有了更大的进步。总结一学期所做所想,我们收获了以下心得和经验。 本学期所做的工作 1.支持学校工作,积极完成任务。 刚刚过去的一学期,高中地理备课组圆满地完成了学校和年级组分配、布置的各项任务。全组老师积极支持学校工作,群策群力制定教学计划;认真按时按质进行集体备课;积极落实教务处和年级组组织的教学比赛和教学研究活动,积极开设公开课,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坚持集体备课,不断钻研教学。 本备课组的成员都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吃透课程标准,精心备课,既备教法又备学法,落实好各项教学常规和教学计划。本备课组坚持按时集体备课,讨论授课的方法,能够做到目标,进度,作业,测试的统一,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写出讲稿,讲述对教材的理解,教学重点及难点,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然后大家研讨、交流,最后集思广益,确定统一的教案,再由各个老师针对班级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操作环节。通过集体备课,我们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3、发扬团体合作精神,注重相互交流探讨。 本备课组的老师较年轻,无论是谁在网上收集到的或在别处得到的教学资料,都努力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备课效率。为了深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高中地理备课组坚持相互听课,当面或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实事求是的有针对性的交流意见,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共同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和路子,形成教学的互动,实现教学相长。我们组内的教研气氛非常浓厚,除都能按时参加组内的正常集体备课活动外,我们还在平时利用课余时间碰在一起讨论问题,研讨教法,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同事们通过讨论,不但提高了对许多模糊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而且还进一步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4、注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本备课组的老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利用辅导课和其他课余时间,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你不教我不懂”逐步引导成“你不教我也懂”,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查找资料、自学教材的习惯,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加强课堂教学的模式化 本学期学校实行了教学模式改革,本着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的目的,备课组全体教师进行了积极地讨论,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探讨,结合地理学科的特色,制定出导学-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练习的模

高中地理备课参考 旅游业与地理环境

第三章第三节旅游业与地理环境 要点精讲 一、旅游业 1.旅游定义:旅游业是一种具有强烈文化性质的经济行业。它主要利用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风土民情等旅游资源以及各种旅游设施,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并获得经济收益,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教育等内容在内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综合性产业。 2.特点:旅游业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出售劳务和提供服务取得收人为特征,具有地域性、季节性、综合性等特点 3.作用 (1)发展国际旅游可以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2)发展匡内旅游可以刺.激消.费需求,加快货币流通。 (3)旅游业促进和繁荣旅游地的经济发展,旅游区吸引外资以及落后地区的市场开发等。 (4)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合理发展旅游业可以扩大就业机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1.自然地理环境:旅游活动受自然地理环境的明显制约,具有地域差异性和季节性的变化。 2.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距离 3.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首先体现在资源质量上,即旅游景区景点是否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 4.旅游地位置及交通的通达性:旅游地的交通状况直接影响旅游资源开发价值。 5.旅游地的接待能力及环境承载量 6.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 三、旅游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旅游业造成的地理环境问题 旅游业绝不是“无污染产业",它同样会产生各种污染物,对旅游地的地理环境产生影响,而其解决难度并不亚于一般的环境污染问题。 2.治理旅游区环境问题的措施 (1)对于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区,要在治理生活污水和垃圾等污染物的同时,加强封山育林,涵养水源,保护景观生态系统等工作。 (2)对于古代建筑景观,在外观上要保持原貌,修复文物古迹“修旧如旧”,并慎重处理扩建、新建建筑物与原有文物古迹的关系,其风格、规模都应与旅游区环境协调。 相关链接 世界旅游日(World Tourism Day),是由世界旅游组织确定的旅游工作者和旅游者的节日。1970年9月27日,国际官方旅游联盟(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在墨西哥城召开的特别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将要成立世界旅游组织的章程。1979年9月,世界旅游组织第三次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